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중국의학영상기술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3289
- 国内刊号: 11-18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双侧桡骨缺如1例
孕妇,26岁,孕1产0,孕35周至我院行产前检查,超声检查示:胎儿双顶径9.1 cm,左侧脑室扩张1.5 cm,第三脑室扩张0.9 cm,小脑延髓池扩张1.2 cm,股骨长6.2 cm,肱骨长5.5 cm,双侧前臂纵切及横切扫查均只能显示一根长骨回声,长约3.6 cm(图1、2),双侧腕部呈锐角弯曲,姿势固定,手呈钩状偏向桡侧,双侧前臂及手掌轮廓失常,双侧拇指不能显示,脐带呈"吕"字形,仅见一根脐动脉,右侧尿囊动脉未显示,脐动脉S/D值为3.65,羊水深度11.5 cm.超声诊断:①宫内活胎;②双侧桡骨缺如伴手发育异常;③左侧脑室、第三脑室及小脑延髓池扩张;④单脐动脉;⑤羊水过多.于我院引产一男死婴,双上肢短小,双手掌呈钩状偏向桡侧,双侧拇指缺如.产后X线检查示:双侧桡骨缺如,双侧手舟骨、大角骨、第1掌骨、拇指指骨缺如(图3).
-
超声诊断肾盂腺鳞癌1例
患者男,74岁,左腰部酸胀感8个月,间断性肉眼血尿半年余.查体:左肾区叩痛,余无特殊.患者曾于两个月前于我院行左输尿管末端囊肿及前列腺切除术.超声表现:双肾位置正常,左肾大小约11.6 cm×6.6 cm,皮质、髓质结构消失,内见5.1 cm×4.9 cm、2.6 cm×2.2 cm囊性包块(图1),边界不清,形态不规整,内呈液性伴较多细小光点反射,彩色多普勒未检出明显血流信号,包块周边可见少许实性组织.右肾大小正常,集合系统未见分离,右肾区未见占位性病变.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超声诊断:左肾区囊性包块,建议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进一步明确诊断.术后病理诊断:肾盂腺鳞癌(图2).
-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1例
患者女,20岁,体检时偶然发现右肾上腺肿物,自觉腰部不适,无发热,无明显头晕、乏力、心悸,无肉眼血尿,无排尿困难,血生化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醛固酮测定835 pg/ml(正常参考值80~240 pg/ml).
-
超声诊断Meckel-Gruber综合征1例
孕妇,22岁,G1P0,停经20+周来我院检查.超声表现:BPD: 3.7 cm,FL:3.0 cm,羊水深度:2.4 cm,羊水指数:6.9 cm.胎儿颅骨光环枕部中断1.4 cm,从缺损处突向羊膜腔查见3.3 cm×1.8 cm×2.6 cm脑组织回声(图1). 双肾体积明显增大,回声弥漫性增强,左肾大小4.2 cm×2.8 cm×3.3 cm,右肾大小4.8 cm×3.0 cm×3.4 cm(图2).左手掌探及6指声像.
关键词: Meckel-Gruber综合征 超声检查 -
低灌注兔模型脑血流动力学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实验性低灌注兔模型脑血流动力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6只及低灌注模型组10只.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方法,创建实验性低血流灌注模型.所有兔在术后4~6小时行CT平扫选择显示上矢状窦大的两个层面,经股静脉以2 ml/s速率注入造影剂行头颅CT灌注扫描,经后处理获得灌注图像.对感兴趣区平均脑血流量、平均脑血容量及达峰时间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测量与分析.取兔脑与CT灌注扫描相对应层面的切片行HE染色.结果 低灌注模型组大白兔脑组织CBV为(20.43±2.88) ml·100 mg-1,CBF为(45.75±9.96) ml·min-1·100 mg-1,TP为(2.61±0.29) s;正常对照组CBV为(33.37±11.06) ml·100 mg-1,CBF为(58.85±20.58) ml·min-1·100 mg-1,TP为(2.08±0.20)s;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研究对象间的三个参数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且TP对低灌注模型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的反映更加敏感.结论 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及单侧椎动脉制作兔低血流灌注模型稳定可靠.经股静脉团注对比剂行CT灌注扫描可较敏感地反映低灌注模型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为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
腹腔镜直视下经皮射频凝固治疗猪闭合性肝外伤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研究腹腔镜直视下经皮射频凝固治疗闭合性肝外伤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自制小型撞击器撞击16头猪肝区,建立闭合性肝外伤伴活动性出血模型,损伤程度为Ⅱ~Ⅳ级.将动物模型分为两组:治疗组 (12头)和对照组 (4头).采用超声及腹腔镜确定损伤程度和部位,在腹腔镜直视下经皮穿刺将射频针置入治疗组肝损伤区进行凝固止血治疗.对照组不作任何治疗.病理检查验证.结果 腹腔镜直视下引导穿刺治疗,8头动物模型1次性射频凝固治疗后,成功控制肝活动性出血.4头一次凝固治疗后仍有肝活动性出血,重新布针经再次射频凝固治疗后成功止血.对照组肝包膜及肝实质呈不同程度的破裂,均可见血液自破裂口持续外溢.治疗1 h后,治疗组动脉收缩压平稳,对照组动脉收缩压不稳并继续缓慢下降,治疗组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腹腔镜直视下经皮射频凝固能快速、安全、有效地控制猪闭合性肝外伤的活动性出血,有望成为一种微创治疗闭合性肝外伤的新方法.
