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膝关节屈伸肌力的等速测试研究

    作者:侯来永;宋军;薛勇;谢欲晓

    目的:通过对将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R)的骨性关节炎(OA)患者患侧、健侧膝关节肌力及同年龄组健康者膝关节肌力的测试研究,找出三者的关系,为围手术期膝关节功能康复提出指导意见.方法:以18例准备进行单侧TKR的患者为观察组进行健侧、患侧膝关节等速向心肌力测试,以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PT/BW)、单次大做功和屈,伸肌肌力比值(H/Q)为观察指标,并以1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相同测试.结果:在低速(60°/S)和高速(180°/S)测试中.观察组患侧膝关节伸肌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单次大做功均较健侧显著下降(P<0.05).患侧膝关节屈肌各观察指标中除单次大做功在高速测试中较健侧显著下降(P<0.05)外,其余指标均与健侧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侧膝关节除H/Q比值在低速测试时没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观察指标均较对照组膝关节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患者健、患侧膝关节肌肉功能均比健康人差,患侧膝关节肌肉功能的下降以伸肌为显著.提示TKR患者围手术期功能训练患侧应以伸肌训练为主,同时兼顾健侧肢体屈伸肌训练.

  • 痉挛型双瘫与正常儿童下肢肌力对照分析

    作者:张忠良;史惟;邓红岩;杨红;施炳培;周丽霞

    目的:比较痉挛型双瘫儿童与正常儿童下肢差异,并且分析不同年龄双瘫儿童的肌力表现.方法:纳入痉挛型双瘫儿童和同龄正常儿童各2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痉挛型双瘫儿童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8.8±1.8)岁,正常组儿童男性12例,女性13例,平均(8.2±1.4)岁.采用手持式肌力测定仪(hand-held dynamometry,HHD)测定儿童下肢髋、膝、踝等部位肌群的肌力,比较双瘫儿童与正常儿童下肢肌群间肌力差异及不同年龄儿童的肌力表现.结果:痉挛型双瘫儿童下肢伸肌和屈肌肌群肌力除髋伸展肌群以外都明显弱于正常儿童(P<0.01),双瘫组中5-8岁组和9-11岁组除双侧髋伸展肌群以外,其余各肌群的肌力都比较接近,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对痉挛型双瘫儿童进行力量训练时,应该注意提高下肢所有肌群的肌力,同时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训练.

    关键词: 脑瘫 肌力 双瘫 痉挛
  • 躯干等速肌力训练与腰腹肌功能锻炼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黄雷;李军汉

    目的:对比分析躯干等速肌力训练与腰腹肌功能锻炼对非特异性腰痛(NLBP)的治疗作用,以寻求NLBP防治的佳力量训练方法,为NLBP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将40例确诊的NLBP患者随机分为躯干等速肌力训练组(实验组)和腰腹肌功能锻炼组(对照组),分别采用躯干等速肌力训练法和腰腹肌功能锻炼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对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指地距离(FFD)、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量表(OSW)以及躯干屈、伸肌群峰力矩(PT)及相对峰力矩(PT/BW)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VAS、OSW积分指数及FFD指标均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在60°/s和90°/s角速度下躯干屈、伸肌群峰力矩(PT)及相对峰力矩(PT/BW)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在VAS、OSW积分指数、FFD及PT、PT/BW指标上比较不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躯干等速肌力训练与腰腹肌功能锻炼对治疗NLBP均具有显著疗效,等速肌力训练与腰腹肌功能锻炼在疗效上比较不具显著差异.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影响本体感觉恢复的因素

    作者:谷莉;周谋望;陈亚平;于长隆;敖英芳;黄红拾;杨延砚

    目的:通过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本体感觉检查及等速肌力测定,分析影响本体感觉恢复的因素及术后本体感觉和肌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44例胭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6个月的患者和13名健康人正常对照.分别采用被动位置重现和:Biodex等速测力仪进行膝关节本体感觉和等速肌力的评定.比较患者与正常对照间的本体感觉差异,分析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间隔和术前H/Q)值对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术后本体感觉和股四头肌力量恢复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与正常对照间膝关节本体感觉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当接受手术的时间在损伤后4个月内时,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和位置重现误差成线性正相关(R=0.713,P<0.05).术后本体感觉和股四头肌力量的恢复有正相关趋势(P<0.05).结论:术后6个月,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水平仍低于正常人.在韧带损伤后4个月内,接受手术越早,术后6个月时本体感觉水平越好.术后6个月时本体感觉恢复较好的患者股四头肌力量恢复也相应较好.

