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积极控制高血压晨峰现象

    作者:王及华

    高血压晨峰现象概述人体的许多生命活动在一天内呈现周期性变化.我们把这个特性称作昼夜节律性.在昼夜节律性的影响下,人的血压在昼夜24小时内是有一定波动规律的,在正常情况下,清晨醒来后,血压呈现持续上升趋势,9:00~11:00达到高峰;随后,血压逐渐下降,15:00~18:00时再次升高;夜晚血压再次降低,呈双峰一谷.入睡后血压呈持续下降趋势,2:00~3:00时低,觉醒前血压又缓慢上升.所以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测量的血压会不同.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也呈现出波动性,但大多数高血压病人在早晨觉醒时会有相当显著的血压升高,这种夜间熟睡过程中血压较低,而在清晨的几个小时中血压会明显升高,被称为"晨峰现象",也称为"晨起高血压".

  • 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

    作者:邵光方;童建

    人类的血压(BP)变化存在昼夜节律性.BP的典型周期形式表现为白天有2个峰(09:00和19:00 时),下午有个稍低点(15:00 时),而在夜间有显著的下降(03:00 时)[1].收缩压(SBP)24小时波动的幅度比舒张压(DBP)稍大,波动范围是白天平均值的10%至20%.

  •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昼夜节律性与尿激酶溶栓疗效关系研究

    作者:赵文萍;李秀华;刘坤申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昼夜节律性与急性心肌梗死静脉尿激酶溶栓疗效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且发病至开始溶栓治疗时间小于等于3小时患者共95名.首先,记录其发病时间,按发病时间将其归入二组:上午组(n=42):6:01~12:00,其他时间组(n=53):12:01~6:00(次日).第二,分别在溶栓前及溶栓开始后30分、120分抽取肘部大静脉血,测定其①抗凝活性:抗凝血酶Ⅲ活性.②纤溶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抗原、PAI-1活性、α2-抗纤溶酶抗原、D-二聚体.第三,对溶栓开始后2小时是否再通进行判断.第四,对95名患者的溶栓再通率及抗凝纤溶活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午组较其他时间组再通率低,有显著差异(P<0.05).上午组较其他时间组PAI-1抗原水平高,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指标两组间无差异.溶栓前及溶栓后30、120分未通患者较再通患者PAI-1抗原、PAI-1活性水平高,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而抗凝血酶Ⅲ活性、α2-抗纤溶酶抗原及D-二聚体无差异(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尿激酶溶栓存在晨起抵抗现象,其原因可能与PAI-1抗原及活性增高有关.

  • 血压晨峰现象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佳林;李海涛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均显示,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显著的昼夜节律性,多数发于清晨醒后数小时,而夜间发病率较低.而正常人体血压也表现出昼夜变化,即夜间血压多处在较低水平,清晨醒后血压迅速上升并达到峰值.血压晨峰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过度的血压晨峰则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3],可加速靶器官损害,并引发心血管事件[4-5].本文将从血压晨峰现象的概念、计算方法、发生机制、影响因素、靶器官损害、干预与治疗、研究前景等作一综述.

  • 老年人血压昼夜变化稳定性三年随访

    作者:边平达;李秀央;洪宝健;陈水琴;丁进军;林伟

    人类的血压变化存在着一定的昼夜节律性,但是对血压昼夜变化的稳定性目前还存在争论.本研究通过3年观察旨在探讨老年人血压昼夜变化的稳定性,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光照后鸡褪黑素变化与脊柱侧凸关系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中实;康宇宁;刘成刚;张念非;李子荣

    目的:通过强光照射抑制鸡褪黑素的分泌,诱导与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相类似的脊柱侧凸畸形,以探讨褪黑素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关系.方法:30只1d龄雏鸡,置于24h持续强光照射的环境中,另外10只相同的小鸡置于普通光照环境中,光照时间为7Am至7Pm.从第2周开始,每周给小鸡摄脊柱片观察,另外在第4周2Am及2Pm时取静脉血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褪黑素水平,第6周时将小鸡处死.结果:①实验组实验结束时存活的25只中有7只出现了脊柱侧凸,发生率为(7/25)28%,Cobb角10°~14°;对照组鸡均未出现脊柱畸形.②4周时对照组鸡2Pm和2Am时血清褪黑素水平分别为51.02±3.74pg/ml和193.84±12.25pg/ml,表现出明显的昼低夜高的节律性分泌特征.③实验组鸡无论脊柱侧凸发生与否,2Am和2Pm时血清褪黑素水平分别为49.98±2.42pg/ml和50.60±3.15pg/ml,其节律性分泌特征消失.结论:昼夜持续强光照射可以抑制鸡褪黑素的分泌,使其丧失昼夜节律性分泌,并可诱导与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相似的鸡脊柱侧凸畸形.

