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2096-0646
  • 国内刊号: 10-134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1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昌伟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复杂主动脉夹层全程修复的挑战与策略

    作者:舒畅;方坤

    自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应用于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以来,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已被广泛证实和认可,该技术以成功封堵夹层初始破口、真腔扩张为主要治疗目的[1-2].我国血管外科医师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积累了大量成功病例和丰富的治疗经验,然而绝大部分主动脉夹层不单单存在初始破口,在TEVAR术后仍存在远端再破口、主动脉重塑不完全等需要解决的问题[3-4].故此,笔者综合目前TEVAR技术的进展和个人的临床治疗体会,对主动脉夹层全程腔内修复的经验及策略进行浅析.

  • 静脉血栓栓塞诊治过程中的困惑与思考

    作者:张福先

    多年来,临床虽然已在静脉血栓栓塞(VTE)的诊治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仍然存在许多困惑.如:①急性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后,有些患者通过正规的抗凝、溶栓治疗后效果良好,而有些患者则治疗效果不理想;②急性DVT形成后,患者是卧床休息?还是离床活动?如果离床活动,何时为好?③在出现同种类型的急性DVT患者中,为何有些会发生肺动脉栓塞(PE),而有些却不会发生?④为何有些急性DVT形成患者在积极治疗后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渡过急性期后,短期内又出现复发?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难以解释的问题等,值得深入探讨.

  • 炎性与感染性主动脉瘤的治疗策略

    作者:李振江;陆清声

    炎性主动脉瘤与感染性主动脉瘤均为比较少见的主动脉瘤类型,均伴有主动脉周围组织和结构的炎症,二者在临床表现、生物标记物、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磁共振成像(MRJ)和放射性核素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方面均有诸多相似之处,有时难以鉴别.然而,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炎性动脉瘤表现在由于动脉壁炎性增生增厚和周围组织纤维化相对不容易破裂,而感染性主动脉瘤常常病情进展迅速而剧烈,短期内可导致严重临床后果.因此二者在治疗策略上存在明显差异,对于炎性动脉瘤,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可以缓解临床症状,阻止疾病进展,而对于感染性主动脉瘤,延误诊断、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误用将导致难以控制的感染,引起严重的后果.因此,鉴别此两种类型动脉瘤并掌握其治疗方法十分必要,下面就针对有关炎性与感染性主动脉瘤的鉴别和治疗策略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 完全腔内技术重建主动脉弓:目前的方法与结果

    作者:郭伟;葛阳阳;刘杰

    主动脉弓部腔内修复技术因弓上分支动脉,即左锁骨下动脉(LSA)、左颈总动脉(LCCA)和无名动脉(IA)的破坏可能造成致命、致残等并发症,因此一直是临床上的技术难点.但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完全腔内重建主动脉弓的技术开始成为可能.目前,“完全腔内重建主动脉弓技术”包括“烟囱”技术、 “开窗”技术和分支技术.本文对这3类技术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 破裂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还是腔内修复治疗?

    作者:陈忠

    破裂腹主动脉瘤(RAAA)是血管外科临床中病情凶险的疾病之一,虽然近年来在术前诊断、手术方法和术后监护治疗等方面水平不断提高,其死亡率仍高达50%~80%[1-3],且手术治疗风险高,预后差.长久以来,开放手术(OR)是治疗RAAA的标准方法,而近年来,腔内修复治疗(EVAR)越来越多地应用于RAAA的手术治疗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的关注[4],如何提高治疗效果以及如何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法一直是医生关注的焦点.

  • 腔内超声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利新;符伟国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May-Thumer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目前常用的术前术中诊断手段包括静脉超声、CT下静脉造影、磁共振下静脉造影、经股静脉静脉造影、动态静脉测压等,但在诊断价值及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腔内超声结合超声和腔内技术,能提供实时连续的血管及其周围组织横断面图像,有效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明确手术指征,并且有效地指导手术的开展,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现对腔内超声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 EVAR中保留髂内动脉的腔内手术技术

    作者:陈宏宇;戴贻权;郭平凡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较,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的围手术期生存率更加具有优势,已经成为对肾下腹主动脉瘤治疗的一线方法,但是在EVAR中闭塞髂内动脉后会出现臀肌跛行、性功能不全以及肠缺血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的目的是描述和讨论目前在EVAR中保留髂内动脉的腔内手术技术.