-
制备结合凝血酶原复合物超声造影剂的初步实验研究
目的 以超声空化栓塞肿瘤微循环为目的,制备一种结合凝血酶原复合物(PCC)的超声造影剂,评价其理化性质.方法 采用机械振荡整合法和表面吸附法分别制备结合PCC的负电荷脂膜超声造影剂(浮选法洗涤).观察并检测洗涤前后微泡大小、形态、浓度、荧光亮度,微泡与PCC的结合率及Ⅸ因子的活性.结果 结合PCC微泡的浓度、形态与普通微泡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易静置分层.微泡与PCC的结合率及Ⅸ因子活性:两种制备方法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洗涤前与相同浓度的PCC比较Ⅸ因子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但洗涤后结合率均值由洗涤前的96%左右降为82%左右(P<0.05),活性由90%左右降为19%左右(P<0.01).结论 机械振荡整合法与表面吸附法均可制备结合PCC的超声造影剂,微泡与PCC结合率较高,洗涤前能保持Ⅸ因子较高的活性,两种方法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
阿霉素海藻酸钠微球栓塞对兔VX2肝移植瘤生长及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阿霉素海藻酸钠微球对兔VX2肝移植瘤的化疗栓塞作用.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于肝左叶内植入VX2 肿瘤组织块,建立肝移植瘤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各组实验动物均开腹游离肝动脉,经肝动脉楔入法分别给予生理盐水(A组)、空白海藻酸钠微球(B组)、阿霉素海藻酸钠微球(C组)、超液化碘油(D 组)、超液化碘油+阿霉素(E 组).治疗后第3周将所有实验动物处死,取肿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测定不同处理组肿瘤生长率、坏死率、凋亡指数,并观察不同处理组肝内转移及远隔转移的影响.结果 阿霉素海藻酸钠微球组明显抑制肿瘤生长,移植瘤坏死率高于空白微球组;在肝内及远隔转移方面,空白微球组及载药微球组抑制远隔转移方面较其他组优,两组间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阿霉素海藻酸钠微球组TUNEL阳性率高,为(14.3±3.65)%.结论 阿霉素海藻酸钠微球通过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局部缓慢释放化疗药物,可以提高兔VX2 肝移植瘤模型的化疗效果.
-
同步辐射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成像的实验初探
目的 比较衍射增强成像(DEI)和单色光成像两种方法冠状动脉成像效果,评价同步辐射方法在冠状动脉成像上的意义.方法 DEI装置及白光成像装置下,分别对大鼠心脏进行成像,在DEI成像时,采用离体心脏样品;在单色光成像时,采用活体大鼠,并静注60%碘造影剂1 ml,迅速采集图像,以图像衬度和空间分辨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两种方法均能显示大鼠的冠状动脉.虽然DEI不用造影剂,从成像效果上来说稍差于单色光技术效果,但两种成像方法获得的图像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DEI用于冠状动脉成像是可行的,但受成像条件和方法的限制,同步辐射的优良特性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
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面孔识别任务的fMRI研究
目的 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fMRI)对比未用药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在进行面孔识别工作记忆时(中性面孔作为记忆内容)脑激活区的差异.方法 本研究对10名符合ICD-10、DSM-Ⅳ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未用药患者(病例组)和10名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人进行面孔识别功能成像,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右利手,经常规MR检查除外脑部外伤等器质性疾患,应用磁共振BOLD成像技术比较两组在进行面孔识别任务时各脑区激活程度的差异.结果 在面孔识别任务时病例组较对照组脑部激活降低的区域:两侧梭状回、两侧枕中回、两侧扣带回、两侧额中回和额下回、两侧小脑、左额上回、左顶上叶、右顶下叶和左侧丘脑.结论 梭状回是分裂症患者面孔识别认知功能受损的主要部位,同时,两侧额叶(VLFPC、DLFPC)、扣带回、小脑和左丘脑等激活程度降低也说明分裂症患者这些脑区信息加工过程受损.
-
缺陷型及非缺陷型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障碍的 fMRI初步研究
目的 比较缺陷型、非缺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执行控制功能有关的脑区激活情况,探讨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障碍的表现规律与相应脑机制.方法 缺陷型、非缺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各6名及与之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在执行参量设计的倒数n项实验时进行全脑BOLD-fMRI扫描.数据处理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检测,分离出激活强度随记忆负荷增加而增强的脑区(执行加工相关脑区).结果 正常组执行加工相关脑区主要为左侧前额叶及顶叶后部皮层,两精神分裂症组前额叶激活体积相对较小,而且涉及更多皮层下结构.其中非缺陷型组双侧前额皮层均显著激活,且背外侧前额叶(BA9/46区)激活数目较正常组明显增多.而缺陷型组无论是前额皮层激活的脑区分布范围还是体积均显著减少于其他两组.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以前额叶功能失调为基础的执行功能障碍.不同亚型的患者前额叶功能失调的机制不同:缺陷型患者前额叶可能存在特异性损伤,而非缺陷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前额叶的生理低效能.
-
正常及病理状态下FLAIR图像上脑室内脑脊液搏动伪影的表现
目的 探讨正常人及病理状态下轴位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图像上脑室内脑脊液伪影(VCSFA)的表现,及其在对比剂增强前后的变化.方法 262例患者分为3组,A组颅脑无异常者126例,B组无占位效应的脑内病变101例,C组有占位效应的颅内病变35例,均行头颅FLAIR检查,其中52例行静脉注入对比剂后的增强FLAIR检查.记录各脑室系统的VCSFA并进行比较.结果 VCSFA的发生率为55.0%,以四脑室为常见.侧脑室者多位于孟氏孔附近呈椭圆形,三脑室者多为片状,四脑室者常在上部呈圆形,导水管者则位于其末端呈圆形.A组和B组的VCSFA发生率分别为57.9%、54.5%,均高于C组的45.7%.VCSFA的发生与三脑室直径无关.2.8%的VCSFA在相位编码方向上可见搏动伪影,15.4%的患者增强前后VCSFA发生变化.结论 VCSFA是FLAIR图像上的常见现象,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占位性病变和对比剂对VCSFA有一定的影响.
