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耳科学杂志

中华耳科学

中华耳科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tology 중화이과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9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2922
  • 国内刊号: 11-4882/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www.301ent.org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耳科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杨仕明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经乳突面隐窝入路后鼓室相关手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珊珊;田广永;段永畅;徐达传

    目的:探讨经乳突面隐窝入路后鼓室人路的相关解剖,进行观察测量,为该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成人头颅福尔马林泡过6例12侧,在放大10倍的手术显微镜下模拟中耳乳突面隐窝后鼓室入路手术,观察和测量了外耳道上棘、面神经、面隐窝、锥隆起、圆窗、卵圆窗,岬小桥、岬后脚、等相关的解剖结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外耳道上棘至砧骨短脚的平均距离为20.06mm,外耳道上棘至面神经锥段中点平均距离为17.28 mm,面神经锥段中点距外耳道后壁垂直距离平均为4.67mm,面神经水平段平均长12.30 mm,面神经垂直段平均长16.31 mm.面神经水平段与垂直段的夹角平均为111.5°,鼓索神经与面神经垂直段的夹角平均为23.9°锥隆起至圆窗龛的平均距离为4.46 mrn,锥隆起到镫骨头平均距离2.62mm,锥隆起到砧骨窝平均距离4.43mm,卵圆窗至圆窗龛的平均距离为3.84 mm,砧镫关节至圆窗龛的平均距离为3.89mm面神经锥段中点到卵圆窗平均距离8.10mm;面神经锥段中点到岬小桥与岬下脚下端的距离分别是(4.85±0.45mm),(6.21±0.52mm);鼓索神经和面神经垂直段夹角平均为48.3°,水平半规管与面神经水平段夹角平均为19.5°,面神经水平段与垂直段夹角平均为111.5°。结论中耳乳突入路手术中部分重要解剖结构位置恒定,重要解剖结构间距离及角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熟悉其解剖关系,可以完全的清楚病变,又可以指导临床手术,避免手术损伤。

  • 普通话言语测听单音节词表在山西方言人群中的应用

    作者:周凯;张燕霞;张芩娜

    目的:分析普通话言语测听单音节词表在山西方言人群中的测试结果与普通话组有无差异,并探讨本套单音节词表在山西方言人群中应用时的复测信度。方法选取山西省的5个方言区,每个区选取母语为方言的“耳科正常”受试者12名,在10dB HLSpe ch给声强度下依次测试22张词表,每位受试者词表测试顺序相同;10-20天后在与第一次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重复测试,记录每张表的识别率得分。结果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方言组总体测试得分与普通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对t检验示除并州片外其他几个方言区前后两次测听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个方言区总体初测得分65.0%±14.6%,复测得分67.2%±12.1%,临界差值15.9%,各个方言区临界差值12.9%-17.8%。结论本套单音节词表在山西方言组测试结果与普通话组有差异,方言区人群前后两次测试结果应超过该方言区的临界差值,才能认为所做听力学干预措施有效;学习效应对单音节表测听结果影响较大。

  • 超声骨刀应用于颞骨外科的实验研究

    作者:冯国栋;田旭;高志强

    目的:探索超声骨刀应用于颞骨外科的可行性。方法利用超声骨刀Misonix BonescalpelTM E-DC06在颞骨上模拟完壁式乳突根治术,根据不同的骨质调整刀头,轮廓化乳突;模拟切除部分骨质,暴露硬脑膜和乙状窦血管壁,显微镜下观察脑膜和乙状窦血管壁的完整性;记录操作时间。结果应用超声骨刀可以顺利完成乳突轮廓化,未造成面神经、乙状窦血管壁、中颅窝脑膜损伤,易于操控,可以实现精确切削。完成乳突轮廓化的时间为35分钟。结论超声骨刀可以准确切除骨质、保护颞骨周围软组织、操控性好,在颞骨手术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刀头形状、工作模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 某航校飞行学员高频听力损失研究

    作者:李佳;张红蕾;李大鹏;蔡庆;龚维熙;李丽;李平;李娟;郑伟;董晶;郭睿

    目的:跟踪某航校飞行学员人群连续两年的高频听力变化,根据结果判断其变化趋势并进行基因组学筛查,探讨mtDNA4977缺失与噪声性听力损失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某航校2009级140名飞行学员进行听力学检测,连续跟踪调研两年,着重观察个体两年间左右耳高频频段4000、6000、8000Hz之间的听阈值及高频听力累加值的变化情况,针对筛查出的听力下降学员进行mtDNA4977片段缺失情况诊断,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同一人群配对样本T检验以验证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以X2检验进行组间基因缺失频率的比较。结果在调查的飞行学员人群中,两年间右耳4000Hz频段有明显变化(p<0.05),其他各高频频段及高频听力累加值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tD-NA4977缺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高年级飞行学员人群中存在噪声性听力损失,携带mtDNA4977缺失基因型的个体对噪声性听力损失易感。

  • 小儿腺样体肥大与分泌性中耳炎

    作者:高永平;田从哲;刘会清;孟胜环;刘海燕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患儿的不同鼓室图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及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28例腺样体肥大患儿(包括单纯腺样体肥大及合并有慢性扁桃体炎及扁桃体肥大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统计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及声导抗测试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阳性率。结果328例腺样体肥大患儿中有105例终经鼓膜穿刺或鼓膜置管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32.31%);声导抗测试鼓室导抗图表现为B型者89例152耳,其中终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者为86例147耳,阳性率为96.63%;C导抗图(负压在-150dapa以上)者33例49耳,其中终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者为16例20耳,阳性率为40.82%;As导抗图2例2耳亦终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结论对于腺样体肥大患儿不论主诉有无听力下降,常规进行声导抗测试,同时结合认真的体格检查及电耳镜或耳内镜检查,可大大降低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误诊率。

