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耳科学杂志

中华耳科学

中华耳科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tology 중화이과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9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2922
  • 国内刊号: 11-4882/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www.301ent.org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耳科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杨仕明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听力评估及转归

    作者:张贤芬;曲玲

    目的:探讨烟台地区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的听力学特点及其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烟台地区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听力筛查未通过进行听力学诊断的264例婴幼儿病例资料,男150例,女114例,初诊年龄为3个月~3岁,平均为4.4月龄,所有未通过听筛婴幼儿均进行了听性脑干反应、听性稳态反应、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及鼓室导抗图测试等检查。结果264例听力筛查不通过婴幼儿中102例(38.64%)双耳听力正常,听力损失总耳数为257耳(48.67%257/528),其中单耳听力损失67例(25.38%,67/264),双耳听力损失95例(35.98%,95/264);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37耳(25.95%,137/528)传导性听力损失或混合性听力损失120耳(22.73%,120/528);264例婴幼儿中ABR波V反应阈正常271耳(51.33%,271/528);轻度听力损失120耳(22.73%,120/528);中度听力损失75耳(14.21%,75/528);重度听力损失19耳(3.60%,19/528);极重度听力损失43耳(8.15%,43/528)。诊断小耳畸形4例(4耳,1.51%,4/528),诊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患儿6例(12耳,2.27%,12/528),其中5例发现短潜伏期负反应波。结论本组听力筛查转诊婴幼儿中听力损失检出率为61.36%,6个月以下轻中度听力损失的婴幼儿,由于中耳因素及听觉系统发育不断完善,随着月龄增加听力损失有好转趋势;因此对婴幼儿的听力评估需要结合多种检测方法并进行必要的跟踪随访。

  • 1例非综合征性Mondini畸形家系的研究

    作者:彭宏;杨乐;龚平桂;郭维维;杨仕明

    目的:分析家族性非综合征性Mondini畸形的遗传方式和相关致畸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Mondini畸形家系的临床病史、体格检查、成员发病、听力检测、颞骨薄层CT和致畸基因检测。结果先证者是一对异卵孪生男性双胞胎(Ⅲ:1,Ⅲ:2),患儿父亲(Ⅱ:1)也为患者,家系中其余人正常。3名患者均为双侧Mondini畸形。临床表现:患者非综合征型双侧内耳单纯Mondini畸形,表现为耳蜗较正常人少一转,底转基本正常,顶转和中转融合,蜗内分隔不全,前庭及半规管未见明显异常(见高分辨率颞骨CT图)。听力表现:Ⅱ:1表现为双侧混合性聋,右侧较左侧严重,语后聋,配助听器可以正常言语交流;Ⅲ:1左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右耳中重度感音神经聋,言语发育迟缓;Ⅲ:2左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右耳中度感音神经聋,言语发育迟缓。余家系成员双侧听力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所有家系成员外观正常,未见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常规耳聋基因(包括:SLC26A4、GJB2和GJB3)和候选致畸基因MITF的检测未见异常。结论家系图分析表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该家系可能的遗传方式;当先证者父亲由于新生突变导致Mondini畸形时,该家系也可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常见致畸基因(SLC26A4和MITF)的检测未见异常,表明该家系的非综合征性Mondini畸形,可能为其它致畸基因引起。

  • 一噪声相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耳聋家系遗传性分析

    作者:孙捷;贺楚峰;牛志杰;文杰;冯永;陈红胜

    目的:分析一个与噪声接触相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家系的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制定致聋基因鉴定策略。方法对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家系进行问卷调查,听力学检测及全身体查,绘制该耳聋家系的遗传图谱,分析其听力学及遗传学特点。应用Sanger测序技术进行候选基因鉴定。结果该家系共5代,进行听力学检测者为13人,听力下降者6人,其中3人有明显的噪声接触史。听力学表现为双侧迟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先以高频听力损失为主,随后逐渐加重累及全频听力下降,听力开始下降年龄在16-37岁之间。起病后3年症状明显加重。应用Sanger测序技术进行候选基因鉴定,未发现致聋突变位点。结论这个家系成员为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迟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特点,且怀疑有噪声易感因素。计划下一步通过对家系的表型分析运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希望鉴定出该家系的致聋基因。

