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地理株杂交培育的柔嫩艾美球虫及其免疫保护率

    作者:张伟信;张西臣;李建华;赵权;秦建华;尹继刚;杨举

    目的培育3个不同地理株柔嫩艾美球虫(Eimeriatenella)的杂交株,以探讨研制球虫疫苗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免疫试验,从5个不同地理株中选择3株作为杂交亲本株,对此3株分别进行两次杂交,获得的后代混合卵囊经单卵囊分离、扩增,分别提取卵囊DNA,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进行分析(30条引物),分离、培育出两代杂交株.再进行免疫试验,比较杂交株与亲本株的免疫保护性.结果选择了免疫原性较好、免疫保护率较高的广州株、保定株、长春株作为杂交亲本,分别进行保定株×长春株、广州株×F1株两次杂交,获得的后代卵囊,提取卵囊DNA,RAPD分析后,得到了保定株×长春株的杂交株F1(F1Z7)和广州株×F1株的杂交株F2(F2Z3).免疫试验结果,杂交株F1与F2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0%和84%;亲本株广州株为77%,保定株为69%,长春株为63%.结论分离、培育出了F1、F2两代杂交虫株.其免疫保护率均高于各亲本株,提示杂交株获得了亲本株的部分保护性,其免疫的雏鸡对各虫株的攻击均有好的保护力.尤其是F2株,免疫保护率平均达到84%.

  •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基因同源性的分析

    作者:杨晋川;景怀琦;李洪卫;逄波;赵广法;徐建国

    目的对江苏省徐州地区O157:H7的病原学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O157:H7菌株毒力基因谱进行检测,同时用脉冲凝胶电泳(PFGE)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O157:H7菌株的同源性分析比较.结果流行地区分离的O1 57:H7菌株,100%携带Hly、eaeA基因,95.35%携带SLT2基因,11.63%携带SLT1基因.脉冲凝胶电泳图谱表明流行地区分离的O157:H7菌株与日本分离的O157:H7菌株有明显差异,为不相关菌株;与国内标准菌株882364为近似型(相似,但不相同).流行地区患者分离菌株与外环境家畜家禽粪便及昆虫肠道分离菌株的脉冲凝胶电泳图谱完全相同.结论携带O157:H7菌株的家畜家禽可能是导致疫情发生的传染源.脉冲凝胶电泳方法用于O157:H7病原学分析,对流行病学研究有重要意义.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方法用于O157:H7病原学分析,技术简便、省时.

  • 大肠埃希菌O157:H7脂肪酸组分及DNA特征研究

    作者:王军;李跃旗;王红旗;赵蕊;石建时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O157:H7脂肪酸组分及DNA指纹图谱特征.方法用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yic DNA,RAPD)对2株大肠埃希菌O157:H7和其他6株大肠埃希菌全细胞脂肪酸组分及DNA指纹图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O157:H7不仅含有15:0和17:0脂肪酸组分,不含或仅含微量14:0 2OH和19:0ω8c脂肪酸,而且sum4和sum7脂肪酸峰值也明显高于其他菌株,DNA指纹谱也显示了其独有特征.结论大肠埃希菌O157:H7脂肪酸组分及相对含量和DNA指纹图谱特征与O26:H11及其他大肠埃希菌显著不同,与大肠埃希菌O26:H11等在遗传进化关系上存在一定距离.

