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중국건강심리학잡지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地方高校学生焦虑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目的:调查当前地方性高校学生的焦虑心理现状,分析焦虑的影响因素,同时探讨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以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方法:对181名在校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应付方式问卷和烦恼心理问卷进行测量。结果:①学生焦虑状况整体处于“轻微”到“中等程度”之间;②“缺乏自信”焦虑因子上,班委显著低于非班委人员(F=48.47,P=00.29);无睡眠困扰者焦虑水平低(P<00.5);学习成绩处于及格水平附近者的焦虑水平高(P<00.5);③焦虑各因子与应对方式相关显著(P<00.5),解决问题和幻想解释了“前途迷茫”变异程度的184.%(R2=01.84);自责、解决问题和退避解释“缺乏自信”变异程度的231.%(R2=02.31);解决问题和退避解释“经济压力”变异程度的103.%(R2=01.03)。结论:地方高校学生焦虑程度适中,心理状况良好;焦虑的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方式并存,来自“前途迷茫”的焦虑主要采用解决问题和幻想的应付方式,“缺乏自信”采用自责、解决问题和退避,“经济压力”采用解决问题和退避的应付方式。
-
医学院学生自杀意念与希望特质、抑郁情绪的关系以及希望特质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医学院学生的自杀意念与希望特质和抑郁情绪的关系,以及在其中希望特质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某医学院各年级学生按比例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发放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希望特质量表(DH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回收有效问卷148份。结果:样本中自杀意念检出率为81.%,其中有自杀意念组抑郁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组(t=86.99,P<00.01),希望特质评分低于无自杀意念组(t=‐60.77,P<00.01);抑郁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成正相关(t=06.81,P<00.1),希望特质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成负相关(t=‐03.28,P<00.1)。并且分层回归显示,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与希望特质的交互作用显著( t=‐47.27,P<00.1),即希望特质在抑郁情绪与自杀意念之间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自杀意念与抑郁情绪消极相关,与希望特质积极相关。关注大学生抑郁情绪,提高大学生希望特质水平,可以增强危机因素的抵抗作用,有助于对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
心理弹性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心理弹性量表(CD -RISC )、大学生危机人格测查问卷、危机脆弱性问卷和自我压弹量表对823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①大学生在心理弹性总水平上,大四高于大二、大三(P<00.5),自我压弹大四高于大二(P<00.5)、城市高于农村(t=‐23.72,P<00.5);②除精神影响因素外,心理弹性其他因素及总分与危机人格各因素及总分、危机脆弱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r=‐01.04~‐05.18,P<00.1),与自我压弹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18~05.58,P<00.1),高、低心理弹性者在危机人格(t=122.03,P<00.1)、危机脆弱性(t=121.34,P<00.1)、自我压弹(t=‐130.17,P<00.1)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心理弹性、自我压弹分别与危机人格、危机脆弱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可以达到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目的。
-
中学生生活事件、自我控制与现实、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
目的:在有限自制力理论的视角下考察中学生的生活事件、自我控制与现实、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方法:使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自我控制能力问卷、青少年自评量表与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对453名中学生施测。结果:①现实偏差行为(t=22.0,P<00.5)和网络偏差行为(t=33.2,P<00.1)得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②生活事件、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现实与网络偏差行为得分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③生活事件可以通过自我控制能力影响现实和网络偏差行为。结论:自我控制能力在生活事件对现实和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
医学生死亡态度与自杀意念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
目的:探讨医学生死亡态度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在其中可能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某医学院437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逃避死亡接受与自杀意念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 r=0.382,0.184,0.268,0.378;P<00.01),自然死亡接受与乐观因子、睡眠因子及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48,‐02.26,‐01.64;P<00.1);②逃避死亡接受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t=68.71,P<00.01),自然死亡接受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t=‐24.69;P<00.5);③自我效能感在逃避死亡接受和自然死亡接受对自杀意念的作用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c’/b=‐12.43,36.16;P<00.01)。结论: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提高自我效能感,可有效的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
