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晚期和局部晚期NSCLC患者βⅢ-tubulin和p53表达与紫杉醇敏感性的关系

    作者:郭惠琴;赵宇

    目的 观察晚期和局部晚期NSCLC患者βⅢ-tubulin和p53表达情况与含紫杉醇化疗方案敏感性关系.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33例病理学诊断的晚期和局部晚期NSCLC患者,在化疗前对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βⅢ-tubulin和p53表达情况,对所有患者选用紫杉醇+铂类或5-Fu化疗方案.结果 βⅢ-tubulin(-)含紫杉醇化疗方案有效率明显高于βⅢ-tubulin(+)(72%vs0%,P=0.000371),手术率更高(36%vs0%,P=0.046).p53表达与否对紫杉醇化疗有效率和手术率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1).βⅢ-tubulin(-)且p53(+)采用紫杉醇化疗有效率为80%(P=0.022).结论 βⅢ-tubulin和p53表达情况可作为预测含紫杉醇联合化疗方案有效性和指导患者个体化化疗的指标.

  • 新型抗肿瘤药埃坡霉素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孙明媛;张频

    埃坡霉素(epothilones)是一类非紫杉烷类促微管蛋白聚合剂,其作用机制与紫杉醇相似,但结构完全不同,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其细胞毒活性较紫杉醇强,对紫杉类耐药的细胞株和小鼠肿瘤移植模型显示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近来合成或半合成了很多埃坡霉素类似物,目前已进入临床抗肿瘤治疗研究的埃坡霉素类似物主要有ixabepilone、patupilone、BMS-310705、ZK-EPO、KOS-862及KOS-1584.现有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部分接受过紫杉类药物治疗的晚期乳腺癌、卵巢癌、膀胱癌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埃坡霉素治疗有效.本文就埃坡霉素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药理活性及毒副作用等临床研究的进展进行了回顾和综述.

  • β-tubulin与紫杉醇类耐药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乃新;杨华夏;张雪芳;李单青

    目的:总结国内外关于-tubulin与紫杉醇类耐药在肺癌治疗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方法:应用Medline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系统,以“肺癌”、“微管蛋白(tubulin)”、“紫杉醇”、“化疗”为关键词,检索2010-2011年前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371篇,中文文献82篇.纳入标准:1)微管蛋白分子研究;2)肺癌细胞系与tubulin及紫杉醇类化疗耐药研究;3)与tubulin及紫杉醇类化疗耐药相关肺癌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基础与临床研究均揭示β-tubulin Ⅲ与紫杉醇类耐药存在明确的负相关性,其可通过突变、过表达、多药耐药等机制诱发紫杉醇类化疗耐药,β-tubulinⅢ高表达预示肺癌患者预后不佳.结论:β-tubulinⅢ与肺癌含紫杉醇类化疗方案耐药相关,对其抑制或逆转为肺癌提高化疗效果提供了重要新思路.