  • 64组家庭人畜共患皮肤癣菌病分析

    作者:夏修蛟;刘泽虎;沈宏;许爱娥

    目的 了解人畜共患皮肤癣菌病病原菌分布及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收集患者和所养宠物均培养出皮肤癣菌的64组病例,按家庭分组进行调查分析,同时运用ITS序列测定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进行分子鉴定,分析两者的同源性.结果 64组组内均培养出同一菌种,共分离出146株菌,菌种为犬小孢子菌(93株)或指(趾)间毛癣菌(53株),其中42组分离出犬小孢子菌(65.7%),22组分离出指(趾)间毛癣菌(34.3%).14个养兔组、6个养猫组、2个养狗组均培养出指(趾)间毛癣菌,34个养猫组、8个养狗组培养出犬小孢子菌.有明显临床症状(红斑脱屑、脱毛等)的宠物54只(75.0%),无明显症状的18只(25.0%,全部是猫).18只无症状猫中,14只培养出犬小孢子菌,4只培养出指(趾)间毛癣菌.ITS序列测定和RAPD显示组内病原菌间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犬小孢子菌和指(趾)间毛癣菌是人畜共患皮肤癣菌病的主要病原菌,两者具有宿主特异性,人畜传播是人畜共患皮肤癣菌病的传播途径,应重视无临床症状动物(携带者).

  • 178例儿童脓疱疮皮损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作者:卞彩云;路永红;周培媚;王敏;陈明;蒋存火;蔡琦;李煊;张大维;冉琴;徐海涛;陈前明;刘艳;吴波;王振远;陈娜伊;向丹黎;黄旭蕾;保勇;吕燕;尹亚菲

    目的 探讨儿童脓疱疮皮损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比较敏感株与耐药株的DNA指纹差异.方法 对成都地区178例儿童脓疱疮患者皮损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对培养出的16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进行21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同时对162株金葡菌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结果 从脓疱疮患儿皮损中分离鉴定出病原菌180株,其中金葡菌162株,占90.00%.162株金葡菌中,148株为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14株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162株金葡菌进行21种抗生素体外药敏试验,敏感率前5位分别为米诺环素、替考拉宁、喹奴普汀、万古霉素、呋喃妥因.耐药率前5位分别为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四环素.未发现对夫西地酸、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喹奴 普汀、替考拉宁及米诺环素耐药.按DNA条带的大小和数量进行分型,共分为8种基因型,基因型Ⅲ多占31.48%;基因型Ⅱ占26.54%;基因型Ⅵ占25.93%,这3种基因型占总数的65.43%(106/162).148株MSSA的基因型有8种,基因型Ⅲ占33.78%,基因型Ⅵ占26.35%,基因型Ⅱ占22.30%.14株MRSA的基因型只有3种,分别为基因型Ⅱ10株(71.43%),基因型Ⅵ3株(21.43%),基因型Ⅲ1株(7.14%),以基因型Ⅱ为主.结论 成都儿童脓疱疮皮损中病原菌以金葡菌为主,对米诺环素、替考拉宁及喹奴普汀等高度敏感.其RAPD指纹共分为8型,以基因型Ⅲ多.

  • 从花斑糠疹皮损分离的马拉色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研究

    作者:谢震;冉玉平;刘瑞;杨如学;李志瑜;代亚玲

    目的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方法 研究分离自花斑糠疹的马拉色菌种间和株间差异,了解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PD)与生理生化方法 在菌种分型上的差异及菌株DNA型别和菌种间的关系.方法 用氯化苄法提取马拉色菌标准株(10株7个种)和临床分离株(47株)的基因组DNA,其中临床株分离自34例花斑糠疹患者,经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方法 鉴定为5个种(合轴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限制马拉色菌),用4种随机引物(S22、SS24、S25、S33)对菌株DNA做PCR随机扩增,NTSYS软件自动生成树状分支图.结果 绝大多数标本均可被4种引物扩增而获得清晰条带,其中2种引物(S22、S24)的条带更为稳定、清晰.共82条DNA片段被扩增,所有菌株均可见种间和株间多态性.有4例患者皮损同时分离出不同种的菌株显示遗传相似性高,在树状图中归入一类.结论 来自同一宿主的不同菌株遗传趋同现象提示马拉色菌的种特异性、菌种演化与宿主间存在密切关系.

