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感染性休克患者经皮氧分压与血乳酸的相关性

    作者:徐靓;严静;龚仕金;叶聪;王敏佳;戴海文

    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经皮氧分压(PtcO2)与血乳酸的相关性.选5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6 h持续监测PtcO2,并于0 h、6 h行动脉血气分析.分析PtcO2与血乳酸、乳酸清除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6 h内PtcO2的小值与6 h乳酸、乳酸清除率相关(r=-0.445,P=0.001;r=0.325,P=0.014),6 h内PtcO2<40 mmHg(1 mmHg=0.133 kPa)的时长与6 h乳酸、乳酸清除率相关(r=0.446,P=0.001;r=-0.341,P=0.010).以PtcO2小值≤29 mmHg预测乳酸清除率<20%的灵敏度为85.2%,特异度为65.5%.6 h乳酸清除率≥20%者,PtcO2小值显著高于6 h乳酸清除率<20%者,同时PtcO2<40 mmHg的时长小于后者.6 h内PtcO2出现显著下降或长时间维持在较低水平者将伴随6 h乳酸水平的增高或乳酸清除率的下降.

  • 吸烟对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经皮氧分压的影响

    作者:杨兵全;李鹏;孙子林;殷汉;刘德林;何花;徐娟

    目的 评估吸烟对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经皮氧分压(TcPO2)的影响,探讨戒烟是否有助于其TcPO2的改善.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男性T2DM患者120例,根据吸烟史分为吸烟(CS)组、戒烟(QS)组及不吸烟(NS)组,每组均40例.分别测定和比较静息平卧状态与5 min平板运动后各研究对象的足背及胸部TcPO2.基线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运动前后各参数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1)静息平卧状态:CS组足背TcPO2(36.12±10.25)mmHg(1 mmHg=0.133 kPa),较NS组(55.46±7.32)mmHg和QS组(41.05±11.23)mmHg明显下降(F=1.145、2.221,均P<0.05),QS组与NS组间Tc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58,P>0.05);CS组、QS组及NS组双侧灌注指数(BPI)分别为0.78±0.16、0.81±0.17、0.89±0.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125,P>0.05).(2)5 min平板运动后20 min内,3组的胸部TcPO2均呈升高趋势,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aldχ2=3.212,P>0.05);与NS组的足背TcPO2(B=0)比较,CS组(B=-46.823)及QS组(B=-38.267)均显著降低(Waldχ2=8.263、6.078,均P<0.05),而CS组与Q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aldχ2=0.512,P>0.05).结论 吸烟可导致男性T2DM患者下肢TcPO2明显下降;戒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此损害,但并不能完全消除.

  • 经皮氧分压监测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公茂伟;米卫东;傅强;刘靖;张宏

    目的 评价经皮氧分压(TcPO2)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在全麻下实施骨科手术的患者进行持续TcPO2监测,分别在吸入氧浓度(FiO2)为21%、40%、70%与100%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并与动脉血氧分压(Pa02)进行对比,比较4组不同FiO2的经皮氧分压指数(TcPO2/PaO2).结果 在不同吸入氧浓度的条件下,TcPO2与PaO2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FiO2为21%时TcPO2与PaO2相关系数r=0.599(P<0.01),FiO2为40%时r=0.715(P<0.01),FiO2为70%时r=0.718(P<0.01),FiO2为100%时r=0.708(P<0.01).4组TePO2/PaO2/无显著性差异(P=0.063).结论 TcPO2/能够较准确地反映PaO2/的变化趋势,并且TcPO2/PaO2可有效地反映组织灌注,经皮氧分压监测技术在临床麻醉中应用具有可行性.

