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系统评价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张媛媛;张晓燕;杜梅;李凤蕾;王立丹

    目的:系统评价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0.1版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8项RCT,合计54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头孢曲松钠或万古霉素静脉滴注相比,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可明显提高颅内感染患者有效率[RR=1.18,95%CI(1.11,1.26),P<0.001]和脑脊液细菌清除率[RR=1.13,95%CI(1.01,1.27),P<0.001],缩短临床治疗时间[SMD=-1.60,95%CI(-1.89,-1.30),P<0.001],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RR=0.48,95%CI(0.32,0.73),P<0.001],同时还能明显改善患者颅内压[SMD=-1.78,95%CI(-2.10,-1.47),P<0.001]、脑脊液蛋白定量[SMD=-0.18,95%CI(-0.25,-0.11),P<0.001]和脑脊液葡萄糖定量[SMD=1.77,95%CI(0.91,2.6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临床疗效较好,可以提高脑脊液细菌清除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患者颅内压和脑脊液蛋白定量,提高脑脊液葡萄糖定量,且安全性较好.

  • 微剂量吗啡鞘内注射用于剖宫产镇痛40例

    作者:史迎春;蒋丽虹;杜剑辉

    目的 观察微剂量吗啡鞘内注射辅助镇痛用于剖宫产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足月妊娠剖宫产产妇120例,随机均分为A组、B组和C组,麻醉方式均为腰硬联合麻醉.药物为0.75%布比卡因1.2 mL+0.6 mL生理盐水蛛网膜下腔阻滞,术后用硬膜外罗哌卡因镇痛.3组生理盐水内含吗啡剂量分别为A组0.12 mg、B组0.08 mg、C组0 mg(对照组).观察新生儿Apgar评分,术后4,8,12,24 h时镇痛效果及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结果 A组、B组术后8 h内镇痛效果明显优于C组(P<0.01),B组皮肤瘙痒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3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08mg吗啡鞘内注射辅助镇痛用于剖宫产,效果满意,且术后并发症少.

  • 地塞米松鞘内注射引起群发性化学性脑膜炎的分析

    作者:毛小红;祁金文;郑水莲;王燕

    目的 分析一起白血病患者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群发化学性脑膜炎的原因.方法 分别从患者个体因素、腰穿包、鞘内注射药物和鞘内注射操作流程等方面展开调查.结果 该起不良反应与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20071018的地塞米松针质量有关.结论 对于鞘内注射药物,除主要化疗药物外,辅助性药物的质量问题亦有引起神经毒性反应的可能性,临床需加以警惕.

  • 腰大池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临床研究

    作者:胡晓;李陈;周杨;王振宇;刘坤明

    目的 观察腰大池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积极抢救,并给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研究组患者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均显著减少,葡萄糖含量显著增加,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4 d及7 d颅内压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腰大池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颅内压,改善感染情况及预后.

  • 鞘内注射甲氨蝶呤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神经精神性狼疮临床研究

    作者:周乔;刘建;吴晓丹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甲氨蝶呤联合地塞米松与静脉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神经精神性狼疮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神经精神性狼疮患者57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27)采用鞘内注射甲氨蝶呤10 mg与地塞米松10 mg;对照组(n=30)采用静脉滴注环磷酰胺0.4 g.两组均每周治疗1次,共2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相当(P=0.11),住院床日显著减少(P=0.000),脑脊液压力、脑脊液蛋白水平、血沉及C反应蛋白水平也明显降低(P<0.05),且不良反应较少(P=0.036).结论 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和地塞米松治疗神经精神性狼疮安全有效,能显著降低脑脊液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 鞘内靶向沉默5-HT5A受体基因对化疗痛的影响

