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分化型甲状腺癌56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56例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甲状腺癌切除范围及颈淋巴结清扫方式并随访其疗效.结果:5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发生,短期低钙血症2例(3.57%),暂时性声音嘶哑5例(8.93%),2例发生喉返神经麻痹.结论:DTC多主张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或近全切除术治疗,同时结合患者肿瘤分期及颈淋巴结情况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
胸膜分化型上皮细胞为主型恶性间皮瘤伴多脏器转移一例
患者男,74岁.1996年12月患者胸闷、憋气、恶心、右侧胸痛,在外院行X光胸片,提示右侧胸腔积液,予抗炎治疗,胸水消失症状减轻.
-
腹膜分化型乳头状间皮瘤一例
患者男,57岁.因腹胀半年余于2002年3月20日入院.患者两年半前因右腹股沟斜疝在外院手术,术中见疝囊壁上有多灶性白色疣状物,腹腔内腹膜表面也有同样表现,颗粒大小0.2~0.5 cm.病理诊断:腹膜间皮增生.患者术后未进行任何治疗.因近半年感觉腹胀,逐渐明显,来我院诊治.腹腔镜检查见腹腔内有腹水200 ml,淡黄色,腹膜及大网膜上均有弥漫性粟粒样结节,直径0.2~0.3 cm.取活检.
-
荧光原位杂交及TLE1免疫组织化学在小细胞低分化型滑膜肉瘤诊断中的应用
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占软组织肉瘤的5%~10%,以青壮年多见,主要发生于四肢大关节附近,多数生长缓慢.根据组织学形态及分化程度,滑膜肉瘤分可为5种类型;单相纤维型、单相上皮型、双相型、低分化梭形细胞型和小细胞低分化型(small cell variant of poorly differentiated synovial sarcoma),其中后者较为罕见,是病理学诊断中的难点.
-
用于甲状腺癌诊断的组合性生物标志
甲状腺分化型癌包括乳头状癌、滤泡性癌以及嗜酸细胞癌等,目前佳的术前诊断方法是细针穿刺活检(FNAB),但仍有15%的病变不能确诊而进行诊断性全叶或部分切除,然而这些患者术后诊断大部分并非恶性肿瘤.
-
超声诊断胆总管癌1例
患者,男性,38岁.因高脂、高蛋白,饮食后右上腹部不适来诊.查体: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功能正常,血、尿液淀粉酶不高.B超检查:肝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均正常,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胆囊肿大(约10.5 cm×4.0 cm),壁厚0.3 cm,内壁光滑,囊腔内胆汁透声差.胆总管上段宽处内径约1.8 cm,其内探及一实质强回声团,大小约2.5 cm×1.8 cm,未伴声影(图1),不随体位改变移动.胰脾未见异常.超声诊断:胆总管上段实质占位性病变(多考虑恶性),胆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肿大.1周后患者在外院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高分化型胆总管腺癌.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清甲状腺球蛋白在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后随访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检测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接受甲状腺近全或全切除术联合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治疗的DTC患者资料.根据血清Tg水平分为血清Tg<2 ng/ml组、2~10 ng/ml组及>10 ng/ml组,比较各组间DTC复发转移率的差异.以临床随访131I全身扫描或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清Tg检测及二者联合应用诊断DTC复发转移的效能.结果 92例中,39例DTC复发转移.血清Tg<2 ng/ml组、2~10 ng/ml组及>10 ng/ml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14.81%(8/54)、41.67%(5/12)及100%(26/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DTC复发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74%(35/39)、90.57%(48/53)、90.22%(83/92)、87.50%(35/40)、92.31%(48/52),血清Tg检测分别为79.49%(31/39)、86.79%(46/53)、83.70%(77/92)、81.58%(31/38)及85.19%(46/54),二者联合应用分别为94.87%(37/39)、86.79%(46/53)、90.22%(83/92)、84.09%(37/44)、95.83%(46/48).结论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血清Tg检测均可用于DTC患者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后的随访,二者联合应用有利于及早发现复发转移.
-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为复发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764例.通过系统随访详细记录复发可能的危险因素.并以Kaplan-Meier曲线描述复发情况,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复发影响因素.结果 764例怠者共失访32例,随访率95.8%.其余732例患者196例(26.8%)发生术后复发.其1、3、5和8年复发率分别为2.1%、5.8%、14.7%、25.4%.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原发肿瘤大小、转移情况、浸润程度、病理类型以及手术方式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方程为:λ(t)=λ0(t)exp(0.871年龄+0.981肿瘤大小+1.245转移情况+1.1124浸润程度+0.814病理类型+1.348手术方式).结论 患者年龄、原发肿瘤大小、转移情况、浸润程度、病理类型以及手术方式是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应该加强术后随访.
