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底病

中华眼底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cular Fundus Diseases 중화안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015
  • 国内刊号: 51-143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2-73
  • 曾用名: 眼底病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黎晓新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一例

    作者:邓丽贤;陈滨晖;幸晓华;蔡胜诗

    患者男,65岁.因右眼下半部反复视物模糊6个月,视物不见12 h于2007年5月19日入院.既往诊断为双眼开角型青光眼6个月,使用拉坦噻吗滴眼液治疗,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患有高脂血症2年;否认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全身病病史.眼科检查:右眼视力数指/40 cm,不能矫正,左眼视力1.2.眼压:右眼19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20 mm Hg.右眼角膜透明,前房深,瞳孔圆,直径3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正常;晶状体透明.

  • 视神经完全撕脱伤一例

    作者:刘雪莲;白宁艳;徐浩;王琴;周杰;范健

    患者男,11岁.因跌伤致右眼疼痛,视物不见6 h于2007年4月28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6 h前不慎从牛背上跌倒,右眼被尖石刺入眼眶,当即出现右眼疼痛、视物不见.右面部流血较多,无热泪流出,无昏迷及意识障碍.于当地医院做皮肤伤口清创缝合后转入我院.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无光感,左眼1.0.眼压右眼12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0 mm Hg.右眼下眶缘可见一长约5 cm的弧形皮肤裂伤,已缝合,内侧区皮下淤血、水肿明显,眼球运动正常.

  • 一例高度近视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方法的循证选择

    作者:吴昌凡;郎平;王晓琴;邢怡桥

    患者男,45岁.因左眼前黑影遮盖1 d,于2008年11月13日收住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眼科.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10.5 D矫正0.5,左眼手动,不能矫正.左眼角膜透明,晶状体轻度混浊,玻璃体混浊明显,无明显增生,视网膜脱离范围从2点至9点时钟位.累及黄斑,4、7点处可见约1/3个视盘直径(DD)大小的马蹄裂孔,眼轴29.30 mm;右眼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呈豹纹状改变,周边变性明显,眼轴30.50 mm.辅助检查:B型超声检查显示左眼视网膜剥离,玻璃体后段混浊.诊断:左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双眼高度近视.

  • 控制性低血压下视网膜毛细血管瘤眼内电凝联合玻璃体手术切除一例

    作者:宥永胜;宋宗明;沈丽君;高潮;赵振全;王瑞华;陈世云

    患者男,24岁.因左眼视力下降2年,加重2周于2007年5月24日以"左眼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收住我科.入院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检查无特殊发现.专科检查:右眼视力0.8,左眼数指/30 cm.验光:右眼+0.50/-0.50×85°=1.0,左眼+0.50/-0.50×25°=数指/30 cm.眼压:右眼15.4 mm Hg(1 mm Hg=0.133 kPa),左跟15.2 mm Hg.双眼外眼正常.

  • 结节硬化病合并视网膜星状细胞错构瘤一例

    作者:肖骏;杨波;崔极哲;杨丽;杨凤娟;拱中华

    患者男,10岁.因左眼下睑肿物于2007年8月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自幼左眼下眼睑肿物,近年来逐渐增大.自幼有间歇性抽搐病史,未予以诊治.无早产及吸氧史,无家族遗传病史.身体检查:左眼下睑皮肤见约3 cm×4 cm肿物,鲜红色、质地柔软,与正常皮肤分界欠清晰.颜面及颈部皮肤见多发丘疹样皮肤病变.

  • 伴有睫状视网膜动脉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一例

    作者:王晓刚;任佩贤;董静

    患者男,52岁.因左眼视力急剧下降5 d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09年5月29日弯腰劳动时,突然自觉左眼视物不清、眼花,休息后无缓解;无眼红、眼痛,头痛、恶心等.当地医院给与消炎治疗(具体药物名称不详)未见好转,6月3日来我院眼科就诊并以"左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收入院治疗.患者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全身检查:血压120/90mm Hg(1 mm Hg=0.133 kPa);脉搏68次/min,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非阵发性交界区心动过速.