  • 全睡眠剥夺30小时后不同时长恢复性小睡对青年男性睡眠惯性的影响

    作者:常大川;赵忠新;包旭芳;郑良成;张鹏;张琳;李雁鹏;吴惠涓;庄建华;王文昭;贺斌

    目的 研究全睡眠剥夺(30 h)后不同时长恢复性小睡的睡眠结构差异以及对随后睡眠惯性期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1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20.8±2.1)岁,进行自身前后对照性试验研究.试验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0 h全睡眠剥夺后进行20 min小睡(20 min小睡组),第二阶段为30 h睡眠剥夺后进行2h小睡(2h小睡组),两个阶段试验之间正常作息1周.小睡期间进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观察睡眠进程及睡眠结构.分别在唤醒后5、30、50 min进行认知功能测试,包括持续注意试验、Stroop词色干扰试验、数字相加试验.结果 (1)睡眠剥夺后,两组均可见睡眠潜伏期缩短.20 min小睡组的睡眠结构主要为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中的1期和2期;而与健康人睡眠结构比较,2h小睡组睡眠结构中慢波睡眠比例增加,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比例减少.(2)睡眠惯性对认知行为学的影响:与基线值比较,两组在不同时长恢复性小睡后睡眠惯性期均出现持续注意力、选择注意力、计算力的下降[ CPT正确反应数(次/3 min):371.8±21.3与334.4±22.4、373.2±19.0与323.7±23.8,t=10.443、7.774,均P<0.01;Stroop词色干扰试验干扰分(分):20.3±1.5与17.3±1.0、21.5±0.8与16.1±1.4,t=8.478、4.934,均P<0.05;数字相加试验完成时间(s):222.2±13.2与266.6±23.7、226.3±10.9与267.6±23.4,t =5.748、6.685,均P<0.01].与20 min小睡组比较,2h小睡组虽然在睡眠惯性早期(唤醒后5 min)认知功能受损更重,但恢复更快(唤醒后30 min即完全恢复).结论 (1)青年男性在经历30 h全睡眠剥夺后不同时长的恢复性小睡,在其睡眠结构、唤醒时的睡眠分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恢复性小睡后睡眠惯性对持续注意力、选择注意力、计算力等认知功能产生负性影响.(3)过分片段化的睡眠并不利于机体的恢复.

  • 功能矫形与大鼠髁突内源性甲状旁腺素昼夜节律变化的研究

    作者:熊国平;陈扬熙;罗颂椒

    刺激髁突生长改建的功能矫治器,可高效能矫治生长发育期儿童的下颌后缩.但在一天中何时是佳矫治器戴用时段,却至今尚无定论.如何在临床工作中运用机体内在节律,优化治疗方案,是目前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我们采用放射免疫学检测手段,应用现代时间生物学分析法[1],探讨大鼠髁突内源性甲状旁腺素(PTH)含量的昼夜节律性及临床佳矫治时段.

  • 美军潜艇艇员团队作业效能研究回顾及启示

    作者:李哲;余涛;赵润州;李超;肖忠海;王晓明;王景峰;袭著革;韩铁

    潜艇艇员团队作业效能是决定长航任务成败的关键因素,美海军潜艇医学研究实验室系统回顾了潜艇环境对团队作业效能的影响,集成了美军在潜艇艇员作业效能提升方面所做的大量研究结果.该文通过对美军潜艇团队作业效能研究成果的分析梳理,阐述美军在该领域的主要进展和发展理念,并提出我军进行相关科研部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腕式体动仪在航空航天及相关作业群体睡眠卫生保障中的应用