-
胃腺癌组织学异质性与淋巴结转移程度相关
目的:研究胃腺癌组织学异质性与淋巴结转移程度的关系,探讨胃腺癌组织学异质性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38例胃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对全部肿块进行间断连续切片后,在光镜下检查,以出现两种和两种以上的组织学亚型为有组织学异质性.对切除的淋巴结进行全数检查,并按照UICC/AJCC的标准进行N分期,比较不同的N分期中胃腺癌组织学异质性的分布.结果:138例胃腺癌中组织学异质性的出现率仅为58.7%.组织学异质性以同时存在两种组织学亚型者居多(69/81,85%),其中半数以上是管状型腺癌+低分化型腺癌(42/69,60%).138例胃腺癌检查出淋巴结8 568个,平均每例62.1个.N0:33例,N1:36例,N2:29例,N3:40例.N0组中有组织学异质性的胃腺癌仅占36%,N3组中占80%.有无组织异质性在不同的N分期中分布不同,差异有显著性(X2值=14.86,P<0.001).若按照占优势的组织学结构进行分型,138例胃腺癌与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的程度之间并无以上关系(X2值=5.24,P>0.05).结论:胃腺癌的组织学异质性常见,出现率为58%.胃腺癌组织学异质性与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关系.
-
早期胃癌内镜下病灶范围估测与手术病理的比较
目的:早期胃癌病灶范围的内镜下活检钳估测与术后病理测量结果差异的研究.方法:对11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病灶范围进行胃镜下及术后病理测量,对临床病理特征与测量误差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早期胃癌病灶内镜下活检钳测量与手术后病理测量相符的26例(22.0%),有误差的92例(77.9%),其中活检钳测量小于手术后病理测量的72例(占61.0%).大体形态分型中,凹陷型比隆起型、平坦型测量误差率高.组织类型中,低分化型比分化型胃癌测量误差率高.结论:凹陷型和低分化型早期胃癌,内镜下活检钳法测量病灶范围与术后病理测量相比常有较大的误差,一般小于病理测量,除内镜操作者的经验外,与癌灶的生物学特性或许有一定关联.
-
胃腺癌组织学异质性与淋巴结转移程度相关
目的:研究胃腺癌组织学异质性与淋巴结转移程度的关系,探讨胃腺癌组织学异质性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38例胃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对全部肿块进行间断连续切片后,在光镜下检查,以出现两种和两种以上的组织学亚型为有组织学异质性.对切除的淋巴结进行全数检查,并按照UICC/AJCC的标准进行N分期,比较不同的N分期中胃腺癌组织学异质性的分布.结果:138例胃腺癌中组织学异质性的出现率仅为58.7%.组织学异质性以同时存在两种组织学亚型者居多(69/81,85%),其中半数以上是管状型腺癌+低分化型腺癌(42/69,60%).138例胃腺癌检查出淋巴结8 568个,平均每例62.1个.N0:33例,N1:36例,N2:29例,N3:40例.N0组中有组织学异质性的胃腺癌仅占36%,N3组中占80%.有无组织异质性在不同的N分期中分布不同,差异有显著性(X2值=14.86,P<0.001).若按照占优势的组织学结构进行分型,138例胃腺癌与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的程度之间并无以上关系(X2值=5.24,P>0.05).结论:胃腺癌的组织学异质性常见,出现率为58%.胃腺癌组织学异质性与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关系.
-
内皮祖细胞的特性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作用
血管内皮是循环血和周围组织间的边界,内皮细胞组成血管内皮,且与炎症、肿瘤、血栓形成等过程密切相关.健康个体,内皮更新处于基础低水平,循环中内皮细胞数量少;当血管内皮发生应急性损伤时,血管壁失去抗血栓形成的能力,循环中内皮细胞迅速增加.研究显示,内皮功能不良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键事件[1],因此,血管内皮的再生尤其重要.周围成熟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可发生内皮的重建,但是,成熟内皮细胞是终末分化型细胞,增殖潜能低,替代损伤内皮的能力有限,可见,内皮的修复需要其他的细胞类型.