    作者:闵卫翔;刘巍;刘瑜;徐颖;叶茂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5-羟色胺5A受体(5-hydroxytrptamine 5A receptor,5-HT5AR)的小干扰RNA重组腺病毒载体(Ad-5-HT5A-siRNA)前后,化疗痛大鼠脊髓5-HT5AR表达和痛觉过敏的变化情况,探讨5-HT5AR在化疗痛中的作用.方法:第一部分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0)和对照组(n=10),模型组腹腔注射长春新碱,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定期测定大鼠的机械痛阈及RT-PCR检测建模结束时大鼠脊髓L4.5段5-HT5AR的mRNA表达.第二部分30只已成功建立化疗痛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实验组鞘内注射Ad-5-HT5A-siRNA,阴性对照组鞘内注射阴性对照腺病毒(Ad-X-HK),空白对照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鞘内注射后3、7 d检测各组脊髓L4.5段5-HT5AR的表达,并分别在鞘内注射前及注射后3、5、7 d测定机械痛阈.结果:腹腔注射长春新碱可引起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下降(P<0.01)和脊髓5-HT5AR的mRNA表达增高.而鞘内注射Ad-5-HT5A-siRNA后7 d,实验组大鼠5-HT5AR的mRNA表达下降,同时该组大鼠的机械痛阈降低(与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5-HT5AR参与了化疗痛的调控过程,其表达增强时可能有减轻化疗痛的作用.

  • 庆大霉素脊髓鞘内注射致下肢功能障碍1例

    作者:姚一;吴家阳;江建东;欧阳玲

    患者,男,35岁,因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入院.脑脊液RBc 10×106/L,WBc 120×106/L,Pro 1.73g/L,Glu 2.2 mmol/L,Cl- 107mmol/L,培养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CT见脑室系统明显扩大.经拔除腹腔段分流管,脑室段外置引流,意识逐渐清醒,能言语,左侧肢体肌力V-级,右侧Ⅳ级,10 d后拔除脑室段分流管,改为腰穿置管持续引流,因脑脊液wBc和蛋白仍高,故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ml+庆大霉素2万U[1].

    关键词: 庆大霉素 鞘内注射
  • 罂粟碱不同给药途径防治脑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临床分析

    作者:惠磊;李祥生;刘瑞华

    目的 探讨罂粟碱不同给药途径(脑底池连续泵注与鞘内注射)防治脑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47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47例)、脑底池组(50例)和腰大池组(50例).3组均行开颅显微手术,对照组采用腰大池置管+脑脊液置换+引流;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脑底池组采用脑底池连续泵注罂粟碱;腰大池组采用腰大池经鞘内注射罂粟碱.比较3组术前及其术后1、7、14 d时术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血流峰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期血流峰速度(peak 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结果 脑底池组术侧大脑中动脉血流指标(Vs、Vd、Vm、PI、RI)均显著低于腰大池组及对照组(P<0.01);术后14 d随访,脑底池组患者CVS及其脑积水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腰大池组及对照组(P <0.05,P<0.01);术后30 d随访,脑底池组患者临床预后显著优于腰大池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 脑底池连续输注罂粟碱防治脑动脉瘤破裂术后血管痉挛,疗效优于腰大池鞘内注射及单纯的脑脊液置换+引流,安全可行.

  • 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红;江渝;张怡;王庆余;陈幸华

    急性白血病鞘内注射甲氨喋呤(MTX)、阿糖胞苷(Ara-C)是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重要方法,也是延长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存期的主要措施之一.临床应用治疗绝大数病人是安全有效的;由于鞘内注射化疗药的广泛应用,其并发症的发生陆续有报道.现对我科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及国内1990年5月至1999年4月报道的17例进行临床分析.

  •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2例

    作者:杨永平;高伯元;冯华

    患者,女,25岁,反复头痛、恶心呕吐24d,视物成双15d入院.在院外按感冒及病毒性脑炎治疗效果不佳.入院后查体:神清,克氏征(+),右眼外展不全,双侧视乳头水肿,未见其他阳性体征;头CT未见异常;腰穿提示:压力370mm H2O,细胞数60×106/L,糖、蛋白正常,氯化物112mmol/L,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给予降颅压、二性霉素B静滴及鞘内注射,但患者脑脊液压力无明显下降,在400mm Hg(1mm Hg=0.133kPa)左右,双眼视力逐步下降.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科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顺利,术后继续用二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患者视力好转,外展不全消失.病情好转后院外继续抗真菌治疗3个月.