-
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
目的:分析比较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方法: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39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城市儿童( F=92.00,P<00.1),农村留守儿童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显著低于城市儿童( F=50.75,P<00.5);父母一方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t=21.68,P<00.5)、积极情感体验(t=20.5,P<00.5)显著高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显著低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t=‐24.03,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存在显著差异;留守类型影响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
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现状及其与亲子依恋关系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现状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和简版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对15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目前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整体水平较差。性别在情绪稳定性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在疑病症维度上有显著差异( t=21.44,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主性( F=29.33,P<00.5)和负罪感(F=34.07,P<00.5)两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情绪稳定性各维度和亲子依恋相关显著,且亲子依恋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亲子依恋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
-
父母比较式教养及其与青少年自尊和抑郁的关系
目的:考察父母使用比较式教养的情况及其与青少年的自尊和抑郁的关系。方法:对297名青少年施测自编的比较式教养调查问卷和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抑郁分量表。结果:①42%的学生报告父母总是或经常采用比较式教养,只有7%的学生报告他们的父母从来不使用这种方式;②父母多用于比较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学校同学(731.%),亲戚家孩子(468.%),社会上年龄相仿的同龄人(283.%)和兄弟姐妹(276.%);③父母主要是比较孩子的学习成绩(582.%)、生活习惯(266.%)、独立能力(249.%)和生活中的琐事(215.%);④父母较多进行上行比较而比较少进行下行比较;⑤母亲是比较教养方式的主要使用者(495.%),而父亲则较少使用这种方式(135.%);⑥青少年对父母进行比较式教养的态度普遍持消极的评价;⑦比较教养的频率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 r=‐01.8,P<00.1),而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1.5,P<00.1);下行比较的频率则与自尊有显著的正相关(r=02.0,P<00.1),而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1.4,P<00.5);上行比较的频率则与自尊呈显著的负相关(r=‐01.5, P<00.1),而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1.5,P<00.1);青少年对比较式教养的评价与他们的自尊成显著的正相关(r=02.1,P<00.1),而与抑郁呈显著的负相关(r=‐02.0,P<00.1)。结论:比较式教养是中国父母经常使用的一种中国特色的教养方式,并且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负向的关系。
-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的特点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的水平和发展特点。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774名河南省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初中生进行测验。结果:①农村留守初中生和非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总分存在显著差异,非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弹性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初中生(t=23.7,P<00.5);②农村留守初中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弹性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心理弹性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19.9,P<00.5);③农村留守初中生3个年级之间的心理弹性总分之间差异不显著;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总分在父母单亲监护和非父母监护两种类型上差异不显著。结论: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初中生,农村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在年级和监护类型上差异不显著。
-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冲动行为、拖延行为的相关性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其与冲动行为、拖延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以手机依赖量表(M PAI)、冲动行为量表(BIS -11)中文版、拖延行为量表(GPS )为测量工具对南京9所高校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手机依赖者占217.%;手机依赖在年级和专业方面( F=29.29,23.90;P<00.5)存在差异;手机依赖组冲动行为得分与拖延行为得分明显高于非手机依赖组( P<00.01);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冲动行为、拖延行为存在正相关性( r=04.01,03.39;P<00.1)。冲动行为和拖延行为能够有效预测大学生手机依赖,其预测量为176.%。结论:手机依赖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冲动行为水平越高、拖延行为较明显的大学生更易产生手机依赖。
-