-
甲状腺癌患者131I全身显像相关参数与Tg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术后131I治疗+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抑制治疗.本研究探讨DTC术后患者131 I治疗后全身显像(131I-whole body scan,131I-WBS)相关参数与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01-11-2015-04-13山东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接受多次131I治疗的117例DTC术后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术,口服Na131I剂量3.7~5.6 GBq/次,5~7 d后行131I-WBS.在131 I-WBS图像上利用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技术勾画得出病灶放射性计数(L)、131 I-WBS总放射性计数(T)、生理性摄取(P)、膀胱(B)及污染(C)的放射性计数,计算病灶的放射性计数比值(R).按131I治疗次数将患者分为A~G 7组,A组为治疗1次,B组为治疗2次,余类推.结果 117例DTC术后患者共193次131I治疗,R与Tg呈正相关,rs=0.214,P<0.05;A组(r1 =0.303,P<0.05)和B组(r2=0.388,P<0.05)患者R与Tg均呈正相关;C~G组患者,R与Tg不相关,P值均>0.05.193次131I治疗中去除Tg(+)R(-)和Tg(-)R(+)的47次治疗,剩余的146次治疗R与Tg仍呈正相关,rs'=0.328,P<0.001;A组(r1'=0.327,P<0.05)和B组(r2'=0.694,P<0.05)患者R与Tg仍均呈正相关;C~G组患者R与Tg不相关,P值均>0.05.结论 血清Tg值与病灶的放射性计数比值R在治疗早期呈正相关,两者可相互借鉴;多次治疗后Tg与R无相关性,临床单项参考价值下降;对于Tg与R值不相符的病例,应根据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
母子同时期患鼻咽癌
患母女,53岁.于2005年7月无意中发现双颈部约2cm大小多个活动、质硬包块,无鼻塞、血涕、耳闭、头痛、复视等不适.至武汉同济医院取左颈淋巴结活检示左颈淋巴结转移癌,鼻咽CT示右侧鼻咽部占位性病变伴双颈淋巴结肿大,鼻咽镜取活检病理为右鼻咽分化型非角化性鳞癌,PCK(+).于同年8月行根治性放疗,鼻咽部DT68Gy分34次,左颈60 Gy分30次,右颈60 Gy分30次,患者因经济困难未继续治疗.
-
颈部Ⅵ区淋巴结清扫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颈部Ⅵ区淋巴结清扫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通过对治疗的9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颈淋巴结清扫的意义.结果 患者Ⅵ区淋巴结总转移率51.11%,淋巴结阴性患者总转移率40.28%,淋巴结阳性总转移率83.33% (15/18).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和穿透被膜为颈Ⅵ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在颈部Ⅵ区较高,患侧Ⅵ区淋巴结清扫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的必备条件,尤其是淋巴结阴性患者进行清扫可降低日后复发率以确保疗效.
-
参麦注射液致严重胸痛、背痛2例
例1男,72岁.因发现肺部肿块5个月,咳嗽、咯血10d入院.入院查体:T 36.6℃、R 20次@min-1,P 60次@min-1,BP 120/80mmHg,左肺背部呼吸音明显降低,肋间隙增宽,心律不齐,临床诊断为高分化型支气管腺癌,伴有房颤.
-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研究
目的 探索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手术方式.结果 本组病例无一例死亡,术后2例出现暂时性声嘶,出院前均恢复正常,此2例均为再次手术者.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恶性程度低,又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改良式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式,具有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且集根治、功能于一体,又基本上保留了外形等特点,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术式.但对于肿瘤广泛侵犯周围组织器官或淋巴结固定者,为达根治目的 ,应选择标准式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
大剂量131碘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
目的 分析探讨大剂量131碘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41例经手术证实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术后采用131碘治疗,同时服用甲状腺素,随访2~5年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该组随访3年内28例、3~4年7例、4~5年6例,治愈21例(51.2%)、好转19例(46.3%)、无效1例(2.4%),无死亡病例.结论 大剂量131碘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疗效显著.
-
浅析不同外科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 分析不同外科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变范围,分别采取侧腺叶次全切、峡部切除、患侧腺叶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 我院对所有患者均开展随访活动,短的随访时间为1年,长的随访时间为4年,平均随访时间为(2 5±0.2)年,20例滤泡状甲状腺癌患者中有1例患者死亡,主要原因是癌细胞发生转移,转移至肝肾;60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中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的有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主要方式为手术治疗,不同的甲状腺癌运用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方式,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全甲状腺切除术与次全切除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比较
目的 探讨全甲状腺切除术与次全切除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7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采取次全切甲状腺切除术,实验组35例患者采取全甲状腺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复发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低钙血症及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两种手术治疗都有一定的效果,两种手术方式均具有十分积极的应用价值,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