  • 先天性小耳畸形的耳廓再造

    作者:苏法仁;丁静华;薄琳;刘新刚

    目的:探讨先天性小耳畸形的耳廓再造与重建方法。方法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法,利用健耳相片,通过计算机photoshop软件数字化翻转处理形成即要再造耳廓的相片,然后进行耳廓软骨支架的雕刻,用扩张后的患耳乳突区皮瓣覆盖雕刻的自体肋软骨耳廓支架行耳廓再造。结果1102例(1165耳)经过6个月~10年的随访观察。其中56例(56耳)再造耳廓有不同程度的软骨吸收、变形;2例(2耳)肋软骨支架感染、肋软骨液化、坏死;1044例(1107耳)再造耳廓与健耳匹配,凹凸结构显示清晰,形状相似、逼真,颅耳角的角度与健耳对称。结论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法行耳廓再造,术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形成患耳相片指导自体肋软骨耳廓软骨支架的雕刻,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是先天性小耳畸形较好的治疗方法。

  • 东菱迪芙治疗难治性中重度突发性聋疗效观察

    作者:刘苏辐;李健东;汪学勇;赵亮;姬巍;白娟;魏伯俊

    目的:探讨难治性突聋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难治性突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33岁--68岁,平均47岁,病程2周--2个月。所有病例均在院外做过常规扩血管、营养神经治疗,个别做过高压氧、针灸、理疗等综合治疗,恢复不佳或无恢复。入院后均给予东凌迪芙溶栓治疗一个疗程,并监测纤维蛋白原指标。结果所有44例病人中有34例听力均有明显好转,大部分得到较好的恢复或全部恢复,有效率77.3%。结论对突聋患者行常规方法治疗2周,无效时可结合东凌迪芙溶栓治疗,能有效的改善病人症状恢复听力。

  • 不同材料鼓室成形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杨引通;段学军;戴朴;高卓平;陈鹏

    目的:探讨不同材料下(颞肌筋膜、薄层软骨-软骨膜瓣复合物)行改良夹层法鼓膜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对100耳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鼓膜穿孔患者,随机双盲法行自体颞肌筋膜(对照组)及薄层软骨-软骨膜瓣复合物(研究组)行改良夹层法鼓膜成形术,分别就术后愈合情况、听力效果及鼓室曲线等进行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①鼓膜穿孔者,愈合效果组间无差异(P>0.05)。②鼓膜大穿孔者,听力及鼓室曲线等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鼓膜中、小穿孔,听力及鼓室曲线等对照组优于研究组(P>0.05)。结论修补鼓膜穿孔时,鼓膜愈合情况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修补鼓膜大穿孔时,听力及鼓室曲线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远期听力效果较好,对于鼓膜中、小穿孔,对照组明显优于研究组。

  • 金纳多联合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姝;李玲香

    目的:分析金纳多联合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并探讨突发性聋的相关发病因素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诊断并治疗的150例突发性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150例患者发病构成比调查中:女性、中年人、脑力劳动者、很少运动者、一般紧张者、单耳发病者构成比大。2、治疗疗效为治愈49例,显效30例,有效27例,无效53例,总有效率为62.72%。3、在各因素与突发性聋疗效分析中,纯音听阈图(治疗前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曲线类型)、伴随眩晕、发病至就诊时间与突发性聋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上述因素影响突发性聋的疗效。而发病耳侧、伴发高血压、伴发糖尿病、白细胞数值、发病时情况、伴随耳鸣、年龄段与突发性聋的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构成比调查:突发性聋患者中多为中年人以及年轻人多发,并脑力工作者为主。诱发因素中,精神压力大、劳累、睡眠质量差的更易患突发性聋。2.在疗效分析中,①金纳多联合高压氧治疗低频陡降型听力曲线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疗效较好,对于高频下降型、全聋型听力曲线类型的患者疗效较差。②听力分型曲线图、发病至就诊时间是影响突发性聋疗效的因素。

    关键词: 耳聋 突发性 疗效 因素
  • 国内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库薇;刘业海;吴静;王强;童步生;段茂利

    目的:评价近几年来国内高压氧联合药物综合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2008~2012年近五年来中国学术期刊、中国数字图书馆、维普信息资源系统、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关于高压氧联合药物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方法学的评价,并用RevMan5.1软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了20个随机对照研究,患者总数为2554例,其中有1347例接受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即治疗组,另外1207例接受药物单纯疗法,即对照组。通过Meta分析表明治疗组比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显著( P<0.00001),而且早期使用高压氧治疗比晚期使用的临床疗效显著( P<0.00001)。结论在突发性耳聋的治疗过程中,应用高压氧联合药物综合疗法比药物单纯疗法的效果要显著,而且引入高压氧治疗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 经大鼠面神经管引导耳蜗生物电反应