  • 静脉顺行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皮氧分压对下肢静脉性溃疡静脉病变诊断价值的分析

    作者:马龙;万圣云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顺行造影(AV)、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经皮氧分压(TcPO2)对明确下肢静脉性溃疡静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分析AV与CDUS两种检查结果,对53例共54条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肢静脉病变的解剖资料进行分析,另对10例溃疡周边皮肤及对侧同一截面正常皮肤行TcPO2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V与CDUS两种检查方法对明确下肢静脉性溃疡静脉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0.658,有较高一致性。溃疡周边皮肤与对侧正常肢体同一截面皮肤经TcPO2测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V与CDUS均可作为下肢静脉性溃疡静脉病变的可靠检查方法,两者协同诊断率高。TcPO2是检测局部微循环状态的有力手段,可能作为预测静脉性溃疡发生、发展及预后情况的可靠指标。

  • PtcO2联合Lac在创伤性休克不同时期中的诊断意义

    作者:张梓辉;刘兴国

    目的 探讨PtcO2联合Lac在创伤性休克不同时期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2016年5月~2018年1月创伤性休克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分为休克代偿期组,轻度休克组,中度休克组.所有患者检测入组时、复苏后1h、复苏后2h以及复苏后3h的PtcO2及Lac.比较三组不同时间点PtcO2及Lac水平变化;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不同时间点PtcO2及Lac水平.结果 复苏后休克代偿期、轻度休克组与中度休克组患者收缩压、PtcO2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时间点休克代偿组的收缩压、P t c O 2均显著高于轻度休克组与中度休克组,轻度休克组显著高于中度休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休克代偿期、轻度休克组与中度休克组患者Lac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时间点休克代偿组的Lac水平均显著低于轻度休克组与中度休克组,轻度休克组显著低于中度休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代偿组完美复苏率显著高于轻度休克组与中度休克组,轻度休克组显著高于中度休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休克组死亡率显著高于休克代偿组与中度休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美复苏组不同时间点PtcO2显著高于复苏后伴并发症组与死亡组,Lac显著低于复苏后伴并发症组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越重PtcO2越低,Lac水平越高,经过复苏治疗后,PtcO2呈上升趋势,Lac呈下降趋势;复苏效果越好的患者PtcO2水平越高,Lac水平越低.

  • 彩色编码血流成像在严重下肢动脉缺血腔内治疗前后循环变化的评估价值

    作者:苏浩波;楼文胜;顾建平

    目的 探讨彩色编码血流成像技术(Syngo iFlow)评估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前后患肢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及其与传统临床疗效评估方法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京市第一医院介入科接受介入腔内治疗的2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0例、女11例,年龄58~85(72 ±6)岁,股腘动脉TASCⅡB/C型病变.收集术前、术后完整的患肢循环状况的评估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体征(疼痛、冷感、跛行)评估、踝臂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2)测量等,评价手术疗效.运用Syngo iFlow对术前术后患肢足踝部达峰时间(TTP)值进行测量,评价肢端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采用t检验和Spearman等相关分析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Syngo iFlow和传统临床评估方法对腔内治疗前后患肢循环改善评估的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 21例患者通过腔内治疗成功修复股腘动脉段重度狭窄及闭塞病变.术前传统临床方法评估:疼痛评分(0.48±0.68)、冷感评分(2.71±0.72)、跛行评分(2.86±0.85)、ABI(0.33±0.07)、TcPO2(26.83±3.41)mmHg(1 mmHg =0.133 kPa);术后1周评估:疼痛评分(2.57±0.93)、冷感评分(0.33±0.48)、跛行评分(0.90±0.54)、ABI(0.69 ±0.11)、TcPO2(53.75±3.60)mmH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均有显著改善.Syngo iFlow评估:术前足踝水平点测量TTP值(14.07±1.77)s,术后足踝水平点测量TTP值(10.43±2.05)s;术前足踝水平区域测量TTP值(18.75±2.72)s,术后足踝水平区域测量TTP值(15.38±2.78)s,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后该区域血流灌注明显改善.Spearman相关性分析足踝部点测量△TTP和△ABI、△TcPO2之间呈正相关(r=0.65,0.73,均P<0.05);区域测量△TTP和△ABI、△TcPO2之间呈正相关(r=0.60,0.60,均P<0.05).结论 Syngo iFlow彩色编码血流成像技术可以用来实时量化分析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血管成形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其评估结果与传统临床疗效评估方法具有一致性.

