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ART-19在血液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吴利

    嵌合型抗原受体基因修饰的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modified T cells,CART)免疫疗法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改造宿主T细胞,使其能自主靶向结合并杀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该疗法临床研究多的是CART-19,其是以B细胞表面特异性蛋白CD19为靶抗原的CART细胞,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BLL)和B细胞系肿瘤.文章就CART-19在血液恶性肿瘤中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血液恶性肿瘤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观察

    作者:陆森

    探究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血液恶性肿瘤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从就诊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选取62例,通过动态化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肌苷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探究不同方法治疗后肝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及肝损害发生例数的差异性.观察组肝功能相关指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存在较大差异(P<0.05),观察组肝损害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具有一定的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现象,阻断了肝损害的发展进程,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可推广应用.

  • 1 820例血液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真菌感染情况调查

    作者:郭桂月;赵明旭;赵庆英;王焱

    [目的]了解血液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真菌感染情况,以便采取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血液科1992年1月至2002年1月住院的1 820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咽拭子培养加涂片,检查真菌.[结果]合计检出真菌感染者109例,检出率为6.0%.抗生素应用种类多、时间长的,年龄≥60岁的检出率较高;白血病病人与其他恶性肿瘤病人的检出率无差异.[结论]抗生素的联合长期应用是导致住院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老年患者是真菌的易患人群,应注意预防.

  • PICC 导管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

    作者:马琼

    目的:探讨PICC导管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方法:对121例血液恶性疾病患者的PICC导管进行维护,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健康教育。结果:本组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7例,导管堵塞1例,导管脱出2例,导管材料过敏2例;拔管13例,平均置管时间113.38 d,其中1例为患者放弃治疗。结论:PICC导管的正确维护,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是导管长期化疗的关键,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分析

    作者:曾小春

    目的 探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血液恶性肿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的单数和双数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化疗时,两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血小板计数高,且血小板<40×109/L和<20×109/L持续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运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对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耐受性好、安全性高、疗效好等优点,是比较理想的一种药物.

  • 儿童血液肿瘤靶向治疗新进展

    作者:王天有;陆继冉;郑胡镛

    肿瘤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表达的某种生物标志物、采用相应的特异性药物结合靶点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随着对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儿童血液肿瘤的治疗已由传统化疗、放疗的细胞攻击模式向靶向性治疗模式转变.现重点针对细胞表面分子的单克隆抗体、针对特异融合基因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及嵌合抗原受体T淋巴细胞的免疫疗法等进行综述.

  •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脂蛋白a和胸苷激酶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娟;向保云;聂艳霞;张志彪;徐江海

    目的 探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和胸苷激酶1(TK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109例(血液肿瘤组),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31例(ANLL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7例(ALL组),恶性淋巴瘤(ML)19例(ML组),多发性骨髓瘤(MM)17例(MM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5例(MDS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45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受试者于体检当日、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于入院后次日及化学治疗缓解或化学治疗4个疗程后晨起空腹抽取肘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LP(a)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TK1水平,对血液肿瘤组、ANLL组、ALL组、ML组、MM组、MDS组及对照组受试者血清LP(a)和TK1水平进行比较,并对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学治疗前后血清LP(a)和TK1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血液肿瘤组、ANLL组、ALL组、ML组、MM组及MDS组患者血清LP(a)和TK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NLL组、ALL组、ML组、MM组及MDS组患者血清LP(a)、TK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19、4.783,P>0.05).ANLL组、ALL组、ML组、MM组及MDS组患者化学治疗后血清LP(a)和TK1水平显著低于化学治疗前(P<0.05).结论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血清LP(a)和TK1水平升高,检测血清LP(a)和TK1水平对血液恶性肿瘤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具有一定的意义.

  • 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儿童血液恶性肿瘤药物浓度测定和远期疗效研究

    作者:李本尚;石苇;付晓燕;梅竹;林洁靓;詹琼;李莉;谢晓恬

    目的:对以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的远期疗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定,对方案中使用不同剂量AraC的血和脑脊液浓度进行测定。方法:选择儿童血液恶性肿瘤患者58例,在初治缓解后分别给予常规剂量阿糖胞苷(AraC)的化疗方案COAP和HDAraC为主的化疗方案CAT、DA进行早期和定期强化治疗,然后继续接受其它联合化疗的序贯治疗。采用积极的化疗副反应综合防治措施,以保证强烈化疗顺利进行,随访观察远期疗效。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部分患儿血和脑脊液中药物浓度进行动态测定。结果:其中39例仍处于完全缓解(CR)中,初治CR率为100%,持续完全缓解(CCR)时间平均为60.6个月,CCR率为75.0%,无一例发生化疗相关死亡。HPLC显示:HDAraC治疗时血药高峰浓度平均为(49.94±26.03)μmol/L,约为常规剂量的50倍,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10%~20%。结论:本文资料显示,HDAraC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儿童血液恶性肿瘤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远期疗效,CCR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毒副反应可以有效防治,患儿均能够耐受,适用于我国儿童血液恶性肿瘤的系统正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树突状细胞及其在血液恶性肿瘤生物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张晓晖;宋善俊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起源于骨髓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具有极强的抗原递呈能力,是巨噬细胞的10~100倍.1973年Steinman和Cohn首次从小鼠淋巴结中分离成功,因其表面有众多的树突状突起而得名.近年来,由于DC具有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价值,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就近年来DC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生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供者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作者:江明;胡军;严媚;马艳;是文辉

