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1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章超;杨见明

    目的 探讨咽旁间隙病变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分析2010年1月—2017年5月该院共收治的21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术前进行MRI及CTA或增强CT检查,了解肿瘤大小,与二腹肌后腹及颈鞘的关系.结果 21例中,其中17例行颈侧切开径路,完整切除肿瘤17例.1例复发,术后1年,考虑恶变可能.2例经口腔内镜下切除.术后随访1年.2例未行手术,临床确诊为淋巴瘤,转入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结论 手术治疗是咽旁间隙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多数需颈侧入路可较好的暴露肿瘤,并完整切除瘤体,同时可根据肿瘤的位置及大小选择内镜下不同径路下肿瘤切除.

  • 咽原发性脑膜瘤一例

    作者:成继民;杨素碧;郭宏;陈静

    患者女,30岁.左耳后下内肿物8年余.于1994年无意中发现左颌下核桃大小肿物,活动、无压痛.以后逐渐长大.于2002年5月在当地县医院拟行左侧咽旁肿瘤切除术.因肿物周围组织复杂,未切除肿物,关闭术腔.术后出现左侧耸肩无力,故来我院门诊以左腮腺区肿物收入院.专科检查:左耳后下内可触及一个5 cm×10 cm大小肿物.肿物质硬、活动度小、无触痛.肿物表面皮肤有一长约15 cm的弧形手术瘢痕.颈部淋巴结无肿大.CT示:左咽旁间隙软组织占位性病变,包绕颈动脉.邻近骨组织未见破坏.临床诊断:咽旁间隙肿瘤.

  • 经下颌骨外旋入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江文霞;熊雪莲

    目的 探讨经下颌骨外旋入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下颌骨外旋入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患者术前及术后早期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及护理对策.结果 6例患者中只有1例术后拔除胃管后出现饮水呛咳、声音嘶哑,考虑为神经损伤外,其余均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而痊愈出院.结论 通过术前有效的心理护理、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早期保持呼吸道通畅,妥善管理引流管.中期重视营养支持、并发症观察、出院后的健康教育,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护理,达到良好的效果.

  • 内镜辅助经口内径路与经颈部径路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的术后护理

    作者:梁晶;朱晓雪

    目的:比较内镜辅助经口内径路与经颈部入路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术后护理特点的差异。方法回顾2003年4月—2015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67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对照组35例采用经颈部径路咽旁间隙肿瘤切除,观察组32例采用内镜辅助下经口内径路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比较两种手术入路术后的生命体征、伤口、饮食、手术至出院时间、并发症以及患者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2例体温超过37.5℃,对照组4例体温超过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伤口均在口腔内,对照组伤口均在颈部;观察组和对照组引流液的颜色均正常,性质均为血性渗液,观察组引流液的量(15.22±2.04) ml,明显少于对照组引流液的量(46.80±5.2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撤除引流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鼻饲流质饮食,对照组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观察组手术至出院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出现并发症(0例)明显少于对照组(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内镜辅助经口内径路和经颈部径路均能有效摘除咽旁间隙肿瘤。内镜辅助经口内径路较经颈部径路在引流液的量、撤除引流时间、手术至出院时间、并发症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 侵犯颅底的巨大咽旁间隙恶性肿瘤2例报告

    作者:李孝安;张开文;汪运坤

    咽旁间隙肿瘤中,以良性神经源肿瘤及涎腺混合瘤多见,巨大恶性肿瘤且侵犯颅底者少见.我院自1996年9月~12月间共收治2例,报告如下.

  • 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一例

    作者:周水洪;徐静;陈海红;汪审清;王勤瑛

    我们于2005年收治1例由左侧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术前未发现肿瘤,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后,睡眠呼吸暂停未见好转,进一步检查才发现左侧咽旁间隙肿瘤,简要介绍如下.

  • 咽旁间隙畸胎瘤并癌变一例

    作者:唐海红;孙广滨;张速勤;刘锋;郑宏良;郑建明;肖欣

    患者女,56岁,因打鼾2年伴说话含糊20d以右咽旁间隙肿瘤于2005年3月2日收入长海医院.患者于2年前睡眠打鼾,但无憋气,无白天嗜睡等症状,一直未予重视.