  • 骨髓动员后自体骨髓源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作者:李学锋;沈振亚;谷涌泉;张建;俞恒锡;郭连瑞;佟铸;崔世军;吴英峰;汪忠镐

    目的 探讨骨髓动员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2例(15条患肢)下肢严重缺血的TAO患者先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刺激骨髓3~5 d后,抽取骨髓血150~200 ml,经分离纯化后采用下肢肌肉注射法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采用主观指标包括患肢疼痛和冷感以及客观指标包括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2)和足部溃疡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移植2个月后疼痛缓解率为86.7%(13/15),冷感缓解率为93.3%(14/15).移植前ABI为0.38±0.05,移植治疗后2个月为0.61±0.14(t=-6.34,P<0.05),ABI改善率66.7%(10/15).TcP02移植前为(27.47±2.85)mm Hg,移植治疗后2个月为(43.53±8.38)mm Hg(t=-7.03,P<0.05),TcPO2改善率为93.3%(14/15).9条肢体溃疡改善8条.经平均10个月随访,患者主观症状改善率为80.0%(12/15);客观指标ABI为0.57±0.13(与移植前比较,t=-5.33,P<0.05),TcPO2为(42.07±7.81)mm Hg(与移植前比较,t=-7.80,P<0.05),溃疡愈合率达66.7%(6/9),有2例2条患肢溃疡无改善,无死亡及高位截肢者.所有患者经常规检查未发现视网膜增生、恶性肿瘤、心肌梗死、脑梗死、血管瘤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骨髓动员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具有抽取骨髓血少、单个核细胞量多和安全性高等优点,可能是一种新而有效的治疗TAO手段,尤其对改善患肢症状及促进溃疡的愈合效果明显.

  • 软坚清脉方对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经皮氧分压的影响

    作者:王健;奚九一;赵兆琳;符伟国;王玉琦

    目的:观察软坚清脉方对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经皮氧分压(TcpO2)的变化.方法:将100例患者分设软坚清脉方组50例(85肢)、丹参对照组40例(71肢)、多烯康对照组10例(16肢),分别对患肢进行TcpO2进行临床疗效动态对比研究.结果:三组患者膝以下部位TcpO2下降,氧弥散及微循环明显障碍.4周时,各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12周时软坚清脉方组治疗前后于患肢远端TcpO2差异显著(P<0.01),且优于两对照组(P<0.01).延长治疗24周时软坚清脉方组仍显示较好的优势(P<0.01),且对缺血严重部位疗效突出.结论:软坚清脉方有明显改善缺血肢体经皮氧分压作用;延长服药时间,则疗效更稳定、持久.

  • 臁疮四畔的中医证候与微循环检测

    作者:刘明;赵亚男;亓志刚

    目的:探讨臁疮四畔证型与四畔微循环的关系。方法:根据臁疮四畔辨证分型标准,将35例臁疮患者分为湿热蕴结组、瘀血内阻组、气血亏虚夹瘀组,检测疮周经皮氧分压及血流灌注量。同时选取11例下肢无病变者作为对照组,分析臁疮疮周微循环的改变及不同臁疮四畔证型与四畔微循环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湿热蕴结组、瘀血内阻组、气血亏虚夹瘀组的氧分压分别为(36.45±9.17)、(24.07±7.90)、(17.33±7.24)、(10.11±6.09)mmHg,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组、瘀血内阻组、气血亏虚夹瘀组、对照组的血流灌注量基线值分别为(288.29±75.18)、(125.50±35.13)、(115.11±26.95)、(75.64±19.25)PU0,血流灌注量变化率分别为(658.91±143.65)%、(153.21±67.23)%、(82.33±12.21)%、(71.44±5.73)%,其中瘀血内阻组与气血亏虚夹瘀组之间血流灌注量基线值与变化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余各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臁疮的微循环指标与臁疮的四畔证型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臁疮疮周经皮氧分压和血流灌注量的测定可以作为臁疮四畔辨证的微观指标,并使臁疮的四畔辨证更加细致化、深入化。