    作者:詹皓;吴峰;葛华

    目的 综述有关腕式体动仪在航空航天及相关作业群体睡眠卫生保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资料. 资料引用 引用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30篇. 资料综合 回顾了有关腕式体动仪在航空航天及相关作业群体睡眠卫生保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腕式体动仪是基于记录腕部活动并根据睡眠与觉醒的活动差对机体的睡眠-觉醒状态进行分析估算的设备.研究表明,腕式体动仪不仅可用于普通倒班工作人群、航空航天及相关作业群体的睡眠监测和作业疲劳评估;而且可用于上述作业群体睡眠卫生保障措施的效果评估,例如,在睡眠不足条件下安排小睡的效果评价、合理应用催眠与促醒药物对睡眠与觉醒功能的影响评估以及预防长时间连续作业疲劳的嗜睡状态监测预警技术研发等. 结论 腕式体动仪具有可接受性强、经济性好、操作简便、结果可信度较高等优点,已在航空航天及相关作业群体睡眠卫生保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实际工作中,视情结合其他相关方法的应用,可进一步提高检测评估效能.

  • 临床给药方案探讨

    作者:段春林

    近年来,随着临床药学的深入开展,对许多传统的给药方案进行了重新评价和改进.实践证明,一些新的给药方案具有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等优点,值得临床参考和采用.1 给药时间根据疾病的昼夜节律性波动现象,选择佳用药时间,可达到佳疗效,并可避免某些药物因持续高浓度而产生耐受性及不良反应.如血脂调节药,近年来研究发现,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有昼夜节律性,在午夜至清晨之间合成旺盛.故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六伐他汀、色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采用每日量睡前顿服代替3次/d服药,效果更佳.

  • 美乐托宁在临床医学上的新应用

    作者:王明媚;周亮;马建丽;刘皈阳

    美乐托宁(melatonin,MT)又称褪黑激素,化学名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分子式C13N2H16O2,相对分子质量232.37,属于吲哚胺类化合物.自1959年Leme分离、纯化并确定了其结构之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美乐托宁由位于第三脑室后壁的松果腺分泌而得,并且其分泌呈昼夜节律性,由视交叉上核控制,夜间分泌达峰值,其在医学上的主要应用是作为睡眠辅助药物,调节生物节律[1].

  • 打破你的服药理念

    作者:

    多年来,我们总认为只要按时、定量用药,其疗效肯定是恒定可靠的,而且也已习惯于千篇一律的用药方式。但是,随着“时间药理学”——这门研究用药时间奥秘的边缘学科的兴起,人们发现众多药物的作用及毒副反应有着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变化,这促使人们重新考虑用药时间和剂量等因素。经过近年来国内外医药工作者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终于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将常用药的佳应用时间分别介绍如下:  皮质激素的应用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于午夜零点至上午9点的分泌量,约占24小时总分泌量的70%,分泌高峰约在上午8点左右。中午则开始下降,到午夜零点可降至低。若按常规方法长期给药,极易抑制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导致机体肾上腺功能下降,甚至引起皮质萎缩,造成对激素药物的依赖性。因此,为了大限度地避免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可将皮质激素的给药时间与人体生理节律实行同步化,即每天上午8点一次性给药,便可获得佳疗效。这时垂体对血液循环中的皮质激素水平敏感性低,不致因用药而抑制垂体分泌活动。如用去炎松治疗皮肤病时,以隔天上午8点一次服用比一天多次服用的效果要好,而且剂量小,副作用较少。对于患肿瘤切除垂体的病人,可采用每天上午7点给予氢化可的松,剂量为全天的2/3或3/4(20~30毫克),其余5~10毫克于中午12点使用。  强心药的应用心脏病病人对洋地黄、地高辛和西地兰等药物,以凌晨4点为敏感,其作用比其他时间约高40倍。若此时仍按常规剂量使用,则易出现毒性反应。而且还发现暴风雨天气或气压较低时,也会使这些药物毒性显著增强。  降血压药的应用同样剂量的胍乙啶,在上午服用疗效好,但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的副作用也明显,而在下午和晚上应用,却又不足以降低血压。所以,上午应减少胍乙啶用量,下午及晚上则需增加剂量,以取得良好效果。  降血糖药的应用糖尿病病人在凌晨4点,对胰岛素注射液为敏感,这时给予较低有效剂量,也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至于甲糖宁(即甲苯磺丁脲、D860)在上午8点口服,作用强而持久;下午服用需加大剂量,才能取得同样疗效。  抗癌药的应用以阿糖胞苷治疗急性白血病时,上午8点与11点需给大剂量,晚上8点与11点则给低剂量,其结果都比常规等量给药法的疗效要好。若换用阿霉素治疗,则以中午12点给药好。另有人发现卵巢癌的癌细胞在上午10点生长为旺盛,而在晚间10~11点生长较为缓慢。故以上午10点投药为理想,其生存期比随意给药要延长3倍左右。  抗精神病药的应用碳酸锂每日剂量分为3次服用,对肾脏毒性较大。若改为中午12点口服全日量的1/3,晚上8点再服余下的2/3,既可使毒性明显降低,又能提高疗效,可谓一举两得。  解热镇痛药的应用阿司匹林于早上6点服用,在体内消除速度较慢,可使疗效强而持久。反之,在下午6点或晚上10点应用,则效果较差。  抗感冒药的应用患过感冒的人几乎都有这样的体验: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在上午比下午或晚上要重,而鼻塞症状在晚间较重,故在症状较重时用药治疗为宜。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的应用引人注目的消炎痛,以上午8点给药,作用强,而且每千克体重只需3毫克,便可迅速奏效。而晚上8点服用,则效果很差,需将剂量增至9毫克才行。若在下午2点服用,药效居于以上两者之间。有趣的是,消炎痛还有季节节律性变化,如2月份昼夜节律性为明显,而6月份就不太显著了。其他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每天早晚各使用1次的疗效与一天给药4次的疗效完全相同,当然以选用前者为好。  抗哮喘的应用以早上7点应用氨茶碱治疗哮喘,效果好。  抗贫血药的应用铁剂药物如富马铁片(即富血铁)、硫酸亚铁片等,在晚上7点服用比在早上7点服用的吸收率要高1倍左右,而且在血中达到高峰浓度的时间,可延长4倍左右。故以晚上7点服用为佳。  磺胺类药物的应用在下午4点服用,半小时后,血中药物浓度较其他时间为高,从而很快发挥作用。  抗过敏药的应用赛庚啶于早上7点服用,药效能长达15~17小时。而在下午7点给药,仅能维持6~8小时。  引产药的应用采用前列腺素制剂引产,同一种剂量于下午6点注射,仅需10小时左右,即可达到预期目的。而在晚上10点注射,则需26小时左右才能引产,推迟了一倍半时间。  麻醉药的应用利多卡因在早上7点给药,麻醉作用可维持22小时,而在晚上7点给药,麻醉时间竟能延续52小时。同样,盐酸普鲁卡因在下午2点使用,麻醉作用比其他时间较为持久。  另外,对青霉素过敏的人,皮肤试验的反应也有昼夜节律性变化。一般中午反应较轻,午夜反应重。

  • 2型糖尿病的心率变异性及其昼夜节律

    作者:徐蔷;陈莉明

    心率变异性(HRV)是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一种稳定、可靠、敏感度高的无创性指标,HRV的昼夜节律(CR)有助于对更轻微的自主神经病变作出判断.HRV及其CR用来评价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动态平衡具有广阔的前景.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HRY及其CR,能较直观、定量地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交感及迷走神经各自的功能状态,是一种提高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早期诊断率的有效途径.

