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

临床皮肤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림상피부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0.4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4963
  • 国内刊号: 32-120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8-7
  • 曾用名: 皮肤病防治通讯
  • 创刊时间: 197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皮肤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范卫新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疱疹病毒Ⅱ型感染症1例

    作者:边培雯;李琨;张雪洁;辛琳琳

    1 病历摘要患者女,26岁.因左侧臀部反复起水疱伴瘙痒和疼痛1年余于2014年3月20日来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臀部出现片状红斑基础上簇集性水疱,局部有瘙痒和疼痛感,伴左下肢酸痛不适,外院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口服抗病毒、营养神经药物及外用药物联合治疗10d后,皮损愈合,症状消失.就诊前3d患者左侧臀部皮疹复发,伴有局部瘙痒,无其他不适.自诉近1年来皮疹已反复发作6次,每次均于左侧臀部相同部位,发作时局部皮损感瘙痒不适,偶感疼痛,发作时无发热、疲劳、咽痛,无明显神经痛或膀胱刺激症状.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外阴、生殖器部位疱疹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史,否认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史,无婚外性行为史.

  • 遗传性半透明丘疹性肢端角化病1例

    作者:李仲桃;姚春蓉;汪盛

    遗传性半透明丘疹性肢端角化病以肢端特异的半透明角化性丘疹及家族性为特征,临床较少见,我科近期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女,41岁.因双手掌丘疹20余年于2014年2月14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手掌边缘出现米粒大肤色丘疹,无自觉症状.患者未予诊治,丘疹逐渐增多.患者既往体健,无系统性疾病及长期用药史,其父亲也有类似皮损表现.

  •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以心肌炎为主的多系统受累

    作者:梁秀宇;王强;运蓓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为临床少见病[1-2],好发于儿童,成人较少见,而出现以病毒性心肌炎为主要并发症,并出现多系统受累的IM患者更少见[3].近期我科诊治1例成人IM,现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女,24岁.以周身弥漫性红斑丘疹1周为主诉就诊,患者于1周前出现发热、咽痛,体温高达38.8℃,并发口腔破溃、恶心、呕吐及纳差,周身鲜红色皮疹逐渐融合成片.于当地传染病院就诊考虑为“过敏性皮炎”,予头孢类抗生素、阿奇霉素等治疗,病情未见缓解.后因皮疹逐渐加重于2014年8月30日来我院就诊.

  • 以广泛皮肤结节为首发表现的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作者:栾岚;刘春雨;陈楠楠

    1 病历摘要患者女,77岁.因乏力1个月余,周身皮肤结节1周于2014年3月6日来我科就诊.入院时患者精神尚可,乏力、倦怠,活动后自觉胸闷、心悸、气短,休息可缓解;周身皮肤结节,不伴瘙痒及疼痛;发病以来食欲、睡眠差,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既往体健.体格检查:轻度贫血貌,皮肤无黄染.

  • 毛囊痣1例

    作者:孙心君;闫建军;刘香;姚树兰;鲁楠;徐西光;刘志超

    1 病历摘要患儿男,3个月.右侧颏部米粒大肤色有蒂丘疹3个月.患儿出生时即发现右侧颏部一米粒大肤色有蒂丘疹,随着患儿月龄增大,面部丘疹逐渐增大,遂于2013年11月28日来我科就诊.体格检查:患儿一般情况可,生长发育正常,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无家族性遗传病史.

    关键词: 毛囊痣
  • 幼儿先天性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

    作者:郑力强;韩向春;阮仕荣;黄勇

    报告1例先天性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患儿女,2岁.出生时发现右侧面部一丘疹,逐渐增大2年.皮肤科检查:右侧面部一边界清楚,直径0.8 cm半球形淡红色丘疹,表面少许褐色痂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上部较多扩大、畸形的毛囊皮脂腺囊性结构;皮脂腺小叶大量增生,呈放射状排列,与周围间质有明显裂隙;间质内有异位脂肪细胞和黏液样物质沉积.诊断:先天性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

  • 婴儿腹部离心性脂肪营养不良

    作者:刘宇;王雷;廖文俊;李春英;马翠玲;付萌;刘玲;高天文;王刚

    报告1例婴儿腹部离心性脂肪营养不良(LCAI).患儿女,6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下腹出现一界限清楚的淡蓝色斑,皮损渐扩展累及左下腹及双侧腹股沟,皮损中央渐萎缩、凹陷,周边呈暗红色,皮下血管清楚可见.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皮下脂肪小叶间较多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可见脂肪细胞萎缩,真皮深部汗腺周围及血管周围见淋巴细胞浸润.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诊断为LCAI.

