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西门子 Somatom Plus4 Expert CT机故障检修 4例
Siemens Somatom Plus4 Expert CT机是 Siemens公司近年推出的螺旋 CT的主流机型。由于推出时间短,机型新,故障报道不是太多,笔者遇到过几例。 1 图像重建停止 装机使用 3个月螺旋扫描时图像重建失败,错误信息为“ Load of reconstruction mode failed” (装载重建模式失败 )、“ Recon failed” (重建失败 )及“ Reset the SMI” (复位 SMI)。复位 SMI,故障依旧;重新启动机器,故障仍不消失。进入维修模式对 SMI进行 HTE(Hardware Test Environment)测试,没发现故障。恢复系统的 Tables,功能恢复正常。
-
GE BrightSpeed 16排CT故障维修一例
故障现象:定位时,十字线偏转,不在正常指示位置.扫描时,可正常扫完定位相,但在开始螺旋扫描后,机架持续转动,不予以曝光.若点击Pause暂停扫描后重新点击Resume,机器又可正常扫描.扫出的图像偶尔会产生一定角度的旋转.以上故障多出现在胸部扫描.查看Error Log中故障信息如下:(1) Axial Motor Control (AMC) Logic will NOT Command the DRIVE until the Gantry motion is STOPPED.(2) Gantry (Axial) could NOT find the‘C'pulse at 0.800 secs/rev within 42 seconds.
-
Hispeed Dual 故障维修一例
机型:Hispeed Dual
故障现象:如图1所示,机器扫描时仅在拉正位和侧位定位片时有伪影,轴位扫扫和螺旋扫描都正常。 -
Hispeed Dual故障维修一例
机型:Hispeed Dual故障现象:如图1所示,机器扫描时仅在拉正位和侧位定位片时有伪影,轴位扫扫和螺旋扫描都正常.故障分析:(1)首先检查APERTURE RATIO,用软件对层厚测试都正常,检查Z轴丝杆,转动顺滑,开机自检Z轴转动正常,排除准直器问题.(2) DCP2板和OGP板状态指示灯,在做CAL时报图2中错,DCP2板无报错,OGP板的DS7 Error,DAS、OGP和DCP2数据线插拔,故障依旧.
-
SIEMENS Sensation Cardiac 64螺旋CT滑环故障
故障现象:执行"CHECH UP"预热和校正程序时曝光中途停止,校正无法通过;定位扫描正常,螺旋扫描时系统自动退出,并伴有扫描控制盒上的扫描启动灯短暂鸣叫声;错误提示信息为"See Event - LOG".
-
浅谈GE公司lightspeed 16排CT床的维修
故障一:扫描病人TOP片或选择螺旋扫描时偶尔出现扫描中断,病人图像只有大约平常的三分之一,在LOG里报tube spits during exposure,gantry rotation abort,Cradle unable to move to position等一系列的错误,断层扫描却正常.
-
应用64层螺旋CT高速螺旋扫描对胸腹部联合外伤一站式检查的临床价值
1 目的综合应用64层螺旋CT高速的薄层扫描及其强大的后处理重建,以探讨64层螺旋CT高速扫描对胸腹部联合外伤一站式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2 材料和方法收集本院胸腹部联合外伤2012年5月~ 2014年3月外伤急诊病人83例,全部病例均在入院2小时内行飞利浦brilliance64层螺旋CT高速螺旋扫描,扫描范围上方要完全包括肩胛骨及锁骨,下方至耻骨联合下缘包括后尿道.
-
CT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价值
寰枢关节的稳定性依赖于本身骨性结构的完整及位于齿状突后方的横韧带和翼状韧带。一般外伤性脱位多发生在活动范围大,关节囊和周围韧带不坚强,结构不稳定的关节。普通X线检查即可。无需进行CT检查。但某些小关节和骨骼未完全骨化的关节脱位,特别是不完全脱位,X线征象不明,诊断困难。CT良好的组织和空间分辨率给这类病变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帮助。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了我院自1997年4月引进的SOMATOM、AR、SP后至1998年7月间25例资料较完全的临床可疑第1、2颈椎半脱位的病人。男性21例,女性4例,比例大约为5:1。年龄17~60岁,平均年龄40岁。棘突压痛,颈部活动受限,神经根刺激症状者20例。四肢肌力消失1例。CT检查时间为伤后2小时~2个月,平均约5天。扫描方法均为准直器宽度2mm,床移厚度3mm,螺旋扫描,1~2mm重建。其中17例进行了多轴向重建或三维图象。25例中24例为外伤,1例为上呼吸道感染。
-
层螺旋CT技术新进展
从60年代末CT发明至今的30余年来,X-CT的发展经历了1~5代,CT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围绕着提高机器的性能,以及降低射线辐射量等方面进行的,80年代以来的螺旋CT扫描在提高扫描速度、改善图像质量特别是减少运动伪影和开发新的扫描功能如CTA、CTVE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CT的临床应用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至此有些人认为CT的发展是否到了“顶点”?直到1998年RSNA(北美放射学年会)上各CT生产厂家多层螺旋CT的展出,开始了X-CT又一新的发展阶段,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或multi-detector rowsu CT;MDCT)指采用多排探测器阵列,扫描时不用常规的单层面或常规螺旋扫描准直宽度的扇形线束,而是采用可调宽度的锥形线束,根据拟采集的层厚及层数选择锥形线束的宽度,从而实现一次采集,可同时获得多层(多4层)图像,故又称谓宽探测器、多层采集螺旋CT,简称为多层螺旋CT,现在此技术已经历了2年多的发展,其优点和发展前景已得到大家的一致公认。
-
髋关节股骨头挖除后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
采用美国Piker 5000V螺旋CT扫描机,130kV,375mAs,层厚2~4mm,螺旋扫描,螺距(pitch)0.75~1.25,重建间隔 0.5~2.0mm,重建矩阵512×512,采用标准重建算法;用VOXQEL工作站,先对兴趣区进行手工分割(segmentation)染色,即对患侧髋臼及关节腔内碎骨片进行细致的染色,染色时务求要仔细,以免误将不需要的结构(即股骨头及股骨颈)包括其中.