  • 一种N取代4,6-二氯靛红的抗癌机制研究

    作者:杨玉林;赵翔;张页

    目的 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研发新型抗癌药,揭示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医学意义.本研究报道了一种新型4,6-二氯靛红衍生物(FMDCIS)的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酸性磷酸酶法检测FM-DCIS对癌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观察在FMDCIS作用下人肝细胞癌HepG2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FMDCIS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于25℃离心分离可溶性的微管蛋白二聚体与不溶的聚合微管蛋白,检测FMDCIS处理组和对照组HepG2细胞内微管组装水平的差异;蛋白质印迹法检测FMDCIS所致细胞周期和凋亡通路中关键调控蛋白的改变;荧光染料单丹磺酰戊二胺(monodansylcadaverine,MDC)检测自噬小体的变化.结果 FMDCIS对人肝癌HepG2和BEL-7402细胞,以及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均有显著的杀伤效果,其中对HepG2细胞的杀伤效果强,其IC50为0.57μg/mL.而FMDCIS对人胎肝细胞L02的IC50为1.67μg/mL,明显高于HepG2细胞,表明FMDCIS对胎肝细胞的毒性相对较弱.光镜显示,FMDCIS作用后的HepG2细胞铺展能力丧失并变成圆形.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HepG2细胞在FMDCIS孵育6、12和24 h后,G2/M期占比分别为(10.2±0.5)%、(71.3±1.3)%、(82.3±1.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38,P<0.01,表明FMDCIS可将HepG2细胞阻断于G2/M期.此外,随着FM-DCIS作用时间的延长,G2/M峰左移,提示发生了染色体丢失和有丝分裂灾难.对照组HepG2细胞内可溶性微管蛋白与不溶性聚合微管蛋白之比值为1.01±0.02,而在FMDCIS给药组孵育24 h后,可溶性与聚合微管蛋白比值增加到2.01±0.23(F=10.38,P<0.01),表明FMDCIS具有秋水仙素样的抗微管药活性,可抑制细胞内微管组装.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在FMDCIS作用下,HepG2细胞内周期蛋白Cyclin B1含量增高,F=13.16,P<0.01;Cyclin D1、Cyclin E、Cyclin A、c-Myc、E2F1和RB含量降低;Pro-Caspase-3和PARP均出现裂解带,促凋亡蛋白Bax上调(F=20.74,P<0.01),抑凋亡蛋白Bcl-2下调,F=18.38,P<0.01.MDC染色显示,在FMDCIS作用下HepG2细胞内自噬小体大量增加.结论 FMDCIS对人肝细胞癌HepG2细胞有很强的杀伤效果,其作用机制为抑制微管组装,干扰有丝分裂进程,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于有丝分裂前期,进而引发有丝分裂灾难,并以凋亡和自噬性细胞死亡同时活化的方式杀伤癌细胞.

  • 泰索帝对人鼻咽癌细胞系放射增敏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顾菲;李光;唐秋;张硕;姚雷;张娜

    泰索帝(Taxotere)的抗瘤作用主要是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并抑制其解聚,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导致细胞死亡[1].有研究表明泰索帝对人鼻咽癌细胞系CNE-1有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2].笔者分析了其放射增敏作用是否有细胞周期依赖性,并观察它能否增强射线对CNE-1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对神经干细胞生长及分化的影响

    作者:邓鑫;宋来君;郭新宾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SC)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自新生1 d SD大鼠提取NSC,分为4组,A组加入正常培养基,B组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C组加入含20 μg/L VEGF的正常培养基,D组加入含20 μg/L VEGF和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比较4组间Nestin、β-tubulinⅢ、GFAP三种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计算各组阳性细胞率,通过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6.0,采用两独立样本间t检验方式,比较A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间各染色阳性率差异,检测水准α=0.05,研究VEGF165对于NSC的增殖与分化的作用.结果 A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间Nestin染色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79、-68.89、21.33,P均<0.01),β-tubulinⅢ染色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8、-99.78、30.61,P均<0.01)、GFAP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9、27.07、-22.59,P均<0.01).结论 VEGF165是NSC增殖及分化的促进因素,且可能存在诱导NSC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 豚鼠耳蜗螺旋器细胞微管蛋白的表达

    作者:李永新;刘滗;陈秀伍;刘博;郭连生;韩德民;王沛英;翟所强

    目的 研究正常生理状态下微管蛋白(tubulin)的结构特征和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借助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逐层观察耳蜗毛细胞中微管蛋白的分布特点.结果 豚鼠耳蜗内毛细胞、外毛细胞和支持细胞内都有微管蛋白的特异性染色,支持细胞内微管蛋白的分布自基底转到顶转逐渐减弱(纵向梯度),豚鼠耳蜗感觉细胞的微管蛋白表达则无此特征,外毛细胞静纤毛中微管蛋白着色明亮,三排"V"形清晰可见,这与以往结果不同.结论 豚鼠耳蜗外毛细胞中微管蛋白的结构和分布无差异,支持细胞内的分布存在差异.表明局部结构的梯度决定局部功能的差异.

  • 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伴胼胝体发育不良一家系基因突变筛查

    作者:张俊涛;周炼红;查云飞;刘甜;田明星;袁静;邢怡桥

    目的 筛查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CFEOM)伴胼胝体发育不良一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对收集到的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伴胼胝体发育不良一家系(3代共11例,其中4例发病)进行临床研究以及头颅和眼眶部的MRI检查;然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该家系中4例发病者TUBB3基因进行突变检测,以家系中的4例健康者和100例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分型属于CFEOM3型;家系中的发病者均检测出TUBB3突变c.1249G>A(p.Asp417Asn),突变位于外显子4,导致野生型基因编码的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Asp或D)被天冬酰胺(asparagine,Asn或N)取代.家系中未发病者和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未检出该突变.结论 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3型伴有胼胝体发育不良的家系成员出现TUBB3基因突变c.1249G>A(p.Asp417Asn),可能是导致该CFEOM3家系的主要病因.