-
弥漫性胶质瘤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成像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成像在弥漫性胶质瘤的诊断、分级以及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关系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使用3.0T磁共振ASSET-SE-EPI序列对37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WHO分级:Ⅱ级16例,Ⅲ级11例,Ⅳ级10例)进行DTI成像.分别测定病灶实性部分、灶周水肿区、病灶及水肿周围T2WI显示信号正常区域、病灶同侧远处T2WI显示信号正常区域及对侧大脑半球相对应区域的MD值和FA值.对灶周白质纤维束进行三维纤维束成像.结果 肿瘤及瘤周水肿区的MD值明显高于对侧正常脑实质(P<0.01),而FA值则均明显低于对侧正常脑实质(P<0.01).Ⅱ级肿瘤内的FA值明显低于Ⅲ级和Ⅳ级(PⅡ~Ⅲ=0.024;PⅡ~Ⅳ=0.030).各级别胶质瘤肿瘤内与瘤周水肿区之间的MD值和F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维纤维束成像显示,Ⅱ级胶质瘤对周围白质纤维束主要是推移;Ⅲ级胶质瘤周围水肿区均可见纤维束较明显的破坏,肿瘤周围T2WI信号正常白质区内也有部分纤维束被肿瘤浸润甚至破坏;Ⅳ级胶质瘤周围水肿区及T2WI信号正常白质区内均有明显的纤维束浸润、破坏.结论 各级别弥漫性胶质瘤瘤周白质纤维束均有不同程度的浸润破坏,反映了弥漫性胶质瘤浸润性生长的特征.MD值和FA值可用于区分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FA值可用于区分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DTI方向编码彩图和三维纤维束成像可以清楚、直观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白质纤维束的关系.
-
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性痴呆的MRI研究
目的 分析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性痴呆的颅脑MR表现,探讨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对比分析25例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性痴呆者和25例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无痴呆者颅脑MR表现.结果 ①痴呆组中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丘脑、额叶皮层下、颞叶皮层下、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半卵圆中心前部以及中部白质梗死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发性脑梗死、双侧脑梗死、左侧脑梗死在痴呆组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②痴呆组脑梗死总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尾状核、豆状核、内囊前肢、外囊、丘脑、额叶皮层下、颞叶皮层下、侧脑室体旁前部以及中部白质梗死的数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痴呆组患者梗死总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且豆状核、内囊前肢、丘脑、额叶皮层下、颞叶皮层下、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半卵圆中心前部以及中部白质梗死体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④痴呆组白质疏松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级、3级白质疏松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P<0.001);⑤脑萎缩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双侧海马体积均较对照组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灶的部位、数目、体积和脑白质疏松及脑萎缩的程度与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性痴呆发病有着密切联系.
-
磁敏感度相关脑区功能性MR成像参数的选择对EPI图像质量的影响
梯度平面回波成像(EPI),不但可以实现对全脑图像的迅速采集,而且对血氧水平依赖(BOLD)相关的磁化率差异(即BOLD对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但是,T2*加权EPI成像在与颅骨及含气腔隙邻近的特定脑区容易受到磁敏感度伪影的影响而造成信号的缺失.既要消除磁敏感度伪影的影响,又要保持对BOLD对比较高的敏感性,对此体素、回波时间(TE)以及层面选择方向的优化筛选在实际工作中至关重要.
-
超声微泡造影剂在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基因治疗心血管疾病成为研究的热点及方向,但由于担心病毒载体的安全性以及非病毒载体的低效性,基因治疗的发展缓慢.而超声微泡造影剂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转染载体,为目前处于困境中的基因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本文就超声微泡造影剂在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MSCT曲面重组阴性法胆管成像与MRCP 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比较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曲面重组(CPR)阴性法胆管成像与单次激发厚层投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肝外胆管癌(EHCC)的诊断价值及限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肝外胆管癌患者,采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行MRCP检查后,同期采用10 mm层厚、层距,一次屏气下完成上腹部CT平扫及二期增强扫描,将门静脉期图像采用2.5 mm层厚、1.25 mm间距重叠50%重建,获得轴面源像(ASI),数据传输至诊断工作站,利用reformat重组软件,进行胆管多平面重组(MPR),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胆管图像,在MPR基础上,再沿胆管走行方向管腔中心划曲线,进行曲面重组(CPR),获得CPR胆管图像.结果 CPR、MRCP成功率为100%;CPR、MRCP均对肝外胆管癌部位做出明确诊断,定位诊断率为100%,定性诊断率分别为97%(32/33)和90.9%(30/33);对合并症的诊断率分别为100%和62.5%(10/16).结论 CPR、MRCP对肝外胆管癌均能明确定位;CPR对肝外胆管癌的定性诊断率高于MRCP,显示肝外胆管癌与扩张胆管的关系更直观;CPR对合并症的诊断率明显高于MRCP;CPR在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
正常肝脏3.0T质子MRS的定量研究
目的 探讨正常肝脏3.0T质子MRS表现,分析肝胆碱(Cho)含量与肝脂肪变性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3.0T磁共振仪和单体素PRESS序列采集45个正常肝波谱,分析Cho含量与性别、年龄及肝脂肪变性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肝脏Cho含量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无脂肪变性组Cho显示率(84%)明显大于脂肪变性组(8%).结论 1H MRS能定量分析肝脏水、脂肪及Cho含量,肝脂肪变性影响Cho的显示.