-
PQ 2000 螺旋CT有效层厚影响因素的实验分析
目的介绍螺旋CT中影响有效层厚的扫描条件,并根据各种扫描条件下获得的有效层厚数据为临床扫描提供适当的扫描条件,获得比较好的CT图像.方法用PQ 2000CT中对有效层厚有影响的扫描条件进行组合,分别扫描层厚测量水模,利用随机提供的有效层厚测量程序计算出有效层厚.结果影响有效层厚的扫描条件主要有层厚和螺距,螺旋插入算法对有效层厚几乎没有影响.在薄层扫描时,螺距对有效层厚的影响更大,2mm扫描螺距为2时有效层厚与普通扫描相比将增宽35%;4mm扫描螺距为2时有效层厚与普通扫描相比将增宽50%.结论根据诊断的需要,在选择不同的层厚进行螺旋扫描时应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螺距和重建间隔,以获得比较好的图像和更好的图像后处理效果.
-
CT螺旋扫描检出重症胰腺炎合并感染的初步观察
胰腺内或胰腺周围积液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常见并发症。胰腺炎有无继发感染决定着不同的治疗方案,但其鉴别较为困难。根据常规CT表现难以区分胰腺炎积液有无感染[1]。本研究总结了我院用高分辨力CT螺旋扫描检出急性重症胰腺炎继发感染的初步结果。1 材料和方法对1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行CT螺旋检查,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34~76岁,平均50岁。临床怀疑均继发感染。10例中胆源性胰腺炎7例,酒精性胰腺炎2例,病因不明1例。CT螺旋扫描诊断后即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吸积液。10例中2例第一次CT和穿刺结果证实无继发感染,但分别于11和15天后因怀疑继发感染而再次CT检查。
-
大限度减低64层螺旋CT前门控冠状动脉造影辐射剂量的研究进展
随着多层螺旋CT的投入使用,CT冠状动脉造影术(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不断发展.对于64层螺旋CT及其以上机型的研发和应用,GE公司重在改进探测器材质及重建算法;日本TOSHIBA公司改进了探测器宽度,大大降低了扫描时间,在一个心动周期即可完成心脏采集;SIEMENS公司独有的双源球管-探测器系统可以将时间分辨率提高到83 ms,并且第二代双源CT的大螺距螺旋扫描(high-pitch scan,HPS)配合心电门控技术亦可在200~300 ms的时间内完成扫描;PHILIPS公司改进了探测器及机架旋转速度,因此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135 ms)及较快的扫描时间.各家公司对CT系统改进的两个目的是提高图像质量且降低辐射剂量[1].
