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杂志
Liaon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료녕중의잡지
- 主管单位: 辽宁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中医药学会
- 影响因子: 0.8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1719
- 国内刊号: 21-112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小儿七星茶口服液与保和口服液对照治疗小儿积滞乳食内积证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小儿七星茶口服液治疗小儿积滞乳食内积证(消化功能紊乱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双侧差异性检验临床研究方法.结果:小儿七星茶口服液治疗小儿积滞乳食内积证(消化功能紊乱症),对主症不思饮食、大便不畅、夜寐不安的总有效率,优效性检验结果,试验药物组不劣于阳性药对照组,对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试验药物组为96.23%,阳性药对照组为88.6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试验药物组优于阳性药对照组;两组在脘腹胀痛、舌质舌苔改善方面治疗前后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试验药物组优于阳性药对照组.试验中,试验药物组出现不良事件3例,阳性药对照组出现不良事件4例,不良事件/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七星茶口服液对小儿积滞乳食内积证(消化功能紊乱症)治疗效果优于对照药保和口服液,且临床应用较为安全.
-
血小板参数与冠心病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与冠心痛的相关性,血小板参数与CHD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使用抗凝真空采血管(K3EDTA),清晨空腹、坐位抽取上肢静脉血2 mL,颠倒混匀并在2h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小板4项参数的水平,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结果:对照组的健康人群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与CHD患者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CHD患者多数存在血脂升高;CHD组与对照组比较,MPV、PCT和PDW有显著性差异(P<0.05),PLT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证候CHD患者PLT、MPV、PCT和PDW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PV、PDW、PCT血小板参数与冠心痛存在相关性,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表明血小板参数在不同中医证候的冠心病患者的相关性不大.
-
益气化痰解毒法治疗酒精性脂肪肝30例
目的:观察中医益气化痰解毒法防治酒精性脂肪肝(AFLD)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药防治酒精性肝病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对照组30例以复方蛋氨酸胆碱片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益气化痰解毒法中药复方加复方蛋氨酸胆碱片治疗,20例健康体检人为正常对照,疗程4周.观察临床症状,检测肝功能、血脂等水平并作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区不适、乏力、腹胀、黄疸、便溏等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0.05),治疗组在改善乏力、黄疸、便溏方面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肝酶指标(ALT、AST、ALP、y-GT)、血脂指标(TC、TG、FFA)均较前明显下降(P <0.05,0.01).除ALT、y-GT外,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ALT、FFA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化痰解毒法能有效改善AFL患者临床表现,降低肝酶活性,降低有关脂质水平,达到防治AFLD目的.降酶保肝、调整肝脏脂质及调节酒精(毒)代谢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
通窍活血汤联合小剂量氯丙嗪治疗颅脑额叶损伤后精神躁狂发作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窍活血汤联合小剂量氯丙嗪对于改善颅脑创伤后狂躁症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额叶受损后狂躁症状患者随机分配到两组,各自给予长45 d的治疗.结果:在第45天末,大剂量单独给予氯丙嗪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通窍活血汤联合小剂量氯丙嗪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7.5%;单用氯丙嗪和通窍活血汤联合小剂量氯丙嗪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0.0%和40.0%,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窍活血汤联合小剂量氯丙嗪治疗因额叶损伤引起的精神躁狂发作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大剂量氯丙嗪治疗组且不良反应相对减少.
-
解痉颗粒合中药熏蒸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解痉颗粒合中药熏蒸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接受一般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中药组给予解痉颗粒及中药熏蒸治疗,而西药组给予口服巴氯芬治疗,疗程1个月.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进行偏瘫肢体的功能评分(简化四肢Fugl-Meyer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BI指数),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经治疗,两组的FMA评分及BI评分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01),但中药组FMA及BI评分的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中药解痉颗粒合中药熏蒸能较好的改善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巴氯芬.