-
反向脉冲谐波实时超声造影诊断背驼式肝移植术后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并发症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在背驼式肝移植术后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5例背驼式肝移植术后CDFI疑诊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采用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2.4 ml肘部浅静脉团注,反向脉冲谐波低机械指数(MI 0.15~0.19)实时超声造影.将超声造影结果与增强CT对照分析.结果 超声造影诊断下腔静脉血栓3例;肝静脉血栓5例,其中2例继发肝组织淤血、坏死;超声造影诊断肝静脉狭窄6例,下腔静脉狭窄4例,其中严重的1例肝上下腔静脉内径3.8 mm.CDFI与增强CT的符合率为72%(18/25),实时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符合率为100%(18/18).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对背驼式肝移植术后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并发症的诊断能力与增强CT相当,实时超声造影更加方便灵活,为背驼式肝移植术后静脉并发症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影像学新方法.
-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腔分流状态对肝脏血流灌注的影响
目的 应用肝脏CT血流灌注扫描和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技术(CTPV),评价肝硬化患者门-腔静脉之间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对肝脏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101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作CT血流灌注扫描和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计算肝血流灌注参数,分析不同类型门-腔静脉侧支循环类型的肝脏血流灌注血流参数改变.结果 门静脉-上腔静脉分流组,肝血流量(HBF):(115.2±30.8) ml·100 ml-1·min-1;肝动脉血流量(HAF):(29.8±21.1) ml·100 ml-1·min-1;肝动脉指数(HPI):0.248±0.142;门静脉血流量(PVF):(85.3±23.6) ml·100 ml-1·min-1.脾/胃-肾静脉分流组,HBF:(124.6±36.1) ml·100 ml-1·min-1;HAF: 46.6/29.1 ml·100 ml-1·min-1;HPI:0.365±0.175;PVF:(77.9±27.2) ml·100 ml-1·min-1.门-腔静脉分流术后组,HBF:(101.9±36.5) ml·100 ml-1·min-1;HAF:(46.0±21.4) ml·100 ml-1·min-1;HPI:0.449±0.183;PVF:(55.8±22.5) ml·100 ml-1·min-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功能分级和分流方式两个变量对肝血流灌注有独立影响作用.
-
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对进展期胃癌术前TNM分期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对进展期胃癌术前TNM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采用低张、水充盈技术,对10例健康成人志愿者和35例临床经胃镜活检确诊为胃癌患者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采用双盲法阅片,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对所有MRI分期与病理分期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 10例正常者胃壁各部位的厚度均小于6 mm,T1WI、T2WI均表现为均匀的等信号,其中T1WI反相位上胃壁外围可见宽度恒定的低信号带;35例胃癌患者中29例病变T1WI呈稍低信号改变(82.9%),6例病变呈等信号(17.1%),所有病变T2WI均呈等或低信号改变;动态增强扫描30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其中20例呈不规则强化,10例呈分层强化.MRI对T2、T3、T4期胃癌分期的敏感性分别达75.0%、85.7%、100%,特异性分别为84.2%、81.0%、100%;若将T3和T4合为一组,则判断浆膜浸润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76.5%,准确性为82.9%;对T分期诊断总准确性为80.0%.MRI对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仅为47.8%,对周围脏器转移灶的检出率为55.6%.结论 MR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对进展期胃癌术前TNM分期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T分期和M分期,但对N分期的判断准确性较低.
-
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滋养动脉检测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滋养动脉检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对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肿块滋养动脉供血情况,并与超声彩色多普勒进行比较.同时运用超声造影对肿块滋养动脉的供血方式及内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 超声造影技术对肿块滋养动脉检出率(94.4%)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52.8%)(P<0.05).超声造影技术可将滋养动脉分为包绕型和分支型两型,分型的准确性为93.3%.随着肿块直径的增大,滋养动脉内径也常随之增大(P<0.05).结论 超声造影技术能较好地显示原发性肝癌的滋养动脉,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
食管内照射支架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应用及随访观察
目的 探讨采用携带125I粒子的内照射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可行性并随访观察其疗效.方法 采用内照射支架置入术治疗30例不可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对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血液指标、影像学指标、并发症、吞咽困难指数及生存期进行观察,确定内照射支架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支架置入顺利,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血象及免疫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影像学随访示125I粒子无脱落及放射性泄漏.20例术后3个月CT扫描示病变部位较术前变薄,8例于术后8个月CT结果示病变较前明显变薄.胸痛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并发症,未发生与内照射支架有关的食管穿孔及放射性肺炎.术后吞咽困难明显改善,胃镜提示再狭窄病例以肉芽组织增生为主,肿瘤过度生长少见.患者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平均生存期为8.3个月.结论 食管内照射支架临床应用安全有效,随访结果示其疗效确切、持久,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肺部弥漫性磨玻璃阴影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以弥漫性磨玻璃阴影为主要表现肺部疾病的CT特征,提高对本类型肺部疾病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以及临床综合诊断121例以弥漫性磨玻璃阴影为主要表现肺部疾病的CT、HRCT及临床资料,总结其各自CT特征,并寻求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的CT及HRCT征象.结果 121例中,以肺固有结构异常为主的疾病主要为间质性肺炎18例和结缔组织病5例,磨玻璃影主要分布于中、下肺的外周部,且均伴有间质增厚及纤维化征象.以肺气腔充气状态异常为主的疾病有:过敏性肺炎10例、肺出血5例、肺转移瘤3例及肺泡癌2例,磨玻璃影按照肺叶、肺段分布,且伴有或不伴有小叶中心结节、腺泡结节或肿块性病变.以肺内血管外体液量增加为主的疾病有肺水肿21例及肺挫伤5例,肺水肿性磨玻璃影具有沿下垂部分布的趋势,可伴有心影增大及胸腔积液;而肺挫伤性磨玻璃影与外伤部位相关,且在外伤区肺内也具有沿下垂部分布的趋势.以血流灌注异常为主的疾病有肺栓塞11例和白塞氏综合征4例,磨玻璃影位于正常血管所属的高灌注区,而低密度区是栓塞血管所属的低灌注区,多发细小血管栓塞或多发细小动脉炎可形成马赛克样密度.两种因素或两种以上因素异常的疾病有慢性阻塞性肺病25例、肺泡蛋白沉积症7例及病毒性肺炎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为通气-血流障碍所致,其磨玻璃影与低密度区形成马赛克样改变,常伴有桶状胸;而肺泡蛋白沉积症及病毒性肺炎同时具有气腔和固有肺结构异常,其磨玻璃影是间质性病变与实质性病变共同作用的结果.结论 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见于多种疾病,通过对其形态、分布、伴随征象及疾病动态变化的分析,可以初步了解其发生的病理学基础和发病机制,结合临床可以缩小拟诊的范围.
