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281名高谷丙转氨酶从业体检人员的乙型肝炎标志物分析

    作者:徐依峰;周文君

    目的 分析无锡市锡山区从业人员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感染情况,为今后的疾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对1281名高谷丙转氨酶从业人员进行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分析.结果 1281名高谷丙转氨酶人员中,HBsAg阳性率为13.58%,女性阳性率(14.85%)高于男性阳性率(12.81%),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升高.HBsAg阳性者HBeAg阳性率为18.39%,男性阳性率(23.53%)显著高于女性阳性率(11.11%),18~30岁的阳性率高(30%).结论 加强乙型肝炎防治知识宣传,提高人们的防控意识.

  • HBsAg弱阳性标本乙肝标志物的检测分析

    作者:秦竹叶

    目前,许多科室把HBsAg是阳性还是阴性作为初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的指标,血站也用HBsAg来筛选献血者.测定HBsAg常用的方法是ELISA法,一般酶标比色常以CO值0.105作为阴阳性判定的临界值,即标本A≥0.105为阳性,A<0.105为阴性.我科室将呈色介于阴阳性对照孔之间,A值0.075~0.135的标本称为弱阳性标本.笔者对来我院体检的200例HBsAg弱阳性标本的乙肝标志物进行检测,并对相关乙肝标志物模式及其临床意义作出初步分析.

  • 某校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作者:周鸽

    为了解我校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二十多年来,我们每年都对新生进行HBV标志物检测.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8.8%~13.1%,且逐年增高,稳定几年后,2003年突然下降,降到低水平(7.28%),而表面抗体(抗-HBs)明显升高,达到高水平(34.79%).为分析其中原因,我们对HBsAg阳性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 温州医学院2002年新生HBV感染情况调查

    作者:黄晓音

    目的了解我院2002年级新生乙肝感染情况,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法对2002年级2005名新生统一进行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测.结果2002年级新生HBsAg阳性率7.13%,乙肝感染率24.74%.学生HBsAg阳性率及HBeAg阳性率为4.67%高于女生1.73%,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结论在学生中要进行乙肝健康教育,加强传染源管理的同时,对易感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与HBeAg、HBeAb含量的关系

    作者:李君;陈娟;臧桂珍;李鹤林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与HBeAg、HBeAb含量的变化,以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对207例乙肝患者采用微粒子免疫荧光法(MEIA)检测血清HBV标志物(HBV-M),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结果:HBeAg阳性组的HBV DNA为106.53±1.07copies*ml-1;e系统双阳组的e抗原均为低水平,HBV DNA含量为104.89±1.03copies*ml-1,与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82例HBeAg阴性患者有53.7% HBV DNA为阳性,与前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HBeAg含量与HBV DNA含量成正比;e系统双阳组e抗原与HBV DNA含量均明显降低,提示抗原抗体正处于转换期;有部分HBeAg阴性患者的HBV DNA呈低水平复制,具有一定传染性;少数HBeAg阴性和e系统双阳者HBV DNA呈高水平提示可能与病毒变异有关.

  • 低水平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君;臧桂珍;李鹤林;杨松梅

    目的:了解低水平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在乙肝患者中的分布和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模式特征.方法:应用微粒子酶免疫技术(MEIA)对7900例门诊和住院病人血清标本进行乙肝病毒5项标志物的检测,根据临界值质控血清的值来确定质量浓度在5μg*L-1或1μg*L-1以下HBsAg阳性数,以及浓度在2nCu*ml-1以下HBeAg阳性数,并分析相关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的模式.结果:共检出HBsAg阳性6*!162例,其中质量浓度在5μg*L-1以下者占13.53%,1μg*L-1以下者8.4%;HBeAg阳性者4401例,其中浓度在2nCu*ml-1以下者为21.9%.5项血清标志物检测发现不少特殊模式,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者主要出现在HBsAg质量浓度低于1μg·L-1的标本中;血清HBeAg浓度在2nCu*ml-1以下者,HBeAg和抗-HBe同时阳性的占52.4%.结论:提高HBsAg、HBeAg检测的灵敏度有助于乙肝的诊断、治疗以及流行病学调查,MEIA法可对一些不明原因的转氨酶升高患者作出明确的诊断.

