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凯西莱预防肿瘤化疗致肝功能损伤的临床观察

    作者:郑光辉;赵英智;郝凯峰

    全身联合化疗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而广泛应用,足量按时的用药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前提,但化疗药物有多种毒副作用,其中肝功能损害常有发生,导致化疗间歇期延长或停止化疗,影响治疗效果.鉴于凯西莱(硫普罗宁)具有预防和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功效[1,2],我们采用化疗同时加用凯西莱作为预防性保肝护肝治疗,收到较好疗效.

  • 抗结核药物致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死亡1例报道

    作者:曹钦;李之清

    近年结核病发病率有所回升,抗结核杆菌药物的应用也有上升趋势,然而几乎所有的抗结核药物都可能引起肝毒性,尤其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大多数都已有不同程度的肝损伤,服用抗结核药物后,更容易发生肝功能损伤,甚至引起肝衰竭而致死亡.本文报道1例抗结核药物致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死亡的案例.

  • 扬州地区急诊收治38例恙虫病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王兵侠;胡建兵;陆明峰

    目的:分析恙虫病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2014年本院急诊科收治的38例恙虫病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者发病时间为每年10~11月,临床均有发热、特异性溃疡或焦痂、淋巴结肿大、嗜酸细胞减少等典型表现;其中皮疹22例(57.9%),肝脾肿大19例(50.0%);血常规示白细胞正常者29例(76.3%),白细胞增高者3例(7.9%),白细胞下降者6例(15.8%),血小板下降者12例(31.6%),嗜酸细胞计数为0者27例(71.1%);尿常规示蛋白尿者12例(31.6%),尿隐血者16例(42.1%);血生化示肝功能异常者26例(68.4%),心肌损伤者22例(57.9%);X线检查示支气管炎者7例(18.2%),肺炎者12例(31.6%);所有病例予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后24~48 h体温均恢复正常.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复杂且无特异性,易误诊;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全面体格检查、寻找特异性焦痂是减少误诊关键;及早应用阿奇霉素抗感染可减少出现并发症的机会.

  • 慢性肝炎患者肝功能、胃泌素和胃动素表达与胃黏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敬松;刘牡丹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肝功能、胃泌素和胃动素表达在胃黏膜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5年7月我院消化内科诊治的慢性肝炎患者126例.电子胃镜检查胃黏膜损伤,ELISA法检测ALT和AST肝功能指标,放射免疫法检测胃泌素、胃动素表达.[结果]轻度、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患者胃黏膜损伤的胃镜检出率分别为94.7%(36/38)、96.2%(50/52)和97.2%(35/36),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黏膜损伤程度表明,轻度、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患者之间胃黏膜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黏膜损伤程度与临床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416,P<0.05).不同程度胃黏膜损伤患者之间ALT和AST肝功能指标以及胃泌素和胃动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患者高于中度患者(P<0.05),中度患者又高于轻度患者(P<0.05).[结论]慢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损伤、胃泌素和胃动素高表达参与了胃黏膜病变的形成.

  • 穴位埋线疗法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44例

    作者:殷小兰

    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们用穴位埋线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84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84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均为我科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前已经开始抗结核治疗,且出现肝功能损伤,排除其他肝炎、肝硬化等肝病,均符合药物性肝炎的诊断[1,2],即:①排除嗜肝性病毒感染;②用药1-4周出现肝功能异常;③有发热、皮疹、黄疽、和皮肤痛痒等症状中的两项以上;④病初常有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增多,嗜酸性细胞总数增至0.06以上;⑤药物试验阳性;⑥药物激发试验阳性.

  • 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耐多药肺结核肝损伤患者28例

    作者:郭晓红;吴文娟

    我们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耐多药肺结核过程中的肝功能损伤患者取得了一定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8例均为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并且已确诊为耐多药肺结核,男34例,女24例,年龄16~59岁,平均34.53岁;其中耐H(异烟肼)R(利福平)19例,耐S(链霉素)HR 17例,耐E(乙胺丁醇)HR 14例,耐SHRE 8例.所选病例均无肝炎病史,无糖尿病、矽肺、精神病史,无严重心、肾、耳疾病等病史.所有患者肝功能均异常.按诊断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多烯磷脂酰胆碱组28例(治疗组),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变类型、痰菌耐药情况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 Gd-EOB-DTPA增强MR对肝癌TACE术后局部肝功能损伤的评价