  • 白细胞介素-1β促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

    作者:李莹;张潇;赵潺;龙琴

    目的 观察炎前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IL-β浓度为0、1、10、20 ng/ml和时间为24、36、48 h作用下RPE细胞的VEGF和bFGF分泌量变化;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10 ng/ml IL-1β作用48 h后RPE细胞的VEGF和bFGFmRNA变化;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IL-1β刺激后RPE细胞的增生状态.结果 相同刺激时间即36 h作用下,终浓度为1、10 ng/ml的IL-1β促进RPE细胞VEGF的分泌(q=32.79,42.56;P<0.01);10 ng/ml的IL-1β促进bFGF的分泌(q=7.514,P<0.01);与浓度为10 ng/ml的IL-1β刺激相比,增加IL-1β刺激浓度至20 ng/ml使RPE细胞VEGF和bFGF分泌量下降(q=9.35,6.92;P<0.01).相同浓度即10 ng/ml的IL-1β作用下,IL-1β作用时间与RPE细胞VEGF和bFGF分泌量具有正性时间-效应关系;浓度为10 ng/ml的IL-1β作用48 h可促进RPE细胞的VEGF和bFGF mRNA水平;MTT结果 证明IL-1β未明显影响RPE细胞的增生状态(F=0.317,P>0.05).结论炎前因子IL-1β可影响人RPE细胞VEGF和bFGF的分泌量,在一定的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范围内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 白细胞介素-1β对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表达的影响

    作者:沈玺;徐格致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Sprague-Dawley(SD)大鼠Müller细胞分别以0.0、0.1、1.0、5.0、10.0 ng/ml浓度的IL-1β刺激24 h后,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otting)检测细胞内pSTAT3的表达改变.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0、500、1000 ng/ml组,每组均为8只大鼠.分别将磷酸缓冲液(PBS)配制的浓度分别为100、500、1000 ng/ml的IL-1β注入大鼠的左眼玻璃体腔中,对照组大鼠左眼玻璃体腔注射相同容积的PBS,24 h后采用同样方法 检测pSTAT3在视网膜的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otting检测结果 显示,IL-1β刺激24 h后,IL-1β浓度为0.0 ng/ml时,pSTAT3在细胞核内有极少量表达,当浓度达到1.0 ng/ml后,pSTAT3在细胞核内的表达随浓度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64,43.78;P<0.01).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内无明显pSTAT3的表达,当浓度达到100.0 ng/ml后,pSTAT3在视网膜内的表达随浓度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53,43.70;P<0.01);pSTAT3主要表达于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双荧光标记显示,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内无pSTAT3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主要表达于神经节细胞层,并向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呈丝状放射;从100 ng/ml IL-1β刺激24 h后起,内核层就出现颗粒状GFAP和pSTAT3的双标染色.结论 IL-1β可以上调Müller细胞pSTAT3的表达,这可能是Müller细胞发生反应性胶质活化的通路之一.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载体的构建、鉴定及初步应用研究

    作者:方媛;樊嘉雯;莫晓芬;孙兴怀;郭文毅;孔德升;马端;田洁

    目的 构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质粒,观察其融合蛋白的特性.方法 将BDNF cDNA片段插入pcDNA3.1/NT-GFP-TOPO真核表达质粒,使其与GFP同处一个阅读框架中,测序鉴定后,转染培养的雪旺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otting)观察外源性目的 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该质粒活体转染视神经切断的大鼠模型,观察所表达外源性蛋白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 测序证实质粒构建成功.Western botting结果 显示.BDNF-GFP融合蛋白表达一相对分子质量为41×103大小条带.荧光显微镜下可见BDNF-GFP转染的细胞发出绿色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可见绿色荧光与红色荧光完全重合.转染BDNF-GFP质粒和GFP质粒的大鼠视神经切断术后7d存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分别为(1201±286)、(482±151)个/mm2,存活百分比分别为(51.39±12.24)%和(20.62±6.46)%;28 d时存活的RGC分别为(715±71)、(112±24)个/mm2,存活百分比分别为(30.59±3.04)%和(4.79±1.03)%.两组存活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4,11.378;P<0.01).结论 BDNF-GFP融合表达载体可以转录翻译为一融合蛋白,该蛋白可自发绿色荧光,并具有BDNF的生物学活性.