    作者:于进涛;丁大连;孙虹;Richard Salvi

    耳蜗生物电包括耳蜗内淋巴直流电位(EP),耳蜗微音器电位(CM),总和电位(SP),及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AP),这些不同的电位成份分别起源于耳蜗内不同的组织器官。除了EP是反映血管纹功能状态的静息电位之外,其它耳蜗生物电位都是声刺激诱发的耳蜗内不同组织细胞的电反应。因此,记录耳蜗生物电是直接反映耳蜗功能的佳观察指标。许多传统的耳蜗生物电引导方法由于把电极置放到中耳腔内难免损伤中耳组织和结构而大都仅适用于急性或亚急性动物实验却不利于开展慢性实验的长期记录和观察。尤其在大鼠目前还缺少一种稳定可靠的长时期观察耳蜗生物电的引导方法。本实验将银丝电极经大鼠茎乳孔插入到面神经管水平段,由于面神经管水平段与耳蜗仅以很薄的骨壁相隔,因此可以从近距离引导出良好的耳蜗生物电反应。同时,由于电极埋藏在面神经管内而无需打开中耳腔,因此也避免了中耳粘膜或听骨链损伤以及因此而可能发生的术后中耳感染。我们在电极植入到同一动物测试耳面神经管水平段后不同时间测试的CAP和CM以及SP波形清晰并具有可靠的重复性,但是在不同动物之间的耳蜗生物电振幅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提示本方法引导的耳蜗生物电更适合于对同一测试耳进行实验前后的比较和观察。经面神经管这一天然骨性管道把引导耳蜗生物电的电极巧妙地植入到耳蜗隔壁,为更有效直接观察耳蜗各个组织器官对声刺激的反应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经验。本文还就各种耳蜗生物电反应的特点及其相互内在联系以及与ABR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讨论。

  • 依达拉奉对噪声性聋防治作用

    作者:吴龙军;黄益灯;于宁;夏思文;孙建和;郭维维;李兴启;陈立伟;杨仕明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Edaravone,Ed)对豚鼠声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清洁级豚鼠30只,雌雄不限,体重200~250g。随机分3组,正常对照组10只,生理盐水组10只,依达拉奉组10只。予白噪声120dB SPL,每天4h,连续4天。噪声前半小时腹腔注射依达拉奉溶液,8.0mg/kg,每天一次,持续给药到噪声完毕后一周。噪声前,噪声后即刻,第3天,第7天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第8天琥珀酸脱氢酶,免疫组化,扫描电镜检测。结果噪声前,3组豚鼠ABR阈值无明显差异(P>0.05),噪声后即刻生理盐水及依达拉奉组ABR阈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依达拉奉组ABR阈值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天后,依达拉奉组ABR阈值明显降低,7天后接近正常对照组,而生理盐水组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外毛细胞胞质琥珀酸脱氢酶(SDH)着色深,胞核、纤毛排列整齐;光镜下观察生理盐水组底转毛细胞中SDH着色浅,细胞肿胀不规则,依达拉奉组较生理盐水组外毛细胞胞质着色深,细胞形态规则,免疫组化及扫描电镜检测显示正常对照组细胞核纤毛排列整齐,未见缺失,而生理盐水组和依达拉奉组底转毛细胞出现缺失,依达拉奉组较生理盐水组细胞核及纤毛缺失明显减轻。结论结合之前的实验研究,初步推测依达拉奉对噪声性耳聋中产生的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

  • MITF基因重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的构建、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华;冯娟;李家大;罗浑金;陈红胜;梅凌云;贺楚峰;冯永

    目的:通过构建基因MITF及其突变体表达质粒初步研究其外源性表达和定位表达,为研究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和基础。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双酶切pCMV-MITF和pCMV-Flag后连接构建MITF基因重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CMV-MITF-Flag,以其为模板分别构建MITF基因新发突变R217I和T192fs表达质粒pCMV-R217I-Flag和pCMV-T192fs-Flag,DNA测序鉴定。MITF、R217I和T192fs表达质粒分别瞬时转染NIH3T3细胞或黑色素瘤UACC903细胞,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分别检测和观察野生MITF蛋白和突变R217I、T192fs蛋白的表达和分布。结果MITF及其突变体R217I和T192fs表达质粒经DNA测序鉴定序列正确,三者在黑色素瘤UACC903细胞中正确表达,MITF和R217I仅在细胞核中分布,而T192fs仅在细胞质分布。结论成功构建了MITF基因及其突变体真核细胞表达质粒,突变对MITF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产生影响,为在体外实验进一步研究国人MITF基因突变致WS发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 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后APE/Ref-1表达研究

    作者:姜振东;钟诚;李太军;张学渊

    目的:观察APE/Ref-1在正常成年SD大鼠内耳蜗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变化。方法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2组(n=12),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各组动物于再灌注24h取出左侧耳蜗,每组随机4个耳蜗,石蜡包埋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APE/Ref-1表达分布。各组余下耳蜗组织进行均浆,进行免疫印记实验,测定匀浆中APE/Ref-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APE/Ref-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在假手术组大鼠耳蜗中,APE/Ref-1主要表达在正常螺旋神经节区,细胞内定位在细胞浆和细胞核,螺旋韧带和血管纹也可以见到表达。缺血再灌注组APE/Ref-1在耳蜗这些部位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正常大鼠内耳表达APE/Ref-1,主要表达在螺旋神经节区。耳蜗缺血再灌注后,APE/Ref-1在内耳的表达显著增加,提示APE/Ref-1可能与耳蜗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密切相关。