  • 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震;尹泽黎;刘育进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AMB)鞘内注射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04~2008年收治的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先静脉注射伏立康唑,后改为口服维持,同时定期鞘内注射AMB.结果:治愈6例,好转1例,死亡1例;整个治疗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幻视1例,皮疹1例,短暂性双下肢截瘫1例,尿潴留1例.结论:伏立康唑联合AMB鞘内注射是目前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 鞘内注射雷米封加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郭俊英;闫琴

    笔者于1998年1月~2007年1月就我县两院住院患儿中采用雷米封(INH)及地塞米松鞘内注射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进行对照,现分析报道如下.

  • 单剂吗啡鞘内注入于小儿术后镇痛的应用

    作者:张长椿;郑良杰

    目的:探讨单剂吗啡鞘内注入行小儿术后镇痛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7岁腰麻患儿60例,随机等分成A、B、C 3组,腰麻药中含吗啡为A组0μg/kg,B组2μg/kg,C组4μg/kg.记录术后12 h内患儿、其家属、病房护士疼痛评分,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 h疼痛评分,A组明显高于B组(P<0.05)和C组(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不良反应较A、B组多.结论:小儿单次小剂量吗啡鞘内注入行术后镇痛是安全有效的,2μg/kg能较好地满足镇痛要求.

  • 鞘内注射结合中医疗法治疗狼疮脑病2例

    作者:许冰;王玲玲

    鞘内注射为治疗狼疮脑病的主要西医方法,临床结合中医疗法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本文报道鞘内注射结合中医疗法治疗狼疮脑病2例,并阐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相关优势.

  • 腰大池持续引流并鞘内注药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26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德;黎亮;杨俊;王治云;韩华强;傅道聪;赵锦阳

    目的 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并鞘内注药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26例患者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并鞘内注药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结果 经引流及鞘内注药7~14天后26例患者颅内感染均治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腰大池持续引流并鞘内注药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临床疗效显著.

  • Hyper-CVAD方案治疗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袁志平;姚文秀;吴亚琳;贾钰铭;雷开键;陈昕;彭生才

    目的:观察Hyper-CVAD化疗方案治疗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效果.方法:47例高度恶性NHL患者,其中T母细胞淋巴瘤39例和Burkitt′s淋巴瘤8例.所有患者接受Hyper-CVAD化疗方案治疗6个周期~8个周期.根据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情况,给予氨甲喋呤和阿糖胞苷进行鞘内治疗(IT)4次~16次.对早期患者(受累区域)和有大肿块或者有残留灶的晚期患者给予30Gy~40Gy的剂量常规放疗.结果: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2个月~53个月),所有患者接受了平均6.8个周期化疗(总共319个周期),41例(87.2%)取得完全缓解(CR);26例患者无病生存,中位生存时间34个月(3个月~51个月),中位复发时间为9月(3个月~23个月),1年无病生存率与总生存率分别为81.0%和91.4%,3年为53.2%和57.4%.高龄、IPI指数高和伴有大肿块、骨髓受侵犯、B症状,晚期患者具有较低的CR率和较差的预后.接受鞘内治疗后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率10.6%.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Ⅲ度~Ⅳ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100%和36.2%.结论:Hyper-CVAD方案治疗配合鞘内化疗与局部放疗是治疗高度侵袭性NHL的有效的方案,具有较高的缓解率和3年生存率.

  • 甲氨蝶呤鞘内注射治疗脑膜癌病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熙;李峻岭;肖建平;杨渤彦;于雷;吴晓明;万经海;徐海燕;孔建新

    背景与目的脑膜癌病是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的一种少见类型。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治疗疗效的提高,患者生存期延长,脑膜癌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鞘内注射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治疗脑膜转移的疗效、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对27例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脑脊液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鞘注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及预后。结果27例脑膜转移患者接受鞘注化疗后,70.4%获得临床症状缓解,但脑脊液压力和脑脊液生化改变无统计学差异。55.6%患者无不适,25.9%出现下肢麻木、轻微疼痛,无严重不可逆的不良反应发生。本组患者中位生存期4个月。结论鞘内注射MTX可改善脑膜癌病患者临床症状,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 HPLC测定人脑脊液中的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