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目的:探讨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沧州市40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得分797.7分,其中男生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为809.7分,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为782.4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75,71,P<00.5);②男生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对感情和行为的控制的3个维度以及幸福感总分上显著高于女生(t=23.45,22.51,29.89,21.91;P<00.5);③家庭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的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5个维度有显著的相关(r=02.88,‐01.37,02.90,02.41,01.13;P<00.5),消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4个维度也呈显著相关(r=‐00.52,01.02,‐01.43,‐01.58;P<00.5)。家庭教养方式中拒绝、过度保护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4个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 r=‐02.79,‐01.57,‐02.18,‐01.78;P<00.5),情感温暖与其则存在显著正相关(r=03.12,01.94,02.52,01.85;P<00.5);④父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4个因子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①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男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女生;②总体来说,青少年中男生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与对感情和行为的控制3个维度上的幸福感高于女生;③家庭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是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它们对主观幸福感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
研究生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研究生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为深入了解研究生学习现状、有效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学习动机简易评定量表和尤金创新能力量表,调查某大学所有研究生。结果:研究生总体多数属于学习动机中等(575.%),不同性别、不同学历、不同类别、不同年龄段的研究生学习动机无统计学差异(χ2=12.18,03.72,41.99,46.66;P=05.44,08.30,03.80,05.87),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性质、不同工龄段的研究生学习动机有统计学差异(χ2=404.07,408.66,135.69,229.37;P均<00.5)。学习动机不同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有统计学差异(χ2=170.67,P=00.09),学习动机“中等”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强”的比例高(645.%)。结论:研究生总体学习动机处于中等水平,专业、年级、专业性质、工龄段对其均有影响;学习动机作为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创新能力)相关。
-
服刑人员的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心理弹性的研究,为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和提高其改造质量提供帮助。方法:以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 ,RSA)和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20)为工具,对161名服刑人员施测。结果:年龄、劳动岗位、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因子在GHQ-20总分方面差异显著,罪名、劳动岗位、受教育程度在心理弹性总分上差异显著;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的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 r=‐07.06,P<00.01)。结论: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密切相关。加强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主观支持有利于促进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和提高他们教育改造的积极性。
-
大学生亲密恐惧与父母婚姻冲突知觉的关系
目的:探讨大学生亲密恐惧与父母婚姻冲突的关系。方法:选取255名大学生,采用亲密恐惧问卷(FIS)与儿童感知婚姻冲突量表(CPIC)调查大学生的亲密恐惧与父母婚姻冲突知觉的关系。结果:大学生亲密恐惧总分与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冲突是否解决、威胁、应对效能感、儿童自我归因及冲突内容7个因子均呈正相关(r=02.5,02.6,03.0,02.3,01.4,02.0,03.2;P<00.01或00.5)。高亲密恐惧组CPIC得分显著高于低亲密恐惧组。结论:大学生亲密恐惧与父母婚姻冲突知觉有密切关系。
-
独立学院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对幸福感的影响
目的:研究独立学院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幸福感的关系及预测作用。方法:用儒家传统价值观量表、道家价值观量表及牛津主观幸福感量表为研究工具,对独立学院学生500名进行施测。结果:①独立学院大学生儒家价值观与幸福感总分及各因素之间均呈现正相关;回归方程显著( F=247.89,P<00.01),儒家价值观对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②独立学院大学生道家价值观总分与幸福感总分及各因素均呈正相关,回归方程显著( F=199.28,P<00.01),道家价值观对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独立学院大学生越认可儒道家价值观,其幸福感越强,儒道价值观可以预测幸福感状况。
-
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态度
