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方甘草酸苷联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小儿急性肝功能损伤的临床效果及其护理

    作者:张磊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和多烯磷脂酰胆碱在小儿急性肝功能损伤患儿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治的80例小儿急性肝功能损伤患儿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入选患儿均实施临床干预护理,对照组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试验组35例显效,3例好转,总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P=0.04);试验组护理38例满意,满意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率为65%)(P =0.037);两组治疗前ALT、AST、A/G以及TBil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治疗后ALT、AST等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A/G及TBil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急性肝功能损伤中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效果理想,且患儿治疗时实施临床干预护理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治疗小鼠肝损伤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建军;赵平;靳雪源;程勇前;刘鸿凌;闫涛;卿松;丁宁;辛绍杰

    目的:了解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对肝细胞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取健康雄性C57小鼠28只,分为健康对照组、实验组和实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腹腔内注射2500 mg/kg氨基半乳糖造小鼠肝功能损伤模型,造模2天后在实验组小鼠尾静脉注射CFSE荧光标记后的IPS细胞。在注射IPS细胞后5天、10天、15天和20天时,健康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对照组各取两只小鼠处死,取肝脏标本,分别行冰冻切片显微镜观察荧光,石蜡切片行HE染色,取血行生物化学检查。结果 IPS细胞注射入小鼠体内后,可在小鼠肝脏定植,注射IPS细胞的小鼠血中ALT、AST下降速度较未注射IPS细胞的小鼠明显加快。肝脏病理损伤恢复情况较未注射IPS细胞的小鼠明显改善。结论 IPS细胞注射入肝功能损伤C57小鼠体内,可对小鼠的肝功能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 异甘草酸镁治疗混合型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

    作者:张雪玲;袁琳卉;李伟娜

    目的 回顾性分析异甘草酸镁治疗混合型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同期非随机对照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住院的60例混合型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患者(28例)采用常规的保肝、降酶、退黄治疗,治疗组患者(3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200 mg/d,静脉滴注)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周、2周及4周后临床症状及生物化学指标的变化,分析异甘草酸镁对混合型DILI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肝生物化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第1周开始,治疗组患者血清AST、ALT冰平的下降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5),GGT下降差值于第2周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 0.05),ALP下降差值于治疗第4周显著大于对照组(t=5.439,P<0.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18,P=0.042).结论 异甘草酸镁可加快混合型DILI患者血清AST、ALT、GGT和ALP水平的恢复,疗效较好.

  • 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世伟;谢雯

    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ox 1,HMGB1)是一个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细胞的核非组蛋白,其结合在染色体上,可保证染色体结构的稳定.HMGB1也可因细胞炎症或坏死释放到细胞外,此时其可介导激活自身免疫应答(包括炎症趋化和细胞因子的释放).近年来关于HMGB1在药物性肝损伤致病机制和临床价值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就HMGB1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在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HBV相关肝硬化近、远期疗效研究进展

    作者:闫雪华;李佳栗;陈小勇;张樱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之一。全球约有3.5亿HBV携带者,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HBV相关疾病。中国HBV携带者约占全球的1/3,其中20%~30%发展成肝硬化[1],而一旦至肝硬化失代偿期,5年生存率将降至19%~35%[2,3],且2%~5%肝硬化患者可发展成肝细胞肝癌[4]。HBV病毒载量与慢性肝病进展及肝癌发生率呈正相关,有效抑制病毒可大大减缓慢性肝病进展及肝癌发生,从根本上改善其预后[5]。目前国内外针对HBV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用干扰素可导致肝功能损伤加重,即使在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使用也存在肝功能失代偿风险,故禁用或慎用。核苷(酸)类药物为HBV聚合酶的逆转录酶抑制剂,在人体内磷酸化后,与自然底物三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dATP)竞争结合到病毒的DNA链上,终止HBV DNA链的延伸,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目前临床常用的有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替比夫定(LdT)和替诺福韦酯(TDF)。

  • 人工授精后双胎妊娠者发生急性脂肪肝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抢救护理1例

    作者:李爽;李春梅;刘景院;熊号峰;张红宇;向攀;王丽文

    妊娠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 AFLP)是发生于妊娠晚期的特发性肝功能损伤,临床罕见,起病急、进展快、预后较差、母婴病死率高,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metadata object description schema,MODS)的患者病死率更高[1]。国内外研究表明,双胎妊娠患者发病率较单胎妊娠患者高,而人工受精双胎妊娠患者在临床上亦较为常见。重症AFLP因急性肝衰竭导致MODS,涉及心脏、脑、肾脏、肺及凝血功能等,同时合并MODS的患者病死率高达60%以上[2]。本科室于2013年1月收治人工授精双胎孕妇发生妊娠急性脂肪肝1例,病情危重,短期内出现急性肝衰竭、产后大出血、急性肾损伤、急性心肌损伤、急性肺出血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17天后转入普通病房,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22例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作者:杨亚君;张俊霞;徐平;范颖;赵红