  • 耳后给药及鼓室给药外淋巴液药物浓度的实验观察

    作者:石茭;韩琳;李晶兢;静媛媛;郑宏伟;余力生

    目的:研究耳后皮下注射给药、鼓室内给药后外淋巴液中地塞米松磷酸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探讨两种给药途径的药代动力学差异。方法以地塞米松磷酸钠(10mg/ml)为药物示踪剂,将豚鼠随机分为耳后注射(耳后组)和鼓室内给药(鼓室组)2组,耳后组给药量为1ml(10mg/ml),鼓室组给药量为0.1ml(10mg/ml),分别采集耳后组给药0.25、0.5、1、2.5、5、6、8小时外淋巴液及鼓室组给药后0.5、1、2、3、4、6、8小时外淋巴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其中的药物浓度。结果①两种方式给药后,豚鼠外淋巴液中均可检测出地塞米松,且浓度均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②鼓室组:给药后0.5~8h外淋巴液中均可检出有效药物成份地塞米松,3h达峰,其峰浓度(Cmax)高为906.55mg/l,生物半衰期为1.27h。③耳后组:给药后0.25~8h可检出地塞米松,其达峰时间(Tmax)为0.25h,其峰浓度(Cmax)高为18.83mg/l,生物半衰期为3.36h。④鼓室组给药量为0.1ml,耳后组给药量为1ml,外淋巴液中鼓室组地塞米松的浓度高于耳后组。⑤耳后组药物半衰期比鼓室给药组高。结论提示耳后皮下注射给药药物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外淋巴,药物浓度相对鼓室给药低;鼓室给药组因避开血脑屏障及血迷路屏障故可较快进入外淋巴,保持较高药物浓度;结合临床我们可推测激素在外淋巴中可能低浓度即可起效。

  • 声源定位测试的研究现状

    作者:俞倩;李佳楠;杨仕明

    综述听觉系统声源定位的机制及声源定位测试的研究现状。目前,听觉系统对于声音在双耳间形成的特定信号来辨识方向性的机制已研究得较成熟,但听觉中枢如何整合双耳间信号特性来定位的机制尚不明白。研究表明,大部分听障患者在经过听力干预后的声源定位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使用双侧人工耳蜗或结合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患者的声源定位能力较单侧使用耳蜗的患者好。

    关键词: 声源定位 人工耳蜗
  • 前庭诱发肌源电位应用在中国15年

    作者:吴子明;张素珍

    近10年,前庭功能检查有一定进步,其中之一即前庭肌源性电位的逐渐成熟并在临床应用。本文总结这一领域在国内近15年的发展历程,总结这一方法目前的应用情况成绩,同时也指出该方法的不足,以促进国内这一领域的健康发展。

  • 梅尼埃病的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王家莉;王武庆

    梅尼埃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复杂内耳疾病。随着遗传学的发展,梅尼埃病相关基因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没有研究能证明梅尼埃病与候选基因的确切关系。本文主要就HLA、MICA、KCNE、AQP、COCH、NFKB、MIF等基因的特征及与梅尼埃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 静脉甘油试验和鼓室钆造影在梅尼埃病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章梦蝶;金占国;徐先荣;张扬;李远军;罗金叶

