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筛查312例

    作者:江汉龙;钟世顺;张振书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临床诊断的筛查方案.方法:对南方医院1990-2002年住院的312例IBS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2例IBS患者表现腹痛239例(76.6%),腹泻146例(46.8%),大便混有黏液125例(40.1%),有神经精神症状138例(44.2%).X线钡灌肠检查63例均提示肠蠕动活跃、排空增快,阳性率100%;全部患者均行结肠镜检查,发现肠管痉挛、肠蠕动活跃、肠黏液增多86例,结肠息肉23例,盲肠憩室1例,阳性率35.4%;胃镜检查238例,发现慢性胃炎89例,十二指肠溃疡28例,十二指肠息肉2例,阳性率50%;而腹部及盆腔CT检查43例均无异常.115例患者行肠道菌群分析,46例(40%)呈Ⅰ度菌群失调,42例(36.5%)呈Ⅱ度菌群失调.结论:除常规检查外,X线钡灌肠、结肠镜、胃镜、腹部或盆腔B超检查可作为IBS筛查常用的影像学方法,肠道菌群分析可列入常规检查,有必要进行心理因素的测评,CT可不作为常规检查.

  • 灭活的双歧杆菌治疗菌群失调致小鼠肠源性感染

    作者:伦永志;胡捷;李忠朋;张永轻;周本正;刘亚力

    目的:观察灭活的双歧杆菌对菌群失调致小鼠肠源性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4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活菌组、死菌组、自然恢复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对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球蛋白(GLO)、γ-谷氨酰氨转肽酶(GGT)、血清尿素氮(BUN)、乳酸脱氢酶(LDH)、血肌酐(CRE)以及组织匀浆内的示踪菌进行测定.结果:死菌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TP、GLO明显升高(71.46±2.01 g/L vs 64.61±2.16g/L;35.63±1.57g/L vs 330.73±1.03 g/L,P<0.05),GGT、BUN则显著降低(2.47±0.28 IU/L vs 7.13±1.19IU/L;8.32±0.71 mmol/L vs 12.05±0.64 mmol/L,P<0.01).死菌组与活菌组、正常对照组比较,LDH明显降低(2561.23±61.40 IU/L vs 2951.70±155.61 IU/L,2 895.27±104.38 IU/L,P<0.05).死菌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肾、肝、肺组织匀浆内肠杆菌数量均明显下降(1.19±0.37,1.56±0.20,1.62±0.15 vs2.17±0.97,2.42±0.14,2.20±0.09,P<0.05或P<0.01).结论:双歧杆菌灭活菌悬液具有与活菌悬液相同的抗菌群失调致小鼠肠源性感染作用.

  • 肠道菌群失调对结直肠癌发生的影响

    作者:郑晴晴;徐艳丽;常英;胡承

    结直肠癌是世界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长趋势,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结直肠癌发生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引起肠道上皮细胞基因改变、肠道炎症反应、肠道微环境紊乱等机制促使肿瘤发生。诸多研究发现一部分特定微生物如球形梭菌、牛链球菌生物型Ⅰ型、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人乳头状瘤病毒等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影响及具体机制进行综述。

  • 第367例——发热、腹痛、腹泻

    作者:许国强;任国平;金恩芸;陈洪潭;吴益群;单国栋;钟百书

    病历摘要患者男,6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左下腹持续性隐痛和腹泻3个月,体温波动于38.5~39.5℃,大便3~6次/d,黄色水样便;无畏寒、恶心、呕吐等症状,2006年3月6日至24日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肠镜检查提示降结肠、乙状结肠溃疡,活检病理为"结肠慢性炎症伴坏死及肉芽组织形成";大便培养"粪肠球菌优势生长",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伴菌群失调",用奥沙拉嗪和头孢三嗪等抗炎治疗,腹痛缓解,体温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半个月后因腹泻症状无改善而自动出院.

  • 妊娠晚期阴道菌群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影响

    作者:黄玉萍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阴道菌群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妊娠晚期阴道菌群失调的孕妇112例,年龄19~38岁,平均年龄(27.6±7.3)岁,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的112例孕妇,在经过临床实验室检查后,有1例淋菌,占0.89%,有6例,占5.36%,有16例细菌性阴道病,占14.29%,有19例衣原体,占16.96%,有70例假丝酵母菌,占62.5%。结论妊娠晚期菌群失调,以假丝酵母菌感染多,会导致胎膜早破、产褥感染和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增大,值得引起临床重视。

  • 微生物酵素对抗生素相关性肠黏膜屏障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孙莉波;李宁;张海涛;周京安;陈涛;刘秀红

