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hinese Computed Medical Imaging 중국의학계산기성상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影响因子: 1.2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41
  • 国内刊号: 31-1700/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5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沈天真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正常胰腺及腹主动脉MSCT强化峰值和达峰时间与个体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郭静;黄小华;董国礼;张喜荣;张小明;敬宗林

    目的:探讨正常胰腺及腹主动脉的强化峰值(PV)和达峰时间(PT)与年龄、性别及体质指数(BMI)的相关性,优化不同个体胰腺多期MSCT扫描时间窗的选择.方法:符合标准的62例患者分别进行MSCT胰腺灌注成像,并按年龄、性别及BMI分组,测量胰腺及腹主动脉的PV及PT值并按组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年龄组:44岁(包括44岁)以下组,正常胰腺PV值、PT值及腹主动脉PV值、PT值分别为(111.10±3.17)HU、(38.33±1.39)s、(343.22±17.65)HU、(31.08±1.41)s; 45-59岁组,其参数值分别为(110.53±2.60)HU、(37.15±1.42)s、(357.88±12.29)HU、(30.62±1.43)s; 60岁(包括60岁)以上组,其参数值分别为(116.67±4.27)HU、(36.92±1.95)s、(355.96±22.94)HU、(30.75±1.59)s.②性别组:男性组,正常胰腺PV值、PT值及腹主动脉PV值、PT值分别为(111.31±2.05)HU、(37.89±1.05)s、(341.28±9.19)HU、(30.83±0.96)s;女性组,其参数值分别为(113.92±4.10)HU、(36.53±1.52)s、(384.90±25.68)HU、(30.80±1.91)s.③BMI组:BMI值为22以下(包括22)组,正常胰腺PV值、PT值及腹主动脉PV值、PT值分别为(113.49±2.57)HU、(38.29±1.20)s、(371.89±12.88)HU、(31.31±1.17)s; BMI值为22以上组,其参数值分别为(109.94±2.56)HU、(36.63±1.28)s、(325.82±12.67)HU、(30.19± 1.27)s.统计结果显示,腹主动脉PV值与BMI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负相关,其余各参数与年龄、性别及BMI值均无相关性.结论:除腹主动脉PV值随BMI值的增加逐渐降低外,其它参数受个体因素的影响小或不受影响.

  • 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MR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黄建松;邢伟;陈杰;周强

    目的:比较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TN)双侧三叉神经在MR弥散张量成像(DTI)上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证实TN患者的DTI图像,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32~71岁.3D Space序列行三叉神经脑池段脑干薄层轴位T2WI扫描,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DTI复制Space序列的扫描位置.测量症状侧及正常侧三叉神经的平均及小FA值,并行配对t检验.结果:TN症状侧平均FA值与小FA值分别为0.249±0.06和0.199±0.07,显著小于正常侧平均FA值与小FA值(分别为0.283±0.07和0.262±0.07;t=-4.999和-8.336,P均<0.005).结论:DTI能够量化评价血管压迫性TN三叉神经的异常变化,有助于诊断.

  • 三叉神经痛血管接触/压迫征象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尤超;柴维敏;陈克敏;彭卫军;谭令;凌华威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三叉神经痛(TN)患者及正常人群血管接触/压迫(NVC)征象分析,利用DTI导出量研究NVC征象下三叉神经纤维结构功能变化及对病理NVC征象的合理评估.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0年10月本院神经外科诊断为TN的74例患者、37例存在NVC征象的正常志愿者以及37例不存在NVC征象的正常志愿者.利用高分辨磁共振及DTI功能学成像研究三叉神经痛功能改变.结果:NVC 致三叉神经痛患者患侧三叉神经FA值均较健侧明显降低,而存在NVC征象的正常组和不存在NVC征象的正常组双侧三叉神经FA及ADC值均无明显差异.同时当FA相对值取0.92时,诊断三叉神经痛的特异性高(81.1%),敏感性为60.8%.结论:FA值的降低可作为病理性NVC征象的诊断指标,并可寻求一个临界点作为诊断病理性NVC征象的定量值.