    作者:肖煜东;周顺科;刘军;马聪;张斌;秦燕;刘欢

    目的 探讨应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扫描对肝细胞癌(HCC)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术后局部肝功能损伤评价的价值.方法 对15例HCC患者于TACE术后3~5天行MRI扫描,测量平扫和Gd-EOB-DTPA增强后20 min肿瘤周边(3 cm以内)组织以及正常肝组织的信噪比值(SNR),并将二者进行对比.同时将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血供情况、Chind-Pugh分级和碘油栓塞量与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平扫,肿瘤周边组织的SNR值与正常肝组织的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1,P=0.191),Gd-EOB-DTPA增强后20 min,肿瘤周边组织的SNR值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的SNR值(t=3.732,P<0.001).结论 Gd-EOB-DTPA增强MRI扫描是一种有效评价HCC患者TACE术后局部肝功能损伤的方法,对指导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 1例伏立康唑致视觉障碍伴肝功能损伤的药学监护

    作者:杨昭毅;胡晓文;姜玲

    目的 探讨伏立康唑所致视觉障碍和肝功能损伤的特点、基因多态性与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以及临床药师在防治该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以1例伏立康唑致CYP2C19中间代谢型患者视觉障碍伴肝功能损伤患者为例,分析导致视觉障碍及肝功能损伤的原因、处理措施以及临床药师实施药学监护的切入点.结果 该患者出现视觉障碍及肝功能损伤为伏立康唑所致.CYP2C19中间代谢型是导致出现该不良反应的原因.讨论 临床药师协助临床医生判断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时调整伏立康唑剂量,患者视觉障碍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 老年患者长期服用华法林导致严重肝功能损伤1例

    作者:高丽丽;李晓明;李尧;史英钦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77岁,13年前曾行"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手术后规律服用华法林2.5 mg,每晚1次.患者房性期前收缩6年,规律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50 mg,每晚1次.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以右上腹部为著,为阵发性钝痛,疼痛不向他处放射,与进食及体位变动无关,伴全身皮肤瘙痒、畏寒、乏力、食欲不振、厌食油腻、尿色发黄,家人发现患者多日来皮肤发黄,1 d前出现牙龈出血,停止服用华法林,门诊检查球蛋白28.1 g·L-1,总胆红素(T-BiL)253.8 μmol·L-1,直接胆红素(D-BiL)133.8 μmol·L-1,间接胆红素(I-BiL)120.0 μmol·L-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798 U·L-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553 U·L-1,谷氨酰转肽酶(GGT)123.0 U·L-1,碱性磷酸酶133.2 U·L-1;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51.8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r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78 s,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21.1 s,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1.75 g·L-1,国际标准化比值(INR)4.93,其余正常.腹部B超示:肝胆未见明显异常.门诊以急性肝损伤、黄疸收入我院.

  • 临床药师参与1例化疗药物致乙肝病毒再激活病例的治疗

    作者:苏颖杰;崔敏;刘晓琰;张弛

    目的:通过参与化疗药物导致乙肝病毒再激活引起肝功能损伤患者的药物治疗实践,探讨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高用药合理性的方式。方法:临床药师采用循证医学方法,提供用药建议,与临床医生共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结果:临床药师针对患者肝功能损伤原因分析、保肝药物选择及抗乙肝病毒药物选择,结合循证医学,给予临床医生建议,患者肝功能迅速恢复。结论:临床药师深入临床提供药学服务,参与制定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可避免延误患者的有效药物治疗,切实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

  •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伤和凝血机制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红;宋莉

    目的:对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患者进行常规检测,通过临床检验分析患者遭受肝功能损害之后,其凝血机制以及功能的变化;方法:从我院2010年2月到2012年1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肝病患者中随机抽取52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测肝功能以及凝血的几项指标,分别是AL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GT(V-谷氨酸氨基转移酶、TP(血清总蛋白)、ALB(血清白蛋白)等;结果:AST、ALT、GGT、DBIL、TBIL都明显升高,而TT、PT以及APTT都会延长,且FIB降低;结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一旦受到损伤,其凝血功能也会跟着受到损伤,近似于正相关系.