  • 高血压病时间治疗学的理论探讨

    作者:庞相云;张星亮

    原发性高血压(EH)不仅是血流动力学异常性疾病,而且也是代谢性疾病,常伴有糖、脂类代谢紊乱,电解质紊乱及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伤(TOD),由于动态血压(ABPM)的节律性波动,促使治疗观念发生改变[1]。本文就其时间治疗学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1 血压波动模式1.1 季节差异性 ABPM显示,壮年组平均血压(MBP)春、秋高于冬、夏季;老年组则冬季高于夏季,而春、秋居中。就MBP波动而言,前者以舒张压(DBP)为主,后者以收缩压(SBP)为主。原因为:老年组由于气温改变,壮年组由于情志所伤。1.2 昼夜节律性 美国JNCIV报道ABPM参考值白天<18.0/11.3kPa,夜间<16.0/10.0kPa,该标准适于国内EH患者[2]。常人ABPM呈双峰一谷或一峰一谷即8:00~9:00主峰,17:00~18:00次峰,2:00~3:00低谷。1、2级EH与此变化相似,但血压较高,波辐较大22.1~14.8/15.2~9 3kPa,并双峰顺延1~2h(分别为11:00、19:00)[3],3级、老年EH及伴TOD则昼夜波幅减小甚至消失[4,5]。昼夜变异机制迄今未明,可能由于神经内分泌、自主神经、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心钠素及血管扩张因子(ProANF31~67)等的节律性综合因素所致。昼夜节律异常特别是SBP异常[6]与自主神经病变、血压严重程度及TOD有关,并以自主神经病变为主要原因。1.2.1 夜间血压变化 当夜间血压(SBP或MBP)均值比白天下降>1.33kPa(10%)时,属生理性波动,称为杓型(dipper),反之则称为非杓型(non-dipper)[2,4,5,7 ]。EH患者血压夜间下降减少,随年龄增长而呈非杓型增多[7]。有报道认为在盐负荷下夜间交感神经抑制性降低,致EH呈非杓型。对杓型似乎与交感张力、外周阻力及心输出量的夜降有关。1.2.2 晨间血压变化 晨间血压高峰(晨峰)分为起床后随活动而急剧上升型(70%)和醒前已上升型(30%),前者以老年EH居多,而后者以年轻者为主。前者因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随增龄和TOD进展而减弱、血管顺应性减小及反应性亢进等所致,且TOD愈重晨峰愈著[7],后者则因自主神经节律所致。

  • 卒中后睡眠障碍

    作者:张轩;薛蓉

    睡眠障碍是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包括日间嗜睡、失眠、异态睡眠、发作性睡病、昼夜节律紊乱、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及睡眠呼吸障碍。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神经生物学因素及社会心理学因素。本文就卒中后睡眠结构变化、睡眠障碍的表现形式、流行病学及其病理生理机制做一综述。

  • 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白仙娥;白静;任国莲;黄瑛

    传统的药理学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哮喘、胃酸分泌、关节炎、偏头疼等都有昼夜节律性.例如哮喘、心肌梗死等多在凌晨发作,因而传统制剂不能在危险的时段有效防止这些疾病的发生,而新型的缓释、控释制剂是新剂型与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将极大地提高药品的科技含量,加速药物制剂的研究速度,使得药物剂型不断增加与更新,制剂的质与量不断提高,促进人类健康的发展.

  • 急性阑尾炎患者入院集中时点的探讨

    作者:张艮龙;李梁;许成伟

    目的:分析宿州市急性阑尾炎患者入院时间的昼夜分布规律,适当调整该地区普外科工作人员在患者入院高峰时间的比例.方法:收集2011-2012年宿州市立医院收治急性阑尾炎病人的资料,应用圆形分析法分析.结果:存在明显的昼夜集中趋势(P<0.05),存在入院高峰,入院高峰时点分别为17:57,高峰时段为12:14-23:40.结论:分析宿州市急性阑尾炎患者入院时间的昼夜节律性,可为其防治工作及调整普外科医生日常工作时间提供科学依据.

  • 癫(癎)和睡眠

    作者:许杰;刘智胜

    癫(癎)作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与睡眠之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睡眠可以诱发癫(癎)发作和发作间期(癎)样放电,癫(癎)也会改变睡眠结构,引起睡眠障碍,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该文就癫(癎)和睡眠之间的相互关系,抗癫(癎)药物对睡眠的影响以及睡眠基因对睡眠的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青春期瘦素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郭子义;席焕久

    1994年Zhang等在遗传性肥胖小鼠(ob/ob小鼠)的脂肪组织中采取定位克隆技术,首次克隆出小鼠的肥胖基因(ob gene)[1].随后Jesse等又成功克隆了人的肥胖基因,该基因位于7q31.3,为单考贝基因.肥胖基因的表达产物即为"瘦素".它是一种多肽类激素,属于细胞因子家族.血清中的瘦素绝大部分是由脂肪细胞呈脉冲式分泌的,并存在昼夜节律性.瘦素可作用于下丘脑-脂肪细胞轴,通过瘦素受体来发挥作用.瘦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向中枢传递体内脂肪积存的负反馈信号,在减少摄食、增加能量消耗和抗肥胖中发挥重要作用.

4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