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1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章超;杨见明

    目的 探讨咽旁间隙病变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分析2010年1月—2017年5月该院共收治的21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术前进行MRI及CTA或增强CT检查,了解肿瘤大小,与二腹肌后腹及颈鞘的关系.结果 21例中,其中17例行颈侧切开径路,完整切除肿瘤17例.1例复发,术后1年,考虑恶变可能.2例经口腔内镜下切除.术后随访1年.2例未行手术,临床确诊为淋巴瘤,转入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结论 手术治疗是咽旁间隙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多数需颈侧入路可较好的暴露肿瘤,并完整切除瘤体,同时可根据肿瘤的位置及大小选择内镜下不同径路下肿瘤切除.

  • 二腹肌低频调制中频电针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舌骨位移的影响

    作者:彭继海;范小平;张雷;白文方;杜健茹;张鸣生

    目的:探讨二腹肌低频调制中频电针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舌骨垂直抬高及前移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期间脑卒中后存在舌骨上提障碍患者共45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成电针组、电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电针组采用连接低频调制中频针灸针刺激二腹肌前腹运动点加手法治疗,电疗组采用低频脉冲吞咽治疗仪加手法治疗,电疗时间及手法治疗各20min,对照组仅给予40min手法治疗,每日一次,疗程4周.收集治疗前后吞钡照影检查中舌骨抬高及前移的幅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吞钡照影检查结果显示,电针组与电疗组患者舌骨上抬及前移的幅度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电针组与电疗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电针组FOI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性提高(P<0.05);不仅FOIS评分和FOIS评分变化率分别比对照组两项指标都高,而且FOIS评分变化率与电疗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咽相吞咽障碍患者,采用低频调制中频电,连接一次性针灸针刺激二腹肌前腹运动点,能够有效上抬舌骨,减少喉渗透及误吸风险,改善咽相吞咽障碍患者进食能力,该方法安全可行,有临床应用前景.

  • 下颌外旋切除咽部巨大神经鞘膜瘤1例

    作者:孟黎平;宋昌湘

    患者女,28岁。以“发现左侧咽部无痛性肿块2年,进食梗阻感4月伴说话食管音”为主诉于1998年9月21日入院。1997年曾在外院行双扁桃体摘除术。检查:左软鄂及咽侧壁隆起,咽腔缩小1/2,左颌下角后方肿大,触之与咽腔肿块相连,质软、无压痛。CT扫描提示:左咽旁间隙巨大软组织肿块(5.2cm×5.9cm×6.0cm)上达颅底,下达舌骨水平,左颞骨、茎突向外推移。诊断:左侧咽旁间隙新生物。9月24日在全麻下行“下颌外旋咽部新生物摘除术”。自乳突尖斜向前下至舌骨水平,继水平向前,而后向前上至颏下中点作皮肤切口,切开皮下组织,颈阔肌,暴露下颌腺,二腹肌前后腱,在平舌骨水平分离胸锁乳突后向外牵拉,显露颈动脉鞘,找出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向上分离颈内、外动脉至二腹肌深处,于舌动脉与甲状腺上动脉之间结扎颈外动脉。自下唇中线作皮肤切口达颏下与颈部切口相交,切开龈、唇侧粘膜,向两侧分别翻起颏部骨膜约2cm,于两内切齿间用线锯切开下颌骨,分离颌下腺,剪断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茎突舌骨肌韧带及部分颏下肌,于口内将舌拉向对侧,自双颌下腺管口间向后切开同侧口底粘膜至舌腭弓。因颌下腺影响视野予摘除,游离下颌骨向外牵拉,清楚暴露肿瘤。于左侧咽部隆起处纵形切开粘膜肌层,沿肿瘤包膜钝性分离,探查肿瘤底位于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分叉上,顶位于颅底,后达颈锥前,内近咽腔中部,外达茎突,游离颈内动脉向内牵拉,当游离肿瘤包膜分离至外上后方时,出现心跳急骤下降,血压下降为“0”,停止手术后1分钟心跳血压恢复正常。于是打开包膜,将包膜内肿瘤分次取出,上后方活动性出血处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包膜缝扎,如此操作心跳血压无异常变化。缝合咽部、口底粘膜,于下颌骨离断处钻孔,对位钢丝结扎,逐层缝合咽部切口,置负压引流,加压包扎。术后病理学诊断为:神经鞘瘤。术后发生声嘶,饮水呛咳,伤口感染,1个月后完全恢复。随访1年未见复发。

