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85
  • 国内刊号: 11-91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lcy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顾晋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调节性T细胞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凤艳;郝国平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皮肤、黏膜出血和血小板数量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碍为特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除体液免疫外,细胞免疫异常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调节性T细胞(Treg)是存在于正常人外周血和脾脏中的一类特定亚群的T细胞,CD4+CD25+Treg细胞是Treg家族中研究多也主要的一群,近年来研究表明Treg细胞在ITP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Treg的概述、与Treg有关的ITP临床研究展开综述.

  • 端粒保护蛋白POT 1在各系统肿瘤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底姣阳;张三元;胡芬娜

    端粒保护蛋白1(POT1)是单链DNA末端端粒相关大分子蛋白质,对保护端粒结构及功能、调节端粒长度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POT1与端粒相关疾病如肿瘤、衰老、遗传病等密切相关,但POT1的一些作用机制至今仍尚不明了.POT1在肿瘤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备受关注,通过对各种肿瘤组织中POT1的研究,探讨各肿瘤组织间发生发展的关系,也可以为肿瘤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新的方向.本文就POT1在各系统肿瘤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与鼻息肉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飞;夏立军

    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以鼻腔-鼻窦黏膜为主的慢性炎症疾病,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既往研究证实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可促进Tregs的增殖,抑制Th1、Th17细胞的分化及其分泌细胞因子,在疾病中参与重要的免疫应答.Th1/Th2细胞、Th17/Treg细胞的失衡是近年来研究鼻息肉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鼻息肉中TIM-3与Th1、Th17、Treg细胞的研究进行综述.

  • 老年患者日间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研究进展

    作者:曹俊宁;刘博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金标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日间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LC/DS),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胆囊良性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而我国的人口也日趋老龄化,鉴于LC/DS具有满意的治疗效果,又可以为患者提供快捷的医疗服务,因此本文从病例选择标准、临床路径、治疗效果等方面对老年患者LC/DS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远程缺血预处理预防对比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乔凤婕;周发展;杨申;张焕轶

    随着对比剂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及介入治疗,对比剂肾病(CIN)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急性肾损害的主要原因.除水化外,目前还尚无其他预防CIN发生的有效措施,为此,进一步探索减少CIN发生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远程缺血预处理是机体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其不仅对心脏起保护作用,对其他器官也具有普遍的保护作用.本文针对这一特点,对远程缺血预处理预防CIN的作用原理、CIN的发展机制等内容进行综述.

  • 组学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稷红;郝敏

    宫颈癌以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严重威胁着全球女性的生命健康.然而,宫颈癌的筛查、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高通量组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将从基因组、转录组、表观遗传组、蛋白组和代谢组等方面对组学技术在宫颈癌中的新研究结果做一综述.

    关键词: 宫颈肿瘤 组学
  • SIRT1与子宫内膜癌的现状

    作者:王卫杰;徐建波;郭勤浩;高俊;刘雅雯;黄永生;顾扬;马志松;尹香花

    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SIRT1)在肿瘤中所起的作用目前尚不能完全明确,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及复杂的分子机制.探讨SIRT1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将有助于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食物过敏研究新进展

    作者:陈骋;张焕萍;马赞厢

    过敏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全球健康的疾病,而食物过敏是其中一种常见的类型,其反应程度可以从轻微的局部症状到严重的全身性反应.过敏性疾病在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法中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食物过敏的治疗方法还没有实现目标,患者及其家属都被迫改变饮食习惯和社交活动,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新的技术发展将增进我们对食物过敏发病机制的了解,同时多中心的研究将阐明遗传背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在食物过敏中的相互作用.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关于食物过敏的新见解和发展.