  • 内毒素受体CD14、TLR4在脂多糖(LPS)致小鼠肺、肝功能损伤中的变化

    作者:杜烨玮;孙仁宇

  • 联合抗病毒治疗对肺结核HBV-DNA阳性患者药物性肝损伤预防作用研究

    作者:覃红娟;谭守勇;邝浩斌;李艳;杨雪迎;张宏

    目的:探讨联合抗病毒治疗对肺结核并HBV-DNA阳性患者抗结核药物肝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以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就诊的行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组,A组(n=64):HBV-DNA阳性,联合抗病毒治疗;B组(n=41):HBV-DNA阳性,未行抗病毒治疗;C组(n=120):并HBV感染但HBV-DNA阴性,未行抗病毒治疗;D组(n=103):无HBV感染,未行抗病毒治疗.比较各组发生肝功能损伤的情况.结果:(1)4组患者治疗2月内,A及B组肝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4.38%和73.17%(P=0.000);C组肝损伤发生率为24.17%,与A组相比(P=0.141);D组肝损伤发生率为17.48%,与A组相比(P=0.013).(2)4组出现肝损伤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B>C>A>D,B组明显高于A组(P=0.011).(3)4组肝损伤出现时间无明显差异(P=0.995).结论:肺结核并HBV-DNA阳性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联合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预防药物性肝损伤;同时可降低肝损伤程度.

  • 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风险分析

    作者:姚远涛;沙卫红;王启仪;岑荣英;郑跃

    目的 评价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住院患者的临床风险及预后.方法 将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4 437例NAFLD病例纳入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logistic 回归分析比较不同年龄阶段NAFLD患者的住院病因、伴发疾病及NAFLD导致肝功能损伤和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NAFLD患者入院病因依次为:非糖尿病相关血管病变(34.1%)、糖尿病相关病变(24.0%)、肝功能损伤(7.8%)、胆胰疾病(4.8%);NAFLD伴发疾病依次为:高血压(42.0%)、糖尿病(32.4%)、脑血管病(26.3%)、心血管病(16.6%)、胆道结石(11.2%)、胰腺炎(6.31%).NAFLD伴随疾病的发病高峰年龄在不同年龄组有显著差异,其中胆道结石及胰腺炎发病高峰年龄均小于40岁,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61 ~ 70岁;脑血管发病高峰年龄为71 ~ 80岁.NAFLD发生肝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依次为胰腺炎(OR = 3.0),胆道感染(OR = 2.6),糖尿病相关外周血管病变(OR = 1.7)和年龄(OR = 0.8)(P < 0.01);NAFLD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依次为糖尿病相关外周血管病变(OR = 29.5)、糖尿病相关外周血管病变(OR = 24.6)、肿瘤(OR = 9.8)、糖尿病相关感染(OR = 4.7)及年龄(OR = 1.7)(P < 0.01).结论 NAFLD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其伴发疾病往往是病情进展导致入院及死亡的主要原因.NAFLD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及预后不尽相同.61 ~ 70岁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年龄因素是制定NAFLD干预方案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 中药对肝癌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作者:臧红玉

    目的 探讨中药对肝癌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诊治的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口服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前后肝功能损伤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缓解率(ORR)为78.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8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介入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口服中药有助于提高近期疗效,减少肝功能损伤及并发症发生率.

  • 昆明地区HBV感染免疫学特征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悦;王惠萱;李云;陈忠明