    目的:观察静脉甘油试验和鼓室钆造影在梅尼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在空军总医院航空航天眩晕诊疗研究中心诊治的89例梅尼埃病患者(其中6例为双侧发病,共95耳)进行静脉甘油试验(静脉点滴甘油果糖250ml,分别于点滴前,结束后1、2、3h进行纯音测听,甘油应用前后低中频区任意频率听阈下降≥15dB,或相邻两频率听阈下降≥10dB,或不连续的3个频率或以上下降≥10dB为阳性)。其中55例(4例为双侧发病,共59耳)24h后进行鼓室钆造影[鼓室内注入钆喷酸葡胺稀释液,并再过24h后进行内耳3D-FLAIR MRI扫描,进行三维重建,在水平半规管层面测量前庭中内淋巴间隙面积与同侧耳前庭总面积,求二者比值R,R=低信号区÷(低信号区+高信号区)×100%,>33.3%为阳性]。结果95耳静脉甘油试验,阳性率65.3%(62/95),且试验中患者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口渴、乏力、腹痛等不适反应。进行两项检查的59耳,甘油试验阳性率67.8%(40/59),鼓室钆造影剂阳性率96.6%(5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41, P<0.01)。结论甘油试验和鼓室钆造影在梅尼埃病诊断中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静脉甘油试验方法简单,患者无口服甘油引起的副作用,仪器和技术条件要求不高,适用于各级医院;鼓室钆造影阳性率更高,但检测设备和和技术要求高,适用于有条件的医疗单位进行精确诊断和研究。

  • 突发性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预后分析

    作者:龚桃根;郑铨艺;柯朝阳;曾凡倩;廖志芳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伴眩晕以及体位试验的结果分为三组:突发性聋伴BPPV组(13例)、突发性聋伴非BPPV眩晕组(27例)、突发性聋不伴眩晕组(65例),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听力情况。结果突发性聋伴BPPV组与突发性聋伴非BPPV眩晕组听力损失较突发性聋不伴眩晕组重,且预后相对较差。结论BPPV是突发性聋的不良预后因素,耳石手法复位对BPPV治疗有效。

  • 鼓室内注射利多卡因联合掩蔽及心理辅导治疗耳鸣疗效分析

    作者:王建洪;胡珍;高思敏;龙盈;罗小邹;李雪梅

    目的:探讨鼓室内注射利多卡因联合掩蔽及心理辅导综合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耳鸣患者177例,随机分为鼓室内注射利多卡因联合掩蔽组(利多卡因组)59例、心理辅导联合掩蔽组(心理辅导组)59例、鼓室内注射利多卡因联合心理辅导及掩蔽组(三联组)59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通过耳鸣严重程度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及SCL-90评分,评估三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及稳定性。结果①治疗后1月三组间疗效比较,Hc=7.94,P=0.019,治疗后3月三组间疗效比较Hc=7.01,P=0.03,差异均显著,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三联组与其他两组间差异显著。②三组患者治疗后SCL-90评分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方面差异显著(P<0.05),心理辅导组治疗前后SCL-90评分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因子方面差异显著(P<0.05),三联组治疗前后SCL-90评分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方面差异显著(P<0.05),利多卡因组在治疗前后各因子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三联组治疗耳鸣疗效优于其他两组,三种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稳定性,采用心理干预措施能对耳鸣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 李氏复位法治疗水平离地性眼震BPPV的短期疗效

    作者:邹世桢;李进让;王志斌;吕霞;田丛哲;崔丽萍;田师宇

    目的:探究李氏复位法对水平离地性眼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7月确诊的43例向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和30例离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均采用李氏手法复位治疗,将每次门诊治疗计算为1个周期,每个周期进行2次相同复位法治疗,中间间隔5至10分钟,3天后及1周后复查,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3天及1周的向地眼震患者复位有效率分别为83.7%和95.3%,离地性眼震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90.0%和96.7%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李氏复位法对治疗离地性眼震HC-BPPV同样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操作简便,过程迅速,可在临床应用。