-
牵正散加味治疗Bell麻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牵正散加味治疗Bell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Bell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辨证口服中药煎剂,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牵正散加味治疗Bell麻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
-
血必净预防重型颅脑外伤后MODS临床观察及护理注意事项
目的:探讨血必净预防重型颅脑外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临床效果及护理注意事项.方法:2012年7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法,研究组3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两组均加强护理关注,早发现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多器官损害情况,及患者内皮功能和血浆炎性指标、内毒素的变化情况.结果:入院1周时,观察组共8例患者发生MODS,因MODS死亡1例;对照组共16例患者发生MODS,因MODS死亡7例,观察组大大降低了MODS的发生和因MODS导致的死亡.入院时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栓调节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内毒素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随疾病的发展,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栓调节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内毒素均较入院前升高,其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必净可以降低重型脑外伤患者炎症因子及内毒素,并对患者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因此,血必净对重型颅脑外伤后MODS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价值.
-
丹参预防颈椎术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丹参预防颈椎术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386例行上颈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先后顺序不同分入两组,观察组198例于术前静脉滴注20mL丹参注射液(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使用),术后每日静脉滴注20mL丹参注射液(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使用),治疗10d,对照组188例于术后三天静脉滴注40mg甲强龙,所有患者均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术后SCIRI发生率,脊髓型颈椎病(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情况.结果:所有368例患者中,SCIRI发生率为2.2%(8/368),观察组SCIRI发生率0.5%(1/198)显著高于对照组3.7%(7/188),观察组术后JOA评分(13.7±2.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3.2±2.3)分,改善率(61.7±2.8)%显著高于对照组(61.2±2.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丹参有效预防上颈椎术后SCIRI,保护脊髓组织和功能,改善JOA评分,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加之合理的护理措施,改善生活质量.
-
复方血栓通预防透析导管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长期留置导管行维持性血液透析(CHD)患者通过长期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来预防或减少导管血栓形成,从而改善导管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置入深静脉留置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和B组(对照组),治疗组于血液透析后用常规肝素封管同时服用复方血栓通胶囊冶疗;对照组血液透析后常规肝素封管,全部患者连续随访6个月.结果:共30名患者入组,对比用药前,加复方血栓通胶囊后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治疗次数显著减少,尿激酶总用量显著减少,用药前后凝血功能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服复方血栓通胶囊后未见出血并发症.结论: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能预防或减少长期留置导管血栓形成,改善CHD患者导管功能.
-
丹参注射液对ICU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ICU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以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ICU病房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仅采取液体复苏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采取液体复苏方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改善时间以及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神志、四肢厥冷、汗出以及脉象的改善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凝血指标之间不存在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凝血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除观察组PT不具有差异外(P>0.05),其余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辅助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白芥子不同配比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皮肤反应及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白芥子不同配比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所出现的皮肤反应与疗效之间关系.方法:将所纳入的9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30例.贴敷药物中除白芥子外,余药相同.A组全部为生白芥子,B组生白芥子、炒白芥子各半,C组全部为炒白芥子.三伏天穴位贴敷,每伏贴敷一次,共3次.观察由不同配比白芥子而引起的皮肤反应以及各组疗效.结果:穴位贴敷后A、B、C3组皮肤反应积分依次降低,3组皮肤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3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90.00%、73.33%,3组疗效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生白芥子比例增加3组患者皮肤反应逐渐加重,但并非皮肤反应越强疗效越显著,适度的皮肤反应即可达到良好的疗效.
-
检验医学在中医肾虚证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检验医学在中医肾虚证的实质性研究应用.方法:选择40例中医肾虚证患者为观察组,4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同时采集并检测两组患者的三碘甲状腺氨酸(TT3)、血清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状腺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皮质醇(CORT)、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血清补体C3(C3)、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醛固酮(ALD)、骨钙素(BGP)以及血清总碱性磷酸酶(ALP).然后经逐步辨别分析法对检验指标与症型的相关性进行辨别.结果:在血清TT3、FT3、FT4、TSH以及CORT含量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C3、CH50含量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CE含量方面,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在BGP、ALP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逐步判别分析过程中,终得出CH50、TSH、BGP、CORT、C3五个指标对肾虚证判别能力较强.结论:中医学与现代检验医学相结合,建立中医诸证的相关检验医学指标,促进中医现代化发展.
