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多中心研究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发生率及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方法 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对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在入院时(48 h之内)和出院时(48 h之内)分别进行评估,以了解这些患者的情感状况和健康状况相关的生活质量.结果 共有610例患者完成了入院时的评估,入院时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症状(HAMD≥18分)和焦虑症状(HAMA≥14分)的患者分别为123例(20.2%)和161例(26.4%),此284例中有96例同时达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和焦虑状态.405例患者完成了出院时的评估,出院时有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症状(HAMD≥18分)和焦虑症状(HAMA≥14分)的患者分别为68例(16.8%)和93例(23%),此161例中有52例同时达到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和焦虑状态.以入院时SF-36量表总分作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焦虑、抑郁与健康状况相关的生活质量相关.住院期间对有临床意义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为59例(20.8%).药物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比较在出院时HAMA和HAMD总分下降;活力,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等分数反映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增加.结论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焦虑和抑郁情感对患者的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有影响,单纯治疗躯体疾病并不能缓解焦虑和抑郁情感,且患者的焦虑抑郁从负面影响患者对于躯体疾病治疗结局的评价,应该对合并焦虑、抑郁情感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给予抗抑郁和抗焦虑的治疗.
-
腹腔镜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家族性息肉病八例
目的 探讨腹腔镜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家族性息肉病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方法 我们应用腹腔镜对8例家族性息肉患者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观察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情况以及随访结果并与2001年以前开腹全结肠切除的6例患者作为对照比较.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78 min(165~210 min),与开腹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出血量110 ml(70~200 ml),肛门排气时间1.2 d(1~3 d),住院时间12.5 d(10~18 d),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2~58个月,平均46.8个月,腹腔镜组无局部复发,开腹组1例患者术后25个月直肠复发并癌变.术后1个月内控便困难,每天排便9~10次,有便意;术后3个月每天排便4~8次,能控制成形大便,但水样便及气体控制困难;术后6个月每天排便3~5次,能控制成形大便,基本能控制水样便及气体;术后9个月后每天排便2~3次,能随意控制成形大便、水样便及气体.结论 腹腔镜行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家族性息肉病具有安全、有效、微创、术后疼痛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熟练的腹腔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不同入路带锁髓内针固定对肱骨干骨折疗效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入路带锁髓内针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以带锁髓内针治疗92例闭合性肱骨干骨折,其中男67例,女25例,患者平均年龄37岁(18~72岁).行顺行髓内针69例,逆行髓内针23例.术后平均随访2年4个月(1~5年10个月).结果 顺行髓内针组和逆行髓内针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折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逆行带锁髓内针固定医源性骨折发生率较高.顺行带锁髓内针可能会影响部分肩关节功能,但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
伴有和不伴抑郁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情感Stroop任务下脑功能激活差异的研究
目的 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与阿尔茨海默病伴抑郁(dAD)患者在情感Stroop任务下脑功能激活区的差异,探讨情感因素对AD伴抑郁的发病影响.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轻度AD患者20例(DSM-Ⅳ标准,CDR 1.0),其中9例dAD患者(NIMH-dAD标准,CSDD量表>12),其在年龄、性别、利手(右利)、教育程度、病程和MMSE评分等项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有10例正常老年人为对照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利用情感Stroop任务为刺激.计算完成任务的反应时间、错误率和漏报率为行为学指标,同时采集fMRI脑部功能图像,使用SPM2软件分析.结果 dAD、AD组与正常对照组完成情感Stroop任务的反应时间分别为1528 ms±302 ms、1173 ms±237 ms、875 ms±320 ms;错误率分别为9.7%、7.6%、0.5%;漏报率分别为2.5%、3.1%、0,2组AD患者的反应时间均明显慢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1),且dAD组比AD组更慢(P=0.04),但2组在错误率(P=0.22)和漏报率(P=0.29)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感Stroop任务时(P<0.001),正常老年组在右侧杏仁核、双侧前额皮质、双侧枕叶与左侧顶叶激活.AD组仅见双侧顶叶和左侧前额皮质少量激活.dAD组双侧前额皮质激活.结论 AD伴有和不伴抑郁的患者均存在异常的脑功能成像,并有着明显的差别.dAD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更大.与情感功能相关的神经纤维投射异常可能是AD伴抑郁的发病基础.
-
曲古菌素A对人肺癌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应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菌素A(TSA)调节人肺腺癌细胞A549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的表达,观察肺腺癌细胞A549生长抑制、细胞周期阻滞以及对抑癌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 培养人肺腺癌细胞A549,应用MTT比色法观察TSA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以RT-PCR、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A549细胞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p21WAF1/CIP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TSA处理后A549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24 h时对照组和各处理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6.2%±1.1%、18.5%±2.3%、28.9%±3.6%、39.4%±3.7%、45.6%±2.7%,P<0.05;48 h时分别为8.1%±2.3%、26.9%±4.2%、35.6%±3.8%、56.5%±6.1%、69.8%±5.3%,P<0.05;72 h时分别为10.5%±1.3%、28.4%±3.2%、50.5%±5.8%、70.5%±6.9%、78.6%±4.5%,P<0.05),细胞阻滞于G1期(对照组和各处理组细胞G1期分布:56.5%±8.1%、70.5%±6.7%、78.6%±4.6%、82.4%±3.7%、85.6%±7.5%,P<0.05),P21WAF1/CIP1基因表达水平增强(对照组和各处理组RT-PCR吸光度分别为0.09、0.17、0.20、0.27、0.35,P<0.05).同时TSA处理A549细胞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TSA可能通过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提高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诱导P21WAF1/CIP1基因表达.
