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病毒感染与DNA甲基化

    作者:李岩;刘天;李娜;周金意;崇军;曹荣月;朱政

    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在多种疾病的起始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DNA甲基化是表观修饰方式之一.病毒感染能够调节宿主细胞的表观遗传模式,这种可遗传变化有利于病毒的复制,进而促进疾病的发展.本文简要综述了几种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DNA甲基化修饰的影响,以及相关联的致病机制,旨在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登革热患者485例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明友;陈立;李高辉;林茂锐;周旋;黄基伟;刘桂治

    目的 了解感染登革病毒后特异性抗体产生规律和血液常规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正确诊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广州市1次登革热暴发疫情中2014年10月至11月收治的485例登革病毒抗体检测阳性且同时进行血液常规检测的发热患者,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的IgM/IgG抗体检测采用胶体金法,血液常规检测采用XN3000全自动血液分析流水线.结果 485例患者中,登革病毒IgM抗体(DV-IgM)阳性290例(59.79%),DV-IgM和登革病毒IgG抗体(DV-IgG)同时阳性者84例(17.32%),DV-IgG阳性者111例(22.89%).有218例(44.95%)和42例(8.66%)患者白细胞分别<3.5×109/L和<2.0×109/L. DV-IgM阳性组白细胞水平低,与DV-IgG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258例(53.20%)和46例(9.49%)患者血小板分别<125×1012/L和<50×1012/L,DV-IgM阳性组血小板水平分别低于IgM+ IgG阳性组(P<0.05)及IgG组(P<0.01).结论 登革病毒抗体和血液常规检测可为登革病毒感染的早期、快速、正确的诊治提供实验依据,临床医生应对白细胞<2.0×109/L和血小板<50×1012/L的重症患者引起足够的重视.

  • 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的监测分析

    作者:严子锵;胡志刚;江毅民;李成铃;伍浩颖;麦伟麟;胡世潮

    目的 总结、评价广州市近年来登革热媒介的监测情况.方法 采用布雷图指数、标准间指数、诱蚊诱卵器指数等方法监测和调查白纹伊蚊密度,同时对监测和调查所采集的白纹伊蚊样本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并对阳性结果反应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呈下降趋势.布雷图指数从2002年的11.99降到2008年的4.59,标准间指数从2003年的4.45降到2008年的0.73.但在登革热高发季节,白纹伊蚊幼虫的密度指数仍处于危险的阈值范围;流行年份白纹伊蚊密度高于非流行年份,且密度高峰提前.从采自多个地点的白纹伊蚊体内检测出登革病毒核酸,经分型鉴定为登革病毒1型.结论 采用多种方法和密度指标,有利于客观地评估白纹伊蚊的密度及其防治效果,而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的监测则有助于对登革热流行趋势的评估和防控策略的调整.

  • 登革热与伊蚊的防控

    作者:吴光华;姜志宽;周钧

    登革热(dengue fever,DF)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以高热,剧烈头痛、肌痛、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登革出血热以发热、皮疹、出血、休克等为特征.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率高,传播迅速,具有大规模流行的特性.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旅游事业发展,流行范围逐渐扩大,流行频率不断上升,登革热已成为世界上分布广、发病人数多、危害大的重要虫媒病毒病之一[1-3].

  • 登革病毒样颗粒研究概况

    作者:尚伟龙;胡珍;杨维杰;夏令明

    病毒样颗粒 (virus-like particles,VLPs)是不含病毒特异核酸的空壳结构,许多病毒结构蛋白都具有自动组装成VLPs的能力,在形态结构上与天然的病毒颗粒相似,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和生物学活性.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为黄病毒属的一员,伊蚊为其传播媒介,流行地域广泛,影响人口众多,所致疾病复杂,发病率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预防措施.文中对DV的组装与成熟,VLPs的产生、影响DV的VLPs产生因素,以及在研制疫苗或佐剂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 伊蚊对登革病毒的垂直与水平传播

    作者:赵星;左丽

    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尽管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媒介伊蚊及其传播登革病毒的机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但有些机制尚不甚明了.本文就近年有关伊蚊对登革病毒垂直与水平传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登革病毒 伊蚊 传播
  • 登革病毒重要蛋白及其结构差异与致病性关系

    作者:郝牧;左丽

    近年来,登革病毒(DEN)感染在全球许多地方卷土重来,已成为世界上分布广、发病多、危害大的虫媒病毒性疾病之一.本文就DEN基因组结构、DEN重要蛋白、DEN结构差异与病毒致病性关系等作了综述.

