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探讨退变性与峡部裂性两组腰椎滑脱症患者的CT诊断特点

    作者:祖亮

    目的:探究并观察退变性与峡部裂性两组腰椎滑脱症患者的CT诊断特点。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1月—2016年1月接收的腰椎滑脱症患者92例,按照患者的腰椎滑脱症的类型分为退变性组和峡部裂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CT诊断特点。结果在退变性组中,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峡部的缺损,但有48例出现“假性椎间盘托出征”。在峡部裂性组中,26例为双侧峡部裂,13例为单侧峡部裂,3例为不完全性峡部裂。峡部裂性组的腰椎滑脱程度明显比退变性组严重,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变性组和峡部裂性组的关节囊钙化、关节面增生化、椎间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和椎小关节面矢状面改变的人数分别为37、50、26、41例和3、13、0、4例。退变性椎间关节病变情况明显比峡部裂性组严重,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退变性组和峡部裂性组的椎间隙狭窄、椎间盘变性膨出和椎间盘空征的人数分别为43、37、21例和4、9、2例。退变性椎间盘病情明显比峡部裂性组严重,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诊断显示峡部裂性患者的腰椎滑脱程度高于退变性患者,退变性患者的椎间关节和椎间盘病变情况均比峡部裂性患者严重。通过观察CT诊断结果及相关特点,可以确诊腰椎滑脱患者的具体类型。

  • 4招防止"电视性腰痛"

    作者:柳伟

    老人在家的时候较多,看电视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但是老年人往往腰椎已有不同程度的退变性变化,加之在看电视时体位不正,平时又很少活动,故腰痛表现尤为突出,这被称为是"电视性腰痛".

  • 激光针治疗多发性肌炎20例

    作者:张和平

    多发性肌炎是一种病因不明,以肌肉无力为主要症状的肌肉退变性炎性肌病,临床一般均以激素为主进行治疗,但其效果多仅为一时性缓解.笔者采用激光针治疗本病20例,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 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作者:邹坤明;张森;张卫东;郑哲

    目的 探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6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53例用减压切除的棘突、椎板制成骨粒植骨,15例因切除骨量不足同时取自体髂骨.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减轻,56例获18个月随访,腰腿痛症状完全缓解者49例(87.50%),7例遗留轻度腰痛和/或下肢轻度麻木,56例经6个月以上随访,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 本方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彻底,同时又解决了因退变和手术可能引起的腰椎不稳,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作者:贾金忠;尹建华;任兰芝;李万军;贾利民;康旭阳;任兰芝

    目的:提高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方法:分析42例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总结再次手术的治疗体会.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42例中,优21例,良11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76%.结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多样,应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CT引导下的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老年人腰椎间孔狭窄

    作者:钱宇;金柏军;徐国健;赵振华;范顺武;洪盾

    临床上对老年性腰椎问孔狭窄的各种治疗方法都尚在初步摸索之中.我们采用CT引导下的选择性腰神经根阻滞技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间孔狭窄,获得了初步经验,报告如下.

  • 腰椎椎间融合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作者:张蕾;吴伟;程劲;肖国庆;钟喜红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对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7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9~24个月,术后腰椎JOA评分22~29分,平均26分,治疗后评分改善优良率达86.7%.Denis腰痛分级评分:P1 36例(46%),P224例(30%),P3 19例(24%).结论 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远期疗效满意.

  • 退变性下腰椎再手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邵高海;钟斌;李波;王群波

    目的 探讨退变性下腰椎再手术的原因及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退变性下腰椎手术失败45例再手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失败原因包括非医源性因素和医源性因素.临床疗效评价参照邹德威"0-9"分临床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优良率为88.58%.结论 退变性下腰椎再手术必须是定位准确,病因与前次手术密切相关,尽可能保留椎弓根的完整性,减压彻底,良好的植骨融合,尽可能恢复脊柱正常负重力线.

  • 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作者:柳根哲;徐林;李春根;俞兴;毕连涌;孙旗;李鹏洋;权学民

    目的 探讨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 对272例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行手术治疗,椎板问开窗减压55例(A组),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减压69例(B组),全椎板切除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横突间自体植骨148例(C组).结果 244例获得随访似6~45个月,平均25.8个月,A、B、C组优良率分别为78.8%、75.9%、81.3%.结论 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特殊的临床特点,手术风险高,应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可减少并发症.

  • 改良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

    作者:陈建华;王盛海;杨波;李维;张亚林;旦明清

    目的 研究改良TLIF(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56例采用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并辅以相应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本组获随访12~18个月,改良TLIF临床优良率分别为94.6%,高于传统PLIF(后路椎间融合术)与TLIF术式.结论 改良TLIF简化操作环节,相对扩大适应证,该入路安全、可行,减压彻底并有效降低硬膜囊及神经根损伤风险,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有效的方法.