目的:了解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态度。方法:采用E -prime 20.软件编制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SC -IAT )对96名在校大学生党员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态度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被试在总SC -IAT (t=‐279.7,P<00.005)、情感SC-IAT(t=‐216.9,P<00.005)和行为倾向SC -IAT(t=‐175.0,P<00.005)上,相容任务上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不相容任务。以0为中立标准,分别对情感、行为倾向和总体的SC -IA T的内隐效应进行单样本 t检验,被试在情感SC-IAT(t=246.9,P<00.005)、行为倾向SC -IAT(t=172.2,P<00.005)和总体SC -IAT(t=201.7, P<00.005)上内隐效应显著。配对样本 t检验对情感SC-IAT和行为SC-IAT的内隐效应(D值)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情感SC-IAT和行为SC-IAT的内隐效应并不显著(t=14.9,P>00.1)。结论:在大学生党员群体中:①总体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隐认同的;②在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两个维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隐认同的,但两个维度的内隐认同效应差异并不显著。
-
青少年家庭功能的特点及其对网络行为的影响
目的:探讨青少年家庭功能特点、青少年网络行为特点及二者的内在联系。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问卷和青少年网络行为问卷对随机选取的15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青少年家庭功能发挥并不顺畅,家庭沟通功能和家庭情感反应功能发挥不良将产生消极作用;②青少年的上网时间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上网内容主要以人际关系和网络娱乐为主,上网的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但在上网过程中引发的焦虑情绪较少且对网络较为满意;③家庭功能发挥程度与青少年网络行为存在紧密关联,家庭沟通功能显著影响青少年通过网上接触有关性和赌博的内容(F=54.48,P<00.1)及其对网络的满意度(F=39.79,P<00.5),家庭情感反应功能显著影响青少年的网络人际关系(F=54.68,P<00.1)、网络娱乐(F=47.17,P<00.5)及网络满意度(F=36.96,P<00.5)。结论:家庭功能是影响青少年网络行为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是家庭功能影响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内在机制。
-
大学生心理传统性及现代性与普遍信任及特殊信任的关系
目的:基于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对人际信任的不同影响,探讨心理传统性及现代性对大学生普遍信任与特殊信任的影响心理机制。方法:426名大学生完成了心理传统性与现代性量表、普遍信任问卷和特殊信任问卷。结果:①心理传统性的关系取向、宿命迷信、孝亲敬祖对特殊信任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3.24,P<00.01;β=00.74,P<00.5;β=00.99,P<00.5),心理传统性的关系取向、宿命迷信对普遍信任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2.08,P<00.01;β=‐00.90,P<00.1);②心理现代性的内控取向、公平正义、独立自主对普遍信任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2.79,P<00.01;β=01.14,P<00.5;β=‐01.19,P<00.1;β=01.54,P<00.5),消费取向对特殊信任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2.01,P<00.01)。结论:大学生的心理传统性及现代性对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具有不同心理作用机制。
-
非智力因素对大学文科新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来自《数理统计课》的调查
目的:考察大学文科新生的非智力因素对统计课考试成绩的影响。方法:研究工具采用《数理统计学习经验问卷》,有效人数187名大学新生。结果:①学习态度性别差异显著( t=‐19.2,P<00.5);焦虑得分的独生子及生源地差异显著(t=34.32,P<00.01;t=‐27.22,P<00.1);②女生的数理统计成绩显著高于男生(β=08.60,t=44.82;P<00.5);③学习态度对数理统计考试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2.83,t=20.63;P<00.5);④学习投入动机对数理统计考试成绩的预测效果受到性别调节(β=05.00,t=22.32;P<00.1)。结论:学业成绩不仅受非智力因素影响,而且也会受个体的社会属性因素影响。
-
高考学生感恩与自测健康的关系
目的:研究高考学生感恩与自测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感恩问卷(G Q -6)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 V10.)对207名高考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感恩与高考学生自测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和健康总分的关系。结果:①除自测社会健康外,高考学生的自测生理、心理健康和健康量表总分均低于一般人群;②将高考学生感恩成绩分为高感恩组、中间组和低感恩组,且不同感恩组在自测生理健康( F=58.65,P<00.1)、自测心理健康( F=71.05,P<00.1)、自测社会健康(F=142.32,P<00.1)和健康总分(F=130.27,P<00.1)上差异均极其显著;③除在自测生理健康方面中间组与低感恩组无差异外,高感恩组在健康各维度上的得分高,中间组居中,低感恩组得分低;④高考学生的感恩与自测生理健康( r=01.82,P<00.1)、自测心理健康( r=02.70,P<00.1)、自测社会健康(r=03.51,P<00.1)和健康总分(r=03.33,P<00.1)均为极其显著正相关;并且感恩能够显著预测自测生理健康(β=01.88,P<00.5)、自测心理健康(β=02.74,P<00.1)、自测社会健康(β=0.352,P<00.1)和健康总分(β=03.38,P<00.1)。结论:高考学生总体的自测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该积极关注高考学生的健康状况;感恩是影响高考学生自测健康的重要因素,应该进一步加强高考学生的感恩教育。
-