-
心衰宁对慢性中重度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在常规西药治疗心衰基础上,应用“心衰宁”治疗慢性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功能测定及其对脑钠肽末端前体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Ⅳ级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西药加“心衰宁”治疗,对照组为单纯西药抗心衰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测定及脑钠肽末端前体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心功能改善、对降低NT-proBN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衰宁”对慢性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的改善有疗效;也能降低心衰患者NT-proBNP水平.
-
脑心通胶囊对脑卒中高危个体强化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和评价脑心通胶囊对脑卒中高危人群强化干预脑血管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善情况和在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64例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积分在75分以内的患者作为高危人群作为本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190例、对照组174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干预即饮食生活方式和危险因子控制的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干预六个月后比较两组个体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积分以及血流动力学单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个体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积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个体较干预前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积分显著升高(P<0.05);干预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积分显著升高(P<0.05);在干预前,两组个体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外周阻力RV和特性阻抗Zcv显著下降,而脑血管大血流速度Vmax、小血流速度Vmin和平均血流速度V mean显著上升(P<0.05);干预后两组个体相比较,治疗组各指标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运用于脑卒中高危患者的一级预防当中,能够显著改善机体的脑血管功能,从而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
激惹诱导心律失常大鼠血清中NPY、CST的变化及其中药影响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激惹诱导心律失常大鼠血清中NPY、CST的变化及中药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A)、中药对照(B)、β受体阻滞剂组(C)和造模前对照(D)等4组.A、B、C组分别与造模前12只大鼠中血清NPY、CST水平做比较分析.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观察造模前后各组大鼠血清神经肽Y(NPY)和儿茶酚胺抑素(CST)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清NPY、CST含量明显高于造模前对照组的(P<0.05),中药组NPY、CST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NPY、CST水平较西药组仍有下降,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神经肽Y与儿茶酚胺抑素均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中药明显降低大鼠血清中神经肽含量,升高儿茶酚胺抑素的表达水平,中药疏肝法对心律失常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
全真一气汤多糖脱色方法研究及其对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脱色方法对全真一气汤多糖含量的影响,选择适宜的脱色方法,并初步探讨其对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大孔树脂静态吸附法、活性炭吸附法、过氧化氢氧化法进行脱色,以色素脱除率和多糖含量为指标,进行脱色效果比较;采用环磷酰胺造成免疫抑制模型,观察全真一气汤多糖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及IL-2的影响.结果:大孔树脂静态吸附法处理后,多糖的色素脱除率为(48.32±1.05)%,多糖含量(39.63±1.08)%,相比粗多糖,含量有所提高.活性炭和过氧化氢处理后,色素脱除率虽然分别达到(68.49±1.02)%,(68.98±0.69)%,但多糖含量降低;全真一气汤多糖可对抗免疫抑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数目的降低,刺激外周血血清IL-2分泌的增加.结论:大孔树脂法适宜用于全真一气汤多糖脱色素;全真一气汤多糖可以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
-
通络散结凝胶对大鼠骨癌痛模型的镇痛作用研究
目的:建立大鼠Walker-256乳腺癌胫骨癌痛模型,予以通络散结凝胶外用并探讨其镇痛疗效.方法:取雌性Wistar大鼠40只,右后肢胫骨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凝胶组、扶他林乳剂组、通络散结凝胶Ⅰ组、通络散结凝胶Ⅱ组、通络散结凝胶Ⅲ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自造模后第1天开始给药,1 d/1次,连用21天.同时动态观察大鼠体重以及机械痛觉缩足阈值、热痛觉缩足潜伏期和自发痛评分.结果:①造模后第5天,空白凝胶组大鼠体重下降,中药组治疗后体重逐渐增加,其中通络散结凝胶Ⅲ组体重增加为明显(P<0.001).②与空白凝胶组比较,通络散结凝胶从第17天开始,能够显著提高大鼠机械痛阈值,以通络散结凝胶Ⅲ组为佳.③造模后第18 ~ 20天,与空白凝胶组比较,通络散结凝胶能够提高大鼠热痛觉缩足阈值.④各组大鼠在造模5天后大鼠逐步有跛行现象,造模后第21天,与空白凝胶组比较,通络散结凝胶能够降低大鼠自发痛评分,其中通络散结凝胶Ⅲ组效果较好.结论:通络散结凝胶对骨癌痛具有一定镇痛效果,且药物浓度越高,止痛效果越佳.
