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再障』的口腔表现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骨髓细胞功能低下,特别是造血干细胞不足导致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三大系列血细胞缺乏,即全血细胞减少的血液病.再障在我国并不少见,其病因可能与临床某些药物的应用、苯和杀虫剂的环境暴露、肝炎病毒等感染有关.另有约50%的病例因始终无法找到病因而称为原发性再障.再障的初起症状为疲乏、皮肤瘀点、鼻衄和牙龈渗血等.由于长期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有些护理不当的患者会发生严重的细菌和霉菌感染,而这也是再障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
-
妊娠合并再障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临床资料2005年3月~2007年11月收治妊娠合并再障2例,均为初产妇,2例均在妊娠前已明确诊断为再障,均行剖宫产术,新生儿均存活.
-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分析西药和中成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规律
目的 探讨在文本挖掘技术下西药和中成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规律.方法 结合文本挖掘技术在医学统计学中的应用,分析西药和中成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规律,探讨文本挖掘技术的临床价值.结果 通过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得出,治疗再碍用药中,环孢素A、环磷酰胺为高频西药,复方鹿胎膏、再障生血片为高频中成药,再障牙龈出血患者云南白药使用率较高.结论 文本挖掘技术一是种新型统计方法,能准确分析和计算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用药规律,指导临床用药实践,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西医糖皮质激素、雄激素、输血、免疫抑制剂等方法治疗后,副作用较为明显,多有较大的肝肾功能损害.笔者在1999年试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参芪再障颗粒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lronic aplastic anemia,CAA)是一组由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缺陷、免疫功能异常、造血微环境损伤,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临床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虽然近年来现代医学对CAA的临床治疗取得较大进展,但不良反应大、医疗费用过高。我院应用经临床20余年筛选、优化组方制成的复方中药制剂参芪再障颗粒治疗CAA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补肾益髓生血法再障大鼠含药血清对大鼠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及其机制的影响
目的:探讨补肾益髓生血法再障大鼠含药血清对大鼠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及其机制的影响。方法:60Co-γ射线联合环磷酰胺建立再障大鼠模型,以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康力龙组、益髓生血组、温肾生血组和滋肾生血组复方中药灌胃大鼠,制备其含药血清培养正常大鼠骨髓细胞,培养体系中含药血清比例为20豫,进行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计数;收集集落细胞,RT-PCR检测红系GA原TA-1 mRNA及粒系PU.1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骨髓有核细胞显著减少(P<0.01),造血祖细胞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和粒单核系造血祖细胞集落(CFU-GM)数目均明显降低(P<0.01),GATA-1、PU.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个治疗组大鼠骨髓有核细胞升高,造血祖细胞CFU-E、BFU-E和CFU-GM数目显著增加(P<0.01);滋肾生血组CFU-E、BFU-E明显优于益髓生血组(P约0.01);滋肾生血组CFU-GM优于益髓生血组、温肾生血组。各治疗组GATA-1、PU.1 mRNA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滋肾生血组GATA-1 mRNA表达明显高于益髓生血组、温肾生血组(P<0.05);滋肾生血组PU.1 mRNA表达高于益髓生血组、温肾生血组。结论:补肾益髓生血法可能通过增加GATA-1、PU.1 mRNA表达而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其中滋肾生血法优于益髓生血法和温肾生血法。
-
补肾益髓生血法AA大鼠含药血清对大鼠造血干细胞红系分化JA K2/S TA T5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补肾益髓生血法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大鼠含药血清对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红系分化JAK2/STAT5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在前期整体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体外培养正常大鼠造血干细胞,诱导其定向红系分化,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司坦唑醇组(康力龙组)、益髓生血组、温肾生血组和滋肾生血组,在培养体系中加入含药血清干预4d后,提取红系细胞总RNA及蛋白,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JAK2、STAT5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JAK2、STAT5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JAK2、STAT5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或P<0.05);滋肾生血组JAK2、STAT5mRNA及蛋白表达高于益髓生血组和温肾生血组(P<0.05)。结论:补肾益髓生血法能够增强JAK2、STAT5的表达,可能通过影响JAK2/STAT5信号通路来促进红系细胞的分化成熟,其中滋肾生血法优于益髓生血法和温肾生血法。
关键词: 补肾益髓生血法 再障 造血干细胞 红系分化 JAK2/STAT5 信号通路 -
中医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中的应用体会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近30年来血液病治疗的一个重大进展,使许多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及非恶性血液病(如再障)得到根治.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外周血和脐血.大量研究表明,与骨髓移植相比,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因具有采集方便、安全,移植后造血和免疫重建迅速,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有逐渐取代骨髓移植的趋势.