阿戈美拉汀与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评价阿戈美拉汀和度洛西汀在抑郁症治疗方面的效果和不良反应,为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实践经验。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5年3月间于我院精神科就诊的100例经确诊为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度洛西汀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戈美拉汀治疗。经过16周治疗,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对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评定。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χ2=48.8,P<00.5);HAMD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8周末:t=73.5,P<00.5;16周末:t=61.2, P<00.5);头痛头晕、直立性低血压、嗜睡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3.2,43.3,P<00.5;χ2=71.1,P<00.1)。结论:阿戈美拉汀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较好的改善抑郁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
目的:探讨包括技能训练在内的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作用。方法:将2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实施综合式干预,经过12个月的观察,每3个月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服药依从性调查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筛选评定量表(SDSS)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干预9个月后两组间服药依从性有显著差异(t=24.06,31.57;P<00.5);第9个月时PANSS量表中的阳性、精神病理量表间有显著差异( t=‐24.67,‐2.020;P<00.5),至第12个月时阳性、阴性、精神病理及总评差异显著( t=‐30.28,‐23.94,‐23.01,‐26.31;P均<00.5);干预组复发明显少于对照组(χ2=47.11,P<00.5);第12个月时社会功能(SDSS)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22.15,P<00.5)。结论:包括技能训练在内的综合干预的康复形式,有利于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稳定,社会功能恢复。
-
流浪精神病人共病人格障碍调查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人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方法:将来自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流浪精神病人864例连续入组,分为肇事肇祸组( n=380例)和非肇事肇祸组( n=484例),采用自制调查表、人格障碍访谈问卷第2版(SCID-II)对其进行横断面评估。结果:流浪精神病人精神疾病与人格障碍共病率为693.%,在回避型(χ2=1547.,P<00.1)、强迫型(χ2=753.1,P<00.1)、被动攻击型(χ2=654.0,P<00.1)、抑郁型(χ2=285.9,P<0.01)、偏执型(χ2=79.24,P<00.1)、分裂型(χ2=11.11,P<00.1)、分裂样(χ2=8.43,P<00.1)、边缘型(χ2=279.7,P<00.1)、反社会型(χ2=169.9,P<00.1)人格障碍分布上肇事肇祸组与非肇事肇祸组差异显著,精神分裂症组与非精神分裂症组在回避型(χ2=308.5,P<00.1)、依赖型(χ2=92.79,P<00.1)人格障碍分布上差异显著,在其它人格障碍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精神疾病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率很高,在对流浪精神病人的救治中应考虑人格障碍的影响。
-
文拉法辛合并倍美盈治疗围绝经期情感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倍美盈合并文拉法辛治疗围绝经期情感障碍的效果。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8周,以 HAMD和KMI评定临床疗效。结果:HAMD量表两组比较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t=23.1,P<00.5),治疗4周(t=24.2,P<00.5),治疗8周(t=24.2,P<00.5),治疗2周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MI量表两组比较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t=23.20,P<00.5),治疗8周(t=34.67,P<00.01),治疗4周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有效率为937.%,对照组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P<00.5)。结论:倍美盈合并文拉法辛治疗围绝经期情感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用倍美盈。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平衡功能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了解与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 )患者平衡功能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对80例 AD患者,以Berg平衡量表(BB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分别评定其平衡功能、认知功能;并按BBS评分,将AD患者区分为平衡功能障碍组、平衡功能受损组、平衡功能正常组后,进行比较性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平衡障碍组MoCA总分显著低于平衡受损组(d=15.1,P<00.01)、平衡正常组(d=34.7,P<00.01),平衡受损组又显著低于平衡正常组(d=1.98,P<0.01)。平衡障碍组 MoCA注意/计算力得分显著低于平衡正常组(d=0.63,P<00.5);视空间/执行得分显著低于平衡受损组(d=05.4,P<00.5)、平衡正常组(d=10.0,P<00.01)。平衡受损组MoCA视空间/执行得分显著低于平衡正常组(d=0.51,P<0.05);② BBS总分与 MoCA 总分(r=0.435,P<00.01)、注意/计算力(r=02.26,P<00.5)、视空间/执行(r=03.55,P<00.1)正相关;BBS静态平衡分与MoCA总分( r=03.94,P<00.01)、注意/计算力( r=02.23,P<00.5)、视空间/执行( r=03.14,P<00.1)正相关;BBS动态平衡分与MoCA总分(r=04.27,P<00.01)、注意/计算力(r=02.55,P<00.5)、视空间/执行(r=03.57,P<00.1)、定向力评分(r=02.40,P<00.5)正相关。结论:AD患者的平衡功能障碍与认知功能,特别是注意/计算力、视空间/执行能力的受损有关。