-
黄芪甲苷对肾间质纤维化的拮抗作用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UUO)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27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芪甲苷组,每组9只.于治疗2周后,心脏采血,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取梗阻侧肾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TGF-β、CTGF、FN的阳性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肌酐、尿素氮的水平以及TGF-β、CTGF、FN的表达均显著增高.与模型组相比,黄芪甲苷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降低,TGF-β、CT-GF、FN的阳性表达显著下调.结论:黄芪甲苷可能通过降低大鼠血肌酐、尿素氮,抑制TGF-β、CTGF、FN的表达,改善肾功能作用,从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病程的进展.
-
淫羊藿苷对SAMP8小鼠记忆能力、神经元微观形态及GSK-3β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淫羊藿苷对SAMP8小鼠记忆能力、神经元微观形态及GSK-3β蛋白表达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设计将所选动物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安理申组、淫羊藿苷组,每组各10只,淫羊藿苷组的小鼠灌胃剂量为20 mg/kg,安理申组的小鼠灌胃剂量为1.3 mg/kg,药液浓度均为2 mg/mL.模型组子蒸馏水灌胃10 ml/kg,时程长为4周,灌胃结束后进行水迷宫,电镜,Western检测.结果:(1)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在水迷宫实验中逃避潜伏时间明显增长,安理申组与淫羊藿苷组可以改善这一现象.在第一天的训练中淫羊藿苷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没有表现出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后的四天中淫羊藿苷组和安理申组的小鼠潜伏期明显低于模型组,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五天的在空间探索实验中淫羊藿苷组、安理申组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多于模型组,其中淫羊藿苷组为明显.(2)电镜下观察发现,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神经元细胞器丰富度明显降低,各个细胞器结构有明显损害,淫羊藿苷组与安理申组可以保护细胞器的完整程度,降低细胞水肿程度,使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相对完整,其中淫羊藿苷组在降低细胞水肿方面优于安理申组,保护线粒体以及内质网方面相差不大.(3) Western检测发现海马DG区模型组GSK-3β表达量升高明显,淫羊藿苷组与安理申组表达量相对较少,安理申组相对更明显,两组均介于模型组与正常组之间.结论:淫羊藿苷可改善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该作用可能与保护小鼠海马神经元结构,降低神经纤维缠结相关蛋白表达相关.
-
从阴火实质探讨气虚发热的机理
从对阴火实质的分析认识来探讨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的病机,就阴火的涵义、存在形式及其与气虚发热的关系分析阐述其发病机理,认为气虚发热只是阴火证的一种表现类型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体的代偿性发热,可以称之为功能性发热;二是因气虚而导致的推动无力,代谢产物堆积,郁而化热、化火而发热.再结合东垣对阴火理论的论述,认为其脾胃内伤,阴火上冲的病机,也就是气虚发热的病机,实质是脾胃气虚,导致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于中焦,阳气郁而不得泄,转变为病理之火,继而出现火热病证.
-
调理脾胃针法腧穴配伍组方思路探析
调理脾胃针法为张智龙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基本针刺方法,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调理脾胃针法对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良好疗效.导师认为脾胃同病是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础,脾虚湿盛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脾胃升降运化失常是2型糖尿病的病机关键,故针对其病理特点创立了调理脾胃针法,取穴: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曲池、合谷、丰隆、血海、地机、太冲,功在健脾化湿、活血化瘀,其腧穴配伍组方思路法自调理脾胃升降运化之能.
-
调和五脏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浅析
围绝经期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在中医学里属于“经断前后诸症”、“绝经前后诸症”、“百合病”、“郁证”、“脏躁”等范畴.传统中医对经断前后诸证的认识多根据“肾主生殖”、“经水出诸肾”等理论,认为经断前后,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逐渐亏虚,精血不足,脏腑失于濡养,易引起机体阴阳失衡,从而导致本病发生.笔者根据导师李云波老师临床经验及文献研究整理从调和五脏的观点出发围绕机、证、法、药来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路径选择.依据五脏阴阳不调的病机,提出通过五行制化理论来调理五脏的治法,为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了参考.