  •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作者:洪渊;焉双梅;吴子明;杨旭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阵发性、由头位变动引起的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暂发作性眩晕,是常见的前庭疾病。后半规管BPPV(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of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PSC-BPPV)是常见的BPPV类型,临床上推荐Dix-Hallpike试验作为诊断PSC-BPPV的“金标准”,Epley法是目前治疗PSC-BPPV有效的复位方法。水平半规管BPPV(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of 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HSC-BPPV)发病机制复杂,是仅次于PSC-BPPV的常见BPPV亚型,其实际发病率可能被低估。临床实践中,HSC-BPPV其诊断与复位治疗方法与PSC-BPPV均不相同。本文即围绕HSC-BPPV研究的发展史及流行病学、分类、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复位方法的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 听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前庭肌诱发电位反应对眩晕诊断意义

    作者:张洁;马秀丽;邢岩;李伟敏;邱志勇

    目的:探讨听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联合前庭肌诱发反应在眩晕病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为后循环缺血(3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0例)、梅尼埃病(15例)的共67例眩晕患者的听觉诱发电位(BAEP)、瞬目反射组合(BR)、前庭肌诱发反应(VEMP),结果分析各种电生理检查在后循环缺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三类疾病中的阳性率、敏感性。结果后循环缺血组BAEP阳性率62.5%,BR阳性率68.8%,VEMP阳性率0%。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BAEP及BR阳性率0%,VEMP阳性率50%。梅尼埃病BAEP及VEMP阳性率均为60%,BR阳性率0%。对于BAEP检查,PCI组及MD组阳性检出率均与BPPV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但PCI组与MD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BR检查,PCI组与BPPV组、MD组阳性检查率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BPPV组与MD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VEMP检查,BPPV组、MD组与PCI阳性检出率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但BPPV组与MD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AEP有助于将前庭周围性眩晕与前庭中枢性眩晕鉴别开来。BR对前庭中枢性眩晕有较高的阳性率,是BAEP的很好的补充。VEMP对发现前庭周围性眩晕有帮助。三种电生理技术互相补充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 不同方式半规管阻塞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疗效分析

    作者:张道宫;樊兆民;韩月臣;吕亚峰;李亚伟;王海波;Wang Haibo

    目的:通过不同方式半规管阻塞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的临床观察及疗效分析,对比分析不同阻塞方法对眩晕的控制及听力保留率,为梅尼埃病的个体化佳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6年1月我院328例行半规管阻塞术的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梅尼埃病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标准,所有患者均临床诊断为单侧梅尼埃病,行规范化药物保守治疗至少1年以上,但眩晕仍反复发作。其中三个半规管阻塞术302例,两个半规管阻塞术21例,包括水平半规管联合后半规管阻塞15例,水平半规管联合上半规管阻塞6例;一个半规管阻塞术5例,均为水平半规管阻塞。采用纯音测听、前庭双温试验和颈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myogenic potential,cVEMP)进行听力学和前庭功能评估,通过内耳MRI膜迷路水成像观察阻塞术后膜迷路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三个半规管阻塞术对眩晕控制的总有效率为98.0%(296/302),A级81.8%(247/302),B级16.2%(49/302),听力保留率70.2%(212/302);两个半规管阻塞术对眩晕控制的总有效率为85.7%(18/21),A级61.9%(13/21),B级23.8%(5/21),听力保留率76.2%(16/21);一个半规管阻塞对眩晕控制的总有效率为60.0%(3/5),A级40.0%(2/5),B级20.0%(1/5),听力保留率80.0%(4/5)。三个半规管阻塞术眩晕控制有效率高于两个半规管阻塞或一个半规管阻塞术(P<0.05)。听力保留率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半规管阻塞术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的有效方法。三个半规管阻塞术眩晕控制有效率高。

  • 轻嵴帽:解释持续向地性变向性位置性眼震的新理论

    作者:唐小武;黄秋红;区永康

    近年来临床上发现一类特殊性眼震表现为持续向地性变向性位置性眼震(direction-changing positional nys?tagmus,DCPN),没有潜伏期和疲劳性,患侧头位偏转时出现零平面。不同于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短暂性向地性DCPN,而与持续背地性DCPN发生机制相反,轻嵴帽理论被用来解释这一具特征性的眼震。本文对轻嵴帽及其DCPN特征、可能病因、发生机制假说、治疗与预后、及与BPPV的相关性等进行综述。