  • 经皮氧分压在预防及诊治糖尿病足中的作用

    作者:陈伟;姜利国;沙德潜

    目的 探讨经皮氧分压在糖尿病足预防及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发生糖尿病足溃疡者分组,将发生糖尿病足的患者再随机分为两组,对无糖尿病足组进行经皮氧分压测定,确定高危人群进行宣教;糖尿病足的其中1组在不同时期行经皮氧分压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指导治疗及监测治疗效果,另外1组糖尿病足组则采用传统检测手段.结果 120例糖尿病患者中,无糖尿病足患者72例,进行经皮氧分压测定筛选出14例高风险者;48例患有糖尿病足者,其中行经皮氧分压监测组比未行经皮氧分压组创面愈合率高,治疗周期缩短.结论 经皮氧分压在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治疗中能提高防治效果.

  • 经皮无创血气监测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张凤蕊;平芬;韩书芝;李萍

    经皮无创血气监测具有无创、持续、动态监测等特点,弥补了传统血气分析的许多不足.经皮氧分压、经皮二氧化碳分压与PaO2、PaCO2有很好的相关性,故能够反映患者PaO2、PaCO2的即刻变化,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许多领域中,为许多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经皮氧分压检查在糖尿病足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李艳;杨郁文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2011年全球糖尿病病人约为3.66亿人,由于寿命延长、肥胖、少动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模式的改变,全球糖尿病病人将达到5.52亿人以上[1]。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病人的常见并发症之一。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足治疗困难,但预防则十分有效,要求对所有的糖尿病病人进行足部检查[2]。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cPO2)是一种无创性血管病变检查手段,其测定方法是将加热的氧敏电极置于拟检测部位来测定局部组织氧分压,了解组织血液灌注情况。笔者采用激光多普勒仪 PeriFlux 5000系统PF5040 TcPO2探测仪检查糖尿病足,记录病人足部病变发生情况,探讨TcPO2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 经皮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PICU的应用与护理

    作者:华燕萍

    动脉血气分析中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能客观反映呼吸衰竭的性质和程度,是判断病人有无缺O2和CO2潴留的可靠方法.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患儿严密的血气监测是非常必要的,为实现这一目的以往需重复多次采动脉血做血气分析,这不仅增加了患儿痛苦,而且采血是有创操作,会增加患儿感染的机会,多次采血还可造成医源性贫血.经皮氧分压(TcpO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2)监测作为一种无创监护手段在欧美国家已广泛运用于新生儿监护室(NICU)[1],但国内少有相关文献的报道.目前由于TcPCO2、TcPO2测定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结果可靠等优点[2],2008年以来已在我科广泛应用.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局部注射联合腔内介入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作者:顾露;张姝梅;于翔;杨毅

    背景:研究表明外周血干细胞具有高度分化潜能,可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再生,改善侧支循环,从而达到治疗肢体缺血的目的。
      目的:观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腔内治疗结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治疗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50例,其中25例采取腔内治疗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组),另外25例只采取腔内治疗(对照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后1,6,12个月随访,记录患肢疼痛、冷感等主观评分,测定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跛行距离等客观指标。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治疗后踝肱指数均明显增加,尤其是治疗后1个月时增加显著,治疗后6,12个月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治疗后1,6,12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后经皮氧分压、跛行距离也明显增加,治疗后1,6,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治疗后1,6,12个月时联合组经皮氧分压、跛行距离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③治疗后12个月内患肢痛感和冷感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联合组改善更明显;④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出现低钙血症3例,移植后出现发热2例,局部渗血3例,对症治疗后好转;⑤结果表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行腔内治疗结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加速患肢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减轻患肢缺血症状,因此能取得比单独采取腔内治疗更好的临床效果。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