  • 卡马西平诱发HLA-B*1502基因携带者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例

    作者:任荣鑫;贾力;郑和义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是重症药疹之一,常见的致敏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类、磺胺类、抗癫痫类如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等药物.近研究表明,CBZ所致的重症药疹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B家族的HLA-B*1502基因有强相关性.现将我科临床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 女性多发性下疳样脓皮病

    作者:倪均;张谊芝

    报告1例女性多发性下疳样脓皮病.患者女,43岁.外阴多发性溃疡伴疼痛5d.皮肤科检查:外阴多个黄豆大浅表溃疡,质地中等,表面覆淡黄色脓性分泌物,触痛明显.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血清学及HIV阴性,分泌物单纯疱疹病毒(HSV)抗原检测阴性,细菌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诊断:下疳样脓皮病.经抗生素治疗10d后痊愈,随访3个月无复发.

  • 农药单氰胺致接触性皮炎12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敏华;黄玲;黄静;倪昌雯

    单氰胺是一种落叶植物破眠剂,通过打破植物休眠,刺激樱桃、李、桃、葡萄、猕猴桃、杏、梨等其他落叶作物提前发芽和结果,在农业上应用广泛.我科近年来诊治多例农药单氰胺所致接触性皮炎患者,并观察到单氰胺所致接触性皮炎与普通接触性皮炎患者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现总结报告如下.

  • 肛周坏疽性脓皮病

    作者:王玉连;于倩;顾军;毕新岭;吴建华

    报告1例坏疽性脓皮病(PG).患者男,77岁.肛周痛性溃疡5个月.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局部表皮缺失,残留表皮棘细胞间水肿,真皮浅层、中层血管周围密集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表、真皮交界基膜区C3颗粒状沉积,真皮血管壁明显C3沉积,IgG及IgA阴性.诊断:PG.

  • 艾滋病并发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1例

    作者:廖非;朱莉;黄金龙;吴敏智

    1 病历摘要患者男,60岁.因全身红斑、水疱伴发热3d于2013年9月20日入我院治疗.患者2013年8月底外伤后致右足皮肤破损,未予处理,肿痛逐渐加重,2013年9月14日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为右足外伤后软组织感染伴皮瓣坏死,予以头孢硫脒抗感染治疗,肿痛缓解,于2013年9月17日出现高热、红斑,T高达39.5℃,考虑为病毒疹,予以抗病毒治疗,体温无下降,皮疹渐增多,泛发全身,入院前1d出现水疱、大疱及糜烂,双眼、口腔及外阴糜烂、疼痛,抗HIV抗体初筛阳性,考虑为艾滋病并转入我院治疗.患者近半年体重下降10 kg,否认既往明确药物过敏史.

  • 成人皮肤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作者:周沁田;雷松;王琳

    报告1例成人皮肤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女,23岁.四肢、头部及面部大量丘疹、结节,无自觉症状2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全层片状、条索状单一核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1a(+)、Langerin(部分+)及Ki-67(约20%+).透射电镜下肿瘤细胞内见不典型Birbeck颗粒.诊断:皮肤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鉴于患者一般情况好,无其他器官累及,未予治疗,随访3个月,部分皮损变平及消退.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

    作者:孙兰;王翠彦;黄长征;段逸群

    1 病历摘要患者女,28岁.枕部出现多个淡红色丘疹、结节伴瘙痒2年余.2年余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枕部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和结节,自觉瘙痒剧烈,搔破后出血.近1年来,皮疹逐渐增多,于2010年10月7日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 白塞综合征71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汉军;王丽娜;齐伟;王莉

    白塞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以累及口腔、生殖器、眼、皮肤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本病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指标,导致其误诊率较高.为进一步了解本病的临床特征,本研究选取2006年11月-2014年5月本院皮肤科确诊的71例白塞综合征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白塞综合征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肿瘤坏死因子-α及骨保护素水平及意义

    作者:汪会峰;张玉杰;高昱;张俊花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PV)患者血清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骨保护素(OPG)水平及其对患者骨密度(BMD)的意义.方法:检测47例PV组和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RANKL、TNF-α、OPG及BMD等指标,并对患者进行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分析患者RANKL、TNF-α、OPG水平与PASI评分及BMD的相关性.结果:PV组中RANKL及TNF-α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而OPG及BMD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ASI Ⅰ级和Ⅲ级患者的RANKL、TNF-α及OPG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V组中RANKL及TNF-α水平与PASI评分存在正相关(r=0.674、0.646,P均<0.05),OPG及BMD水平与PASI评分存在负相关(r=-0.669、-0.664,P均<0.05);RANKL及TNF-α水平与BMD存在负相关(r=-0.614、-0.811,P均<0.05);OPG水平与BMD存在正相关(r=0.647,P<0.05).结论:PV组中RANKL、TNF-α水平升高,而OPG水平降低,可作为PV患者骨质疏松严重性的评估指标.