  •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及b值优化

    作者:张雪梅;林江;叶芳;姚秀忠;曾蒙苏

    目的:探讨3.0T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诊断价值并对b值使用进行优化.方法:34例患者共20个良性和16个恶性乳腺病灶纳入研究,同期20例正常乳腺受检者列为对照组.采用3.0T MR行乳腺DWI成像检查,b值分别取0,750 s/mm2,1000 s/mm2,1250 s/mm2.比较不同b值DWI图像质量,测量病灶的对比噪声比(CNR)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计算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进行比较.结果:不同b值时DWI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F=3.02,P=0.0516>0.05).b=750 s/mm2时病灶的CNR明显优于b=1000s/mm2及1250s/mm2时(P值为0.004及0.000),而b=1000s/mm2与1250s/mm2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800>0.05).相同b值时,正常乳腺组织的平均ADC值>乳腺良性病变>乳腺恶性病变(P均=0.000).以各b值恶性病变平均ADC 值95%可信区间的上限作为界定乳腺癌ADC的阈值,则b=750 s/mm2、1000 s/mm2、1250s/mm2时,ADC阈值分别为1.33×10-3mm2/s、1.25×10-3mm2/s、1.16×10-3mm2/s.以上述阈值判断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81.25%、87.5%、85.71%,81.25%、77.5%、78.57%及81.25%、82.5%、82.14%.三个b值的ROC曲线下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1925>0.05).结论:乳腺的3.0T DWI中,以b=750s/mm2时病灶CNR高,值得推荐应用.应用DW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时,需要结合ADC值判断.

  • DCE-MRI及DWI对BI-RADS4-5类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春梅;董光;王文娟;耿海;聂家秋;张强;庄莹莹;于秀荣;孟凡莲

    目的:探讨MRI的形态学特征、动态强化特征及弥散加权成像对BI-RADS 4-5类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9例经病理证实的初诊为BI-RADS 4-5类、未经治疗乳腺病变磁共振影像学特征,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进行x2检验或Fisher检验,测量病灶的ADC值,进行t检验并用ROC曲线分析.结果:69例病变中27例为良性,42例为恶性,BI-RADS 4-5类乳腺肿块性病变表现为边缘毛刺、环形强化、流出型曲线时恶性可能性高(P<0.05),病变形状和早期强化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DC值存在统计学差异(t=4.903,P=0.000),佳ADC诊断阈值为1.12x10-3mm2/s,敏感性82.4%,特异性80.6%,产生假阳性的常见病变主要为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结论:DWI与DCE-MRI结合对鉴别BI-RADS 4-5类病变具有重要价值,可调整部分病变的分类,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

    作者:王伟中;师毅冰;姚振威;马亦红

    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和病理资料.结果:颅骨6例,长骨1例,脊柱2例,骨盆1例,锁骨1例,肩胛骨1例.单发者11例,多发者1例.主要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清晰,无反应性骨硬化.部分病例可见骨膜增生、软组织肿胀或肿块.病变在病理学上表现为局限性肉芽肿形成,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和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嗜酸性肉芽肿CT表现与病理学分期有相一致的对应关系,且病变同时具有肿瘤和炎症的特征.结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具有特殊的病理基础,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临床诊断有帮助.

  • 膝骨关节炎软骨下骨髓水肿样及囊样病变与软骨病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自明;常时新;田芳;鲍虹;周蕾;袁军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软骨下骨髓水肿样及囊样病变与关节软骨缺失的关系.方法:683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26例135个膝关节进行了随访,随访期限为12~30个月.采用半定量积分系统WORMS分析膝关节骨髓水肿样和囊样病变的分布及邻近关节软骨状况.以骨髓病变稳定组作为参照,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同一分区软骨下骨髓病损与软骨缺损之间的关系.结果:不伴有明显关节软骨病损的各分区其软骨下骨质病变发生率有明显差异,以胫骨中部分区较高.随访对照研究显示骨髓病变与软骨病损具有明显相关性,新发骨髓病灶相较稳定病灶的局部关节软骨病损的风险更为明显(OR=3.9),基期及随访期未见骨髓病变的病例组软骨病损风险远小于病灶稳定不变组(OR=0.1).结论:膝关节承重部位相对易于发生软骨下骨髓病损,软骨下骨髓水肿样病变及囊样变与同一区域软骨病损明显相关.

