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14和2016年登革病毒检测能力验证结果分析

    作者:张丽萍;张雯雯;马雪征;李丽丽;甄维;胡孔新

    目的 通过开展登革病毒检测能力验证,不断提高实验室登革病毒的检测水平.方法 登革病毒1-4型毒株经严格灭活,经过特异性、敏感性、均匀性、稳定性测试,随机组合成每组5份样品发放.参加能力验证的实验室自行决定采用的核酸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对样品进行定性或/和分型检测.对登革病毒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4和2016年,全国共有126家实验室参加登革病毒检测能力验证,初测满意率为98.4%,2家实验室的结果判定为"定性检测不满意",占全部参加实验室的1.6%,补测后满意率为100.0%.结论 我国大部分实验室具备较好的登革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能力和质量控制及管理水平,可以很好地为有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 2016年云南畹町口岸地区登革热疫情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帕岩回;胡挺松;张海林;曾玲;鲁秀红;余静;张富强;范泉水

    目的 阐明2016年云南省畹町口岸地区登革热流行特征和登革病毒血清型、基因型及传播来源.方法 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样本,用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并进行登革病毒C/PrM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和进化分析.用布雷指数法监测伊蚊幼虫密度.结果 2016年畹町地区共确诊登革热病例36例,其中缅甸输入性病例34例(94.44%),本地感染病例2例(5.56%).流行时间为5-12月,主要为10和11月(27例).布雷指数5-9月为3.33~8.55,其他月≤2.25.从患者血清中获得11株登革病毒的C/PrM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表明,9株为登革病毒血清型1型(DENV-1)中的基因Ⅰ型(Genotype-Ⅰ,G-I),1株为登革病毒血清型2型(DENV-2)的美洲基因型(American genotype,AMG),1株为登革病毒血清型4型(DENV-4)的G-I.DENV-1和DENV-4均与近几年云南省瑞丽市、临沧市和缅甸同型流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DENV-2与墨西哥和柬埔寨流行株亲缘性较近.结论 2016年畹町口岸地区存在DENV-1G-I、DENV-2 AMG和DENV-4G-I的流行,应加强中缅边境地区登革热跨境传播的防控.

  • 重庆口岸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文海燕;郝玉通;骆星丹;彭彦卿;王董;周岚;张华荣

    目的 对2014年重庆口岸首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病毒的基因型别及感染来源.方法 采集2014年重庆口岸首起聚集性输入登革热疑似病例血清样本,进行IgM/IgG抗体检测、核酸检测(实时荧光RT-PCR)以及病毒分离;用RT-PCR方法扩增病毒分离株E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进化分析.结果 共采集21份血清样本,其中4份样本IgM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9%,IgG均阴性;9份样本为登革热病毒1型核酸阳性.分离得到4株登革病毒,4株病毒的E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与印度尼西亚的毒株进化关系近,同源性为99.1%.结论 输入性登革病毒与印度尼西亚的登革病毒1型亲缘关系近,提示其传染源极有可能在印度尼西亚.

  • 日本输入性登革热案例调查

    作者:戴俊;胡龙飞

    1 简介登革病毒(黄病毒家族科)是热带传染病的重要的病原体之一.日本境内目前没有发现埃及伊蚊和登革病毒.东南亚、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等国家地区是许多日本游客热衷的旅游地,而这些地区的登革热病例有所增加.随着到上述地区旅游人数的增多和当地登革热个案数的增加,对游客的建立在风险评估和传染病学资料基础上的旅行前的医学指导非常重要.与此同时,前往登革热疫区航班的增多亦增大了携带病毒的蚊媒输入日本的可能性.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这些蚊媒很快获得了在日本度过寒冬的能力.甚至以往登革热爆发(1942~1945年),本土的白纹伊蚊亦可能具有传播疾病的能力.

  • 2008年深圳口岸外籍人员血清登革病毒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董瑞玲;朱玉兰;张登峰;俞杨;刘胜牙;王佃鹏;黄宗炎

    [目的]了解深圳口岸外籍人员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感染状况,为我国口岸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08年8-9月入境体检的外籍人员进行血清DV IgM、IgG抗体检测,ELISA可疑结果采用登革热IgG/IgM联合快速检测卡进行复检以终判定结果.[结果]共对440名外籍人员进行了血清DV IgM、IgG抗体检测,IgM抗体阳性率为2.27%(10/440),IgG抗体阳性率为1.14%(5/440).未检出IgM、ISG抗体均阳性者.东南亚地区人员的DV IgM、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59%(6/79)和3.80%(3/79);拉丁美洲人员的DV IgM和IgG抗体阳性率均为6.67%(1/15);北美地区人员的DV IgM抗体阳性率为0.99%(1/101)且未检出DV IgG抗体阳性者;欧洲地区人员的DV IgG抗体阳性率为1.59%(1/63)且未检出DV IgM抗体阳性者;非洲和大洋洲人员均未检测出DV抗体阳性者.[结论]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入境人员携带DV的可能性较大.随着全球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应进一步加大对口岸传染病的防控力度.