    作者:虞桂平;刘长建;陈国强;王忠;刘昭;王晓君

    背景: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血管再生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肢体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脚心血管外科及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血管外科于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35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抽取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沿下肢动脉走行路径进行多点注射,测定患肢疼痛程度、冷感缓解程度、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及皮肤溃疡或坏疽面积的改变,动脉造影观察血管新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疼痛评分: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2个月和1年的疼痛评分均较移植前有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2个月与移植后1年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冷感缓解程度:移植后2个月缓解率为51%,移植后1年缓解率为60%,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踝肱指数的变化:移植2个月踝肱指数均较移植前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踝肱指数较移植前有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经皮氧分压的变化:对经皮氧分压增加值进行比较,移植后2个月及移植后1年均较移植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与移植后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行走距离:移植后2个月和移植后1年的行走距离明显增加,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与移植后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溃疡创面的变化:移植后2个月和1年的溃疡面积均较移植前有缩小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⑦新生血管评价:移植后股动脉造影显示缺血下肢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的部位毛细血管增生明显,且与已有的毛细血管相互连接形成侧支循环,促进了缺血下肢的血液供应.

  • 高原训练期间经皮氧分压及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变化特点

    作者:朱欢;高炳宏

    背景:一般情况下经皮氧分压测定有氧能力水平越高,安静状态时值越高,训练过程中呈下降趋势,提示机体疲劳加深,肌肉缺氧程度加大,机能状态下降,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则反之。
      目的:分析6周高原训练期间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肱二头肌经皮氧分压、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变化特点与其训练负荷之间的关系。
      方法:将整个高原训练板块分为高原前、高原训练、高原后3个阶段,每周运动员休息时早晨空腹状态下使用PeriFlux System 5000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对10名男子赛艇运动员进行无创测试,测试指标包括经皮氧分压、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及乳酸值的变化;同时在上高原前1周及下高原后2周分别对运动员进行测功仪6 km及6级负荷测试。
      结果与结论:①高原训练中经皮氧分压、经皮氧分压/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呈现出“W”型变化趋势,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呈现“V”型变化趋势。②结果说明:高原训练“平原阶段储备体能、高原训练前期加量后期加度”的训练模式较为合理,可为今后高原训练提供一个较好的范式;经皮氧分压、经皮二氧化碳尤其是二者比值对评价运动负荷对运动员的刺激程度有着重要参考作用;经皮氧分压测定还量化了高原训练中运动员毛细血管的含氧量;建议将经皮氧分压作为一种无创性指标应用于运动员有氧能力变化的监测。

  • 经皮氧分压对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早期压力性溃疡发生的诊断价值

    作者:于彬彬;宁华秀;陈晓琳

    目的 探讨经皮氧分压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患者压力性溃疡(压疮)发生的预测作用,为临床压疮早期监测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8~12月,选取山东省滨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123例入住ICU超过48 h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压疮风险评估(Braden)量表对入住ICU 24 h内的老年患者完成压疮风险的首次评估,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患者骶尾部组织经皮氧分压(TcPO2),采用灵敏度、特异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等评价TcPO2对ICU老年患者早期压疮发生的预测效果.结果 后纳入的101例ICU老年住院患者的Braden评分为(14.23±1.71)分;至入住ICU第7天时,患者骶尾部组织TcPO2明显降低,特异度显著升高,灵敏度也较第一天时有所升高;人住ICU第1、3、5、7天时,其患者TcPO2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3、0.818、0.841、0.843.结论 TcPO2评估有利于ICU老年住院患者临床早期压疮的监测.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夜间经皮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作者:张凤蕊;平芬;韩书芝;李萍

