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每周注射紫杉醇治疗NSCLC临床试验初步观察

    作者:张力;李龙芸;毕洪霞;郑力;李俊容

     紫杉醇是继长春碱类药物后发展的新型抗微管药,可促使微管蛋白的聚合,抑制其解聚,这一点与长春碱类药物相反,但两者都使微管丧失功能导致细胞不能分裂繁殖。应用紫杉醇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初多为每三周给药一次,近来对于其联合化疗给药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本观察旨在进一步评价紫杉醇药物每周给药并联合其他化疗药物的方案对晚期NSCLC患者临床应用的价值及毒副反应。

  • 不同体积分数氧气对山羊颞下颌关节盘细胞骨架改建的影响

    作者:何晓兰;包广洁;孙凌璐;张雪;保善英;康宏

    目的 探讨不同体积分数的氧气对山羊颞下颌关节盘细胞3种细胞骨架蛋白改建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山羊颞下颌关节盘细胞,传代至第2代,分别于常氧21%O2及低氧8%O2、4%O2、2%O2下培养.甲苯胺蓝、天狼星红及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不同氧体积分数下细胞显型的变化.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骨架蛋白,包括肌动蛋白、微管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不同氧体积分数下关节盘细胞仍然具有成纤维特性,3种细胞骨架蛋白有规律地排列.4%O2时,肌动蛋白和波形蛋白荧光强度低(P<0.05);2%O2时,微管蛋白荧光强度高(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肌动蛋白mRNA表达,21%O2组高,而2%O2组和4%O2组低(P<0.05);微管蛋白mRNA表达在2%O2组高,8%O2组低(P<0.05);波形蛋白mRNA表达,在4%O2组低,21%O2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不同氧体积分数条件下,细胞骨架蛋白有不同程度的改建,2%O2可能是适合颞下颌关节盘细胞扩增的佳氧体积分数.

  • 可抑制微管聚合的微生物来源的新抗肿瘤活性物质--cryptophycin

    作者:顾觉奋;杨静

    cryptophycin是从蓝藻的培养物中分离得到的一种能抑制微管生成的新型抗肿瘤活性物质,对多种肿瘤有活性.cryptophycin直接与微管蛋白作用,抑制微管生成,破坏微管动态装配,从而抑制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形成,进而影响细胞增殖.本文对cryptophycin的来源、结构、生物活性、作用机制以及构效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抗肿瘤喹诺酮类药物的发现及其进展

    作者:刘开湘;王以光;郭惠元

    以各种机制与DNA或微管蛋白相作用的化合物,以及能引起各种细胞毒的物质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抗肿瘤药物.喹诺酮类药物之所以成为抗肿瘤药物设计的新目标化合物,是因为其抗菌机制是抑制DNA促旋酶,而且很多新喹诺酮类化合物已经具有抗肿瘤活性.这些新喹诺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显示,抗肿瘤喹诺酮类化合物有它全新的作用方式.喹诺酮类化合物可以用作拓扑异构酶Ⅱ的抑制剂,也可用作有丝分裂抑制剂.本文概述了9类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抗菌活性、抗肿瘤活性与机制及这些化合物的结构与活性或毒性的关系.这9类化合物包括具有DNA拓扑异构酶Ⅱ抑制活性的喹诺酮、二环喹诺酮、三环喹诺酮、四环喹诺酮、手性喹诺酮、抗有丝分裂的喹诺酮、2-苯基-4-喹诺酮、2-芳基-1,8-二氮杂萘和1,2,3,4-四氢苯基-4-喹诺酮类化合物,其中重点综述了抗肿瘤喹诺酮类化合物的新发现及进展.