-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4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15例连续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氯氮平组(29例)、利培酮组(29例)、奥氮平组(28例)、阿立哌唑组(29例),设正常对照组(30例)。均观察1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检测各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 A1(APoA1)、载脂蛋白B (APoB)。测量身高和体重,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结果:①12周后氯氮平组、利培酮组、奥氮平组的hs-CPR (t=‐35.12,‐21.272,‐3.364)、TG (t=‐3.431,‐3.442,‐3.766)、TC (t=‐3.260,‐17.395,‐17.626)、HDL (t=7.634,109.32,86.27)、LDL(t=‐39.10,‐43.39,‐42.74)、BMI(t=‐695.70,‐332.04,‐606.10)均较前有明显差异(P<00.5);奥氮平组还包括ApoB较前有明显差异(t=‐31.73,P<00.5);阿立哌唑组 TC(t=‐189.74)、LDL(t=‐32.30)、BMI (t=‐47.43)较前有明显差异(P<00.5);健康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较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治疗12周后各组通过LSD两两比较:氯氮平组、奥氮平组患者hs -CRP明显升高(P<00.5);氯氮平组、利培酮组和奥氮平组的TC、HDL明显升高(P<00.5);氯氮平组的BMI明显高于其他4组(P<00.5)。结论: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均有导致hs-CPR、血脂及BMI增高的可能性,将来可能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明显增高。
-
精神分裂症门诊特殊病种补助方式的效果评估
目的:评估精神分裂症门诊特殊病种补助方式的效果。方法:通过对79例首次办理精神分裂症门诊特殊病种补助的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比较患者服药依从性,危险性,疾病症状的前后变化,评估精神分裂症门诊特殊病种补助方式的效果。结果:完全依从的患者由60.8%上升到759.%,部分依从的患者由329.%下降到203.%,完全不依从的患者由63.%下降到38.%,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3.79,P<00.5),患者简明精神量表(BPRS)得分总分由(431.8±172.5)分下降到(387.0±161.8)(Z=‐25.88,P<00.5),危险性为0级的患者由342.%上升到570.%,危险性为3级及以上的患者由177.%减少到75.%,患者危险性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8.65,P=00.01)。结论:办理精神分裂症门诊特殊病种补助的患者半年后服药依从性提高,症状得到改善,危险性降低。
-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焦虑症状的自身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焦虑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30例应用其它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广泛性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焦虑症状无明显改善者,全部换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8周。分别于换药前与换药后1、2、4、8周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其抗焦虑疗效,用药物治疗中需处理的副作用症状量表(T ESS )评定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时进行血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换药前与换药后的第1周末HAMA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性;换药前与换药后的第2、4、8周HAMA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性(t=135.3,94.8,87.1;P<00.5)。不良反应:换药前与换药后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电图,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与换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焦虑症状有明显改善且用药安全、不良反应轻微。
-
护航舰队官兵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目的:分析护航舰艇官兵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社会支持量表(PSSS)、应对方式问卷(CS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对467名护航舰艇官兵进行测评。结果:①舰艇官兵 SCL -90各因子分与军人常模比较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t=‐48.719,‐45.763,‐43.781,‐480.83,‐535.62,‐351.00,‐645.15,‐583.64,‐490.38;P<00.1),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很好;②护航舰艇官兵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中支持总分与SCL -90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122,‐01.71,‐0.274,‐0.388,‐0.284,‐0.253,‐0.094,‐01.21,‐0.275,‐0.318,r=‐0.266,‐0.189,‐0.247,‐0.271,‐0.265,‐0.213,‐0.168,‐0.198,‐0.185,‐0.265;P<0.05或00.1),社会支持中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利用度只与SCL -90某些因子呈负相关(P<00.5或00.1),不成熟及混合型应对与SCL -90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1.33,00.93,01.50,00.99,01.68,00.54,01.25,01.73,01.79,01.44,02.62,01.96,02.07,02.20,02.93,00.87,03.05,02.49,02.00,02.48;P<00.5或00.1),成熟应对与SCL -90各因子无相关性(P>00.5);③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总分和支持利用度对心理健康有负向预测作用(t=‐28.47,‐22.62,‐20.60;P<00.5),不成熟应对和混合型应对对心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 t=49.65,49.45;P<00.5或00.1)。结论:护航舰艇官兵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应加强自信心提升训练,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维护身心健康。
-
农村特岗教师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应对效能的中介效应