  • RAAS系统在评估肾动脉狭窄再开通术后疗效的运用展望

    作者:陈作观;刁永鹏;闫盛;叶子兴

    肾动脉狭窄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有一定的相关性,且肾素活性变化明显的患者行肾动脉狭窄再开通术后的疗效较佳,尤其是狭窄侧肾静脉肾素浓度/非狭窄侧肾素浓度(RVRR)≥1.5.通过RAAS系统预测肾动脉狭窄再开通术后的疗效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目前相关的文献报道不多,尚有一些问题有待更多研究的论证.收集近几十年国内外发表的关于RAAS系统与肾动脉狭窄或狭窄再开通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对肾动脉狭窄再开通术后疗效评估的预测价值.

  • 规范慢性静脉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作者:张宇;吴继东

    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CVD)是指由于静脉结构和功能异常而导致的静脉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因下肢静脉系统较上肢长,血液需克服重力回流,故CVD常发生于下肢.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沉重、酸胀、水肿、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营养不良及静脉性溃疡等.

  • 炎症、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氧化应激在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方达;任华亮

    腹主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通过对人病变组织及小鼠模型的研究发现,主要的发病机制有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机制、动脉壁炎症机制及氧化应激机制.本文回顾了近20年研究其发病机制的国内外文献,主要对这3种机制涉及的分子机制的相关进展进行介绍.

  • 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袁嘉;朱玉萍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性斑块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易损斑块不仅可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引起脑血管缺血性症状,更重要的是继发血栓形成导致脑梗死等疾病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和发展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新生血管可促进粥样硬化病变发展,甚至诱发斑块内出血和斑块破裂及其并发症发生,是造成斑块易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针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很多,如常规超声、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技术、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近年来超声造影(CEUS)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在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CEUS对活体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而且具有定量评价的功能,但由于其费用高、有创性、需用造影剂、操作相对费时等缺陷,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日本东芝公司研发的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作为一种新型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探测到更加微小的血管以及流速更低的血流,而且该技术不使用造影技术的辅助.SMI技术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无创性检测方法,通过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情况,进一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愈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并下腔静脉瘘1例报告

    作者:王茂华;吴学君;周华;金星

    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并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瘘是危险性极大的疾病.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有随时可能发生破裂致猝死,同时,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瘘经常会引起心功能衰竭而致死亡.2015年4月,我们采用覆膜支架修复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并下腔静脉瘘1例,现报道如下.

  • 胸腹主动脉瘤一期杂交手术治疗1例报告

    作者:赵纪春;马玉奎;黄斌;袁丁;杨轶;曾国军;熊飞;陈熹阳;吴洲鹏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3岁,因“腰背疼5个月,发现胸腹主动脉瘤5月”入院.患者入院后经降压处理,未诉胸痛、腹痛等症状.查体:腹部柔软平坦,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脐周可扪及搏动性包块,边界清楚,大直径约6 cm.双侧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均可扪及.血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示:主动脉瘤,自胸降主动脉至腹主动脉,向下累及至腹腔干发出以上层面(图l-A),大管径约6.0 cm(图1-B).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前后动脉僵硬度的变化研究

    作者:商广芸;王宏宇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及治疗前后动脉僵硬度的变化.方法:对两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给予常规治疗后,记录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踝肱指数(ABI)变化情况(治疗前、后).结果:两组间在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空腹C肽、CF-PWV、ABI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治疗后CF-PWV较之前显著降低,而ABI则较之前有显著提高.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特征及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积极给予各项干预措施以降低疾病发生率,对确诊人群提供正确救治改善其动脉僵硬度的方法,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 髂静脉支架在髂静脉闭塞性病中的应用