-
乳腺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压力与压放频率对诊断结果影响
目的 探讨乳腺超声弹性成像(UE)检查压力与压放频率对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压力与压放频率≤1、2~3和≥4,对182例患者共206个乳腺病灶进行了超声弹性成像检查,UE评分采用改良5分法.结果 压力与压放频率为2~3时,206个病灶的UE评分显著低于压力与压放频率≤1时的UE评分,而显著高于压力与压放频率≥4的UE评分;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以压力与压放频率为2~3时高.结论 UE检查时应选择压力与压放频率为2~3时进行评分.
-
超声与导管法对比研究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早期心室内充盈离散与心导管法对比评价左室舒张功能.方法 连续观察262例患者,均行经胸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脉正常组、冠脉基本正常组及冠脉异常组.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尖四腔切面将多普勒取样线置于二尖瓣口至心尖连线,分别将取样容积放置二尖瓣尖及距瓣尖1 cm、2 cm、3 cm处连续获取脉冲多普勒频谱.分别测量二尖瓣尖舒张期血流峰值速度A0、E0及A0/E0比值,测量距瓣尖1 cm、2 cm、3 cm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n (E1、2、3),计算En与E0比值.结果 心导管检查中大左室舒张速率、等容舒张时间常数,冠脉基本正常与冠脉正常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冠脉异常组与冠脉正常组间存在差异(P<0.05);左室舒张末压、左室压力大下降速率时对应左室压力、左房收缩前左室舒张速率各组间存在差异(P<0.05).冠脉基本正常组及冠脉异常组左室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从二尖瓣口至心尖逐渐减低,舒张期心内充盈离散E3及E3/E0比值与E0及E1/E0比值存在差异(P<0.05).结论 左室内充盈离散度E3/E0 可用于评价冠心病人左室舒张功能;冠脉异常组舒张早期弛张障碍重于冠脉基本正常者.
-
应变率成像评价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左室心肌功能
目的 应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评价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探讨SRI评价左心室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A组30例健康人群,B组2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C组19例冠心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取心尖四腔、心尖两腔、心尖左室长轴切面的心肌应变率曲线,测定左室各室壁的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的峰值应变率(SRS、SRE、SRA)和收缩期峰值应变(εS),计算其平均峰值应变率(mSRS、mSRE、mRSA)和平均峰值应变(mεS);统计各组左室各壁出现的收缩后缩短(PSS)的节段数;观察左心室曲线M型应变率成像(CMM-SRI)图像特点,定量检测各节段收缩-舒张转换时间(TCEC),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缺血节段,比较各组左心室壁各节段TCEC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组(A组)相比, 高血压病组(B组)患者和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C组)患者的mSRS、mSRE、mRSA和mε均有明显降低(P<0.05);与A组及B组相比,C组各节段PSS的检出率明显增多(P<0.05),而A、B两组各节段的PSS检出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非缺血节段比较,缺血节段TCEC延长(P<0.05).结论 应变率成像(SRI)技术为定量、准确评价高血压和冠心病左室心肌功能提供了新的方法.
-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定量检测
目的 探讨E-tracking(ET)技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定量检测.方法 应用ET技术检测26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50例正常人的颈动脉弹性指标β、Eρ、AC、AI及PWVβ.2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11例合并高血压和/或终末期肾病,15例不合并.采用SAS 6.12统计分析软件比较糖尿病不合并及合并高血压和/或终末期肾病组与正常人颈动脉弹性的差异.结果 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组仅AI有差异,而合并高血压和/或终末期肾病患者组的β、Eρ、AI及PWVβ均有差异.结论 单纯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仅AI升高,而合并其他疾病者颈动脉弹性功能全面降低;ET技术能够较敏感地定量检测颈动脉弹性功能.
-
肺血减少型先心病肺动脉发育情况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 比较不同影像学诊断技术在肺血减少型先心病肺动脉发育情况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0例肺血减少型先心病病人,在手术前行心导管造影、MRA、CTA、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量肺动脉总干、左右肺动脉开口处内径、左右肺动脉远端内径,并与手术实测值之间行方差分析.结果 除了超声心动图对左右肺动脉远端的检测率较低外,心导管造影、MRA、CTA均能清晰显示肺动脉总干及分支情况.超声、MRA、CTA对肺动脉内径的测量值与手术实测值相似(P>0.05).结论 MRA、CTA是无创性评估肺动脉发育情况的良好方法.