  • 维生素D与老年衰弱综合征的关系

    作者:孙凯旋;刘永兵;薛谨;侯苹;吴琳凤;薛玲玲;薛慧萍;史宏灿

    维生素D是一种类固醇类衍生物,在人体钙磷代谢、神经系统、免疫、肌肉及内分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维生素D缺乏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衰弱有密切关系,衰弱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此外,目前已证实补充维生素D可改善患者肌肉功能、身体活动能力等,而肌肉功能及身体活动能力可直接影响衰弱表型.本文就维生素D与老年衰弱综合征之间的关系、可能的相关机制及维生素D的补充对老年衰弱综合征的影响进行阐述,从而加强临床医师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并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 胎盘及母体源性胞外囊泡与子痫前期发病机制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黎婷婷;罗健英;孔祥

    子痫前期是影响母胎生存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孕20周后出现高血压及蛋白尿为特点,其具体的发病机仍不明,胎盘浅着床、胎盘缺氧、氧化应激、内皮细胞功能障碍都被认为是子痫前期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过程.近年来,胞外囊泡在子痫前期中的作用机制成为研究热点.在子痫前期患者循环血液中,不同来源的胞外囊泡在成分、浓度、生物活性方面均有所改变,从而导致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本文通过阐述不同来源胞外囊泡及其介导的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探究胎盘及母体源性胞外囊泡与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的关系.

  • 肺吸虫病的诊治进展

    作者:胡杨红;詹学

    肺吸虫病是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由肺吸虫感染引起.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是斯氏、卫氏肺吸虫,南方地区流行的是斯氏肺吸虫.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临床上易误诊,可致严重并发症,故及早诊断与治疗尤为重要.

    关键词: 肺吸虫 诊断 治疗
  • 妊娠相关骨盆环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胡芬娜;王慧;张三元

    妊娠相关骨盆环疾病主要指因耻骨联合分离、骶髂关节及其周围组织非正常状态引起骨盆区持续性疼痛及功能障碍等的一类疾病.2016年中国全面二胎政策开始实施,随着妊娠妇女数量的增加,妊娠相关骨盆环疾病的发病率将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若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孕产妇可能会因骨盆环长期慢性炎症改变导致骨盆环慢性疼痛,严重影响孕产妇预后及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对妊娠相关骨盆环疾病尚无明确分类及诊疗方案,导致多数临床医师对其缺乏相关认识,重视不足.本文就国内外关于妊娠相关骨盆环疾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妊娠相关骨盆环疾病的理解,避免因认识不足而导致漏诊、误诊发生.

  • 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熊杰鹏;王静成;颜连启

    肱骨近端骨折变得越来越常见,特别是好发于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复杂且多变骨折类型是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难点.为了减少失败率,选择合理治疗措施非常重要,目前随着治疗方式的不断变化,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半肩关节置换和反式肩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要求解剖复位和稳定固定,但在骨质疏松患者很难做到.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半肩关节置换和反式肩关节置换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仍存在争议.本文对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进行系统性的阐述.

  •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牛亚慧;韩子岩

    门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之一,因肝硬化患者机体促凝与抗凝机制较为复杂,虽理论上抗凝治疗可实现门静脉再通和改善肝病预后,但因面临着消化道出血等致命性风险,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抗凝一直存在争议.目前肝硬化患者合并PVT的抗凝治疗仍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抗凝监测指标、抗凝药物的用量及持续时间等.下面主要围绕肝硬化合并PVT的抗凝治疗现状进行叙述.

  • 白细胞介素17A与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作者:王以新;梁忆非;唐小云;徐富刚;苏艾中