  • 063 登革病毒血清型3亚型Ⅲ病毒的出现及全球扩散

    作者:

  • 八月:注意防蚊灭蚊饮食安全

    作者:

    8月份正处于伏旱天气,虽然往年气象监测数据显示8月份气温会次于7月份,因此广大读者应注意防暑降温.同时8月份也是登革热和感染性腹泻的高发月份,防蚊灭蚊和注意饮食安全仍是本月的重点主题.健康提醒之一:防蚊灭蚊,预防登革热8月份是登革热的高发月份,病例主要为境外输入,且病例输入地广泛.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子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淋巴结肿大.传播登革病毒的罪魁祸首是伊蚊(在我国除云南省个别地区是埃及伊蚊外都是白纹伊蚊),伊蚊有两个显著的习性:白天吸血和喜欢在小的积水中产卵孳生.所以清理户内外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是杜绝蚊患根本的方法.

  • 追踪 让病毒"现原形"

    作者:陶陶;赵湘

    SARS病毒、流感病毒、登革病毒、肠道病毒……进入21世纪以来,病毒性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当疫情出现时,尽快找出疾病的病原,分离出相应的致病病毒,能帮助人们对该疾病进行预防、治疗和研究,控制传染病的流行.那么,病毒学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些病毒的?他们在与病毒的角逐中会发生怎样惊心动魄的瞬间?本刊记者带着好奇走进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微生物实验大楼,采访了病毒学专家卢亦愚博士.

  • 3例输入性登革热调查处理

    作者:金玫华;沈建勇;韩建康;凌建;邹勇;张宏;何继红

    登革热(Dengue Fever,简称D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873年,Monson早报告我国厦门曾发生过登革热.1928~1929年,在广州、厦门、杭州、宁波、上海、台湾和香港等地流行[1].进入21世纪后,浙江温州、杭州等地均有输入性病例报告[2、3],2004年宁波慈溪市曾发生因输入性病例引起的爆发疫情[4、5].湖州市于2006、2007年共发生3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由于发现及时、措施有效,未发生二代病例,现报告如下.

  • 登革病毒高度保守的HLA-A*1101限制性T细胞表位鉴定和体内免疫反应研究

    作者:陈新宇;段志良;江明华;贾庆军;徐娟娟;陈柏坤;金生

    目的:鉴定登革病毒2型(DENV-2)HLA-A*1101限制性T细胞表位并探讨其诱导的T细胞反应的特征。方法:基于DENV-2的氨基酸序列,采用T细胞表位预测软件预测HLA-A*1101限制性候选T细胞表位;基于HLA-A*1101转基因小鼠,采用ELISPOT实验、ELISA实验和CD8+T细胞(CTL)杀伤实验研究候选表位的HLA-A*1101限制性和所诱导的T细胞反应的特征。结果:在合成的14条候选表位中,9条肽(NS1161-170、NS1263-272、NS36-15、NS4b44-53、NS333-42、C58-67、E30-38、NS3576-584和NS4a72-80)免疫HLA-A*1101转基因小鼠可诱导产生肽特异性分泌IFN-γ的T细胞。除了分泌IFN-γ,C58-67和NS3576-584特异性T细胞也可分泌TNF-α,而E30-38特异性T细胞更可同时分泌TNF-α和IL-6。DENV-2感染的HLA-A*1101转基因小鼠体内也可检测到针对NS4b44-53、NS333-42、C58-67、E30-38、NS3576-584和NS4a72-80的分泌IFN-γ的T细胞。采用上述6条肽的混合物免疫HLA-A*1101转基因小鼠所诱导的效应细胞可显著杀伤DENV-2感染的小鼠脾单核细胞。结论:本研究鉴定出了9条全新的DENV-2特异性HLA-A*1101限制性T细胞表位。