    作者:董维冲;郭家良;何文娟;万永占;李芳婷;张志清

    目的 采用HPLC法测定人脑脊液中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的含量.方法 采用Diamonsil C18柱(1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5 mol·L-1磷酸二氢钾缓冲液(pH3) (20∶80),流速1.0 mL· 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36 nm,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互为内标.结果 脑脊液中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977~97.68(r2=0.9995)、0.104~104μg·mL-1 (r2 =0.9996),检测限分别为0.0484、0.0524μg·mL-1;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9.8% ~ 109.0%、99.6~107.0%,绝对回收率为95.6% ~ 100.0%、95.9% ~ 99.6%,批内、批间RSD均≤4.0%;室温下放置8h、冻融循环3次和冰冻21d的稳定性均良好.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准确,适宜于临床脑脊液中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的分析.

  • 预先鞘内注射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行为学及脊髓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旭;杨勇;刘慧;肖红;杨邦祥

    目的 通过观察比较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行为学和脊髓背角c-Fos样免疫反应神经元(FLIN)数量的变化,探讨预先鞘内注 射氯诺昔康的镇痛效能与其剂量的关系.方法 雄性SD大鼠42只, 随机平 均分为7组,生理盐水组(NS组)、福尔马林组(FOR组)和5个实验组(L60组、L120组、L180 组、L240组、L 300组),行清醒鞘内穿刺,注入NS或不同剂量的氯诺昔康(60 μg、120 μg、180 μg、2 40 μg、300 μg),10 min后足底皮下注射NS或5%福尔马林100 μL,观察行为表现,计算 5 min内伤害反应指数(NBI),连续60 min.足底注射后2 h取脊髓L4~L6节段做c-Fo s免疫组化染色,计数FLIN数量.结果 ①第一相(致痛后0~5 min)NBI,L240、L300组较 其他组低(P<0.01),二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随着氯诺昔康剂量的增加,第二相(致痛后15~60 min)NBI累加值有下降的趋势,但L180~L300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随着氯诺昔康剂量的增加,致痛侧脊髓背角浅层和深层FLIN 数量有下降的趋势,但L180~L300三组的浅层及L240组、L300组的深层FLIN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大鼠1 h的NBI累加值与致痛侧脊髓背角浅层和深层c-Fos蛋白表达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865、0.855(P均<0.001).结论 预先鞘内注射氯诺昔康能有效 抑制大鼠的伤害性行为和致痛侧脊髓背角c-Fos蛋白的表达,且该作用与剂量有关,并存在封顶效应.

  • 鞘内氯诺昔康对正常大鼠痛阈的影响

    作者:陈旭;杨邦祥;刘慧;杨勇;肖红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氯诺昔康对正常大鼠的机械痛阈及热痛阈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18只,用于机械痛阈测定,随机平均分为3组,鞘内溶剂组(S组,鞘内注射氯诺昔康注射用水20 μL)、肌注组(IM组,肌注氯诺昔康120 μg/20 μL)、实验组(IT组,鞘内注射氯诺昔康120 μg/20 μL).另取雄性SD大鼠18只,用于热痛阈测定,动物分组及处理同前.分别于注射前(痛阈基础值)和注射后10、30、60、90、120、150 min采用足底力学感觉测量仪和足底温觉测量仪对机械痛阈和热痛阈进行测定.结果 S组在鞘内注射前后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值无明显变化.IM组在肌注后30 min,机械痛阈值[(31.1±4.05) g]和热痛阈值[(20.82±2.15) s]出现高峰 (P<0.05或P<0.01);分别于60 min和90 min 恢复至基础水平.IT组在鞘内注射后10 min,机械痛阈值[(35.0±2.76) g]和热痛阈值[(26.72±3.75) s]均大于基础值 (P<0.01);分别于90 min和120 min 恢复至基础水平.3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0、30、60 min,IT组的机械痛阈值高于S组(P<0.01或P<0.05);在 10、30 min,IT组高于IM组(P<0.05).在 10、30、60、90 min,IT 组的热痛阈值均高于S组和IM组(P<0.01或P<0.05).结论 鞘内注射氯诺昔康可以提高正常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与全身系统给药相比,该作用起效快,维持时间长.

683 条记录 31/35 页 « 12...27282930313233343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