  • 胸骨骨折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马雪华;李睿;陈天武;张小明;李春平;黄小华

    目的:探讨胸骨骨折的MSCT轴面和多平面重组(MPR)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并对比分析胸骨骨折与胸部创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车祸伤所致胸部创伤合并胸骨骨折31例为研究组,胸部创伤未合并胸骨骨折30例为对照组,均行16层螺旋CT胸部扫描,观察研究组在轴位图像及MPR图像上胸骨骨折发生的解剖部位,数量、类型及断端移位情况,并比较两组中合并胸部其他创伤的出现率.结果:常规轴位CT扫描对胸骨横行骨折及未发生分离移位骨折的检出率低于MPR(P<0.05).研究组创伤性湿肺、多发性肋骨骨折及胸腔积液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1例中18例出现明显分离移位,常规轴位图检出胸骨骨折26例(81.25%),包括移位骨折中的18例(100%)和非移位骨折中的8例(61.54%),其中非移位骨折检出率低于MPR(P<0.05),总体检出率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胸骨骨折有明显移位时在常规横断面上即可诊断,但无明显移位时需要结合MPR诊断;胸骨骨折的出现意味着创伤性湿肺、多发性肋骨骨折以及胸腔积液发生率高,病情重.

  • 正常人胫股关节软骨T2及T2*弛豫值的比较研究

    作者:姜铃霞;姚伟武;杨世埙;戴勇鸣

    目的:探讨正常志愿者膝关节软骨的T2及T2*弛豫值范围、影响因素及其内在相关程度.方法:将63名健康人胫股关节按照年龄分为青少年组(<35岁)18人、中年组(36~55岁)28人和老年组(56~78岁)17人,计算体重指数(BMI)并行T2图、T2*图成像,按照全器官磁共振成像评分(WORMS)规定的软骨分区法测量胫股关节软骨10个感兴趣区的T2、T2*弛豫率并取平均值,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人胫股关节软骨T2、T2*值分别为(42.98±4.19) ms、(19.75±2.43)ms.左右膝胫股关节T2、T2*值分别为(43.60±4.08 ms,42.37±4.26 ms)、(19.29±2.48 ms,20.21±2.37 ms),经检验两者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及男性胫股关节软骨T2、T2*值分别为(44.28±5.14 ms,41.86±4.09 ms)、(19.36±2.48 ms、20.09±2.42 ms),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青少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胫股关节软骨的T2、T2*值分别为(37.45± 1.76 ms,41.29±2.13 ms,44.98±4.73 ms)、(17.95±1.58 ms,20.76±1.52 ms,22.30±2.08 ms),三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青少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三组内T2、T2*值均呈显著相关(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63、0.55).结论;正常人胫股关节软骨T2及T2*弛豫值研究可以为关节软骨早期病变的诊断提供相似的参考价值,定量测定T2*值有望替代传统的T2值用于研究软骨形态学改变之前软骨内生化成分的变化.

  • CDFI定量分析对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诊断价值

    作者:毛文娟;陈丽群;孙红;陈知慧;龚忠静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观察与分析绝经后增厚子宫内膜区动脉血流参数变化与内膜病变的相关性.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158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并终获得病理的患者纳入研究,完成经阴道CDFI检查,测定增厚内膜区动脉血流,分析能量图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血流低参数(EDV)和阻力指数(RI).结果:子宫内膜癌36例,内膜区见多条异常增粗的血管,血流信号增多紊乱,CDFI 显示PSV(28±5.1)cm/s,与良性病变(24.6±3.0cm/s)无明显差异;EDV为(16±3.8)cm/s,明显高于良性病变(7.3±2.5cm/s,P<0.05);血流阻力指数(RI<0.43)则明显低于良性病变(RI>0.5).子宫内膜良性病变122例,其中31例子宫内膜息肉内膜区单根血管延伸至瘤体,CDFI显示低速高阻血流(RI>0.56); 35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内膜区显示环状血流信号,CDFI显示低速高阻血流(RI>0.5); 14例子宫内膜增生反应显示内膜区血流信号呈细条状,CDFI显示低速高阻血流(RI>0.68);21例子宫内膜增生反应无血流信号.结论:均匀增厚的内膜内高阻血流的存在是诊断内膜良性病变的关键,而异常增厚内膜内舒张期增高低阻血流的存在是恶性病变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子宫内膜血流的CDFI检测可以帮助鉴别子宫内膜病变的良、恶性.

