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上颌窦结核1例
鼻部结核性病变国内外文献报告较少,尤其无结核病史、单纯原发性鼻旁窦的结核更为少见,本文报告1例如下.
-
鼻内黏膜反复肿胀怎么办
有些人感冒或鼻炎发作后,鼻黏膜充血、水肿厉害鼻子不通,用药治疗后才慢慢消退.医生提醒,如果鼻腔内黏膜反复多次受到刺激而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不知不觉中已长出鼻息肉.据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麦飞介绍,鼻息肉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鼻黏膜炎症性疾病,其形成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有研究表明它与嗜酸细胞增多、内源性哮喘、阿司匹林耐受不良、囊性纤维化、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有关,在儿童中也有较高的发病率.由于大多数情况下鼻息肉不会严重影响到日常的生活,主要表现为鼻子不通气、闻不到味道、说话有鼻音等,但严重的可继发鼻旁窦感染而引起患者头痛和面神经痛.因此,如果发现有鼻息肉,应当及早治疗.
-
视神经管及眶尖区的临床应用解剖进展
视神经管与眶上裂是眼眶与颅腔间的重要通道,与鼻旁窦、鼻腔关系紧密.管、裂内有重要的神经、血管,周围结构复杂,多变异.在经鼻内筛窦蝶窦、经眶及经翼点入路的视神经管减压术都要求术者熟悉这些解剖关系,因此,这一区域越来越被耳鼻喉科、眼科和神经外科医生重视.近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视神经管的形态,管内的结构以及管周的毗邻关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综述如下.
-
鼻腔神经鞘膜瘤一例
患者女,41岁,因"鼻塞1年,加重半年"于2012年5月18日收治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外鼻无畸形,无触痛,双侧鼻前庭无异常,双侧鼻腔欠通畅,鼻黏膜充血,双侧下鼻甲肥大,左侧中鼻道未见明显脓涕及新生物,右侧总鼻道内见息肉样新生物堵塞鼻腔(图1),鼻中隔无明显偏曲,各鼻旁窦区无压痛.入院诊断"右侧鼻息肉",完善各项术前相关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于2012年5月21日行右侧鼻内窥镜手术.术中见右侧总鼻道有一圆形带蒂淡红色新生物,大小约2.5 cm ×2.5 cm,表面有少许血丝,质地韧,探查其根蒂,来源于鼻中隔中后段.予鼻黏膜钳夹持其根蒂将其咬断取出,鼻中隔创面少许出血,双极电凝局部烧灼止血.病理:(右鼻)神经鞘膜瘤(图2),酶标:Vim(+)、CK(-)、CD34(-)、S-100(+)、NSE(+)、SMA(-)、Ki67指数0.4.分别于术后2周、2个月随访,患者恢复良好,鼻腔通气好转,无鼻出血症状,双侧鼻黏膜充血,双下鼻甲肥大,右侧鼻中隔黏膜光滑,未见新生物.
-
颅面CT冠状扫描固定装置的研发与应用
冠状CT扫描图像被认为是鼻旁窦及颅面部诊断和治疗的金标准,但多年来CT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根本解决颅面部冠状CT扫描解剖结构不对称的问题,一些学者探索许多方法期望得到问题的解决,而研究设计CT冠状扫描固定装置,从根本上解决临床需要一直是业内的缺憾.为此,笔者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缜密的研究和实验,得出了满意的结果,现介绍如下.
-
晚期头颈部癌的内科治疗进展
头颈部癌是发生在鼻旁窦、鼻腔、口腔、咽部、喉部的上皮性恶性肿瘤的总称,这些上皮性恶性肿瘤几乎全部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Iaead and neck,SC-CHN)[1].