    目的 探讨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A、转化生长因子(TGF)-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 水平变化及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试验组选取红旗医院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普外科56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终50例完成试验,男32例,女18例,年龄65~79岁,ASA分级Ⅰ~Ⅱ级,简易智能量表(MMSE)>23分,所有患者术前1 d和术后7 d进行相同神经认知功能测评.采用国际POCD研究组推荐的Z分法进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判定,50例分为POCD组13例和非POCD组37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前10 min(T0)、术毕30 min(T1)、术后1 d(T2)、术后3 d(T3)采集静脉血离心取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17A、TGF-β、IL-6和TNF-α的浓度.结果 IL-17A在T1、T2、T3时,POCD组[(93.85±16.12)、(111.03±17)、(83.76±20.82)ng/L]比非POCD组[(84.59±9.14)、(93.78±10.59)、(73.51±8.15)ng/L]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07、0.047、0.004),IL-6在T1、T2时POCD组[(56.63±8.00)、(45.76±7.16)ng/L]比非POCD组[(42.9±7.91)、(36.09±6.92)ng/L]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06、0.023),TNF-α在T1、T2时POCD组[(32.19±2.49)、(30.33±1.96)ng/L]比非POCD组[(30.61±1.95)、(30.61±0.77)ng/L]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04、0.043),TGF-β在T3时POCD组[(42.81±2.46)μg/L]比非POCD组[(35.90±1.60)μg/L]明显升高(P=0.007).Spearman相关分析,IL-17A在T2时与复合Z分显著相关(r=0.426,P=0.002),IL-6在T1时与复合Z分显著相关(r=0.346,P=0.014),TNF-α在T1时与复合Z分显著相关(r=0.382,P=0.047),TGF-β在T3时与复合Z分显著相关(r=0.537,P<0.001).结论 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血清IL-17A、IL-6、TNF-α和TGF-β增高促进POCD发生.

  • 川崎病患儿血浆中人软骨糖蛋白39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乔东丽;李亚蕊

    目的 通过研究川崎病(KD)患儿各期血浆中人软骨糖蛋白39(HC gp-39)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探讨HC gp-39对KD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心血管与风湿免疫科确诊为KD的患儿50例作为KD试验组,每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发病1~2周,治疗前)和亚急性期(发病2~4周,治疗后),同时将KD试验组的急性期患儿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CAL组)17例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组)33例,将同时段来山西省儿童医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研究对象血浆中HC gp-39的表达水平,同时记录与川崎病相关的实验室指标,通过各组间的比较来综合分析川崎病患儿各期血浆中HC gp-39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结果 定量检测表明:KD试验组各期患儿血浆HC gp-39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三组血浆中HC gp-39的表达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94.42,P<0.05);KD试验组的急性期血浆HC gp-39的表达水平高于亚急性期(P<0.05);KD试验组在急性期CAL组血浆HC gp-39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CAL组(t=4.39,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儿血浆中HC gp-39与红细胞沉降率(r=0.78,P<0.05)、血小板计数(r=0.80,P<0.05)、C反应蛋白(r=0.71,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 HC gp-39在KD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动态检测血浆中HC gp-39可能对KD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有重要临床意义.

  • 1型糖尿病胰岛自身抗体与胰岛功能的关系

    作者:钱莉;杨涛;姜惠;唐巧云;吴艳;吴晨光

    目的 分析不同种类、不同数量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1型糖尿病(T1DM)患者临床特征及胰岛功能.方法 收集患者一般信息,行标准馒头餐试验(MMT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用SPSS 22.0软件对不同胰岛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胰岛功能进行分析.结果 (1)本试验共纳入T1DM患者572例(男322例,女250例),平均年龄36岁(4~84岁).四种胰岛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GADA 57%(326/572),IA-2A 27.4%(157/572),ICA 18.4%(105/572),IAA 23.3%(13/572),且GADA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抗体(P<0.05).(2)联合检测GADA、ICA、IA-2A三种抗体,抗体阳性数目越多,BMI越小,病程越短,糖化血红蛋白越高,空腹及餐后120 min C肽越低,C肽曲线下面积(AUC)越小,各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空腹C肽在单一IA-2A阳性组低,餐后120 min C肽、AUC在单一ICA阳性组低,但三个单一抗体阳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年龄及BMI在IA-2A阳性组低,三个单一抗体阳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GADA+IA-2A双阳性组空腹及餐后120 min C肽、AUC均低,年龄、病程、BMI较低,与抗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GADA+ICA阳性及ICA+IA-2A阳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体阳性数目越多,病程越短,胰岛功能越差;单独或合并不同抗体阳性的患者临床特征和胰岛功能分析对临床早期干预有指导意义.