  • 埃博霉素类药物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方面研究进展:抗紫杉醇耐药有效的新颖微管蛋白抑制剂

    作者:张雪

    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需要引进新型的药物来提高现有疗法,有针对性的治疗为患者带来收益.埃博霉素类药物是由纤维堆囊菌衍生的新颖药物,具有抗微管蛋白机制,阻断肿瘤细胞的正常分裂,主要包括伊沙匹隆(BMS 247550,百时美施贵宝),埃博霉素B(EPO906,诺华公司),沙戈匹隆(ZK-EPO,德国先灵制药)等几个衍生物.美国Maryland Greenbauw大学癌症研究中心Edelman教授的研究表明,该类药物对多重耐药肿瘤细胞和耐紫杉醇的肿瘤细胞表现出强大的抗癌活性,主要通过抑制β-Ⅲ型微管蛋白的过度表达来实现.本篇综述主要介绍埃博霉素类药物对β微管蛋白亚型临床前活性研究动态及对肺癌的治疗情况.

  • 人横纹肌肉瘤中微管蛋白的表达

    作者:叶绿;张红英;步宏;杨光华;张杰;郭立新;王守立

    目的研究人横纹肌肉瘤中细胞骨架成分微管的改变.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70例人横纹肌肉瘤石蜡组织切片中微管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三种不同转移潜能的横纹肌肉瘤细胞系(PLA-802, A673, RD)中微管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研究. 结果人横纹肌肉瘤石蜡组织切片中普遍存在微管蛋白的低表达.肿瘤组织学分级Ⅰ级 microtubulin-β的低表达细胞为52.38%,Ⅲ级为85.00%(P<0.05).有转移、复发的32例中,microtubulin-β的低表达细胞为87.50%;无转移、复发的38例中,其低表达细胞为55.26%(P<0.05).在三种人横纹肌肉瘤细胞系中,PLA-802细胞的微管发育不完善;RD细胞中微管形态接近正常肌母细胞;A673细胞微管发育程度居中(P<0.05).结论人横纹肌肉瘤中,普遍存在微管蛋白的低表达.微管蛋白的减少和微管的发育不完善与肿瘤细胞的转移潜能,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和转移复发有关.

  • 紫杉醇含量测定与药动学研究进展

    作者:边原;刘一;叶云

    紫杉醇是从紫杉或者红豆杉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抗癌药[1,2],白色结晶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紫杉醇对一些癌症的疗效非常好,它作用于肿瘤细胞与肿瘤细胞微管蛋白拮抗并防止有丝分裂[3,4],是治疗晚期癌症的药物.

  • 诺维本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护理体会

    作者:刘显玉;李莉;李文英;廖丽;赵军;白桦

    诺维本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通过阻滞微管蛋白的聚合形成微管和诱导微管的解聚,使细胞分裂停止于有丝分裂中期,是抗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1].近年来,已应用于临床,联合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率为50%.由于诺维本的毒副反应甚大,对静脉有较强的刺激,可致局部皮肤疼痛、肿胀、灼热等,严重时局部坏死.我们通过对31例使用诺维本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护理,现将我们的体会总结于下:

  • 黑素小体转运的研究进展

    作者:卢宁;赵小东;刘玉峰;高天文

    表皮黑素单位是由1个黑素细胞和大约36个相邻的角质形成细胞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和分配黑素.黑素生成的过程是明确的,对黑素细胞产生黑素的调控也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载有黑素的黑素小体通过微管蛋白和肌动蛋白从核周胞质的起始部位向黑素细胞的树突的末端移位[1~2],然后,黑素小体转运到角质形成细胞内,在那里被分散进入细胞质.

  • 贵州民族药提取物A-3抗H22肿瘤细胞生长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肖婷婷;李淑芳

    目的:对贵州民族药提取物A-3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研究A-3对小鼠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肿瘤细胞凋亡、肿瘤血管生成及微管蛋白聚合解聚活性等四个方面的影响,初步探讨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结果:A-3能明显刺激正常小鼠和荷瘤小鼠的脾脏及胸腺增生,促进DTH反应.每天给予50mg/kg和100mg/kg A-3能见到明显促进H22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但两剂量对H22肿瘤血管生成均无显著影响.浓度为0.1mmol/L时,A-3对兔脑微管蛋白体外的聚合解聚平衡反应无明显影响.结论:A-3可能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作用来抑制肿瘤生长.