  • 人胚胎九个月视网膜组织超微形态学观察

    作者:李根林;刘月月;张湘;雷祥

    目的 观察人胚胎9个月时视网膜组织结构,探讨出生前期视网膜内神经元发育特征及意义.方法 取因外伤自愿终止妊娠的9个月人胚胎2例4个眼球.1例孕周为35周,1例为36周.胎龄根据孕妇的末次月经及测量胚胎坐高而确定.每只眼球于后极部定位取材视网膜组织片4个,常规电子显微镜标本处理程序后进行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共观察视网膜样本8个.结果 胚胎9个月时,外核层内含有5~6层感光细胞,外界膜外侧散在分布直径为2~3 μm的球形膜性结构.感光细胞内节段排列紧密,其间可见含粘连小带的外界膜,内含线粒体.其外侧可见纤毛.外节段较小,其内可见少量排列欠整的盘膜结构.感光细胞为多形核,常和(或)异染色质比例接近.感光细胞轴突分支少而细,与内核层细胞间联系较少,未见典型的"突触"结构.视网膜内核层含4~5层胞体.多种胞核常和(或)异染色质密度不均,部分为分叶核,核膜清晰.内网状层内各神经细胞分枝细小,神经突起间联系较少,少见典型的"突触"结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数量较少,胞膜完整,胞浆内可见大的细胞核和粗面内质网,核膜为连续的双层膜性结构,核内以常染色质为主.视网膜内界膜为双层膜性结构,其内侧可见排列整齐的神经纤维层,表面分布直径2~3μm的微孔,其间散在4~5 μm的较大孔隙.结论胚胎9个月时,人视网膜组织各层结构已经形成.但部分细胞结构和细胞联系尚未成熟,提示此期人视网膜发育仍处于发育重塑的重要时期.

  • 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

    作者:邵珺;樊莹

    虹膜色素上皮(IPE)细胞是一种胚胎发育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同源的生长细胞,不仅在结构上与RPE细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在吞噬视杆细胞外节段和分泌细胞因子等功能方面也有显著一致性.利用基因转染等方法 将IPE细胞移植到视网膜下腔不仅可以应用于遗传性视网膜变性,老年性相关变性等眼科疾病的治疗,同时还可以应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关注IPE细胞的功能特性及其移植方法 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IPE细胞的功能特性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高度近视眼底改变的光相干断层扫描新发现

    作者:刘玉燕;韩泉洪

    高度近视眼的眼底病变中,眼轴的延长和后极部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成是引发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因素,也是高度近视特征性的病理机制所在.视网膜病变主要发生在上下血管弓、视盘和中心凹的范围内,视网膜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其随眼轴延长的延展程度可能不能符合眼后极部的形态变化,导致局部造成对视网膜的血管性牵拉.高分辨率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出现使上述一些常规不易或不能观察到的视网膜微皱褶、血管旁内层视网膜裂纹、血管旁板层裂孔、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空化"现象等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得到了更好的体现.现就高度近视跟底改变的OCT新发现作一综述.

