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중국골종류골병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中科康辰骨关节伤病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252X
- 国内刊号: 10-102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μ-CalpainmRNA及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钙调蛋白μ-Calpain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成年SD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Western-blot技术检测模型建立后2h、6h、12h、24h、48h及72hμ-Calpain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μ-Calpain特异性底物α-IISpectrin的降解,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后2h,损伤段脊髓μ-CalpainmRNA的表达开始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h后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h达峰值(P<0.001),72h后仍有μ-CalpainmRNA的表达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建立后2h损伤段脊髓μ-Calpain蛋白增高,48h达峰值( P<0.001),72h后μ-Calpain蛋白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α-IISpectrin降解在模型建立后2h即出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72h后有少量α-IISpectrin残留。结论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后,μ-Calpain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对其特异性底物α-IISpecrin进行降解,参与了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
-
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个体化手术治疗
目的:观察选择性椎管减压及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degenerativelumbarscoliosiswithstenosis,DLS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2月至2011年1月,我院经后路治疗DLSS患者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54~73岁,平均67.3岁。病程4~8年。术前Cobb’s角15°~49°,平均31°;腰椎前凸角(T12~S1)-30.6°~3.3°,平均-10.5°。对Cobb’s角<20°的5例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s角>20°的23例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凸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应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8例行减压手术节段113个,平均减压4.0个节段;共融合90个节段,平均融合3.2个节段。术后随访24~70个月,平均3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3.5±0.5)h,出血(600±30)ml,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侧凸由术前平均31°矫正至术后平均15.2°,改善率平均为51.0%。腰椎前凸角矫正为5.4°~28.2°,平均18.4°。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s角均明显改善(P<0.05)。术前JOA评分平均13.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5分(P<0.05)。所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 DLSS的治疗应个体化地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以减压为主、矫形为辅,应准确判断责任节段,临床疗效满意,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置钉安全性的实验验证研究
目的:验证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螺钉置入的相对安全范围,为此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以枢椎前弓下缘与枢椎椎体侧缘交界点上方4mm处为进针点,通过在6具防腐人体颈椎标本上建立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的手术模型,反复进行置钉操作,进一步明确多层螺旋CT(multisliceCT,MSCT)三维重建所测的安全范围,指导临床应用。结果内固定螺钉无1例穿破寰椎上关节面,螺钉尖端至寰椎上关节面的距离(2.80±0.12)mm;在寰椎横突孔上缘、寰枢关节面上缘及寰枢关节面下缘3个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横断面上,以横断面B(寰枢关节面上缘)上螺钉与椎管距离近,为(6.51±0.32)mm,以横断面C(寰枢关节面下缘)上螺钉与椎动脉管近,为(5.52±1.22)mm,螺钉与寰椎侧块上关节面距离为(2.80±0.12)mm,所有螺钉均无脊髓、椎动脉及枕寰关节损伤。结论按照Lu等设计的进针点为标准进行临床置钉,以GERA600PACS工作站AW三维测量软件测量的相关解剖学数据为实验依据,据此来指导临床操作经标本实验证实是安全可行的。
-
