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提高对重症患者容量负荷的认识

    作者:陈天雷;毛慧娟

    容量负荷常见于需要积极液体复苏的危重患者,早期的复苏对脓毒血症患者很关键,但一旦超过阈值就可能出现容量超负荷,进而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多项研究表明容量负荷是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容量负荷与肾功能密切相关,即便是肾功能轻度降低(血清肌酐升高26.52~44.20mmol/L),也会导致住院时间和死亡率增加.然而这种轻度的肾功能的下降在临床很常见,占心力衰竭患者的1/4到1/3[1].所以对于容量负荷,临床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 比较三种勾画18F-FDG PET/CT图像中肺癌放疗靶区的方法

    作者:林琳;郑容;吴宁;刘瑛;张雯杰;梁颖;赵平

    目的 比较三种勾画肺癌18F-FDG PET/CT放疗定位图像肺原发病灶大体肿瘤体积(GTV)边界的方法,寻找适合临床应用的肺癌GTV勾画方法.方法 选择14例在18F-FDG PET/CT的CT图像上边界清晰的肺癌病例,在18F-FDG PET图像上分别用40%阈值法(GTV40)、SUV=2.5勾画法(GTV2.5)、公式法(GTV公式)对肺癌原发病灶GTV靶区进行勾画,然后与CT肺窗体积(GTVcr)进行比较.结果 14例肺癌的GTV公式与GTV.的平均差值小于GTV40与GTVCT体积的平均差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5);GTV公式与GTVCT的平均差值明显小于GTV2.5与GTVCT的平均差值(P=0.0289).14例肺癌中,12例GTV40小于GTV公式,但二者平均G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6).结论 公式法及40 %阈值法均可用于勾画18F-FDG PET/CT放疗定位图像中肺原发病灶的GTV边界,而以SUV=2.5为边界阈值不适合SUV较低的病灶.

  • 阈值法测量CT图像中肺血管体积

    作者:刘晶哲;刘志博;罗朝峰;范沙丽;刘东;许玉峰

    目的 探讨采用阈值法测量CT图像中肺血管体积的可行性.方法 制作7个不同体积的血管床模型,注入不同浓度的碘普罗胺,行CT扫描.分别采用-600、-500、-300 HU,-200 HU作为阈值下限进行分割,测量血管模型体积和体积相对误差.对20例患者先后进行2次胸部CT增强扫描,采用-300HU作为阈值下限进行分割,由2名操作者测量肺血管体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除阈值下限为-300 HU时测量的肺血管体积与实际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其余阈值下限测得的肺血管体积与实际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浓度碘普罗胺时测量的肺血管模型体积与实际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次CT扫描测量的血管体积有很好的一致性(r=0.94,95%CI:0.85~0.98),且2名操作者间亦有很好的一致性(r=0.96,95%CI:0.91~0.99).结论 阈值法可准确、可靠地测量CT图像中肺血管体积.

  • 16层螺旋CT颅颈联合CTA扫描参数的优化及规范化

    作者:李斌;刘义军;浦仁旺;刘静红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颅颈联合CTA扫描参数的优化及规范化.方法 将60例接受颅颈联合CTA患者随机均分成Ⅰ、Ⅱ、Ⅲ三组,分别以100、150、180 HU作为监测阈值进行追踪触发扫描,比较三组间各点动静脉CT值及动脉显示差异.另将40例患者随机均分成A、B两组,采取不同层厚与螺距相匹配(层厚0.625 mm, 螺距1.375:1与层厚1.25 mm,螺距1.375:1)进行扫描,比较两组间动脉显示的差异.结果 Ⅰ、Ⅱ、Ⅲ组病例的颈部及颅内动脉均获得清晰显示,显示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各点强化CT值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点同层静脉CT值在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B 组病例在显示程度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16层螺旋CT颅颈联合CTA扫描优参数为阈值100 HU,120 kV,280 mA,层厚1.25 mm,螺距1.375:1,0.5秒/周,准直宽度16×0.625 mm,为将以上参数规范化提供了参考.