  • 玻璃体腔注气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疗效的初步观察

    作者:胡玉章;吴倩影;梅采秋

    黄斑视网膜劈裂是高度近视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不明,治疗较为棘手.我们采用玻璃体腔注气治疗了一组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线粒体DNA继发突变位点研究

    作者:崔世磊;杨凌;王薇;尚军;魏文斌;张晓君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线粒体DNA(mtDNA)突变导致的母系遗传性疾病,90%~95%的LHON患者都与3种常见mtDNA原发突变G11778A、G3460A、T14484C有关.迄今国内外已经报道了48种LHON相关的病理性突变位点,如G11778A,G3460A,T14484C,G3733A,C4171A,T10663C,G14459A,C14482A/G,A14495G,C14568T等(http://www.mitomap.org).

  • 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分型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作者:徐格致;刘卫

    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类组织学分型可以分为单纯外层劈裂、外层和中层劈裂、外层和内层劈裂、多层劈裂4种情况.以彻底清除玻璃体后皮质及后部血管弓内的内界膜为重点的玻璃体视网手术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主要选择.其中,单纯外层劈裂合并中心凹脱离者,手术后视功能改善较明显;而多层劈裂者视功能改善有限或不改善.合理剥除后皮质与内界膜起始点,应在未发生内层劈裂处.正确认识和了解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OCT分型.对于选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方式和判断治疗预后有积极意义.

  • 正确认识和掌握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诊疗方法,减少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损害

    作者:赵培泉;许宇

    以近视眼中心凹劈裂、黄斑裂孔及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为代表的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是影响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有助于提升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解除玻璃体后皮质和内界膜对视网膜的牵拉,有利于恢复视网膜的弹性,使近视眼中心凹劈裂消失.促进黄斑裂孔的闭合和视网膜复位;而抗新生血管药物与光动力疗法和(或)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则是治疗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展方向.正确认识和掌握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诊疗方法 和时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使其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是进一步减少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损害的关键.

  •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联合全氟丙烷眼内填充疗效评价

    作者:马进;朱铁培;张倩茹;叶盼盼

    目的 客观评价视网膜内界膜(ILM)剥离手术联合全氟丙烷(C3F8)眼内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31例33只眼,手术前屈光度-9.5~-21.0 D,平均屈光度(-13.1±-3.6)D,眼轴26~32 mm,平均眼轴长度(28.3±2.1)mm,均伴有黄斑部的巩膜葡萄肿而不伴有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采用常规20G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ILM剥离和10%C3F8眼内填充,手术中采用曲安奈德(TA)标记ILM.手术后1、2、3、4、8个月复查,对比观察手术前后佳矫正中心视力和黄斑部的结构变化.结果 手术后1个月开始,黄斑部视网膜劈裂即已显著改善,佳矫正中心视力获得相应提高,随时间的延长,黄斑部结构无明显变化.手术前及手术后1、2、3、4、8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327.6±51.7)、(165.2±22.6)、(159.3±28.7)、(167.7±17.1)、(142.7±13.8)、(169.1±19.6)μm.与手术前相比,手术后1~8个月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均较手术前显著下降(t=9.21,9.23,9.21,10.67,9.21;P<0.05),手术后各时间段之间比较,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4个月至随访末期,黄斑部劈裂复发3只眼,占9.1%.结论视网膜ILM剥离手术联合C3F8眼内填充可有效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手术后远期劈裂的复发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 高度近视偏心注视优势位置的研究

    作者:贾亚丁;栗改云;张棉花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因黄斑病理损害形成中心暗点以及丧失中心视力后偏心固视的形成规律,确定偏心注视点的优势位置.方法 应用微视野计(MP-1)对因黄斑病变形成偏心固视的40例高度近视患者的54只眼作固视检查.利用正常成人中心固视的90%置信椭圆,确定偏心固视相对于中心凹的位置.根据观察到的偏心固视的位置,将所有患眼分为preferred retinal locucs(PRL)优势组和PRL非优势组;并将两组视力作统计学比较.结果 54只高度近视眼中,中心视力丧失后偏心固视点形成在暗点下方视野者24只眼,占本组患眼的44.44%;左侧19只眼,占35.19%;上方6只眼,占11.11%;右侧5只眼,占9.26%.双眼均形成偏心固视者14例,其中13例双眼偏心固视模式一致,均为下方者7例,占双眼偏心固视者的50.00%;均为左侧者5例,占35.71%;均为上方者1例,占7.14%.偏心固视位于下方、左侧视野组与偏心位置位于右侧和上方的非优势组之间比较.其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44,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偏心固视会形成在尽量靠近中心凹有功能的视网膜.下方视野是形成偏心固视的优势位置.

