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중국심혈관병구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301
  • 国内刊号: 11-512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0-123
  • 曾用名: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胡大一;万峰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经胸小切口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作者:杨新超;柳德斌;王炜

    目的 探讨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选择40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膜部VSD的患者,另外选40例经传统外科修补术治疗膜部VSD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1~32(15.5±3.5)岁,体重10.8~58.0(24.2±7.5)kg,膜部室间隔缺损大小为2~14(5.6±0.5)mm.分别依据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成手术,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及其他相关因素,评估经胸小切口封堵术的可行性及优越性.结果 经胸小切口封堵术组有1例患者封堵失败,行开胸手术治疗,成功率97.5%;外科手术组除1例因急性感染死亡外,余全部手术成功.两组治疗成功率相似,但在术后并发症及其他相关因素方面有明显差别.术后3~12个月随访,经胸小切口组无新并发症出现,而外科组新出现一系列并发症.结论 尽管经胸小切口膜部VSD封堵术较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相当,但具有术后并发症较少、恢复快、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目前该技术是可行的,且临床应用价值高.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胸前导联V1-3 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永旺;吴君;赵洪涛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抬高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时18导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分为2组,ST段抬高组(16例)和非ST段压低组(171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病变适合行经皮腔冠状动脉成型术并检测B型钠尿肽(BNP).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抬高时多为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尤其是圆锥支闭塞(P<0.01),且伴有右心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障碍,与下壁右室心梗相比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抬高表明为右冠状动脉近段或开口闭塞且多伴右室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

  • OCT对于DES术后晚期或晚晚期血栓治疗的指导作用

    作者:陈玉善;关怀敏;解金红;罗明华;邱承杰;王贺;董文杰;宗永华

    目的 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对于药物洗脱支架(DES)术后发生晚期或晚晚期血栓治疗对策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2010年7月至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行DES支架置入术后发生晚期或晚晚期支架内血栓患者22例,对患者行OCT检查,根据OCT结果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结果 DES术后晚期或晚晚期血栓的OCT表现为:支架内皮化不全6例、贴壁不良12例、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8例,支架内纤维过度增生较为少见2例,有些患者上述情况同时存在.治疗对策:单纯支架内皮化不全及支架贴壁不良者采取单纯球囊扩张术12例,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或纤维过度增生者采取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术10例.结论 OCT可以准确了解DES术后晚期或晚晚期血栓的原因,提供更为合适的治疗方案.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钾浓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罪犯血管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作者:赵贵明;任久林;李晶;杜永利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钾浓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罪犯血管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136例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且发病时间<12 h的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静脉血3ml,测血钾浓度,做18导联心电图.患者均同意做急诊介入治疗,给予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急性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钾浓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罪犯血管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为左前降支的血钾浓度低,左回旋支血钾浓度高,右冠状动脉的血钾浓度位于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之间.左前降支病变与左回旋支病变血钾浓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冠状动脉病变与左回旋支病变血钾浓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低血钾组与正常血钾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是左前降支的发病早期容易合并低血钾,预后普遍较差.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低血钾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 危重血管疾病急症处理

    作者:张红超;陈霞;刘朝中;李令珂;陈元恒;侯迈;王翠霞;郑海滨;杨磊磊

    目的 探讨危重血管外科急症的处理特点.方法 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共收治45例危重血管疾病急症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7.5±12.4)岁,体重(68.78±14.44)kg,急诊入院或转院36例,一般住院病情恶化9例.结果 生存率86.67%,死亡率13.33%.平均住院时间20.5 d.主要并发症为出血、高血压、中风、截瘫、心脏事件、急腹症、内脏缺血、疼痛与精神症状、胸腔积液等.结论 对于危重血管外科急症,不仅要有综合的专科治疗技术,精确的重症处理技术同样不可缺少.

    关键词: 危重 血管外科 急症
  •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启动子-786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刘永生;郑立文;武国东

    目的 研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同时研究此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程度及血压节律是否相关.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2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130名健康中老年人的血白细胞为样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两组的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T/C多态性,比较两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高血压组内按高血压的危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分别为89、78、65例,按血压节律性分为杓型与非杓型组分别为109、123例,比较各组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 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T/T、T/C和C/C基因型在高血压组中分别为22.84%、50.87%、26.29%,在正常中老年人组中分别为36.15%、53.08%、10.77%,此位点高血压组与正常中老年人组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T/T、T/C和C/C基因型在高血压低危、中危、高危各组中分布频率无显著差异,在依据血压节律的分组中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②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T/T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保护性基因;③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的基因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程度及血压节律改变无明显相关性.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率减速力测定的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