  • 减压后原位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作者:田小武;张贤;陈剑峰;朱国华;戴训刚

    目的 探讨减压后原位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利用后路椎管狭窄节段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原位固定,自体髂骨椎间植骨治疗5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结果 术后随访48例,下肢症状完全缓解者46例(95.83%),腰痛完全缓解者41例(85.42%).随机抽取10例术后1年以上患者行CT三维重建,示椎间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后原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既可以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又可解决因关节突关节退变而引发的腰痛.

  • Cage在腰椎外科的应用

    作者:郭钧;陈仲强

    对于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退行性腰椎滑脱及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等疾病,在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病例行腰椎融合术是目前可靠的技术,而大量的生物学文献也证明,椎体间融合较后路及后外方融合在理论上有更多的优点.近十年来,用各种材料制成的椎体间融合器(简称Cage)已广泛的用于腰椎的椎体间融合,并取得了优良的临床效果.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 全椎板切除治疗老年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

    作者:荆珏华;钱军;田大胜;吕浩;许信忠;汤健

    目的:总结颈椎全椎板切除治疗老年颈椎管狭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3例老年颈椎管狭窄患者行颈椎全椎板切除术.全部患者随访2~7年,平均随访3.2年.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9.5分,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4.6分,改善率为82.6%,其中优14例,良3例,可2例,差4例.结论:颈椎全椎板切除术是治疗老年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手术简便,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退变性腰椎侧弯伴骨质疏松的治疗对策及疗效观察

    作者:于泽;董乐乐;刘宇;吕国栋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非手术治疗,后路单纯减压,减压加融合,减压矫形加融合等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0年6月至2010年9月,我院收治退变性腰椎侧弯并进行随访患者60例,其中非手术治疗10例(均为骨质疏松患者),以腰痛症状为主,神经压迫症状及间歇性跛行较轻,手术治疗50例(骨质疏松患者40例,平均年龄65岁,Cobb角大于15度,均伴有神经压迫症状或严重间歇性跛行,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采用单纯减压10例,减压加侧后方植骨内固定28例,矫形加减压加侧后方植骨内固定12例,采用OD 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标准[1],以治疗后改善率表示对患者治疗前后随访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对60例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随访时间6 ~36个月,平均26个月.非手术组10例,治疗效果基本满意;手术治疗组50例,其中48例患者取得满意疗效,另外2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牵拉症状,6个月后恢复;非手术治疗组在随访期间ODI评估较治疗前有改善,手术治疗组术后ODI评估在随访期间较术前也有明显改善,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治疗后均取得比较理想效果.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治疗上全面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骨骼质量、症状的程度、神经损害和畸形的进展与否等因素,应该首先考虑非手术治疗,特别是对于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而不能耐受手术者,更严格把握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治疗也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中椎管狭窄程度、侧凸角度、患者全身情况,以及患者意愿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手术治疗效果是否满意,与减压是否彻底、不稳阶段是否达到稳定,有重要关系,矫形程度对手术治疗效果影响没有决定意义.

  • 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研究

    作者:刘勇;刘臻;朱锋;朱泽章;钱邦平;王斌;俞杨;邱勇

    目的:研究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就诊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共58例,其中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29例,男9例,女20例,年龄23~67岁,Ⅰ度滑脱22例、Ⅱ度7例,L4滑脱16例、L5滑脱13例;退变性滑脱(退变组)29例,男5例,女24例,年龄45~85岁,Ⅰ度滑脱22例、Ⅱ度7例,L3滑脱3例、L4滑脱23例、L5滑脱3例.峡部裂组和退变组患者ODI评分分别为25.5分和22.0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两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指标,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同时测量两组病例的腰椎滑脱角、滑脱率以及滑脱距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峡部裂组患者LL、TK和滑脱角分别为52.2°±10.9°、25.3°±11.1°、9.9°±6.4°,明显高于退变组的44.2°±15.4°、23.4°±12.6°、6.0°±3.9°(P<0.05);退变组患者SVA为30.6±40.6mm,明显高于峡部裂组的4.6±24.9mm (P<0.01).两组患者的骨盆形态学参数PI(峡部裂组53.9°±11.5°,退变组55.8°±10.8°)、PT(17.0°±8.3°,22.9°±7.2°)、SS(36.9°±8.7°,33.4°±9.9°)以及腰椎滑脱率[(21.8±9.8)%,(19.7±7.8)%]、滑脱距离(6.2±2.7mm,5.6±1.9mm)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具有相似的骨盆形态,但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较退变性滑脱症患者表现为更大的胸椎后凸、腰椎前凸以及滑脱角.