  • 输卵管妊娠与妊娠黄体的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鉴别

    作者:王琦;陈莹莹

    目的:应用经阴道的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比较输卵管妊娠与其自身妊娠黄体的声像图差异,以提高输卵管妊娠的诊断.方法:输卵管妊娠患者24例纳入研究,年龄20~39岁,平均27岁,术前行阴道超声检查,使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观察输卵管妊娠声像图、血流分布的同时,对其妊娠黄体进行对比观察.采集三维能量多普勒血流图、血流分布,并测量相应的血管参数,包括血管形成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FI).结果:输卵管妊娠以团块型多见,血流信号稀少,明显低于妊娠黄体,输卵管妊娠血管参数VI、FI、VFI 值明显低于妊娠黄体(P<0.05).结论:输卵管妊娠多普勒超声表现为低血流团块,其血流分布和血管参数明显不同于妊娠黄体,可资鉴别,帮助早期诊断输卵管妊娠.

  • 乳腺叶状肿瘤的高频超声声像图分析

    作者:骆洪浩;彭玉兰;于雷;赵海娜;史岩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PTB)的高频超声声像图表现及其对良恶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叶状肿瘤的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其中包括良性叶状肿瘤96例(64.4%)、交界性35例(23.5%)和恶性18例(12.1%).结果:术前高频超声准确诊断叶状肿瘤30例,诊断准确率仅20.1%.声像图上,肿瘤直径小1cm,大20cm;肿块边界清楚、分叶状91例(61.1%),可见包膜回声123例(82.6%),内部回声不均匀81例(54.4%),有液性暗区38例(25.5%).CDFI显示良性PTB血流以0~Ⅰ级(75例,78.1%)为主,Ⅱ~Ⅲ级较少(21例,21.9%),交界性及恶性的血流0~Ⅰ级(24例,45.3%)与Ⅱ~Ⅲ级(29例,54.7%)相近,两者构成比显著不同(P<0.05),交界性和恶性中阻力指数增高(R1>0.70)有15例.结论:乳腺叶状肿瘤定性诊断困难,肿块较大、血供丰富及高阻频谱对提示交界性及恶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乳腺 叶状肿瘤 超声
  • 对甲状腺良性结节高频超声误诊原因的初步探讨

    作者:顾士荣;张建中;杨峰

    目的:探讨各不同病理类型良性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探讨超声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出现假阳性的主要原因及可行的避免误诊的方法.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2例甲状腺良性结节,42例甲状腺微灶癌和2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对比分析超声误诊的43例良性结节、42例甲状腺微灶癌和2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声像图表现、对甲状腺结节的钙化模式进行分型,探讨超声误诊的主要原因.结果:甲状腺恶性结节内伴发钙化的比例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甲状腺结节不伴发钙化组的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伴发钙化组.结论:结节内伴发的钙化灶已成为影响高频超声良恶性鉴别诊断准确性,尤其是特异性的主要原因.严格定义Ⅲ型钙化的诊断标准,可以减少部分的假阳性的发生.