目的:探讨农村特岗教师应对效能在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应对效能问卷(CEQ)、一般心理健康问卷(GHQ)对某省449名农村特岗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特岗教师在应对效能的自信维度男女教师有统计学意义(t=36.20,P<00.01);积极应对和应对效能与心理健康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显著正相关;应对效能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占直接效应的值分别是954.%、601.%。结论:应对效能在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中介作用,这一作用机制对农村特岗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意义。
-
武警士官学员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的关系
目的:调查军校士官学员的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情况和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方法:采用个性类型指标量表(MBTI)与专业认同问卷对石家庄某军校3个不同专业共140名在校士官学员进行调查,并辅以访谈法。结果:①不同专业的士官学员在MBTI除内外向维度外其余3个维度的人格类型比较均有差异(χ2=92.57,178.57,292.57;P均<00.5),个体人格类型维度多集中在E、S、T、J,被试总体的人格类型以ESTJ、ISTJ多;②士官学员专业认同良好,共110人进入高认同组,占786.%。视讯通信专业学员进入高认同组占771.%,保密档案专业学员进入高认同组占704.%,文化影视专业进入高认同组占882.%。结论:士官学校学员个性主要以感觉、思维、判断为主;人格类型主要是外向感觉思维判断型、内向感觉思维判断型;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度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性,部分人格维度可作为判断士官学员专业认同情况的有效变量;要根据不同专业士官学员的人格类型进行针对性教学。
-
某部新兵集训期心理弹性与应激水平和情绪体验的关系
目的:对某部新兵集训期心理弹性与应激水平和情绪体验的关系研究。方法:某部新兵集训2个月时,采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SA)、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PSET)和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对1600名新兵进行调查。结果:①新兵集训期心理弹性总分为(1195.5±217.0);②心理弹性与正性情绪呈显著正相关( r=06.42,P<00.1),与负性情绪、心理应激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r=‐01.07,‐03.29;P<00.1);③心理弹性高分组在正性情绪得分上显著高于低分组(P<00.1),在负性情绪、心理应激水平得分上显著低于低分组(P<00.1);④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和心理应激水平能有效预测心理弹性,总解释率为438.%。结论:某部新兵集训期心理弹性与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心理应激水平密切相关。提升心理弹性训练,有望降低新训时负性情绪体验和心理应激水平,促进心理健康。
-
注意偏向训练对社交焦虑的干预及机制
社交焦虑个体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在社交障碍中起核心作用,是加剧和维持社交焦虑的重要因素。近年研究发现,注意偏向训练可有效降低社交焦虑个体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进而缓解社交焦虑的症状。本文对社交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干预形式、效果评估及干预机制进行了综述,为社交焦虑的有效干预寻找新的理论依据。
-
抑郁障碍积极心理学“优势探索”干预
积极心理学是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主张看待人类生活时既关注弱点又关注优势。积极心理干预目的不仅要减少抑郁障碍的临床症状,更重要的是激发个体的潜能和动机,终使其提高自我掌控能力,建构快乐、有意义的生活。优势探索自20世纪末创始以来,在心理治疗领域蓬勃发展,目前已成为积极心理学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干预研究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为期半年的临床质性研究提出积极心理学治疗抑郁障碍急性期六步干预路径,为探索其临床治疗路径提供借鉴。
-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眼动脱敏再加工整合团体疗法
眼动脱敏再加工整合团体疗法是一种专门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开发的快速高效的成套团体心理治疗方案。它以适应信息加工模型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了个体EMDR疗法、团体治疗、艺术治疗、蝴蝶拍脱敏技术等多种治疗成分,已广泛应用于儿童和成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未来研究需要在改进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加强治疗机制的研究,开展其在国内成人和儿童PTSD患者中的研究和应用。
-
学习倦怠研究现状及展望
梳理近年来学习倦怠领域的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在学习倦怠的结构与测量、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后果变量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今后的研究应注意以下方面:①学习倦怠的理论研究应尽量摆脱工作倦怠理论的束缚;②应基于生态系统发展观,深入探索学习倦怠的形成机制;③学习倦怠量表的开发亟待解决,干预性实证研究有待加强。
-
宽恕心理研究述评
宽恕是积极心理学领域内一个重要的积极心理品质,通过回顾宽恕的研究历史,首先介绍宽恕概念的发展、宽恕影响因素以及关于宽恕的心理学模型;然后提出宽恕心理的研究展望,包括宽恕内涵的多向度发展、宽恕影响因素的生态化理解和研究方法的生态化走向;进而提出一种宽恕的研究新思路-生态主义视角。
-
体育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目的:编制适合我国体育教师的工作倦怠评价量表,并对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为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监测和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测评工具。方法:采用自编的体育教师工作倦怠量表,对396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以自评抑郁量表为工具进行效标,检验各项信效度指标。结果:探索性因子及验证性因子分析交叉验证了体育教师工作倦怠的三因素结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可以累计解释总体方差的567.4%;验证性因素显示,拟合度指数χ2/df=23.9,RMSEA=00.6,SRMR=00.4,GFI=09.3,CFI=09.2,NNFI=09.5,TLI=09.2,PNFI=09.0。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显著,在05.42~07.41之间( P<00.01),分量表间的相关系数在03.25~04.42之间(P<00.1),均低于与总分之间的相关,说明结构效度较高;总量表3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值在0.882~09.07之间( P<00.01),分半信度在07.84~08.47间( P<00.01),重测信度在07.89~08.14间( P<00.01),表明信度较高。结论:体育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信度效度指标较好,可以作为我国体育教师工作倦怠的测评工具。