  • 系统式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子女心身健康的影响

    作者:张炜;刘丽欣;王灵君;董淑清;郑鸿伟

    目的 探讨系统式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子女心身健康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在石家庄市第八医院接受治疗并且病程1年以上,子女年龄12~16岁之间的1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子女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门诊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增加系统式家庭治疗,所有患者及其子女均在治疗1年后进行随访.对患者在入院后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且病情稳定1个月和治疗1年后分别利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41项)、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以及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对精神状态和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同阶段对其子女利用家庭功能评定(FAD)(6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测健康评定级表(SRHMS)进行心理和生理功能的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PANSS、SDSS和BPRS量表,子女FAD、SCL90、SRHMS的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患者组间t=1.379、0.210和0.791,P=0.084、0.417和0.215;子女组间t=0.401、0.310和0.531,P=0.344、0.378和0.298);接受治疗1年后对所有患者及其子女进行随访,两组患者以及子女的上述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t=22.728、4.941和6.895,P均<0.001;子女组间t=8.957、10.969和6.492,P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系统式家庭治疗,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子女的心身健康,为患者的家庭和睦和社会安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值得应用和推广.

  • 缺血早期和再灌注早期七氟醚处理对体外循环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欣;吕洁萍;安晓丽;郜鹏飞

    目的 探讨七氟醚应用于心肺转流心脏手术的缺血早期和再灌注早期对心脏换瓣手术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体外循环(CPB)下择期行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0例(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七氟醚处理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全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七氟醚处理组于静脉麻醉的基础上,在CPB阻断升主动脉前吸入2%七氟醚15 min,阻断升主动脉后继续经膜式氧合器吸入2%七氟醚15 min,开放升主动脉前15 min经膜肺吸入2%七氟醚预充,开放升主动脉后持续吸入2%七氟醚15 min,其他处理同对照组.分别于CPB开始即刻(T1)、CPB停机即刻(T2)、停机后2 h(T3)、停机后6 h(T4)、停机后24 h(T5)抽取颈内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S100β蛋白的浓度.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测法(MMSE)评估患者术前1 d和术后3 d认知状态.结果两组血清TNF-α、S100β 蛋白的浓度值较T1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且七氟醚处理组在T2~T5时的浓度值低于对照组的浓度值(P<0.05);七氟醚处理组术后72 h 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缺血早期和再灌注早期七氟醚处理对CPB后的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相关机制可能是降低CPB过程中的炎症反应.

  • 白蛋白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研究

    作者:潘涛涛

    目的 探究白蛋白联合连续肾脏替代法治疗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在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人血白蛋白注射液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好转率69.23%,对照组好转率52.38%;治疗组病死率23.08%,对照组病死率30.95%;治疗组平均动脉压和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92.97±14.92)mmHg和(213.72±93.07)mmHg,对照组为(85.17±12.88)mmHg和(194.30±87.42)mmHg;治疗组肺水肿改善时间(6.27±1.23)h、全身水肿改善时间(19.84±2.37)h,对照组肺水肿改善时间(8.72±0.75)h、全身水肿改善时间(22.94±2.62)h;以上各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24 h尿量(2101.92±861.91)ml,对照组24 h尿量(1673.25±1162.94)ml;治疗组APACHEⅡ评分(11.39±6.03)分,对照组APACHEⅡ评分(20.07±10.08)分;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白蛋白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能有效改善毛细血管渗透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提升好转率,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慢性健康情况及预后,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得到进一步的研究、推广与应用.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儿童期创伤对临床症状与攻击行为的影响