-
脂肪肝从毒论治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这一肝脏代谢性疾病常见之于临床,其中包括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肥胖性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及营养失调性脂肪肝[1].因此,加强其防治,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认为,毒邪在脂肪肝的发病、进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应加强毒邪对其致病作用的研究.
-
《诸病源候论》对脘腹痛病症学术发展的贡献
《诸病源候论》早将脘腹痛单独作为一类疾病,设专候论述,对脘腹痛的认识不仅较为全面,且富有创新.其认为脘腹痛多因脏腑虚弱,病位涉及心、胃、脾、肾、大小肠,胞宫、冲任等多个脏腑经脉,毒邪也是脘腹痛发生的重要因素;明确指出脘腹痛的病机乃气机逆乱、冷热不调;杨氏对脘腹痛的诊察,突出脉诊可提示脘腹痛的预后吉凶;其对脘腹痛演变的认识,也补前人之不足.
-
中医药防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思路探讨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旨在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通过对CSA发病机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回顾、归纳与分析,探讨中医药防治本病研究的物质基础,以期明确研究思路与方法.
-
从病灶与环境辨证关系论治消化性溃疡
现代临床医家在消化性溃疡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用药方面研究颇多,从临床经验出发者居多,临床上同样可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总体上缺乏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整体治疗理念.导师都斌通过多年临床研究,提出从病灶与环境辨证关系论治消化性溃疡的观点,体现出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整体治疗理念,临床的治疗效验颇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合理性.
-
重阳气顺天时辨体质之灸法养生观
中医养生文化传承千年,源远流长,中医灸法更是简单有效,实用性强,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灸法之根本在于顾护、调理人体一身之阳气,而四季的变化、体质的差异与阳气息息相关并有着重要的养生指导意义.本文立足经典,以人为本,对灸法养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秉承中医天人相应的理念,以四时之阳气为主线,配合各体质的细分,使灸法养生更细致、科学.
-
胡志强牵正散加减治疗面神经炎经验总结
面神经炎是神经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导师胡志强教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多年,常用牵正散加减方治疗面神经炎,疗效显著.本文就牵正散加减方的病因病机、组成,临床验案浅谈自己体会.
-
花宝金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肝癌经验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宝金教授将气机升降理论贯穿于肿瘤治疗中,临床上认为肝癌的治疗应恢复肝的生理特性为主,注重运用“左升右降”理论防止肝癌转移,截断津液代谢失常导致的肿瘤病理产物的基础,以经方柴胡剂治疗肝癌为代表,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
试析周仲瑛临证辨治食道癌术后经验
分析及总结周仲瑛教授对食道癌术后的中医辨证及治疗用药特点.将食道癌术后分初期、中期、末期,扶正祛邪始终贯传治疗的全过程,根据病情不同分期及辨证分型,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总结周老治疗食道癌术后用药经验、常用药对.并例举3例典型病案.
-
改良银质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由本院独创的改良银质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经颅多普勒(TCD)的影响.方法:11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2例.治疗组采用我院自行研发的改良银质针外接温针仪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银质针加艾灸治疗.治疗30天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及TC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31%,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但愈显率(痊愈+显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与双椎动脉的Vs、Vd、PI三项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治疗组在治疗后基底动脉Vs、基底动脉PI、双椎动脉Vd、右椎动脉PI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与双椎动脉的RI与治疗前相比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银质针治疗本病可显著提高愈显率,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管阻力,且具有操作简单,不产生烟雾,不易烫伤病人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头针与康复训练同步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上肢肌张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头针与康复训练同步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上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84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头针与康复训练同步治疗,对照组则头针与康复训练相隔4h以上.两组治疗前后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第14 d两组对比,治疗组上肢肌张力处于0级的病人比例(19.1%)明显少于对照组(38.1%),肌张力≥Ⅰ级的病人比例(80.9%)明显高于对照组(61.9%);治疗第28 d两组对比,治疗组上肢肌张力处于0级的病人比例(38.1%)明显高于对照组(23.8%),肌张力≥Ⅰ级的病人比例(61.9%)明显低于对照组(76.2%).治疗第14 d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治疗第28 d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与康复训练同步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早期可显著缩短上肢软瘫期,持续干预则抑制其肌张力进一步增高,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
-
腰腹肌协同训练治疗腰部运动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腰腹肌协同训练对腰痛运动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腰部运动损伤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推拿手法治疗结合腰背肌训练,试验组采用推拿手法结合腰腹肌协同性训练.结果:治疗后经统计学比较发现,两组患者VAS、JOA评分均有改善,组内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差异,两组JOA评分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显效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推拿手法结合腰腹肌协同训练治疗腰部运动损伤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
九针围刺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疼痛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九针围刺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疼痛点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择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30例应用九针围刺针法治疗,西药组30例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mg 2次/日治疗,治疗5天后采用疼痛视觉类比量表VAS量表评价疗效,并统计比较.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100.00%,西药组为70.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天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0.001).结论:丸针围刺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疼痛点临床疗效显著.
