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HF治疗中血浆醛固酮变化规律与心率变异的生物钟规律相关性

    作者:高修仁;彭龙云;曾群英;马虹;罗斌;谢耀群;段大跃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衰(CHF)常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后,血浆醛固酮(A1d)活性的变化规律、醛固酮逃逸程度与预后因素密切相关的心率变异各能谱范围及各能谱之间的生物钟规律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16例充血性心衰患者ACEI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后血浆RAS(rennin-angiotension system)系统的活性、观察其变化规律.根据醛固酮逃逸程度分为两组:升高超过基线水平20%(组1,n=51)和超过基线水平但达不到20%(组2,n=65).比较两组间心率变异各能谱范围及其24h昼夜规律的变化.结果:①与基线水平相比较ACEI治疗后1个月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活性明显降低(P<0.05);治疗3个月后Ang Ⅱ有所回升与基线水平比较(P>0.05)与治疗1个月时比较(P<0.05).②与基线水平比较ACEI治疗后1个月血浆Aid明显下降(P<0.01);继续治疗到3个月时明显增高,与基线水平比较(P<0.01),与治疗1个月时比较(P<0.01).③组1与组2比较心率变异总能谱(TF)、极低能谱(VLF)、低能谱(LF)明显下降(P<0.05;P<0.05;P<0.01);高能谱(HF)及HF/LF两组差别无显著性;醛固酮逃逸严重组(组1)心率变异各能谱24h昼夜规律消失,各能谱呈低平曲线.结论:①充血性心衰患者ACEI治疗后,确实可观察到醛固酮逃逸现象,且这一现象在治疗3个月时表现已很突出.②醛固酮逃逸明显的病人比较来说,与预后因素密切相关的心率变异各能谱TF、VLF、LF明显下降,且昼夜规律消失.提示醛固酮逃逸程度可能与预后密切相关.

  • 昼夜快速反应行动时间与患者病程预后之间的关系

    作者:Joanne Molly;Naomi Pratt;Ravindranath Tiruvoipati;Cameron Green;Virginia Plummer

    背景:快速反应小组(Rapid Response Call)是针对加强对患者在早期病情变化进行及时早期诊治而成立的特别综合小组.到目前为止,针对探讨快速反应小组与患者病程预后关系的研究还很有限.目的:认证快速反应小组昼夜反应行动时间与患者病程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所有在2012年澳洲主要城市医院非重症病房需要过快速反应小组服务的成年住院患者的病例.快速反应小组工作诊治时间在18:00-07:59之间的时间段称为"夜班时间".结果:在研究时段中共有892次快速反应小组反应行动发生.快速反应小组反应行动发生在夜班时间段产生较高的ICU入院率(19.4% VS 12.3%,P<0.001).在夜班时间段入院并有快速反应小组参与诊治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有较高发生心肺骤停的可能性(OR=1.7,P<0.04),病死率也明显增高(35.5% VS 25.0%, P=0.014).快速反应小组在调整混杂因素之后,夜班时间需要快速反应小组治疗的患者 ICU入住率及住院病死率增加.结论:昼夜快速反应行动小组的反应时间与住院患者的病程发展、预后和死亡有显著关系.在夜班时间有快速反应小组参与诊治的患者有较差的病程预后.这一发现对工作人员和资源配备有很大意义.

  • 脑卒中发病时间规律初探

    作者:李响;向进

    目的研究脑卒中发病的时间规律.方法统计分析905例住院脑卒中患者发病的昼夜、月相和季节.结果与结论 321例脑梗死患者昼夜发病率有着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晨间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时段,而其发病的月相、季节规律不明显.脑出血发病无明显昼夜、月相及季节规律.

  • 非器质性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的昼夜规律及临床意义

    作者:钱永如;胡蓉;罗开良;余更生

    目的探讨小儿非器质性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presystole,VPS)的昼夜变化规律与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无症状性VPS患儿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自主神经功能及心室晚电位检查.结果 13/30例(43%)为日间型VPS,10/30(30%)为夜间型VPS,13例日间型中,12例属交感性VPS,10例夜间型均属迷走性VPS,日间型VPS频率与心率呈正相关(r=0.67,P<0.05),夜间型VPS频率与心率呈负相关(r=-0.69,P<0.05),本组20例作心室晚电位(VLP)检查均正常,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结论无症状性VPS日间型可能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所致;而夜间型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此类无症状性VPS一般预后良好.

  • 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颈椎病一例

    作者:曾运祥;谢展鸿;吴景明;赖克方;钟南山

    患者男,47岁,因"反复干咳10余年",于2007年6月11日入院.患者10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为阵发性干咳,咳嗽剧烈,无昼夜规律.无反酸、嗳气、胸骨后烧灼感;无鼻后滴流感、频繁清喉、咽痒、鼻痒等.

  • 第340例——咳嗽、左胸痛伴发热六个月,咳血丝痰一周

    作者:李德容;刘春丽;李时悦;曾运祥;钟南山

    病历摘要患者女,49岁.因咳嗽、左胸痛伴发热6个月,咳血丝痰1周于2005年8月17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因偏头痛服蝎子6 g/d,3 d后出现咳嗽,咳少许白痰,左胸阵发性闷痛,伴发热,无昼夜规律,体温高40℃.在多家外院住院治疗,先后予青霉素、先锋霉素、甲硝唑等抗感染治疗,症状无改善,体温无下降.

