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Journal of Modern Electrophysiology 현대전생리학잡지
- 主管单位: 河北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学院,河北省电生理学会等
- 影响因子: 0.35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0458
- 国内刊号: 13-132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临床脑死亡病人动态脑电图和脑波功率值监测分析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和脑地形图(BEAM)对脑死亡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符合脑死亡临床标准的患者进行AEEG监测和BEAM分析.结果:Ⅰ级1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3例,V级6例;AEEG脑电图由Ⅰ级向V级演变;BEAM各脑波功率值与时降低.结论:临床脑死亡与AEEG表现趋同步,AEEG和BEAM对脑死亡诊断及预后评估有价值.
-
24小时脑电监测与常规脑电图对比观察
目的:观察24小时脑电动态监测与常规脑电图对癫痫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195例患者进行常规脑电图1~2次,然后行24小时动态脑电监测,监测同时做视反应、过度换气等诱发实验.结果:有二人判定,分为正常、界限、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和局限性异常,同时判断有无癫痫样放电.结果:癫痫患者105例常规脑电异常37例(35.2%),而24小时动态监测异常为56例(53.33%);可疑癫痫50例中常规脑电异常20例(40%),监测异常33例(66%);晕厥患者40例中常规脑电异常10例(25%),而监测异常为15例(37.5%).结论:24小时动态脑电监测比常规脑电图更易发现异常,对癫痫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
200例眩晕患者的经颅多普勒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患者眩晕症状的原因.方法:对200例眩晕患者根据不同年龄、病程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TCD提示多数眩晕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脑血管血流速度改变,存在脑血管供血功能异常,与VBI系统供血关系密切.结论:本组结果发现眩晕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脑血管血流速度改变,存在脑血管供血功能异常.TCD检测异常率达87%,且不同类型有不同的TCD表现.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及对分型的意义说明TCD对临床诊疗有较大的帮助.
-
儿童良性癫痫脑电图与临床追踪观察
目的:探讨儿童期良性中央-颞区棘波灶性癫痫(EBCC)的临床发作形式,脑电图(EEG)不同类型的改变,追踪临床、EEG及预后情况.方法:对36例不同年龄、不同发作特点、不同发作类型进行清醒自然睡眠或药物诱导睡眠行EEG描记.结果:本组36例临床发作表现多为部分型,EEG特点;其中21例(58%)局限于一侧的中央-颞区,15例(42%)呈双侧基本以一侧为主的中央-颞区为起搏点播散到额顶区,但仍以中央-颞区波幅高.结论:本病5~10岁为多发年龄,EEG浅睡期阳性率高.以中央-颞区为主的阵发单个间断或连续棘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为发作特点.另外用药治疗比未治疗预后要好.
-
24h动态心电图中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分析
目的:探讨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5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其中45例有器质性心脏病(Ⅰ组),2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Ⅱ组).结果: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随年龄而增加,Ⅰ组年龄高于Ⅱ组(P<0.01),在Ⅰ组中房性心动过速的偶联间期长于房性期前收缩的短偶联,短阵房性心动过速频率较快,发作前的窦性频率也较Ⅱ组快(P<0.05),且伴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及ST段压低改变.结论:动态心电图对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诊断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目的:探讨脑缺血引起心肌缺血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及心电图改变.方法:研究了四种防治方法并观察了其心电图的改变.结果:稀释+高压氧方法,有效率是高的.它的有效率是83.9%,心电图改变是明显的.结论:稀释加高压氧方法是防治脑缺血引起心肌缺血的较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人脑初级体感皮质M20反应的性别差异-脑磁图研究
目的:应用脑磁图(MEG)研究健康受试者初级体感皮质反应M20的潜伏期、波幅及位置的性别差异.方法:对40例受试者给予双侧腕部正中神经电刺激,固定电流脉冲0.3ms,刺激间期0.5s,诱发初级体感皮质兴奋.脑磁图检查后进行MR扫描,层厚1.5mm.大脑初级体感皮质反应由等电流偶极(ECD)评价.将脑磁图所获得的m20反应叠加到MRI上,形成磁源性影像(MSI).结果:依照给予电刺激后反应潜伏期不同分别称为M20、M35及M60,因M35及M60易受刺激间期(ISI)的影响,只对M20的潜伏期、波幅及反应位置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为(1)M20左、右半球潜伏期男性20.6±1.0ms和20.7±1.2ms,女性20.1±0.9ms和20.2±0.9ms,男女性同侧半球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2)M20左、右半球波幅男性23.6±11.2nAm和25.4±11.2nAm,女性25.8±10.5nAm和27.6±7.8nAm,男女性同侧半球波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3)左半球男女性M20偶极位置在X轴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男性X轴上与女性相比稍偏外侧,右半球男女性M20偶极位置在X轴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y,Z轴无显著性差异(P>0.05);(4)磁源性影像显示所有受试者M20反应峰值均位于中央后回.结论:脑磁图可明确不同性别的大脑初级体感皮质反应M20潜伏期、波幅及位置.磁源性影像显示M20峰值位于中央后回手区体感皮质.