    作者:万静;薛坤喜;胡静;任衍镇;吴勇;张传福;杜宝国

    目的 探讨儿童期创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 以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部11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前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临床症状、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估患者攻击行为,使用儿童创伤问卷(CTQ)评估儿童期创伤情况.根据CTQ将研究对象分为创伤组(31例)和非创伤组(83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两组PANSS和MOAS得分,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CTQ总分与MOAS及PANS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创伤组PANSS总评分[(87.58±5.30)分vs.(84.67±8.96)分]、阳性症状分[(34.03±5.62)分vs.(31.08±9.30)分]高于非创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组MOAS加权总分[(13.23±5.55)分vs.(9.47±6.06)分]及财产攻击评分[(2.58±1.88)分vs.(1.66±1.73)分]高于非创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Q总分与阳性症状分(r=0.333)、一般病理分(r=0.248)、PANSS总分(r=0.480)、言语攻击评分(r=0.275)、财产攻击评分(r=0.327)及MOAS总分(r=0.281)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儿童期创伤可以在一定程度预测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和攻击行为的严重程度,临床工作中需关注儿童期创伤.

  • 糖尿病伴耳聋患者四例临床及线粒体基因分析

    作者:游雅丽;王东;刘长青;王志斌;张勇;郭振奎

    目的 对4例2型糖尿病伴耳聋患者行线粒体基因测序,明确线粒体基因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山东省内分泌与代谢病医院2014至2015年期间收治的4例有母系遗传糖尿病家族史伴耳聋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用聚合酶链反应对线粒体3069~3842片段进行直接测序,有突变或有意义者行线粒体全基因(除D环区外)测序,以明确是否有线粒体基因突变.结果 在1例患者中发现有T3535C同义突变,由稀有密码子突变为常用密码子.对此患者进一步行线粒体全基因测序(除D环区外),发现G9053A、T10609C、C10920T、G13759A、G13928C、A15326G共6个错义突变.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6个线粒体错义突变,其中C10920T突变与患者母系遗传糖尿病伴耳聋临床表型相关.

  • 三磷酸腺苷和硝酸甘油对冠状动脉慢血流型心绞痛的即刻效果

    作者:吴文静;杨志明;边云飞;李俊男;阎丰;宋金龙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造影时冠状动脉内注射三磷酸腺苷和硝酸甘油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型心绞痛的即刻效果.方法 选取于2010年4月至2013年6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心血管内科以胸痛等心绞痛症状为主诉、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心外膜主要冠状动脉无狭窄病变、前降支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患者56例,按简单随机化分组分为三磷酸腺苷组(31例)和硝酸甘油组(25例);选取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匹配且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的患者34例为对照组.在硝酸甘油组中选取冠状动脉注射硝酸甘油后TIMI帧计数(TFC)值仍大于50帧的患者11例作为双药组,对该组患者冠状动脉内已注射硝酸甘油造影后,再次冠状动脉内注射三磷酸腺苷40μg后重复造影.两组患者于造影后经造影导管冠状动脉内分别快速注入三磷酸腺苷40μg或硝酸甘油200μg后重复造影.在肝位记录前降支慢血流患者用药前后的TFC值和血流正常者的TFC值.结果 基础TFC值在三磷酸腺苷组为76.3±20.6;硝酸甘油组为73.8±18.3;正常对照组为28.7±2.6.三磷酸腺苷组治疗后TFC值下降为26.3±3.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硝酸甘油组治疗后TFC值下降为48.6±8.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磷酸腺苷组治疗前后的TFC差值明显高于硝酸甘油组(P<0.05);双药组患者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造影,平均TFC值为56.6±6.2,对该组患者冠状动脉内再次注射三磷酸腺苷40μg后,TFC值降为26.6±4.7,与硝酸甘油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慢血流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注射三磷酸腺苷后,即刻冠状动脉血流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明显优于硝酸甘油.对硝酸甘油治疗后TFC值恢复不良的患者,给予三磷酸腺苷后冠状动脉血流达到正常水平.冠状动脉慢血流型心绞痛造成心肌缺血的主要病理改变在微血管.