-
腹针结合复原活血汤治疗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观察
目的:验证腹针结合复原活血汤治疗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平卧硬板床、骨折处垫枕、功能锻炼、药物治疗及饮食调护)的同时应用腹针结合复原活血汤治疗,对照组仅予基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主症VAS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均可有效改善疼痛,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74.19%,(P<0.05).结论:腹针结合复原活血汤治疗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可发挥较佳疗效,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
-
调补饮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调补饮结合穴位贴敷对脾肾两虚,兼夹肝气郁结、心肾不交型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18例CF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中药加穴位贴敷组41例,口服中药组41例,口服乌灵胶囊组36例,观察三组临床疗效,及疲劳、睡眠障碍和主要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中药合穴位贴敷组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7.6%、24.4%,乌灵胶囊组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77.8%、2.8%,两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合穴位贴敷组与中药组总有效率(8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组治愈率(7.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补饮合穴位贴敷治疗CFS具有较好的疗效.
-
针刺配合中药汤剂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并分析针刺配合中药汤剂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效果.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西汀,均治疗12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6周、12周后HAMD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周后HAMD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2周后HAMD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71.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中药汤剂是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较好方法,且远期疗效更佳.
-
疏风凉血、益气利水法辨治单纯肾囊肿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
目的:观察疏风凉血、益气利水方药对单纯性肾囊肿的疗效.方法:连续纳入符合标准的13例直径>4 cm的单纯性肾囊肿患者,以疏风凉血、益气利水方药为主治疗6~12个月.结果:2例患者中间退出治疗,剩余11例中有10例(10/11,90.9%)患者(有6例患者双肾同时单发囊肿)的囊肿直径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减小;1倒患者的囊肿直径治疗后略有增大(0.2 cm);11例患者中治疗后囊肿直径<4 cm者5例,占45.5%(5/11).疗后6个月,有8例患者进行了复查,有7例(7/8,87.5%)患者囊肿直径较疗后变化≤0.3 cm,1例患者囊肿直径较治疗后增加0.6 cm;囊肿直径<4 cm者5例,占45.5%(5/11).11例患者治疗后血肌酐较治疗前变化值为(4.45±10.709)μmol/L[治疗前血肌酐水平(62.091±12.934) μmol/L,治疗后(57.636±9.058) μmol/L,P>0.05];治疗后血尿素氮较治疗前变化值为(0.327±0.721)mmol/L[治疗前(4.536±0.933) mmol/L,治疗后(4.209±0.734) mmol/L,P>0.05],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疏风凉血、益气利水方药为主的中药可一定程度减小单纯肾囊肿的体积,部分患者疗效可持续到疗后6个月,该方药疗法安全,治疗过程中对正常肾功能者的反映肾功能的血清指标(肌酐、尿素氮)没有影响,且无不良事件发生.