  • 糖尿病患者的前庭功能变化特点与分析

    作者:李谨;刘博;段金萍;刘冬鑫;李艳红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的前庭温度试验结果与特点,探讨糖尿病对外周前庭器官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51例(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男性27例,女性24例;年龄56.1±10.1岁)和对照组43例(男性12例,女性31例;年龄50.4±7.2岁,无耳科疾病史,无糖尿病史者,其中含有高血压病13例、高脂血症8例)。全部受试者接受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温度试验检查。结果①51例糖尿病患者中前庭功能损害的有36例,占70.6%;相对于对照组(43例中出现前庭功能损害22例,比率为51.2%)有统计学差异(P=0.043);②36例前庭功能损害的糖尿病患者中双侧损害16例,比率44.4%,相对于对照组(22例前庭功能损害的对照组成员中双侧损害4例,比率22.2%)有统计学意义(P=0.037);③糖尿病患者病程≥10年组对比病程<10年组,前庭功能损害无明显差异(P>0.05);④糖尿病患者中HbA1C≥7组对比HbA1C<7组前庭功能损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糖尿病患者前庭功能损害发生率增高,且糖尿病更容易导致双侧前庭功能损害;2.糖尿病患者病程长短、血糖控制水平可能对前庭功能无显著影响。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率及发病机制新进展

    作者:时美娟;孟晴;吕哲;路虹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作为周围性眩晕发病率高的病种已为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熟悉,本文将BPPV的发病率及发病机制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静态姿势图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感觉结构变化研究

    作者:刘建国;汪美群;郭素英;谢雯;朱新华;刘轲;黄冠江;刘月辉

    目的:通过静态姿势图可分析BPPV患者感觉结构(Sensory structure )变化的特征;明确BPPV患者康复训练后感觉结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BPPV患者,采用静态姿势仪进行感觉结构变化评估前庭康复,定量评价眩晕患者在消除或减弱视觉和本体觉的情况下前庭功能及半规管功能,并采用姿势图分析前庭功能低下时视觉前庭,脑干小脑,和脊髓本体觉的能量分布变化;结果静态姿势图可评估BPPV患者发病时在消除或减弱视觉系统和本体觉系统功能时,明确前庭系统中半规管功能低下的情况。;BPPV患者发病时要维持平衡,则需要通过视觉或本体觉加强,从而发现眩晕患者维持平衡很多程度依靠视觉和小脑脑干平衡功能;运用前庭康复系统按要求对外周性眩晕患者进行平衡康复训练,而且前庭功能测试后前庭评分恢复正常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BPPV患者大部分出现前庭系统功能评分低,并能发现前庭半规管功能低下时评分低的半规管侧别;评价BPPV患者在不同状态下患者维持平衡很多程度依靠视觉和小脑平衡功能;前庭康复对BPPV患者疗效明确。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短期疗效不佳的分析