  • GABAB受体在中枢听觉通路中分布及其意义

    作者:徐涛;罗彬;孙敬武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是成年哺乳动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氨基酸递质,由谷氨酸在谷氨酸脱羧酶作用下脱羧形成,在体内广泛分布,绝大多数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中,在多种神经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GABA分别作用于三种受体,即GABAA受体(GABAA receptors,GABAAR)、GABAB受体(GABABreceptors, GABABR)及GABAC受体(GABAC receptors, GABACR)。与离子型GABAAR和GABACR介导的快速抑制效应不同,GABABR是一种促代谢型跨膜蛋白,介导的是缓慢而持久的抑制效应。GABABR为一组G蛋白偶联受体(Guanosine-bind-in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中,当CNS中GABA与突触前膜或突触后膜的GABABR结合后,激活G蛋白,减少突触前膜钙离子内流而抑制神经递质释放或增加突触后膜钾离子外流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而发挥效应。近年来,许多研究者们在探讨一些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现,某些疾病发生过程中伴随了有GABABR表达的改变,例如疼痛、肌痉挛、药物成瘾、癫痫、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焦虑、抑郁及认知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GABABR在听觉系统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多的被研究者们重视,例如GABABR参与听觉发育、神经保护、声音定位及神经信号调节等功能,并与听力损失和耳鸣等听觉疾病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了解GABABR在听觉通路中的分布及功能将有助于研究GABABR在听觉信号加工与处理中的作用,并有利于研究其与听觉疾病发生的关系。本文就GABABR的分子结构及在听觉通路中的分布和意义做一综述性介绍。

  • 人工耳蜗技术与音乐转换研究现状

    作者:毛弈韬;聂智樱;谢鼎华;伍伟景

    自人工耳蜗问世以来,无数耳聋患者通过这一技术回归有声社会并获得了让人满意的言语交流康复效果[1]。然而,人工耳蜗植入者对音乐的感知却并不如像对言语的感知那么理想[2]。由于音乐被看作是一种语言之外的交流手段,给人提供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并常常附带着人类的情感。对音乐的感知,是评价术后生活质量的一个指标,也成了人工耳蜗植入者术后康复效果评价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诸如心理声学,神经科学等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对此项技术所能达到的听觉效果有了更多的期待。然而,人工耳蜗植入者鲜见能够很好地感知和欣赏音乐,这由许多因素所造成。近些年来,科学家们试图了解为什么人工耳蜗在提供良好的音乐感知上存在明显不足,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对于人工耳蜗使用者音乐感知的综述多侧重于感知评估方面,本文就目前在电听觉介导音乐感知机理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 听觉耐受下降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辛鑫;卢伟

    听觉耐受下降(decreased sound tolerance)是指对声音的容忍度降低,或对声音的敏感性增强[1]。它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症状,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目前不少临床医生对其概念及诊断存在误解,采用的治疗方法往往是错误的。本文对听觉耐受下降的概念、临床评估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 梅尼埃病影像诊断新进展与临床应用--内耳钆核磁成像技术

    作者:郝媛媛;孙建军

    梅尼埃病(MD)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1938年Hallpike和Cairns首次提出本病的病理基础为膜迷路积水,此后这一观点得到许多学者的证实。一直以来,梅尼埃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各项听力学前庭功能检查,但缺少影像形态学的客观依据。经典的膜迷路积水的检查方法是通过间接征象推测膜迷路积水及程度,其诊断价值有限。经鼓室注射钆对比剂迷路MR成像通过提高含钆与不含钆组织的成像对比度,能够清晰的显示内耳结构细微的变化,为膜迷路积水的影像学诊断搭建了新的平台,并被广泛用于内耳疾病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是当今耳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 纳米载体在内耳应用的研究现状

    作者:陈志婷;杨仕明

    纳米材料与生物技术的有效结合形成了纳米生物材料,而纳米载体的研究已经成为纳米技术的前沿和热点之一,应用纳米载体携带基因或药物导入为内耳疾病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具有无毒性及免疫原性的优势,已作为高效阳离子载体用于内耳基因/药物导入研究。本文回顾总结应用纳米载体进行内耳基因/药物递送的相关研究现状,突出其优势和内耳疾病治疗药物输送技术的特点,为未来内耳应用纳米载体进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 氧化应激反应与噪声性耳聋

    作者:陈立伟;于宁;翟所强

    噪声性耳聋(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NIHL)是由强噪声刺激引起内耳毛细胞损伤后所产生的一种感音神经性耳聋。NIHL的听力学特征是4000Hz处听阈提高明显[1]。病理学显示,NIHL病变主要局限于耳蜗底周(高频区),并在距前庭9mm-13mm处明显,从9mm处外毛细胞开始消失,11mm处严重,外毛细胞的损伤重于内毛细胞,内、外柱细胞及其它支持细胞的损伤与内毛细胞相似[2],病变部位与听力学上4000Hz处听阈提高相吻合。经过几十年的研究,NIHL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也逐渐清楚,研究表明,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是强噪声引起毛细胞损害的一个主要原因[3]。强噪声可引起迷路血管收缩,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影响局部组织有氧代谢,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 ,RNS)等自由基,这些具有强氧化作用的自由基不仅可以破坏细胞内磷脂类物质、细胞核膜、DNA,还可以使细胞内Ca2+超载、抗氧化能力下降、细胞内死亡基因表达增高,终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的发生,内耳毛细胞遭到破坏,出现听力损失[4]。除了噪声性耳聋,老年性聋、药物性聋和化疗药物致聋的损伤机制也可能与氧化应激相关[5-7]。

