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头孢曲松钠所致假性胆石症彩色超声特征分析

    作者:朱加聪;陈秀平

    目的 探讨头孢曲松钠治疗后所致假性胆石症影像学特征.方法 采用彩色超声对住院时均无胆囊或胆管结石,住院应用头孢曲松钠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停用头孢曲松钠后第1天超声监测结果为:248例胆囊及胆管正常,52例胆囊或胆管内出现强回声光点或光团,占17.3%.发现结石时间第2~14天,其中24例于用药后5~7天出现不同程度的右上腹不适、隐痛,部分伴轻度恶心、呕吐,临床仅做对症处理,未做特殊治疗.其余28例无临床症状.对有强回声光点或光团的52例患者进行随访,强回声光点或光团均于停药后11~62天完全消失.结论 头孢曲松钠可以引起假性胆石症,且在停药一段时间后,结石能自行消失.

  • 肝内胆管囊腺瘤诊治分析(附12例报道)

    作者:王科伟;董明;孔凡民;周建平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12例肝内胆管囊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女10例,男2例;平均年龄49.0岁(16 ~ 77岁);病程为1个月~3年,平均病程7个月.临床表现为右上腹饱胀感伴隐痛6例、右上腹肿块1例、黄疸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4例.增强CT检查示肿瘤包膜完整、内有分隔者11例,分隔之间密度不一致;增强后内容物无强化,但囊壁及分隔可见轻度强化者9例.12例均行手术治疗,并完整切除肿瘤.仅有1例腺瘤恶变者于术后2年复发,另11例均无复发.结论 肝内胆管囊腺瘤好发于中年女性,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腹饱胀感伴隐痛、右上腹肿块、黄疸等;增强CT是其主要的术前诊断方法.手术完整切除肿物是佳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防止其复发.

    关键词: 囊腺瘤 胆管 治疗 复发
  • 活体肝移植治疗巨大肝细胞腺瘤1例报道

    作者:赵永恒;李立;冉江华;张升宁;李来邦;李铸;刘静;蒋益舟

    病例资料患者,女,16岁,右上腹胀痛进行性加重4个月余.院外腹部CT提示:肝脏占位,考虑"低度恶性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平滑肌肉瘤"可能,遂以"肝脏肿瘤"收入住院.既往无乙肝、丙肝病史,无避孕药使用史.体格检查:体温正常,无消瘦,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蜘蛛痣及腹壁静脉曲张,颈静脉无怒张,右上腹隆起,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脏右肋缘下10 cm,左季肋下2 cm,表面光滑,质地硬,边缘钝,肝浊音界增大,上下径约20 cm,脾未扪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肿瘤标志物及凝血功能均正常,肝功能仅AST略高(52 U/L),肝炎病毒学检查阴性.术前腹部超声检查:肝脏大小形态失常,明显增大,肝内探及巨大实质性稍强回声包块,大小约17.0 cm×15.4 cm,边界尚清,轮廓规整,其内回声欠均,无明显钙化,周边低回声晕,有包膜,包块推挤周边正常组织及结构,周边血管及胆管走行异常,肝内胆管壁回声稍增强.

  • 组织工程化胆管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作者:程瑶;张杰;程南生;熊先泽

    目的 总结近年来组织工程化胆管的研究进展.方法 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有关组织工程胆管的文献加以综述.结果 近年来组织工程化胆管在支架材料、种子细胞、生长因子等方面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组织工程化胆管目前还处于动物实验研究阶段,还不能直接应用于临床.结论 组织工程化胆管的研究已然成为当下的热点,随着材料科学和细胞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组织工程化胆管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推广,有希望为胆管缺损和胆管狭窄的患者带来全新治疗理念和治疗措施.

  • 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作者:周健;李立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就其预防、诊断和治疗提出对策.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 结果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形成的原因相当复杂,预防的方法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治疗措施根据其形成的原因不同而有所差别.结论保存性损伤和缺血性损伤以及手术技术不佳和胆管的血液供应不良都是肝移植术后发生胆管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改进T管置管方法可显著降低与T管相关的胆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胆道充分冲洗,尽量减少对供者胆管血供的损害以及实现精细胆管黏膜无张力对端吻合是预防胆系并发症的关键.联合应用胆管造影技术和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能了解胆树全貌,有助于胆管狭窄、胆泥淤积与胆瘘的诊断,及时采用放射介入技术处理胆管并发症可取得良好疗效.