  • 成人及儿童皮肤癣菌病患者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分型与药物敏感性分析

    作者:王红;田伟;魏欣净;吕桂霞;沈永年;李筱芳;刘维达

    目的 探讨成人和儿童皮肤癣菌病临床分离菌株中红色毛癣菌基因型的差异,基因型与发病部位、基因型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利用随机引物OPAA11 5'-ACCCGACCTC-3',OPD18 5'-GAGAGCCAAC-3'分别对来自成人及儿童皮肤癣菌病的红色毛癣菌菌株进行任意引物PCR,根据产物电泳带型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对氟康唑、伊曲康畔、特比萘芬、酮康唑、利拉萘酯、布替萘芬、益康唑、联苯苄唑进行体外敏感性分析.结果 两组的主要致病菌都为红色毛癣菌,两种随机引物扩增出的红色毛癣菌不同株带型均稳定清楚,按随机引物OPAA11的扩增结果,其基因型分为4型.成人中Ⅰ a、Ⅲa型分别占41.94%,儿童中Ⅰ a型为65.96%,基因型构成在两组人群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癣、足癣中基因型的分布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甲癣和股癣中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基因型对8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均较低,特比萘芬的MIC低,氟康唑的MIC值相对较高,酮康唑和氟康唑对Ⅰ a、联苯苄唑对Ⅱ a的活性高于其他基因型,伊曲康唑对Ⅲa型的活性略低于其他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红色毛癣菌为南京及周边地区儿童及成人皮肤癣菌病的主要致病菌,成人感染以Ⅰ a、Ⅲa型为主,儿童感染以Ⅰ a型为主.8种抗真菌药物对各基因型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酮康唑、氟康唑、联苯苄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对各基因型的敏感性有差异.

  • 波氏假阿利什菌和尖端赛多孢子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

    作者:曾敬思;福岛和贵;郑岳臣;滝泽香代子;西村和子

    目的了解波氏假阿利什菌和尖端赛多孢子菌的基因学特征,研究DNA分型与菌种来源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PD)方法.结果3种引物可将来自5个国家的13株波氏假阿利什菌和18株尖端赛多孢子菌分为31个基因型.多引物聚类分析所得树状图显示,除来自哥伦比亚土壤的3株波氏假阿利什菌外,其他受试菌株无地域性群集分布特点.但受试菌株中的多数波氏假阿利什菌和尖端赛多孢子菌株分别聚集成一群.结论波氏假阿利什菌和尖端赛多孢子菌存在较大株间差异,致病菌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趋势,RAPD分型聚类分析结果与形态学分类之间具有一定一致性.

  • 12株马内菲青霉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

    作者:吴易;曹存巍;李菊裳;林有坤;刘滔滔;程鹂

    目的了解马内菲青霉的基因学特征,为该菌的DNA分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氯化苄提取法提取基因组DNA.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12株临床分离的马内菲青霉菌株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①共选用4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筛选出4个具有稳定、清晰DNA扩增带型的引物.即引物P23:5′-AGTCAGCCAC-3′,P103:5′-AGACGTCCAC-3′,P105:5′-AGTCGTCCCC-3′,P120:5′-GGGAGACATC-3′.②12株菌株DNA图谱主要带型相同,扩增片段呈多态性.相似率44.4%~97.3%.③12株菌可分5个不同的组群.结论RAPD技术可以用于马内菲青霉的基因分型.

  • 幽门螺杆菌的基因分型技术及其应用

    作者:王佳静;谷海瀛

    幽门螺杆菌(Hp)可以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并会引发一系列的胃肠道疾病甚至胃癌.不同基因型的Hp感染可能会引发不同类型的疾病,而基因分型技术是研究这类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多位点序列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随机扩增多态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和全基因组测序这五种基因分型技术,通过综述这几种技术在Hp基因分型中的应用进展,比较它们之间的优缺点,为今后研究Hp的致病机制、传播机制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方法学依据.