  • 内源性大麻素AEA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形态和细胞骨架的影响

    作者:孙松林;张德秀;郭波霞

    目的:研究内源性大麻素(AEA)对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形态和细胞骨架的影响,探讨大麻素在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POAG)中的降眼压的机制,为大麻素的眼部用药提供帮助.方法:原代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经不同质量浓度的AEA作用后,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梁细胞形态的改变,免疫荧光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肌动蛋白微丝束的形态改变.免疫组化(SABC法)对a-tubulin(微管蛋白)染色,结果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并统计学检验.结果:经AEA作用后的牛眼小梁细胞,细胞间隙扩大,细胞变圆,细胞立体感增强;肌动蛋白微丝纤维变稀疏,断裂,排列紊乱.各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微管蛋白的含量减少,其下调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大麻素可改变体外培养的小梁细胞的形态和细胞骨架,引起细胞内的微管蛋白含量的减少,有利于降低小梁网房水引流阻力.

  • 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βⅢ-tubulin表达与紫杉类化疗耐药相关

    作者:杨俊泉;高献书;刘宏侠;韩春

    目的:探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βⅢ-tubulin表达与紫杉类化疗耐药性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接受以紫杉类化疗的Ⅳ期NSCLC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标本βⅢ-tubulin蛋白表达,并对化疗疗效及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βⅢ-tubulin阳性表达率(≥50%阳性染色细胞)为58.7%(44/75),与性别、年龄及组织类型无关.化疗有效率(CR+PR)为34.7%,βⅢ-tubulin高表达患者紫杉类化疗有效率低(25.0%),进展率高(25.0%),而βⅢ-tubulin低表达患者化疗有效率高(48.9%),进展率低(6.4%),P值分别为0.036和0.037.βⅢ-tubulin高表达者有较短的中位OS(12 mo)和PFS(8 mo),而βⅢ-tubulin低表达患者有较长的中位总生存期(OS)(15 mo)和无进展生存期(PFS)(11 mo),P=0.018.结论:βⅢ-tubulin高表达NSCLC患者对紫杉类药物耐药且预后不良.

  • ERCC1、β-T ubulinⅢ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预后相关性研究

    作者:梁英平;刘娟妮;白国栋;廖和和;贺艳锋;杨学超

    目的:观察ERCC1、β‐T ubulinⅢ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肺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 P二步法)检测手术切除的4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15例癌旁肺组织中ERCC1、β‐T ubulinⅢ的表达情况,并采用χ2检验和生存分析的方法分析ERCC1、β‐T ubulinⅢ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术后用铂类、紫杉醇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情况。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RCC1、β‐T ubulinⅢ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2.2%、71.1%, ERCC1表达在肺癌组和正常癌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β‐T ubulinⅢ蛋白表达在以上两组间无差异。45例术后用含紫杉醇、铂类化疗方案患者中,ERCC1、β‐T ubulinⅢ蛋白表达阳性者的生存率较全阴性者低;肺癌中ERCC1、β‐T ubulinⅢ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均有关,同时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无关。结论: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β‐T ubulinⅢ蛋白均升高,二者表达均阳性预示着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对紫杉醇、铂类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较差,术后预后较差。

  • 乳腺癌患者应用紫杉醇治疗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护理体会

    作者:邱玉梅

    紫杉醇是红豆杉属植物中的一种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也是目前所了解的惟一一种可以促进微管聚合和稳定已聚合微管的药物.同位素示踪表明,紫杉醇只结合到聚合的微管上,不与未聚合的微管蛋白二聚体反应.细胞接触紫杉醇后会在细胞内积累大量的微管,这些微管的积累干扰了细胞的各种功能,特别是使细胞分裂停止于有丝分裂期,阻断了细胞的正常分裂.目前临床紫杉醇主要适用于卵巢癌和乳腺癌,对肺癌、大肠癌、黑色素瘤、头颈部癌、淋巴瘤.随着紫杉醇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受到了重视.