-
应用波氏球行鼻窦置换疗法效果观察
鼻窦置换疗法是治疗鼻窦炎的一种有效疗法.但要求患者隔日到医院一次,有些患者不能坚持而影响了疗效.我院自1999年以来应用波氏球行鼻旁窦置换疗法治疗鼻窦炎解决了上述问题,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儿童鼻旁窦支气管炎阿奇霉素用药8周与4周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儿童鼻旁窦支气管炎阿奇霉素治疗8周和4周的效果.方法 该院92例鼻旁窦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予抗生素、鼻内激素、鼻腔冲洗、黏液稀释药、免疫增强药等常规保守治疗方案;住院期间两组均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1周,出院后观察组予阿奇霉素口服10mg/(kg·次),每日1次,连服3天停药4天,7周,对照组同样用法、用量,连服3周.结果 观察组痊愈率60.9%高于对照组的43.5%,不良反应发生率15.2%高于对照组的10.9%,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中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率26.1%低于对照组的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鼻旁窦支气管炎阿奇霉素治疗8周的疗效优于4周,且远期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低.
-
霉菌性副鼻窦炎CT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霉菌性副鼻窦炎属于一种病源性真菌炎症.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鼻腔、鼻窦霉菌病日趋增多[1].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它对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并能准确估计病变范围和程度,已成为鼻旁窦根治术和功能性鼻内镜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998年至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及CT资料,以利于提高对霉菌性副鼻窦炎的诊断.
-
终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脑脊液漏
脑脊液漏是指蛛网膜和硬脑膜均破损,脑脊液经破损处漏出到颅外.按照病因可分为外伤性脑脊液漏和非外伤性脑脊液漏.其中80%为外伤性,4%为特发性,16%继发于鼻、鼻窦及颅底手术.颅底的损伤可并发广泛的硬膜撕裂和严重的神经血管损伤.前颅窝的损伤可以损伤鼻旁窦,形成脑脊液漏,并可损伤嗅神经视神经和眶内容物.
-
全科医生如何诊疗儿童咳嗽
施萍:咳嗽是一种常见症状,占儿科就诊主诉的30%左右.一般来说,咳嗽是反射性的,这种反射由咳嗽感受器引发并受脑干咳嗽中枢调节,但有时可被随意地启动或压抑.咳嗽感受器主要集中分布于气管后壁、隆突、大气道分叉处及咽部、喉、鼻旁窦、外耳道和胃等等,因此诊疗咳嗽时要注意不仅仅要考虑是什么疾病,还要考虑是什么相关感受器所在部位引发的咳嗽.咳嗽町被热的、化学的、机械的或炎性的刺激所诱发,随之而来产生快速呼气,因为快速呼气可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所以治疗时常常会想要止咳.
-
副鼻窦腺泡型横纹肌肉瘤4例CT和MRI表现
目的 分析副鼻窦腺泡型横纹肌肉瘤(ARMS)的CT、MRI表现,探讨其诊断要点.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ARMS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3、9、15、17岁,平均年龄11岁.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同时行CT平扫扫描.分析其影像特点.结果 肿瘤位于蝶窦1例,筛窦2例,上颌窦1例.3例骨破坏呈膨胀性、吸收性,1例骨破坏呈溶骨性.累及翼腭窝1例,颞下窝2例,眼下直肌受累3例,鼻腔受累3例.直径<5 cm呈椭圆形,直径>6 cm-呈不规则分叶状.2例有囊变密度或信号,无钙化,1例含有黏液蛋白成分.T1WI以稍低信号为主,近似或低于正常脑实质信号,T2WI以不均匀高信号为主,与脑脊液信号近似,增强扫描呈中等~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但程度较轻,可见线环状及菊花瓣样强化.结论 ARMS的CT和MRI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在鉴别诊断上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鼻窦炎诊疗指南
一个或多个鼻旁窦发生炎症称为鼻窦炎,其是一种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
-
鼻腔、鼻旁窦慢性炎性病变和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鼻腔和鼻旁窦病变临床较为常见,表现缺乏特征性,又因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常需影像学检查以助诊断.CT因可同时显示鼻腔、鼻旁窦及其窦壁、周围软组织结构,分辨率高,并可以采用轴位和冠状位扫描,提供多方位的解剖图像,清楚的显示病变范围而越来越被广泛使用.
-
冠状CT扫描在鼻及鼻旁窦疾病检查中的作用
鼻及鼻旁窦的CT扫描方法一般分为横断面和冠状面两种.本文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5年6月我科行鼻旁窦CT扫描的400例患者资料,探讨冠状CT扫描在鼻及鼻旁窦疾病检查中的作用.