    作者:刁军;祁春梅;武维恒

    目的 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率减速力(DC)特点研究,探讨DC对ACS高危患者的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00例ACS患者为ACS组,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为SAP组,50例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将24h动态心电图经120 Hz数字化自动处理系统转换为以心动周期R-R值为纵坐标的序列图,筛选出减速周期,以选中的减速点为中心计算出X(0)、X(-1)、X(-2)、X(1),再经过公式DC(ms)=[X(0)+X(1)-X(-1)-X (-2)]×1/4,计算机自动测定DC.结果 ACS组患者异常DC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AP组(P<0.05)及正常对照组(P<0.01);ACS组患者的DC值明显低于SAP组(P<0.05)及正常对照组(P <0.01).结论 ACS患者的DC减弱.DC值可以直接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病变不稳定状态,病情愈严重,迷走神经的保护作用愈低,猝死风险愈高.

  • 单纯累及右心系统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作者:刘兴荣;张超纪;刘剑州;马国涛;苗齐

    目的 评价单纯右心系统受累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7月间连续手术治疗的45例单纯累及右心系统的心内膜炎患者,平均年龄(38.5±14.7)岁,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28例患者合并先天性心脏畸形,3例有永久起搏器电极,14例患者未合并心脏畸形,1例患者有静脉注射毒品史.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3例、Ⅲ级30例、Ⅳ级2例.手术清除心内赘生物、修补合并的心内畸形、行三尖瓣修复31例,三尖瓣置换3例,肺动脉瓣修复10例.主动脉阻断(65.5±34.4)min,体外循环时间(95.6±46.7)min.结果 术后平均住ICU时间(3.8±2.7)d.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呼吸功能不全4例,肾功能不全8例,切口裂开1例.无住院死亡.随访(3.9±2.4)年,心功能Ⅰ~Ⅱ级,2例出现三尖瓣中度反流,1例肺动脉瓣中度反流.结论 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基础心脏疾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高侵袭性病原菌感染患者,早期积极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 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应用

    作者:田希存;李春志;于晓晶;任华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 (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于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期间行64排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47例.用评分的方法客观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冠状动脉支架的显示情况,并对支架管腔狭窄情况进行评估测量.对于中重度狭窄的患者进一步行DSA检查,并分析其与MSCTA评估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47例患者共置入89枚冠状动脉支架,其中评为3分的支架为39枚,评为2分的支架为41枚,评为1分的支架为9枚.39枚支架没有发现狭窄,24枚支架轻度狭窄,15枚支架中度狭窄,11枚支架重度狭窄.DSA与MSCTA对中、重度狭窄的评估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804.伴钙化支架组MSCTA中、重度狭窄评估结果与DSA评估结果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为r=0.603.结论 MS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很好地显示冠状动脉支架及其管腔狭窄,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支架局部的钙化是影响评估准确性的因素之一.

  • 不同疗程体外反搏对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郭琳琳;李盛楠;曹广智;王涛;卜晓翠

    目的 探讨长疗程体外反搏及短疗程体外反搏对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9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常规治疗组)、Ⅱ组(短疗程反搏组)及Ⅲ组(长疗程反搏组),每组30例.Ⅰ组接受常规治疗,Ⅱ组接受常规治疗及15 d体外反搏治疗,Ⅲ组接受常规治疗及35 d体外反搏治疗.治疗35 d后对三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治疗前后血中CRP水平.结果 Ⅰ组有效率55.2%,Ⅱ组有效率90.0%,Ⅲ组有效率93.1%.Ⅰ组治疗前后对比,CRP水平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对比,Ⅱ组、Ⅲ组治疗后CRP水平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疗程体外反搏与短疗程体外反搏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方面疗效相近,均优于单药治疗.

  • 聚四氟乙烯人工单叶肺动脉瓣在右心室流出道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陈凯明;刘浪;曹勇;赖锋华;胡楝;朱伯卫;王茂生

    目的 评价在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手术中应用聚四氟乙烯(PTFE)制备单叶肺动脉瓣对防治术后早期肺动脉瓣反流的作用.方法 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随机选择21例具备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先用经修剪的PTFE片缝制人工单叶肺动脉瓣,再用经处理的自体心包片行右心室及主肺动脉补片扩大.体外循环转流50~150(83.4±24.1)min,主动脉阻断30~101(58.8±19.1)min.结果 本组21例中死亡1例,病死率4.76%,余20例术后恢复良好.全组病例机械辅助呼吸4~130 h,排除死亡的病例,平均(8.2±3.4)h;ICU滞留时间1~5(1.6±1.0)d;术后住院时间5~14(6.9±2.5)d.出院前及术后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除第1例患儿存在中度肺动脉反流外,其余患儿均无反流或仅表现为痕迹量反流;全部患儿均无肺动脉或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结论 在行跨肺动脉瓣右心室流出道补片扩大术中应用PTFE人工单叶肺动脉瓣,可以有效地改善右心室功能,而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治疗费用并没有因此而明显增加.