  • 银屑病皮损中端粒酶活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大虎;王卿;李玉平;马喜兴;李艳玲;刘强

    近年来众多研究证实端粒酶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端粒酶的激活可能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多种基因改变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近来研究又发现,尽管端粒酶活性主要在大多数肿瘤中表达,但在某些非恶性皮肤病中也有表达的迹象.另外,血管新生是肿瘤细胞产生、侵袭和转移的基础,而在血管新生中,重要的就是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迁移.寻常性银屑病(PV)是一种由多基因遗传决定的、多环境因素刺激诱导的免疫异常性慢性炎症性增生性皮肤病,其特征包括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生过度和异常分化、淋巴细胞(绝大多数为T细胞)浸润、真皮血管改变,如血管新生、扩张、迂曲、高内皮小血管形成.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18及白介素27的水平变化

    作者:温静;陈宏;薛梅;李桂珍;门剑龙

    目的:探讨白介素(IL)-18及IL-27在寻常性银屑病(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54例PV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IL-18及IL-27 mRNA的表达,分析42例PV患者应用白芍总苷(TGP)治疗4周后及23例患者治疗8周后外周血中IL-18及IL-27 mRNA的表达水平,并对患者进行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结果:PV患者外周血中IL-18和IL-27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L-18与IL-27的△Ct值呈正相关(r=0.706,P<0.05).PASI评分与IL-18mRNA表达呈正相关(r=0.613,P<0.05),与IL-27 mRNA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经TGP治疗4周后,患者外周血中IL-18和IL-27 mRNA的表达及PA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8周后患者IL-18mRNA的表达及PASI评分也明显降低(P<0.05);而IL-27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ASI评分降低(P<0.05).结论:IL-18及IL-27可能与PV发病有关.

  • 检测抗双链DNA抗体的3种方法比较研究

    作者:张晓军;朱晓敏;吴云娟;陆凤云;张缪佳

    目的: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免疫印迹法(WB)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方法:选取在该院就诊的36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360例疾病对照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上述3种检测方法检测抗ds-DNA抗体,并对3种方法检测结果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对其不一致性和一致性分别进行McNemar配对x2检验和Kappa检验.结果:SLE组中ELISA法阳性检出率高(78.1%),其次为WB法(53.3%),IIF法阳性检出率低(46.9%),但均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高的是IIF法,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高的是ELISA法,其次是WB法及IIF法.ELISA法灵敏度为78.1%,特异度为81.0%.3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致性Kappa检验示WB法与IIF法,WB法与ELISA法一致性一般,Kappa值均为0.66;IIF法与ELISA法一致性不如前两者,Kappa值为0.50.结论:ELISA法是检测抗ds-DNA抗体的首选方法.IIF法特异度高,检测抗ds-DNA抗体与SLE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很高,而WB法从灵敏度和特异度都没有突出的优势.ELISA法与IIF法两者联合检测对SLE患者的诊断和病情动态检测有重要意义.

  • 皮肤镜在面部脂溢性皮炎和酒渣鼻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陈典;徐晨琛;李佳凝;卢洁;刘洁;孙秋宁

    目的:总结面部脂溢性皮炎和酒渣鼻的皮肤镜特征,并评估皮肤镜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6月在该科就诊的17例面部脂溢性皮炎和19例酒渣鼻患者,行皮肤镜检查,评估皮肤镜下皮损背景、血管形态、血管分布、毛囊性异常等特征出现的频率,以及各特征对于诊断两种疾病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面部脂溢性皮炎常见的皮肤镜表现为红色或黄红色背景,灶性分布的非典型血管或线性分支状血管,毛囊周围淡黄红色油滴状晕,后者在之前的文献中尚无报道;酒渣鼻在皮肤镜下常表现为深红色背景,线性分支状血管弥漫性分布组成多角形血管网,部分患者可见毛囊性脓疱.结论:面部脂溢性皮炎和酒渣鼻具有不同的皮肤镜特征,皮肤镜在二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调Q开关翠绿宝石755nm激光治疗Laugier-Hunziker综合征1例

