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应用四分支血管分段停循环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目的总结应用四分支血管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经验.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05年5月,连续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22~58(40±9)岁,体重49~105(67±19)kg.其中胸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4例(Crawford Ⅱ型),慢性Stanford B型夹层瘤24例,慢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瘤5例(均为二次手术),马方综合征合并慢性Stanford B型夹层瘤5例(2例为二次手术).采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技术.经左后外侧沿腹直肌旁至耻骨联合胸腹联合切口、第五肋间进胸、断肋弓、腹膜外入路,应用四分支人造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5.26%).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昏迷超过3 d),经脱水及神经营养治疗后痊愈.急性肾衰2例,经血滤治疗痊愈.结论选用四分支人造血管,采用分段停循环技术行全胸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替换术,能简化手术方式,明显缩短脑、脊髓和重要脏器的缺血时间,效果良好.
-
二氧化碳气腹腹腔镜手术对人体腹膜形态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CO2)气腹腹腔镜手术对人体腹膜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对40例子宫肌瘤或单纯卵巢囊肿患者(排除腹膜炎症)随机分别进行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于手术0、30、60、90、120 min分别采集壁层腹膜,对其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腹膜间皮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开腹组开腹后0 min间皮细胞未见明显变化,细胞形态正常,基底膜完整,60min仍然如此,90min细胞间连接偶可见断裂,120 min稍明显.腹腔镜组充气后0 min可见间皮细胞迅速肿胀,30 min仅见间皮细胞肿胀,偶可见细胞间隙,60min可见腹膜间皮细胞间连接断裂,深到基底膜下,基底膜连续性中断,故而裸露,细胞间隙可见,90 min和120 min更明显,细胞间隙见少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C02气腹腹腔镜手术可使腹膜形态学发生明显变化,其变化程度与充气时间有关.
-
趋化因子IP10抑制乳腺癌细胞4T1播散转移的研究
目的观察增强IP10在肿瘤局部的表达对乳腺癌细胞4T1远端播散转移的作用.方法用电转染的方法建立稳定表达IP10的4T1细胞株IP10-4T1.将BALB/c小鼠分为IP10-4T1细胞组、4T1细胞组和转染pcDNA3的4T1细胞组(pcDNA3-4T1).利用实验性肺转移模型和体外杀伤实验研究接种IP10-4T1对4T1细胞播散转移的影响.结果IP10-4T1细胞中IP10 mRNA转录水平相对含量为0.92±0.12与未转染的4T1细胞(0.35±0.12)和pcDNA3-4T1细胞(0.29±0.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P10-4T1组对淋巴细胞的趋化指数为2.77±0.29,经CXCR3抗体处理后下降为1.71±0.20(P<0.05).实验性肺转移结果显示,IP10-4T1组小鼠肺重为0.27 g±0.02 g,与4T1细胞组(0.48 g±0.08 g)和pcDNA3-4T1组(0.43 g±0.16 g)比较明显减轻(P=0.021);其肺表面形成的转移结节数较对照组少;IP10-4T1组肺组织中形成的4T1细胞克隆数为2.6±1.7,明显低于4T1组(34.0±6.3)和pcDNA3-4T1组(33.0±2.3,P<0.05);2/6的IP10-4T1组小鼠肺组织内可见转移灶,而对照组全部形成肺转移灶.接种IP10-4T1细胞组小鼠的淋巴细胞杀伤率在各个效/靶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增加肿瘤局部IP10的表达,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应答水平,通过肿瘤特异性的杀伤作用,抑制肿瘤细胞在体内播散转移.
-
Castleman病的外科诊治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外科相关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7-2004年20例Castleman病外科相关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39岁.肿瘤小约2 cm×3 cm,大约10 cm×9 cm.肿瘤分布:纵隔肿瘤6例,腹膜后2例,腹腔内2例,肾上腺区域1例,腋下、颈部、耳后等肿瘤6例,多中心肿瘤3例.结果20例患者中19例行手术切除肿瘤或行淋巴结活检.病理均提示为Castleman病,肿瘤类型多为巨大淋巴结增生,血管滤泡型和透明血管型.大多数肿瘤为良性病变.其中3例为副肿瘤性天疱疮(PNP).结论Castleman病临床上少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肿块可发生在淋巴组织的任何部位,以纵隔、颈部、腋为好发部位,腹膜后肾上腺区域罕见.因此,在临床发现原因不明的肿块时,还要考虑其他少见的肿瘤.手术切除肿瘤为首选治疗.