-
高频超声无创检测肾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
目的 评价肾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是否损害以及损害程度与肾功能的关系,以探讨高频超声检测肾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60例,分为4组.Ⅰ组:15例正常对照组;Ⅱ组:15例单纯肾性高血压组;Ⅲ组:15例氮质血症期肾性高血压组;Ⅳ组:15例尿毒症期肾性高血压组.各组分别于反应性充血前后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以此评价肾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是否受损以及损害程度与肾功能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Ⅰ组)相比,单纯肾性高血压组(Ⅱ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已受损(P<0.05),而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肾性高血压患者(Ⅱ组,Ⅲ组,Ⅳ组)反应性充血引起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数,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数,三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高分辨力超声可以早期检测肾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肾性高血压患者在肾功能损害之前已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肾性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且肾功能不全各期内皮功能受血压影响均衡时,血管内皮功能损害随肾功能损害加重而严重;高分辨力超声检测肾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无创、简单、准确,对临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选择性心肌声学造影与心肌显色分级评价冠状动脉介入后心肌灌注的对比研究
目的 应用选择性心肌超声造影(MCE)及心肌显色分级(MBG分级)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病变心肌灌注情况,并对两种评价方法做出比较.方法 24例PCI成功开通冠状动脉的冠心病患者,于PCI前后分别采用MBG分级以及冠状动脉内MCE观察梗死相关血管供应节段心肌显影效果、观察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评估及分析心肌灌注情况,出院前采用二维超声和组织多普勒随访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及各节段收缩期峰值速度.结果 ①MBG提示66.7%的患者在PCI成功开通冠状动脉后灌注改善;②冠脉内MCE显示注入造影剂即刻能够获得清晰心肌显影,患者均获得较满意左心室及心肌显影效果,MCE显示约70%节段开通冠状动脉后灌注好转,局部心肌灌注量提高;③"罪犯"血管对应心脏节段PCI术后收缩期峰值速度较术前提高,术后5天左心室射血分数(EF 值)较术前增加;④相关性分析提示PCI术后MCE灌注量与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密切相关,并能预测心肌局部收缩功能改善.结论 PCI即刻多数心肌灌注得到改善,MBG分级及选择性MCE均能显示心肌灌注状态,而选择性MCE能量化局部心肌灌注状态,并能预测PCI术后近期随访心脏整体及节段收缩功能,因此选择性MCE优于MBG.
-
超声多普勒Tei指数检测川崎病患儿心脏功能损伤
目的 探讨Tei指数评价川崎病患儿心脏功能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正常儿童63例、川崎病急性期和恢复期患儿各36例的左心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E峰、A峰及E/A比值、肺静脉血流S波、D波及S/D比值、左心室等容收缩时间(ICT)、等容舒张时间(IRT)、射血时间(ET),并计算Tei指数.结果 川崎病急性期患儿较正常儿童Tei指数显著增高(0.51±0.15与0.40±0.12,P<0.01),且Tei指数与EF、E/A、S/D无相关性(P>0.05).恢复期患儿Tei指数下降,接近正常儿童(0.39±0.13与0.40±0.12,P>0.05).川崎病各组中,冠状动脉扩张与无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比较,Tei指数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存在心脏整体功能异常,Tei指数能简便、敏感地检测川崎病患儿左心室的整体收缩舒张功能.
-
早孕期胎儿静脉导管频谱波型分析
目的 探讨早孕期不同类型胎儿静脉导管频谱波型与胎儿生长发育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165例头臀长(CRL)在25~80 mm之间的高危胎儿接受了经腹壁早孕期超声检查及绒毛活检.根据胎儿静脉导管血流不同波型将频谱形态分为三型:Ⅰ型:在整个心动周期内无反向血流;Ⅱ型:在心房收缩期的起始段出现很短时间内的反向血流信号,随后的大部分心房收缩期内为正向血流信号;Ⅲ型:在整个心房收缩期内为持续反向血流.所有本组胎儿进行了产前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学及酶学检查,并随访至生后.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只有2例胎儿静脉导管频谱波型为Ⅲ型,绒毛检查结果证实其中一例为21-三体,另一例为黏多糖储积症.26例胎儿经基因学诊断为遗传性疾病,2例胎儿宫内死亡.在其余135例正常发育胎儿组中,95例 (70.4%)胎儿静脉导管频谱为Ⅰ型,40例(29.6%) 胎儿频谱为Ⅱ型.按胎儿头臀长分为5组(≤39 mm, 40~49 mm, 50~59 mm, 60~69 mm, ≥70 mm)后,Ⅰ型/Ⅱ型胎儿例数分别为24/16、31/8、15/13、 11/2、 14/1.应用非参数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显示Ⅰ型及Ⅱ型频谱波型的出现频率与胎儿头臀长分组密切相关(P=0.015),绝大多数的Ⅱ型静脉导管频谱出现在头臀长小于60 mm的胎儿组中.结论 通过本组正常胎儿的研究显示,早孕期胎儿静脉导管频谱波型中心房收缩早期出现的很短的反向血流信号应被视为一种"正常变异"现象,而非一种异常的静脉导管频谱类型,特别是在胎儿头臀长小于60 mm时.