  • 23例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分析及手术方式探讨

    作者:陈昊亮;孙国文;唐恩溢;胡勤刚

    目的 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治疗及计算机导航技术在近颅底高位咽旁间隙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7年12月于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3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中,经颈侧入路7例,经腮腺入路4例,口内入路2例,经下颌骨劈开入路4例,联合入路6例.在7例高位咽旁间隙肿瘤中,3例采用术中导航,肿瘤平均长径为5.7 cm,平均手术时间3.5 h;4例未采用术中导航,肿瘤平均长径5.0 cm,平均手术时间4.0 h.术后病理显示,常见的为多形性腺瘤(8例)和神经鞘瘤(5例).术后随访时间为8~72个月,23例均未见复发、转移或死亡.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咽旁间隙肿瘤的首选方法.对于近颅底的高位咽旁间隙肿瘤,计算机导航技术可以辅助精确判断肿瘤与颅底的位置关系,提高手术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咽旁间隙肿瘤术中大出血止血方法

    作者:陈学贤;郭星;王丹丹;孙妍

    患者41岁,女性,因咽异物感,吞咽障碍3个月于外院就诊,诊为咽旁隙肿物。为求进一步治疗来诊我院,门诊以咽旁隙肿瘤收住院拟行手术治疗。术前查纤维鼻咽喉镜见:右侧上至鼻咽侧壁下达扁桃体局部隆起。颈部MRI增强扫描示右侧咽旁间隙内可见一似椭圆形稍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灶,大小为6.4cm*2.5cm*2.6cm。边界清楚,内部信号不甚均匀,呈明显“占位效应”,右侧腮腺受压外突,右侧口咽腔受压内移。邻近软组织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征象。CTA检查示右侧颈内动脉颈段,颈外动脉及其部分分支节段性受压推移,以劲外动脉分支受压明显,与血管可见分界,如图所见。

  • 咽旁间隙肿瘤的54例手术治疗方法与并发症分析

    目的:对咽旁间隙肿瘤的54例手术治疗方法与并发症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02年1月zhi 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咽旁间隙肿瘤患者54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4例患者中包括良性肿瘤患者45例,恶性肿瘤9例,采取4种手术如露进行治疗;54例患者肿块全部完整切除,复发10例,复发率18.52%,术后发生并发症者19例,发生率为35.19%。结论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治疗效果相对理想,但是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治疗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复发或并发症。

  • 鼻咽癌误诊为咽旁间隙肿瘤六例

    作者:马云霞;刘业海;吴静;赵益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鼻咽癌和咽旁间隙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以减少误诊.方法 对6例误诊为咽旁间隙肿瘤的鼻咽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例以鼻咽部不适、鼻塞、打喷嚏为首发症状,2例以打鼾为首发症状,2例以颌下肿物为首发症状.4例术前常规行CT检查,2例术前行MRI检查,均示咽旁间隙占位病变;4例行纤维鼻咽镜检查,2例发现鼻咽部可疑病变,活检示慢性炎性组织.术中冷冻病理检查示低分化鳞癌4例;不能明确诊断2例,疑诊鳞状细胞癌,经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低分化鳞癌.结论 鼻咽癌的原发病灶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均与咽旁间隙关系紧密,临床医师应重视鼻咽癌影像学表现、活检及EB病毒抗体的检测,以降低误诊率.

  • 多层螺旋CT在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黄伟康;唐西平

    咽旁间隙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咽旁间隙肿瘤的复杂性 ,也自然成为影像学诊断的难点部位之一[1].发生咽旁间隙肿瘤常见是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 ,其次为神经鞘瘤[2].从CT上详细了解肿瘤的部位、范围、大小、肿瘤边缘以及周围组织结构关系 ,对临床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经临床病理证实9 例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6 例神经鞘瘤 , 对其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 ,以提高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和神经鞘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水平.