  • 登革病毒HLA-A*0201限制性T细胞表位诱导免疫反应的研究

    作者:段志良;李德周;徐娟娟;贾庆军;刘慧芳;陈柏坤;金生

    目的:探讨登革病毒(DENV)HLA-A*0201限制性T细胞表位诱导DENV血清型间交叉反应性T细胞的效应。方法:基于已鉴定DENV-1中HLA-A*0201限制性CD8+T细胞表位(NS4b40-48TLYAVATTI)序列,合成在其他血清型中相似的候选表位,采用MHC-肽复合物稳定性实验检测候选表位与HLA-A*0201结合力。采用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实验研究已鉴定表位及候选表位免疫HLA-A*0201转基因小鼠产生的CD8+T细胞识别相同及相似表位能力;采用ELISPOT实验研究不同DENV血清型感染HLA-A*0201转基因小鼠是否产生能识别已鉴定表位及候选表位的T细胞反应。结果:DENV-3中NS4b39-47TLYAVATTV与HLA-A*0201具高结合力,但DENV-2中NS4b39-47TLYAVATTF与HLA-A*0201结合力弱。DENV-1-NS4b40-48和DENV-3-NS4b39-47免疫的转基因小鼠脾、淋巴结和外周血中存在可识别DENV-1-NS4b40-48、DENV-2-NS4b39-47和DENV-3-NS4b39-47的交叉反应性CD8+T细胞。在DENV-1,-2,-3感染的转基因小鼠体内也存在类似的T细胞反应。结论:DENV-3中NS4b39-47TLYAVATTV为新的CD8+T细胞表位,该表位及已报道表位NS4b40-48TLYAVATTI均可诱导DENV血清型间交叉反应性CD8+T细胞反应,二者有助于我们研究DENV血清型间交叉反应性CD8+T细胞的功能以及用于评估DENV候选疫苗的T细胞免疫效应。

  • 重组登革病毒1-4型包膜蛋白EDIII的融合表达和免疫学特性研究

    作者:任守凤;刘文权;曹国梅;梁韶晖;潘长旺

    目的:构建含登革病毒(DENV)1-4型包膜蛋白(E蛋白)EDIII区的融合蛋白,并通过动物实验分析该融合蛋白的免疫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具有广泛代表性的DENV 1-4型EDIII区的氨基酸序列;将编码DENV 1-4型EDIII区的基因序列通过GS linker进行串联后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ColdIII的多克隆位点,并将构建的重组质粒pColdIII-EDIII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通过SDS-PAGE及Western blot法鉴定目的蛋白表达,采用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目的蛋白。将纯化的蛋白免疫BABL/c小鼠,初次免疫之后再加强免疫2次。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效价和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来评价其免疫效应。结果:重组蛋白EDIII免疫小鼠后可以诱导产生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抗体效价为1:40000。抗原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可以诱导Th1和Th2细胞免疫应答。结论:成功表达了含DENV 1-4型E蛋白EDIII的融合蛋白,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该融合蛋白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为DENV四价重组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 广州市登革1型病毒基因组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

    作者:文金生;江丽芳;晏辉钧

    目的:对引起2002年广州登革热的登革1型病毒分离株(71/02GZ)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方法:采用C6/36细胞培养71/02GZ,分别采用RT -PCR,5'RACE和3'RACE扩增基因组中编码区序列、5'和3 '末端非编码区序列,PCR产物克隆到载体并测序,拼接成全基因组序列,分别基于 E基因序列、E/NS1连接区240 nt、基因组中10016nt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71/02GZ株基因组全长10735 nt,两端非编码区(NCR)长度分别为94 nt和462 nt.基于E基因序列、E/NS1连接区240 nt、基因组中10016 nt的进化分析结果显示71/02GZ株和2002年广州分离株(GZ01/02,GZ/218/2002),1995 年广东分离株(GD23/95,GD01/95)、1995年广州分离株(GZ01/95)组成一个基因型;而1999年广东分离株(GD05/99),1997年广东分离株(GD14/97)和1980年广州分离株(GZ/80)属于另一个基因型;另外,71/02GZ株同1998年印度尼西亚分离株(98901530 DF DV-1-ID)的同源性高.结论:71/02GZ株可能是印度尼西亚输入的.