  • 肩胛舌骨上颈清除术

    作者:毛驰;俞光岩

    根治性颈清除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 RND)是指将一侧颈部含淋巴结之组织全部清除(Ⅰ至V区之淋巴结),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肩胛舌骨上颈清除术(supraomohyoid neck dissection, SOND)是指有选择地整块清除口腔鳞癌患者颈部有可能发生转移的淋巴结,如颏下淋巴结和颌下三角之淋巴结(Ⅰ区),颈二腹肌和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群及位于颈丛皮支前方和肩胛舌骨肌上方之淋巴结(Ⅱ区和Ⅲ区).此型颈清除术的显著特点是保留了胸锁乳突肌、脊副神经及颈内静脉[1].``

  • Pirogoff三角: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路彤彤;赵怡芳;张文峰

    Pirogoff三角是指颌下三角内的由舌下神经、下颌舌骨肌后缘和二腹肌后腹(或中间腱)共同围成,以舌骨舌肌为底的一个小的三角区.据Homze统计,Pirogoff三角的出现率为58.2%,当舌下神经低于二腹肌中间腱上缘时,该三角即不存在[1].Pirogoff三角一直是舌动脉结扎常选择的部位,鉴于它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本文就该三角的解剖及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 面神经颅外段的走行分布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刘安堂;江华

    面神经起于桥脑下部的面神经核,自茎乳孔出颅后称面神经颅外段.面神经是面部主要运动神经,支配包括颈阔肌的面部表情肌、茎突舌骨肌及二腹肌后腹[1].在颅外的行程中又因穿经腮腺而分为腮腺前段、腮腺内段和腮腺后段.

  • 双侧二腹肌前腹多头起始变异1例报告

    作者:段维轶;徐海;李威;王洋

    报道1例尸解标本双侧二腹肌前腹呈多头起始,并伴有下颌舌骨肌起点的变异.

    关键词: 前腹 二腹肌 变异
  • 牵张延长下颌骨对二腹肌纤维型构成影响的研究

    作者:肖文林;尚伟;诸葛春耕;李宁毅

    目的:研究牵张延长下颌骨前后二腹肌的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应用肌球蛋白ATP酶(pH9.4)染色法,观测了牵张前后8只狗的二腹肌肌纤维类型,并用VIDAS图像分析仪测量其横截面积.结果:ATP酶染色,二腹肌肌纤维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纤维数量较Ⅱ型纤维少.牵张延长下颌骨后,Ⅰ型纤维数量显著性增多,Ⅱ型纤维数量显著性减少.牵张成骨后Ⅰ型纤维、、Ⅱ型纤维的横截面积与术前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牵张延长下颌骨后,与牵张方向平行的二腹肌肌纤维型分布发生了与功能变化相适应的改变.

  • 茎突舌骨肌合并下颌舌骨肌变异一例

    作者:杨传维;陈志国;周传坤;马建军

    在制作1个成年男性左侧面三叉神经标本的过程中,见其茎突过长、茎突舌骨肌止于二腹肌,并出现副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额外头.此种同时存在多处变异的现象极罕见,查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 下颌下腺导管变异一例

    作者:夏春波;蒋常文;秦小云

    下颌下腺导管变异较少,笔者在解剖1具男性尸体时发现其有多支导管的变异,现报道如下.对一具男性尸体解剖,发现其右侧下颌下腺导管变异较大,从下颌下腺深面发出3支下颌下腺导管,其管径分别为2.8 mm、3.1 mm和3.3 mm,导管长度约为5.5 cm,其中第3支在距起点1.5 cm处又分为2支,行于舌神经和舌下神经之间的舌骨舌肌表面,于二腹肌中点后上方进入下颌骨深面.进一步追踪发现,3支导管共同开口于右侧舌下阜,左侧下颌下腺导管未见异常.