  • 紫杉醇靶向微管的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薪懿;倪蓉

    紫杉醇抗肿瘤活性已被许多实验证实,但有关其详细分子作用机制仍研究不多.本文综述了紫杉醇影响微管从而发挥抗瘤活性的详细机制,包括紫杉醇进入微管结合位点的通道、与微管蛋白对接的方式、所致微管蛋白结构变化以及微管蛋白结构变化后产生的生物活性和后续作用,如染色体定位异常、染色体融合、细胞分裂终止、诱导凋亡、影响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细胞自噬体形成等诸方面,为研究开发新一类靶向微管的抗肿瘤药物或指导联合用药提供参考.

  • 以和微管相互作用的药物治疗癌症

    作者:李元敏

    癌细胞通过有丝分裂而无限制地增殖.由微管蛋白所形成的微管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促使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从而形成两个子细胞并获得质与量都相同的遗传信息.在抗癌药中,发现有一类药的作用机制是与微管蛋白相结合从而干扰了染色体的分离,导致癌细胞停滞于有丝分裂的早期或前中期而死亡.这一发现启发了能干扰微管功能的新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目前,已有一些与微管蛋白结合机制不同的这类药物,具有明显的抗癌疗效且副作用轻微,尤其是那可丁及其衍生物.后者若与免疫疗法药物伍用则更具有良好的前景.

  • 异长春花碱引起肠梗阻

    作者:刘丹玉

    异长春花碱(诺维本)为半合成的长春碱类抗癌药,具有选择性抑制有丝分裂细胞微管蛋白的合成,而对神经细胞轴素的微管蛋白合成影响甚少.

  • 微管的生物学特性与药物研究

    作者:李建农;蒋建东

    微管是构成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由13条原纤丝纵向排列构成中空的圆柱状结构,每条原纤丝是由微管蛋白α和β形成的异二聚体组装成的多聚体.微管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有聚合和解聚的动力学特性,在保持细胞的形态、细胞的分裂增殖、细胞器的组成与运输及信号物质的传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0.37 nm分辨率的微管蛋白异二聚体电子晶核图谱[1]获得后,人们对微管的结构与功能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微管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以微管蛋白为靶点的药物研究的进展情况.

  • 具有促微管聚合活性的抗肿瘤天然化合物

    作者:李越中;胡玮;周璐

    微管和微管蛋白的相互作用是靶向性筛选抗肿瘤化合物的重要模型之一。化合物与微管蛋白的作用导致两种结果:抑制微管矛合(促解聚)和抑制微管解聚(促聚合)。有许多化合物能与微管蛋白发生作用,其中大多数是降低微管结构稳定性的,如生物碱类的长春(vinblastine)、秋水仙碱(colchicine)、喜树碱(camptothecin)、combretastatin,脂类的curacin A,大环多醚类的halichondrin B,肽类dolastatin10、dolastain15、hemiasterlin等;而目前临床上较为成功的抗肿留化疗药物是促微管聚合类天然化合物紫杉醇(paclitaxel,taxol)及其类假物docetaxel(taxotere),被 用于卵巢癌、结肠癌、肺癌和肝癌等实体癌的治疗。 紫杉醇在化疗中的成功及不足(低水溶性和化疗过程中出现的细胞耐药性等)促使研究人员进一步筛选具有更好化学性质、生物活性的微管稳定剂。现已发现4类新的天然化合物——eleutherobin,discodermolide,laulimalides和epothilones具有微管稳定功能,其来源、结构均不相同,但却具有与紫杉醇相同或相近的作用微管蛋白的机制。本文对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作用于秋水仙碱结合位点的微管蛋白抑制剂药效团的构建

    作者:刘翎;刘宗英;孟帅;易红;金洁;李卓荣

    目的:构建作用于秋水仙碱结合位点的微管蛋白抑制剂药效团模型;初步分析该类抑制剂与靶点的作用方式.方法:使用Discovery Studio软件中的HypoGen模块对训练集进行药效团模型的构建.结果:佳药效团模型的线性回归相关系数高(0.981),包含1个氢键给体和4个疏水中心,利用测试集验证了该药效团模型的活性预测能力;通过分子与活性位点的对接得到了活性好的两个化合物与此结合位点的具体作用方式.结论:得到的药效团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有利于设计和开发新型微管蛋白抑制剂.