    目的:了解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探讨其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并发症和预后。结果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衰竭的发病年龄以青中年为主,女性比例高于男性。22例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衰竭患者好转出院10例,病死12例,病死率为54.5%。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上消化道出血。结论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衰竭的预后较差,病死率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于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衰竭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急性病毒性瘀胆型肝炎患者的疗效

    作者:冯玉;吴洪川;郭义锦;韦玲

    目的 探讨烯磷脂酰胆碱联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急性病毒性瘀胆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于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急性病毒性淤胆型肝炎患者14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15 ml静脉滴注,1次/天,疗程4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 1.0 g静脉滴注,1次/天,疗程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物化学指标,包括TBil、DBil、ALT、AST、IL-17和TNF-α等.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Bil、DBil、ALT、AST、IL-17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0.3%(65/7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6%(5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524,P = 0.036).结论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可降低急性病毒性瘀胆型肝炎患者IL-17和TNF-α表达,加速黄疸消退,保护患者肝功能.

  • 血清乳酸脱氢酶对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作用

    作者:胡恩慈;何建国;柳志红;倪新海;郑亚国;顾晴;赵智慧;熊长明

    目的:心力衰竭时肝功能损伤是导致血清乳酸脱氢酶(SLDH)增高的因素之一,而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后期的主要特征是右心衰竭。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研究SLDH对IPAH患者预后的作用。

  • 联合介入对肝硬化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柴同海;杨艳;刘春安;李曙晖;时均文;杜荣莲;盖伟;张春清

    长期以来,如何在有效地控制门脉高压、防治曲张静脉出血及脾功能亢进的同时,尽量减少病人创伤和肝功能损伤是一个临床难题.随着介入治疗研究的深入,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PTVE)及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目前国内PTVE+PSE在肝硬化中对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较少.现将我们近2年的观察报道如下.

  • 半肝血流阻断的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罗经伦;李晓勇;刘新江;孙德利;贺建业;陈艳军

    我院自1997年6月至2000年12月应用半肝血流阻断行各类肝切除术27例,与同期应用Pringle法行肝切除31例进行比较,半肝血流阻断的27例病人术后肝功能损伤较轻,并发症少,缩短了住院时间,报告如下.

  • 戊型肝炎患者血清GP73变化特征及意义

    作者:蒋煜;徐飞;胡居龙;华文浩;李坪;魏红山

    目的 观察戊型肝炎患者血清GP73变化特征.方法 分析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66例戊型肝炎患者(观察组)血清GP73水平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研究对象血清GP73水平为(38.82±15.67)ng/ml,观察组患者血清GP73为(80.06±52.33)ng/ml,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85、P<0.001);患者血清GP73水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r=0.28、P=0.01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r=0.36、P=0.002)总胆红素(TBil)水平(r=0.47、P<0.001)均呈正相关,而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呈负相关(r=-0.329、P=0.004).结论 血清GP73显著升高的人群需考虑急性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可能.戊型肝炎患者的血清GP73水平可能与肝功能损伤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先天性梅毒并发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

    作者:何树新;张慧敏;王彩英;杨洪玲;庞琳

    目的 分析先天性梅毒并发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自2013年8月至2017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儿科住院的先天性梅毒患儿共128例,根据是否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分为单纯先天性梅毒组(113例)和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组(15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有无肝脾肿大、肝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无血液系统受累及肺部病变.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和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5例并发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中,2~12周者9例(60.0%),与常见巨细胞病毒感染年龄相符.113例单纯梅毒患儿中肝功能损伤者56例(49.6%),15例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梅毒患儿中伴肝功能损伤者12例(80%).单纯梅毒感染组与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组患儿的血红蛋白(HG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患儿肺部病变、有无肝脾肿大、血小板减低(PLT)、总胆红素(TBil)、接胆红素(DBil)升高以及白蛋白(ALB)降低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先天性梅毒患儿肝功能损伤及血液系统病变更严重,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伤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分析

