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Virology 중화실험화림상병독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866/R
- 国内刊号: 段树学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肾综合征出血热山东分离株鲁宁-84刘株的分子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山东分离株鲁宁-84刘株的分子特征.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鲁宁-84刘株M和S片段全基因,克隆于T载体,纯化后测定序列,应用DNA STAR软件比较分析.结果鲁宁-84刘株(JNL株)的M片段的全基因序列共3 615个核苷酸,编码1 135个氨基酸,S片段的全基因序列共1 698个核苷酸,编码429个氨基酸,为HTN型毒株.JNL株与HTN型毒株M和S全基因序列差异分别高达20.0%~20.6%和15.5%~16.0%,基于核苷酸序列的种系发生分析结果也可以看到,鲁宁-84刘株不同于国内外其他的分离株,处于独立的分支.结论山东地区鲁宁-84刘株流行株是与国内外HTN型毒株不同的新的HTN亚型病毒.
-
两种分泌抗PrP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及其初步鉴定
目的制备具有广谱种属反应性的PrP单克隆抗体(McAb),用于可传播性海绵样脑病(TSE)的诊断及致病机制研究.方法分别将对应于牛PrP29~48 (BoP1)、PrP89~108 (BoP2)的两种多肽与匙孔血蓝蛋白(KLH)偶联,免疫BALB/c小鼠,经细胞融合后获得分泌针对上述两种多肽的杂交瘤细胞株,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这些细胞株分泌的McAb与牛(Bo)、人(Hu)和仓鼠(Ha)PrP蛋白的反应性.结果通过细胞融合和2~3轮克隆化,用ELISA筛选出分泌抗BoP1和BoP2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D11和D8.Western blot显示,获得的McAb均能分别与重组BoPrP(25~242)、重组HuPrP(23~231)和HaPrP(23~231)反应.结论获得了可与牛、人和仓鼠PrP反应的两种McAb,可用于哺乳类PrP检测及TSE致病机制研究.
-
丁型肝炎病毒核酶反式切割HBV mRNA片段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反式作用丁型肝炎病毒(HDV)核酶体外切割乙型肝炎病毒(HBV) mRNA片段的可行性.方法将化学合成的核酶cDNA克隆到含有T7启动子的载体PGEM-4Z中.利用体外转录技术转录出核酶及底物,研究其体外切割活性.利用E-H作图法进行核酶的酶促动力学研究.结果在体外实验中显示两酶均能成功的将底物切割,37℃温浴90 min的切割百分率为50%和51%.利用E-H作图法进行的酶促动力学研究中求得Rc1、Rc2的Km值分别为0.61 μmol/L、0.58 μmol/L,Kcat值分别为:0.64*min-1、0.60*min-1.结论反式作用HDV核酶对非HDV底物-HBV mRNA片段的成功切割为寻找新的HBV的反义抑制手段开辟了途径.
-
抗汉坦病毒糖蛋白细胞内抗体的构建和稳定表达
目的在内质网和细胞质内表达抗汉坦病毒糖蛋白G1,G2细胞内抗体. 方法 PCR分别扩增抗汉坦病毒糖蛋白抗体VH和VL段基因,克隆入单链抗体表达载体pOPE-101-215(Yol),转化大肠埃希菌XLI-Blue,IPTG诱导表达并鉴定其活性,再将单链抗体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F/myc/ER和pEF/myc/CYTO,转染Vero E6,使单链抗体在内质网和细胞质内得到表达;通过G418和有限稀释法筛选阳性克隆,建立稳定表达抗汉坦病毒糖蛋白细胞内抗体的细胞系.结果 Western-blot检测证实原核表达单链抗体,ELISA,IFA检测其具有抗原结合活性,真核表达显示内质网和细胞质内特异性荧光,筛选细胞系阳性率>95%.结论成功建立稳定表达抗汉坦病毒糖蛋白细胞内抗体的细胞系,为利用汉坦病毒细胞内抗体研究抗病毒作用和病毒的包装复制及病毒感染机制奠定良好基础.
-
烟台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清抗体检测和汉坦病毒序列测定
目的了解烟台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清中IgG、IgM抗体水平,确定引起该地区HFRS流行的汉坦病毒的型别分布.方法收集临床HFRS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血清;用ELISA检测IgG、IgM抗体;用交叉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检测中和抗体;采用Trizol法提取患者血清中HFRS病毒RNA,用套式PCR产物做TA试验,测定核苷酸序列.结果 HFRS患者血清IgM阳性率为82.2% (88/107), IgG阳性率为85.7% (66/77). 该地区两城市38份HFRS患者血清中,有32份属家鼠型病毒(SEO)感染,另6份未能定型;另一城市16份HFRS患者血清中,有15份属姬鼠型病毒感染,1份未定型.该地区HFRS病毒与SEO的同源性达90%以上.结论引起烟台地区HFRS流行的汉坦病毒,属于以SEO为主的混合型病毒.