  • 超声引导下芯针穿刺活检在咽旁间隙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严星;曲高雅;陈志峰;安飞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芯针穿刺活检在咽旁间隙肿瘤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12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颈部经皮芯针穿刺活检,9例行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随访1个月~3年.结果 本组11例获得阳性结果,阳性率91.67%;8例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芯针穿刺活检具有微创、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准确率高的优势,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经口内径路咽旁间隙肿瘤摘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分析

    作者:刘艳;巫菊芳;周建设;邓秋优;曾庆玲;朱周平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口内径路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从病案室调取9例经口内径路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患者的病例,总结术前、术后的观察内容及护理方法,分析护理效果。结果:9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术前、术后观察内容全面,护理方法得当,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护理人员对咽旁间隙肿瘤患者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径路探讨

    作者:缪爱林;徐普庆;邱椿林

    咽旁间隙肿瘤发病率较低,治疗以手术为主,但肿瘤类型多样,解剖结构复杂,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临床上对这部分病人的治疗相当慎重,并进行各种术式的探讨,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1994年-2002年7月我院收治的咽旁间隙肿瘤42例手术情况如下:

  • 两种入路摘除咽旁间隙肿瘤临床研究

    作者:罗兴谷;江青山;廖剑绚;卢永田

    目的:比较内镜辅助口内入路与颈部入路摘除咽旁间隙肿瘤的疗效,探讨内镜辅助口内入路的适应症、优点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2-01—2015-06间收治的23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病历资料,根据肿瘤的位置、肿瘤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分成观察组7例(采用内镜辅助口内入路)和对照组16例(采用经颈部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27.00±9.08) min,术中出血(86.00±12.94)mL,住院时间(5.80±0.84)d;对照组手术时间(128.00±11.46)min,术中出血(235.67±15.80)mL,住院时间(9.07±0.88) d。两组患者肿瘤均完全切除,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0.5~3年均无复发。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内镜辅助口内入路较颈部入路在减少术中出血、缩短住院时间方面有明显优势。内镜辅助口内入路大的优点是能保存颜面部美观,适用于位于颈动脉鞘内侧及前内侧良性肿瘤的摘除。

  • 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

    作者:石小玲;陶磊

    近几年随着内镜、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的发展,头颈部肿瘤的微创手术逐渐增多.目前关于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人路也逐渐有了变化,内镜辅助、机器人辅助经口人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的术式引起了耳鼻喉科医师的关注.国内外关于在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机器人辅助经口入路的临床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咽旁间隙肿瘤近几年的手术人路进展展开综述.

  •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王薇

    头颈部肿瘤中,位于咽旁间隙者并不多见.由于病变部位深,症状较隐蔽,早期不易发现.为及时诊治咽旁间隙肿瘤,现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作一复习.

  • 咽旁间隙肿瘤的治疗

    作者:万光勇;赵峰;刘太生;张阿男;张明宾

    原发于咽旁间隙以及发生于相邻组织而累及咽旁间隙的肿瘤的手术治疗,文献中屡有报道[1~3],其肿瘤多为神经源性肿瘤及涎腺肿瘤.特别是发生于咽旁间隙的肿瘤,在早期常难以发现,当患者咽侧壁出现膨隆,颈侧出现肿块,以致于影响其吞咽,呼吸或者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时才得以发现.1989~1999年,我科收治了咽旁间隙和累及咽旁间隙的肿瘤患者35例,现报道如下.

  • 咽旁间隙神经鞘瘤手术策略探讨

    作者:马静;徐进;陈曦;董伟达;邢光前

    目的 探讨在治疗咽旁间隙神经鞘瘤(PPSN)过程中相关手术策略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PPSN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径路 、切除方式 、内镜辅助的选择进行分析.结果经颈入路PPSN除切术20例,其中5例行包膜内切除,1例同时采用内镜辅助.经口入路PPSN切除术5例,其中1例行内镜辅助下包膜内切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无局部复发.术后并发伸舌偏斜4例,口角歪斜1例,声音嘶哑2例.经治疗术后3~12个月并发症缓解或消失.结论 对 PPSN患者的手术入路 、切除方式 、内镜辅助 、神经功能监测等相关手术策略应灵活选择应用 .

42 条记录 1/3 页 «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