-
透视触发3D LAVA技术在肝实质病变及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透视触发3D LAVA技术对肝实质病变及血管的显示情况.方法 21例经手术病理或治疗后确诊的肝实质内病变的患者选入本次研究.应用1.5T 扫描仪(GE Excite HD Twinspeed 1.5T).动脉期应用透视触发技术,以确保肝脏动脉早期的成功显示.对所有时相的主动脉、门脉、肝实质及病灶绘制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同时对动脉相及门脉相采用大密度投影(MIP),观察肝动脉及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 21例病人均获得高质量6~8个时相的全肝图像.信号强度-时间曲线显示所有病例的门脉及肝实质均在第三个时相达到峰值,而不同病灶的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各有特点,对诊断能够提供更多的帮助.MIP结合原图能清楚显示肝固有动脉的3~4级分支,对门脉系统的显示率达到100%.结论 透视触发3D LAVA技术能够清楚显示肝实质病变的动态增强特点,能够清楚显示肝动脉、门脉的分支及其与病灶的关系.
-
大范围扩散加权成像在3.0T MR应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 评价3.0T磁共振大范围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在3.0T磁共振上采用STIR-DWI序列对1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扫描.为研究大范围DWI的可重复性, 1周内对志愿者进行2次大范围STIR-DWI扫描,扫描范围从头到小腿,共1664 mm,b=800 s/mm2.评价图像的可读性,记录严重变形和出现伪影的部位.应用Functool 2软件进行后处理,测量部分正常组织的ADC值,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次大范围DWI上所测组织ADC值的一致性.结果 大范围DWI仅在颈部处有轻微的变形和伪影.统计结果表明两次扫描所测组织ADC值一致性较好.结论 在3.0T MR扫描仪上行大范围DWI扫描是可行的,且重复性较好,可用于开展临床研究.
-
以CT图像为基础构建人狭窄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模型
目的 探索以CT图像为基础构建动脉血流动力学模型的技术方法,对颈动脉狭窄局部进行计算血流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拟.方法 以CT图像为基础进行颈动脉三维几何建模,依据MRI测量的模型出入口血流速度确定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结果 数值模拟结果包括狭窄颈动脉内的速度场和壁面剪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分布,可见狭窄段血管WSS增高,且在狭窄邻近区域出现新的血液逆流区(对应低或振荡的WSS).结论 以CT图像为基础的CFD技术是在体评价人狭窄颈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状况与颈动脉斑块之间关系的有效方法.
-
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后螺钉位置MSCT评估
目的 探讨MSCT在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后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对23例患者共112枚椎弓根螺钉进行了MSCT检查,其中颈椎螺钉4枚,胸椎螺钉39枚,腰骶椎螺钉69枚.详细记录螺钉与椎弓根、椎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结果 75枚(67.0%)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37枚(33.0%)螺钉穿透椎弓根骨壁,其中14枚(12.5%)螺钉穿透距离<2.0 mm,10枚螺钉(8.9%)穿透距离在2.0~4.0 mm之间,13枚螺钉(11.6%)穿透距离>4.0 mm.螺钉穿透椎弓根的方向以外侧壁居多,占43.2%(16/37).胸椎椎弓根穿透率明显高于腰骶椎(P<0.05),分别为43.6% (17/39) 和23.2% (16/69).14枚螺钉在椎体内的长度小于椎体矢状径的50%,12枚(10.7%)螺钉穿透椎体前缘,穿出椎体距离为1.0~8.0 mm,平均4.3 mm.由于螺钉位置不当而引起神经根损伤以及颈椎横突孔穿透各1例.结论 MSCT是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的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对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后患者进行MSCT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平片、CT和MRI表现与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平片、CT和MR等不同影像学检查的征象,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征象.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平片(n=35)、CT(n=23)和MR(n=13).结果 X线平片显示30例(86%)病变骨皮质膨胀形成骨包壳,其中17例(57%)骨皮质完整,但其中有5例在CT上显示骨包壳不完整;2例(6%)病灶内出现钙化;7例(20%)出现病理骨折,其中57%为脊柱病变.CT显示21例(91%)病变由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囊腔构成,其中19例(90%)CT扫描出现液-液平面;4例(17%)病变内出现局部实性区域,其中1例为完全实性病变;3例病变侵犯了邻近关节和骨.MR检查发现12例(92%)出现液-液平面;囊间隔与囊壁厚薄不等、强化明显,T1WI显示不明显,T2WI为中高信号.结论 X线平片呈膨胀性溶骨改变,CT和MRI出现囊腔、液-液平面、强化明显的囊壁及囊间隔征象是诊断的重要依据.CT和MR在显示ABC特异征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
幼年性特发性关节炎的膝关节MRI表现
目的 幼年性特发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更易于治疗及改善预后.回顾性研究幼年性特发性关节炎的膝关节MR表现特征以提高对于幼年性特发性关节炎的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42例幼年性特发性关节炎患儿的膝关节磁共振表现.患者中女18例、男24例,平均年龄10.5岁(5~16岁).结果 42例JIA患者的42个膝关节可见不同程度的MR异常改变(100%),主要影像学表现包括滑膜增生及血管翳形成、关节腔渗出积液、骨髓水肿、半月板形态及信号异常改变、关节软骨破坏、腘窝淋巴结肿大等.结论 在幼年性特发性关节炎的膝关节MRI表现中,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及骨髓水肿较为常见;关节软骨破坏及软骨下骨质侵蚀则较为少见.
-
臂丛神经肿瘤及损伤的超声定位诊断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臂丛神经肿瘤及损伤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6例臂丛病变进行超声检查,根据臂丛解剖,肿瘤声像特征对13例15枚肿瘤行术前定位,病理分型.另外,将13例损伤神经的声像图分类并与手术及治疗结果相对比.结果 臂丛肿瘤超声定位准确率100%,与病理类型符合率100%.超声臂丛损伤声图像分成4类,诊断符合率为84%.结论 超声可精确定位臂丛神经来源的肿瘤,判断肿瘤类型.超声对诊断撕脱端回缩至椎间孔外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有肯定意义,在臂丛神经节后损伤的诊断治疗中超声可提供帮助.