单节段半限制型Activ-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早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半限制型Activ-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Activ-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并获得随访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共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32~62岁,平均45.2岁。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eckdisabilityindex,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价术后症状改善程度,比较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变化,观察统计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7.8个月,JOA脊髓功能评分从(8.5±2.5)分增加至(14.8±1.5)分,NDI评分从(24.8±6.9)分下降至(7.3±4.8)分,颈部VAS评分从(6.8±1.3)分下降至(1.2±0.4)分,上肢VAS评分从(7.4±1.2)分下降至(1.1±0.4)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置换节段活动度从术前平均(9.6±4.3)°增加至末次随访时平均(10.8±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曲度术前为(12.9±10.5)°,末次随访时为(15.4±9.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半限制型Activ-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和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
Halo牵引技术在重度脊柱畸形中的应用进展
重度脊柱畸形的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面临的挑战,由于该类患者多合并心肺功能障碍,严重畸形又导致脊柱僵硬,使得手术矫形难度大、手术时间长和失血量大,患者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1]。由于术前牵引不但可以增加脊柱、胸廓和脊柱前方结构的柔韧性,还可以改善患者心肺和消化功能、了解牵引状态下脊髓耐受能力及神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牵引技术辅助治疗重度脊柱畸形[2-3]。现就目前临床上应用多的Halo牵引技术综述如下。
-
胸椎管狭窄症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胸椎管狭窄症(thoracicspinalstenosis,TSS)是指由于先天、退变或内分泌及全身系统性疾病等因素导致胸椎管容积变小,胸脊髓、神经根受压,从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可分为原发性胸椎管狭窄症(primarythoracicstenosis)和继发性胸椎管狭窄症(secondarythoracicstenosis)。原发性胸椎管狭窄症指先天性的椎管矢状径<10mm,加之后天退变等因素造成胸脊髓、神经根受压,出现临床症状的疾病。继发性胸椎管狭窄症与内分泌或全身系统性疾病有关,典型表现为全脊柱的环形狭窄[1]。TSS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以下胸椎为主,上胸椎次之。与熟知的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症等疾病相比,TSS发生率相对较低[2-6],许多TSS的患者同时合并颈椎病或腰椎疾病,往往容易误诊和漏诊[7-10]。随着CT与MRI技术逐步应用于临床及手术技术的发展,TSS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11],但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及解剖结构,其手术高致瘫率仍是一大难题,笔者就其近年来的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进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重视。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常见疾病,无声无息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其严重的后果是骨折以及骨折造成的残疾和死亡。脊柱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常见的骨折部位之一,因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造成巨大经济开支逐渐受到社会和医生的高度关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s)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国外关于发病率的报道较多。一项研究估计,2000年全球发生140万例椎体压缩骨折,其中51%发生在欧洲和美国[1]。另一项多中心、多国家前瞻性研究分析了2451名女性脊柱影像资料,年龄在65~80岁,没有明确骨质疏松病史,但结果显示32%女性至少1个椎体骨折,而其中34%的骨折初未被发现[2]。目前国内尚无权威数据,北京协和医院徐苓等[3]报道北京地区5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发生率15%,低于美国女性。OVCFs患者较一般人有更高的死亡率,主要是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所致。
-
骶椎隐球菌骨髓炎一例报告
骶椎隐球菌骨髓炎临床上非常罕见,容易误诊为骶椎原发性肿瘤和转移瘤。2012年我院收治1例骶椎隐球菌骨髓炎,现报道如下。
-
遥控推注机器臂辅助下椎体成形术对避免术者放射线暴露的临床评价
目的:引入一种新型的可远程操作的骨水泥推注机器臂,初步评价在其辅助下的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7至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2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30个病变椎体行椎体成形术,其中手动组10例(16个椎体),行传统椎体成形术;机器臂推注(RCIM)组10例(14个椎体),在可遥控操作的骨水泥推注机器臂辅助下完成。RCIM组整个骨水泥推注过程中,通过术中X线透视全程监控,术者远离手术野,在屏蔽保护下完成遥控操作,从而免受放射线照射。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价所有患者疼痛程度,同时利用放射线测量仪测量患者和术者放射线暴露剂量。结果手动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8.3±1.0和4.6±0.9,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RCIM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7.6±1.1和4.1±0.8,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前、术后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动组和RCIM组患者放射线暴露剂量分别为(32.4±12.1)uSv和(35.1±11.7)u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者在术中的放射线暴露剂量分别为(28.9±15.2)uSv和(0.29±0.014)uSv,手动组放射线暴露量显著高于RCI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椎体成形术的操作不同,机器臂辅助下的椎体成形术使术者在进行骨水泥推注时,完全免受放射线的伤害;与此同时,通过术中X线透视全程监控,理论上亦相对增加了骨水泥推注过程的安全性。
-
