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孔”治腰突

    作者:王明海

    “小孔”优势:3天下地出院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有髓核化学溶解疗法、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椎间盘射频术、显微椎间盘切除术、后路椎间盘镜术(MED)等.在这些技术中,近年应用较多的后路椎间盘镜技术(MED),虽然可应用于各类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是因其手术入路及手术过程与小切口开放手术方法相同,都需经椎旁肌入路和实施椎板开窗,进行肌肉韧带和骨质结构切除,因此其微创性有限.而与髓核机械切除减压、化学髓核溶解或激光气化等间接减压技术相比,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是针对性切除突出椎间盘碎片、减压神经根的直接技术.

  • 后路间接减压与开放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后纵韧带复合体完整后柱牵张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

    作者:郑进;马雪海;姚庆强;郑圣鼐;唐城;王黎明;徐杰;曾逸文

    目的 对比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术(POIT)与后路椎板切除直视下减压内固定术(PODT)治疗后纵韧带复合体完整的后柱牵张性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 共39例,POIT 19例,PODT 20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等POIT优于PODT;两组术后1年Cobb角矫正丢失、神经损伤恢复无显著差异.结论 POIT对该型骨折复位效果与PODT相当,但创伤更小,其远期效果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 后路间接减压治疗不同椎管侵占率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观察

    作者:孙兆云;陈伯华;郭新银;亓洪德;王星

    背景:胸腰椎爆裂骨折突入椎管的骨块可通过韧带复位技术间接复位椎管减压,但椎管被侵占至何种程度可采用韧带复位存在争议,而目前对较高椎管侵占率病例韧带复位的效果报道较少。
      目的:比较后纵韧带连续、椎管侵占率不同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后路间接椎管减压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后纵韧带连续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75例,按术前椎管侵占程度不同分为两组。低侵占率组:术前椎管侵占率<50%,高侵占率组:术前椎管侵占率≥50%。比较两组ASIA分级、伤椎后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术后椎管侵占率。同时观察高侵占率组手术前后影像学结果的变化。
      结果:两组术前ASIA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低侵占率组的伤椎后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椎管侵占率分别为28.18°±12.00°、35.68%±10.72%、36.68%±6.75%;高侵占率组分别为36.64°±10.85°、52.50%±12.20%、63.57%±1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低侵占率组的伤椎后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椎管侵占率分别为5.95°±2.75°、6.41%±3.19%、11.59°±5.99%;高侵占率组的上述三个值分别为7.00°±3.88°、8.21%±3.49%、15.79%±6.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高侵占率组的上述三个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对后纵韧带连续的胸腰椎骨折,椎管侵占率≥50%的高侵占率患者也可应用韧带复位技术行后路间接减压手术,后纵韧带的完整性可作为后路间接减压的指征之一。

  • 微创单通道多节段间接减压侧方椎间融合术(XLIF)治疗成人根性疼痛性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早期临床报告

    作者:邹德威;邵燕翔;靳江波;李光弟;Thomas Rally

    目的:评估微创单通道多节段间接减压融合手术(XLIF)治疗成人根性疼痛症状性下腰退变侧凸畸形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9月采用XLIF治疗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性下腰退变合并侧凸8例,男3例,女5例,年龄62~85岁,分别涉及L2-3,L3-4,L4-5节段,Cobb角38°~59°。另1例女性16岁,特发性脊柱侧凸,主弯腰段,Cobb角45°,顶椎L3。
      结果:手术时间45~120 min,平均失血50 ml。所有患者均未输血,均于术后次日下地活动。无神经功能恶化。腰痛VAS评分由术前(7.34±2.02)分改善至术后(2.87±1.45)分,腿痛VAS评分由术前(8.02±1.61)分改善至术后(2.92±1.53)分,JOA评分由术前7.27±5.17改善至术后12.79±7.82,ODI评分由术前30.55±11.30改善至19.98±14.0。
      结论:初步验证了XLI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作者:蓝思彬;吴增晖;许俊杰;易红蕾;张清顺;段明阳;陈恩良;杨善智

    目的:探讨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8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的资料,共21例,其中女性18例,男性3例;年龄57.0±13.3岁(45~77岁),随访时间18.0±5.0个月(12~29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术前及术后3d在轴位MRI上测量轴位椎管前后径(anterior-posterior diameter of the canal,APDC);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H)、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并计算滑移百分比(slipping percentage,SP).末次随访时应用CT评估融合率及融合器塌陷率.结果: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9±1.7分、1.7±0.7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6.1±2.1分、1.4±0.7分,ODI分别为(42.6±24.8)%、(12.1±4.2)%,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及术后3d的APDC分别为11.2±3.8mm、12.7±4.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手术节段DH分别为7.2±1.2mm、10.2±1.4mm,FH分别为17.3±2.9mm、20.0±1.7mm,SP分别为(16.4±7.0)%、(6.1±6.6)%,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无大血管损伤、腹腔脏器损伤、生殖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5例患者出现大腿前方麻木,症状均在3个月内缓解.2例患者出现融合器塌陷,无明显不适.所有手术节段均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椎体复位及椎管间接减压效果满意,是一种治疗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的术式.