  • 牵伸训练改善脑卒中踝关节痉挛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邓思宇;胡楠;卢茜;郄淑燕;刘畅;毕胜

    目的:观察踝关节牵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并讨论其机制.方法: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12例跟腱牵伸组(试验组)和13例直腿抬高组(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多关节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LR2进行为期2周训练,共12次,每次45min.训练前后采用等速测试系统进行实验室评定踝关节被动峰力矩、踝关节主动峰力矩、踝关节主动、被动活动范围(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力矩-角速度斜率(SLOPE);临床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临床痉挛指数(clinical spasticity index,CSI).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及临床各项评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2周后,两组间踝关节被动峰力矩在角速度10°/s、60°/s、120°/s、180°/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40°/s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踝关节主动峰力矩在角速度60°/s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20°/s、180°/s无显著性差异(P>0.05),SLOPE训练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AROM、PROM、MAS、CSI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牵伸训练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肌肉力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 下肢闭链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作者:张学慧;邵静雯;孙丹;顾浩;张弛;毕霞

    目的:观察下肢闭链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肌肉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0例初次发病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为主的神经发育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偏瘫下肢闭链肌力训练,训练模式为普通等速离心/离心模式,连续治疗8周,每周治疗3次.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峰力矩(peak torque,PT)、相对峰力矩(peak torque/body weight,PT/BW)、屈膝肌峰力矩与伸膝肌峰力矩比值(Hamstring/quadriceps,H/Q)、总功率(total work,TW)、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对患肢肌肉功能情况进行分析;利用30秒坐起测试(30s chair-stand test,30CST)、计时站立起步测试(time-up-and-go,TUG)评价患者步态、步行能力.结果:连续训练8周后,2组患者膝关节伸屈肌肌肉功能评定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0.05).TUG结果提示两种治疗方式都可以改进患者步行能力(P<0.05),但治疗组效果更明显(P<0.05).30CST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式在治疗后都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采用闭链等速肌力训练方式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肌肉功能和步行能力,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新选择.

  • 5次坐立试验用于预测老年人跌倒危险的有效性

    作者:瓮长水;王娜;刘立明;朱才兴;焦伟国;成忠实

    目的:探讨5次坐立试验(FTSST)在预测老年人跌倒危险方面的有效性.方法:137位老年人受试者参与本研究并分为跌倒组和非跌倒组.对受试者进行FTSTS和利用功能性蹲屈测试训练仪来测量下肢肌力.结果:41位受试者在过去一年内发生过跌倒.跌倒组和非跌倒组的受试者在年龄、FTSST时间和下肢肌力之间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TSST时间与肌力、年龄和跌倒史之间显著相关(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因变量和跌倒史关系,FTSST时间是预测跌倒危险主要的变量(OR:1.406).ROC曲线分析显示FTSST佳临界值为9.75s,其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70.8%,ROC曲线下面积为0.81.结论:FTSST作为一个简便、快捷的功能性测试工具可以有效预测老年人跌倒危险,FTSST鉴别力优于下肢肌力.

  • 运动训练对ICU重症患者短期功能状态的影响

    作者:董晓荷;吴鸣;曾林芳;黄丽虹;吴淼;郑月月;倪朝民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ICU重症患者短期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ICU重症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因在ICU期间共死亡10例(其中观察组4例,对照组6例),终有68例患者完成本研究.两组患者均给予ICU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由康复治疗师协助进行运动训练.于治疗前和离开ICU时(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肌力评分(MRC)、ICU获得性衰弱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运动等级、步行能力评分(FAC)、使用镇静药及血管升压药的天数、ICU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出院去向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住院费用及血管升压药使用天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MRC评分、FAC显著优于对照组,ICU获得性衰弱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ICU住院天数、镇静药使用天数少于对照组,出院后更愿选择康复治疗,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ICU重症患者运动训练能有效增加肢体肌力,改善步行功能,降低ICU获得性衰弱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缩短ICU住院天数和镇静药物使用时间.

  • 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儿运动功能与下肢肌力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史惟;李惠;苏怡;李西华;翟淳;周水珍;王艺

    目的:明确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患儿运动功能与肌力的相关性.方法:来自2013年6月-2017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科神经肌肉疾病数据库中的117例DMD患儿参加了此项研究,纳入对象均经基因检测或肌肉活检明确诊断,同时接受过运动功能和肌力测定,且上述两项测定间隔时间小于1周.采用中文版北极星移动评价量表(NSAA)进行运动功能测定,手持式肌力测定仪(HHD)测定髋、膝和踝等下肢部位的肌群肌力,上述对象均同时测定身高和体重.分析DMD患儿运动功能与下肢各组肌群间的相关性,以及各组肌群、身高、体重、年龄等因素对运动功能的影响程度.结果:117例对象中男性115例,女性2例,年龄3.5-14.1岁,平均(7.1±1.9)岁,身高92-152cm,平均(117.2±10.6)cm,体重13-50kg,平均(23.2±6.3)kg,NSAA得分8-34分,平均(21.4±5.3)分,7组下肢肌群中,足跖屈肌力大,平均(9.9±4.7)kg,髋伸展次之,足背屈的肌力小,平均(4.5±2.7)kg,膝伸展次之.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NSAA得分与下肢各组肌群肌力值的相关性均具有显著性意义(除足跖曲),其中与膝和髋伸展肌群的相关性较高(r=0.52和r=0.44);以NSAA分值为应变量,年龄、体重、身高和7组下肢肌群肌力为自变量进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DMD患儿运动功能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膝伸展、体重、髋伸展,校正决定系数为0.36.结论:DMD患儿运动功能与下肢大部分肌群肌力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膝和髋伸展肌群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相对更高,维持和提升DMD患儿下肢肌群尤其是伸展肌群的肌力,可能有助于维持DMD患儿的运动功能.