  • 耳聋基因诊断--转化医学推动耳科学发展的范例

    作者:袁永一;戴朴

    转化医学致力于弥合基础研发与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建立起桥梁,是将从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的新医学理念。耳聋基因诊断在国内开展已有10余年,为相当部分的耳聋患者(特别是儿童耳聋患者)揭示了分子病因,为耳聋家庭提供了致病基因的携带状况和遗传规律等信息,为耳聋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出生缺陷预防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促进了聋病三级预防的实现。耳聋基因诊断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耳聋的诊断由影像和听力学水平跃升至分子水平,也为耳聋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转化医学推动疾病防治的范例,对耳学科、康复科学和优生优育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 沉痛哀悼顾瑞教授

    作者: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临床听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顾瑞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3月29日11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 致全国耳鼻咽喉科同仁的一封信

    作者: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尊敬的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各位同道:
      大家好!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顾瑞教授于2014年3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全国兄弟单位同仁与海外学子、顾瑞教授的生前好友学生纷纷以唁电、短信、电话和书信等方式表达了对顾老的哀悼和怀念,师生之间的感念感恩以及对顾老尊敬和钦佩的真实情感充满在字里行间。2014年4月2日上午9点,来自京内外600多人参加了顾瑞教授隆重简朴的告别仪式。在此,谨代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全体人员向全国同道、院部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感动的是王正敏院士和韩德民院士亲自发来唁电。

  • 中华医学会2014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征文及参会通知

    作者:

  • 2014年第一届中德咽鼓管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研讨会暨第十三届颞骨解剖及耳显微外科培训班

    作者:

    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科、中山大学言语及听力研究所主办的2014年第一届中德咽鼓管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研讨会暨第十三届颞骨解剖及耳显微外科培训班定于2014年5月17-21日在广州召开(咽鼓管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研讨会定于5月17日召开)。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国内及德国咽鼓管功能障碍及中耳显微手术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精彩的专题讲座及手术演示。精彩内容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新进展;咽鼓管功能的客观检查方法;咽鼓管球囊扩张技术的临床应用;中耳显微精细外科的技巧培训;中耳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的系列处理及预防新进展等。会议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I类学分10分。咽鼓管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研讨会会务费为400元;颞骨解剖及耳显微外科培训班学费为1000元(可免费参加咽鼓管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研讨会);颞骨标本费用为1000元。欢迎广大同道垂询。

  • 第四届东亚耳科会议会前会--颞骨及侧颅底解剖训练班通知

    作者: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举办的“第二十二届颞骨及侧颅底解剖训练班”将于2014年5月5-8日在上海新华医院举办。

  • 中华医学会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通知

    作者:

  • 两个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家系的临床及SLC26A4基因的检测分析

    作者:田晓丽;崔书平;段乃超;马建刚;蒋新霞;黄爱萍;刘艳平;朱庆文

    目的:分析两个非综合征型前庭水管扩大耳聋家系的临床特征和SLC26A4基因检测特点。方法对两个非综合征型前庭水管扩大耳聋小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分析,并对两个家系中的6例耳聋患者、6例听力正常者及1例胎儿进行SLC26A4基因全编码序列的检测。结果第一个家系共3代9人,其中仅第三代2人为耳聋患者,2例均为语后感音神经性聋,颞骨CT显示均为前庭水管扩大,1例胎儿。第二个家系共三代14人,其中4人为耳聋患者,1例为语后感音神经性聋,3例为语前感音神经性聋。颞骨CT显示均为前庭水管扩大。两个家系共发现SLC26A4基因1022delC、c.919-2A>G、p.G497S、p. H723R、p.T410M五种不同的已知致病突变,耳聋患者均为双等位基因突变,1例胎儿为携带者,6例听力正常者为携带者。结论两个家系的6例耳聋患者分别由SLC26A4基因不同复合杂合突变导致前庭水管扩大,1例胎儿为携带者,加强耳聋基因的孕前及产前诊断对防止此类耳聋患儿的出生有重大意义。

  • 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者的基因诊断

    作者:李琦;宋建敏;刘亚青;方如平;戴朴

    目的: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者的基因诊断,探讨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110例42天OAE复筛双耳未通过的儿童进行GJB2基因,SLC26A4 c.919-2A>G、H723R,mtDNA1494和1555突变分析。结果发现和耳聋基因突变有关者23例,占检测者的20.9%(23/110),其中纯合或者复合杂合者6例,线粒体突变1例。发现GJB2致病纯合突变和复合杂合突变4例,杂合突变10例,发现出SLC26A4基因纯合突变和复合杂合突变2例,杂合突变6例,发现1555A>G突变1例。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者的基因诊断在儿童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方面有一定作用。

  • 临床耳聋基因诊断实验室构建及管理

    作者:康东洋;黄莎莎;袁永一;戴朴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转化医学的迅速发展,耳聋基因诊断工作在全国很多地区已经陆续开展,如何构建及管理临床耳聋基因诊断实验室,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减少试验误差的有力保证,本文根据卫计委相关部门出台的相关管理办法及工作导则,结合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实验室的实际临床检测工作,从实验室区域划分、仪器配制、人员配备、检测项目及质量控制五个主要方面和同行交流、探讨临床耳聋基因诊断实验室构建及管理工作。