    作者:熊彬彬;赵晓明;刘劲;林春梅;伍慧卿;梁勇

    目的:探讨短期内多次手法复位疗效不佳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6月39例在本院耳鼻喉门诊首诊,2周以内经反复(3次以上)手法复位疗效不佳的BPPV患者其2周后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随诊结果,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此类患者占同期全部BPPV患者的9.8%(39/396),其中,男15例,女24例,年龄26岁~81岁,平均63.0±14.5岁,60岁以上的28例,占71.8%。单侧后半规管BPPV 5例,单侧后半规管嵴顶BPPV 7例,单侧水平半规管BPPV 7例,单侧水平嵴顶BPPV 10例,上半规管BPPV 3例,混合型BPPV 7例。其中特发性的25例,继发性的14例(头部外伤7例,梅尼埃病2例,前庭神经炎1例,突发性耳聋1例,中耳炎1例,偏头痛2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超过2周3次以上的手法复位,后半规管及后半规管壶腹嵴受累者采用Epley+Semont法,水平半规管及水平壶腹嵴顶受累者多采用Barbecue+Gufoni或Casani+强迫健侧卧位法,上半规管受累者采用Yacovino法进行复位,39例中28例结合Brandt-daroff体位训练及其药物辅助治疗。2周后-1个月内眩晕和变位性眼震能够完全缓解的19例,1个月后能够完全缓解的26例,2个月后和3个月后能够完全缓解的分别为31例和34例,随诊1年手法复位完全无效的5例,完全缓解的34例中1年内复发的21例(占61.8%)。结论2周内经历多次手法复位疗效欠佳的BPPV患者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嵴顶结石、多管受累、头部外伤、梅尼埃病等内耳疾病是可能是其复位效果不佳的影响因素。此类患者一次手法复位难以成功,多数需要联合多种复位方法,结合体位训练和药物辅助治疗;个别患者手法复位完全无效;复位有效者,部分容易复发。

  • 氟桂利嗪治疗前庭型偏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杨丽;黄洁;王洁屹;王武庆

    目的:分析氟桂利嗪治疗前庭型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半年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诊连续就诊的眩晕患者,经筛选符合确诊及可能诊断前庭型偏头痛的患者共97例,其中男19例,女78例。予以氟桂利嗪5-10mg每晚口服。根据患者症状缓解程度给予1个月到3个月的疗程。结果患者服用药物后随访3月39例(40.2%)自觉无头晕发作,41例(42.3%)患者服用药物后仍有头晕发作但发作频率明显减少,程度明显减轻。剩余17例(17.5%)无明显改善。结论氟桂利嗪可以有效治疗前庭型偏头痛,安全性也很高。

  • 眩晕症患者跌倒发作的病因分析

    作者:曾祥丽;岑锦添;黎志成;李鹏;张姝琪;顾晶;袁涛;李永奇

    目的:分析眩晕症患者跌倒发作的病因,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眩晕门诊10年内跌倒发作的眩晕症的病因分布,年龄趋势及就诊规律。结果眩晕症患者跌倒发作共35例,梅尼埃病耳石危象16例,无一在首次就诊时被问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跌倒发作7例;梅尼埃病与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共患5例;继发于心源性晕厥后的BPPV 7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跌倒的发生率呈增长趋势。结论眩晕症患者跌倒发作的发生率被低估,病史采集不全是主要原因;难治性BPPV可能为晕厥后继发,诊疗过程需要关注患者心血管病史及相关检查;关注耳源性眩晕与晕厥的共患,进行及时正确的诊断与处理。

    关键词: 眩晕 跌倒发作 病因
  • 前庭性偏头痛相关问题再探讨

    作者:蒋子栋

    自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制定以来,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目前有被泛化的趋势,一旦误诊、误治或可能直接危及患者生命,这对一直警惕中枢性前庭疾病的耳鼻喉科医生而言,需要再次敲响警钟。急切需要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如何对前庭性偏头痛中文术语规范化;如何理解前庭性偏头痛前庭症状的多样性和发作频率特点;如何结合新版梅尼埃病诊断标准,甄别出现中、低频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前庭性偏头痛;如何理解前庭性偏头痛用药特点,尤其是避免含咖啡因药物的滥用;重要是如何掌握以头痛、头晕为信号的恶性疾病的特点等方面。这些问题在眩晕疾病诊疗过程中常见,不容回避,亟待解决,以达到治疗良性眩晕,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识别恶性眩晕,避免患者误诊误治的目标。