  • 1063例胃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作者:张瑞梅;张健康

    目的 分析胃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为胃息肉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对2011年6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胃镜室检出的1063例胃息肉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研究分析1063例胃息肉患者,男性405例(38.10%),女658(61.90%);年龄分布在18~93岁,高发年龄段为30~60岁(62.84%);单发838例(78.83%),多发225例(21.17%);直径多≤0.5 cm,共852例(80.15%);胃息肉的形态分型以Ⅰ型及Ⅱ型常见,所占比率分别为62.28%及25.59%;胃息肉于胃体、胃窦及胃底常见,所占比率分别为40.83%、33.77%及17.03%;病理分型中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常见,所占比率分别为65.85%、26.06%.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与患者的性别和息肉的数目无关,与患者的年龄、部位有关.结论 女性是胃息肉的高发人群,胃息肉以单发为主,形态学以Ⅰ型及Ⅱ型常见,病理类型以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常见.

    关键词: 胃息肉 临床 胃镜 病理
  • 大肠癌致肠梗阻87例临床分析

    作者:史坚强;杨国祥;马承秋

    目的 分析大肠癌致肠梗阻的病理类型、梗阻部位及预后.方法 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大肠癌致肠梗阻患者87例,对其病理类型、梗阻部位进行观察,随访2年,了解其预后情况.将临床资料输入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45岁、45~65岁、>65岁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分别为75.00%、66.67%、0,>65岁组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结肠、右半结肠、直肠癌患者发生肠梗阻概率分别为57.47%、21.84%、20.69%,左半结肠组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结果显示,中分化腺癌49例(56.32%),较其他病理类型为高;未转移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72.92%)明显高于转移患者(2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肠癌并肠梗阻以左半结肠高发,中分化腺癌多见,高龄和发生转移的患者术后存活期限较短.

  • 肾错构瘤的超声诊断探讨

    作者:李媛博;刘英宏

    目的 探讨肾错构瘤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普仁医院2016年1月至10月前来治疗的肾错构瘤患者35例,共计46个肾肿瘤,分别使用超声和CT进行检查,对比二者总符合率差异.结果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46个肾错构瘤的检查结果,超声检查疑似肾错构瘤3个(6.52%),误诊为肾癌2个(4.35%),总符合率为89.13%,与CT检查(93.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个肾错构瘤共有32个强回声、8个高回声、3个等回声和3个低回声;边界清晰、无包膜、内部回声均匀、无后方衰减和无外突的肾错构瘤表现更多,分别为38例、44例、39例、44例和37例.结论 超声检查肾错构瘤有较好的诊断效果,诊断符合率较高,影像学特征明显,主要无强回声和高回声,而且大部分的瘤体边界清晰无包膜,内部回声均匀,极少出现后衰减和外突情况,较易区分,与CT检查负荷率无差异,且低价、安全、无创,更易操作,但是仍需对在肾癌的检查诊断中的准确率进行总结分析,减少误诊率.

  •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

    作者:李洪梅;孙骏;吴晶涛;叶靖

    目的 分析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影像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证实的8例PNET的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患者发病年龄25~65岁,中位年龄47岁;男5例、女3例;8例全部行CT检查,其中5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 中枢性PNET 1例,位于左侧颞叶,MRI表现为颅内幕上较大肿块,呈分叶状,边界清晰,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可见出血、囊变及坏死,肿瘤周围水肿较轻或不明显,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外周性PNET 7例,分别发生于肩胛骨1例、股骨1例、肾脏2例、腹膜后1例、胸腔1例、椎管内1例.软组织PNET CT上表现为较大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多伴囊变坏死,伴或不伴邻近骨质破坏,发生于椎管内病变可见脊髓受压.发生于骨的PNET主要表现为主要表现为较大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在MRI上T1WI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发病时已发生转移.所有病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至少有一种神经元标记物阳性表达,病理形态上Homer-Wright菊形团为其特异性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肿瘤均表达CD99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并不同程度表达波形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突触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等,但不表达白细胞共同抗原.结论 PNET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CT和MRI能很好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特征及血供情况,能明确肿瘤的范围及毗邻结构的侵犯情况,对于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远处转移的检出、手术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评价均具有重要价值,但终确诊需结合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 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并发下腔静脉肝段缺如