  • 糖尿病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后住院及远期病死率的影响

    作者:白玉蓉;葛爱青;鞠鹏;邹建宏;胡桃红;马会利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住院及远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将248例连续行直接PCI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组(82例)和非糖尿病组(166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住院及远期[平均(42.33±17.13)个月]病死率.结果 糖尿病合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为33%.糖尿病组患者入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肌酐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P<0.01,P<0.05).糖尿病组心功能不全(killipⅡ~Ⅳ级)的患者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的患者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组单支病变的患者明显少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患者住院病死率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远期病死率糖尿病组患者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HR=3.65,95%CI 1.11~11.96)和心功能不全(HR=3.85,95%CI l.41~10.46)是远期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糖尿病合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住院病死率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和心功能不全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远期病死率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

  • 脉搏波传导速度对冠心病患者病情评估应用进展

    作者:余其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巳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与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心血管疾病的本质是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血管病变尤其是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基础.因此,早期发现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及时、有效地进行早期干预,是预防严重致死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根本措施之一.评估动脉硬化敏感指标之一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正日益受到重视.

  •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

    作者:崔美善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主要的危险因素,目前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2].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受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慢性疾病.近年来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um nitrogen monoxide synthase,eNOS)是高血压的易感因素,它的基因编码所产生的一氧化氮(nitrc oxide,NO)具有调节血管张力、血管重塑、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等作用.随着血管生物学与临床医学领域联合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心血管疾病中研究调查调控高血压基因已成为热点.国内外研究表明,eNOS基因在原发性高血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eNOS基因G894T、T786C和27bpVNTR的多态性影响EH的机制及与EH相关性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MicroRNAs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庞秀峰;李纪明;李莹

    MiRNAs存在多种形式,初是pri-miRNA.miRNAs相对应的基因来源于染色体非编码区,在细胞核内由RNA聚合酶Ⅱ(RNA polymeraseⅡ,RNApolⅡ)转录生成长度为100~1000 nt的初级miRNA (primary miRNA,pri-miRNA).pri-miRNA在双链RNA特异的核酸酶Drosha及DGCR8 (Di-Geogecritical region-8)结合蛋白作用下,被剪切成长70~90 nt的具有茎环结构的前体miRNA (precursor miRNA,pre-miRNA)

  • 冠脉CTA在评估冠状动脉和桥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石秋林

    64排螺旋CT的问世,开创了心血管疾病无创诊断的新纪元.2005年11月西门子公司正式将双源CT (Dual Source CT,DSCT),这一划时代的影像学诊断产品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得冠脉CT (CTA)在冠状动脉检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冠脉CTA已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 MiRNA与获得性主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叶东挺;杨建安;刘银河

    获得性主动脉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主动脉瘤(aortic aneurysm,AA)、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其中AD与AA的发病率高,为3~4人·10万人-1·年-1[1],其总体病死率和手术相关死亡率都很高.年龄、吸烟、男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AA与AD形成的危险因素,主动脉中层的退化、变性、坏死是AD与AA的致病基础.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致力于阐释获得性主动脉疾病的发病机制,大部分研究着重于基因起源异常、临床病理不同及主动脉的血流动力学作用[2-4].

  • 慢性心衰的诊断、药物及非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陈玥竹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是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转归,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2%,<65岁者为1%,(65~79)岁者>5%,80岁以上者达10%~20%,心功能Ⅲ级和Ⅳ级的患者年死亡率高达50%[1].美国Framingham研究[2]表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是引起心衰的主要原因.Cowie等[3]的调查也得出类似结果.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病因构成与以上明显不同.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诊断 治疗
  • 老年心房颤动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进展

    作者:王雨水;赵海兰;王艳飞;万军辉;宋志欣;齐颖;刘志焕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据临床统计,>60岁的老年人群房颤的发病率>1%,>70岁人群发病率>5%,>80岁时可增加到10%[1].对于老年人,心房颤动多发生在自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及瓣膜病等),并且具有持续时间长、并发症较多、生活质量差的特点.