-
广西肝癌高、低发区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突变株的流行特征
目的了解广西肝癌高、低发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基因启动子突变株的流行特征.方法用套式PCR(nPCR)扩增77例广西原发性肝癌高发地区隆安县和低发地区桂林市人群HBV无症状携带者血清HBV DNA核心基因启动子,阳性者用直接测序法测序.结果发现77例HBsAg无症状携带者中39例HBV DNA阳性,阳性率为50.6%(39/77).隆安县标本HBV DNA阳性率为55.6%(20/36),其中35%标本核心基因启动子发生突变,常见的突变类型为双突变(nt 1 762 A→T、nt 1 764 G→A),占25%(5/20);桂林市标本HBV DNA阳性率为46.3%(19/41),其中47.4%标本有突变,常见的突变类型也是双突变,占4/19,两地区T1762A1764突变株流行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广西T1762A1764 突变株流行分布与肝癌发病率分布不成正相关关系.
-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定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在临床上验证急性乙型肝炎(乙肝)时,血清中HBV-DNA被清除机制.方法总结12例急性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定量和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66.7%的患者血清HBV清除发生于患者入院之前.乙肝病毒标志物中HBsAg、HBeAg的吸光度(A值)在住院期间逐渐下降,直至阴转.结论急性乙肝时,绝大部分患者HBV-DNA的清除可能是通过非细胞溶解机制.
-
慢性肝炎患者ECR1基因多态性、数量及活性的变化
目的研究慢性肝炎(CH)患者红细胞Ⅰ型补体受体(E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数量表达及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PCR和Hind Ⅲ酶切技术测定ECR1分子基因多态性,采用酶联免疫法定量测定ECR1分子的数量,采用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试验测定ECR1粘附活性.结果慢性肝炎患者E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健康人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活动性慢性肝炎、肝功能异常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ECR1的数量表达及活性明显低于健康人群(t=9.87,P<0.000 1),失代偿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ECR1分子数量明显低于代偿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但肝功能正常的慢性肝炎患者ECR1数量与健康人群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慢性肝炎患者ECR1数量表达及活性缺陷系后天引起,测定慢性肝炎患者ECR1的数量对临床病情判断及发展预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
A组轮状病毒广州地方株VP7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轮状病毒G1型广州地方株与标准株及北京G1型地方株VP7基因序列的差异,为我国轮状病毒疫苗的研制提供资料.方法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获得了轮状病毒广州地方株R97-196 VP7全基因的cDNA片段,将其克隆入T-A克隆质粒pUCm-T中,构建成重组质粒pUCmT-VP7,对克隆的VP7基因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该地方株的基因核苷酸全长为1 062 nt,读码框架和以往的研究一致,和北京G1型地方株T73的VP7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98%),而与不同血清型标准株间则变异较大(73%~81%),氨基酸序列中存在的一些高变区和保守功能区与已报道的研究结果一致.从进化角度分析,与轮状病毒标准株Wa株,相距较远.结论轮状病毒广州地方株R97-196 VP7基因片段属G1型,轮状病毒VP7基因的变异与地域有一定关系.
-
嵌合人/牛免疫缺陷病毒cDNA的构建及其在MT4细胞中的活性分析
目的构建嵌合人/牛免疫缺陷病毒(HBIV)cDNA,研究牛免疫缺陷病毒BIV Tat及LTR在人源MT4细胞中的活性. 方法 PCR扩增BIV的tat、LTR及HIV的 gag、pol、env片段,定向插入到pBluescript SK(+)载体上,嵌合质粒转染MT4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嵌合病毒中的基因转录,反转录酶活性测定嵌合病毒基因的表达. 结果 BIV tat、HIV gag在MT4细胞中均已得到转录,并已合成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反转录酶. 结论在人源MT4细胞中,嵌合病毒的BIV LTR具有启动子活性,BIV Tat具有反式激活功能.