  • 登革3型病毒07CHLS001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

    作者:雷永良;陈燕飞;叶碧峰;梅建华;陈秀英;兰进权;李永芬

    目的 对登革3型病毒浙江分离株07CHLS001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为探讨其基因组特征和来源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登革3型病毒98TW407株设计22对引物,利用RT-PCR法扩增出07CHLS001株基因组不同区段的cDNA片段,通过序列测定和拼接获得其全基因组序列.结果 07CHLS001株基因组全长10 707 nt,包含一个开放读码框(95-10 267 nt),编码3 390个氨基酸.它与登革3型病毒ThD3-1687-98株、98TW407株和80-2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核苷酸相似性依次为98.7%、98.5%和94.6%.prM/M-E核苷酸序列系统发生树分析表明,07CHLS001与来自泰国的5个株系形成了一个Bootstrap支持率为90%的分枝.结论 07CHLS001属于登革3型病毒的亚型Ⅱ.07CHLS001株全序列的测定,对进一步研究该株系的特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美国FDA对登革病毒核酸扩增检测试剂性能研究要点

    作者:吴传松

    登革病毒引起黄热病以及登革感染流行在我国均有报告,登革病毒核酸扩增检测试剂作为登革病毒的重要检测手段之一,其试剂检测性能研制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介绍了美国FDA对登革病毒核酸扩增检测试剂性能的相关要求,以期对我国从事登革病毒核酸扩增检测试剂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些技术思路。

    关键词: 登革病毒 性能研究
  • 广东省1990~200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罗会明;何剑峰;郑夔;李灵辉;江立敏

    目的明确广东省登革热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调查分析1990~2000年登革热病例的分布特征和流行因素,测定登革Ⅰ型病毒地方分离株E/NS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结果 1990~2000年间,广东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9 747例,死亡3例,年发病率在0/10万~9.75/10万之间,平均为1.27/10万.流行多呈爆发,疫情涉及13个市(占全省21个市的61.9%),主要集中在广州、潮州、肇庆和佛山市,呈现高度集中而相对分散特点.每月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其中1~6月份为散发输入病例,7~12月份为流行期.男性∶女性为1.04∶1,所有年龄组均易感.四个型别的登革病毒均发生过流行.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可流行不同型别病毒,同一年份不同地区也可流行不同型别病毒.广东省12株登革Ⅰ型病毒地方分离株E/NS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显示广东省登革Ⅰ型代表毒株可分为两个基因亚型.临床表现以典型登革热为主.广东省存在有利于登革热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论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同国外登革热流行程度相关联.流行呈输入性流行的特征,至今仍无证据表明已成为地方性疾病.

  • 云南中缅边境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张海林;付士红;邓掌;袁军;姜红月;李铭华;高晓艳;王静林;刘永华

    目的 调查云南中缅边境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状况及其流行病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集医院就诊和口岸入境人员中登革热、疑似登革热和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清标本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ELISA检测登革病毒IgM抗体,RT-PCR检测登革病毒核酸,核酸阳性标本进行登革病毒PrM-C和NS5区的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08年7-11月在云南省瑞丽市共采集急性期患者血清标本103份,经登革病毒IgM抗体和核酸检测,49例确诊为登革热.其中除1例为当地感染病例,其余48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18例来自缅甸木姐市居民,30例为中国居民到缅甸经商或务工返回后发病者.从缅甸输入病例血清中获得2株病毒(RLB61和RLC31)的PrM-C和NS5区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RLB61株为登革1型病毒,RLC31株为登革3型病毒,与东南亚登革病毒流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经血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证实瑞丽市边境地区发生输入性登革热暴发,并间接证实缅甸木姐市2008年存在登革1和3型病毒流行.

  • 广东省增城市一起登革热爆发的调查

    作者:李宗有;廖远模;吴照康;王李河;毛陈生

    2002年 8~9月增城市石滩镇和沙庄街相继爆发登革热.流行时间从8月9日至10月18日,发病136例,男性53例,女性83例,男女发病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 χ2= 13.24, P< 0.01);发病年龄小2岁,大77岁,以青壮年发病居多;农民发病多,民工其次,学生再次.症状主要有畏寒、头痛、疲乏、全身肌肉酸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腹部不适.体征主要有发热、皮疹(多数在热退时出现,为充血性"斑丘疹",出疹部位多在四肢和躯干,呈对称性分布),少数患者有出血倾向如鼻衄、便血、齿龈血等.患者末梢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普遍下降.采集急性期患者血清进行登革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率为 71.83%,经PCR分型鉴定为登革Ⅰ型病毒.