-
应用3.0T MRI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鼻窦炎性病变的关系
目的:应用3.0T MRI从影像学角度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鼻旁窦炎性病变的关系及鼻旁窦炎性病变的MRI表现.方法:①分组及检测:2006-10/2007-08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18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218例为对照组,应用美国GE公司Signa Excite HD 3.0T高场强MR扫描仪常规行MRI及MRA检查.②评估指标:MRI图像观察以轴位T2-FSE、轴位T1-FLAIR序列为主,辅以轴位T2-FLAIR、矢状位T1-FLAIR序列,观察并记录脑实质MRI表现、鼻旁窦有无炎性病变.MRA图像观察以MIP重组后图像为主,辅以MRA源图像,观察并记录颅内血管异常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受累情况,各窦病变类型(黏膜增厚、炎性积液、黏膜下囊肿)及相应的MRI表现.结果:①病例组所有患者前循环及后循环系统血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143例患者脑实质出现缺血性病变;对照组脑实质及脑血管均未见异常改变.②病例组鼻旁窦有病变者123人次(56.4%),上颌窦病变96例,筛窦病变58例,蝶窦病变30例,额窦病变15例;对照组鼻旁窦有病变者54人次(24.8%),上颌窦病变8例,筛窦病变34例,蝶窦病变2例,额窦病变4例.病例组鼻旁窦炎性病变明显较对照组多(χ2=45.281,P=0.000).相关系数C=0.9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鼻旁窦炎性病变发病率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鼻旁窦炎性病变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
颅脑损伤合并视神经损伤1例
李×男35岁头面部受伤,意识障碍,浅昏迷状态1h,右颞部、右额部、右眼睑、右面部多处不规则皮肤裂伤.右眼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CT检查显示:右颞、额骨粉碎性骨折并右颞、额叶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右眼眶、颧骨、颅底复合性并粉碎性骨折.视神经管粉碎性骨折.全组鼻旁窦积血.
-
鼻与鼻旁窦肿瘤的 CT 诊断
目的:探讨 CT 诊断在诊断和鉴别诊断鼻与鼻旁窦肿瘤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鼻与鼻旁窦肿瘤患者110例,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患者32例(恶性组),良性肿瘤患者78例(良性组)。对比分析两组肿瘤患者的肿瘤形态、密度、骨质破坏、脂肪层侵犯、腔外肿块等特征。结果:恶性组腔外肿物占81.3%,对照组腔外肿物占5.1%,组间差异(P<0.05);恶性组肿瘤对脂肪层侵犯消失和骨质破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恶性组肿瘤形态、密度多以不规则与不均匀为主,良性组与之相反,组间差异(P<0.05)。结论:采用 CT 对鼻与鼻旁窦肿瘤患者进行诊断,能够有效观察鼻与鼻旁窦肿瘤的病变范围,并对肿瘤的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
-
中国人鼻旁窦三维重建及测量
目的:观测鼻旁窦三维重建图像及其容积和质心等数据,为临床鼻旁窦辅助诊断、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3具冰冻颅脑行间隔1 mm断层切片,数码摄影,用自制软件对含鼻旁窦的层面行轮廓线提取,并进行三维重建.各鼻旁窦的体积及质心坐标通过自制软件测得,大上下径、左右径和前后径则由人工测得,取其平均值.结果:在计算机上重建的鼻旁窦三维图像轮廓清晰,能旋转、剖割及拆分显示.3具头颅的鼻旁窦平均容积分别为:上颌窦1 7865.75 mm3,额窦5 810.4 mm3,蝶窦2 789.65 mm3,筛窦6 673.3 mm3.蝶窦质心坐标值左x、y、z分别为14.1957、38.4143和25.4751;右x、y、z分别为0.3047、-38.5268和-25.4656.结论:成功获得中国成年人鼻旁窦三维重建图像及形态学数据,可为鼻旁窦疾病的影像诊断和外科手术提供参考.
-
鼻和鼻旁窦内翻乳头状瘤10例CT诊断分析
乳头状瘤为鼻腔、鼻旁窦良性肿瘤.本文收治1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现对其CT表现,鉴别诊断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