-
多导睡眠图与睡眠呼吸障碍疾患
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是指通过记录全夜睡眠过程中的脑电、肌电、呼吸、血氧等生理信号,经处理分析后得出有关睡眠结构、呼吸事件、血氧饱和度、鼾声、体位和心电图动态变化具体数据,为睡眠呼吸障碍疾患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的一种物理监测技术.
-
诱发电位地形图及其应用
[编者按]为了配合<全国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及脑磁图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及讲习班>活动,本期再次刊登与此次会议有关的<讲座>,供读者及与会者参考.
-
意识障碍和脑死亡脑电图
人清醒时的意识清晰水平是由正常的大脑皮质、脑干和丘脑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来维持.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朦胧、混浊及昏迷,是脑功能降低的表现,昏迷的命名甚多且乱,1993年美国神经病学会伦理问题委员会建议昏迷只用三个名称:昏迷、植物状态和闭锁综合症.昏迷是指急性脑损伤早期的不睁眼、无睡眠一觉醒周期之昏迷,一般在一个月内出现自动的无目标的周期性睁眼,脑电图见睡眠-觉醒周期(开始极不规则,以后则逐渐接近正常的昼夜规律).觉醒时病人无任何自我认知的表现,这种睁眼昏迷称之为植物状态.昏迷和植物状态多数表现为广泛性大慢波,一般波幅甚高,其慢波周期长短与意识程度相关:即意识障碍越重,慢波周期越长,且波幅下降,甚至成为平坦波型.
-
视频脑电图(Video-EEG)的临床应用
视频或电视录像脑电图(Video-EEG)监测是鉴别癫痫发作性质及类型的有效的检查方法,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癫痫和癫痫综合征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正在国内普及,其优势在于可以同步观察到病人发作症状和脑电图变化,实现了视频图像、声音和脑电三者的统一,对癫痫发作的鉴别诊断及分型均有难以取代的临床价值.目前报道的一些新的癫痫发作类型及综合征无不有赖于视频脑电图监测的证实.但是,如果没有监测到癫痫发作,与常规脑电图有何区别?过去有的报道仅"监测"数十分钟,而且90%以上未监测到发作,这就使这样一个现代化优势明显的设备成为只有经济效益的检查,失去其临床应用价值.对此,有关视频脑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做进一步探讨.
-
神经外科手术中脑电监测的应用
脑电活动是客观反映脑机能变化的客观指标,脑电活动有自发脑电和诱发脑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自发脑电及诱发脑电的提取及处理有很大的发展,如自发脑电的提取已发展有动态脑电,数字化脑电,图像与脑电信号同步的数字化视频脑电,功能与形态结合的功能定位脑电.如视、听、体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事件相关诱发电位等的提取均有专门的仪器,它们不仅用于科学研究近十余年已用于临床,尤其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对促进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要求的提高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促进了此项检测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并在城市大医院里开展,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神经电生理技术在精神疾患中的应用
神经电生理技术是神经精神科临床诊断实践中的重要技术环节,也是一门较年青的学科.其检测技术自80年代以来已在欧洲及美国的大医院中普遍使用.下面概述近年来精神疾患中,神经电生理诊断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
脑电地形图与显著性概率地形图
脑电地形图(Brain Atlas,BA)是80年代问世的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临床医学,电子工程学和计算机学相结合的新兴科学.是继CT和MRI技术之后,又一成像技术的重大发展,是基于电子计算机分析生物电的一种新的诊断技术.它既可进行功能诊断,又可协助进行病理诊断,可补充CT和MRI的不足.显著性概率地形图是脑电地形图的发展,是统计学在脑电地形图中的应用,它们在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等研究中都有较广泛的用途.现就其概念,进展,临床应用及优缺点等若干问题做一简要介绍,供参考.