  •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聋家系分析

    作者:张秀菊;程静;卢宇;王燕飞;张蕾;袁慧军;韩东一

    目的:分析一个连续5代遗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家系的临床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高频感音神经性聋家系成员进行全面体检及临床听力学检查,整理、分析家系资料,确定遗传规律,绘制遗传图谱并进行听力学特征分析。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该家系成员进行候选基因鉴定。结果该耳聋家系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年龄各代间较稳定,在30-45岁之间。听力学表型为代代相传、迟发性、渐进性的中度至重度听力损失,患者早期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累及全频听力。应用Sanger测序技术进行候选基因鉴定,未发现致聋突变位点。结论该家系遗传学特征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听力学具有早期高频听力下降并逐渐累及全频的特征,在候选基因中进行测序未发现致聋突变位点。因此希望通过对家系进一步的表型分析或者运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可以找到该家系的致聋基因。

  • 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及听觉植入进展

    作者:蔡超婵;韩东一

    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近年来也被称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ANSD),是一种以言语理解能力受损为主要表现的听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原因可能是内毛细胞、听神经突触和/或听神经本身功能不良,影响了听觉时域处理能力,使得声音从内耳传输到大脑的听神经通路同步性受损。但由于外毛细胞本身功能正常,声音仍可通过外耳、中耳正常地进入内耳,因此纯音听阈和言语觉察阈可在正常范围。

  • 单侧大前庭水管综合征SLC26A4基因的突变分析

    作者:黄莎莎;黄邦清;董敏;孟肖肖;戴朴

    目的:分析SLC26A4基因突变在中国单侧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耳聋患者中的分布,探讨单侧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致病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SLC26A4基因全序列分析的17例经颞骨CT和听力学检查确诊为单侧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耳聋患者,基因突变检测分布;447例双侧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SLC26A4基因突变分布情况作为对照组。结果单侧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中SLC26A4基因阳性检出率29.41%(5/17),明显低于双侧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检出率95.97%(429/447)(P<0.01)。结论单侧前庭水管扩大的发病可能是与SLC26A4以外的其他因素尚存在联系。

  • V-ATPase与耳聋相关的研究进展

    作者:辛凤;袁永一;戴朴

    耳聋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造成人类残疾的常见原因。造成耳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大致可以归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两大类,遗传因素为主要因素。先天性耳聋的发病率约为1/1000(新生儿)。在我国,每年有30000个患有先天性听力损害的婴儿出生。遗传性耳聋根据是否伴有耳外组织的异常或病变可分为综合征性耳聋(syndromic bearing loss。SHL)和非综合征性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在发达国家的语前聋患者中,至少2/3的患者是遗传性耳聋。在遗传性耳聋患者中,NSHL约占70%, SHL约占30%。

  • 耳聋-甲状腺肿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分子病因分析

    作者:袁永一;黄莎莎;左路杰;张国正;戴朴

    目的:分析耳聋-甲状腺肿综合征(Pendred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分子诊断特征,以加强耳鼻喉科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方法调查2003年1月~2013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就诊的前庭水管扩大耳聋患者1745人,对其中体格检查发现甲状腺肿大的患者行甲状腺超声、甲功五项、过氯酸盐释放试验及PDS基因测序。结果共诊断4例Pendred综合征,4例患者甲状腺肿表型均出现于11岁后,甲状腺功能检查无明显异常,B超检查提示甲状腺肿伴甲状腺结节,过滤酸盐释放试验证实3人有甲状腺碘有机化障碍,1人结果在正常范围。接受基因筛查的3人均被证实携带PDS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PDS基因缺陷是其分子病因。结论 Pendred综合征在中国的发病率可能并不低,部分Pendred综合征病人因就诊时甲状腺表型尚未显现或医生经验不足而出现漏诊。对于临床就诊的低龄EVA患者应常规检查甲状腺并告知其随访。基因诊断是Pendred综合征诊断的重要依据,对患者父母再生育前产前诊断及患者本人婚配前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GJB2基因听力学表型与基因型关系分析

    作者:代志瑶;孙宝春;黄莎莎;康东洋;张昕;董敏;袁永一;戴朴

    目的:分析GJB2基因的听力学表型与基因型关系。方法2007年4月~2011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具有完整听力学资料的1481名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均进行GJB2编码区测序,并对其GJB2基因突变检出阳性率及与听力学表型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81例患者GJB2基因阳性突变率为20.05%,双耳感音神经性聋组阳性突变率为20.66%,高于单耳耳聋组(2.08%)(P<0.01)。在双耳感音神经性聋组中,极重度聋组中的GJB2阳性检出率高(26.07%),其次是重度(18.12%)、中度(17.4%),轻度组为11.54%,各组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297例GJB2基因突变阳性患者听力曲线分型分析中,发现了10例上升型听力曲线(14.93%),但GJB2耳聋听力图仍以残余型(26.27%)、平坦型(25.16%)常见,各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JB2基因突变者听力学表型呈多样性,在进行基因检测时,除重视双耳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或听力图为残余型和平坦型的人群外,也应该对单耳耳聋、双耳轻度听力损失或听力图为上升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常规耳聋基因检测。

  • 目标序列捕获及平行测序在临床耳聋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苏钰;汤文学;代志瑶;高雪;王国建;黄莎莎;康东洋;林曦;戴朴

    目的:利用目标序列捕获(Targeted sequence capture)、生物编码(Barcode)及大规模平行测序(Massively parallel sequencing,MPS)技术,对遗传性耳聋患者进行分子病因学研究,探索低成本、多基因、多样本的耳聋基因检测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来自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88例(来自61个家系)具有明确家族史且常见耳聋基因检测阴性的耳聋患者,以及8例阳性对照患者进行42种基因的目标序列捕获、Barcode和MPS,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利用上述方法在88个个体中大于一人入组家系中发现了10个家系8个基因(TECTA、DFNA5、CDH23、USH1C、MYO7A、POU3F4、SLC26A4、EYA4)14个位点的致病性突变。准确验证了8个阳性对照。大于一人入组家系的致病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人入组家系。结论高通量测序的发展为遗传性耳聋的诊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目标序列捕获、Barcode、MPS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测序的准确性、降低了测序成本,同时生物信息学的进步,将促进低成本、多基因、多样本的临床耳聋基因检测成为可能。ic capture, MPS and Barcode technology will further improve the sequencing accuracy and reduce the cost. These maybe broaden the availability of clinical genetic testing for the individuals with undiagnosed deafness in the future.