    作者:张崇建;王璐;王丽娜;田沛琦;崔树德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伤与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为合并 HBV感染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伤的防治提供指导。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178例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化疗前是否合并HBV感染分为HBsAg阳性组62例和HBsAg阴性组116例;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伤发生情况,评价乳腺癌患者恩替卡韦抗病毒预防治疗对降低 HBV感染肝功能损伤及 HBV再激活的作用。结果 HBsAg阳性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37.1%,HBsAg阴性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12.1%,HBsAg阳性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 HBs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患者中抗病毒预防治疗22例与未进行抗病毒预防治疗40例患者HBV再激活率分别为9.1%与35.0%,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8.2%与47.5%,抗病毒预防治疗均明显低于未抗病毒预防治疗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HBV感染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易发生肝功能损伤,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能减少化疗后 HBV再激活率和肝功能损伤。

  • 中医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李萍萍

    六、在应对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时,是否可以同时服用一些中药来缓解症状?所使用的化疗药物不同,不良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常见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白细胞或者是血小板下降.再有就是胃肠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另外如肝功能损伤,心肌或者周围神经损伤等.对这些不良反应,中药可以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但是这也要根据病人的情况,比如严重的骨髓抑制,白细胞只有几百的时候,就不能只用中药,而是在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的基础上再配合中药,以预防感染等保证安全.这是针对血象低下的情况中西医结合治疗.

  • 乙肝病毒阳性的实体瘤患者化疗期间肝功能变化

    作者:林雯;林英城;王鸿彪;林懿;郑毓武

    目的观察乙肝病毒阳性的实体瘤患者化疗期肝功能变化,了解肝功能损伤与疾病种类及乙肝标志物的关系.方法200例乙肝病毒阳性的住院实体瘤患者接收全身化疗或动脉插管化疗,化疗前后检测肝功能变化.结果Ⅰ度以上肝功能损害占40.5%(81/200),病种以恶性淋巴瘤和原发性肝癌居多,乙肝标志物中以HBsAg(+)及HBeAb(+)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HBsAb(+)者发生率低.结论乙肝病毒阳性的实体瘤患者化疗期肝功能损伤发生率较高,尤其恶性淋巴瘤及HBsAg、HBeAb阳性患者,化疗前常规检测乙肝标志物十分必要.

  • 异甘草酸镁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肝癌时的护肝作用

    作者:程昌盛;杨红芳

    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方案,但我国大部分肝癌患者有肝硬化基础性疾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不全.TACE可加重肝功能损伤,甚至导致肝衰竭,因而影响TACE的临床效果,也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了解决TACE后肝损伤的问题,我们探讨了异甘草酸镁在TACE后的护肝作用,现报告如下.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术后肝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吴方明;李辉;刘健

    目的 探析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肝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012年1月-2016年9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行TACE的7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术前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的45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其余32例术前未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毕当日、术毕1周、术毕2周时测定患者肝功能指标水平,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损伤情况,以明确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术后肝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单日均显著上升,但观察组患者术毕后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均于术后2周时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且术后各时间节点时,TBIL、ALT、AST水平均显著较对照组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术毕当日、术毕1周、术毕2周时肝实质细胞合成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观察组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为60.00%(27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32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术后肝功能损伤具一定保护作用,对TACE造成的肝功能损伤亦有显著改善,能促进术后肝功能恢复.

  •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化疗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秋霞

    化疗是恶性肿瘤临床治疗的常用手段,肝损伤是化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轻者影响化疗的顺利进行,严重的肝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人类细胞质中自然合成的一种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含有巯基,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它可通过巯基与体内的自由基结合,以转化成容易代谢的酸类物质从而加速自由基的排泄,有助于减轻化疗、放疗的毒副作用,还能保护肝脏的合成、解毒、灭活激素等功能,并促进胆酸代谢等[1].2011年10月-2013年4月,观察65例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化疗后肝损伤的癌症患者,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及普通保肝药物益肝灵治疗,现总结如下.

  • 成人出血性疱疹性麻疹并肝功能损伤1例报道

    作者:张玉华;焦栓林;宋晓英

    1 病历资料患者×××,男,52岁,工人,以"发热、皮疹2天"为主诉于2006年8月7日入院.患者于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当时未测体温.继之发现耳后、颈部、面部出现大量红色皮疹,伴咽痛、畏光、流泪.无咳嗽、咳痰、打喷嚏、流鼻涕.未诊治,全身皮疹逐渐增多.门诊以"麻疹"收入科.

167 条记录 2/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