    目的 观察应用微生物酵素对大鼠抗生素(克林霉素磷酸酯)相关性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模型,分别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组与微生物酵素喂养组模型的下腔静脉血行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测定、细菌培养以及肝脏组织和肠系膜淋巴结行组织细菌培养、回肠内容物菌群培养、回肠末端行病理检查并评分,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单用抗生素组相比,微生物酵素喂养组大鼠于第7天时血浆中DAO和D-乳酸水平显著降低(P< 0.05),肠内容物中大肠埃希菌(7 d,P< 0.01)和肠球菌(7 d,P< 0.05)显著减少,乳酸杆菌(5 d,P< 0.05;7 d,P< 0.01)和双歧杆菌(5 d、7 d,P< 0.01)显著增多,7 d时肝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的培养阳性率显著降低(P< 0.05),下腔静脉血细菌培养阳性率无显著差异,7 d时回肠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 0.01).结论 应用抗生素(克林霉素磷酸酯)可以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及肠黏膜屏障损害,导致肠道黏膜上皮通透性升高,菌群易位以及肠外器官的损伤.加用微生物酵素可加强肠黏膜屏障,降低肠道的通透性,减少菌群易位,预防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 术后难治性屎肠球菌感染的综合治疗

    作者:唐喆;彭承宏;方河清;吴育连;刘颖斌;高顺良;王涌

    目的探讨术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屎肠球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方法对5例术后经细菌培养证实屎肠球菌感染并经相应敏感的抗生素正规治疗无效的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停用一切抗生素,应用微生物调节剂和免疫增强剂,进行肠内营养,加强支持治疗和中药治疗等. 结果4例治愈后出院;1例自动出院,在当地医院治疗1个月后痊愈. 结论对术后难治性屎肠球菌感染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微生态制剂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研究

    作者:王威;岳妍;郝莉莉;姚鹏;魏景景

    目的 分析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应用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更好的调节肠道功能,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医院接受治疗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前后菌群失调情况及便培养出病原菌构成比 、治疗后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无菌群失调,对照组患者菌群失调率22.50%,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便培养出革兰阳性菌构成比高于对照组,而革兰阴性菌构成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应用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的临床效果较明显,可调节患者的肠道功能,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临床安全性高.

  • 肠道菌群失调原因菌耐药性调查及治疗探讨

    作者:杨烨建;张劲丰;蔡惠兴

    目的了解医源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原因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不同原因菌引起的Ⅲ度肠道菌群失调及内源性感染提供选药依据.方法用VITEK-ATB系统对该院2001~2003年间医源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原因菌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菌按组成比大小依次是肠球菌(31.90%)、酵母样真菌(27.24%)、变形菌属(16.34%)、铜绿假单胞菌(6.23%)、柠檬酸杆菌属(5.84%)、克雷伯菌(5.45%)、产毒素A的难辨梭菌(5.06%)、金黄色葡萄球菌(1.94%);其中酵母样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无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变形菌属和克雷伯菌属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无耐药性,8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且对米诺环素、呋k妥因、夫西地酸、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喹奴普汀-达福普汀无耐药性.结论在治疗不同原因菌引起的Ⅲ度菌群失调及内源性感染过程中,只有选择不同的敏感药物,才能去除可以去除的特异性病原因子.

  • 微生态调节剂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临床研究

    作者:邵祥稳;张庆华;刘占海

    目的探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SBP)的发生原因、机制,观察微生态调节剂整肠生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肝硬化腹水伴自发性腹膜炎40例患者,口服整肠生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10 d为1疗程,2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腹水常规及培养和肝功能的变化情况,并与39例单纯应用抗生素对照组比较.结果腹痛、腹部压痛、腹泻消失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发热、腹水常规及培养检查方面较对照组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P<0.01),肝功能改善方面亦存在差异.结论自发性腹膜炎细菌来源于自身肠道劣势菌的大量繁殖和易位,通过血液、淋巴、肠壁进入腹腔,整肠生能够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改善肝功能,增强免疫,降低内毒素血症,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 头孢类抗菌药物致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查

    作者:李文华;张雪霞;周剑辉;周少朋

    目的:了解临床患者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后肠道菌群的改变,探讨临床患者的肠道菌群受头孢类抗菌药物的影响,从而合理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方法随机抽取消化科50例口服头孢类抗菌药物>5 d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人员,共20名;均采集新鲜粪便直接涂片作革兰染色并镜检,记录每份标本中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杆菌及革兰阳性球菌所占比例。结果试验组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异常率分别为90.0%、82.0%和56.0%;对照组分别为15.0%、10.0%和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试验组粪便菌群Ⅰ、Ⅱ、Ⅲ度失调分别占22.0%、50.0%、12.%,对照组分别占5.0%、0、0。结论头孢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人体肠道菌群的数量及结构影响明显,且对革兰阴性杆菌及革兰阳性杆菌的影响作用大于革兰阳性球菌。

  • 妇产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研究进展

    作者:苗娅莉;王建六;魏丽惠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指发生感染前使用抗感染药物,适用于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手术.一些手术尽管术后感染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感染将引起严重后果也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正常女性生殖系统与外界相通,而外阴阴道与尿道、肛门毗邻,易受污染;同时阴道内存在的正常菌群,包括:①革兰阳性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例如乳杆菌、棒状杆菌、肠球菌等);②革兰阴性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例如加德纳菌、大肠埃希菌等);③专性厌氧菌(例如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类杆菌、动弯杆菌等);此外还存在支原体、念珠菌等.这些解剖学特点与阴道内微生物环境在妇产科围手术期,由于自然防御功能的破坏以及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内分泌改变可能导致阴道正常菌群失调,从而成为机体感染的内源性病原体.