  • 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文军;李学林

    目前寰枢椎后路固定常用的技术有Gallie钢丝、Brooks钢丝、Halifix椎板夹、Apofix椎板钩、Magerl经侧块关节螺钉等方法固定.钢丝联合经关节螺钉(Brook+Magerl 术)方法固定能提供坚强的固定和较高的融合率,也有助于通过维持脊柱的力线而使脊髓得到间接减压,但经关节螺钉固定有并发椎动脉损伤的可能,而且不管采用哪种置钉技术,均需处理寰枢椎侧块关节后方的椎静脉丛方可显露进钉点.自从谭明生创造性应用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以来,该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Tan等[2]在对50具亚洲裔人寰椎标本进行形态学研究后提出,螺钉的进钉点应位于后弓的背侧,而不是从后弓的下方进入寰椎侧块,螺钉经寰椎后弓、峡部至侧块内,Resnick等[3]称之为寰椎的椎弓根螺钉.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即通常所说的经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技术,与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不是等同的概念.近年来在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术中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显示出其他固定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国内外关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的报道屡见不鲜,现综述如下.

  • 颈椎椎板成形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勇;赵红勇;徐荣明

    颈椎椎板成形术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椎板切除术的一种替代方式得以发展,用于防止椎板切除术后脊柱失稳和后凸畸形,现这一技术已被普遍用于治疗伴有发育性或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和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特别是治疗涉及3个或更多节段的颈脊髓病.近有学者还用它治疗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引起的颈脊髓病,并取得了良好疗效[1].本术式可通过增加椎管体积对脊髓进行直接减压,通过允许脊髓向背侧迁移离开椎间盘和椎体来完成间接减压.

  • 脊柱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作者:王岩

    脊柱外科微创技术是从外科穿刺技术延伸演进而来的一个新概念.1963年,Smith等[1]通过细针穿刺技术,将木瓜凝乳蛋白酶注入到椎间盘进行髓核溶解,这被认为是早的脊柱微创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脊柱外科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巨大变化.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作为传统手术金标准的减压、固定、融合手术,逐渐受到间接减压、半坚强固定和非融合技术等新治疗理念的挑战.

  • 经Wiltse入路器械复位固定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星华;陈建生;周文彬;蔡丹宇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器械复位固定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经Wiltse入路,另外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后正中入路,入路后两组患者均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间接减压技术。比较两组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间、手术中的出血量、手术后的引流量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复位后Coob角度的改变情况。结果手术后,观察组患者复位后Coob角度的改变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手术中的出血量、手术后的引流量和VAS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可以准确定位到上关节突,有利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同时具有疗效显著、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以及损伤小等优点,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 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50例分析

    作者:宁宇;李奎;崔冰;魏新军;万霞;徐向峰;宁鸽;张冰

    目的:探讨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对5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手术中先减压,再安装旋转,正反螺纹套筒,使后柱加压骨折复位,复位后安装螺帽及横连杆内固定,后植骨.结果:随诊6个月~7年,平均2.8年,伤椎高度由术前的40%恢复到术后的95%,椎管狭窄指数术前平均2,术后平均<1,术后除12例全瘫病例无神经功能恢复外,不完全截瘫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在Ⅰ级以上恢复.结论:AF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

  • 间接减压经椎弓根植骨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辉;郭伟韬;刘思景;肖启贤;陈子秋;余顺银;张光武

    obb角的矫正均明显好转(P均<0.05),全部病例基本达解剖复位,术后无内固定物失败,内固定物取出后矫正丢失率分别为0.8%,8.6%.结论 后路器械复位间接减压能有效提供神经修复空间,经椎弓根植骨可有效降低内植物的失败及矫正度的丢失,同时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可靠有效方法.

  • 过伸复位下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柯晓斌;刘春华;陈长贤;王汉龙;赖展龙

    目的:探讨过伸复位下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早期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7月-2013年7月,共收治无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6例,测量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角、椎管前后径,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36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随访36个月。本组平均手术时间(90±30)min ,术中出血量(300±25)ml ,术后引流量(200±30)m l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脊髓神经、血管损伤,无椎弓根钉棒松动、移位、断裂以及复位丢失等相关并发症。术后1周、1年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角矫正程度、椎管正中失状径及椎管面积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采用过伸复位下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早期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具有创伤小、良好骨块复位、固定牢靠、椎管容积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较为理想的术式之一。

