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中国肿瘤外科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중국종류외과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江苏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江苏省肿瘤医院
  • 影响因子: 0.9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4136
  • 国内刊号: 32-1795/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8-56
  • 曾用名: 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分册
  • 创刊时间: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唐金海 曾庆琪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肛门直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作者:杨杰;章跃民;尚现章;魏云贵;尹丛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手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施行保肛手术的临床资料,于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采用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方法和徐忠法肛门功能检测标准进行肛门直肠功能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肛门排便功能明显下降,其中以术后3个月内肛门功能差,术后6个月、12个月肛门功能逐渐恢复。肛管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肛管大收缩时间、肛管直肠抑制反射消失数在术后3个月、6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各组间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手术后早期肛门功能明显下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肛门功能可逐渐恢复。对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施行保肛手术是可行的。

  • 壮骨镇痛胶囊对裸鼠乳腺癌移植瘤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的影响

    作者:曹建雄;姚菲;何迎春;毕四丽;王文美;何丹;柳景红

    目的:探讨壮骨镇痛胶囊对裸鼠乳腺癌转移瘤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的作用。方法32只裸鼠随机等分为壮骨镇痛胶囊预防组、壮骨镇痛胶囊治疗组、参一胶囊阳性药物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接种乳腺癌细胞MDA-MB-231制备移植瘤,药物干预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裸鼠移植瘤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 PI3-K)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瘤重均显著减轻(均P<0.05),且预防组瘤重显著低于治疗组和参一胶囊阳性对照组(均P<0.05);各药物组PI3-K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0.05),并且预防组PI3-K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参一胶囊阳性对照组和壮骨镇痛胶囊治疗组(均P<0.05)。结论壮骨镇痛胶囊能够抑制裸鼠乳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其作用可能与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表达水平相关,预防组较治疗组疗效更佳。

  • 右美托咪啶复合硝酸甘油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应用

    作者:姜西刚;卞清明;肖刚

    目的:观察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啶复合硝酸甘油行控制性降压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 I~Ⅱ级口腔颌面部肿瘤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45例,随机分为3组:右美托咪啶组(D组)、硝酸甘油组(N组)、右美托咪啶复合硝酸甘油组(DN组),每组15例。 D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1.0μg·kg-1,随后以0.4~0.8μg·kg-1·h-1速度持续泵注;DN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0.5μg·kg-1,并以0.5μg·kg-1·h-1速度持续泵注,手术开始时泵注硝酸甘油行控制性降压;N组则于手术开始时泵注硝酸甘油行控制性降压。观察各组患者麻醉诱导前( T0)、气管插管前即刻( T1)、插管后1 min( T2)、降压后15 min( T3)、拔管时( T4) MAP、HR、CO、CI、ACI的变化,记录硝酸甘油大泵注速度及维持速度,以及达目标血压所需时间、患者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结果与T0比较,T1、T2、T3时间点D组、DN组MAP显著降低、HR明显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4时间点D组、DN组MAP、HR明显低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各时间点CO、CI、ACI均无显著变化(P>0.05);DN组患者硝酸甘油大泵注速度及维持泵注速度均明显小于N组(P<0.05);DN组患者达目标血压所需时间也明显小于D组、N组(均P<0.05),但患者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D组、DN组均长于N组(均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肿瘤外科手术中采用右美托咪啶复合硝酸甘油较单独应用右美托咪啶或硝酸甘油行控制性降压更安全、有效,对血液动力学影响轻微,但可能延长患者清醒与拔管时间。

  • 胃癌术后超声药物透入联合针灸治疗促肠功能恢复及IL-35、miRNA-488意义的研究

    作者:项涛;雷慧

    目的:探讨超声药物透入治疗联合针灸在胃癌术后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将79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综合治疗方法相同的情况下,实验组加用超声药物透入联合针灸治疗,观测两组患者血清IL-35、miRNA-488,腹围变化,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排便等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术后120 h实验组血清IL-35、miRNA-488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术后48 h、72 h、96 h及120 h时实验组患者的腹围减小速度快于对照组,腹围变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术后120 h时腹围变化进入平台期,即腹围基本恢复正常,比对照组缩短约24 h。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初次排气排便时间两组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 h腹围变化值、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药物透入联合针灸治疗可促进胃癌术后患者肠鸣音恢复及排气排便,减轻腹胀,加快胃肠功能恢复。血清IL-35、miRNA-488可评估超声药物透入联合针灸治疗的疗效。