  • 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近视性牵引性黄斑病变的疗效观察

    作者:欧阳平波;朱小华;唐罗生;高玲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近视性牵引件黄斑病变(MTM)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经时域光相干断层扫描(TD-OCT)及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检查确诊为MTM患者29例31只眼.将其分为MTM的较早期阶段组(1组)和MTM的高级阶段组(2组),1组10例12只眼,2组19例19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标准三通道PPV,10%~15%惰性气体充填.手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随访观察手术跟佳矫正视力,黄斑结构恢复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手术后6个月,1组患者视力全部改善,改善率100.0%;2组患者视力改善者占63.2%;手术后视力改善比较,1组显著优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77,P=0.000).黄斑裂孔消失且未见裸露的色素上皮者,1组12只眼,2组3只眼;黄斑中心仍有组织缺损但其周围视网膜复佗者,1组0只服,2组13只眼;黄斑裂孔存在伴视网膜脱离者,1组0只眼,2组3只眼;手术后黄斑结构恢复情况比较,1组显著优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18,P=0.000).结论早于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彤成进行手术十预可有效防治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形成,大限度保存视力.

  • 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前膜的组织学观察

    作者:吕骄;赵培泉;徐格致;黄欣;倪颖勤

    目的 观察病理性近视内界膜表面结构的组织学变化与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同顾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34例3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眼屈光度均超过-6.00 D,眼轴26.00~33.12 mm,平均眼轴长度27.74 mm.5只眼为黄斑裂孔无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组),29只眼为黄斑裂孔合并后极部视网膜浅脱离(视网膜脱离组).对入选患眼行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观察Weiss环以判断玻璃体后脱离程度,获取34只眼的视网膜前膜及19只眼的内界膜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及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色,采用光学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玻璃体切割手术中,5只眼出现Weiss环,24只眼的视网膜表面有多层玻璃体组织残留.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内界膜表面的视网膜前膜主要由玻璃体胶原纤维.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组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19只眼的内界膜标本中,5只眼可她内界膜一玻璃体胶原纤维-细胞的"三明治"样结构,1只眼可见内界膜损伤、表面组织牵引和星形胶质细胞移行.结论病理性近视玻璃体后界面劈裂、内界膜表面组织结构的变化是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直至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

  • 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伟奇;张责华;胡一骏;郑建龙

    目的 观察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患者48例48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高度近视史,视网膜脱离以后极部为主.裂隙灯前置镜和(或)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均发现黄斑裂孔.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或抽吸联合玻璃体切割硅油充填,41例行内界膜(ILM)剥离,23例植入人工晶状体(10L).硅油取出的时间距第一次手术时间为3.5~48.0个月.取硅油前均行OCT检查.取硅油后随访观察均1年以上.结果 除5例外,其他患者手术后1周,前置镜检查均不能看到黄斑孔边缘;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8例患者全部已取硅油.取硅油前OCT检查,黄斑孔愈合呈U型8例,V型为6例,W型为23例;未闭合11例.未闭合的11例经取硅油与膨胀气体充填后全部复位,其中,U型2例,W型9例.32例W型愈合者中2例患者在取油后13、38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复发.终黄斑裂孔U型和V型愈合者16例,占33.3%;W型愈合者32例,占66.7%.视网膜复位率为100.0%.结论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OCT检查是确定黄斑孔是否封闭的客观标准.