  • 上肢抗阻圆周运动中相关肌群活动的肌电分析

    作者:董燕;王彤;孟殿怀;朱奕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测试阐明上肢抗阻圆周运动训练反馈仪在运动过程中对躯干与四肢肌群活动的影响.方法:11例年龄在20-27岁的健康青年男性在该仪器上进行上肢抗阻圆周运动,同时采用表面肌电仪记录了运动过程中左侧屈肘肌群、伸肘肌群、躯干屈肌,以及躯干伸肌的大肌电值和肌电活动面积,分析其肌电活动面积和肌电峰值.结果:屈肘肌群在第二、三象限肌电活动面积和肌电峰值均比第一、四象限大;伸肘肌群在第一象限肌电活动面积比第二、三象限大,而肌电峰值第一、四象限比第二、三象限大;躯干屈肌第一象限肌电活动面积比第二象限大,但是肌电峰值情况差异无显著;躯干伸肌在第二象限肌电活动面积比第一、四象限大,第三象限肌电活动面积比第四象限大,而肌电峰值第二、三象限比第一、四象限大.结论:该仪器的上肢抗阻圆周运动可以激发躯干与肢体多组肌群收缩用力,适合全身多组肌群弹性抗阻肌力训练及协调控制能力的训练.

  • 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丧失对膝反张影响的机制研究

    作者:刘世文;高放;吕政;刘然

    目的:通过本体感觉丧失程度来探究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反张的机制,从而确定其临床康复治疗的对策.方法: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本体感觉丧失程度分为2组,即第1组(踝关节本体感觉存在)49例,第2组(踝关节以上本体感觉丧失)15例.分别在入院当时、入院后3个月和6个月测定腿部肌群肌力、关节位置觉、振触觉,并记录初次站立时间,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膝反张的发生与初次站立时间的早晚有关(P<0.05),3个月时在腿部肌群肌力对膝反张发生的比例影响方面,本体感觉存在组和本体感觉丧失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的股四头肌、腘绳肌、腓肠肌分别比较3个月和6个月时肌力变化,本体感觉存在组的肌力均从2-3级恢复到4级,且其中原有的15例膝反张全部矫正.本体感觉丧失组的肌力均从2-3级恢复到4级,原有的10例膝反张患者仅1例得到矫正,合计有6例无膝反张,且本体感觉全部恢复.卒中6个月以上膝反张很难矫正与踝关节以上本体感觉的丧失有显著的关系(P<0.01).结论:CVA偏瘫患者早期由于肌力太弱过早站立是膝反张形成的重要因素;肌力的改善,可使膝反张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但是本体感觉丧失的患者不如本体感觉存在的患者,尤其在患病后期踝关节以上本体感觉丧失可能是膝反张难以矫正的主要原因.

  • 瑞士球运动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和肌力的影响

    作者:沈志祥;屠其雷;刘翠鲜

    目的:探讨瑞士球运动康复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和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30例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性别和就诊次序依次分成对照组和运动组.选用Roland-Morris问卷(RMQ)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在治疗前、2周后和4周后分别进行疼痛、腹、腰背肌力评定.运动组采用瑞士球运动治疗和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运动组4周后RMQ和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2周后、4周后的RMQ和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2周后、4周后腹、腰背肌力增强(P<0.05,P<0.01).结论:瑞士球运动治疗结合腰椎牵引能显著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腿痛症状.增强腹、腰背肌力和腰椎的稳定性.