  • 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评价

    作者:文芳;翁洁;罗盘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1例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化疗方案,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81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8.5个月。 CR 6例(7.41%),PR 30例(37.04%),SD 32例(39.51%),PD 13例(16.05%),总有效率为44.45%。1年生存率为60.49%(49/81),2年生存率为28.40%(23/81)。血液系统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主要为Ⅰ~Ⅱ度,Ⅲ度较少,未见Ⅳ度发生;其他不良反应如手足综合征、胃肠道反应及口腔黏膜损伤也仅限于Ⅰ、Ⅱ度,给予对症处理后均缓解。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改良袢型与P袢型空肠代胃在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中的对照研究

    作者:陈晔;汪增方;周博;金灿辉;杨言通;王公平

    目的:比较改良袢型与P袢型空肠代胃在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10年11月进行了全胃切除术的胃癌和贲门癌患者88例,其中47例采用改良袢型消化道重建,41例采用P袢型空肠代胃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比较两种重建术后并发症,患者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改良袢型组与P袢型空肠代胃组患者相比,消化道重建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倾倒综合征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更低;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营养评定指数均高于P袢型空肠代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袢型消化道重建术式能更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 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对局部晚期食管癌疗效的对比分析

    作者:胡筱;马桂香;蒋文慧;施前进;王利娟;丁雷;庄燕;吕燕青

    目的:对比同步放化疗和单纯放射治疗对无法手术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91例,其中单纯放射治疗组52例,同步放化疗组39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适形放射治疗,同步放化疗组患者在放疗开始后第一周末即开始多西他赛化疗,共2周期。比较两组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生存率及毒副反应。结果同步放化疗组可以取得更高的完全缓解率(P=0.015),总有效率(CR+PR)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1、2、3年生存率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步放化疗组Ⅲ~Ⅳ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高于单纯放疗组,而Ⅲ~Ⅳ级骨髓抑制及Ⅲ~Ⅳ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单纯放疗组相比,同步放化疗可以明显提高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及远期生存率,但不会明显增加毒副反应。

  • D-二聚体检测在肺癌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意义

    作者:缪敏;祁永军;蔡培培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在肺癌诊断和化疗疗效评估中的意义。方法以12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比较肺癌患者Ⅰ~Ⅱ期和Ⅲ~Ⅳ期,以及未行手术治疗复发转移患者化疗前后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并以30例健康者(对照组)为对照,比较其差别。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肺癌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肺癌组临床分期Ⅲ~Ⅳ期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化疗有效组(CR+PR)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水平低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而化疗后SD或PD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水平与化疗前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具有易操作、耗时短、结果可靠的优势,因此可作为肺癌诊断及疗效判断的标志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出院计划模式在食管癌放疗患者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作者:张玉青;陈莉;张倩倩;赵连童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疗患者应用出院计划模式效果。方法随机将62例食管癌放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给予以出院计划模式为指导的连续护理,对照组给予放疗科常规护理。观察两组出院后3个月满意度对食管癌放疗后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和疾病康复知识掌握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出院计划模式可以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促进康复,提高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新辅助化疗后全膀胱切除术的护理

    作者:伍静;赵云;李蓓;羊波

    目的:探讨晚期膀胱移行细胞癌行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后全膀胱切除术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全组患者采用专科护理包括:肾功能监测、并发症的管理、骨髓毒性的护理、胃肠道反应的护理、腹壁造口的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全组患者经过专科护理均平稳渡过围手术期,掌握造口的护理特点及康复要点。结论新辅助化疗后全膀胱切除术是治疗局部晚期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有效手段,治疗全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特色专科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lncRNA与非小细胞肺癌

    作者:张磊;肇毅

    在人类的基因组中,转录的序列绝大多数为非编码转录物。其中被转录多的非蛋白质编码序列是管家非编码RNA中的长链非编码RNA (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 lncRNA初被认为是转录“噪音”。然而近几年来出现的新证据表明,lncRNA在肿瘤形成和癌症进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肺癌目前是全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占到了大约85%。作者就目前研究较多的lncRNA功能及其在非小细胞癌发病机制中发挥的作用做一综述。