  • 肩胛舌骨肌变异一例

    作者:吕梦翔

    在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进行尸体解剖时,发现澳大利亚籍成年男性右半侧头颈部上,右侧的肩胛舌骨肌走行变异。此肌有正常起自肩胛骨上缘和肩胛横韧带的下缘,肌纤维斜向内上方,于胸锁乳突肌的深侧,在第七颈椎水平,移行为中间腱。其上腹走行异常,先在颈内静脉的外则,肌纤维从后外下斜向前内上方,越过颈动脉鞘和舌下神经的浅面,再经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的深面,在第二颈椎的高度,经颈内动脉的前方,肌纤维编人咽中缩肌。检索未曾见到这种变异在国内外报道。舌咽神经绕过茎突咽肌的后缘,经颈内动、静脉之间,越过茎突咽肌的浅面及咽中缩肌时,支配此肌(咽中缩肌)并有肌小支下行分布在变异的肩胛舌骨肌上腹的止点处,但神经的纤维性质没有进一步研究。

  • 耳影像学与临床(八)

    作者:迟放鲁

    图67到图71内耳和面神经结构消失,主要显示乳突后部的气房结构,乳突的截面积逐步缩小,天盖缩小,中颅窝和后颅窝增大.乙状窦逐渐向后移,乳突尖下移,二腹肌嵴随乳突尖的扩大而向内下移位.

  • 面神经手术(耳显微外科<十六>)

    作者:王正敏

    面神经病理生理面神经功能面神经是运动和感觉混合神经.司运动、分泌运动、味觉和深感觉.面部诸表情肌、茎突舌骨肌、二腹肌后腹、耳后肌和镫骨肌,受起白面神经运动核离心纤维支配.

  • 腮腺手术中面神经主干定位的新方法

    作者:李慧;庄跃宏;彭小伟;李赞;周晓;宋达疆;周波;吕春柳;欧延;彭文

    目的 试图探索定位面神经主干的新方法,指导腮腺手术中面神经的解剖与保护.方法 通过冰冻尸体解剖及临床研究,测量面神经主干与下颌骨后缘及周围解剖标志点的解剖学关系.将临床病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通过不同的面神经定位方法对面神经进行解剖,比较两组之间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的差异.结果 尸体解剖与临床研究测量AO距离(t=1.114,P=0.272)和α角(t=1.416,P=0.16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研究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方面分别为(10.4 ±5.3)min和(23.0±6.7) min,出血量分别为(11.0±3.5)ml和(45.5 ±6.4)ml;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本研究得到的定位面神经主干的新方法,有利于安全、快速地解剖面神经主干,对于临床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 二腹肌针刺电刺激联合嗓音训练治疗主动脉弓部手术后吞咽及嗓音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彭继海;范小平;任庆宜;张鸣生;杜健茹;汤惠冰

    目的 探讨二腹肌针刺电刺激联合嗓音训练对主动脉弓部手术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 2014年 10 月至 2017年 11 月连续 42 例主动脉弓部手术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分层随机化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21 例.其中观察组中男 17 例、女 4 例,年龄(51.0±6.5)岁.对照组中男 18 例、女 3 例,年龄(49.8±7.3)岁.观察组进行二腹肌针刺电刺激联合嗓音训练(2 周,每天一次,每次各 20 min),对照组进行吞咽健康宣教及康复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纤维喉镜、经口摄食功能评估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进食量表及计算机嗓音分析等客观评估指标.结果 观察组经过二腹肌针刺电刺激联合嗓音训练后患者呛咳明显减少,纤维喉镜下左侧声带闭合程度较治疗前显著性提高;患者 FOIS 进食量表分数较治疗前显著性提高(6.30 vs. 4.60,P<0.05),声门闭合程度较治疗前显著性改善(1.00 vs. 1.70,P<0.05);两组患者嗓音嘶哑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基频微扰(0.60%±0.96% vs. 1.99%±1.86%,P=0.033)、振幅微扰(2.47%±4.26% vs. 5.89%±3.66%,P=0.043)、长发声时间[(15.31±9.10)s vs. (3.72±8.83)s,P=0.006]、长大音发声时间 [(9.30±5.73)s vs.(2.32±2.99)s,P=0.039]、噪谐比(23.99±10.17 vs. 9.98±9.37,P=0.006)以及谐噪比(0.03±0.02 vs. 0.17±0.23,P=0.019)6 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二腹肌针刺电刺激联合嗓音训练可以明显改善主动脉弓部手术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促进嗓音恢复,提高患者进食及交流能力.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