    作者:曾跃平;马东来;方凯

    1 病历摘要患者女,61岁.因口唇、肢端出现灰褐色斑疹4年余于2011年4月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唇部位出现多发灰褐色斑疹,皮损逐渐增大、增多,渐累及颊黏膜、舌部、双手多个手指、右足拇趾及趾甲,自觉无任何症状.患者起病以来,饮食、睡眠好,二便无异常,体重无明显改变.既往史:起病前无明确服用化疗药物、米诺环素、抗疟药和中药等药物史,否认腹痛、便血等消化道症状,否认重金属接触及日光曝晒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10例婴儿眼周血管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陈茜岚;钱秋芳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s)是儿童常见的良性肿瘤,患病率为4%~10%,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一般女性多于男性[1].大部分婴幼儿血管瘤无需治疗可自行消退回,但也有一部分具有潜在危险性,需要积极治疗,尤其是累及口周、面部、眼周、气道、肛门生殖器等部位的血管瘤,可影响正常功能和导致毁容.我科自2013年3月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眼周血管瘤,本文收集1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 0.03%他克莫司联合氟芬那酸丁酯治疗42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观察

    作者:王宝庭;李俊捧

    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简称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治疗比较棘手,严重影响患者容貌和身心健康.他克莫司(商品名:普特彼,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是一种新型非激素类抗炎药,氟芬那酸丁酯(商品名:布特,由同联集团沈阳抗生素厂生产)是非甾体类抗炎药,为进一步探讨二者联合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本文收集2013年4月-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42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予0.03%他克莫司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联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强效糖皮质激素局部封包法治疗儿童斑秃疗效观察

    作者:曹慧;杨雨清;李水凤;戚世玲;叶艳婷;杨建;章星琪

    目的:观察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封包治疗儿童斑秃的有效率、安全性及短期复发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观察比较试验组(46例)与对照组(44例)对儿童斑秃治疗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及短期复发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82.6%,其中治愈率为69.6%;对照组有效率及治愈率均为36.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即封包法治疗有助于患儿的毛发再生.试验组平均起效时间为(1.8±1.0)个月,达到有效生发面积的平均时间为(3.0±1.5)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试验组短期内(3个月)复发率为44.7%,对照组为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年龄越小、脱发面积越大者有复发率越高的趋势.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全身及系统性不良反应,部分患儿仅出现轻度局部不良反应(如局部表皮变薄、头皮以外毳毛增多、毛囊炎等).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9%,对照组为45.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用糖皮质激素封包治疗儿童斑秃可提高有效率,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较高,但未改善复发率,复发率与发病年龄小、脱发面积大及病程长等相关.

  • 果酸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

    作者:王冰;王银娟;吕莎;陆洪光;郭美华;涂颖;汪宇;顾华;李泽春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表现为自然光下黄褐色、暗褐色或深咖啡色斑,常分布于脸颊、额部、上唇、鼻部和下颌.发病与日光、内分泌、遗传、精神因素、药物、化妆品、机体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其中光曝露及性激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1-2].黄褐斑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男性较女性患者少,在男性患者发病因素中光曝露与遗传因素似乎较为突出[3].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激光等治疗,其中果酸是目前效果较好及较安全的一种治疗方法.因此,2012年7月-2013年3月由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及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联合进行了多中心的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果酸 黄褐斑 疗效
  • 脉冲染料激光和液氮冷冻治疗寻常疣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任英云;黄永华;莫少兰;周丹;张苑;李天林

    寻常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皮肤或黏膜引起的表皮良性赘生物.寻常疣的局部治疗方法很多,但尚未有一种根治性方法.目前已有研究显示58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皮肤疣取得了良好效果,治愈率可高达95.1%[1-2],对于儿童皮肤疣其治愈率也可达75%[2].为了证实其疗效,本研究采用液氮冷冻作为对照,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治愈率、有效率、复发率、治愈次数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

    作者:赵妍;韩世新;谭雪晶

    患者女,39岁.左股内侧丘疹4个月.患者4个月前偶然发现左股内侧近腹股沟处一黄豆大丘疹,无自觉症状.丘疹逐渐增大,无破溃史,曾于外院诊断为皮肤纤维瘤,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无改善,近2个月明显增大,为明确诊断遂于2013年5月11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既往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 下颌软骨样汗管瘤1例