  • 甲氧西林耐药溶血性葡萄球菌的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须欣;陈亚岗;俞云松

    目的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CRAPD)技术,对甲氧西林耐药溶血性葡萄球茵(MRSH)进行基因多态性研究.方法 对81株MRSH通过RAPD技术进行扩增,电泳条带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根据树状图分型.结果 81株MRSH通过RAPD技术可产生相对固定的6条电泳带,经遗传相关系数分析后可分为8型,其中A型占70.37%.而10株血培养阳性的MRSH中有9株为A型.结论 通过RAPD分型研究,可以了解MRSH基因流行型的特性,为该茵的感染控制提供分子流行病学依据.

  • RAPD法对50株幽门螺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

    作者:代敏;段广才;郗园林;范清堂;李倩;施侣元

    目的从基因水平研究幽门螺杆菌与疾病的关系. 方法用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RAPD)法对50株来自不同病人的幽门螺杆菌进行基因分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基因型别的幽门螺杆菌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结果 50株幽门螺杆菌均呈现不同的基因图谱,经聚类分析可分为3个基因型别,此3个基因型别在不同疾病中的发生率不同,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3). 结论不同基因型别的幽门螺杆菌与不同的疾病结局有关.

  • 应用RAPD技术检测肺巨细胞癌转移细胞株的遗传学改变

    作者:李淑蓉;陈意生;魏泓

    目的:用RAPD技术检测人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细胞株的遗传改变.方法:人肺巨细胞癌细胞系高转移细胞株PLA-801D和低转移株PLA-801C,用100条各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经PCR扩增,扩增产物在含溴化乙锭的1.5%琼脂糖凝胶中电泳,紫外透射仪上观察照相.结果:100条引物绝大多数能扩增出明显的条带,多数引物产生的条带在高低转移株之间无差异,表现为单态性;其中17条引物产生多态性,表现为带的有无、移动和强弱差异.结论:用RAPD技术检测出人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细胞株基因组DNA之间存在差异,可能与肿瘤转移表型相关.

  • 用Chelex法制备AP-PCR细菌DNA模板

    作者:黄晓晶;刘天佳;蔡志宇

    近年来,DNA分析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细菌学的研究.当前研究细菌基因分型的方法较多,包括质粒DNA图谱、染色体DNA指纹、核型分析法等,但这些传统方法都有一共同缺陷,即技术复杂,费时费力+[1].因此随着近年来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P-PCR)技术的不断完善,由于其对口腔同种细菌不同克隆型的分辨力好,而操作又较其他经典方法简便、快捷,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细菌的研究中[2].目前AP-PCR DNA模板的制备大多仍采用传统的DNA提取方法,即通过蛋白酶K消化菌细胞,酚、氯仿抽提而获取DNA.这种方法操作复杂,费时.同时,需要在多个离心管之间转移,增加了标本被污染的可能性.为更简便快速地获得AP-PCR模板DNA,笔者探讨采用Chelex 100为介质提取细菌DNA的可行性,报告如下.

  • 口腔念珠菌病主要病原菌的RAPD分析

    作者:胡晓军;王曙霞

    目的 探讨口腔念珠菌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病原菌的变化及其与发病的关系.方法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技术对口腔念珠菌病的主要病原菌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引物1扩增两组白念珠菌菌株的1050 bp条带阳性率分别为63.5%、64.6%;引物2扩增的800 bp条带阳性率分别为59.6%、62.5%,1400 bp条带阳性率分别为48.1%、47.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使带型完全一致的菌株,有些片段的EB显色强度也有差别.结论 口腔念珠菌病白念珠菌的基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基本稳定.

  • 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与外环境关系的研究

    作者:吴泰顺;吴礼康;张勤;肖锦晖;马智超;钟璋平;聂绍发;谭礼萍

    目的分析比较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与外环境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相关性,以了解医院感染病原菌来源.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宝安区15家医院中的3家医院(A医院为区级,B、C医院为镇级),连续5个月收集3家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医院感染株、社区感染株、环境株,比较3种来源菌株的耐药谱以及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基因分型(RAPD)型别之间的差异,判断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收集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株6株,社区感染株3株;在1 190份环境样中共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环境分离率为0.76%.耐药性分析显示环境株、医院感染株对苯唑西林、头孢噻吩、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RAPD分型分析显示A医院的4株医院感染株、2株环境株以及2株社区感染株均属于A型;B医院的1株医院感染株和1株社区感染株同属C型,表明医院感染株与社区感染株、环境株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可能以外源性途径为主.