  • 上海市北新泾街道老年人高度近视眼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谢田华;樊莹;邹海东;黄晓波;王宁;张皙;傅炯;沈彬杰

    目的 了解上海市北新泾街道60岁及以上老年人高度近视眼患病率、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分层抽样法,对上海市北新泾街道的4153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人群普查,受检者3851例,受检率为92.73%.现场调查内容为问卷调查及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屈光度、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检查和眼底照相等.屈光不正用等效球镜度数(SE)表示.若受检者SE>-6.00 D,眼底表现有后巩膜葡萄肿、漆纹样裂纹、Fuchs斑、近视弧形斑等近视性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病灶则诊断为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小孔视力按照WHO视力损伤分级:佳矫正视力≥0.05但<0.3为低视力,<0.05为盲.结果 受检者中,高度近视眼207例,占5.37%.其中,183例表现高度近视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占88.40%.随年龄的增长,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患病率显著下降(X2=19.21,P<0.01),但男女之间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有无高度近视眼家族史人群的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9.21,32.08,960.68;P<0.01).受检者中,双眼盲29例,单眼盲96例,双眼低视力104例,单眼低视力562例.183例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中,111例存在明显的视力损伤,占60.65%,其中,双眼盲、单眼盲、双眼低视力、单眼低视力的患者分别为10例,11例、31例和59例,分别占总受检人群中视力损伤者的34.48%、11.46%、29.81%和10.50%.结论上海市北新泾地区老年人高度近视眼的患病率较高.年龄、文化程度,高度近视眼家族史是影响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重要因素.

  • 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光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作者:姜春晖;王文吉;徐格致;王玲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前置镜、A/B型超声和OCT检查确诊的154例高度近视患者158只眼的临床资料.OCT检查主要进行黄斑部水平及垂直线性扫描.根据OCT检查后极部是否存在视网膜劈裂,将其分为劈裂组、非劈裂组.其中,劈裂组53例55只眼,占34.8%;非劈裂组101例103只眼,占65.2%.回顾分析时,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屈光度、视力、眼轴长度、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玻璃体牵引率、视网膜脱离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B型超声检查显示,158只眼均有后巩膜葡萄肿.OCT检查显示,视网膜劈裂组55只眼中,内层劈裂15只眼,占27.3%;外层劈裂53只眼,占96.4%;中层劈裂7只眼,占12.7%.内外层劈裂可单独存在,也可共存于同一患眼,中层劈裂都与外层劈裂相伴.存在2种或以上类型的劈裂13只眼,占23.6%;单纯外层劈裂40只眼,占72.7%;仅有内层劈裂2只眼,占3.6%.伴视网膜脱离26只眼,占47.3%;伴黄斑裂孔13只眼,占23.6%;伴玻璃体牵引12只眼,占21.8%.非劈裂组103只眼中,伴玻璃体牵引23只眼,占22.3%;黄斑裂孔19只眼,占18.4%;视网膜脱离21只眼,占20.4%.两组患者年龄(t=0.250)、屈光度(t=1.156)、眼轴(t=0.252)、性别(X2=1.075)构成、黄斑裂孔(X2=0.598)、后巩膜葡萄肿(X2=∞)、玻璃体牵引(X2=0.05)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视网膜劈裂组视力明显低于非劈裂组(X2=6.345,P<0.05);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劈裂组(X2=12.400,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存在于视网膜内中外多个层次,其中外层劈裂常见;患者往往视力低下且常伴发其他黄斑病变,以视网膜脱离常见.