  • 碘对比剂外渗皮肤反应不同治疗方案的对照研究

    作者:吴菁;陆勇;陈雅琴;严福华;董海鹏;匡楚龙;王红梅;王忠敏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碘对比剂皮肤外渗反应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对84例碘对比剂皮肤外渗反应病例随机使用硫酸镁敷剂+冷敷、磺胺嘧啶银敷剂+冷敷和单纯冷敷治疗.分别在反应后第1、2、3、7天评估皮肤颜色、肢体肿胀程度、局部循环以及患肢功能状况.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45例外渗反应在1天后、18例在2天后、11例在3天后基本痊愈,仅1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经切开治疗后痊愈,病程超过7天.其中磺胺嘧啶银+冷敷组痊愈快(x2a-b=32.56,Pa-b=0.001,x2b-c=41.02,Pb-c<0.001).出现反应后1~3天内磺胺嘧啶银组皮肤颜色恢复显著快于其他两组(x2皮肤a-b=23.10,P皮肤a-b =0.006;x2皮肤b-c=24.87,P皮肤b-c=0.003);反应后7天,三组在各项评分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绝大部分碘对比剂皮肤外渗反应在1天内均有显著好转,7天内基本可痊愈;外渗反应可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宜早诊断并手术治疗;磺胺嘧啶银+冷敷治疗效果更佳.

  • 放射学工作流程优化的应用

    作者:龚海霞;钟国康;杨嬗

    目的:探讨放射学工作流程的优化.方法:对放射学工作流程的功能分析设计,改变从患者基本信息的接受到医学影像介质的发放等传统模式.结果:工作流程优化、电子申请单、检查安排与医学影像介质按需打印的应用,减少了医疗差错,提高了工作效率.结论:采用工作步骤优化分析、电子申请单、医学影像介质按需打印等方法,由信息系统替代人工操作,符合传统工作流程向数字化工作流程转变的发展趋势.

  • 不同DR成像系统成像性能比较研究

    作者:毕正宏;王鸣鹏;李克;殷士蒙;孙荣耀;宋恬;吴勘华;徐杰

    目的:将平板探测器相同的两个成像系统成像性能相比较,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好的图像质量.方法:使用分辨率测试仪器测量两系统的分辨率,比较两系统对细小影像信息的检出能力.使用胸片评价法,指定若干区域,由5位独立观察者分别阅读影像,统计分析后比较两系统的综合成像能力.结果:分辨率测试结果为B系统优于A系统;胸片评价结果为B系统大部分优于A系统.结论:数字图像的成像性能和重建算法在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成像质量上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 孤立性肺结节18FDG PET/CT诊断的数学模型建立

    作者:陈虞梅;童林军;施一平;万良荣;陈涛

    目的: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建立18FDG PET/C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数学模型.方法:接受PET/CT检查的连续182例SPN患者(良性67例、恶性115例)纳入研究,选择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灶部位、大径,密度、瘤肺界面、分叶、毛刺、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和FDG摄取程度作为诊断的影响因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建立SPN的PET/CT定性诊断数学模型.结果:SPN定性诊断的Logistic数学模型为p=ex/(1+ex),x=-4.146+0.041x年龄+2.226×密度-1.053x瘤肺界面+1.211×分叶+2.579×血管集束征+1.954×胸膜牵拉征+0.286×SUVmax.数学模型区分SPN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9±0.025,显著高于单纯SUVmax(AUC=0.729±0.038,P<0.05).结论: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建立的18FDG PET/CT区分SPN良、恶性的数学模型有很高的诊断准确率.

  • 儿童复发性腮腺炎的高频超声观察

    作者:杨瑛;刘平;郑长虹;周玉娟;王超

    目的:探讨儿童复发性腮腺炎的高频超声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16例临床确诊的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患者纳入研究,年龄4~12岁,平均7.9岁,回顾性分析其高频超声声像图及彩色血流特点.结果:儿童复发性腮腺炎在声像图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受累腺体的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大、回声减低并组糙不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见部分病变腺体血流信号增多,动脉血流为低速低阻型.结论:儿童复发性腮腺炎表现为腮腺增大、回声粗糙并减低,病变血流增加但呈低速低阻型,可能有助于诊断.