  • HBV中片段表面抗原及E抗原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体外表达

    作者:蔡洁;郭人花;周惠英;刘宁;黄祖瑚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中片段表面抗原真核表达质粒和E抗原真核表达质粒.方法将编码HBV中片段表面抗原(preS2+S)的基因片段和E抗原(HBeAg)的基因片段分别插入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JW4303)中.构建成的重组体经筛选鉴定后,再转染哺乳动物细胞,检测表达产物.结果电泳鉴定显示目的基因片段正确插入了表达载体.经筛选、纯化的阳性克隆转染哺乳动物细胞后可表达preS2+S和HBeAg.结论 HBV中片段表面抗原真核表达质粒(pJW4303/HBV-S2.S)和E抗原真核表达质粒(pJW4303/HBe)构建成功.

  • 血清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应答的预测价值

    作者:阎文昭;张岩;刘英辉;甄真;周俊英

    目的:探讨血清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对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病毒学应答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4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恩替卡韦0.5 mg/d抗病毒治疗48周,采用电化学发光微粒法检测基线及治疗后12周、24周血清HBsAg和HBeAg变化情况,分析其动态变化与治疗应答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比较预测疗效的价值,确定佳临界值。结果64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访48周有8例患者发生完全病毒学应答。24周HBeAg<9.25COI(OR=45.000,P<0.01,阳性预测值为71.43%,阴性预测值为94.74%),24周HBeAg较基线下降大于97.1%(OR=71.400,P<0.01,阳性预测值为58.33%,阴性预测值为98.08%)是48周完全应答的预测因素。结论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血清HBsAg、HBeAg变化对48周完全应答有预测价值,其中血清HBeAg的下降更有益于疗效的预测。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e抗原滴度及病毒载量与T细胞亚群分布的关系

    作者:吴敏娟;胥萍;陈慧;徐俊驰;李明;马亚娜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滴度及HBV DNA载量与T细胞亚群分布的关系.方法 选取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2013年1-8月住院乙型肝炎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酶免疫法测定患者外周血血清中HBeAg滴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HBV DNA;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和对照外周血T细胞亚群数量.87例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阳性54例,阴性33例;HBV DNA阳性60例,阴性27例.54例HBeAg阳性患者根据HBeAg含量分成3组:HBeAg低滴度组、中滴度组和高滴度组.60例HBV DNA阳性患者根据病毒载量分成3组:HBV DNA低载量组、中载量组和高载量组.结果 HBeAg阳性组的CD3+和CD4+T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0.36±6.62)%和(29.26±7.62)%,均低于对照组(t=8.95、7.19,P均<0.05);CD8+T细胞所占百分比为(26.17±6.34)%,高于对照组的(23.70±4.53)%(t=-2.27,P<0.05).不同HBV DNA载量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CD3+、CD4+和CD8+T细胞百分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3、3.97和7.67,P均<0.05).HBeAg阴性、HBeAg阳性与正常对照组之间CD3+、CD4+、CD8+T细胞所占百分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68、22.86和3.31,P均<0.05).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HBeAg滴度及HBV DNA载量不同,其T细胞亚群分布也不同.测定T细胞亚群或可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为及时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抗病毒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肝硬化患者检测血清病毒DNA水平的临床意义

    作者:谢蕾;潘克女;骆欣;马文俊;张永乐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在肝硬化分类中占居首位[1].近10余年抗病毒药物的陆续上市给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带来了福音,抗病毒治疗不仅有效抑制了患者体内的病毒复制,更进一步阻止了肝纤维化的进程,减缓肝硬化的形成.2012版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共识中也明确指出,对HBeAg阴性的肝硬化患者无论ALT水平高低只要检出HBV DNA者均建议抗病毒治疗[2].由此可见,抑制HBV复制对肝硬化的治疗和延缓具有重大意义.临床检测HBV DNA对于指导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HBeAg阴性肝硬化患者的HBVDNA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病情发展中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 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血清学及影像学对比分析