  • 胆管良性疾病中CA19-9明显升高10例报道

    作者:费健;王建承;陈胜;邓漾;朱坚;张卓;许志伟;陆晔;吴卫泽;雷若庆;韩天权;张圣道

    目的 报道10例血清CA19-9明显升高的胆管良性疾病病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10例血清CA19-9明显升高(>500 U/ml)的胆管良性病变病例.结果 患者中男4例,女6例,年龄30~85岁,CA19-9为532.32~12 000.00 U/ml,除1例患者CA125轻度升高外,其他患者血清CEA、CA125及AFP均正常.胆总管结石8例,肝内胆管结石1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 除1例外均存在不同程度阻塞性黄疸.经治疗后8例CA19-9水平在30 d内降至正常,另2例分别于术后2个月和3个月内降至正常.结论 CA19-9在胆管恶性肿瘤诊断方面的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胆管 良性疾病 CA19-9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预防胆管损伤的经验(附2694例报告)

    作者:周新华;李宏;陆才德;鲍生甫;毛海香;沈迎春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预防胆管损伤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0月至2002年9月LC 2 694例临床资料.结果行LC 2 657例,其中4例加做肠瘘修补术;1例坏疽性胆囊炎伴周围粘连致密者行胆囊造瘘术;3例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证实为胆囊癌,开腹行胆囊癌根治术;1例术中发现胆囊癌晚期,仅行腹腔镜下活检术;3例因术中出血,24例因炎症致密、胆管结构解剖不清或胆总管结石嵌顿中转开腹;5例Mirizzi's综合征Ⅱ型均中转开腹行瘘口修补、T管引流术.有5例因术后并发症行再次手术.无一例出现胆管损伤.结论为降低胆管损伤,术者应根据自身的器械设备、经验,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在处理炎症致密、胆管结构解剖不清时,可采用顺行、逆行分离结合.使用超声刀解剖,自制推结器结扎或可吸收施夹钳处理胆囊动脉、胆囊管,少用金属钛夹,减少电刀对胆管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坚持以结扎胆囊动脉为先,尽量扩大胆囊三角.如胆管结构解剖不清、出血难止应及时中转开腹.

  • 胆管残余和复发结石再手术128例体会

    作者:袁通立;刘小河;黄义;余彬;周敬武;易毅

    目的 探讨胆管残余和复发结石的原因、特点和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胆管残余和复发结石再手术临床资料.结果 残余或复发结石位于肝外胆管68例,肝内胆管48例,肝内、外胆管12例.再手术行残株胆囊切除术2例(1.5%),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64例(50.0%),肝左外叶切除或肝左叶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29例(22.7%),肝右叶、段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6例(4.7%),同时行狭窄胆管切开整形胆管空肠吻合术13例(10.2%),单独或联合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4例(10.9%).术后痊愈出院124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8例(14.1%),其中切口感染10例,胸腔积液3例,胆肠瘘3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出院的124例中117例获随访1~2年,89例(76.1%)恢复满意,18例(15.4%)恢复较好,10例(8.5%)经B超、CT、MRCP等检查证实再次复发胆管结石,其中6例经再次手术治愈,4例经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好转.结论 术前全面了解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术中认真仔细的探查确认,并结合术中造影、胆道镜以及术者的经验技术,术后有效的治疗,是降低残石、结石复发及再手术的关键因素.