    作者:何亚峰;马小静;吴洋;夏娟;吴春霞

    目的 分析先天性下腔静脉肝段缺如患者的超声诊断特点,提高对先天性下腔静脉肝段缺如的整体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超声检查、多排CT检查或心脏介入治疗中发现并发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的26例患者资料,将超声与CT和(或)术中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26例下腔静脉缺如患者中,超声诊断心脏结构和位置异常24例,左位心23例,镜像右位心2例,右旋心1例;内脏心房正位6例,多脾综合征心房左同形20例;并发单心房6例,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16例,并发室间隔缺损8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6例,单心室4例,法洛四联症4例,右心室双出口2例,肺动脉闭锁2例;完全性和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各1例,双侧上腔静脉6例,动脉导管未闭或侧支循环形成6例,主动脉右弓右降3例.结论 下腔静脉肝段缺如患者常伴发不同程度的心脏畸形,超声检查发现下腔静脉肝段缺如,应进一步明确该人群的心内结构和畸形,有助于全面、准确诊断,减少漏误诊.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

    作者:吕淑萍;李飞虹;尚茹茹;张锦;文仙仙;王兴兴;李爱萍;刘晓红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SD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巨噬细胞、TNF-α 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影响,以探讨其可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24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2只)和IGF-1组(12只),分别测量体重、血压、血脂.IGF-1组予高脂饮食+腹腔注射IGF-11.0 ml(0.1 mg/ml),模型组予高脂饮食+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0 ml,16周后再次测量体质量、血压、血脂,获取两组SD大鼠主动脉行病理分析:HE染色观察横切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免疫组化法半定量观察横切面斑块内TNF-α、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及血管平滑肌细胞标志物α-SMA各自光密度值(OD).两组间独立样本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IGF-1组SD大鼠体质量、血压、血脂无显著差异(P>0.05),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及TNF-αOD值显著减少(巨噬细胞OD值:t=6.548,P<0.001;TNF-αOD值:t=6.628,P<0.001),血管平滑肌细胞标志物α-SMA的OD值显著增加(t=12.520,P<0.001).结论 IGF-1可能通过减少斑块内炎症及炎症因子水平、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数量来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白细胞介素-22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大鼠肝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调控作用

    作者:李婷婷;霍丽娟;倪雅惠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22(IL-22)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大鼠肝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大鼠正常肝细胞BRL-3A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梯度浓度的重组IL-22(1、10、50 ng/ml)干预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均给予2 ng/ml的TGF-β1进行刺激,培养48 h,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mRNA的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vimentin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空白对照组vimentin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9±0.11、0.67±0.08,E-cadherin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8±0.08、0.77±0.06;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vimentin mRNA(1.24±0.02)和蛋白(0.96±0.06)的表达均增强(t值为-3.805和-4.946,均P<0.05),E-cadherin mRNA(0.81±0.06)和蛋白(0.58±0.03)的表达均减弱(t值为2.868和4.890,均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梯度浓度重组IL-22干预组vimentin mRNA(0.97±0.10、0.57±0.03、0.30±0.77)和蛋白(0.86±0.03、0.74±0.02、0.61±0.04)的表达均减弱(F值为115.068和45.057,均P<0.05),E-cadherin mRNA(1.03±0.07、1.31±0.02、1.61±0.09)和蛋白(0.70±0.02、0.80±0.03、0.88±0.03)的表达均增强(F值为81.163和59.197,均P<0.05);梯度浓度的重组IL-22(1、10、50 ng/ml)干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GF-β1能诱导大鼠肝细胞发生EMT,IL-22能够逆转TGF-β1介导的EMT,且呈剂量依赖性.