  • 多西他赛主要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

    作者:王玉洁;柴艳冬;戴晓雁;达超亮;严红艳;李世唐;吴海盼;张燕

    多西他赛,又名多烯紫杉醇,是一新型植物碱类抗肿瘤药物,其前体是从欧洲紫杉中提取[1].1982年由法国罗纳普朗克·安乐公司研制而成,1995年4月在墨西哥首先上市,随后在英、美、法、意、德、日等国家上市,我国自2002年起先后批准6家企业生产该药.多西他赛通过促进微管蛋白装配成微管,抑制微管的解聚,从而导致微管束的排列异常,形成星状体,使纺锤体失去正常功能,导致细胞死亡,且多西他赛是一种有效Bcl-2磷酸化诱导剂,诱导Bcl -2蛋白过度表达的实体瘤细胞凋亡[2,4],为M期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适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卵巢癌和非小细胞肺癌[3].由于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更高的细胞内浓度、更好的水溶性及优异的抗癌广谱性及甘肃省第五次药品集中招标且纳入医保范围及2006年国家肿瘤药的大幅度降价等因素,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应用的日益广泛,药品的不良反应也日渐增多,并且发生过多起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有致死的报道.为探究其药品不良反应ADR规律,做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和防范,经查阅相关文献,对多西他赛主要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总结如下.

  • 成体大鼠心肌细胞微管解聚对线粒体分布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作者:党永明;房亚东;胡炯宇;张家平;宋华培;张一鸣;张琼;黄跃生

    目的 了解成体大鼠心肌细胞微管解聚对线粒体分布、线粒体活性及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方法 分离培养成体SD大鼠及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大(乳)鼠对照组(常规培养,不加任何刺激因素)、大(乳)鼠微管解聚剂组(用含终浓度8μmol/L秋水仙碱的培养液培养,作用30 min).(1)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和乳鼠心肌细胞聚合态β微管蛋白表达量.(2)取2组大鼠心肌细胞,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聚合态β微管蛋白、电压依赖型阴离子通道(VDAC)分布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线粒体内膜电位;噻唑蓝法测量细胞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ATP、腺苷二磷酸(ADP)、腺苷一磷酸(AMP)含量及能荷. 结果 (1)聚合态β微管蛋白表达量:大鼠微管解聚剂组为0.52±0.07,较大鼠对照组1.25±0.12明显减少(F=31.002,P=0.000);乳鼠微管解聚剂组为0.76±0.12,较乳鼠对照组1.11±0.24显著减少(F=31.002,P=0.000),但明显高于大鼠微管解聚剂组(F=31.002,P=0.009).(2)细胞色素c表达量:大鼠对照组为0.26±0.03,明显低于大鼠微管解聚剂组(1.55±0.13,t=-24.056,P=0.000).(3)免疫荧光染色:大鼠对照组心肌细胞微管多呈线性管状、与心肌纤维平行分布;VDAC着色显示线粒体呈颗粒状与微管同向分布.大鼠微管解聚剂组微管正常排列规律被破坏,表现为免疫荧光强度减弱,微管结构不清晰、连续性丧失、粗糙;线粒体分布散乱.(4)线粒体内膜电位:大鼠对照组荧光强度为1288±84,明显高于大鼠微管解聚剂组(331±27,t=26.508,P=0.000).(5)细胞活性:大鼠对照组吸光度值为1.75±0.11;大鼠微管解聚剂组为0.81±0.07,较前者明显降低(t=17.348,P=0.000).(6)能量代谢:与大鼠对照组比较,大鼠微管解聚剂组心肌细胞ATP含量下降,ADP、AMP含量上升,ATP/ADP值与能荷均降低. 结论 在正常成体大鼠心肌细胞内,微管与线粒体分布方向一致.微管解聚后心肌细胞线粒体排列紊乱,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漏出,线粒体内膜电位下降、能量供应降低,细胞活性下降.