  • 腰椎退变性滑脱临床与影像学分型的可信度与可重复性分析

    作者:张奎渤;刘辉;王建儒;李思贝;陈涛;李国威;黄宗文;郑召民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临床与影像学(CARDS)分型的可信度与可重复性,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CARDS分型为标准,由5位研究者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49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进行独立分型,1个月后再次独立分型.收集结果,分别行不同观察者间可信度和同一观察者内可重复性分析,计算Kappa值与Spearman相关系数.结果:共计490例次分型中,包括A型74例次(15%),B型167例次(34%),C型187例次(38%)和D型62例次(13%).5位研究者在第1次测试中对椎间隙高度、后凸畸形、滑脱距离及终分型判断一致的百分比分别为77.6%~93.9% (89.6%)、69.4%~91.8% (86.6%)、67.3%~81.6%(77.5%)和65.3%~81.6% (74.1%);可信度Kappa值分别为、0.764、0.719、0.596和0.641;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564、0.612、0.576和0.589.同一研究者前后两次测试中对椎间隙高度、后凸畸形、滑脱距离及终分型判断一致的百分比分别为85.7%~98.0% (94.7%)、89.8%~95.9% (92.1%)、77.6%~91.8% (87.5%)和75.5%~87.8%(82.4%);其可重复性Kappa值分别为0.857、0.842、0.779和0.804;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714、0.702、0.689和0.645.结论:CARDS分型应用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极佳的可重复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国华;陈宗成;张顾议;吴启明

    目的:探讨依据术前制作的腰骶曲线模板经后路神经减压、非对称性闭合-开放式楔形截骨术(asymmetric closing-opening wedge osteotomy)矫正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31例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年龄65~78岁,平均72.3岁,因难以忍受的疼痛接受手术矫治,平均随诊4.1年,以术前、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问卷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术中没有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患者疼痛感明显及持续减轻.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显示Ll~S1前凸角度由后凸11.3°矫正至前凸50.5°(矫正61.8°),后凸畸形由64.3°矫正至前凸14.1°,侧凸畸形由48.9°矫正至8.3°,矢状面平衡由68.8mm矫正至27.1mm,骶股距(sacrofemoral distance)由59.3mm减至-5.1mm,骶椎倾斜角度(sacral inclination angle)由9.7°增至34.3°.大部分病例都可维持良好的矫正及临床结果,有8例(26%)发生交界后凸(junctional kyphosis).结论:闭合-开放式楔形截骨手术的三柱松解(3-column release),彻底的神经减压,尽可能的矫正畸形,以及重建脊柱、骨盆和身体重心(center of gmvity)的良好关系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成功的关键因素,单一后路手术可减少手术的危险,交界后凸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

  • 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症

    作者:胡三保;郭昭庆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症状严重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10月间行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用日本骨科学会(JOA)29分法对患者术前和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分,计算改善率,并对病程、年龄、术后Cobb角等因素与随访改善率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发生硬膜撕裂1例,修补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3例出现下肢神经损害症状加重,相应处理后1例完全恢复正常,1例部分恢复,1例无恢复.2例术后切口液化坏死,经清创置管冲洗,切口延迟愈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2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57个月,平均33.2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13.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0分,改善率平均为87.4%.改善率与病程、年龄、术后Cobb角等因素相关关系不显著.结论:腰椎后路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安全有效,病程、年龄等对术后远期改善率无明显影响.

  •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影像学的关系

    作者:胡三保;郭昭庆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与影像学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38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29分法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并对病程、年龄、退变椎数、侧凸Cobb角、椎体侧方移位等因素与JOA评分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8例患者均有腰痛,16例坐位腰痛;34例有根性症状;29例有腰部压痛;21例有根性体征;7例有大小便功能障碍,其中3例行走后出现尿失禁.侧凸顶椎多位于L3(19例,50.00%)、L4(15例,39.47%);33例有侧向不稳定;38例均有小关节退变;36例存在椎管狭窄或椎间盘突出,超过60%的狭窄节段在L3/4、L4/5间隙.JOA评分平均13.47±4.89分,JOA评分与病程、年龄、退变椎数、侧凸Cobb角、椎体侧方移位等因素均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多有腰痛和根性症状,其症状及根性体征源于狭窄和/或局部不稳定,而非侧凸或侧方滑移的轻重.

  • 腰椎棘突间装置临床应用疗效不佳及其原因分析的研究进展

    作者:邹飞;王洪立;姜建元

    腰椎棘突间装置在解决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椎间盘源性腰痛、腰椎小关节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等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1~3].然而,潜在的问题与不足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也逐渐显现,有必要对其进行归纳总结.腰椎棘突间装置包括国内外常用的X-STOP、Wallis、Coflex和DIAM以及应用相对较少的Aperius、Inspace和Superion等,从生物力学角度可分为半限制型与非限制型两大类[4],有学者称之为腰椎棘突间分离与稳定装置.虽然两者之间作用特点、临床应用指征略有差异,但考虑到目前对腰椎棘突间装置应用疗效不佳的临床报道和原因分析相对有限,因此笔者将一并对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145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