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少食才能得高寿
无论是先人的智能,还是现代的科学实践,都证明了粗茶淡饭、少食与健康有着莫大联系.我国古代医学家:饱食成癖病我国古代医药学家非常重视食养.如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阐述:“百病横天,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唐代著名药学家孙思邈也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养生也”.
-
中药抗衰老探秘
从古至今,不少人都有服用中草药保健养生的习惯.许多中草药有强身健体、抗衰老的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有这些作用,一直没有给出科学的解释.近年来,国内外医药学家对抗衰老中药进行了大量研究,揭示了中草药抗衰老的部分奥秘.
-
孙思邈的『养生铭』
陕西省耀县孙家塬,是唐代著名大医药学家孙思邈的故乡.孙思邈少年时因病学医,博通经史百家,著有传世之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被后世尊为"药王".
-
老陈醋有妙用
读者介绍的三个食疗小方,是药膳食疗的单方.这些单方在缺药少药的七十年代曾经很流行,我们也曾给病人介绍过此类单方.用醋治疗疾病,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代医家把醋作为"引经药",以大限度发挥药物的作用.如外敷剂型很多都用醋调和,一些中药也用醋进行拌炒,以增强药性,此法中医名日"炙药",沿用至今.醋还有很好的祛腐生肌作用,古代很多士兵受伤后,会用醋进行消毒处理.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醋能消肿,散水气,杀邪毒,理诸药."据说战国名医扁鹊就常用醋来疗疮疖和外伤,解诸毒.
-
冬春食姜御风寒
生姜为国家卫计委批准的药食两用植物,它不仅是餐桌上的调味佳品,用其入药可发散风寒,温中暖胃,促进血液循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也描写宝玉起床后,麝月捧过一小碟法制紫姜让宝玉噙了一块,才出门去.
-
中华灵芝宝抗肿瘤作用、机理及临床疗效观察
灵芝属真菌类名贵中药,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药.历代医药学家认为它能滋补强身和治疗多种疾病.现代研究肯定了灵芝的抗肿瘤作用,"中华灵芝宝"采用仿野生栽培的优良赤芝菌种为原材料,以特殊工艺制成,是目前临床应用广的灵芝抗肿瘤制剂.
-
"常欲小劳"--中老年养生之道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对于养生保健,他常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来比喻,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小劳",就是适度劳动.他年轻时常常苛锄挎篓,长途跋涉,步入深山老林采药;直到晚年,仍然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他在居住地附近开辟了一个药圃,栽培各种药用植物.尽管他童年时"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馨尽家产",体质孱弱,但终仍享102岁的高寿,且建树颇丰.
-
国老与甘草
甘草作为药物使用,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有很多别名,美草、密甘、密草、粉草、甜草、甜根子等,这些别名都与甘草的性状有关,很好理解.然而甘草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别名,叫国老.这个别名要从南朝时候说起.南朝有一个名医,叫陶弘景.他不仅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还是有名的道士,思想家,文学家.他从小聪明过人,学识渊博,早年便入宫为官.他36岁时,因想回归大自然,过田园生活,便辞官入茅山隐居.其间,他不时收到梁武帝让人传来的国家时事动态,为朝廷出谋划策,被人称为"山中宰相".
-
药物三十六计
药物为什么能治疗疾病?医药学家发现,药物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消灭来犯之敌.以假乱真很多致病菌如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等在代谢过程中都需要一种名叫对氨苯甲酸的物质,以便自己合成叶酸.如果这一过程发生障碍,致病菌的生长繁殖便会受到抑制.有趣的是,磺胺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和对氨苯甲酸非常相似.当磺胺类药物进入人体后,病菌无法辨别真伪,误将药物当作对氨苯甲酸,病菌的结局可想而知.
-
揉腹养生
揉腹养生,在我国已有数年的历史,早在南北朝齐梁时期,达摩<易筋经>中就载有揉腹之法,并在当时民间广泛流传.唐代以后,更备受养生家们的重视.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逊,又是名符其实的养生学家(<新唐书>说他们活了120岁,也有推算他寿享达150岁左右),集医学之大成.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每食讫,以后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
-
抱朴子固齿瘦脸秘笈
古人传下来很多养生秘笈,有一个非常简单,却特别有效,不但能养生固齿,还能瘦脸美容.这个办法就是"叩齿法",俗称"叩天钟"."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这句谚语强调了叩齿对固齿的重要性,它是沿用东晋医药学家葛洪(自号抱朴子)的话.葛洪在《抱朴子杂应》篇中提出了坚齿之道 "或问坚齿之道……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摇动."葛洪的理论是否管用呢?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在其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中现身说法 "吾尝患齿,摇动欲落,饮食热冷,皆苦疼痛.见抱朴子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行之数日,即便平愈,今恒持之."