  • 广州市水产品监测中霍乱弧菌分离株的分子特征研究

    作者:李孝权;王鸣;易鸿;刘于飞;周端华;莫自耀;黄冰;肖晓蓉;柴巧学;柯昌文;邓小玲;肖丽英;蔡衍珊

    目的了解广州市水产品监测中霍乱弧菌分离株的毒力特征,对其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研究其分子特征及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2004年6月采集广州市3家较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的海、水产品以及广州以往水型霍乱流行沿海地区的河水和珠江入海口海水,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样本检出的霍乱弧菌分离株进行霍乱肠毒素基因(ctx)、小带联结毒素基因(zot)、辅助霍乱肠毒素基因(ace)和毒力协同菌毛蛋白亚单位基因(tcpA)这4种毒力基因的检测,用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RAPD)结合SPSS软件对以上菌株进行多态性分析,对霍乱弧菌毒力进行快速测定并进行分子分型.结果共采集海、水产品样本160份、水体样本90份,从样本中检出34株霍乱弧菌,其中分离自青蛙12株、虎纹蛙6株、牛蛙5株、养殖水5株、罗氏虾3株,其他3株,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均为海南输入株.毒力基因检测表明,34株霍乱弧菌均未检出ctx和tcpA基因;14株菌(41%)可同时检出ace和zot基因,另有2株菌(6%)只检出ace基因.所有34株霍乱弧菌的RAPD结果经聚类分析可分为2个聚类群,其中31株属于同一来源,只有3株菌与其他菌株的同源性有差异,但亲缘关系较近.结论该次水产品监测的霍乱菌株均为非流行株,但仍需加强监测,预防霍乱流行株的出现而导致的霍乱散发和暴发流行.

  • 新生儿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

    作者:万根平;黄勇;顾晓琼;何娴;谢永强

    目的 建立肺炎克雷伯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基因分型的方法,并对新生儿病房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在对肺炎克雷伯菌进行RAPD反应体系优化的基础上,对我院新生儿病房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获得的30株肺炎克雷伯菌,提取基因组DNA后进行RAPD分型,同时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 30株肺炎克雷伯菌RAPD分型可分为14型,分型率100.0%;其中A型6株、B型4株、C型3株、D型3株、E型-H型各2株、I型-N型各1株.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高达50.0%-73.3%,但对亚胺培南仍高度敏感.结论 RAPD可对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新生儿病房内存在肺炎克雷伯菌流行株的交叉感染.

  • 儿童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质粒型AmpC酶基因分型及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

    作者:黄勇;万根平;顾晓琼;邓秋连;钟华敏;张德纯

    目的 了解儿童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产质粒介导的AmpC酶的基因型别及产酶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K-B纸片法检测广州市儿童医院患儿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多重PCR技术检测ampC基因并经DNA测序确定其基因型别;RAPD技术对产酶株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结果 在分离到的110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质粒型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率达17.3%,产酶株对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及复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但对亚胺培南仍全部敏感.多重PCR及DNA测序显示AmpC酶的基因型均为DHA型.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19株产AmpC酶菌株可分为15个谱型,其中A型有3株菌,B型、C型各两株,另12株菌谱型各不相同;C型两株产酶株分布于同一病区,而A型、B型产酶株则分布于不同病区.结论 本地区儿童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情况严重;质粒介导的AmpC酶的检出率较高,其基因型为DHA型;产酶株主要为散发感染.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及其在医院感染中的应用

    作者:林裕锋;姚锦绣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是在PCR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基因分型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利用随机寡核苷酸引物扩增基因组DNA片段,进而通过凝胶电泳分析其指纹图特征来显示不同菌株间存在的细微差别.这种方法简单、快速,并已在医院感染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45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