-
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学的调查
目的探讨冠状病毒感染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病的关系,分析冠状病毒基因序列变异的临床意义,建立诊断冠状病毒变异株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收集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的不同临床标本,采用PCR技术分别进行衣原体、甲肺炎病毒以及冠状病毒等的基因检测.以冠状病毒相对保守的依赖RNA的RNA多聚酶基因为靶基因,采用Nested RT-PCR技术从非典型肺炎患者的鼻咽吸取物标本和漱喉液标本中扩增出冠状病毒基因,将PCR产物直接克隆到T载体,进行序列测定,进一步比较不同分离株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结果在27例非典型肺炎患者中检出冠状病毒基因阳性6例,阳性率为22.2%.而在15例健康对照中,全部阴性.采用BLAST软件将所获得的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与基因库(GenBank)登记的序列比较,结果显示本次分离克隆的冠状病毒基因与既往报道的所有冠状病毒在核苷酸水平没有相关性,核苷酸同源性高不超过40%.但在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为80%左右(70%~82%).从不同患者中分离的冠状病毒基因之间在核苷酸水平的同源性在98%以上.与刚刚公布的加拿大、中国香港、英国等SARS冠状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结论相当部分非典型肺炎患者存在冠状病毒的感染,提示本次的非典型肺炎发病与感染冠状病毒有关.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从本次非典型肺炎患者中分离的冠状病毒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并与世界其他地区分离的SARS冠状病毒同源性达99%以上.以RNA多聚酶为靶基因Nested RT-PCR技术可以用于诊断这一新种冠状病毒感染.
-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螨体内汉坦病毒的研究
目的研究汉坦病毒(HV)在革螨、恙螨体内增殖、定位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革螨、恙螨体内HV-RNA.结果用PCR技术从革螨、恙螨体内检测到HV-RNA,低检测为5只螨组;取革螨和恙螨幼虫、若虫定期测定TCID50/ml滴度,证明HV在革螨、恙螨体内可经期传播并有增殖现象;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在革螨、恙螨的卵巢细胞、支肠细胞等组织中检测到HV-RNA.结论研究结果证明HV在螨体内可经期传播,并有增殖现象;HV通常定位于螨的卵巢和支肠细胞等组织内.为革螨、恙螨的媒介意义提供了具有分子水平的直接证据.
-
广西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了解广西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流行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套式PCR扩增检测广西南部和北部[桂南和桂北]的各型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共161份血清HBV DNA,阳性者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直接测序法或克隆测序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广西HBV各种基因型分布比例:基因型A占3.7%,基因型B 21.7%,基因型C 72.7%、基因型D 1.2%;未发现基因型E、F、G和H.基因型C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组中流行呈增加趋势,基因型B的流行与基因型C比较呈相反趋势(主要在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和急性肝炎流行率相对较高);基因型C组的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基因型B组,而基因型C组抗-HBe阳性率显著低于基因型B组.在基因型C组的肝脏损伤(ALT)比基因型A和B组更为严重;而在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组中,基因型C在桂南的流行率显著高于桂北,基因型B的情况则相反.结论①广西主要流行的HBV主要为基因型B和C,桂南主要为HBV基因型C,桂北则主要为HBV基因型B,提示广西HBV基因型由于其流行分布的不同与广西肝癌发病率桂南高于桂北有关.②基因型C与较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癌的发生有关.③首次发现广西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存在少量的HBV基因型A型、D型和B+C的混合型的流行.
-
汉坦病毒山东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核苷酸序列分析等方法,比较山东省家鼠型汉坦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提取汉坦病毒感染细胞的全细胞RNA,逆转录后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病毒cDNA.对PCR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 结果汉坦病毒山东分离株SD25、SD70、SD27和SD10均为家鼠型汉坦病毒,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与已知SEO型病毒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这4株病毒间的同源性高达98%以上. 结论 4株病毒分离时间跨度虽有十几年,但相互间变异很小,证实了家鼠型汉坦病毒的稳定性.
-
中国汉族人HIV-1协同受体CXCR4基因编码区新的突变位点研究
目的对中国汉族人群HIV-1协同受体CXCR4编码区的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为中国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CXCR4(cDNA编号AF147204)编码区用2对引物进行PCR扩增,然后分别测序,测序样本数为48例.用DNAstar分析测序结果,寻找SNP位点.结果在编码区发现了7个SNP位点,其中3个同义突变(129位C→T、426位C→T,968 C→T),3个有义突变(38位C→T、90位A→T、712位A→C),1个终止突变(106位C→T使谷氨酸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其中38位C→T、90位A→T、712位A→C、106位C→T,基因突变频率为4.2%、4.2%、9.4%和3.1%.结论在CXCR4编码区找到的7个SNP位点中,4个引起氨基酸改变,1个已有报道,对HIV-1感染和AIDS病程的影响值得研究.
-
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候选毒株在Vero细胞上的适应传代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目的将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候选毒株适应于Vero细胞,并对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进行研究.方法将汉滩病毒H8207株和汉城病毒Y86013株在Vero细胞上进行连续终末稀释传代,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空斑减少中和试验, 研究传代后毒株的繁殖特性、病毒滴度、抗原量及免疫原性.结果经过5次终末稀释传代,两株病毒在Vero细胞上均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从第六代开始病毒滴度稳定在7.0 Lg TCID50/ml以上,第八代两毒株抗原量均已达到1∶64,H8207株抗原量继续升高,高时达1∶256.用两株病毒不同培养代次上清液制备的单价原液灭活疫苗免疫家兔二针,免疫血清对同型毒株的中和效价均达到1∶10.结论两株病毒已适应于Vero细胞,且具有病毒滴度高和免疫原性良好的特性,适合用作Vero细胞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纯化疫苗的候选毒株.