  • 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治及相关问题

    作者:梁旭东;魏丽惠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为阴道正常菌群失调导致的厌氧菌混合感染.既往也称为非特异性阴道炎、嗜血杆菌阴道炎、棒状杆菌阴道炎和加德纳氏菌阴道炎.Gardner和Duke 在1955 年首先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特点和特征性的线索细胞 (c1ue cell) [1].1984年在瑞典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正式命名为细菌性阴道病.

  • 女性生殖道感染状况及分析

    作者:郄明蓉;邓玉艳

    生殖道感染(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RTI)是指发生在生殖系统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女性RTI在全球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是女性生殖系统受到细菌、病毒、假丝酵母菌、滴虫、衣原体、支原体等致病微生物感染的总称.RTI包括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内源性菌群失调和医源性感染, 是妇女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分为下RTI和上RTI.下RTI又分为以下4 种主要类型.

  • Boulardii酵母菌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赵继顺;赵成广;毛志芹;张惠;程杰

    目的探讨抗生素对腹泻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及Boulardii酵母菌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疗效.方法分析99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检测肠道菌群.其中用抗生素治疗68例,未用抗生素治疗31例.99例患儿分为两组治疗:治疗组用Boulardii酵母菌+思密达;对照组用思密达.Boulardii酵母菌250 mg/d,思密达<1岁1包/d;~2岁1.5包/d;>2岁2包/d,分三次口服.结果曾用抗生素治疗的腹泻患儿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未用抗生素组(μ=3.77,P<0.05);在儿科门诊中以氨苄青霉素、头孢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引起小儿腹泻居多;Boulardii酵母菌可明显提高小儿腹泻治愈率(x2=5.067,P<0.05).结论合理应用抗生素能够防止和降低婴幼儿腹泻率;Boulardii酵母菌可缩短腹泻病程,提高腹泻治愈率.

  • 静脉使用抗生素与小儿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分析(附210例报告)

    作者:管利荣;谢坚;何晓芸;余静;刘容;林媛媛;李小玉

    目的了解静脉使用抗生素对小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10例非肠道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抗生素.分别于抗生素使用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及第15天做便的肠道细菌分析.结果有57.6%的患儿出现不同程度菌群失调,其中1岁内婴儿有74.7%出现菌群失调(与1~3岁及>3岁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程度较重(Ⅱ度菌群失调的发生率为32.9%,而1~3岁及>3岁组Ⅱ度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分别为6.67%和12.16%);肠道菌群失调多发生在抗生素使用1周内(92.5);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的抗生素对小儿肠道菌群影响大.结论抗生素静脉使用对小儿(尤其小婴儿)肠道菌群影响明显,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

  • 胃肠道肿瘤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易感因素分析

    作者:吴恺明;何裕隆;陈剑辉;杨世斌;孙开宇

    目的:探究本院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菌群失调的易感因素,发现高危人群,以期降低其发病率并提高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诊断胃癌或结直肠癌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30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易感因素。结果本组有症状肠道菌群失调发生189例(14.5%)。肠道菌群易感因素包括:①性别(OR=0.571,95% CI:0.381~0.855,P=0.007);②抗生素使用超过10天(OR=38.542,95% CI:23.139~64.198,P<0.001);③术前肠梗阻(OR=1.897,95% CI:1.017~3.539, P=0.044);④使用3~4代头孢菌素(OR=1.689,95% CI:1.125~2.537,P=0.011)、碳青霉烯类(OR=24.070,95% CI:7.080~81.891,P<0.001)、喹诺酮类抗生素(OR=38.512,95% CI:7.457~198.898, P<0.001)。结论术后长期广谱抗生素应用是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早期监测,早期诊断,并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窄谱抗生素。

  • 口腔黏膜病临床治疗Ⅴ.口腔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周曾同;沈雪敏

    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iasis)是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发生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导致内脏、皮肤、黏膜被真菌感染的病例日益增多,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增高.

  • 美常安对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腹泻疗效观察

    作者:王春荣;靳静

    人体胃肠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环境,生理状态下,肠道微生物的生长对肠道解剖、生理作用调解,肠黏膜组织内免疫功能的发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肠腔内微生物成分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若细菌比例失调将引起疾病,如腹泻、肠道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等[1].目前临床上对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多采用综合治疗,其中促使肠道健康菌丛的恢复和生长是治疗的关键步骤.美常安(含有肠球菌、枯草杆菌活菌制剂)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上调节肠道菌丛的有效制剂,可改善肠道细菌的寄生[2].作者自2004年6月-2006年6月间,使用了美常安胶囊治疗因肠道菌群失调造成的腹泻,发现美常安可以有效地治疗腹泻的发生,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肠道菌群作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新靶点的研究现状

    作者:李敏;吕明;倪晶宇;樊官伟

    肠道是人体大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时刻影响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是肠道菌群产生的代谢衍生物三甲胺N-氧化物,可以增加动脉粥样硬化、促进慢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采取不同措施干预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及其代谢活动,可以改变循环中三甲胺N-氧化物的水平,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肠道菌群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591 条记录 3/30 页 « 12345678...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