-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临床观察及分析
我院自1965~1999年共收治15岁以下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住院患者98例,占同期再障住院患者的24%.与青年再障及老年再障患者相比,其中医分型、血象、骨髓象、并发症和疗效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儿童再障98例,其中男60例,女38例;年龄4~15岁,平均12.2岁;病程20天~2年,平均4.5月.按Comitta标准[1],重型再障(SAA)20例(Ⅰ型14例,Ⅱ型6例),轻型再障78例.随机抽取同期住院青年再障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18~40岁,病程2月~7年,平均1年;重型再障1例.老年再障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60~70岁;病程1月~2年,平均7.9月;重型再障1例.
-
对用循证医学方法指导中医药治疗再障的思考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的发展极其迅速,特别是循证医学(EBM)的提出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应用循证医学思想指导中医药学,可全面提高中医药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质量.中医药治疗再障作为中医血液病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进行方法学的突破和创新.借鉴循证医学方法指导中医药治疗再障,提高疗效,从而使研究成果更加可信,在不断获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高临床及科研水平,是当前中医药治疗再障研究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临床实践及学习心得对此进行探讨,现阐述于下.
-
再障及血液病化疗中应用复方皂矾丸的治疗作用
从血液病范围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液病化疗等方面探讨复方皂矾丸的临床研究应用,进行了文献综合评述
-
黄芪注射液联合多抗甲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33例
2000年1月-2003年10月,我们在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和多抗甲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下简称再障)33例,并与常规治疗的基础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的35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
周霭祥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浅探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血液系统中一种难治性疾病,周霭祥教授积40余年血液病诊治之临床经验,发扬祖国医学治疗本病的优势,探索总结出一套以补肾为主治疗再障的方法,独具特色,疗效较好。现将其理论认识及治疗经验总结于下。 1 以肾虚为核心,强调辨证分型,分期治疗再障 1.1 周教授认为本病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包括现代医学认为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伤及气血脏腑,尤其是伤及心、脾、肾三脏而出现气血两虚、虚劳诸症,其本质上是虚劳,肾虚是其根本,气血两虚只是其标。发热、出血则是正气亏虚后的继发改变,故治疗要抓住治肾这个本质。肾虚之证一般有阴虚、阳虚两类,总的治疗原则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阴虚者宜甘润益肾之剂,以补阴配阳,使虚火降而阳归于阴,即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者宜甘温益气之品,以补阳配阴,使沉阴散而阴从于阳,即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至于阴阳俱虚,气血两伤者,就宜阴阳气血并补。用药以补肾生髓药为本,其次补脾,兼顾气血,尤善用血肉有情之品填精益髓。患者以肾阴虚证候为主时,或兼有轻度出血现象者,治宜滋阴补肾,
-
罗玲主任中医师治疗血液疾病经验举隅
罗玲名中医治疗血液病的临床经验,以温阳填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法,整体上改善了白血病患者全血细胞降低,尤其对患者血小板及白细胞的升高作用明显,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了预后;以填精助肾、养血祛风为治则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而获痊愈;以补益肝肾、祛邪解毒配合西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而获效.
-
玄参为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玄参味苦、甘、咸,性寒质润,归肺、胃、肾经,功能清热凉血、滋阴解毒,多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血分发斑和咽喉肿痛、痈肿疮疡等症.我们在临证中以玄参为主治疗肾阴虚型慢性再牛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收到较好疗效.现举典型病例如下.
-
血清β2-MG测定对血液病的临床意义
1996年以来,本文对住院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急粒(M2型)、急淋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了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并进行了分析,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
人微小病毒B19感染引致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的研究
近年来,在血液系统疾病中检出人微小病毒B19(HPVB19)的报道日益增多,已有报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和免疫损害或缺陷者的慢性贫血等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可能与HPVB19感染有关.这至少提示骨髓中三系前体细胞均可成为HPVB19感染的靶细胞,而且HPVB19感染导致骨髓造血细胞破坏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对13例再障患儿骨髓细胞学涂片进行了凋亡细胞观察,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骨髓细胞涂片中Bcl-2、Bax及Fas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凋亡在HPVB19感染致病机理中的作用.
-
树突状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中的变化
树突状细胞(DC)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Ⅰ型DC促进TH1细胞极化,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检测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患者骨髓中Ⅰ型DC的含量,探讨DC负载人脐血CD34+细胞后在rhsCD40L的激发作用下对自体T细胞的活化和扩增变化.
-
儿童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进展
儿童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起病急,进展快,难以控制,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再障的发病机理不明,主要为多因作用、免疫因素介导的骨髓造血微环境损伤进而造血功能衰竭。治疗总则为消除一切可能引起再障的病因,抑制免疫反应,刺激骨髓再生;同时予以保护性隔离、支持等综合疗法。本文就儿童重型再障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
加强对老年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不断增加,老年性疾病的发生也逐年增加.老年人贫血作为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亦有增长趋势.据国内文献报道,老年性贫血发病率[1]为7%~28%,其中营养不良引起的贫血为44%,肿瘤性贫血为14%,肾性贫血为9.3%,感染性贫血为8.6%,再障为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