-
太子参为何不入《本草纲目》
太子参性平,味甘微苦,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虚体弱、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等症.可是《本草纲目》却没将它收录进去,是李时珍的遗漏吗?这里面还有一个传说呢.相传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为出版《本草纲目》,日夜兼程赶到南京,住进一家客店.入夜,忽然听见有一妇女的呻吟声,便问店小二:“隔壁何人患病?”店小二回答说:“是贱内患病,已有几天了.”“有病为何不去求医?”李时珍颇感不解.店小二忙解释说:“先生有所不知,我们虽然在此开店,但赚来的钱还不够买一家七口人的柴米油盐……”
-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是我们隋唐时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18岁时就立志学医,但从小就体弱多病、缺衣少食,终日博览群书,常感体力不支,头晕眼花.他深深体会到,体弱就难以学有所成.于是,他不断探索健体强身之法,数十年坚持不懈,每天都要完成3次体育锻练:一是打两遍自编的健身拳法.
-
李时珍改药名治『顽疾』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一次路过某地,有一个人慕名前来求医,递给他一个药方说: "这药我吃了一点也不见效."李时珍一看这药方是常用方剂"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李时珍诊脉后得知病人气虚脾弱、脘腹闷满、食少便溏、四肢无力,而四君子汤可益气健脾,大补元气,病人服用十分对证,为何不见效呢?李时珍略思后便提笔开了如下药方:鬼益、杨木包、松腴.国老.嘱病人连服半个月.
-
《鄂州中医志》述评
鄂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代名医辈出.晋代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葛洪曾寄寓鄂州,在市郊葛山结炉置鼎,修道炼丹,行医治病.市内葛店、葛山、洪港等地均因此而命名.当代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湖北中医学院原副院长洪子云教授亦出生于鄂州市新庙镇洪港村.
-
<本草纲目>儿科病用药特色分析
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医药并举,既是一部伟大的医药学巨著,又是研究自然科学、文学等多学科的重要典籍,尤其在儿科方面内容丰富,对儿科的各种疾病论述颇详,总结了小儿常见病、传染病、新生儿疾病和儿科疑难杂证等300多种的防治经验;收载了许多防治儿科病的药物,在儿科病用药方面独具特色.李时珍的儿科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对儿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至今在临床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通过详细考证和初步研究,<本草纲目>中有关李时珍对儿科疾病的用药辨治特色可归纳为五个突出的方面.
-
中药饮片炮制在临床中的意义
中药炮制,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与疗效,提高药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历代医药学家都非常重视,如明*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笔者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认为,提高对依法炮制的重要性的认识,对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具有深刻意义。现就中药饮片加工炮制与临床疗效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
《滇南本草》治疗痹证的用药特色
《滇南本草》为明代云南著名的医药学家兰茂所著,该书收载滇中常见且习用的中草药458味,附方600余首。其中复方配伍精当,单方简易实用,体现了兰氏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滇南本草》中治疗痹证的附方计12首,涉及药物40余种,从这些附方的用药、配伍及服用方法可管窥兰氏治疗痹证的用药规律及特色。
-
浅谈调剂中常见加工炮制质量问题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绝大多数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中药炮制品(饮片)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历代医药学家为使用药方面疗效准确可靠,对药物提出了总的质量要求。如《金匮玉函经》提出:“或须皮去肉,或须肉去皮,或须根去茎,又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洁净。”提出了入药部位净度要求,应根据方药具体目的分别进行选择,分离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清除夹杂物,以提高药物质量。这是保持和稳定药效的必要程序,应予以重视。在临床用药当中,加工炮制方面存在质量问题。现总结如下。1 未按规定净选1.1 未去净杂质 药材中含有泥沙、木屑等杂质及一些霉败品。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一些药物混含有木屑、泥沙等杂质;川贝母表面有泥沙未洗净;菟丝子混有泥沙。1.2 混有非药用部位 如蒲黄混有花丝;番泻叶混有花序、枝梗、枯叶;连翘、夏枯草、辛夷、密蒙花、芫花等果实花类药混有枝梗、果柄;党参、防风、川牛膝、怀牛膝、桔梗、丹参、龙胆、白薇、威灵仙等根类药带有残茎、根茎、叶基等非药用部位;茵陈、卷柏、石斛等用幼苗或地上茎的中药带有残根;杏仁、桃仁未去净皮和泛油品;枇杷叶、石韦、骨碎补、狗脊未去净毛;诃子、山茱萸混有果核;皂角刺混有枝干;钩藤混有不带钩的老枝;海桐皮混有不带刺茎皮。
-
李时珍医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竭尽毕生精力,博采众家之长完成的不朽巨著<本草纲目>,被世界誉为"绿色圣经",不仅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学研究及临床实践的多方面成果,纠正了历代本草的不少错误,为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将医药学与文学、哲学、史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采矿学、化学乃至民俗学、语言学等内容融会贯通,使其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还具备了很强的文学性、艺术性,充分反映了我们祖国医学与传统文化的血脉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