    作者:张倩倩;胡勇;张莉;唐隽

    患者女,49岁.因右下颌出现无痛性皮下结节7年.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下颌出现—绿豆大皮下结节,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诊治,后结节逐渐增大至蚕豆大,为明确诊断及治疗于2014年1 1月20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慢性疾病史及药物过敏史;否认外伤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关键词: 汗管瘤 软骨样
  • 并发多系统异常的骨膜增生厚皮症1例

    作者:杨皓瑜;韩朔

    患者男,44岁.面部及四肢皮肤增厚27年,少汗4年.患者17岁起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额部及头皮部位皮肤进行性增厚,皱纹增多、加深,伴皮脂分泌过多.手足皮肤亦增厚,四肢圆柱状增粗,杵状指(趾),无手足多汗.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少汗或无汗,仅腋下有少量出汗,自觉全身燥热.既往增生性骨髓象8年,血常规示三系增高,骨髓穿刺未见明显异常,未予治疗.轻度肾小球肾炎7年,未规律治疗,病情未发展;尿崩症7年,多饮多尿,尿量4~6L/24 h,分型不明确,曾使用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未见好转,故停用,后未予治疗;低钾血症7年,规律口服氯化钾;胃多发息肉2年,因有手术禁忌证未予手术,至今未治疗.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未婚未育,乙醇过敏.

    关键词: 骨膜增生厚皮症
  • 粟丘疹样汗管瘤1例

    作者:刘欣欣;罗素菊;孙晨薇;李燕;刘全忠

    患者女,50岁.因外阴出现黄白色丘疹4年,伴轻度瘙痒,于2014年10月18日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皮肤科检查:外阴双侧大阴唇群集针尖至粟粒大黄白色丘疹,直径2~5 mm,表面有蜡样光泽(图1A);身体其他部位皮肤未见类似皮疹.

    关键词: 汗管瘤 粟丘疹样
  • 双光子成像技术检测皮肤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及其应用

    作者:周映;Mark Birch-Machin;毛婧倬;赖维;范卫新

    如何判断及检测皮肤衰老程度,一直是皮肤科及皮肤美容学很关注的问题.由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的生成伴随着ATP的形成,因而被认为可以用来指征细胞的能量水平.研究发现,年轻人皮肤中NAD(P)H水平显著高于老年人,这可能与内源性衰老及外部环境损害皮肤,导致NAD(P)H合成减慢和(或)分解代谢增加有关.这提示NAD(P)H可能成为在体检测皮肤衰老程度的分子标志物;保持NAD(P)H的生物水平可以成为保持皮肤良好状态以及护肤抗衰老的新途径.双光子成像技术因其穿透深、耗时短及无创性等优点,可用于活体检测皮肤衰老程度.

  • 2013年国外发表的特殊临床病例简报

    作者:刘琬;杨敏;常建民

    通过筛选2013年国外期刊新报告的皮肤病临床病例,对其中特殊或有趣的病例进行文献回顾并加以综述,旨在拓展皮肤科医师的临床思路,进一步提高皮肤病诊断水平.

  • 微静脉血管瘤

    作者:李庆研;党延玲;刘彦婷;耿松梅

    患者女,46岁.主诉:腹部增生物6个月.现病史:患者6个月前腹部无明显诱因出现紫红色斑块,后渐扩大至甲盖大,压之部分褪色,无明显触痛,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未经治疗,于2013年9月4日来我科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否认使用避孕药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腹部一甲盖大紫红色斑块,边界较清晰,表面可见皮肤纹理及毛孔(图1A),质地较硬,压之可部分褪色.

    关键词: 血管瘤 微静脉
  • 栅栏状嗜中性粒细胞性及肉芽肿性皮炎

    作者:廖文俊;付萌;栾琪;刘宇

    目的:分析栅栏状嗜中性粒细胞性及肉芽肿性皮炎(PNGD)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9例PNG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9例PNGD患者,其中男3例,女6例,年龄4~72岁,平均34.33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44年.皮损多位于四肢及躯干,临床上呈多形性表现,包括暗红色斑块、结节、环形红斑、丘疹及带状硬斑等.该病组织病理表现为胶原变性,周围组织细胞浸润,伴嗜中性粒细胞及核尘、淋巴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其中4例并发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6例并发结缔组织病.结论:PNGD是一个病理诊断,临床表现为多形性皮损,组织病理亦呈谱系改变,包括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栅栏状肉芽肿伴胶原变性、嗜中性粒细胞及核尘、晚期纤维化.临床上需注意其可能并发的潜在性系统性疾病的背景.

临床皮肤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