-
中医药外用治疗癌痛系统评价
目的:对中医药外用治疗癌性疼痛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以“中药”“外治法”“癌性疼痛”等为关键词,检索1/1991-10/2013年间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等中英文数据库的相关文献.筛选中医药外治癌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按照Cochrane手册提供的系统评价措施对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估.结果:终纳入9篇文献,均未进行恰当的分配隐藏且无随访报道;存在盲法不足、样本量小、具体中药处方报道不详、无中药质控措施、临床相关性不高等弊端,存在“高偏倚风险”.结论:中医药外用治疗疼痛临床研究循证医学证据不足,需加强严格设计、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
慢性萎缩性胃炎从“瘀毒”立论说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而且涉及多脏腑.具病机,过去多认为以虚为王,如脾胃气压、胃阴不足,尤其强调阴虚.但近年来的研究多认为:该病属虚多夹实或本虚标实,其基本病机之一是“瘀毒互结”,即“瘀毒”贯穿于整个疾病发展过程始终,由微至著,是中医证候演变和转归的关键.“瘀毒”并不等同于血瘀或“癌毒”,而是癌毒的前期状态,在临床上完全可能是可逆的.
-
小儿肥胖症病因病机探讨
目的:探讨小儿肥胖症的病因病机.方法: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出发,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儿童生活特点,分析当今小儿肥胖症的病因病机.结果:小儿肥胖症主要病因包括:先天禀赋、饮食不节、疏于劳作、情志失调.主要病机概括为:脾运失健、肝气郁滞为发病之基础;痰湿停聚,壅于内外为发病之条件.结论:小儿肥胖病位主要在肝脾,以脾运失健、肝气郁滞为本,痰湿停聚、壅于内外为标,标本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共同促进了本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化.
-
从络病学痰瘀阻络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文章从络病学的相关理论和脏腑病机学说的角度,探讨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机,认为“久病肺虚,痰瘀阻络,肺失肃降”是本病的络病学的病机关键,根据“络以通为用”的指导原则,提出了“活血通络,化痰降气”的治疗方法,同时简要介绍了自拟方“化瘀涤痰汤”治疗本病的经验和体会,以期对本病的治疗思路有所拓展.
-
阴阳为纲,五脏相关论治心律失常之心悸
心律失常所致心悸为临床常见病症,临床上以阴阳为纲可使简化辨证,抓住关键,同时运用五脏相关理论可使辨证个体化,采用基本方结合随证配伍之法使治疗快速有效,该辨证论治之法运用于临床效果甚佳.
-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目的:总结近些年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科研工作.方法:通过对近几年CAG与心理因素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从脑-肠轴、肝主疏泄的现代研究、CAG与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探讨了CAG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结果:CAG患者心理状态差,以焦虑、抑郁为主.结论:CAG疾病本身与心理因素共同主导疾病的发生和整个病程进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分型等措施,辅以心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CAG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
数据挖掘在冠心病中医证治研究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是当今临床医学领域处理海量数据,从中获取知识和规律的重要工具之一.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对冠心病中医证治进行数据挖掘,能系统、客观的评价冠心病中医证治的规律.本文总结了数据挖掘在冠心病医案、文献、现代中医临床等方面的研究应用,提出冠心痛中医证治数据挖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
不同干预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影响研究
原发性高血压存在昼夜节律的变化,血压昼夜调节能力的下降,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血压昼夜节律是独立于血压水平之外的心脑血管病的预测因素.调节血压昼夜节律可以减少靶器官的损害和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检索近几年来不同干预方法在改善恢复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发现改善恢复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临床以西药为主,中医传统疗法为辅,中医传统疗法中又以针刺、中药为主,其疗效显著,发展较快.随着血压昼夜节律对于高血压防治疗效重要性的凸显,从节律角度开展多干预方式综合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对医疗卫生和社会发展极具必要性.