  • 不同介质对CTA测量血管模型管径的影响

    作者:谢惠;吕发金;展群岭;李琦;房文皓;张丽娟;蒋孝先

    目的 探讨不同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CT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VR)显示阈值、血管模型管径的影响.方法 建立9个血管模型,即空气、清水、对比剂浓度递增的介质A~G;在9种介质中分别测量血管模型CT值;VR重组调节图像显示阈值以测量9个血管模型的标准管径,记录标准阈值;分析介质密度、血管模型的CT值、标准阈值间的相互关系及对血管模型管径测量的影响.结果 介质密度与血管模型CT值呈明显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密度与标准阈值呈完全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及阈值均有影响,介质密度每增加1 HU , 血管模型CT值和标准阈值各降低0.09个单位.以B介质为例,血管模型CT值与标准阈值呈明显正相关(r=1.000,P<0.01);标准阈值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负相关(r=-0.780,P=0.01).结论 血管模型CT扫描VR重组图像血管管径测量受周围介质密度、血管内对比剂密度、VR重组显示阈值的影响.

  • 泉州地区髋部及脊柱非暴力性骨折患者骨密度分析

    作者:吴振斌;徐志伟;陈西玲;郑春锋;许德喜;肖建斌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髋部及脊柱非暴力性骨折患者的骨密度值,探讨泉州地区人群髋部及脊柱骨折与骨密度值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测定新入院髋部及脊柱非暴力性骨折患者骨密度,并按年龄分组,对所测得骨密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当腰椎骨密度值<0.939 g/cm2、T值<-1.2,髋部(Neck)骨密度值<0.719 g/cm2、T值<-1.3,髋部(Total)骨密度值<0.824 g/cm2、T 值<-1.1时,髋部发生非暴力性骨折风险较高。当腰椎骨密度值<0.931 g/cm2、T值<-1.2,髋部(Neck)骨密度值<0.774 g/cm2、T值<-0.7,髋部(Total)骨密度值<0.902 g/cm2、T值<-0.6时,脊柱发生非暴力性骨折风险较高。结论:骨密度值衡量与预估骨折风险时,不宜单纯采用WHO关于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应考虑地域及种族的差异。需与各地区内卫生部门合作进行大宗数据的统计,以制订出适合本地区的诊断标准。

  • 有关神经纤维受损后异位冲动形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夏磊;窦宁宁;王永楠;赵漂萍;朱晋;仲骏

    临床上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等这类疾病十分常见,近年来针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与神经受损后兴奋性阈值下降有关,而神经的这种高兴奋状态又与异位动作电位形成有关.本文就神经纤维受损后异位冲动形成方面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正常生理情况下,神经冲动起源于感受器水平,因此外周神经纤维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而只能传导动作电位.但多种原因导致神经受损后可引起神经纤维细胞膜表面一系列超微结构的变化,导致异位蛋白和离子通道的异位聚集,这些蛋白和离子通道会导致神经细胞膜表面兴奋性阈值的降低,然后引起神经细胞膜表面兴奋性增高.当适宜的刺激作用于高兴奋状态下的神经细胞膜表面时,就会产生异常的放电,终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 起搏器极性自动识别引起非同步起搏一例

    作者:马文英;彭晖

    患者男,76岁,1997年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行AAI起搏器植入术(起搏器为BIOTRONIK,型号PLKOS E01,电极型号TIJ53-UP).术后12年,因起搏器耗竭于2009年行起搏器更换术,术中测试原心房电极阈值0.5 V,阻抗760 Ω,感知5.0 MV,电极各项参数正常,故未更换电极,将原电极与起搏器(Medtron-ic,E2SR01)相连接.程控仪(Medtronic,2090)测试起搏器各参数正常,起搏模式设置为AAIR,起搏频率60次min,输出电压2.5 V/0.4 ms.