  • 信息动态

    作者:

    关键词:
  •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MSCT诊断

    作者:顾立军;韩本谊;冀星华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LT患者56例,其中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17例、甲状腺腺瘤15例和甲状腺癌9例.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42例同时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甲状腺增大49例,腺体密度均匀减低30例,不均匀减低16例;伴有结节或团块37例,其中单发结节24例,多发结节10例,弥漫小结节3例;出现钙化10例、囊变4例.增强扫描病变呈速升缓降型,60sCT值达峰值,然后缓慢下降,强化均匀或不均匀.结论:CLT常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腺瘤和甲状腺癌,MSCT表现有一定特点,帮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 应用320排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治中;杨进华;万琪琳;程冠昌

    目的: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相比较,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方面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冠心病诊断明确或可疑冠心病患者共60例(男38例,女22例).所有患者的心律均为窦性心律,心率≥70次/min的患者口服美托洛尔控制心率;均同期行320排动态容积CT(DVCT)与冠状动脉造影,将两种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20排动态容积CT显示的780个冠状动脉节段中(每位患者分为13个节段),均符合影像学评价要求;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较,320排动态容积CT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的总体敏感性为92.9%,特异性97.3%,阳性预测值91.9%,阴性预测值97.7%;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的准确率为96.2%.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能够较为准确的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可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无创性诊断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 房颤患者320排CT冠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性研究

    作者:周智美;陈德基;谭理连;侯建宁

    目的:通过设立窦性心律组为对照,在图像质量与诊断准确性方面探讨320排CTCA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拟于1周内先后行CTCA、CCA检查的受检者进入本研究.CTCA检查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手动触发.依检查时所记心电情况,29例受检者纳入房颤组,52例受检者纳入窦性心律组.两组间基本资料、图像质量的比较采用Independent-Samples t检验,频数的比较采用Chi-square检验.以CCA作为金标准,绘制两组的ROC曲线,比较两组的AUC值.结果:房颤组与窦律组的平均心率分别为78.9±9.8、72.5±8.3(P=0.010);未显示冠脉节段比例分别为2.5%(11/435)、0.5%(4/780)(P=0.317);可供研究的冠脉节段数分别为424、776;图像质量1~2分、可用于诊断的冠脉节段比例分别为96.0%(407/424)、100%(776/776)(P=0.775);两组图像质量的平均分分别为1.404±0.571、1.178±0.382(p=0.000).房颤组中,图像质量3分、不可用于诊断的冠脉节段为4.0%(17/424),多分布于LAD7(35.3%,6/17)及RCA2(23.5%,4/17).房颤组与窦律组的AUC值分别为0.906、0.949.结论:与窦性心律受检者比较,房颤患者320排CTCA的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性均有所降低,但总体图像质量仍可达到诊断要求,检查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64层CT冠脉造影评价

    作者:诸静其;陶晓峰;郝楠馨;张蕾

    目的:探讨64层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识别能力及各种类型斑块在CT血管造影(CTA)上的密度差异.方法:16例冠状动脉内超声(ICUS)检查阳性患者纳入研究,年龄49 ~73岁.全部病例在ICUS后72小时内进行CTA检查(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采集模式,层厚0.67mm).对照ICUS所观察的24个节段进行分析,逐一记录每个斑块的位置、CT值及组织分型,同时以10mm/段计算无动脉粥样硬化的正常血管段数,并与ICUS结果一一对照,统计分析64层螺旋CT识别斑块的敏感性以及识别正常血管段的特异性,并根据ICUS对斑块的组织学分型计算各型斑块的CT值.结果:对照研究的24个节段ICUS共发现27个斑块,其中软斑5个,中间斑块8个,钙化斑块8个,混斑6个.64层螺旋CT能正确探查出其中26个斑块,漏诊中间斑块1个,敏感性为96.3%.不含斑块的以10mm为单位长度的节段共34个,冠状动脉CTA正确识别了其中33个节段,特异性为97.1%.CTA共发现26个斑块,对照ICUS对斑块的组织学分型,软斑的平均CT值为(46±16) HU,中间斑块为(121±50) HU,钙化斑块为(712±268) HU,软斑、中间斑块及钙化斑块三者的CT值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CT冠脉造影能有效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定程度上可取代ICUS.钙化斑块密度较高,CTA上易于同中间斑块和软斑区分,但后两者之间不易区分.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