-
普马拉型汉坦病毒
汉坦病毒可以引起两种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的人类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HPS)[1].
-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研究现状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一种抗原性及其遗传特性相似的病毒群所致,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1],30年代在我国东北地区即有孙吴热、二道岗热、虎林热、黑河热等的称谓.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该病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着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我国重点的防治传染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本病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的检测及其意义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是一种致瘤性DNA病毒,已被普遍公认为人类生殖道肿瘤的重要致病因素.近年来,HPV与人类头颈部肿瘤,尤其是与头颈部鳞癌的关系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和研究,被认为是继吸烟、饮酒之后的头颈部鳞癌的第三大致病因素.大量研究证实,HPV在人类头颈部鳞癌,如:扁桃体癌、舌癌及喉癌原发肿瘤中检出率高,而在鼻咽癌中阳性率较低.另外,HPV在头颈部鳞癌转移淋巴结中的检测未见报道.
-
云南登革热一例
登革热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我国主要发生于海南、广东和广西.云南过去未见,现报道首例病例.
-
黄芪和猪苓口服液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血清和粪便IL-2、IL-6和IFN-γ的影响
本实验观察了中药黄芪和猪苓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血清和粪便IL-2、IL-6和IFN-γ动态变化的影响,以期提高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
两株人微小病毒B19结构蛋白部分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分析
人微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 PVB19)是微小病毒科微小病毒属中唯一致人类疾病的病毒,是动物病毒中体积小、结构简单的DNA病毒.近年来,国外对PVB19基因变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4],但国内仅有少数学者对部分地区PVB19分离株的核苷酸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5、6],且均与标准株对应序列完全一致.
-
老年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一般认为戊型肝炎多见于青壮年,但近年来老年戊型肝炎有逐渐增加趋势,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现将我院收治的127例老年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总结报道如下.
-
汉坦病毒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研究与防治
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我国重要的病毒性传染病,和其他病毒性疾病相比,汉坦病毒及其相关疾病在我国存在着一些明显特点:①我国HFRS疫区广泛,以省为单位,疫区的人口在12亿以上,病例数占全世界的90%以上.
-
拉米夫定与泛昔洛韦联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与泛昔洛韦联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设联合治疗组28例,单用拉米夫定组30例,单用泛昔洛韦组32例.联合治疗组给予口服拉米夫定0.1 g/d(PO),泛昔洛韦1.5 g/d(PO), 24周.拉米夫定、泛昔洛韦单用组剂量及疗程分别同联合治疗组.结果 3组均无明显副反应,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无差异.3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89.3%、66.7%、40.6%,差异有显著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eAg)阴转率分别为28.6%、23.3%、21.9%,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拉米夫定与泛昔洛韦联合用药安全、耐受性好,临床显示联合治疗对HBV DNA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单用药.
-
热毒清眼药水体外抗Ⅰ型单纯疱疹病毒药效的评价
目的通过组织细胞培养实验观察中药热毒清眼药水(RED)对单纯疱疹性病毒(HSV)所致细胞病变影响.方法大无毒浓度的热毒清眼药水分别对100TCID50与10TCID50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细胞所致的细胞病变进行用药抑制和检测热毒清眼药水对单纯疱疹病毒-Ⅰ(HSV-Ⅰ)病毒经不同浓度药物处理后所致细胞病变的影响.结果大无毒浓度的热毒清眼药水对100TCID50与10TCID50HSV-Ⅰ致细胞病变有明显抑制作用,与0.1%阿昔洛韦眼药水抑制作用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者均未出现细胞病变,而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500 000~63 000 μg/L热毒清眼药水对HSV-Ⅰ致细胞病变抑制作用比2 000 000 μg/L~1 000 000 μg/L两种浓度更强,与对照组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热毒清眼药水细胞大耐受浓度是2 000 000 μg/L(1∶80稀释度),大于阿昔洛韦眼药水细胞大耐受浓度5 000 μg/L(1∶400稀释度).结论实验证实热毒清眼药水具有明显抗HSV-Ⅰ作用.热毒清眼药水细胞毒性很小,明显低于阿昔洛韦眼药水.
-
依靠科学战胜非典
非典型肺炎(非典)作为一场灾难,牵动了世界,我国更是深受其害.本刊作为医学病毒学专业性刊物,非常关注非典的疫情和研究,日前本刊就有关非典的疫情和研究情况采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非典"攻关专家组成员,以书面内容回答如下.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
1998 | 01 02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