  • 2012年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关于肌钙蛋白升高对缺血性心脏病的专家共识

    作者:梁峰;胡大一;沈珠军

    由美国心脏病学院带领的7个专业团体发布了一项共识性声明,帮助医生们了解何时进行肌钙蛋白( Tn)检测及怎样解释检测结果。这一共识文件引用了近完成的心肌梗死( MI )第三次通用定义,确定了确诊MI所要达到的心肌Tn ( cTn )水平。这份由52位专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所完成的文件,确定了Tn是检测急性MI佳生物标志物,并确定了在不同临床情况下, Tn达到何种阈值水平即可判定为阳性。

  • 慢性功能性便秘肛直肠压力检测EMG生物反馈训练的疗效

    作者:杨柳明;林济宝;赵延龙;梁绛菱;林红;钟智;陈荣伟;谢俊芳;刘付妍;吴志荣

    目的:探讨慢性功能性便秘(CFC)患者肛直肠压力及肌电(EMG)活动特点;同时观察生物反馈训练系统对CFC患者的疗效及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用BioLab动力学参数监测系统(液态式),多道胃肠功能检查仪对144例CFC患者检测,并用OrionPC/12mEMG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肌电评估和训练,20名健康者作对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FC患者肛管静息压(AQP)稍下降(P>0.05)、大缩榨压(MSP)从15.7±1.4下降到12.7±1.4(P<0.01),直肠感知阈值(RVST)和大耐受量(MTV)均从12±6.2和29.3±6.8增高到14.9±6.6和36.0±7.3(P<0.01;P<0.01);EMG评估CFC患者盆底肌与腹前斜肌有矛盾运动100%,盆底肌静息状态下运动幅值从5.3±2.8升高到10.2±2.8(P<0.01)和腹前斜肌运动幅值从34.4±5.2降低到30.8±4.9(P<0.01);OrionPC/4EMG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后大缩榨压(MSP)从12.7±1.4上升到19.9±1.8(P<0.01),直肠感知阈值(RVST)和大耐受量(MTV)均从14.9±6.6和36.0±7.3降低到11.5±4.9和30.9±6.4(P<0.01;P<0.01);EMG评估CFC患者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矛盾运动100%被纠正,盆底肌静息状态下运动幅值从10.2±2.8下降到5.4±1.6(P<0.01)和腹前斜肌运动幅值从30.8±4.9增高到38.2±5.4(P<0.01),生物反馈治疗CFC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4.03%,增加疗程的频次可使疗效从78.8%增加到91.7%(P<0.05)、缩短治疗间隔可使疗效从69.2%增高到92.8%(P<0.05),辅助家庭训练可以提高疗效和降低复发率.

  • 给孩子打胰岛素,新手爸妈看过来

    作者:馨白

    很多父母,在孩子得糖尿病前自己都害怕打针,但是当一纸诊断书放在面前时,却不得不担负起帮孩子打针的重任.对于新手爸妈,害怕、手抖是必经的过程.在父母克服这一切障碍的同时,也要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孩子对胰岛素注射都存在一定的抵抗心理,焦虑、恐惧.因此,在注射胰岛素前,父母应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此外,儿童对于疼痛的阈值较成人低,更容易感到不适和疼痛.所以要求父母必须规范地注射,才能将痛感降到低.

  • 血压控制并非越低越好

    作者:格拉斯曼;吴昊

    对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来说,高血压是几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之一.近我发现760万患者的过早死亡和9,200万患者的残障生涯都与高血压有关.降低血压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大多数关于高血压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都跟血压的降低有关,而且血压下降得越显著,患者越获益.然而,理想血压水平应该是怎么样的还不清楚.一个包括了100万名无血管疾病病史成年人的协作荟萃分析表明,血压与心血管死亡率及总死亡率直接强相关,而且该相关性的阈值至少可达到115/75mmHg.这个发现让临床医生相信血压应该降到可容忍的低值.有些指导方法甚至采用和推荐将所有高血压患者包括老年人在内的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将有糖尿病和高危患者的血压降到130/80mmHg以下.下面将对有效的数据进行分析来说明“越低越好”这个概念是没有证据支持的,而且证据表明血压降得太剧烈甚至会是有害的.