  • 芍药苷对H2O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杨艳娜;金在顺;杨光;李伟扬

    目的 探讨芍药苷对H2O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培养H9C2心肌细胞,用不同浓度的H2O2(50、100、200、400、800、1600μmol/L)作用于心肌细胞4 h,选出H9C2心肌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浓度.以50、100、200μmol/L的芍药苷预处理心肌细胞24 h,以选出的浓度为400μmol/L的H2O2建立氧化损伤模型,采用MTT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的活力,化学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检验.结果 各H2O2浓度组细胞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芍药苷浓度组细胞活力高于H2O2模型组,且随着芍药苷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芍药苷浓度组细胞活力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芍药苷浓度组细胞LDH漏出量、MDA含量显著低于H2O2模型组,且随着芍药苷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芍药苷浓度组细胞LDH漏出量、MDA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芍药苷浓度组细胞SOD含量显著高于H2O2模型组,且随着芍药苷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芍药苷浓度组细胞SOD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芍药苷对H2O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的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青蒿素对MCF-7乳腺癌细胞Akt及survivin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

    作者:赵琴;杨国成;杨桂艳;蔡桂丰

    目的 研究青蒿素对MCF-7乳腺癌细胞Akt及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株,采用MTT法检测青蒿素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Akt与survivin蛋白表达的改变,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检验.结果 青蒿素对MCF-7乳腺癌细胞体外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青蒿素对MCF-7细胞出现G0/G1期阻滞;与对照组比较,青蒿素明显抑制Akt与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论 青蒿素可以通过抑制Akt与survivin蛋白表达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而诱导乳腺癌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 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拮抗剂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的影响

    作者:魏辉明;李治贵;普俊杰

    目的 探讨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拮抗剂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海马突触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均分为3组(n=6):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组(NP组)、CNQX 1组(C1组)、CNQX 2组(C2组).采用结扎L4~5左侧脊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模型制备后7、14和21 d观察大鼠痛行为学及足部形态;于模型制备前、制备后7、14和21 d时测定痛阈;于后一次痛阈测定结束后3 d记录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以高频刺激(HFS)诱发LTP.C1组于HFS前20 min经侧脑室输注CNQX(AMPA受体特异性拮抗剂)1μl(1.0μg),C2组于HFS后60 min给药,剂量同C1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痛阈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模型制备后3组各时点痛阈降低(P<0.05);与NP组相比,C1组21 min后、C2组61 min后LTP程度减弱(P<0.05);与C1组相比,C2组21~60 min LTP程度增强(P<0.05).结论 AMPA受体拮抗剂CNQX不干扰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海马CA1区突触LTP的诱导,但可阻滞其维持.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李飞虹;尚茹茹;吕淑萍;张锦;来春林;刘晓红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制备炎症模型即条件培养基(CM),未加LPS诱导组为对照组即非条件培养基(nCM).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别予nCM、CM、CM+IGF-160 ng/ml、CM+IGF-190 ng/ml、CM+IGF-1120 ng/ml干预,用AnnexinⅤ-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碘化丙啶(PI)流式细胞术检测平滑肌细胞凋亡率.结果 RAW264.7细胞分别在LPS 0 ng/ml,10 ng/ml,100 ng/ml,1μg/ml,10μg/ml刺激下各组上清液中IL-6的浓度分别为(6.75±0.12)pg/ml,(7.82±1.53)pg/ml,(44.09±1.58)pg/ml,(155.71.0±23.93)pg/ml,(436.59±3.1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CM、CM、CM+IGF-160 ng/ml、CM+IGF-190 ng/ml、CM+IGF-1120 ng/ml条件下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4.89±0.09)%,(10.86±0.15)%,(9.64±0.65)%,(3.85±0.51)%,(4.82±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炎症可促进平滑肌细胞凋亡,但给予IGF-1后可减少平滑肌细胞凋亡,本实验中IGF-1抑制平滑肌凋亡的适浓度为90 ng/ml.

  • 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特殊临床背景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指南的解读

    作者:梁峰;胡大一;沈珠军;方全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种致死性疾病,虽然其治疗获得重要进展,但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并导致各种严重并发症.目前,由于该病发病率低,缺乏随机试验,荟萃分析数量有限,IE指南主要基于专家共识[1].但仍由于多种进展以及不同指南的差异巨大,要求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更新原来的指南.另外近多个新指南确立并强调"心内膜炎团队",即需要一种多学科协作治疗方法[2].

    关键词: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分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