  • 高度近视患者后极部视网膜血管曲折度及分叉角变异

    作者:韩泉洪;刘玉燕;楚艳华;赵秉水;刘蓓;韩梅;李岩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后极部各个象限视网膜动静脉曲折度及分叉角的变异.方法 对比分析高度近视患者32例52只眼以及正常人22例30只眼后极部不同象限视网膜血管曲折度及分叉角大小,并比较高度近视后极部视网膜血管与正常眼的差异.多变量方差分析对结果 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高度近视眼由视盘发出平行走向黄斑的血管,动脉曲折度分别为(1.29±1.10)×10-4、(5.39±1.93)×10-5;正常眼分别为(4.15±2.38)×10-4、(9.75±4.99)×10-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9,2.00;P<0.05).高度近视眼视网膜动脉鼻上鼻下分叉角分别为(66.17±14.04)°、(61.20±11.02)°,正常眼分别为(77.66±14.12)°、(85.86±16.4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0.77,0.83;P<0.05).高度近视眼视网膜静脉颞上颞下分叉角分别为(92.39±20.36)°、(83.56± 23.50)°,正常眼分别为(79.45±15.94)°、(70.59±17.2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4,1.83;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视网膜动脉及从视盘发出平行走向黄斑的血管曲折度变小,与动脉相应静脉曲折度变化不明显;高度近视眼底血管动脉鼻上鼻下分叉角较正常眼较小,高度近视眼底静脉颞上颞下分叉角较正常眼增大.

  •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哲丽;孙鹏;张含;谷峰

    目的 观察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5例25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 分为2组,A组为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13例13只眼;B组为玻璃体切割手术加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剥离,12例12只眼.所有患者行惰性气体填充,手术后保持面朝下体位7~15 d.观察佳矫正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检查眼底,光相干断层扫描(OCT)、B型超声检查视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 结果 A组13只眼中,7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53.8%;B组12只眼中,11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91.7%.B组视网膜复位率明显优于A组(X2=4.427,P=0.046);25只眼中,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者17只眼,占68.0%.其中,A组13只眼中,6只眼黄斑裂孔闭合,占A组患者的46.2%;B组12只眼中,11只眼黄斑裂孔闭合,占B组患者的91.7%.两组患者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40,P=0.020).A组手术后佳矫正LogMAR视力提高平均0.32,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5,P=0.041),B组手术后佳矫正LogMAR视力提高平均0.53,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81,P=0.012).两组间手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51.5,P=0.16).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可能通过完全解除玻璃体黄斑牵引、增加视网膜顺应性而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显著增加视网膜复位率及黄斑裂孔闭合率.

  • 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劈裂和非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孙传宾;王勤美;薛安全;陈彬;黄江;孙涛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劈裂(MRS)和非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RDH)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186例349只眼中合并MRS和MRDH的19例24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主觉验光、双目间接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联合Goldmann三面镜检查,以及眼底照相、A/B型超声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 349只眼中后极部存在MRS和(或)MRDH 24只眼,占6.9%.眼底检查结果 显示.所有患跟均有后巩膜葡萄肿(PS),占100.0%;玻璃体黄斑牵引条带(VMT)2只眼.占8.3%;黄斑部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2只眼,占8.3%;黄斑全层裂孔1只眼,占4.2%.B型超声检查结果 显示,所有患眼均伴有PS,占100.0%;黄斑部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7只眼,占29.2%,脱离的视网膜与PS锥顶形成弓样结构;VMT条带2只眼,占8.3%.OCT检查结果 显示,黄斑部外层视网膜劈裂(ORS)22只眼,占91.7%,其中合并黄斑部内层视网膜劈裂(IRS)8只眼,占黄斑部ORS的36.4%.MRDH 5只眼,占20.8%,其中合并ORS 3只眼,占MRDH的60.0%;单纯性MRDH 2只眼,占MRDH的40.0%,其中合并VMT 1只眼.VMT 13只眼,占54.2%;黄斑囊样水肿(CME)3只眼,占12.5%;黄斑板层裂孔4只眼,占16.7%.结论 MRS和MRDH是伴有PS的高度近视眼的常见并发症.与常规眼底检查和B型超声相比,OCT是发现MRS和MRDH的更为有效的检查手段.

中华眼底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