  • 后路间接减压植入物内固定与后路椎板切除直视下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作者:刘长征;马雪海;郑进;郑圣鼐;姚庆强;唐城;黄浩;徐燕

    背景:对于后纵韧带复合体完整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是否需要减压,采用何种复位效果较为可靠,尚缺乏临床对照研究.目的:对比后路间接减压植入物内固定与后路椎板切除直视下减压内固定治疗后纵韧带复合体完整的后柱牵张性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后纵韧带复合体完整的后柱牵张性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48例,其中23例采用后路间接减压植入物内固定修复,25例采用后路椎板切除直视下减压内固定修复.观察固定后并发症、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椎管占位复位和神经损伤恢复程度.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20~25个月,随访期间,采用后路间接减压植入物内固定修复患者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远期残留背痛及活动受限的发生率均低于采用后路椎板切除直视下减压内固定修复的患者;固定后1周,后路间接减压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纠正程度优于后路椎板切除直视下减压内固定,固定后1年,两组患者脊柱后凸畸形纠正程度、神经损伤恢复情况差异无显著意义.说明对于后纵韧带复合体完整的后柱牵张性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应优选后路间接减压植入物内固定进行修复.

  • 间接减压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黄其龙;柯勇平;郭卫中;苏郁;刘寿坤

    目的:探讨经后路间接复位联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后路间接复位联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T11~L2)8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9~24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均于9~15个月愈合,无钉棒系统松动及折断现象,所有患者骨折椎高度无明显丢失,无后凸畸形及神经功能损伤。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55%恢复到术后94%;伤椎后缘高度由76%恢复到96%;伤椎椎管正中矢状径由术前41.2%恢复到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接减压在不破坏后柱张力结果的前提下能对椎管进行有效的减压。对有骨折块突入椎管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后路间接减压联合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效果可靠,无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应早期手术治疗,无需进行方式的减压。不仅避免对脊髓及神经的干扰,也减少患者的创伤。

  • 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骨折68例治疗分析

    作者:杨金华;吴健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68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后路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组(A组)与后路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结合全椎板减压及后外侧植骨术组(B组),每组34例.记录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x线测量值,包括伤椎相对高度、Cobb角,在CT片上测量椎管狭窄率,对各种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前后伤椎相对高度、手术前后Cobb角、手术前后椎管占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的伤椎相对高度及Cobb角丢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的短期脊柱矫正及减压效果均满意,但后路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结合全椎板减压及后外侧植骨术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首选后路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

  • 经后路器械复位固定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48例

    作者:王星华;张庆华;方建根;董启蓉

    目的:探讨单纯经后路器械复位固定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4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术(间接减压)治疗,分析术前、术中、术后观察指标.结果:间接减压治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脊柱矫正丢失率低,康复快,脊柱稳定性好及无明显并发症等优点.结论:只要正确掌握适应证,经后路器械复位固定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用性.

  • 体位复位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37例

    作者:蒋雪生;詹碧水;姬亚峰;周新华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器械内固定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术中采用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器械内固定矫正整复的方法,观察术前术后椎体高度、骨折椎后凸角、椎管面积、神经功能ASIA损伤分级变化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52个月随访,神经功能ASIA损伤分级:A级1例无恢复,B级3例恢复到C级1例,到D级2例,C级8例恢复到D级2例,到E级6例,D级13例均恢复到E级.[结论]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达到很好的骨折块复位、较好的临床效果.

  • AF钉间接减压复位治疗胸腰椎重度爆裂骨折

    作者:李衡;张英泽;张伯锋;齐向北;焦振卿;王鹏程;彭阿钦

    目的:探讨AF钉间接减压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用间接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术.结果:随访6个月~9年,平均3.5年.伤椎高度由术前的40%恢复到术后的95%,椎管狭窄指数术前平均2,术后平均<1.术后除12例全瘫病例无神经功能恢复外,不完全截瘫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有Ⅰ级以上恢复.结论:AF钉系统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能有效的间接减压,并能很好的恢复脊柱的解剖序列,是一种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骨折的首选方法.

  •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作者:郑燕平

    神经根和脊髓减压及颈椎融合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金标准". 手术入路包括前路、后路及一期联合前后入路.颈后路手术解剖相对简单,并发症少,使脊髓后移得到间接减压,缓解症状.

  • 颈前路减压钢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28例

    作者:吴若丹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发病呈上升趋势.治疗方面,以前许多学者主张后路间接减压,发展至前路直接减压+植骨融合术.前者较为安全简单,并被广泛采用,但后者能直接有效的减压,是更理想的治疗方法.植骨节段的稳定性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影响了颈前路手术疗效.随着AO、ORION等颈前路钢板在全国逐渐广泛开展,初步报道疗效确切,解决了植骨融合及阶段稳定的问题.我院骨科自2001年4月至2006年11月使用颈前路开槽减压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