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囊大揭盖手术治疗肺包虫囊肿病
目的:外囊大揭盖手术治疗肺包虫囊肿病临床经验及结果讨论.方法:采用外囊大揭盖手术治疗肺包虫囊肿病共80例.结果:手术死亡1例,术后并发肺不张2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外囊大揭盖手术治疗肺包虫囊肿病可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138例包虫内囊摘除术中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配合
包虫病是一种具有地方流行性和自然疫源性的动物源性人畜(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豢养动物(犬或猫)及牛,羊等作媒介传染给人,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地方病.主要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摘除,而术中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源性传染,对于防止继发性包虫病的发生,避免再次手术,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精神及经济负担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社会效益.我们回顾性地总结了我院1985~1992年间手术证实包虫病138例,以术中预防医源性传染的配合进行探讨.
-
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引流不当致并发症的分析
肝包虫病是我国西北牧区常见的肝脏寄生虫病,肝包虫囊肿完整摘除[1]或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2],已基本解决了残腔积液及包虫复发等并发症,但仍不能代替传统手术,我院近年收治3例不能行包虫囊肿完整摘除的病人,而改行传统手术,术后由于引流管处理不当,而致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
腹腔镜下肝包虫囊肿外囊完整摘除术3例报道
肝包虫病是细粒棘球蚴寄生在肝脏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常见于我国西北及西南广大畜牧地区,外科手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1],过去多采用开腹肝包虫内囊摘除,目前在临床上多采用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摘除、外囊开放术,但因为残腔的存在及包虫未能完全杀灭,导致复发.
-
大网膜移植治疗巨大肝包虫残腔胆汁瘘30例报告
1990~1998年我科采用大网膜移植填充巨大肝包虫残腔并胆汁瘘,疗效满意.临床资料本组追踪随访30例,占同期(46例)随访率65%.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7~64岁,平均32岁.包虫残腔10?cm×10?cm~20?cm×13?cm,平均16?cm×12.5? cm,单腔21例,双腔9例.内囊摘除后即出现胆瘘23例(76.7%),瘘口直径0.5~3?mm,均为多发瘘,术中证实内囊感染6例.肝功能测定:胆红素代谢异常18例,转氨酶类均有不同程度改变.Casoni皮内试验阳性率90%以上.
-
心脏及心包包虫病的临床表现和外科治疗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的心脏及心包包虫囊肿的临床表现,评价手术效果。方法 1978年2月至1999年7月治疗男9例,女4例包虫病人;年龄8~ 36岁,平均(23.0±8.5)岁。有症状者10例,无症状3例。体检阳性者10例,阴性3例。合并肝、肺包虫4例。包虫免疫试验阳性11例,阴性2例。均行X线胸片、心电图、心脏B超检查。体外循环下摘除1例,完整摘除4例,内囊穿刺摘除8例。结果所有病人术后恢复顺利。随访8~72个月,平均(42±18)个月,随访率100%。1例10个月后死于心衰。3例复发。结论心脏及心包包虫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心脏B超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手术效果良好。
-
儿童肺包虫病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的影响因素
肺包虫病又称肺棘球蚴病,是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在肺部寄生引起的疾病,在我国西北牧区是常见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肺部寄生虫病。肺包虫的发病率仅次于肝包虫,位于第二位。包虫病多发生于成人,但感染高峰期主要在儿童期[1]。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儿童肺包虫病的惟一有效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内囊摘除和大限度保存正常肺组织[2]。术后亟需解决的是如何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复发。根据文献报道及临床经验,我们选择了8个主要影响该病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变量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求得重要影响发生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的因素,从而为儿童肺包虫的治疗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
-
双肺巨大包虫并脾包虫1例报告
患者 男,44岁.咳嗽约1个月,未有明确的咯出粉皮样物或咯清水样痰及皮肤荨麻疹病史.既往有养犬史,无外地及牧区长期居住史.入院查体:双肺部有局限叩诊浊音区.胸片示:右上肺、右下肺及左下肺类圆形囊状高密度影,约5~6 cm,边界光滑清晰.脾脏超声:脾内见41 mm×45 mm的囊性肿物,囊内未见其他回声.胸部CT示:右侧肺上叶后段、右肺下叶外基底段、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及左侧脾实质区见多个囊状影,边界光滑,密度均匀,其中右肺下叶灶已呈空腔状,下方见皱缩子囊沉积,右肺上叶灶内亦可见少量充气影,灶周围见小斑片实变区.术前诊断:多发肺包虫、脾包虫.手术选择:左肺包虫及打开膈肌脾包虫一期内囊摘除,右肺上下包虫二期内囊摘除.手术中见:右肺上叶、下叶、左肺下叶及脾脏囊肿,部分钙化呈灰白色,触之有囊性感,右上肺、右下肺、左下肺及脾脏囊肿大小分别约5 cm×6 cm×7 cm、6 cm×7 cm×6 cm、7 cm×9 cm×10 cm、4 cm×5 cm×5 cm.