  • c-jun反义基因重组体转染对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刺激下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胡安根;黄跃生

    目的观察c-jun反义基因重组体转染对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刺激下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方法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分为:(1)正常对照组;(2)转染组:构建c-jun反义基因重组体并转染入心肌细胞,随后进行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刺激;(3)非转染组:仅进行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刺激,不作其他处理.于刺激后1、3、7 h,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c-jun mRNA的表达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c-jun蛋白、肌钙蛋白T(TnT)和β-微管蛋白的表达变化;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形态结构改变.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非转染组c-jun mRNA与蛋白表达显著,转染组较非转染组显著下降.(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非转染组TnT与β-微管蛋白表达显著下降,转染组较非转染组明显回升.(3)转染组心肌细胞骨架结构基本保持完好,偶见断裂与溶解.非转染组骨架网状结构紊乱、溶解与断裂,呈颗粒状. 结论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刺激可使大鼠心肌细胞c-jun表达上调,进而引起心肌细胞损伤,c-jun反义基因重组体转染对该刺激条件下的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 缺氧早期大鼠心肌细胞微管损害的观察

    作者:邝勇;黄跃生

    目的 了解缺氧早期心肌细胞微管损害程度.方法 将分离培养的Wistar大鼠心肌细胞分为正常组、缺氧组(建立缺氧细胞模型并设缺氧10、20、30、60 min为观察时相点).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2组细胞微管分布、形态变化,对微管蛋白荧光强度进行半定量分析,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细胞游离α微管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缺氧10 min后.缺氧组细胞微管念珠状结构消失,但排列尚有规律、数量无明显减少;缺氧20 min不仅念珠状结构消失,而且微管排列散乱,远离胞核区出现微管缺失;缺氧30、60 min时微管发生扭曲、断裂,纹理紊乱,完全丧失规律性.缺氧组心肌细胞微管蛋白荧光强度较正常组下降,且随缺氧时间延长愈加明显;缺氧组心肌细胞内游离的d微管蛋白表达(缺氧10 min为46 644±145)高于正常组(13 357±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缺氧时间的延长此升高趋势愈加明显.结论 在缺氧状态下,心肌细胞微管发生解聚时间较早,其结构和分布规律被破坏.微管解聚在缺氧所致心肌细胞早期病理损害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 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肾脾细胞微管蛋白死后降解的检测

    作者:刘杨;蒯锦霞;张彦伟;王英元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肾脾细胞微管蛋白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PMI)的关系.方法 大鼠经切断股动脉致失血性休克死亡后,分别于死亡即刻和死后1、2、3、5和7d剖取脾脏、肝脏及肾脏组织,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微管蛋白含量,SPSS 11.5软件对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鼠肝肾脾细胞内微管蛋白含量随PMI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至死后7d仅可见很淡的微管蛋白印记谱带,其中微管蛋白在肝脏内降解速率快.3种组织内微管蛋白含量变化的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r)分别为:肝脏Y=-2221.1X+14844,r=0.9823;脾脏Y=-1871.1 X+11344,r=0.9749;肾脏Y=-1878.1 X+13715,r=0.9629.结论 大鼠死后肝肾脾细胞内微管蛋白降解规律与PMI之间具有相关性,并存在组织差异性.

  • 大鼠死后心肌和肺脏微管蛋白降解规律的初探研究

    作者:蒯锦霞;刘杨;张彦伟;王英元

    目的 探讨大鼠死后心肌和肺脏微管蛋白(tubulin)的降解规律与死亡时间(PMI)的关系.方法 大鼠经切断股动脉致失血性休克处死后,置于RXZ智能型人工气候箱内,实验条件设定为:20℃恒温,湿度50%.分别于大鼠死后0、1、2、3、5和7d时剖取心肌和肺脏组织,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心肌和肺脏tubulin的含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ubulin在正常大鼠心肌和肺内高表达,死后1d时其含量已开始下降,至死后7d时仍可检测到微管蛋白的存在,但tubulin在肺脏内的降解速度快于心肌.两种组织内tubulin含量随PMI变化的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分别为:心肌Y=-1726.1x+14083,r=0.9684;肺脏y=-1439.89x+12041,r=0.9808.结论 大鼠死后心肌和肺脏tubulin的含量逐渐减少,与PMI具有相关性.

184 条记录 9/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