    作者:李爱芝;冯鲜妮;高峰;王晓燕

    程度不呈正比,出现肝硬化及肝癌的概率HBeAg阴性高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 脱氧核酶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沃健儿;吴晓玲;朱海红;周林福;姚航平;陈离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s基因和c基因特异性的脱氧核酶(DNAzyme)对HBV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表达的抑制效应.方法:设计合成针对HBV s基因ORF A157UG、e基因ORF A1816UG的DNAzyme DrzBS、DrzBC,在2.2.15细胞上观察其对HBV s基因、c基因的表达抑制效应.结果:DrzBS、DrzBC作用于2.2.15细胞后,可显著抑制HBV s基因、c基因的表达,有效浓度为0.1~2.5 μmol/L并呈剂量依赖性,高抑制率分别为94.2%和91.8%;有效抑制持续时间可达72 h;DrzBS、DrzBC在细胞内对HbsAg、HbeAg表达的抑制效率,明显高于作为对照的反义寡核苷酸AsBS、AsBC,有效浓度较后者低至少10倍.其对2.2.15细胞的HBV DNA复制无明显影响,亦未见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结论:在2.2.15 HBV细胞模型系统,DrzBS、DrzBC能高效阻断HBV s基因、e基因的表达,是一种特异性的、高效的抗HBV基因治疗剂.

  • miR-122对乙型肝炎病毒抗原表达的影响

    作者:朱蕾;陈智;陈建忠;王静;胡中荣;陈离伟;刘荣华;胡敏君;朱海红

    目的:探讨miR-122对乙型肝炎病毒HBsAg、HBeAg表达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2务miR-122的反义寡核苷酸(anti-miR-122,LNA-antimiR-122)、hsa-miR-122以及阴性对照anti-GFP,脂质体介导转染HepG2.2.15细胞.取细胞转染24h、48 h后的培养液,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anti-miR-122组、LNA-antimiR-122组、hsa-miR-122组以及anti-GFP组HBsAg和HBeAg的表达,定量PCR检测各组HBV DNA的表达.转染48 h后,提取细胞内总RNA,Taqman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miR-122的表达.结果:①转染48 h后anti-miR-122组、LNA-antimiR-122组miR-122表达明显受抑制,低于阴性对照组(P <0.001).hsa-miR-122组miR-122水平较阴性对照组升高(P<0.001).②hsa-miR-122组HBsAg、HBeAg表达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 <0.001);anti-miR-122组、LNA-antimiR-122组HBsAg、HBeAg表达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 <0.001).③转染24 h与48 h后各组HBV DNA表达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122可调节乙型肝炎病毒抗原表达.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飞群;颜展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取HBV感染患者74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量血清HBsAg滴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随访观察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0例患者的动态检测血清HBsAg滴度.结果 HBe抗原阳性者的HBsAg水平高于阴性者(P=0.002);免疫耐受者的血清HBsAg高于免疫活动者(P=0.03).血清HBsAg与HBVDNA呈正相关(r=0.61,P<0.01),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呈负相关(r=-0.26,P=0.025).抗病毒治疗完全应答患者的血清HBsAg呈快速下降趋势,而不完全应答的患者的HBsAg下降相对较缓.结论 HBsAg定量值在不同阶段HBV感染者中差异明显,血清HBsAg定量值动态变化可以预测普通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

  • 慢性乙型肝炎及HBeAg状态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研究

    作者:陈红燕;李秀;彭松绪;杜玉开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及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阳性状态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6月~2017年9月于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分娩的1 463例乙肝孕妇作为病例组,另按照1: 1个体匹配的方式选取前后一月时间内在该机构分娩的1 463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按照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结果,将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分成正常对照组、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和HBeAg(-)组(单阳性组)、HBsAg(+)和HBeAg(+)组(双阳性组).收集孕产妇一般信息、妊娠并发症情况以及新生儿信息,分别比较上述三组的一般情况、各项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结果 单阳性组妊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是正常对照的2.74倍(95% CI: 1.09~6.90, P=0.033);双阳性组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风险是正常对照的6.67倍(95% CI: 1.29~34.48, P=0.023).单阳性组剖宫产的发生风险是正常对照的1.15倍(95% CI: 1.03~1.29,P =0.010);双阳性组则为正常对照的1.53倍(95% CI: 1.24~1.88,P<0.001).结论 乙肝感染会增加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和以剖宫产作为其分娩方式的风险.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因素

    作者:陈红波;张媛袁;陆晓梅;黄鹏;徐银;喻荣彬;苏静

    目的 了解影响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正常和轻度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因素.方法 对句容市人民医院2008年09月~ 2013年05月的住院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数据进行分析,根据肝组织病理炎症或者纤维化是否达到2级(期),把52例ALT≤2 x ULN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不同年龄、血生化指标和病毒学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 肝组织高纤维化或炎症组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低于低纤维化或炎症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18).HBeAg阴性患者的ALT、谷草转氨酶(casparate aminotrans ferase,AST)及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均高于阳性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年龄、ALT、AST、Tbil及血清病毒载量对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均无影响(均有P>0.05).结论 白蛋白水平的下降和HBeAg阴性有助于预测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特征.