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早期治疗颈髓过伸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Neurotropin,NTP)治疗颈髓过伸伤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部分颈椎过伸伤患者2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NTP组(NTP治疗)和对照组(非NTP治疗)。NTP组应用NTP结合牵引治疗3周后,石膏固定3个月;对照组仅行颌枕带牵引治疗3周,石膏固定3个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测定两组患者的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并记录和比较两组治疗前、牵引结束时以及治疗结束时的评分。结果牵引结束时,NTP组患者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的VAS评分(1.2±0.78)分、(1.6±0.84)分、(0.6±0.51)分均较治疗前(6.2±1.81)分、(5.3±1.15)分、(5.4±0.84)分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触电感外患者疼痛、肢体麻木感的VAS评分(2.3±0.82)分、(2.9±0.99)分也均较治疗前(7.1±1.37)分、(4.3±1.56)分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TP组患者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VAS评分分别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的疼痛、麻木、触电感VAS评分分别与各自牵引结束时的变化均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TP组患者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的VAS评分(1.3±0.98)分、(1.8±0.86)分、(0.5±0.49)分仍分别小于对照组(2.6±0.49)分、(2.9±1.26)分、(1.8±0.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至解除石膏固定时,颈椎力线均恢复,颈椎稳定,无颈椎不稳定、肺炎、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Frankel分级A级的3例中2例为NTP治疗,1例为非NTP治疗,治疗后均获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例改善至C级,1例改善至D级。结论 NTP结合保守牵引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颈椎过伸伤患者的神经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
-
本刊正式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收录公告
本刊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3年1月,本刊经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从2013年第1期开始,正式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收录。
-
第二届中国脊柱内镜学术会议通知
-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4年第三卷作者索引
-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4年第三卷综述索引
-
2015香山国际关节成形外科峰会--聚焦髋膝关节成形国际精英手术经验
亚洲技术产业联盟(ATA)和《中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联合举办的“2015香山国际关节成形外科峰会”将于2015年3月14~1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届时将邀请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际知名医院的顶尖关节专家,深入交流复杂髋膝关节成形的手术经验。本次会议通过现场手术、专题演讲、视频解析、现场问答、专家点评等多种交流形式,努力把手术方法讲深讲透,让参会关节外科医生学会一套顶级的、学成后即能在术中成功使用的、并能收到良好效果的手术方法,从而医治更多患者,提高国内关节外科诊治的整体水平。
-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4年第三卷主题词索引
-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4年第三卷其它索引
-
第三届ICJR暨华夏骨科人工髋关节置换基础理论与手术技术研讨会
-
复杂性重度脊柱畸形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重度脊柱畸形的定义目前仍存在分歧,过去一般认为脊柱侧凸Cobb’s角>80°即为重度脊柱侧凸,如果同时合并凸侧Bending像上柔韧性<30%则为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1]。随着现代脊柱外科矫形技术的不断发展,脊柱畸形的矫正能力大幅提高,目前大多数文献将重度脊柱畸形定义为侧凸 Cobb’s 角>90°~100°,伴或不伴脊柱后凸畸形[2-3]。笔者认为,一味强调畸形角度的大小有失偏颇,而应该全面关注畸形的程度、僵硬度、心肺功能及营养状况、既往治疗史以及伴随的椎管内脊髓病变,将其定义为重度复杂脊柱畸形可能更为恰当。20世纪70、80年代,欧美国家的一些学者开始关注重度脊柱畸形,并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研究[4-8]。然而,随着对畸形早期治疗的重视,欧美国家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逐渐减少。相反,诸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医疗体制原因,部分脊柱畸形患者,尤其是早发型脊柱侧凸( early onset scoliosis,EOS )早期未能得到恰当处理,使得目前有一大批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急需诊治。对于我国脊柱外科医生而言,重度脊柱畸形的处理面临巨大挑战,其在诸多方面尚存不少问题,值得关注。重度脊柱畸形的处理是当前脊柱外科的难点,其围手术期处理、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预后仍存在诸多争议,笔者结合自己有限的临床实践,就相关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以供同道参考。
-
探索创新贴近临床科研教学精心育人--记本刊副总编辑邱勇教授
邱勇,《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副总编辑;南京鼓楼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