  • 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昼夜规律及变异性研究

    作者:于雪芳;刘婷婷;王广阔;李伦明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规律及血压波动程度即变异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65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24 h ABPM)监测报告.将65例EH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LVH)30例,另一组为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大35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正常血压对照组.对下列参数进行分析:①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与舒张压(24 h DBP);②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④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与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⑤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与舒张压标准差(dDSD);⑥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舒张压标准差(nDSD);⑦夜间/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与舒张压比值(nDBP/dDBP).结果 高血压伴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或高血压无LVH组比较,24 h各时间段的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昼夜(清醒/睡眠)规律性不明显,nSBP/dSBP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无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大多有较明显昼夜(清醒/睡眠)变化规律,血压变异性比较除白昼收缩压变异性有明显差异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不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不显著,有明显昼夜规律性;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增大,无明显昼夜规律性,nSBP/dSBP比值明显增高.利用这些指标可评估高血压患者是否有靶器官损害,以便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昼夜变化规律的研究

    作者:王毓洲;张沪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ventilation syndrome,OSAHS)为常见疾病.有关OSAHS与心脏、肾脏的损害等研究目前报道较多.OSAHS也可引起血液学改变,包括红细胞增多、血小板活化、血栓性疾病增加等,其原因与反复发生夜间缺氧有关.夜间反复发生的低氧血症能刺激肾脏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这可能与红细胞增多症有关[1].EPO是红细胞生成、分化成熟的重要刺激因子,近研究认为EPO有许多生理作用.为此,本研究通过测定OSAHS患者不同时间的EPO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探讨OSAHS患者血清EPO释放的昼夜规律.

  • 意识障碍和脑死亡脑电图

    作者:陈芷若

    人清醒时的意识清晰水平是由正常的大脑皮质、脑干和丘脑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来维持.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朦胧、混浊及昏迷,是脑功能降低的表现,昏迷的命名甚多且乱,1993年美国神经病学会伦理问题委员会建议昏迷只用三个名称:昏迷、植物状态和闭锁综合症.昏迷是指急性脑损伤早期的不睁眼、无睡眠一觉醒周期之昏迷,一般在一个月内出现自动的无目标的周期性睁眼,脑电图见睡眠-觉醒周期(开始极不规则,以后则逐渐接近正常的昼夜规律).觉醒时病人无任何自我认知的表现,这种睁眼昏迷称之为植物状态.昏迷和植物状态多数表现为广泛性大慢波,一般波幅甚高,其慢波周期长短与意识程度相关:即意识障碍越重,慢波周期越长,且波幅下降,甚至成为平坦波型.

  • 意识障碍和脑死亡脑电图

    作者:陈芷若

    人清醒时的意识清晰水平是由正常的大脑皮质、脑干和丘脑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来维持.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朦胧、混浊及昏迷,是脑功能降低的表现,昏迷的命名甚多且乱,1993年美国神经病学会伦理问题委员会建议昏迷只用三个名称:昏迷、植物状态和闭锁综合症.昏迷是指急性脑损伤早期的不睁眼、无睡眠-觉醒周期之昏迷,一般在一个月内出现自动的无目标的周期性睁眼,脑电图见睡眠-觉醒周期(开始极不规则,以后则逐渐接近正常的昼夜规律).觉醒时病人无任何自我认知的表现,这种睁眼昏迷称之为植物状态.昏迷和植物状态多数表现为广泛性大慢波,一般波幅甚高,其慢波周期长短与意识程度相关:即意识障碍越重,慢波周期越长,且波幅下降,甚至成为平坦波型.

  • 人的血压是恒定的吗

    作者:李晓春

    血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像人的体温一样,人类的血压也一直处于周期性变化中.血压的变化主要包括季节变化、昼夜变化等.首先,无论是正常的血压还是高血压,都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比如血压在冬季往往高于夏季.其次,血压在一天之中也是不同的,按照人体生物钟的规律:早晨起床后血压迅速上升,在6~10点达第一峰值;白天基本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下午4~6点出现第二峰值;从下午6点起血压逐渐下降,夜间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血压在午夜的时候低,夜间睡眠时血液处于缓慢流动状态,全身组织、器官功能活动减弱,故血压处于低谷,之后有所上升.这就是血压的昼夜规律,呈现“两峰一谷”.血压昼夜节律的形成对适应机体活动、保护心血管活动和功能是有益的.

  • 节后健康赖床可以有

    作者:林原

    过年期间大家的作息彻底乱了套,许多人不是熬夜打牌,就是聚会到深夜,早上睡懒觉成了必然.可是假期一过,上班族们遭殃了,又要回归早早起床的生活了,那起床困难户们如何能健康赖床呢?首先,人为什么要早睡早起?人体器官要保持正常的昼夜规律,早睡早起才能使我们白天精力充沛,晚上睡眠安稳.一旦赖床,破坏了正常的生物钟,会影响人体血液循环,导致肌肉、关节中的代谢物质不能正常排出.而因为赖床没有及时排尿,还可能让有毒物质滞留,对人体健康造成侵害.