  • 太极拳训练对老年人下肢骨骼肌肌力的影响趋势分析

    作者:周明;彭楠;黎春华;石荣光;方继红;李令臣;李宏伟;李家玉;郭占芳

    目的:观察太极拳训练对老年人下肢骨骼肌肌力影响的特点及趋势.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北京社区老年人.选取长期太极拳训练者205人,同时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进行配对选取非太极拳训练者205人.用手持式测力计,测量双侧髂腰肌、股四头肌、胭绳肌、胫前肌的大等长肌力.结果:太极拳训练组髂腰肌、股四头肌、腘绳肌和胫前肌的肌力均高于非太极拳训练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太极拳训练对髂腰肌肌力增加作用较其他三组肌力显著(P<0.05).随年龄增长,非太极拳训练组老年男性下肢四组肌力下降明显,从60-89岁的30年间下降率34.40%-38.99%.女性三组肌力的下降率为14.26%-26.25%,除股四头肌外.男性下肢肌力的下降较女性快.太极拳训练组,男性髂腰肌在60-69岁、70-79岁和80-89岁各组肌力/体重的比值分别为:2.53N/kg、2.94N/kg、2.59N/kg,股四头肌在各年龄组中分别为:1.73N/kg、1.98N/kg、1.83N/kg,胭绳肌在各年龄组中分别为:1.73N/kg、1.85N/kg、1.75N/kg,胫前肌在各年龄组中分别为:1.91N/kg、2.12N/kg、1.94N/kg,并没有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女性也呈现同样的趋势.结论:太极拳训练组下肢四组肌力均高于非太极拳训练组,且没有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在髂腰肌、股四头肌、胭绳肌和胫前肌四组肌力中,太极拳对髂腰肌的作用为显著.

  • 抗阻运动与糖尿病康复

    作者:马燕红;程安龙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方法.运动方式一般以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是一种以发展肌力为主的运动,以无氧代谢为主.由于抗阻运动引起的心血管反应,以往较少用于内科疾病的康复.近年来,人们对它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成功地应用于冠心病康复后,对抗阻运动的研究也更深入,并发现抗阻运动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在某些方面甚至优于有氧耐力运动.

  • 预测老年人跌倒危险的平衡和步态功能性评定研究进展

    作者:陈君;石凤英;李泽萍;钱颖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会出现肌力的下降、关节活动度的减小,尤其是平衡和步态的损害会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活动能力,从而造成跌倒的危险[1-3].

  • "抑强扶弱"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的临床对比观察

    作者:马丙祥;张建奎;李华伟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其中,约60%-70%的患儿为痉挛型[2].此类患儿由于牵张反射亢进,很难保持姿势进行灵活的动作,还容易发生关节挛缩变形,以至终身难以行走."抑强扶弱"推拿法是在传统对痉挛肌群牵拉推按的基础上,对其拮抗肌群也进行了较强的刺激,以提高肌力,并缓解痉挛.

  • 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效果

    作者:郑宏磊;梁岗岗

    小儿痉挛型偏瘫是小儿脑瘫中很常见的一种类型,它占小儿脑瘫全体的34%,此类患儿主要表现为:患侧肌肉张力增高,肌力较差,患侧肌肉容易发生废用性萎缩,具有明显的姿势与运动的非对称性,行走时呈偏瘫步态或(和)患侧躯干的假性缩短.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手段主要有传统的运动训练、作业疗法、针灸、水疗、熏蒸、物理电治疗等方法.

  • 老年人的自主运动对肌力下降的影响

    作者:胡景萍;杜少英;宋佳佳;黄青青;陈新乐;张宝杰;刘玲

    老年人的身体功能从自立-虚弱-依赖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下降的速度随个体差异变化较大[1].预防老年人运动器官的功能下降是支撑社会的重要课题[2].人体的运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下通过肌肉的收缩产生力而完成,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活动.握力是人体手部肌肉力量的反映,从肌力角度反映老年人衰老变化程度的一项指标.反复坐起是反映肌肉力量的协调性指标,而步行速度反映的是步行能力.合理有效的运动方法有利于改善肌肉的形态、组织结构,发展机体的力量.老年人肌肉力量的练习,其目的是从日常生活活动的需要,使肌肉做更多的工作[3].太极拳、健身秧歌舞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常常是老年人喜欢的运动方式.根据老年人的自主运动及个人生活行为,分析自主运动对肌力的效果反映,探讨合理的预防肌力下降的运动方式,有利于促进健康和预防慢性疾病,也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提供客观依据.

  • 早期健肢家庭训练方案在克雷氏骨折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齐燕;师东良;曹龙军;田强;黄力平

    克雷氏骨折多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1])约占所有骨折的6.7%.多数克雷氏骨折可采取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治疗.但是,制动会引起肌肉有氧代谢能力、耐力和肌力下降,严重影响功能~([1-2]).

  • 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Pilon骨折手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欣;王磊;陈先;黄玉国

    Pilon骨折是涉及踝关节损伤的常见下肢骨折,经常由较严重的暴力所致,伴有广泛的周围组织损伤,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常会合并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甚至僵硬及肌力减低等,从而降低了重返工作及生活的能力.我们针对Pilon骨折微创手术后的患者采取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61 条记录 5/59 页 « 12345678...585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