  • 以微管蛋白为靶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作者:孙婉;李敏;魏少荫;吴军;徐波;崔景荣

    目的:以微管蛋白为靶建立高通量筛选(HTS)模型,以便有效地发现抗肿瘤化合物.方法:细胞培养与免疫荧光技术.结果:以常规的免疫组化(玻片)方法为基础优化实验条件,在96孔板上建立了以微管蛋白为靶点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抗肿瘤药物紫杉醇和秋水仙碱作用于人肝癌HepG2细胞后,细胞的免疫荧光强度发生了明显的可检测的变化,间接反映药物对细胞微管蛋白聚合/解聚作用的影响,与理论预测结果一致.结论:基于人肿瘤细胞的以微管蛋白为靶点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可用于抗肿瘤化合物的筛选.

  • 微管抑制剂那可丁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魏少荫;李敏

    过去几十年中,那可丁一直被用作镇咳药.近年来发现那可丁及其衍生物可作用于微管,抑制其动态不稳定性,从而干扰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起到抗肿瘤作用.体内实验研究发现,那可丁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活性高、广谱、毒副作用不明显,有望被开发为抗肿瘤新药.

  • 去甲斑蝥素对体外微管蛋白聚合的抑制作用

    作者:洪兴福;李宝赛;孙震晓

    目的 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对微管蛋白聚合-解聚过程的影响.方法 采用蛋白凝胶电泳鉴定从猪脑中提取的微管蛋白,并用Bradford法测定微管蛋白含量.在经过秋水仙碱和紫杉醇验证稳定的37℃和4℃平衡体系内加入NCTD 10,20和30 μmol·L-1观察微管蛋白聚合-解聚活性.人卵巢癌SK-OV-3细胞加入NCTD 60 μmol· L-1作用8h,取上清和沉淀,Western印迹法检测微管蛋白含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37C聚合反应中,NCTD 10,20和30 μmol·L-1组对微管蛋白聚合的抑制率分别为(5.5±2.7)%,(7.1±1.2)%和(27.5±0.4)%,在此浓度范围内NCTD随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P<0.05),但对微管蛋白在4℃的解聚影响不显著.NCTD 60 μmol·L-1作用人卵巢癌细胞后,细胞中游离微管蛋白增加了(91.5±8.5)%,聚合微管蛋白量减少了(51.8±3.8)%,说明NCTD抑制了人卵巢癌细胞SK-OV-3中微管蛋白的聚合.结论 NCTD对体外微管蛋白的聚合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剂Combretastatin A4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杰;马大友;刘苏友

    目的 重点综述近5年来Combretastatin A4(CA-4)衍生物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整理和归纳,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具有抗癌活性的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剂CA-4 衍生物的研究现状 结果与结论 具有抗癌活性的天然产物CA-4结构简单,作用机制新颖,以它为先导化合物研究出了许多的类似物,并筛选出一些新药候选物,而且对其衍生物的研究也为此类化合物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帮助.

  • 微管蛋白聚合靶向抑制的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许悦

    本文通过对微管蛋白聚合靶向抑制的抗肿瘤药的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为新型抗肿瘤药的研发提供化学物质基础。

  • 低温冷冻对皮肤α-tubulin、β-tubulin和cytoskeratin表达的影响

    作者:贾晓明;蔡宏;马彩虹;吴志谷;姚咏明;杨毅;李绍然;陆江阳

    目的:探讨低温冷冻对皮肤骨架蛋白中α-微管蛋白(α-tubulin)、β-微管蛋白(β-tubulin)和高分子量角蛋白(cytoskeratin)表达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揭示皮肤低温损伤的机制.方法:用α-tubulin、β-tubulin、cytoskeratin抗体对5种储存条件下的皮肤作免疫组化染色,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并进一步采用透射电镜观察α-tubulin、β-tubulin、cytoskeratin的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α-tubulin、β-tubulin、cytoskeratin在4℃组、-20℃组、-80℃组均表达显著下降,且超微形态结构及分布改变明显.在-196℃组储存时三种成分含量下降较少,形态改变亦不显著.结论:皮肤的低温损伤与骨架蛋白α-tubulin、β-tubulin、cytoskeratin的破坏有关.

184 条记录 2/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