邱教授留学法国8年,1999年回国后,发现国内有大量严重而复杂的脊柱侧凸患者,因技术水平的限制,许多患者未能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而病情发展严重,甚至死于心肺或神经并发症。根据这一情况,邱教授对他的导师创造的三维矫形术进行了改造,并提出了“多棒分段三维技术治疗严重复杂脊柱侧凸”的矫形理论。经治5000余例各种严重脊柱疾患病例,侧凸矫正率达70%~100%。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被同行誉为“邱勇方案”。该项成果荣获了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大于90°的重度脊柱侧凸患者的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
研究设计回顾性比较研究。目的评估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侧凸角度>90°的重度脊柱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背景对于侧凸角度>90°的重度脊柱畸形的标准手术方式仍存争议,传统术式包括围手术期牵引辅助和分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由同一术者采取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40例侧凸角度>90°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资料,侧凸角度平均为111.4°(91~175)°,平均随访31(6~60)个月。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27例,先天性9例,神经肌肉型3例,症状性1例。40例中,25例行多节段Ponte截骨术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另15例则行全脊椎切除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分析影像学结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影像学结果表明,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矫形术可使主弯平均矫正率术后8周达49%,而末次随访时为47%(P<0.001)。总畸形角度(主弯Cobb’s角+大后凸角)术前平均为160°,而术后8周和末次随访时,平均矫正率分别为50%和48%(P<0.001)。有7例(18%)术中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MEP)消失,而4例(10%)术后出现暂时性脊髓神经损伤。1例术后并发伤口感染。另1例术后2年随访时发现内植物断裂,予以观察随访。结论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有效治疗角度>90°的重度脊柱侧凸,其可避免前路手术或围手术期牵引,达到理想的矫形效果,且无严重并发症。
-
后路脊柱截骨术与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后路脊柱截骨术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比较研究我科收治的29例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资料。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矫形患者(牵引组)12例;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行后路脊柱截骨手术矫形患者(对照组)17例。牵引组术前主弯Cobb’s角平均为111.8°,对照组平均为115.2°;牵引组术前大后凸角度平均为113.3°,对照组为118.5°。比较两组间术后90天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前平均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主弯角度、主弯柔韧度、大后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牵引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2.1±102.5)min和(426.3±100.4)min(P=0.012);术中出血量,牵引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241.7±999.5)ml和(2300.0±1449.1)ml(P=0.040);置钉密度,牵引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8.0±16.2)%和(77.4±13.1)%(P=0.001);而围手术期并发症,牵引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6.7%和58.8%(P=0.049);两组比较,牵引组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的畸形矫正率相当。结论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后路脊柱截骨术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疗效相当,但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可避免侵袭性大的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并显著减少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
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对伴呼吸功能障碍的严重僵硬脊柱畸形患者肺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对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严重僵硬脊柱畸形(不包含半椎体畸形)患者行经后路全脊椎切除(posteriorvertebralcolumnresection,PVCR)脊柱矫形,对术前、术后肺功能检查(pulmonaryfunctiontest, PFT)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变化规律。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除半椎体畸形外的严重僵硬脊柱畸形患者中伴有肺功能障碍的24例纳入本研究。男11例,女13例,年龄11~45岁,平均(18.9±8.0)岁;术前侧凸Cobb’s角平均(110.1±14.6)°(94~170)°,后凸Cobb’s角平均(80.6±29.2)°(42~160)°。所有患者均行PVCR术,以术前肺功能肺活量(vitalcapacity,VC)分为中度呼吸功能障碍组(40%~60%)和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组(低于40%)。术前、术后2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行肺功能检查,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状况,分析肺功能各参数(肺活量-VC,VC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VC%,用力肺活量-FVC,FVC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与术后恢复时间的关系,患者术前、术后自觉症状改善(呼吸窘迫、肺部感染、体力、生活质量)与术后恢复时间的关系。