-
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CT表现
目的 分析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CT表现,探讨其侵犯途径和解剖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CT扫描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的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连续性病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经临床综合指标及抗炎治疗随访显效而诊断者6例.着重观察:①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CT表现;②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途径.结果 ①肺癌腰肌转移2例,肝细胞癌腰肌转移1例,胃癌腰肌转移1例,腰肌肉瘤1例,腰肌黏液腺癌1例,淋巴瘤侵犯腰肌1例,均为单侧;腰椎结核并腰肌冷脓肿10例,其中5例为双侧;腰肌脓肿4例,均为单侧;②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途径为:直接侵犯同侧肾旁后间隙或先侵犯同侧肾周间隙后突破肾后筋膜侵犯肾旁后间隙或两种方式混合出现;③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表现为:与腰肌病变相连的肿块影;肾旁后间隙内结节影、索条影;肾旁后间隙内密度增高;肾后筋膜增厚.结论 CT可准确显示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解剖学细节.
-
3.0T MR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3.0T磁共振系统扩散加权成像所得ADC值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54例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病例,其外周带病理正常者18例(第一组),炎症13例(第二组),癌23例(第三组),每一例外周带以六分区法分为六区,并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各个外周带区域归类为正常组、炎症组及癌组.测量各分区的ADC值(b值=800 s/mm2),对三个不同病理组进行方差分析.癌与非癌组之间进行ROC分析.结果 正常组、炎症组、癌组ADC值依次降低,分别为(1.55±0.25)×10-3 mm2/s、(1.40±0.23)×10-3 mm2/s和(1.07±0.30)×10-3 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上临界点取1.17×10-3 mm2/s时,癌和非癌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61.3%,特异性为84.5%,准确性为80.0%.结论 3.0T扩散加权成像可见前列腺外周带癌区、炎症区及正常区ADC值存在明显差异,可用于鉴别病变的性质.
-
阴囊壁病变的高频超声表现及其病理结果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阴囊壁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阴囊壁病变的声像图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本组115例中,阴囊壁闭合性外伤46例(挫伤32例、血肿14例),鞘膜积液42例(精索鞘膜积液13例、睾丸鞘膜积液29例),阴囊壁炎性病变16例(结核14例、非特异性炎变伴脓肿2例),阴囊壁肿块11例(血管瘤3例、淋巴管瘤3例、纤维脂肪肉瘤2例、平滑肌瘤1例、恶性间皮瘤1例、表皮囊肿1例).阴囊壁病变的共同声像图特点为阴囊壁局限性增厚,层次结构不清楚,并有异常回声出现.并因其病理类型不同而超声表现亦各有特点.结论 高频超声能显示阴囊壁病变的回声改变,结合病史,能对病变进行一定程度的鉴别,可作为检查阴囊壁病变的有效手段.
-
心血管三维运动场的重建方法及验证
目的 利用近似垂直角度的造影图像序列重建冠状动脉血管的运动场,获得对心血管运动的定量估计.方法 在获得两个角度序列中各时刻血管骨架点的二维运动向量的基础上,根据造影系统的透视投影模型和几何变换关系分别反算出三维运动向量两个端点的空间坐标,得到对血管骨架三维形态和运动的描述.结果 采用运动场已知的模拟图像验证二维运动估计算法,误差在一个像素左右;采用血管模型图像验证三维重建算法,反投影的均方根误差小于1.5个像素;后采用临床采集的图像序列进行实验.结论 通过对算法的误差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估计,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可辅助冠心病的临床诊断.
-
99Tcm-HL91乏氧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通过研究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前后乏氧显像结果与放疗疗效的关系,探讨利用99Tcm-HL91乏氧显像来检测肿瘤乏氧及预测和评价放疗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 拟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1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放疗前1~2 天和结束后1~2天各进行一次99Tcm-HL91显像.应用感兴趣区(ROI)技术测定肿瘤/对侧相应部位放射性计数比值(T/N),分析放疗前T/N比值和放疗前后T/N比值的变化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放疗有效组(CR+PR)与无效组(NC+PD)的放疗前3 h断层显像T/N比值分别为1.90±0.16和2.20±0.21(P=0.040),两组3 h断层显像T/N比值下降率分别为(21.63±5.83)%和(11.40±5.16)%(P=0.031).结论 可利用放疗前99Tcm-HL91断层显像和放疗前后乏氧显像的改变来预测和评价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疗效.
-
99Tcm-HL91肺显像与非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MVD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99Tcm-HL91(4,9-二氮-2,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显像与肺癌恶性程度、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关系.方法 3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注射99Tcm-HL91,4 h后进行胸部前后位、后前位平面及断层显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计算肿瘤与对侧(T/N)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比值.所有患者均行细胞学检查,将标本做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99Tcm-HL91平面显像:3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30例显像阳性;断层显像:33例显像阳性.定量分析:断层像4 h的T/N比值显著高于平面像的T/N比值(t=10.619,P=0.000);HL91显像的T/N比值与肺癌细胞恶性程度相关(r=0.626,P=0.000).癌巢及癌细胞密集区的MVD显著少于癌周区及增生活跃区.MVD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恶性程度分级间有显著差异(F=8.49,P=0.01).HL91显像的T/N比值与MVD表达高度相关(r=0.721~0.862,平均r=0.791,P<0.05).结论 99Tcm-HL91显像的T/N比值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恶性程度分级呈中度相关,与MVD表达呈高度相关.99Tcm-HL91显像可以作为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方法,评价肿瘤分级,并对NSCLC生物学行为的了解和预后判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