  • 1例登革热患者的护理

    作者:叶海琴;夏余群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经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有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的特点.本院于2003年10月22日收治1例输人性登革热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浙江东南沿海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调查处置效果分析

    作者:林春萍;孔超;贺嫦悠;周静晓;林海江;沈伟伟;李江麟

    目的评价2016年黄岩区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调查处置效果,并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生原因.方法根据病例定义开展回顾性病例搜索,检测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M(lgM)抗体、免疫球蛋白G(lgG)抗体、非结构蛋白的糖蛋白(NS1)抗原及登革病毒核酸,应用布雷图指数(Bl)法监测蚊媒幼虫密度.结果自9月1日指示病例发病至11月11日末例病例发病,黄岩区累计发现登革热病例88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临床表现以发热(93.18%)、乏力(60.23%)、皮疹(46.59%)、头痛(31.82%)、肌肉关节痛(31.82%)为主.本起登革热疫情有2个流行高峰期,即10月上旬和10月中下旬.病例分布于6个乡镇16个村居,其中男41例,女47例,男女比1∶1.14;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以30~<70岁年龄组为主.呈家庭(单位)聚集性.11例病例登革病毒核酸阳性,基因分型为登革病毒1型.自发现疫情到结束应急响应,黄岩区各乡镇的村居环境均得到明显改善,重点街道的BI降至5以下.结论这是一起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暴发疫情,传染源是隐性感染者和轻型患者,防控重点是蚊媒孳生环境的清理和成蚊的快速杀灭.

  • 南海市登革病毒流行株结构基因序列测定及结构分析

    作者:任瑞文;方美玉;田小东;刘建伟;赵文忠;蒋廉华

    目的对我国登革2型病毒1998年广东省南海市流行株GD08/98结构蛋白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为追踪其地域来源、基因组结构与致病性的关系及研究开发登革病毒新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根据登革2型国际标准株NGC序列,设计2对重叠引物,RT-PCR扩增,分别克隆到pMD1 8-T载体,转化受体菌DH5 α,挑取阳性克隆进行PCR、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结果此登革病毒株结构蛋白基因序列长度为2325bp,编码77 5个氨基酸.与其它登革2型病毒株ThNH81/93、NGC、44、TSV01、04及S1进行比较,其核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94%、94%、92%、92%、90%.结论GD08/98病毒株的结构基因序列基本类似于已发表的其它登革2型病毒株.GD08/98株与ThNH81/93株同源性高,推测其可能来源于泰国.

  • 基于活细胞显微技术的登革病毒膜融合实验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作者:李洁;徐元宏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活细胞显微技术的膜融合实验方法,分析抗体在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包膜糖蛋白E(envelope glycoprotein)介导的细胞膜融合中的作用.方法 DENV感染C6/36蚊子细胞,48 h后酸化细胞内涵体环境以诱导病毒与细胞发生膜融合,同时加入不同稀释浓度的中和抗体;观察抗体在病毒一宿主细胞膜融合中所起到的作用;借助IncellAnalyzer 2000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拍摄图片并用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在宿主细胞内涵体环境酸性化(pH值6.0)后的100 min时能清晰地观察到登革病毒与C6/36细胞发生膜融合;中和抗体4G2及9F12均能抑制膜融合(IC50分别为0.02、0.03 g·L-1),终中和登革病毒感染.结论 运用此方法,能测定登革病毒抗体的膜融合抑制能力,从而了解其中和作用机制.

  • 福建株白纹伊蚊经口感染登革2型病毒研究

    作者:肖方震;邓艳琴;谢汉国;何似

    目的 探讨福建株白纹伊蚊对登革2型病毒的易感性.方法 用C6/36细胞培养登革2型病毒,白纹伊蚊人工经口感染病毒混合液,14 d后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和RT-PCR检测蚊体内的登革2型病毒.结果 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感染登革2型病毒的白纹伊蚊,福建株白纹伊蚊感染率为44.6%(25/56),头部感染率为32.1% %(18/56);用RT-PCR方法扩增出511 bp片段,感染率为53.9%(14/26).结论 福建株白纹伊蚊对登革2型病毒易感.

492 条记录 12/25 页 « 12...9101112131415...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