  • 前庭神经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远军;徐先荣

    前庭神经炎是引起急性眩晕发作的常见原因之一,可导致单侧前庭功能障碍。其发病原因可能是潜伏于前庭神经节中的单纯疱疹病毒被激活。大多单侧发病,且多累及前庭上神经,而极少单独累及前庭下神经,可能与其解剖结构有关。病史和查体、头脉冲试验、温度试验、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检测能实现分型诊断。对症支持药物只用于急性期缓解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类固醇激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的效果还存在争议,但可以减轻水肿,改善眩晕症状和促进前庭功能康复。而早期积极的前庭康复治疗是使各类患病人群回归正常生活、回归社会不同岗位(包括飞行人员重返蓝天)的有效方法。本文就前庭神经炎在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因学、相关检查、诊断、鉴别诊断、病程、治疗、医学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苏氏定位法在小耳畸形患者耳廓再造中的应用

    作者:苏法仁;丁静华;刘玉红

    目的:探讨一种再造耳廓位置的定位方法(苏氏定位法[1])在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耳廓再造中的应用。方法收集893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作为实验组,在耳廓再造中应用苏氏定位法对再造耳廓进行定位;以289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作为对照组,在耳廓再造中应用目测测量法对再造耳廓进行定位。术后半年测量再造耳廓与健侧耳廓的前后、上下位置差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两侧耳廓前后、上下位置差值(0.55±0.18 cm、0.43±0.15 cm)小于对照组(0.71±0.22 cm、0.63±0.19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氏定位法应用于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耳廓再造手术中,能使再造耳廓位置更准确,优势明显,是目前耳廓再造手术中较好的定位方法,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儿童听力筛查的质量与控制--北京市儿童听力诊断中心2016年度第二季度学术研讨会纪要

    作者:刘欣;韩睿;叶红

    在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大力支持下,于2016年07月02日由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承办了北京市儿童听力诊断中心2016年度第二季度学术活动,共有100余人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得到了听力学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包括北京市儿童听力诊断中心的六家医院代表,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同仁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和中国聋儿康复中心,还有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及北京各区县妇幼保健院的医务工作者。

  • 额部胀痛2月,鼻出血5天

    作者:申卫东;朱承坡;于飞;袁虎;雷磊;刘穹;王洪田;陈雷;杨仕明

    患者樊先生,65岁,以“右额部胀痛2月,鼻出血5天”主诉入院。
      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额部疼痛伴脓涕,5天前到山西运城一家医院门诊行“右鼻腔肿物活检术”,术后发生鼻腔剧烈出血而行“后鼻孔填塞”并收入院。1天前取出填塞物后再次发生大出血,行鼻腔填塞后转诊我院,急诊以“鼻出血、鼻腔鼻窦占位(血管瘤?右)”之诊断收入院。患者入院时精神状态欠佳,一般情况差,嗜睡。右眼视力差20年,病因不详。1年前曾在当地医院行“右肾切除术”,术后病理学诊断不详。入院后查体:神志清醒,查体合作。右眼视力仅有光感,眼球运动正常,眼球无明显突出。右鼻腔填塞,少量血涕,右侧额部略隆起,可触及血管波动。

  • 睡眠障碍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朱思翔;彭本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由Bárány于1921年首次提出,是一种与体位改变密切相关的自限性外周性眩晕,是常见的引起眩晕的疾病[1-2],后半规管BPPV (PC-BPPV)为常见[3],其次是水平半规管BPPV (HC-BPPV),前半规管BPPV(AC-BPPV)较为罕见,其发病可能与椭圆囊变性耳石脱落并沉积于半规管有关,手法复位是其主要治疗方式[4],近些年已逐渐被国内医师所认知,相关研究较多,但对于其病因、预后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已知BPPV患者的发病与患者性别有关,男女比例1:1.5-3.0[5],其次老年患者居多,可能与内耳结构和功能退行性改变相关[6,7]。在实践过程中,除了上述原因,研究发现很多患者都存在睡眠障碍问题,且对于治疗的效果有一定影响,本文从患者发病、预后及复发三方面探讨睡眠障碍与BPPV的相关性。

中华耳科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