-
腹腔镜与开腹肝包虫内囊摘除术的临床对照研究
对腹腔镜和开腹肝包虫内囊摘除术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选择腹腔镜肝包虫内囊摘除术病例26例及行开腹肝包虫内囊摘除术病例50例,比较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禁食时间、镇痛药物使用例数、镇痛药物使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禁食时间、镇痛药使用例数及时间、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开腹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可以达到与开腹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同样的效果,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
内镜治疗妊娠期胆总管结石化脓性胆管炎一例
患者女,26岁,妊娠5个月.2 d前,出现上腹部持续性针刺样疼痛,恶心呕吐,全身皮肤瘙痒,自感发热.现上腹部疼痛加剧放射至右肩部,急来我院就诊,以"妊娠并腹痛待查"收入院.既往有胆结石胆囊切除、肝包虫内囊摘除手术史.查体:体温37.9℃,脉搏96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110/70 mm Hg,全身皮肤及巩膜略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专科检查宫高20 cm,腹围75 cm,宫体增大如孕月,胎心音138次/min,肝脾未触及,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B超检查示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胆总管结石.实验室检查:WBC 13×109/L,总胆红素40μmol/L,直接胆红素21 μmol/L.经家属同意,拟行乳头切开取石术(EST).ERCP显示胆总管多发结石.
-
高原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患者的护理配合
对308例高原牧区肝包虫患者实施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术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术中严格按照"无瘤手术操作原则"进行配合,将肝包虫完整摘除,术后给予科学的处理和出院指导.结果本组肝包虫内囊完整摘除,无囊肿破裂、囊液外溢,达到"无瘤"切除目的,术后无明显出血及呼吸、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无包虫复发.提示高操的手术技巧及护理配合是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成功的关键.
-
肝包虫手术中遗留残腔的处理
肝包虫手术内囊摘除后,在肝内遗留有与内囊同等大小的残腔,如果处理不当,可导致残腔内大量积液,使残腔长期不愈;也可继发感染,形成肝脓肿;也可因胆汁大量渗出造成腹膜炎而引起严重结果.我院从1988年至1998年共对60例肝包虫患者实行了手术,分别采用了外囊缝闭、大网膜填塞、残腔内置管引流、外囊开放、肝部分切除等5种方法处理残腔,总结如下.
-
肝包虫病手术方法探讨
以往的手术处理方法不能适应各种类型的肝包虫病,本文就小儿肝包虫病的外科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作一探讨,提出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例如内囊摘除后外囊缝合术、囊腔外流术、外囊残腔大网膜填塞术、外囊空肠"Y"型吻合术及外囊残腔敞开术.