  • 服药也讲究时辰

    作者:乔洪涛

    由于人体的生理变化具有周期性,在生物钟的调节下,人体的基础代谢、体温变化、激素分泌等功能都具有节律性,如肝脏合成胆固醇的时间多在夜间;胃酸、激素分泌有昼夜规律等.体内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和机体的反应性往往也受到机体节律性的影响,同一种药物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用药其疗效也会有差别.

  • 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

    作者:兰可敬;尤明丽;颉卫东

    本文对14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以探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有症状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表现,昼夜规律变化及对病情与预后的临床观察.

  • 西咪替丁试验纠正肾功能不全患儿肌酐清除率方法及评价

    作者:孙良忠;陈述枚

    1 使用肌酐清除率评价肾小球滤过率的偏差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检测对观察肾脏疾病的进展和预后、药物治疗疗效、透析充分性和移植肾的功能等均有重要意义.目前准确评价GFR的指标是菊粉清除率(Cin)或同位素51铬-乙二胺四乙酸(51Cr-EDTA)等的清除率;临床上用来评价GFR常用的指标仍然是肌酐清除率(Ccr).Ccr与实际GFR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Ccr偏离GFR的主要原因是肾小管可分泌少量的肌酐,使Ccr高于GFR.血清肌酐(Scr)在正常水平时,肾小管分泌肌酐量很少,对Ccr影响不大,Ccr/GFR为1.1~1.4;且由于肾小管对肌酐的分泌存在昼夜规律,对肌酐的分泌主要集中在夜间,因此采用4h晨尿Ccr会比24h Ccr的偏差小.但是如果肾小球功能降低,Scr水平升高时,肾小管就会失去分泌肌酐的昼夜规律,分泌肌酐量会显著增多,使测得的Ccr远高于实际GFR;在GFR小于20mL*(min*1.73m2)-1时,Ccr/GFR比值可达到1.7[1,2].这样,用Ccr来反映GFR就会很不准确.

  • 脑缺血发病昼夜节律的探讨

    作者:王翠英;程宜福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时间存在昼夜节律,我们引用近年来发表的脑缺血发病昼夜节律文章的结果,探讨其发病的昼夜规律,及其影响和适时预防和治疗的临床意义.

  • 第6例反复发热8个月

    作者:《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

    病史摘要患儿,女,2岁11个月,12 kg,以"反复发热8个月"为主诉于2004年7月5日来××市儿童医院诊治.8个月前(2003年12月)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T38~39 ℃,单声咳,无昼夜规律,犬吠样咳嗽,咳痰,无气促,伴盗汗.X线胸片:两下肺可见片状及大片状致密阴影,境界模糊不清,右上纵隔气管旁有一近似结节状致密影(图1).在当地医院拟诊断"肺结核"住院,抗痨治疗10 d,热退7 d后出院,继续口服药物治疗(药物和疗程不详).2004年1月26日,患儿再次高热,仍到当地医院就诊,X线胸片:双肺片状及大片状致密影较前广泛,累及双侧中下肺野,右上纵膈结节及致密影较前模糊(图2),除外结核,以双肺肺炎抗炎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不详.

  • 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昼夜分布规律的分析

    作者:梁波

    目的 探讨冠心病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时间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美国Marquette 8000及新世纪2000动态心电图(DCG)分析系统进行24h心电监测,按6Am~12Am(A组)、12Am~6Pm(B组)、6Pm~12Pm(C组)、12Pm~6Am(D组)4个时段统计分析室性期前收缩(PVS)发生数及高危级别PVS发病数及发生率.结果 A组为发生频率高时段,日间发作频率高于夜间.结论 冠心病者室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适时适量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为防治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参考.

  •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监测及生活行为指导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爱君;解京洋

    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发作的昼夜规律和发作时行为状态的关系,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正确指导生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对改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2000~2002年门诊及住院268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62例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与行为状态的关系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 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心率的昼夜变化研究

    作者:陈明;黄慧芳;谢建洪;孙东升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和心率在全天24小时的高低变化规律及其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分析329例Ⅰ、Ⅱ、Ⅲ期高血压患者和73例正常对照组动态血压检查资料,寻找全天每小时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和平均心率(HR)的高点(~P)和低点(-T).利用圆分布规律,统计各组血压和心率的高点和低点集中时间α及标准差,并进行组内各参数的Watson-williams检验.结果各期高血压组和正常组有相似的昼夜变化规律,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高点均集中在早晨4~9时;低点均集中在0~5时.组内各项参数比较,发现心律高点和低点均早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在正常组和Ⅱ、Ⅲ期高血压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急性心脑血管并发症多发生于早晨,本研究发现该时段正是血压和心率由低点至高点的剧烈变化时段,心率在神经系统作用下首先升高,然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在神经体液的双重作用下达到一天的高点.推测清晨的血压心率剧烈变化易导致并发症产生,推荐时间药物疗法.

    关键词: 高血压 昼夜规律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