    目前,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是根治血液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存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屏障,使正常造血干细胞的植入、免疫重建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成为影响受者骨髓移植后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我们通过建立一个稳定的大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动物模型,探讨供者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对大鼠Allo-BMT后受者造血功能重建及急性GVHD(aGVHD)的影响.

  • 血液恶性肿瘤的支持疗法:造血生长因子、输血及抗感染治疗

    作者:李荣福;李扬秋

    本文总结了在1998年中人们对血液恶性肿瘤的各种支持治疗, 并主要介绍以下内容: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细胞-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一些常用造血生长因子(HGFs)的新进展。②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重组人巨细胞生长因子(P EG-rhMDGF)、IL-11、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等一些近年新出现的HGF的作用。③抗癌治疗引起的病毒和真菌感染。④输血治疗新进展。

  • 血液恶性肿瘤大剂量化疗中关系护理质量提高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张娟利;张娟莉;张瑞丽;马肖容;王瑾

    分析了血液恶性肿瘤大剂量化疗中,关系护理质量提高的若干要点问题,包括心理疏导、饮食指导、黏膜管理、注射技巧、疾病宣教、生活管理等方面.认为科学分析护理难题,有助于针对性制定综合性护理策略以配合大剂量化疗治疗方案,从而显著提高血液恶性肿瘤近期疗效和长期生存,减少既往大剂量化疗严重不良反应和死亡率,同时也是改进护理质量和管理质量,提高护理团队的专业技能、人文素质和沟通能力的有益探索.

  • 骨髓微环境的病理观察(附血液肿瘤性疾病36例分析)

    作者:魏艾红;肖景文;黄世林

    本文通过骨髓活检取材方法,以Gomori网状纤维染色后状态分组,讨论骨髓微环境中纤 维组织、血管系统的病理改变,对部分血液系疾病治疗用药的指导,及病程、预后的影响。 Gomori染色阴性组:具有血液肿瘤性疾病的各种独立特点。切片基质中未见纤维组织增生。 Gomori染色弱阳性组:可见少量粗纤维条索。HGF染色下纤维组织主要分布在骨小梁旁区。G omori染色强阳性组:弥漫性的粗纤维网格。HGF染色下在骨小梁间区分布短棒状粗大、团状 、粗条索状、细条索状纤维。高倍镜视野6例呈短棒状,可见纤维细胞核、纤维细胞浆膜粗 大坚硬或呈团状。4例呈细棒状,可见纤维细胞核、而脑浆膜条索状较柔和。3组患者均可 见到基质水肿现象。微血管扩张率Gomori染色阴性组轻度扩张为主。Gomori染色弱阳性组有 5例为中重度扩张,而Gomori染色强阳性组微血管扩张更明显。 Gomori染色强阳性组;多数病程较长,同时伴有肝脾肿大等血瘀证特点,在临床上我们应用 中西医药结合,配用大量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收到良效。Gomori染色弱阳性组是在患急、慢性 白血病的基础上,发生了骨髓纤维组织增生,病程较短,白血病细胞及纤维细胞成分增殖并 存,造成微环境的严重障碍,药物难于到达病所,需用药治疗很长一段时间方能获完全缓解 ,故治疗时不易操之过急。Gomori染色阴性组多为单一的血液恶性肿瘤增殖,发病急,病势 凶。治疗中以大量抗肿瘤药物杀伤之,往往即见成效。基质水肿在切片上的特征是细胞之间 呈现水滴样改变,3组患者属血液恶性肿瘤,白血病细胞或骨髓瘤细胞增殖,均可刺激基质 ,引起组织水肿。在Gomori染色强阳性组基质水肿现象发生率更明显。在治疗过程中,这种 基质水肿可以改善。骨髓内微血管变化是判定造血微环境状态的指标之一,观察3组病例, 患者均可见微血管扩张,其骨髓纤维化好转后微血管扩张更明显,我们认为患病机体通过微 血管扩张,将大量的血液导入骨髓血窦,以提供营养及氧分,改善骨髓屏障的封闭状态,代 偿因纤维组织增生所导致的微环境障碍。骨膜损伤在切片上的特征是骨小梁连续性破坏,可 见白血病细胞嵌入骨膜。内皮细胞肿胀现象可见沿微血管壁排列着扁平或柱状细胞。Gomori 染色弱阳性组发生率较高,其血液恶性肿瘤同时伴有骨髓纤维组织增生的病例,容易发生骨 膜损伤及内皮细胞肿胀。说明伴有骨髓纤维化时基质的柔韧性不良,组织供氧不足,使血管 内皮细胞产生代谢障碍。骨髓纤维组织增生是造血组织被纤维组织所替代而严重地影响造血 功能的一种病理变化。由于血液恶性肿瘤疾病所引起的骨髓微环境损伤,主要涉及到纤维组 织的病理变化,微血管内皮系统、神经纤维、脂肪细胞的状态也影响到患者的治疗过程,因 此在临床上应密切地关注骨髓微环境,注意选择改善微环境的药物,以达到治愈血液恶性肿 瘤的目的。