-
感染性腹泻的中医治疗进展
感染性腹泻病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文章从仲景经方、经验方药、中成药治疗、灌肠及其他疗法5个方面综述感染性腹泻的中医治疗进展,体现出中医中药治疗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药治疗感染性腹泻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但存在诊断标准尚不统一,辨证分型差别较大,疗效判定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倡议今后中医药治疗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报告应更具科学性、规范性.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哮喘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清TNF-α的影响
目的:探索中医方剂定喘汤加减结合西医对症治疗对哮喘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血清TNF-α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4月-2014年4月间收治的哮喘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对症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给予西医对症治疗外加用七味都气丸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和白介素-10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8.67%.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白介素-6和TNF-α均降低(P<0.05),血清白介素-10升高(P<0.05),且观察组白介素-6和TNF-α低于对照组(P<0.05),白介素-10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对哮喘患者体内TNF-α、白介素-6和白介素-10水平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且治疗作用亦十分突出,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妊娠剧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两组均给予传统西医治疗,观察组另给予耳穴、针刺和穴位注射;7天后观察患者呕吐、尿酮体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7.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
通窍活血汤合方治疗偏头痛
偏头痛是临床中比较难治的疾病之一,因久病必瘀,偏头痛久病不愈多有瘀血,通窍活血汤是治疗血瘀头痛的古代名方,故以该方为主方治疗偏头痛.另外,偏头痛除血瘀外,常合并气滞、痰浊、寒凝、正虚等病机,所以临床合理运用通窍活血汤合柴胡疏肝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吴茱萸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大补元煎等方辨治偏头痛,则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
蒋健应用附子案例及经验分析
附子以其卓著疗效和不良反应而备受医家关注,但附子的临床应用仍然存在诸多值得探讨之处.文章从临床验案出发,介绍蒋健教授运用附子的经验,探讨附子临证应用指征及其量效关系.
-
杨毅勇医疗经验探微
杨毅勇先生幼承家学,博采众长,是上海为数不多的传统老中医.他擅长脉诊,经验丰富,擅长诊治各种疑难杂症,选方用药强调辨证论治,思维精妙,收到显著疗效.现将学习杨老师的肤浅经验介绍于下.
-
中医综合护理方案对宫颈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改变,以及中医综合护理方案对其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共计60例,依据患者术后护理措施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宫颈癌术后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中医综合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和护理后胃肠功能状态,如胃动素分泌状态、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等.结果:患者胃动素术前、术后和术后48 h检测结果显示:术后两组患者胃动素均有明显降低,在术后48 h,两组患者胃动素均有明显升高,较术后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48 h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腹胀发生率比较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综合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在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早日出院方面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
中医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行腹部手术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护理干预.对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及恶心呕吐、腹胀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干预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4.1%)明显高于对照组(77.9%),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干预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7.1%)明显高于对照组(85.2%),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4h及48 h的恶心呕吐发生率、腹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胃肠功能,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及对应护理观察
目的:探讨应急处理及对应护理措施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不良反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通过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60例,对其采取应急处理及对应护理干预.观察本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主要临床表现及所涉及的器官-系统;观察应急处理及对应护理措施干预后的病情转归情况.结果:①60例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出现于静滴过程中,占50.00%;不良反应者所涉及的器官及系统中,皮肤与其附件所占比例多(37.80%).②本组60例患者经过应急处理及对应的护理干预后,症状均治愈或好转,无遗留后遗症者,且无死亡病例出现.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积极的应急处理及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是保障此类患者健康安全的关键.
-
中西医结合护理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影响,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本组91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6);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方案护理,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式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满意度(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75.56%),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总知晓率(97.83%)显著高于对照组(72.11%),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VAS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能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知晓度,并能显著降低VAS评分,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冠心病的辨证施护
目的:观察冠心病辨证施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冠心病按中医的不同证型分别施护.结果:经辨证施护后,冠心痛患者显效89例,好转53例,无明显变化的8例,总有效率为94.67%.结论:通过对冠心病施行辨证治疗及护理,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
田从豁老中医百会穴临床应用经验总结
田从豁老中医为国家第二、四、五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六十余年,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对于百会穴的应用尤有心得.文章介绍了田老针刺、艾灸百会穴治疗脑病及其他系统疾病的具体方法,包括取穴、针刺方向、补泻手法等,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
倒丁字取穴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体会
呃逆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西医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中医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胃气上逆,胸膈被扰:西医认为,呃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后引起的一侧或双侧的膈肌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从而发出短促响亮的特别声音,并将持续痉挛超过48 h未停止的呃逆称为顽固性呃逆.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按照不同的临床症状将顽固性呃逆分为寒邪犯胃证、心胃火盛证、肺胃气逆证、肝郁犯胃证、脾胃失和证、痰热蕴胃证、胃阴亏乏证、胃肾两虚证等8个证型,进而针对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不同证型,采取头项针倒丁字取穴法为主,体针辨证配穴为辅的针刺治疗方法,并通过自拟顽固性呃逆评分量表的评分结果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其临床疗效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