    目的:探讨日间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 SaO2)≥88%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不同时期及是否吸氧条件下夜间经皮氧分压( TcPO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 TcPCO2)及SaO2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已经确诊为 COPD的老年患者中选取日间静息 SaO2≥88%的COPD患者55例,分为COPD稳定期组及COPD急性加重组( AECOPD),并设正常对照组,给予经皮无创血气及血氧饱和度夜间8 h连续监测。对AECOPD组患者在给予1.5 L/min氧气吸入条件下于第2天晚上再重复经皮无创血气监测。结果①COPD稳定期组、AECOPD组患者高经皮氧分压( HTcPO2)、低经皮氧分压( LTcPO2)及平均经皮氧分压( MTcPO2)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而高经皮二氧化碳分压( HTcP-CO2),低经皮二氧化碳分压(LTcPCO2)及平均经皮二氧化碳分压(MTcPCO2)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AECOPD组、COPD稳定期组患者的低血氧饱和度( LSaO2)及平均血氧饱和度( MSaO2)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 SLT9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③AECOPD 患者夜间给予低流量吸氧(1.5 L/min)后,患者 HTcPO2、LTcPO2及 MTcPO2较未吸氧时均明显升高(P<0.05),HTcPCO2,LTcPCO2及MTcPCO2较未吸氧时均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无创血气监测应与 SaO2监测联合应用于临床,可用于老年COPD患者夜间出现低氧血症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的诊断及指导吸氧浓度。

  • 三维超声容积法在下肢动脉容积减少程度判定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佳晶;刘美含;陈恩琪;石卫东;姜微;王志远;孙若雪

    目的:利用三维超声容积法测定下肢主干动脉容积减少程度,并与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分期、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2)测量结果进行对比,探讨三维超声容积法判定动脉容积减少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 2012年2月于本院超声科检查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60例,患肢均为单侧,共60条动脉,患侧髂动脉均无狭窄或闭塞;利用三维超声容积法GI3DQ技术测量选定动脉节段的血管容积,计算下肢狭窄动脉整体容积减少程度;设定下肢动脉容积相对减少30%~49%、50%~70%和大于70%为轻、中和重度组,每组20例;将三维超声容积法测定的下肢主干动脉容积减少程度与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分期、ABI及TcPO2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显示下肢动脉容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减少程度与ASO临床分期有中等相关性(r=0.500,P<0.01);动脉容积减少轻度组患者ABI为0.72~0.90,中度组0.44~0.69,重度组均<0.40;动脉容积减少轻度组患者踝部TcPO2为42~50 mmHg,中度组为24~41 mmHg,重度组均<22 mmHg;三维超声容积法与ABI和TcPO2相关系数(R2值)分别为0.998 7和0.995 7,2组对比数据间线性相关性存在.结论:三维超声测定下肢动脉容积能够评估动脉缺血程度,可以作为评价下肢动脉缺血程度的全新、立体的无创性影像学新方法.

  • 温和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与穴区局部氧分压关系的研究

    作者:金成宪

    目的:探讨温和灸降血脂和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效应、血脂与氧分压的关系以及温和灸与氧分压的关系.方法:对30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采用温和灸神阙和双侧足三里穴的方法治疗,每个穴位10 min,隔天治疗,在治疗前、治疗1.5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血脂检测、氧分压检测并记录中医症状分级量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温和灸治疗3个月后TC、TG水平均降低(P<0.05);温和灸治疗1.5月及3个月均可分别升高氧分压的基础值、灸时值、灸后值(P<0.05);灸前、灸时、灸后氧分压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大致呈下降趋势;TG、TC在治疗前、治疗1.5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均与氧分压呈负相关;3个月后肢麻沉重症状积分变化量与氧分压基础值变化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温和灸可以降低患者血脂,对防治高脂血症并发症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功效.血脂和氧分压之间具有相关性,温和灸不能改变灸前、灸时、灸后氧分压,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能升高氧分压.

79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