-
儿童脑电图及临床应用
小儿脑电图的特征小儿脑电图的特点主要是显示年龄的差异,小儿的脑部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完善,脑电图也不断成熟,小儿年龄阶段的不同,其脑波正常变化的范围也不同.因此在阅读小儿脑电图时,应特别注意年龄特点和生理上的变化.
-
感觉神经元的传入和"传出"功能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能感受刺激并传导神经冲动.同时,它又似高度分化的分泌细胞,能合成和释放信息分子(如肽类递质)以及其它维持细胞生命所需的活性物质.以往的观点认为,感觉神经元的功能主要是传入功能,通过其末梢的感受装置将体内外的刺激转化为发生器电位,再经过一定的传导通路将信号传入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现在通过对神经递质的研究表明,感觉神经元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传出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神经末梢向外周释放多种神经递质实现的,表现在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感觉神经纤维与支配的局部效应器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局部调节作用和保护性反应,维持机体内稳态[1];伴随着这一过程,感觉神经外周末梢之间也进行着信息传递.
-
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体感脑磁图表现(附2例报导)
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 PVS)指植物状态持续一个月以上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脑卒中、脑外伤、CO中毒、电击伤等.据西方一些国家统计,其发病率为O.01-0.03%0,推测我国可能有15万植物状态病人.其高额的医疗费用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近年来引起了医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对PVS病人的客观诊断依据,特别是判定预后的指标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
ST段水平延长在冠心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在欧美等国家是主要的早死原因.在我国发病率也很高,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人们迫切希望对该病作出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冠状动脉造影术由于检查费用昂贵、技术条件及仪器设备要求较高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而用心电图来诊断冠心病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常规心电图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判定心肌缺血已得到普遍共识.
-
以"发热、头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异常脑电图结果分析
发热、头痛是门、急诊工作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我院2003年一月至九月间就诊患者中,筛选出以"发热、头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籍以探讨该症状的临床与脑电图的关系,帮助临床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供辅助检查依据.现将脑电图特点报告如下:
-
小儿闭合性颅脑外伤59例脑电图分析
颅脑损伤常可引起一过性或较长时间的脑电图改变,其异常的程度一般与损伤的程度有关,小儿颅脑外伤与成人相比有所不同,脑电图的改变较临床状态更为严重,也比成人更为显著,现将我院近几年观察的59例小儿颅脑外伤的脑电图改变分析如下:
-
运用自制压眼器消除脑电图描记中眼动干扰
脑电图是将微弱的脑电图活动经仪器放大约一百万倍后,通过仪器的描记系统将其脑电波转化为机械能描记在纸上的间接图像.该诊断仪自1937年开始广泛应用于脑皮层部分疾病的诊断,特别是对癫痫病的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由于在脑电图描记中常会受到各方面的干扰而影响脑电图描记清晰,影响到对脑电图的正确诊断.特别是要判断额、中央部的脑功能是否有病变时,该区的慢波,如4Hz~6Hz同步对称的慢波更易与眼球活动引起的节律性眼动波相混淆,而影响正确判断.对于眼动严重的患者在描记中要想消除眼动影响所造成的伪差,就必须让患者自行用手压眼球.但这样做,时间一长就会引起胳膊疲劳不适,并且手不自主地将眼皮向下拉,出现肌电干扰使压眼作用减弱,眼动波又重新出现.因此,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一个不仅能够消除患者眼动干扰,而且经济、简便、易行的新方法.
-
基层医院脑电生理检测中的几个错误
众所周知,脑电图、脑电地形图的检测技术目前已逐渐向广大农村乡镇卫生院普及.但随着医疗机构改革的深入,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二级以下医院的体制大都发生了变化.由于改制的医疗单位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故在仪器检查项目上出现了十分令人担忧的状况.近,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单就脑电生理检查项目,发现一些地方的基层医院出现了十分错误的做法,归纳如下: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
2017 | 01 02 03 04 |
2016 | 01 02 03 04 |
2015 | 01 02 03 04 |
2014 | 01 02 03 04 |
2013 | 01 02 03 04 |
2012 | 01 02 03 04 |
2011 | 01 02 03 04 |
2010 | 01 02 03 04 |
2009 | 01 02 03 04 |
2008 | 01 02 03 04 |
2007 | 01 02 03 04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