-
左肱骨大结节假性囊肿一例
患者女,41岁,2006年10月6日摔伤后感左肩疼痛、抬肩受限来查,查体局部软组织未见异常.当日于外院门诊行左肩关节正位X线平片检查示左肱骨大结节低密度囊样变,为确诊来我院行CT和MRI检查.X线表现为肱骨大结节卵圆形透亮区,局部骨小梁稀疏不均,与邻近骨质结构境界区分明显(图1).10月9日CT轴位扫描示肱骨大结节内低密度区,其内骨小梁稀疏,边缘欠清晰光整(图2).
-
我国颅内动脉瘤基础研究现状与展望
20世纪80年代,颅内动脉瘤(IA)的显微手术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死亡率降到2%以下,成为颅底外科成功标志.但是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其高死亡率和病残率,仍是困扰动脉瘤治疗的重要原因.
-
第120例疼痛-肿胀-囊性病变
病例摘要例1男,70岁.因发现左膝关节外侧有突出物5年,觉疼痛3个月就诊.体格检查:左膝关节外侧稍肿胀,左膝关节内上方压痛,外下方腓骨小头处可触及突出物,关节活动基本正常.X片显示:左腓骨骨软骨瘤(图1).
-
合并使用激活蛋白C有可能降低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引起脑出血的风险
症状性脑出血是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并发症.tPA活化血管内皮的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MMP-9与血脑屏障有关,能降低血管基底膜.现有研究提示tPA-MMP-9途径介导缺血后血脑屏障破坏,继而引起脑出血.激活蛋白C(APC)是一种血浆丝氨酸蛋白酶,具有全身抗凝、抗炎和抗凋亡活性,能直接保护神经元.有作者报道APC能稳定血管内皮屏障,降低败血症患者发生脑出血的危险.
-
蝶鞍外侧间隙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分析蝶鞍外侧间隙海绵状血管瘤(LSCC)的研究历程,重点阐述对LSCC的新认识和新显微外科策略.方法 根据LSCC认识的不同时期,将其分为4个阶段,共102例病人,其中第1阶段32例,第2阶段18例,第3阶段36例,第4阶段16例.逐一分析各阶段研究的进展状况,包括神经影像学、解剖学、病理学等,重点总结相应阶段外科处理措施的利弊得失.结果 第1、2、3、4阶段肿瘤全切除例数分别为4、5、17及12,次全切除例数分别为3、4、10及2.余皆为部分切除.术中失血量及手术致残率均在第4阶段得到明显改观.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动眼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和三叉神经损伤.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随着LSCC认识的逐步深入,其外科治疗亦日臻成熟.术中控制性降压、硬脑膜外入路手术切除应为LSCC首选治疗方法.
-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术后评价的意义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其指导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了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以DSA和手术作为参考标准,评价3D-CTA诊断价值.对其中的5例动脉瘤夹闭病例进行术后评价,术前术后均进行了CTA检查,通过比较两次CTA结果评价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 根据DSA资料及手术结果,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3.9%.对5例动脉瘤钛夹夹闭术后的患者通过CTA进行了随访,与术前CTA相比,颅内大血管均未见狭窄或闭塞.结论 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较好的三维显示能力,是一种可靠、微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为手术提供了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并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
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临床意义
目的 评价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对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46例颅内动脉瘤病人共51个动脉瘤进行了47次开颅手术.术中分别在动脉瘤夹闭前及夹闭后应用MDU对动脉瘤和邻近血管进行血流速度的检查.结果 MDU证实在47次动脉瘤手术中,有6次由于瘤夹位置而导致邻近血管狭窄或闭塞,而肉眼观察未发现(占12.76%);另外,在51个动脉瘤中,MDU发现1个动脉瘤在夹闭后未完全闭塞(占1.96%).夹闭后出现血管狭窄或闭塞以及动脉瘤夹闭不全的发生率与动脉瘤大小密切相关.在前交通和颈内动脉动脉瘤手术中发生血管狭窄的几率相对偏高.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应常规应用术中MDU,特别是对于巨大动脉瘤和没有明显瘤颈的动脉瘤,以及前交通和颈内动脉动脉瘤的病例.
-
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目的 探讨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颅内复杂动脉瘤共31例42个,包括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瘤1个,后交通动脉瘤12个,脉络膜前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瘤7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与小脑上动脉(BA-SCA)分叉处动脉瘤,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BA-SCA-PCA)分叉处动脉瘤各1个],椎动脉瘤2个,大脑后动脉瘤4个,眼动脉瘤4个.其中多发性动脉瘤10例,巨大动脉瘤14例,后循环动脉瘤7例8个,磨除前骨突后进行动脉瘤夹闭4例.分别采用眉弓锁孔入路、翼点锁孔入路、颞下锁孔入路、枕下外侧锁孔入路及乳突后锁孔入路进行手术.结果 动脉瘤夹闭术31个,微小动脉瘤包裹术2个,夹闭加巨大动脉瘤体切除术5个,孤立加瘤体部分切除术2个,孤立术1个,手术前破裂1个.术后近期GOS疗效评定,27例好,2例轻残,2例死亡.结论 锁孔入路可有效控制动脉瘤出血及进行前床突骨质磨除、巨大动脉瘤切除、载瘤血管塑型等操作.在个体化的手术设计及精湛的显微手术技术基础上,锁孔微创入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简捷、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