  • GJB2单杂合突变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GJB2序列长度检测

    作者:王辉兵;于飞;戴朴;单希征;袁永一;张昕;康东洋;韩东一

    目的:检测GJB2单杂合突变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GJB2全序列中是否有大片段的碱基插入或缺失,研究GJB2全序列长链PCR方法和电泳方法。方法应用长链PCR方法对201例GJB2单杂合突变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GJB2全序列长度检测,对照组为111例听力正常的成年人。应用两步法PCR,调整加入DNA模板量、PCR延伸时间、循环次数等,0.8%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的长度和量,调整加样槽的宽度、加样量、电泳电压、电流、电泳时间得到清晰条带,若PCR产物存在大片段碱基插入或缺失,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进行内切酶反应,初步判断插入或缺失的大致位置。结果201例GJB2单杂合突变患者中,GJB2序列长度未见大片段碱基插入或缺失。对照组GJB2序列长度未见异常。结论 GJB2单杂合突变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GJB2序列长度检测未见明显异常。

  • 一个X连锁隐性遗传耳聋基因POU3F4的新突变

    作者:黄邦清;曾佳玲;苏钰;黄莎莎;袁永一;王国建;赵辉;戴朴

    目的:基于耳聋患者的临床表现,选定POU3F4基因作为检测对象,为患者提供病因学诊断。方法对先证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排除其他器官病变,并进行详细的听力学及颞骨CT检查。提取先证者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对先证者POU3F4基因进行扩增,直接测序法对POU3F4基因进行全部编码序列检测。结果先证者表现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颞骨CT显示双侧耳蜗分隔不全、前庭发育不良、内听道底膨大、耳蜗和内听道底相通。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POU3F4基因存在一个新的突变(c.530C>A(p.S177X)),该位点改变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使POU3F4转录因子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结论通过对该患者POU3F4基因的序列分析,发现了一个明确致病的新的提前终止的突变位点,丰富了POU3F4基因的突变谱。

    关键词: POU3F4 耳聋 新突变
  • 十五项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微阵列诊断芯片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王国建;张冠斌;袁永一;黄莎莎;李元源;康东洋;程京;戴朴

    目的:验证十五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在临床耳聋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420例解放军总医院临床门诊病人或住院病人的全血,其中未携带突变的样本103例,携带基因突变样本317例,包括50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对血样进行随机编盲,并用十五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检测,以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及测序法作为对比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检测结果显示,本组病人样本的各位点检测探针的灵敏度达100%,特异性达100%,与对比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达100%;经χ2检验和Kappa值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一致性较好。结论十五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的临床检测结果稳定、可靠,通量较高,基本满足临床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需求,并进一步提高大前庭水管综合征(EVAS)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和确诊率。

  • 线粒体12SrRNAA1555G突变耳聋家系的异质率研究

    作者:朱玉华;翟所强;戴朴

    目的:利用SNaPshot技术检测线粒体12S rRNA A1555G异质性突变耳聋家系(K-11)母系成员的突变异质率,探讨家系中异质率的分布状况和遗传规律。方法通过家系调查,对线粒体12S rRNA A1555G异质性突变耳聋家系母系成员进行全身系统检查及临床听力学检测;提取基因组和线粒体DNA,针对12S rRNA A1555G突变,设计SnaPshot引物和探针,并对K-11家系母系成员进行异质率检测,分析K-11家系母系成员突变异质率的分布特点和遗传规律。结果 K-11家系共四代,耳聋是此家系的唯一临床表型,家系母系耳聋成员的听力下降时间、程度和听力曲线类型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家系中每位家系母系成员的12S rRNA A1555G突变异质率均不同,低为82.32%,高为94.65%,整体平均异质率为87.99%,个体间异质率传递无明显规律可遵循;按照家系每代间分析,第II-IV间平均异质率分别为88.27%、86.78%和90.31%,每代间平均异质率逐渐增加。结论 K-11家系内部个体间异质率传递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每代间的平均异质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 非综合征性前庭水管扩大患者拷贝数变异基因芯片筛查的分析

    作者:赵建东;袁永一;王国建;黄莎莎;戴朴

    目的:探讨拷贝数变异是否为非综合征性前庭水管扩大患者的致病机制之一。方法采用CNVs芯片对10例未检测到任何SLC26A4基因突变的患者进行拷贝数变异的筛查,并与正常基因组进行对照。结果10例未检测到任何SLC26A4基因突变的非综合征性前庭水管扩大患者全基因组均未发现有明显的致病性拷贝数变异存在。结论 CNVs可能不是中国人群非综合征性前庭水管扩大患者的致病机制。