-
CT诊断巨大肝血管瘤一例
患者女,70岁。患者2年前出现右上腹胀,腹痛,呈隐痛、持续性,无恶心、呕吐,无呕血、腹泻等不适。行彩色超声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上腹部CT平扫提示原发性肝癌。两年来未进行任何治疗,也无明显不适症状。近期自觉包块逐渐增大,并出现大便干燥、便血入院。查体:腹部平软,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脏肋下3 cm。血常规:RBC 3.42×1012/L ↓、Hb 99.00 g/L↓,提示贫血。 CT检查应用GE公司16排Brightspeed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均采用层厚5 mm、层间距5 mm螺旋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静脉高压注射碘海醇100 ml后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扫描(延迟到30 min)。 CT所见肝脏右叶显著增大变形;肝右叶内巨大低密度肿块较2年前稍增大,几乎占据整个肝右叶,现约230 mm ×123 mm ×260 mm;其内密度不均匀,肝右后叶内片状更低密度灶较2年前有扩大,边缘不规则,CT值约16 HU;肝左叶受压左移,右肾受压下移(图1)。增强后动脉期团块内可见多发不规则斑状及小片状明显强化灶,强化程度高于正常肝组织接近动脉密度(图2);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区域不断增大逐渐向中心延伸;经多期延迟,强化区呈持续强化;肝右叶后段内原更低密度区在各期均未见明显强化(图3,4)。
-
螺旋CT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
卵巢肿瘤首选常规检查方法为超声,对于临床和超声检查不能满意的患者,可选择CT做进一步检查.多组报道认为CT的作用可准确显示肿块的大小和范围、是否侵犯邻近结构或器官及远处转移,为术前提供更多信息,评估治疗的效果及了解术后复发[1].现收集我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21例经CT扫描和手术后病理对照的卵巢肿瘤,作回顾性分析,以评价螺旋CT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及限度.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1例卵巢肿瘤术前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术后均有明确的病理诊断.21例中单侧16例,双侧5例.良性14例,恶性7例.年龄27~62岁,平均49.5岁.2方法:CT检查采用日本岛津6800~TX螺旋扫描机,及GE公司宝石能谱CT机,取层厚5 mm,螺距2.5 mm,螺旋扫描,21例平扫后均行静脉团注造影剂增强扫描,造影剂为碘海醇(35g)100 ml,所有图像取窗宽、窗位(W350,L35)进行观察.
-
螺旋CT三维重建在LeFort 型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LeFort 型骨折是颌面部一种常见且又特殊类型的骨折,文献上少有涉及关于LeFort 型骨折 的影像学知识.现就其相关问题结合三维CT讨论.1.材料和方法:1996年11月至2001年3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对202例各种类型的颌面部骨折进行3D CT检查,男性166例,女性36例,年龄6~63岁,平均29岁.检查方法:使用SOMATON Plus-4 螺旋CT,扫描层厚3 mm,扫描方式采用螺旋扫描(螺距1)或连续无间隔扫描,全程扫描时间30~40 s.应用软件选用表面遮盖(surface shaded display ,SSD)进行骨算法重建.
-
MR成像新技术--螺旋磁共振成像
常规的二维傅立叶转换成像和平面回波成像使用的都是Cartesian式的k空间采集轨迹,即在信号的读出期间,通过运用进行1条或多条直线式k空间采样.螺旋式磁共振成像技术(spiral MR imaging)是影像学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使用的是放射状的曲线式采集轨迹.整个k空间由1次或多次螺旋扫描覆盖,数据的采集从k空间的中心开始,连续而均匀一致地对整个k空间进行采样,不但大大缩短了成像时间,而且不受流动相关性伪影的影响,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笔者就螺旋式MR成像的原理、技术进展及其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
自制胸部冠状面扫描支撑架与螺旋CT配套使用在诊断儿童气道疾病中的价值
气道疾病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急症,胸部CT的应用报道较少[1,2],且多为轴面扫描,对气道的显示不及冠状面,即使是螺旋CT的冠状面重建,图像质量也不佳[3].为弥补上述缺陷,结合儿童特点,笔者自行设计制作了一儿童胸部冠状面扫描支撑架(专利申请号:01249894.7),与螺旋CT配套进行直接胸部冠状面螺旋扫描(简称:冠扫),探讨其在儿童气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并与轴面螺旋扫描(简称:轴扫)对比分析.
-
多层螺旋CT的图像重组原理和技术进展
1972年Hounsfiled博士发明的X线CT,把传统X线摄影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将影像检查技术带入一个新的划时代的阶段.30多年来,CT的硬、软件技术经历了几次大的革命性的进步,第1次是1989年在CT传统单层旋转扫描的基础上,采用了滑环技术和连续进床技术从而实现了螺旋扫描(helical or spiral CT);第2次是1998年推出的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CT,MDCT or Multi-Slice CT,MSCT),使得机架X线管围绕人体旋转1周能同时获得多幅断面图像,大大提高了扫描速度;第3次是2004年64层CT的问世,将探测器宽度扩展到40 mm,开创了容积数据成像的时代,很好地克服了扫描速度、覆盖范围和层厚三者相互制约这个瓶颈性难题.笔者的主要目的是对MDCT的成像技术作一介绍.
-
螺旋CT检查中无定位图像扫描操作技术
在螺旋CT检查中,首先进行定位图像扫描,然后在定位图像上确定扫描起始点和终止点,以此确定扫描范围.经过实践,笔者认为有很多部位做CT扫描,无需扫描定位图像,可直接在体表定位确定扫描范围进行螺旋扫描,同样达到诊断要求,减少了患者的受照剂量.特别是多层螺旋CT(MSCT)应用以来,大范围扫描得以开展,象胸腹主动脉加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扫描定位图像患者的受照时间是16 s左右.运用无定位图像扫描操作技术,患者就可以减少这些受照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