-
肝包虫囊肿外囊敞开术的体会
肝包虫囊肿摘除术后,在肝内遗留的外囊残腔的处理是较棘手的问题,术后因常出现残腔积液、残腔感染甚至形成脓肿而长久不愈.我科自1980~2002年对97例肝包虫囊肿患者行内囊摘除外囊敞开术,临床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
腹腔镜治疗56例肝包虫病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并总结肝包虫病腹腔镜治疗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3月至2012年9收治的肝包虫病且行腹腔镜内囊摘除的5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6例肝包虫病患者腹腔镜下内囊摘除均取得一次性成功.手术时间为1~3小时,平均(1.8±0.3)小时,住院时间为5~10天,平均(6.2±0.6)天.术后随访6~24个月,无病情复发,也无明显残腔积液、积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肝包虫病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术中应做好周围脏器保护以免发生腹腔种植、过敏反应并降低术后复发率.
-
腹腔棘球蚴穿透胃壁并出血1例
患者女性,50岁,藏族. 因间断性发热1月余,恶心、呕吐3天,于2017年1月7日入我院.患者于入院前1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发热,持续数小时,呈不规则热型,体温38~40℃,未予任何治疗.入院前3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含红色血凝块,伴腹泻,解暗红色稀便.就诊于外院,行腹部B超提示:肝包虫.患者既往于10年前、4年前两次因包虫病行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治疗. 查体:体温36.7℃,脉搏9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8/62mmHg,BMI 22kg/m2.
-
包虫内囊摘除、残腔带蒂大网膜填塞+残腔引流术临床应用体会
目的 对包虫内囊摘除、残腔带蒂大网膜填塞+残腔引流术进行分析.方法 对肝囊性包虫病手术47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3例中行单纯包虫内囊摘除术65例,并发残腔积液6例,残腔感染2例.内囊摘除+残腔引流术108例,并发残腔积液23例,残腔感染5例,平均带管时间87d.内囊摘除、残腔带蒂大网膜填塞+残腔引流术287例,并发残腔积液19例,无残腔感染,平均带管时间21d.肝切除术13例,术后胆漏2例,出血1例.结论 包虫内囊摘除、残腔带蒂大网膜填塞+残腔引流术是一操作简单实用、适用类型广、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经济安全的方法,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
肝包虫术后吸收热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肝包虫为地方常见寄生虫病.目前仍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包虫内囊摘除是常用的手术方式.本文对1991~2003年来我院手术治疗的263例(其中单囊性176例,多囊性87例)肝包虫病患者,术后吸收热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
内镜治疗妊娠期胆总管结石化脓性胆管炎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妊娠5月.两天前,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针刺样疼痛,恶心呕吐,全身皮肤瘙痒,自感发热.今日上腹部疼痛加剧,放射至右肩部,急来我院就诊,以"妊娠并腹痛待查"收入院.既往有胆结石、肝包虫手术史.查体:体温:37.9℃,脉搏:96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10/70mmHg,全身皮肤及巩膜略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专科检查:宫高20cm,腹围75cm,宫体增大如孕月,胎心音138次/分,肝脾未触及,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B超检查示: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胆总管结石.实验室检查:WBC:13×10/L,总胆红素:40μmol/L,直接胆红素:21μmol/L.因患者妊娠5月,既往又有胆囊切除及肝包虫内囊摘除手术史,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经家属同意,予以在电子十二指肠镜下行乳头切开取石术(EST).
-
带针胸管穿刺置管治疗肝包虫术后残腔感染的临床体会
包虫病为人畜共患病,70%包虫好发于肝脏,其余为肺、骨、脑、皮肤等脏器组织.囊性包虫多见,在治疗囊性肝包虫手术方式上,内囊摘除及外膜下全囊切除为常见两种手术方式.内囊摘除在复发包虫、位置较深、靠近肝门等重要结构时仍经常采用.内囊摘除常见并发症为残腔感染,现就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间肝包虫术后残腔感染患者行带针胸管穿刺置管引流12例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