    作者:张精勇;金星;种振岳;王茂华;高培显

    目的:探讨髂静脉闭塞性病患者应用髂静脉支架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3年6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应用髂静脉支架治疗髂静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性病患者67例,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治疗后患者3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20例,其中7例合并髂股动静脉瘘;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12例.根据患者术前及术后静脉超声等检查,观察髂静脉支架的通畅情况.结果:67例患者,共植入自膨式支架77枚.术后即刻通畅率为100%,术后随访:6个月通畅率为90.9%,1年通畅率为87.3%.支架闭塞与支架长度、支架数量、髂静脉远端静脉再通率以及患者抗凝强度相关.随访期间患者下肢酸胀的症状均明显减轻,下肢皮肤色素沉着减轻,原有溃疡愈合.Cockett综合征和PTS合并髂股动静脉瘘患者的症状减轻明显.结论:应用髂静脉支架治疗髂静脉闭塞性病,创伤小,支架通畅率高,疗效满意.

  • 主髂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技巧及疗效

    作者:倪冷;刘昌伟;李拥军;郑月宏;刘暴;叶炜;曾嵘;宋小军;陈跃鑫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操作技巧.方法:选择2012年06月至2014年06月共收治主髂动脉硬化闭塞患者220例,男性189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64±7)岁.TASC-Ⅱ分级:A级38例(17.2%),B级57例(25.9%),C级53例(24.1%)D级72例(32.8%).所有患者均行主髂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结果:283条肢体接受腔内治疗,其中2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0例行置管溶栓后二期支架植入,其余271例行一期支架植入术.26例患者因病变累及腹主动脉下段或髂动脉开口行双髂动脉对吻支架植入.总体技术成功率为97.2% (275/283).成功开通的275条肢体共植入359枚支架,其中球扩式支架50枚,自膨式支架303枚,覆膜式支架6枚,术后患肢踝臂指数(ABI) (0.85±0.26)较术前(0.51±0.12)有显著提升(P<0.05).220例患者共发生9例介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1%,包括急性支架内血栓2例(0.9%)、髂动脉破裂1例(0.45%)、远端动脉栓塞1例(0.45%)、穿刺部位并发症5例(2.3%).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一期及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4.9%及98.3%.仅1例行膝上截肢,保肢率为99.5%.结论:腔内治疗对于主髂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同时具有较高远期通畅率的治疗方法,术前对病变进行充分评估、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中规范及轻柔操作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四肢远端动脉缺血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作者:陈凯;傅麒宁;赵渝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四肢远端动脉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总结和分析2012年01月至2015年0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使用替罗非班持续微量泵入治疗急性四肢远端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例急性四肢远端动脉缺血患者均使用替罗非班进行非手术治疗,所有患者肢端缺血状况明显改善甚至完全缓解,降低了截指(趾)率,且未出现严重出血等相关并发症,出院后继续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随访结果良好.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无法手术的急性四肢远端动脉缺血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 累及股总动脉的髂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成形术17例临床分析

    作者:叶炜;宋小军;曾嵘;李拥军;刘昌伟

    目的:总结累及股总动脉的髂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成形术的手术成功率及中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治疗的17例累及股总动脉的髂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成形术的临床资料,记录人口学资料、合并症和解剖学情况.总结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支架术后Ⅰ期和Ⅱ期通畅率及免于重大医学事件(死亡+截肢+靶血管重建)率.结果:共有17例病例纳入研究,男性16岁,平均年龄(68.5±7.4)岁;多数患者有较严重的系统性合并症,不适于开放性手术.手术成功率100%,共植入支架29枚(平均1.7枚/人).术后患肢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有显著提高(0.96±0.13 vs.0.30±0.13;t=1 5.22,P<0.0001).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8~50月,平均(22±11)月.随访期内3例患者死亡,3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闭塞.术后1、2、3年的Ⅰ期通畅率分别为93.3%、73.8%和73.8%,Ⅱ期通畅率均为93.3%.术后l、2、3年免于重大医学事件(死亡+截肢+靶血管重建)率分别为93.3%、67.7%和37.6%.结论:使用全腔内方法治疗累及股总动脉的髂动脉闭塞性病变是可行、安全、可靠的方法,其远期通畅率较高.对于有严重合并症不适于开放手术的病例,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