  • 2型糖尿病的患者症状缓解与运动与饮食有关

    作者:

    根据近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所公布的研究报告,九分之一的2型糖尿病患者遵循严格的饮食和锻炼一年可以恢复正常或前期糖尿病血糖水平.已经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的一项多年的研究指出,大约11.5%(九名中有一名)的2型糖尿病患者遵循严格的饮食和锻炼能够在不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把血糖水平降低至糖尿病阈值126mg/dL以下.在没有饮食和运动控制的对照组中,仅有2%的患者能获得相同的结果.

  • 起搏器电极导线绝缘层破裂致长时间心室停搏1例

    作者:张姝兰

    1病例报告
      患者6年前因三度房室阻滞置入圣犹大5256双腔起搏器,术后自我感觉良好,近5d晨起起床时出现头晕伴黑蒙,无晕厥,无肢体活动不灵,无恶心、呕吐,休息后逐渐缓解,伴有起搏器周围肌肉跳动感,为求进一步诊断及治疗入院。入院检查:患者神志清楚,查体合作,步态正常。体温:36.3℃,脉搏:79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40/70 mmHg;听诊:心率:79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图1):窦律,DDD起搏心律,平均心律68次/min,小心率60次/min,为起搏器基础起搏频率,大心率98次/min,多形室早1057次,部分时间可见自身心房波或起搏心房波后无QRS波群跟随(心室无起搏脉冲发放),出现长RR间期,长RR间期达6.87 s,提示起搏器心室感知过度,活动日志记录“头晕”时心电图见长RR间期,心电图改变与患者症状相符,偶见自身心房波未被感知,其后仍发放心房起搏脉冲,提示心房间歇性感知不良,随即进行起搏器程控(图2)。调出起搏参数显示: DDD起搏模式、心房起搏(AP):30%、心室起搏(VP):91%,测心房阈值0.5V、心室阈值1.0V、心房感知1.5-1.9、心室感知未测、心房阻抗518Ω(上一时段510Ω)、心室导线阻抗显著下降<200Ω(上一时段378Ω),嘱患者模拟起床动作,并留心腔内电图(图3)。同步记录体表与腔内电图中,体表心电图可见自身P波无QRS波群跟随出现长RR间期,而腔内图起搏器可见连续心室感知(VS),提示心室感知器将非心电信号误认为心室除极感知,并抑制了心室起搏脉冲的发放。腔内图还可见自身正常的P波,显示为不应期感知。胸片检查:提示起搏器电极导线绝缘层破裂。

  • 家庭监测在植入式心脏电子装置中的应用

    作者:池菊芳;郭航远

    目的:评价家庭监测在心脏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植入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植入式心脏电子装置的患者,及通过家庭监测系统所获得的每日资料和报警的数据,分析信息的成功传输比例、起搏器阈值变化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 术后早期肌钙蛋白水平与心脏移植院内死亡关系探讨

    作者:史立英;黄洁;胡盛寿;宋云虎;王巍;郑哲;廖中凯;邱建丽;王勇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HT)术后早期血肌钙蛋白水平与院内死亡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对单中心进行的480例H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采用ROC曲线法探索术后早期(术后当天至第3天)血肌钙蛋白I(TnI)水平对HT术后院内死亡的预测作用并寻找阈值,根据阈值将患者分为高TnI组及低TnI组;比较两组术前基本资料,术后恢复情况及院内死亡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T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 2型糖尿病强化血糖控制策略的困惑和思考