-
汪卫东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 PI)编制
目的:编制汪卫东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ang Weidong Memory -tracing Personality Developmental Inventory ,WM PI)及检验其测量学质量。方法:WM PI编制采用理论与临床资料、数据双驱动模式,得出理论框架,条目编制,形成量表。研究程序如下:理论构想与框架-开放式问卷和访谈-形成初始量表-前期探索研究,进行项目分析、信度与效度分析等等-修订量表-形成正式量表-进行网络数据收集-计算量表的信度与效度。量表采用“分段忆溯”方式进行自评,对25岁前3个年龄段进行测评,分别是学龄前期、小学至18岁、19~25岁。测评对象:心理健康被试及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疾病康复期患者,测评工具:WM PI、症状自评量表。数据分析工具:SPSS190.,AMOS170.。结果:①WMPI由3个年龄段的量表构成,以上小学至18岁年龄段问卷为例,包含7个分量表,分别是胆商、自我、意志力、思维方式、人际关系、性商及世界观,还有两个人格影响要素量表-生活事件和教养方式,其中每个分量表包含若干维度;②3个年龄段问卷均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3个年龄段各分量表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学龄前问卷各个分量表的信度为07.80~09.03;上小学至18岁问卷各个分量表信度为08.21~09.05:19~25岁问卷各个分量表的信度为08.08~09.07;结构效度:学龄前期问卷各个分量表效度范围:CFI:07.0~09.6,NFI:06.9~09.9,RMSEA :00.46~00.92;AGFI:07.10~08.72;上小学至18岁段问卷各个分量表效度范围:CFI:07.3~09.9,NFI:07.2~09.8,RMSEA :00.44~01.08;AGFI:06.7~09.3;19~25岁问卷各个分量表效度范围:CFI:07.3~09.9,NFI:06.8~09.9,RMSEA :00.44~01.60;AGFI:06.7~09.2。结论:WMPI能够反映25岁前人格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
初中生课堂无聊应对策略问卷的编制
目的:编制初中生课堂无聊应对策略问卷并测定其信效度。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编制问卷条目,以239名初中生为被试进行初测,对初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1291名初中生为被试进行正式施测,对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结果:问卷共24题,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课堂无聊应对策略包括4种方式(K M O=08.4,P<00.01):认知指向、行为指向、认知回避和行为回避。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取的4个因素与理论构想模型拟合较好(χ2/df=44.1,RMSEA=00.5,GFI=09.3,NFI=08.8,CFI=09.0)。量表4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6.9~07.7之间。结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初中生课堂无聊应对策略的测量工具。
-
心理弹性量表(CD -RISC)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验证及结构探讨
目的:考察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的信度与效度,通过比较3种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标以判断哪种模型更适用于国内大学生人群。方法:使用心理弹性量表(CD -RISC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成人版(EPQ -RSC)对400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对心理弹性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4因素模型,即抗压力、自我控制、目标定向、社会适应性。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χ2/df=1.85,RMSEA =0.046,GFI=09.4,AGFI=09.2,CFI=09.4,NNFI=09.3)、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7,效标效度均表明4因素模型较好。结论:大学生中的心理弹性结构遵循4因素模型,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需进一步验证。
-
中文版神经症被束缚自评量表的信度、效度
目的:主要研究中文版神经症被束缚自评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其在神经症研究、临床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29名神经症、402名健康人为研究对象,运用克朗巴哈α(Cronbach'sα)系数、分半信度、重测信度、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实证效度检验中文版神经症被束缚自评量表的信度、效度。结果:本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09;分半信度为07.79;重测信度为08.52。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实证效度良好。结论:中文版神经症被束缚自评量表的信度、效度良好,适合于中国文化背景临床对神经症被束缚状态的评价和研究应用。
-
团队心理辅导对医学院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干预
目的: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对医学院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公开招募方式,对23名大学生进行连续6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同时选择另外24名被试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均使用中文版韧性量表进行测量。结果:①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心理韧性没有显著差异,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差异显著( t=58.38,P<00.01);②实验组被试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心理韧性总分和各分量表分得到显著提高(P<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医学院大学生心理韧性具有显著效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