结果终末随访24个月。术后2周,肺功能参数FVC、FVC%、FEV1、FEV1%,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组分别为:(0.92±0.04)L、(26.55±0.67)%、(0.98±0.06)L、(25.48±0.41)%,明显低于术前(1.13±0.06)L、(28.27±0.55)%、(1.04±0.06)L、(27.42±0.36)%(P<0.05),中度呼吸功能障碍组分别为:(1.28±0.06)L、(38.83±1.00)%、(1.05±0.03)L、(35.43±0.36)%,明显低于术前(1.42±0.04)L、(40.33±0.79)%、(1.33±0.04)L、(37.38±0.47)%(P<0.05),动脉血气分析均提示异常,肺功能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者的肺功能参数开始逐渐恢复,但仍不及术前水平;术后1年,患者肺功能水平略高于术前,各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96%的患者自觉症状得到改善,MET评分较术前高,动脉血气分析及肺部胸片未见异常;术后2年,肺功能参数FVC、FVC%、FEV1、FEV1%,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组分别为:(1.48±0.03)L、(33.67±0.49)%、(1.28±0.03)L、(31.53±0.41)%,中度呼吸功能障碍组分别为:(1.56±0.06)L、(42.05±0.38)%、(1.43±0.04)L、(39.32±0.40)%,所有患者的肺功能明显高于术前的基础水平(VC恢复17.1%, FVC恢复18.7%,FEV1恢复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自觉症状得到改善,动脉血气分析正常,胸片未见肺异常。术后肺功能参数变化率、自觉症状改善率均与恢复时间成正相关。结论严重僵硬脊柱畸形患者行PVCR术后,肺功能在2周内明显下降,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术后1年肺功能逐渐恢复到术前基础水平,术后2年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特别是术前表现为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PVCR术后2年患者PFT较术前有改善,多数患者术后1年自觉症状改善,并且动脉血气分析正常,胸部X线片未见肺异常,术后2年24例自觉症状均明显改善,这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
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目的:分析经后路全脊椎截骨(posteriorvertebralcolumnresection,PVCR)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采取后路顶椎区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13~61岁,平均27.5岁。术前后凸Cobb’s角平均116°(85~175)°,侧凸Cobb’s角平均16°(0~40)°。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12(210~47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89(800~4500)ml,随访时间平均43.5(6~72)个月,术后脊柱后凸Cobb’s角平均43.6°(10~98)°,矫正率为62.4%;术后侧凸Cobb’s角平均5.2°(0~12)°,矫正率为67.5%。16例(42.1%)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5例(13.2%),包括完全性脊髓损伤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非神经系统并发症早期9例(23.7%),包括胸腔积液2例,硬膜损伤2例,螺钉拔出3例,伤口表浅感染1例,胃肠道功能障碍1例;中期并发症2例(5.3%),包括内固定棒断裂1例,后凸加重1例。结论 PVCR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术方法,但其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不可忽视。
-
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情况。其中先天性脊柱畸形9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畸形2例,特发性脊柱畸形1例,结核性脊柱畸形1例,退行性脊柱畸形1例。既往有脊柱矫形手术史者2例。术前侧凸Cobb’s角平均98.4°(53~150)°,后凸Cobb’s角平均104°(48~151)°。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9例。4例行经椎弓根V形截骨术(pediclesubtractionosteotomy, PSO)截骨减压内固定矫形,1例行经后路全脊椎截骨术(posteriorvertebralcolumnresection,PVCR)截骨减压内固定矫形,1例行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4例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矫形,2例行单纯后路内固定矫形,1例行内固定更换矫形术,1例行内固定取出术。术中7例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ory-evokedpotential, S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全部患者均行术中唤醒试验。结果14例随访12~69个月,平均36.6个月。术后侧凸Cobb’s角平均55°(5~100)°,矫正率44.1%;后凸Cobb’s角平均62.1°(25~92)°,矫正率40.2%。随访时侧凸和后凸平均丢失1.7°和4.8°。7例术中行SEP监测的患者,5例无法记录到可靠的SEP波形。5例术后神经症状加重(35.7%),行神经营养、激素冲击及高压氧治疗后3例有改善。末次随访脊髓功能,B级2例, D级1例,E级11例。神经功能较术前比,11例改善(78.6%),1例未改善(7.1%),2例恶化(14.3%)。结论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手术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此类患者畸形严重,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困难,难以早期发现脊髓损伤,术后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加重。
-
医者当怀一颗好奇之心--兼评:骶椎隐球菌骨髓炎一例报告
常言道:医者仁心,也就是说医生需要有高尚的医德,正如古语“心不近佛不可为医”。现代社会,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除了有德,还要有术,又如“才不近仙不可为医”。如何拥有高超的医术?答案一定包含很多,但笔者以为,常怀一颗好奇心,也是其中的一个要素。
年 | 期数 |
2019 |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