  • 胆囊癌并黏胆症1例

    作者:潘勐;陈晓鹏;张文君

    1病例资料患者,女,47岁,因“反复发作性右上腹不适伴目黄、尿黄8月,再发3天”于2014年2月23日入院。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黏膜中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平软,右上腹压痛阳性、无反跳痛,Mur-phy征可疑阳性,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行急诊腹部彩超显示:阻塞性黄疸、胆总管梗阻、胆囊肿大并胆汁淤积、淤胆性肝损害。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清总胆红素187.06μmol/L (正常值4~26μmol/L),直接胆红素143.47μmol/L (正常值1.17~14μmol/L),谷丙转氨酶319 U/L(正常值7~40 U/L),谷草转氨酶374 U/L(正常值13~35 U/L),碱性磷酸酶494 U/L(正常值35~135 U/L),糖类抗原19-9(CA19-9)>1200 U/mL(正常值0~37 ;U/ml )。 MRCP+MRI平扫+增强(图1a,图1b):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状”征象;胆总管明显扩张,并向下逐渐变细,止于壶腹部,管腔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胆管壁稍增厚并强化。胆囊体积增大,囊壁增厚并强化,囊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肝门区及腹膜后少许淋巴结肿大。 CT平扫+增强(图1c):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并向下逐渐变细,壶腹部见直径0.6 cm的小结节影、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延迟强化;胆管壁增厚呈环形强化。胆囊体积增大,囊壁增厚并强化。考虑壶腹部小结节灶,癌可能;肝门区及腹膜后少许淋巴结肿大。超声内镜检查:胰腺头体尾部回声均匀,胰管未见扩张,胆总管全程明显扩张,胆总管胰腺段直径约2.0 cm,内部可见不圴匀低回声,混有高回声,后壁回声增强。考虑胆管黏液囊腺瘤可能。

  • 颅内孤立性纤维肿瘤1例

    作者:曹纹平;肖璇;赵春生

    1临床资料患者因“记忆力明显下降1月余伴四肢抽搐1次”于2014-03-25入院。头颅CT及MRI(图1a~d)均提示:右侧额部脑膜瘤。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于2014-03-31在全麻下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术中肉眼观:肿瘤起源硬脑膜并跨上矢状窦生长,与脑组织界限清晰,肿瘤血供较丰富,瘤体较韧,呈灰白色和灰黄色,大小约6.0 cm ×7.0 cm ×7.0 cm。手术顺利,肿瘤全切除并送病理检查。镜下观(图2):肿瘤周界清晰,由交替性分布的细胞丰富区和细胞稀疏区组成(图2a),可见显著的玻璃样变区。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呈卵圆形或短梭形,细胞界限不清,核空泡状,未见明确核分裂像(图2b)。瘤细胞部分呈无结构性生长或无模式性生长( patternless pattern ),部分呈血管外皮瘤样排列。肿瘤血管丰富,分支的窦状血管形成“鹿角状”(图2c)。免疫组织化学(图3a~b):(右额叶)肿瘤细胞CD34(+), E-cad (-), SMA (-), EMA (+/-), S100(-), PR (-)Vim (+), Bcl-2(+), CD99(+),Ki-67约5%(+),结合HE切片,本例病理诊断:孤立性纤维肿瘤( SFT )。患者术后无语言肢体功能障碍,10天后拆线出院。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

  • 2015 St . Gallen及ASCO会议乳腺癌治疗进展

    作者:陈锦飞;顾冬英

    乳腺癌是女性高发恶性肿瘤,其治疗效果近年来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不少棘手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就参加第十四届圣加仑(2015 St. 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及第51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ASCO)年会所获有关乳腺癌治疗的新进展及专家共识进行了阐述与解读,供同道们共享学术大餐。

    关键词: 乳腺癌 治疗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对局部区域外科治疗策略的影响

    作者:左文述;郑美珠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是目前治疗乳腺癌,尤其是中晚期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NAC不仅可以使原发肿瘤和转移的淋巴结缩小,降低肿瘤临床分期,为无手术条件的患者提供手术的机会,提高保留乳房治疗的安全性;理论上也能抑制或消灭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病灶,降低治疗失败的概率,而且还能评估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1-2]。然而,新辅助化疗也有其弊端,对于新辅助化疗期间进展的乳腺癌,会影响其手术治疗甚至丧失手术机会;而NAC对原发肿瘤及转移性淋巴结的疗效,亦可影响后续的局部区域外科治疗方案的选择。目前,对可手术乳腺癌总体人群来说,由于NAC没有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率( Disease-free survival,DFS)及总生存率( Overall survival, OS ),因此,除了进行NAC临床试验研究外,没有“目的”的NAC,如除肿瘤体积较大外,其他因素均适合保留乳房治疗患者的NAC,对于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而言,等于“背着石头上山”。