  • 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SLC26A4新突变致病性分析

    作者:高雪;辛凤;袁慧军;戴朴

    目的:验证SLC26A4基因ivs16+10C>T变异与遗传性耳聋的相关性,确定其是否致病。方法我们采集了一个聋-聋婚配家庭中的2例样本(编号7518)、200例大前庭水管散发病例及200例正常听力对照的血液样本及临床资料,分析该变异在人群的携带情况。采用在线软件预测(Fruitfly)及RT-PCR法验证SLC26A4基因ivs16+10C>T变异是否对剪切位点的识别产生影响。结果 SLC26A4 ivs16+10C>T变异在中国人群中携带率低。在200例EVAS散发患者及200例正常人中检测,均未发现携带该变异。Fruitfly结果显示SLC26A4 ivs16+10C>T对剪切位点的识别没有影响,RT-PCR证实SLC26A4编码cDNA长度没有改变。结论 SLC26A4 ivs16+10C>T变异是非致病的核苷酸多态,推测7518家庭的后代不会复制父母的听力。

  • Kartagener综合征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基因诊断

    作者:张静;白银;尤少华;籍灵超;贾婧杰;邱昕;徐丛;王洪田

    目的:应用基因筛查技术进行kartagener综合征合并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基因诊断。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8例kartagener综合征合并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病史、绘制家系图,进行纯音测听、声导纳检查;应用sanger测序进行热点基因筛查,并对1例患者及其父母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基因筛查,应用Pomol软件对候选基因编码蛋白进行3D-蛋白结构模拟。结果8例患者均伴有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应用sanger测序进行热点基因筛查的患者,均未发现所筛查位点基因突变;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的1例患者发现c.8030G>A(p. R2677Q)突变,位于基因DNAH5。结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应考虑kartagener综合征的可能性,以免漏诊误诊,基因筛查为该病提供了分子遗传学诊断证据。

  • GJB2、SLC26A4基因致病性突变与内耳CT表型关系的研究

    作者:孙宝春;代志瑶;黄莎莎;韩冰;袁永一;苏钰;康东洋;戴朴

    目的:研究感音神经耳聋GJB2、SLC26A4基因致病性突变与内耳CT表型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两种基因检测在诊断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是否存在内耳畸形方面的作用。方法按DNA测序的方法检测2686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GJB2、SLC26A4基因致病性突变情况,以Sennaroglu分类为标准统计以上患者内耳CT表型情况,分析GJB2、SLC26A4基因型与CT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2686例患者中共检出GJB2基因致病性突变429例(双等位基因纯合突变220例、复合杂合突变207例、单等位基因显性突变2例),共检出SLC26A4基因致病性突变596例(双等位基因纯合突变169例、复合杂合突变427例)。2、2686例患者中内耳畸形873例(Mondini畸形371例、单纯大前庭水管338例、其它164例);内耳CT正常1813例。3、GJB2基因致病性突变99.30%(426/429)在内耳CT正常组中检出,SLC26A4基因致病性突变100%(596/596)在前庭水管扩大相关内耳畸形中检出。结论 GJB2基因致病性突变与内耳正常CT表型密切相关;SLC26A4基因致病性突变与前庭水管扩大相关内耳畸形密切相关。

  • 遗传性耳聋家庭康复与预防模式的探讨

    作者:韩明昱;卢彦平;边旭明;汪龙霞;黄莎莎;王国建;康东洋;张昕;戴朴

    目的:通过耳聋产前诊断对先证者为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遗传性耳聋家庭的生育指导,探讨遗传性耳聋家庭康复与预防的理想模式。方法58个耳聋家庭参与了此研究,这些耳聋家庭均育有一子,为先天性耳聋患者并植入了人工耳蜗,父母均为听力正常者,计划生育听力健康后代。先证者接受详细的体格检查、听力学及影像学检查后,先证者及其父母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进行GJB2序列分析、SLC26A4常见突变外显子分析和线粒体基因(mtDNA)12SrRNA检测,明确了分子病因和后代再发风险。接受产前诊断时,母亲妊娠11~26周,根据母亲的妊娠时间,行适当的产前诊断取材并提取胎儿DNA,测定胎儿基因型,预测胎儿听力状态。结果35个耳聋家庭的先证者为GJB2纯合或复合突变,父母均为GJB2突变携带者;23个耳聋家庭的先证者为SLC26A4纯合或复合突变,父母均为SLC26A4突变携带者。此58个耳聋家庭再发风险均为25%,共行产前诊断64例次(6个家庭母亲怀孕2次,进行了2次产前诊断),44例次检测结果显示胎儿仅携带一个父系或母系突变,或未携带任何已知突变,随访胎儿出生后听力均正常;20例次检测结果显示胎儿与先证者基因型相同,父母自愿选择终止妊娠。结论对于分子病因明确的遗传性耳聋家庭,先证者接受人工耳蜗植入获得佳听力语言康复效果,再生育时通过耳聋基因诊断结合产前诊断预防聋儿出生,是理想的耳聋康复与预防模式。

  • 人工耳蜗术后听觉客观评估方法的探讨--北京市儿童听力诊断中心2014第一季度学术活动纪要

    作者:王宇;李金红;赵艳平;潘滔;马芙蓉

    北京市儿童听力诊断中心在每个季度举办一次的学术研讨会是北京市听力学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活动。今年第一季度北京市儿童听力诊断中心的学术活动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承办,2014年2月21日下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功举办了“北京市儿童听力诊断中心第一季度学术研讨会”。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代表包括北京市儿童听力诊断中心的六家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同仁医院、解放军301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和中国聋儿康复中心的各位专家、学者,参会人数达40余人。

中华耳科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