-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预测
目的建立一个预测临终期妇科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的评分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再适于接受任何抗肿瘤治疗,并于院内死亡的91例临终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91例患者年龄中位数56岁(13~83岁),从入院起生存中位数27 d(1~240 d).分析19项临床和生化指标与生存时间的关系.对单因素分析方法显示的9项显著影响生存时间的指标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以逐步后退方法建立一个包括5项指标的回归模型.将各项指标的回归系数转换为简单分数,相加后得到每一例患者的预后评分.依据本评分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9.5分,B组≥10分.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对生存时间有显著影响的9项指标为:呼吸困难、Karnofsky功能指数(KPS)、年龄、发热、肿瘤发展速度、有无并发症、血尿素氮、肌酐、血小板.多元逻辑回归结果建立了包括呼吸困难、KPS、年龄、发热和血尿素氮5项指标在内的回归方程.方程的正确分辨能力83.5%.A组37例,平均生存时间为(65±7)d.B组54例,平均生存时间为(19±2)d.A组存活≥30 d者占83.8%(31/37)、B组存活≤29 d者占85.2%(46/54).两组生存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依据本组资料建立的评分办法简单实用,是预测临终患者生存时间的有效方法.
-
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泡液体的清除效应
目的探讨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多巴酚丁胺)对内毒素诱导急性肺损伤肺泡液体清除的效应.方法内毒素静脉注射复制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清洁级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肺损伤组、多巴酚丁胺对照组和多巴酚丁胺治疗组.单核素示踪技术测定1 h肺泡液体清除率(AFC).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α、β、γ钠通道(rENaC)mRNA表达.结果急性肺损伤组AFC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4.0%±1.2%vs 21.0%±3.9%,P<0.05).多巴酚丁胺对照组AFC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多巴酚丁胺治疗组AFC(20.0%±3.9%)显著高于急性肺损伤组(均P<0.05).急性肺损伤组和多巴酚丁胺治疗组肺组织α、β-rENaC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多巴酚丁胺对照组(1.40±0.40、0.70±0.8、1.38±0.13、0.71±0.17 vs 1.01±0.14、0.58±0.12,均P<0.05).多巴酚丁胺治疗组和多巴酚丁胺对照组γ-rENaC mRNA表达显著高于急性肺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0.90±0.19、0.97±0.15 vs 0.69±0.10、0.70±0.32,均P<0.05).结论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通过上调γ-rENaC的表达,增加急性肺损伤肺泡液体清除.
-
强力霉素对实验性小鼠肺纤维化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具有Ⅳ型胶原酶抑制活性的抗感染抗生素强力霉素对博来霉素诱发的小鼠肺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明胶酶谱法测定强力霉素对HT-1080细胞分泌Ⅳ型胶原酶及酶活性的影响,采用气管内灌注博来霉素的方法复制小鼠肺纤维化模型,采用生化方法测定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采用病理组织学结合图像分析方法观察评价小鼠肺组织纤维化程度.结果强力霉素在体外能抑制HT-1080细胞分泌Ⅳ型胶原酶,0.1 mg/ml、0.05 mg/ml强力霉素能显著抑制HT-1080细胞MMP-9和MMP-2的分泌.强力霉素对于已外泌的Ⅳ型胶原酶的活性也有抑制作用.生化检测结果表明:100 mg/kg的强力霉素可以显著减少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部羟脯氨酸的含量,在实验第21天检测其含量是博来霉素模型组的35%,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图像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强力霉素治疗组在小鼠左肺叶发生纤维化的面积比率、肺泡间隔所占面积比率和有核细胞计数都明显少于博来霉素模型组;100 mg/kg强力霉素组与3 mg/kg的醋酸泼尼松龙治疗组治疗效果相近.结论强力霉素可抑制Ⅳ型胶原酶的活性,对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有抑制作用.
-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的现状和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介入神经放射这一新的技术在中国开始开展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怎样利用这一技术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如颅内动脉瘤的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等.
-
第93例反复喘息、咳嗽--外周血及肺泡灌洗液嗜酸粒细胞增加
病历摘要患者女,47岁,农民,因"反复喘息、咳嗽伴胸闷10年,加重1周"收住院.1周前无诱因下出现畏寒,发热,体温高达39℃,在当地医院予以先锋霉素等药治疗,体温有下降,但仍持续在38℃左右,以午后为著,无盗汗,有咳嗽,咳痰,伴喘息胸闷.
-
对禽流感的恐惧是一把双刃剑
莎士比亚在小说<特洛伊罗斯和克雷西达>中写道:"越是担心常常会有越坏的结果".然而在大规模的疾病流行发生之前,恐慌也是危险的.2005年11月19日出版的Lancet杂志(Lancet,2005,366:1751)报告说,很多抵制禽流感的行动都是由于恐慌间接引发的,而这些恐慌有些是源于政府对信息的封锁.
-
反义生存素重组质粒治疗甲状腺癌的实验研究
生存素(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因子家族的新成员,在胚胎组织及大多数人类恶性肿瘤组织中存在丰富表达,已分化和癌旁组织中则无表达[1,2].
-
5-羟色胺2C受体和1A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偏头痛的关联研究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头痛,主要分为有先兆的偏头痛(with aura,MA)和无先兆的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O).其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对家族及孪生子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在偏头痛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具体的致病基因还没有发现[1].