  • 晚期三阴性乳腺癌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张剑;陶中华;贾振亚;胡夕春

    目前,晚期三阴性乳腺癌(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rcinoma,TNBC)的药物治疗已取得了一些进展,相应的临床研究即有阳性的结果,也有阴性的结果,都为我们的临床实践带来帮助。其中,靶向治疗尚没有突破,化疗方案的优化方兴未艾,免疫治疗则初现端倪。作者就晚期TNBC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 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作者:姚成云;唐金海

    局部进展期乳腺癌(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 LABC)包括进展期原发乳腺癌、区域淋巴结广泛转移和炎性乳癌。虽然经过积极治疗,患者预后仍然很差。综合治疗包括化疗、放疗、外科手术和新靶向药物的应用已显著提高了其临床疗效。但LABC仍然是临床面临的一个难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难以普及乳腺癌筛查的国家。 LABC的合理治疗方案需要内科、外科和放疗科之间的多学科讨论制定。作者就LABC目前的治疗现状展开讨论。

  • 乳腺癌基础研究与精准医学

    作者:赵建华;唐金海

    乳腺癌诊治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乳腺癌基因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乳腺癌易感基因相继被发现,为新药开发提供有意义的靶点,促进了乳腺癌发病机制和预后研究,推动了乳腺癌精准医学的发展。作者就乳腺癌的高通量测序、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以及精准医学在乳腺癌诊治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阐述。

  • 2015年美国ASCO年会三阴性乳腺癌研究进展

    作者:王晓稼

    第51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ASCO)年会于5月30日至6月2日在芝加哥McCormick Place盛大举行,作者就会议中有关三阴性乳腺癌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合报道。

  • 65岁及以上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辅助放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Kunkler IH;Williams LJ;Jack WJ;Cameron DA;Dixon JM

    背景对于绝大多数老年早期乳腺癌患者来说,保乳术后的标准治疗手段为辅助全乳腺放疗及辅助内分泌治疗。 Kunkler项目组开展的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目的在于评估5年局部复发风险较低的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在保乳术后如不行全乳腺放疗是否也能够产生良好的局部控制效果。方法2003年4月16日至2009年12月22日,在4个国家的76个机构共招募1326例65周岁以上的女性患者,均确定为低危早期乳腺癌(通过激素受体、腋下淋巴结、瘤体长直径、切缘情况、肿瘤组织学、淋巴血管侵袭等判定)。所有受试者此前均行保乳术,且正接受辅助内分泌治疗。将符合条件的受试者采用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分成放疗组(放疗剂量:40~50 Gy,分15~20次进行)和无放疗组。项目主要研究终点为患侧肿瘤复发情况。该试验为意向性治疗分析,目前随访仍在继续,且将持续至后一位受试患者结束治疗后10年。该试验已在IS-RCTN. com注册,编号为ISRCTN95889329。结果放疗组658例,未放疗组668例。中位随访期5年(四分位距:3.84~6.05),全乳放疗组的患侧乳腺肿瘤复发率为1.3%(95%CI:0.2~2.3;n=5),无放疗组为4.1%(95%CI:2.4~5.7,n=2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2)。与全乳放疗组相比,无放疗组患侧乳房肿瘤复发的单变量危险比为5.19(95%CI:1.99~13.52,P=0.0007)。两组间的区域复发、远处转移、对侧乳腺癌或新发乳腺癌的发生率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89例死亡,其中无放疗组的49例中有8例死于乳腺癌,放疗组的40例中有4例死于乳腺癌。两组的5年总生存率为93.9%(95%CI:91.8~96.0)。结论保乳术+辅助内分泌治疗后的全乳放疗可适度降低≥65岁早期乳腺癌的5年局部复发率。然而对于部分患者,即使不行术后辅助放疗,患侧肿瘤的5年复发率仍非常低。

中国肿瘤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