    目的:调查本区域HBV感染血清模式的分布及病情活动状况特征,探求其免疫相关机制.方法:调查我科2000年以来血清"两对半"检测标本,选取涵盖了全部HBV感染模式血清426份,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以速率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以50份HBV血清标志全部阴性血清为对照.结果:HBV感染血清模式12种,其中5种模式:"HBeAg(+)","HBeAg(+),抗-HBe(+),抗-HBc(+)"和"HBeAg(+)、抗-HBc(+)"以及"HBsAg(+)、HBeAg(+)、抗-HBe(+)、抗-HBc(+)",和"HBsAg(+)"模式检出率亦显著较低(P<0.05),属于本室的少见模式.在12种模式中,"大三阳"模式、"HBsAg(+)、抗-HBc(+)"模式及4种少见模式均伴有显著较高的HBV-DNA阳性率及复制水平(P<0.05):且血清ALT及AST活性异常增高率也显著较高(P<0.05);发现"抗-HBs(+),抗-HBe(+),抗-HBc(+)"模式组及"抗-HBe(+)、抗-HBc(+)"模式组亦有6.0%(3/50)及8.0%(4/50)的HBV-DNA阳性率,HBV-DNA平均含量为8.74×102 copy/mL,同时伴有2/6及2/8的血清ALT或AST异常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区域内HBV感染血清模式丰富,以7种模式较常见;随着近年来临床少见模式的出现,临床应注意对患者血清HBV复制及肝功能指标的观察以监测病情的活动性;一些被认为仅是既往感染而非"乙肝"标志的血清模式也可能伴随出现血清中HBV的复制和肝功能异常的"乙肝"实质现象,此应引起相关临床的重视.

  • 慢乙肝患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分析

    作者:陈茂伟;吴健林;江建宁;罗光汉

    目的:研究慢乙肝患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8例慢乙肝患者的10个肝功能指标和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及Ⅳ型胶原(IV-C)等3个肝纤维化指标等进行同时测定,并记录患者的体征与症状,应用SAS9.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①慢乙肝患者的HA、LN、IV-C指标数据呈偏态分布,进行对数转换后呈正态分布;②慢乙肝患者各临床类型问HA、IV-C随肝功能损伤的加重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肝硬化中升高明显;③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为A级39例,B级56例,C级33例,HA、IV-C的升高程度依次是C级>B级>A级(P<0.05);④LN在不同的Child-Pugh分级及临床类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⑤10个肝功能指标与HA、IV-C及LN等3个肝纤维化指标的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0.542 3(P<0.05),两组指标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总胆红素、白蛋白及胆碱酯酶(CHE)活性等是肝功能损伤指标组中主要的影响因子,黄疸越深、白蛋白越低及CHE活性越低即肝功能损伤越严重则HA、IV-C的值越高.结论:在慢乙肝患者外周血中HA、IV-C及肝纤维化指标与患者肝功能损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 中西医结合救治重度营养不良、严重感染、休克1例

    作者:黄明霞;谢健;赵淳

    1 病历摘要患者胡某,男,73岁,离休独居.因饮食减少、消瘦1月余、发热2d于2000年8月16日收住院.查:T39℃,P108次/min,R 22次/min,Bp9.33/6.67kPa;一般情况差,神清,慢性衰竭病容,全身极度消瘦,重度脱水貌,右头顶部外伤性血肿,双肺底细湿罗音,舟状腹,骶尾部褥疮溃烂.实验室检查:血WBC 13.7×109/L,N 0.91,RBC 3.5×1012/L,Hb101g/L;尿RBC(++)、WBC2~6/HP;大便WBC0~2;血生化提示低蛋白血症、低脂血症、肝功能损伤、电解质紊乱;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碱中毒可能;B超示肝损伤,腹腔少量积液;头颅CT示右顶部皮下软组织轻度肿胀,脑萎缩;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强.初步西医诊断:(1)重度营养不良;(2)严重感染(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褥疮);(3)休克(感染性合并低血容量性);(4)肝功能损伤;(5)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中医诊断:(1)虚劳(五脏俱虚);(2)热毒证;(3)阳脱.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功能损伤患儿血清 IL-18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白志瑶;宋建新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肝功能损伤中的变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30例 IM 及30例合并肝功能损伤患儿血清 IL-18水平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IM 合并肝功能损伤患儿血清 IL-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无肝功能损伤组,IM 无肝功能损伤组 IL-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IL-18在 IM 患儿的疾病发展及肝功能损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血清水平可作为判断 IM 患儿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并为临床应用免疫调节剂提供理论依据。

  • 乙肝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诸兴桂

    目的 研究乙肝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监测不同时期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乙肝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损伤指标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处于炎症活动期的患者(ALT>500 U/L),AST和ALB水平均与HBsAg、HBeAg、HBV-DNA 水平正相关(P<0.05).结论 可以通过联合诊断多种乙肝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指标,来判断乙肝患者的病程进展.

167 条记录 7/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