  • 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袁敏;张振华;张礼周;张黄醒;王长泰;李旭;尹华发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治疗后不同时期外周血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滴度的变化,并探讨其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的价值.方法 对72例选择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随访48周,在治疗0、12、24、48周收集患者的血清,定量检测HBsAg、HBeAg、HBV DNA、ALT水平.结果 基线ALT、HBeAg水平与治疗应答相关.治疗12、24周时HBsAg<4.33、4.07(lg IU/ml),下降率>65%、47%,治疗12、24周时HBeAg<2.38、0.87(lg S/CO),下降率>71%、95%预测治疗48时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敏感性、特异性高(均有P<0.05).结论 IFN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时,动态监测HBsAg、HBeAg的水平变化能作为预测是否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良好指标.

  •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载量与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丽英;蒋理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阴性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病毒核酸载量与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hepatitis B virus large surface protein,LHBs)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探讨LHBs是否可以用作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程度的判定指标.方法 采集83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ELISA进行LHBs检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进行HBeAg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HBV DNA检测.分析HBV DNA无拷贝数组、低拷贝数组及高拷贝数组3组中LHBs的检出率以及HBV DNA不同拷贝数组与LHBs的相关性.结果 在HBV DNA无拷贝数组,LHBs的阳性率为6.4%;低拷贝数组,LHBs的阳性率为56.3%,吸光度值与拷贝数对数值呈正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r=0.25,P=0.362);高拷贝数组,阳性率为95.0%,吸光度值与拷贝数对数值有良好相关性(r=0.90,P<0.001).结论 检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LHBs,有助于判断患者体内HBV的复制程度,但是否能够作为HBeAg阴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终点的有效判定指标,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 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比较

    作者:余力;陈英俊;鲍坚志

    目的 比较替诺福韦(TDF)与恩替卡韦(ETV)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天台县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HBeAg阳性初治CHB患者104 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TDF 组和 ETV 组各52 例. TDF 组给予 TDF 300 mg/d治疗,ETV组给予ETV 0. 5 mg/d治疗,均连续治疗12 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HBe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清HBV DNA、HBeAg、AL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 12、1. 51、1. 62,均 P >0. 05).治疗后,两组血清 HBV DNA、HBeAg、ALT水平均下降,且TDF组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幅度大于ET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 54,P<0. 05),但两组血清HBeAg、AL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 04、0. 79,均P>0. 05). TDF组总有效率为92.31%(48/52),ETV组总有效率为76.92%(40/52),TDF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 ETV 组(χ2=4. 73,P<0. 05).治疗期间TDF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 69% (4/52),低于ETV组的11. 54% (6/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44,P>0. 05).结论 与ETV相比,TDF治疗HBeAg阳性初治CHB的疗效更佳,可能与其显著抑制HBV DNA复制有关.

  • 干扰素早期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策略的研究

    作者:舒丹;张明霞;龚觅;许诚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 (Peg-IFN-α)早期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序贯治疗方案.方法 观察组选取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初治且使用Peg-IFN-α 12 ~ 24周后HBsAg>20 000 IU/mL的患者,对照组则选取初治HBeAg阳性、基线HBsAg> 20 000 IU/mL的患者.两组均口服恩替卡韦,每12周检测HBV DNA及HBV病毒学标志物.结果 观察组43例,对照组52例.疗程48周、96周时,观察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3.3%、30.2%,对照组则分别为23.1%、28.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0.88).两组疗程48周的血清HBsAg水平均明显下降.结论 干扰素早期应答不佳的患者序贯ETV治疗是可选方案.

343 条记录 11/18 页 « 12...891011121314...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