  • 肝脏革氏鞘内管道三级分支结扎后相应区域循环代偿机理的研究

    作者:唐诗彬;区庆嘉;张肇达

    目的了解肝内局部的循环代偿能力及其机理。方法利用电镜观察肝脏微血管变化,经血管造影、肝脏ECT检查和血管铸型等了解局部肝脏血管结构及血液循环的变化。结果在结扎相应血流管道30~60分钟后,即有缓慢血供通过肝窦间吻合进入受累区域,并使血流管道保持通畅。6周后,受累区域局部血供丰富,有较多肝动脉侧支血管及新生毛细血管供血。结论肝脏对局部的缺血有较强的代偿能力。

  •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胆管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耿智敏;向国安;韩庆;刘效恭;苏宝山;刘青光;潘承恩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胆管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和分布,探讨其在良性胆管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通过制作犬胆管损伤修复模型,术后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TGF-β1在胆管愈合过程不同时期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 TGF-β1主要表达于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TGF-β1术后各期表达均较强,且持续较长时间.结论 TGF-β1高表达是造成胆管愈合过程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及瘢痕增生的重要因素.

  • 血管学研究与肝胆外科的发展

    作者:黄志强

    凡是涉及一个脏器基本结构的研究,不论是大体的、显微镜的、分子的、基因水平或功能状态的研究,都属于临床外科中的基础研究范畴.解剖学研究虽然是外科临床基础研究中古老的项目,但是随着新科技和临床外科学的发展,又从未间断地添加新的研究内容.例如当前的可视化人体的研究便是个突出的例子.肝、胆管血循环的研究在当代的胆道外科学和移植外科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而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肝内管道解剖学研究,奠定了现代肝脏外科的基础.

  • 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修复胆管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任为;时德

    目的探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修复胆管缺损的可能性.方法 36条重庆地区成年犬,通过切除部分胆管壁(A组,14条)、整段切除2~4 cm胆总管(B组,10条)和完全结扎胆总管(C组,5条;D组,7条)的方式建立胆管损伤模型,分别采用ePTFE补片修补胆管缺损,管形材料替代胆管,间置材料在胆囊、十二指肠或空肠吻合修复胆管.观察动物在手术前后的活动状况,结合胆道造影了解胆管的通畅情况,并在术后3天,2、4、8、12及52周切取胆管修复处的组织,观察胆管组织的变化,不同手术方式对肝脏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 A组采用ePTFE补片修补胆管,胆管上皮能覆盖材料表面,通畅率达75%(9/ 12),胆汁引流通畅,肝脏无损害;B组通畅率为40%(4/10),伴有不同程度的肝脏形态结构改变;C组和D组的材料均被排除,形成胆囊十二指肠或胆囊空肠瘘.结论 ePTFE补片具有操作简便、通畅率高的特点,可作为修补胆管缺损的材料.

  • 胆道术后胆管测压的护理研究

    作者:邢庆蓉;李延;李健

    上世纪中叶,国外有学者根据静态流水力学的原理设计了一种特殊的胆道测压装置[1],对了解胆道压力的变化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纤维内镜制造工艺的改进和应用技术的普及,内镜测压亦开展起来[2,3].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显示正常胰胆管树的研究

    作者:李素平;杜勇;曾南林

    目的 研究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正常胰胆管树的显示及其各序列的成像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为40例无任何消化系统临床症状者.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序列成像,详细对比分析影像结果,比较三种不同MRCP序列优缺点以及各自影像特点.在SSFSE单一厚层图像上测量胆总管的直径.结果 1、SSFSE单一厚层及多层薄层对显示正常胰胆管系统无明显差异,二者均明显优于3DFSE(p<0.05).2、MRCP上正常胆总管的直径为5.28±0.83mm,与相关文献报道的ERCP及B型超声上所显示的正常的胆总管的直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SFSE序列成像速度快,图像清晰,空间分辨率高,显示胰胆管系统与ERCP有密切的相关性,是目前较理想的MRCP序列.

  • MRI诊断左肝内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报告

    作者:谭显政;伍兵

    患者,女,68岁,7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伴小便偏黄,大便呈陶土色.患者黄疸逐渐加重,入当地医院急诊,行B超、CT检查提示“黄疸”,入院查体见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血生化检查示总胆红素290.7 μmol/L,直接胆红素184.3 μmol/L,间接胆红素106.4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7 IU/L,碱性磷酸酶215 IU/L,谷氨酸转肽酶142 IU/I.肿瘤标志物:CA19-9 208.5 U/mL,AFP、CEA、CA-125正常.磁共振成像(MRI)胰胆管成像(MRCP)示肝内外胆管不成比例扩张,以左肝内胆管扩张明显,胆总管下段未见结石及肿块影(图1).MRI True FISP序列示左肝内扩张胆管壁上多个附壁小结节影,大小约为0.1~0.4 cm(图2).术前诊断:胆总管下段梗阻.