    作者:郑刚

    2型糖尿病(12DM)是一组以血糖增高为特征的功能异常,心血管疾病(CVD)占整个糖尿病死亡病例的75%,糖尿病患者多有冠状动脉以外的广泛血管性病变,伴有高血压、左室肥厚、心肌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此外,30%的糖尿病患者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这会影响到心率和血压,增加感受心绞痛的阈值,并且可以伴有左室功能障碍[1].如何面对T2DM合并CVD患者逐年增多的趋势,采用何种干预的方法来改善其患者的预后,是近年来心血管和内分泌领域研究热点之一.

  • 左室心外膜起搏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司道远;贺玉泉;杨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被证实明显改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生存率[1],目前,左室电极常规通过冠状静脉窦(CS)放置在其侧分支或侧后分支.然而,由于冠状静脉解剖位置多变、阈值过高、膈神经刺激以及易脱位等因素的影响,经CS植入左室电极仍存10%~20%的失败率[2].

  • 缺血性心肌病合并RBBB患者右心室双部位起搏1例

    作者:柴巧英;张海军;李鑫平

    患者女性,69岁,患“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多年,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入院查心脏彩超示:左室舒张末内径为5.8 cm,左室射血分数(LVEF)32%,心电图呈右末支传导阻滞(RBBB),QRS波时限168 ms(图1),随后给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及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CRT-D)治疗,行CRT-D达到左右心室同步收缩,降低心源性猝死风险,术后患者两次出现左心室电极脱位,行原电极拔除术,重新植入新电极,但因前侧静脉狭窄未能植入,心中静脉及心大静脉出现起搏阈值较高或膈肌跳动,不易行电极植入。于右室高位间隔部植入主动固定电极,右室双部位起搏,即一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另一电极植入右心室高位间隔,植入后测定右室高位间隔部电极阈值为0.8 V,R波振幅为8.0 mv,符合起搏要求,行心电图示QRS波时限为112 ms (图2),CRT-D植入后达到同步,手术成功返回病房。术后心电图:QRS波时限112 ms,较术前168 ms明显缩短,故达到左右心室电同步,手术成功。

  • 旋转中心偏移对显微CT松质骨定量分析的影响

    作者:盛志峰;徐康;戴如春;伍贤平;廖二元

    目的 观察旋转中心微小偏移对显微CT测量参数的影响.方法 20只7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去卵巢组(OVX)和假手术组(SHAM).手术后3周处死,应用显微CT扫描胫骨近干骺端.手动校正以获取每次扫描的佳旋转中心,分析各旋转中心在偏移±0.5、±1.0、±1.5和±2.0像素条件下的密度及微结构参数.结果 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OVX组与SHAM组比较,表观骨密度、组织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和联接密度明显下降,骨小梁间隔明显增宽(P<0.05).组织骨密度、各向异性度、骨小梁面积密度和联接密度随旋转中心的偏移下降,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厚度随偏移幅度的加大逐渐升高.旋转中心偏移±1.5像素内,对组织骨密度、骨体积分数、各向异性度和联接密度的测量无影响.而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面积密度在旋转中心偏移±1.0像素内影响较小.OVX组与SHAM组各参数随旋转中心偏移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参数随旋转中心偏移服从二次回归方程趋势.通过二次回归方程拟合,可以获得实际旋转中心.以该中心获取的图像质量高,并能确保定量分析数据的准确.实际旋转中心与人为校正的佳旋转中心之间存在微小差异.结论 旋转中心的微小偏移对表观骨密度、结构模型指数、骨小梁间隔和数量的测量无明显影响.组织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密度、骨体积分数、各向异性度和联接密度受旋转中心偏移影响较大.通过二次曲线方程拟合能找到正确的旋转中心,该中心与人为校正获取的佳旋转中心存在一定误差.

445 条记录 4/23 页 « 12345678...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