-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疗效的量化分析
急性脑梗死后静脉溶栓治疗的主要作用是使血流再通和改善缺损的神经功能.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作为无创性脑血流检测手段,可以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颅内各主要动脉的血流变化情况.本研究对静脉溶栓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临床疗效进行了量化分析,以期为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
感觉神经性失嗅的磁共振成像评估
失嗅分为传导性、感觉神经性以及混合性.由于鼻腔鼻窦的病变影响气流到达嗅区导致的传导性失嗅临床为常见,但其病因、诊断比较明确,治疗以及预后较好.感觉神经性失嗅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点.
-
肺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
肺动脉栓塞比较少见,引起肺动脉栓塞的栓子来源有血栓、肿瘤和异物等[1].文献报道肺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主要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ulmonary thromboendarterectomy,PTE)[2].
-
内镜辅助下经眶上锁孔入路治疗鞍区肿瘤
锁孔手术是经体表小切口处理体内深部病变的一种外科手术操作技术,经眶上锁孔入路是由额下入路发展而来,国内外已有作者用该入路治疗前后循环动脉瘤、鞍区、脑干腹侧等肿瘤[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眶上锁孔入路治疗鞍区肿瘤患者35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以聚维酮为溶剂的阿霉素预防浅表膀胱癌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聚维酮(PVP)因其特有的黏附性,广泛应用于整容、食品工业等领域[1].近6年来,我院以PVP作溶剂,腔内灌注阿霉素预防膀胱癌复发,疗效显著[2].本实验研究灌注后复发性膀胱癌的病理及细胞免疫特点,旨在探讨其作用机制.
-
应用介入方法治疗主动脉穿透性溃疡12例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于2001年6月至2005年5月,行支架型人工血管介入治疗主动脉穿透性溃疡12例,总结如下.
-
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18例
为了探讨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适应证,我们对不能施行常规单纯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复杂动脉瘤病例,行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8例,均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就其相关问题进行如下分析探讨.
-
为我国病理学的发展呼吁
医学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她的存在与发展决定于应用.病理学是医学科学中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她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形态学与功能改变,以及疾病的治疗原则与预后判断,因而与临床医学有着密切的关联,自不待言.
-
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共聚物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合成共聚物栓塞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可行性.方法将共聚物溶液加入碘海醇,栓塞体外AVM模型和7头家猪颅底微血管网(RMB).操作完毕后检查微导管,观察微导管内壁.通过血管造影复查共聚物对家猪RMB的栓塞稳定性.组织学检查探讨共聚物的组织相容性和栓塞稳定性.结果应用共聚物溶液共栓塞了9个体外AVM模型,共聚物在玻璃珠之间弥散均匀,能有效终止通过的水流.微导管内壁无共聚物黏附.应用共聚物对7头家猪的9个RMB进行栓塞,均取得了满意栓塞.除了初1头由于栓塞时注入共聚物溶液过快发生动物死亡外,其余6头动物均存活良好.共复查造影4头,均未发现栓塞后血管再通.共聚物在血管内可弥散到直径为80~150μm的血管腔内.栓塞后2日血管腔内可见中性粒细胞聚集,提示有轻度炎性反应.栓塞后2周的标本除了血管腔内及其周围有轻度炎症变化外,未见血管壁破坏和形态学改变.栓塞后2个月和6个月的组织标本可见结缔组织增生和轻中度慢性炎症反应,RMB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可见异物巨细胞反应.结论作为一种非黏附性的液体栓塞材料,该共聚物黏度低,容易通过输送微导管,生物相容性好,栓塞效果稳定,可用于脑AVM的栓塞治疗.
-
经动脉途径以低浓度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动脉途径以低浓度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低浓度(10%~20%)氰基丙烯正丁酯(NBCA)经供血动脉对18例不同部位硬膜动静脉瘘患者进行栓塞治疗.18例患者中海绵窦区硬膜动静脉瘘12例,顶部硬膜动静脉瘘6例.该技术的关键操作方法是将低浓度NBCA注入静脉端使之闭塞并反流入其他供血动脉.结果18例患者中17例在栓塞后达到解剖治愈,术后临床症状消失.另1例通过海绵窦区硬膜动静脉瘘栓塞后一度症状好转,2 d后症状加重,复查造影发现静脉未完全闭塞,回流静脉发生改变,经压颈10 d后症状明显好转.结论经动脉途径以低浓度NBCA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对于有些病例是较好的选择,其特点是低廉、快捷,疗效满意.
-
应用Neuroform支架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和总结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新技术,评价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的顺应性、结合弹簧圈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新技术治疗的3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疗效,30例患者的平均动脉瘤大小为9.5 mm.在微导丝导引下推送Neuroform支架组合体,跨骑动脉瘤颈释放支架,其中一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动脉瘤20例,二期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10例.结果30例患者中术中完全栓塞21例(70%),大部分栓塞9例(30%).术后支架移位2例,血栓性栓塞1例.术后临床随访29例,仅1例遗留永久性轻偏瘫;21例术后6~12个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7例动脉瘤残留需行二次治疗,其中4例第2次达到了完全栓塞.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新技术提高了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近期疗效,但长期疗效尚有待临床及血管造影随访结果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