  •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策略探讨

    作者:陈明杰;杨于亮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3年来我院发生的医源性胆管损伤6例的手术治疗和长期随访结果;结果:6例中术中诊断4例,术后诊断2例.损伤后1期行胆管端端吻合2例,胆管十二指肠吻合2例,腹腔引流1例及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通过多年随访,胆管端端吻合2例情况一直良好,但胆管十二指肠吻合的2例因反复腹痛发烧后改行胆管空肠吻合后随防3年情况良好,但其中1例已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另1例胆囊切除术(第1次手术)后胆漏,经引流(第2次)后行胆肠吻合术(第3次),术后伴发结石及胆肠吻合口狭窄,再次手术切除狭窄的吻合口后再行胆肠吻合术(第4次)手术后随访3年,无腹痛发热与黄疸.结论:胆管端端吻合和胆肠Roux-en-y吻合是医源性胆管损伤后修复的基本术式,妥善实施可达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 胆管 医源性损伤
  • 胆石症再次手术405例分析

    作者:熊先泽;程南生;彭其芳;张晓蓉;黄河

    目的:探讨胆石症再次手术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科过去5年收治的405例胆石症再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再次手术主要原因为结石残留或复发,术前漏诊以及残株胆囊、胆管狭窄等.再次手术方式以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胆肠吻合术、残株胆囊切除术、肝左外叶切除术为主.结论:胆石症患者术前检查应尽量完善,明确结石部位,不应忽视胆囊切除术,胆肠吻合应采取大口吻合、以防止吻合口狭窄发生.

  • 胰腺微循环障碍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作者:潘涛;王一平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由于其详细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死亡率仍较高.近一个世纪前,德国学者Opie就提出胆管结石嵌顿引起AP,并随后提出胰酶"自身消化"导致AP的重要发病机制.该理论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然而,遵循该理论,应用抑制胰酶药物并未能使大多数AP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说明AP发病机制的复杂性.

  • 实验性梗阻性黄疸胆道损伤的超微结构研究

    作者:王利;陈章;李昆;陈欣

    目的:探讨可逆型梗阻性黄疸实验动物胆管损伤的组织学与超微结构变化。方法用止血钳钳夹胆总管造成实验兔可逆型梗阻性黄疸。梗阻后3~30d测定血清胆红素(TBIL、DBIL)和胆汁酸(BA),并取胆管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另取14d胆管组胆作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胆道梗阻7d,实验组TBIL、DBIL、BA分别为(31.1±16.9)μmol/L、(16.70±9.20)μmol/L和(61.5±24.5)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5.9±1.5)μmol/L、(1.60±0.58)μmol/L和(21.1±13.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d内,实验组逐渐升高。胆管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胆道梗阻3~30d实验组均发生胆管损伤性炎症,造成胆管阻塞;30d时胆管损伤有所恢复。超微结构观察显示,胆道梗阻14d,胆管各层细胞胞核、细胞器均有明显损伤性改变。结论外力性可逆型梗阻性黄疸时胆管组织细胞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明显。

  • ERCP与B超协同CT在胆胰疾病的诊断价值与区别

    作者:王小明;徐世琴

    目的 总结ERCP在胆胰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与B超及CT诊断的区别.方法 回顾分析200例临床经ERCP诊断的胆管和胰腺疾病.结果 ERCP检查成功率96%,ERCP对胆管癌、胆总管囊肿和壶腹部癌的确诊率均为100%,对胆管结石的确诊率为94%.而B超协同CT联合诊断胆管癌为37%;壶腹部癌为51%;胆管结石为80%.结论 ERCP对胆管结石、胆管癌和壶腹部癌的诊断明显优于B超和CT.

    关键词: ERCP 胆管 胰腺
1371 条记录 63/69 页 « 12...60616263646566...686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