  • 微创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及其评价

    作者:张红霞;刘艳;李玲萍;贺忠梅

    目的 探索一种微创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的方法,并利用超声心动图进行评价.方法 4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心梗组(MI,n=30)与假手术组(Sham,n=10).术前及术中用异氟烷对动物行吸入麻醉,于左胸3、4肋间做一1.0 cm左右切口,将心脏从胸壁窗口挤出.MI组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建立心梗模型;Sham组冠脉只穿线不结扎,其余操作同MI组.术后4周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结构与功能,经心肌组织病理学分析以判断模型成功与否.结果 MI组小鼠存活率为78.6%,Sham组为100%.超声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I组小鼠的LVAWd、LVAWs、EF及FS均明显降低(P<0.05),LVIDd与LVIDs明显增加(P<0.05).Masson染色可见MI组小鼠的左心室腔明显增大,心室壁变薄,纤维化面积增加[(13.54±1.39)%比(0.08±0.03)%,P<0.01].结论 采用本法制备小鼠心梗模型具有微创、快捷、高效、无需使用呼吸机的优势,而且模型稳定可靠.

  • ACE及ACE2在慢性香烟烟雾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对血管紧张素Ⅱ的调控作用

    作者:韩素霞;周彦梅;郭李平;常建梅;徐洁;冯磊

    目的 探讨慢性香烟暴露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ACE、ACE2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调控作用及特异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的治疗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Con);B组:30 mg/kg单纯氯沙坦组(30 mg/kg Los);C组:香烟诱导组(SM);D组:香烟诱导+10 mg/kg氯沙坦组(SM+10 mg/kg Los);E组:香烟诱导+30 mg/kg氯沙坦组(SM+30 mg/kg Los).香烟暴露组和香烟暴露+氯沙坦组在标准毒理香烟暴露箱中接受被动吸烟;对照组同时在同种毒理箱中暴露于新鲜空气;氯沙坦给药采用每天腹腔内注射;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建立香烟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后,用插入导管法检测右室收缩压(RVSP);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ACE2和ACE的蛋白表达量;放射免疫分析试剂药盒测定肺组织中的AngⅡ表达水平.结果 香烟暴露6个月后,慢性香烟暴露组大鼠RVS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大鼠肺组织中AngⅡ表达水平显著增高.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ACE表达水平增高,香烟暴露组大鼠肺组织ACE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而ACE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氯沙坦干预治疗后,香烟暴露+氯沙坦组大鼠RVSP和AngⅡ较香烟暴露组降低(P<0.05),肺组织ACE2蛋白表达水平较香烟暴露组增强,ACE蛋白表达水平较香烟暴露组减少(P<0.05).结论 慢性香烟暴露可导致肺动脉高压,还可刺激肺组织ACE2和ACE的蛋白表达变化,提示ACE2和ACE在慢性香烟暴露诱导的肺动脉高压中起一定作用.

  •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作者:朱世国;杨继东;倪卫东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85例)和常规治疗组(80例).联合治疗组在地高辛、利尿剂、硝酸脂类药物、血管转换酶抑制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20~40 mg每晚1次和曲美他嗪20mg每天3次口服治疗,总疗程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E/A比值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并行6 min步行距离测定和血清FFA的测定.结果 联合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91.8%,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LVEDD、LVESD、LVEF、E/A、6min步行距离测定、血清FFA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和曲美他嗪可以进一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叶酸调控H型高血压Hcy水平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剑梅;王明晓;赵颖

    目的 研究观察叶酸调控H型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治疗的134例H型高血压患者,均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及降压治疗,同时加用叶酸调控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cy水平变化及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治疗后Hcy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2个月,无心血管事件发生,发生率为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H型高血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叶酸调控治疗可降低患者Hcy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胺碘酮治疗频发室性早搏36例疗效观察

    作者:马国臣;颜景荣;陈丽华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给予胺碘酮静脉滴注,3d后停止静脉滴注改为口服并维持治疗,持续观察6个月.结果 36例患者经胺碘酮治疗,总有效率88.9%,疗效确切,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 采用胺碘酮治疗频发室性早搏效果可靠,副作用少,值得临床使用.

  • 中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CCU期间的心理问题分析与护理对策

    作者:马芙蓉;刁喜华

    目的 观察CCU病房中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 连续入选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中青年男性患者12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入院时及在患者转出CCU前进行问卷调查,对焦虑、躁狂、抑郁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完成120例患者全部资料的收集,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中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心理问题,经心理干预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治疗组心理问题如焦虑、躁狂、抑郁等发生率明显降低(P <0.05).结论 对中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这一特殊群体,正确分析并干预心理问题及其诱发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