  • 2017年CAR-T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晓梅;赖沛龙;翁建宇;杜欣

    2017年,在两款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motherapy, CAR-T)细胞产品获批后,推进了全球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本文将对近一年来已发表的和第59届美国血液病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ASH)会议中关于CAR-T细胞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2016年血液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热点追踪

    作者:陈晓梅;杜欣

    2016年是血液恶性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众多进展的一年,其中细胞免疫治疗和抗体免疫治疗尤为突出.本文将对近一年来已发表的以及第58届美国血液病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ASH)会议中关于血液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结果分析

    作者:孙强;何宝明;赖成超

    目的 检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了解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89例我院收治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取56例同期入院体检的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各凝血指标PT、aPTT均明显延长,Fbg水平明显升高而PLT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相关凝血指标GMP-140、TF、和TFPI含量明显升,而凝血因子Ⅴ、Ⅶ、Ⅷ和Ⅸ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溶指标u-PA、t-PA、PAI-1和D-D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PT、aPTT、Fbg、PLT、GMP-140和D-D指标的检测分析可诊断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异常,为药物干扰提供依据.

  • 血液恶性肿瘤与易栓症

    作者:朱琳;阿孜古丽

    目的探讨血液恶性肿瘤的凝血功能与易栓症的相关性。方法本院血液恶性肿瘤住院患者100例( A组骨髓增殖性疾病30例,B组骨髓瘤20例,C组淋巴瘤50例),测定其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多项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计数(BPC),并与健康者对比。结果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Fbg、D-D较正常对照组的检测值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的PT,T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疾病组血栓发生率:A组骨髓增殖性疾病为6/30(20%);B组骨髓瘤为2/20(10%);C组淋巴瘤为8/50(16%);而对照组无血栓发生。结论血液恶性肿瘤应定期观测凝血指标,D二聚体异常增高者要警惕有血栓形成,宜进一步加以排查,确诊后立即采取抗凝治疗。

  •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防治

    作者:马军

    蒽环类药物治疗血液恶性肿瘤和实体瘤疗效确切,但蒽环类药物存在心脏毒性--心脏毒性呈进展性与不可逆性,且第一次使用就可能对心脏造成损伤。在使用蒽环类药物时,早期监测和提前预防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显得尤为重要。

  • 血液恶性肿瘤患儿并发肿瘤溶解综合征的护理

    作者:冯敏贤;钟婷;罗文君;唐冬燕;毕玉兰

    目的 对7例血液恶性肿瘤患儿化疗早期并发肿瘤溶解综合征的护理经验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疾病进展及转归.结果 通过医护患密切配合,运用预见性病情观察思维,及时准确地对生化指标进行监测与纠正,7例患儿中,3例经治疗后病情好转,1例转院治疗,3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提高护理人员对肿瘤溶解综合征发生机制的认识,了解病情进展的特点,进行及时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致死性并发症的发生.

  • 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进展

    作者:邹彬镔;郭宁红;石庆之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近十年,由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联合免疫调节剂(IMiDs)如沙利度胺、来那度胺和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万珂)等新型药物的广泛应用,MM 患者治疗缓解率较前提高,生存期延长[1-2]。早期大剂量化疗+ASCT 后常规巩固/维持治疗成为 MM 获得长期生存的新趋势[3]。然而,MM仍是不可治愈的血液恶性肿瘤,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大多患者终疾病复发,再次获缓解越来越困难,缓解持续时间亦越来越短[4]。因此,复发/难治(RR)MM 是当前临床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需积极寻找新的治疗策略使这部分患者获疾病缓解,延长总生存期,改善相应症状,提高生存质量[4]。本文综述RRMM 的新治疗进展,包括新的靶向治疗药物及联合方案,重点介绍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结局的近期临床研究,为内科医师提供有指导意义的治疗参考依据。

107 条记录 4/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