  • 福州市2000~2001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分析

    作者:郑能雄;王宗汉;林云钦;张晓阳;郑高;陈黄河;吴护华;陈敏红

    1999年夏秋,福州市近郊曾局部流行55年未遇的登革热[1],经单克隆抗体检查系登革病毒Ⅱ型所致,流行的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现将2000~2001年开展的福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 疏水性区域及稀有密码子对登革2型病毒E基因原核表达影响的分析

    作者:任瑞文;徐晓立;方美玉;刘建伟;白志军;程刚锋;赵文忠

    登革病毒E蛋白是病毒主要毒力蛋白,带有型特异及属特异抗原决定簇,既能诱导宿主产生保护性的中和抗体,又能诱导产生血凝抑制抗体,与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的致病机制有关[1].有学者已经利用包括大肠埃希菌、毕赤酵母、昆虫细胞等多种表达系统对其表达条件进行了探讨,由于受未知因素的影响,登革病毒E蛋白的原核重组表达一直不理想[2~4].本研究对登革病毒E蛋白不同区域的原核表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探讨疏水性区域及稀有密码子登革病毒E蛋白表达的影响,并对部分区域进行了高效原核表达.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06836008005);全军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资助课题(06MA129)

  • 云南省中缅边境2015年一起登革热暴发的分子特征分析

    作者:郭晓芳;杨明东;姜进勇;李华昌;朱崇革;桂琴;卜力群;周红宁

    目的 对2015年云南省中缅边境一起登革热暴发查明病因,对流行的登革病毒(DENV)进行分子特征分析,为疾病防控提供病原学证据.方法 采用半巢式RT-PCR方法检测2015年7月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DENV NS1抗原阳性血清中的DENV特异核酸(CprM基因),对阳性标本用DENVE基因特异引物进行扩增,并将PCR产物送测序,经拼接剪切后的序列在NCBI网站进行BLAST比对,在Megalign中计算核苷酸相似性;在GenBank中选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年度的DENV E基因序列作为参考序列,在Mega 5.05软件中采用邻接(NJ)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对25份中国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本地病例和14份缅甸输入病例DENVNS1抗原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DENV特异核酸检测,共有21份本地和10份缅甸输入病例标本为DENV-1阳性,其余8份为DENV阴性.测序得到13株(8株来源于本地病例,5株来源于输入病例)1 485 bp的E基因序列,核苷酸相似性为100%,12株(9株来源于本地病例和3株来源于输入病例)406 bp的CprM基因序列,核苷酸相似性为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3株E基因序列均属于DENV-1的基因Ⅰ型,位于独立的进化分支.结论 本次登革热暴发由DENV-1的基因Ⅰ型引起,该病毒与相邻缅甸区域流行的DENV进化关系近,当地需加强对登革热防控的综合措施,以防止登革热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 广州市2011年登革病毒流行状况及E基因进化特征分析

    作者:蒋力云;曹毅敏;许杨;景钦隆;曹庆;狄飚;杨智聪

    目的 了解2011年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情况,分析新分离毒株的E基因分子特征.方法 收集2011年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病学资料和血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并确定血清型,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测定新分离毒株的E基因序列,利用Mega 4.0软件分析.结果 2011年广州市登革热发病高峰在9-11月.在患者血清中检测出登革热病毒1、2、4型,分离出5株登革热1型毒株.在基因型上,4株属于亚洲型,1株属于美洲/非洲型.结论 广州市登革病毒与东南亚地区的毒株有较高同源性,且存在登革热暴发的潜在风险,该病毒在广州市可能已出现本地化趋势.

  • 广州市2009年新出现登革3型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狄飚;白志军;王玉林;罗雷;陈妤;蒋力云;杨智聪;王鸣

    目的 对广州市2009年新出现的3型登革病毒(DEN)株的E基因进行RT-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探讨其来源及基因型.方法 收集广州市2009年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DEN,RT-PCR扩增病毒全长E基因,测序并绘制系统进化树,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年采集的19份患者血清标本中,分离到7株3型DEN株,RT-PCR扩增后测序获得E基因序列,7株DEN3病毒E基因均由1479个碱基组成,编码493个氨基酸,基因序列未见插入或缺失,分析发现7株病毒来自两个不同的亚型:09/GZ/1081、09/GZ/1483和09/GZ/10806属于东南亚/南太平洋型,09/GZ/10616、09/GZ/11144、09/GZ/11194和09/GZ/13105属于印度次大陆型,各亚型群内毒株序列同源性较高.结论 广州市2009年DEN3为输入性,分属两个基因型.

  • 广州市2001-2015年登革病毒2型E基因进化分析

    作者:刘远;蒋力云;罗雷;曹毅敏;景钦隆;杨智聪

    目的 了解2001-2015年广州市登革病毒2型(DENV2)的流行情况;通过对分离DENV2 E基因的进化树和分子钟分析,掌握毒株的进化情况和趋势.方法 将登革热确诊病例的血清用荧光PCR进行检测,DENV阳性血清用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测定分离毒株的E基因序列,利用Mega 4.0软件构建进化树,采用BEASTvl.8.2绘制分子进化钟.结果 2001-2015年共分离到26株DENV2,从基因型上分类属于全球型和亚洲1型,并与东南亚地区分离到的毒株相似率较高;BEASTv1.8.2计算出广州市DENV2全球型在46年前和35年前进一步出现亚型的分化,广州市DENV2的平均变异率为每年每位点7.1×104.结论 广州市DENV2与东南亚地区的毒株有较高同源性和进化上的联系,广州市DENV的输入压力较大,存在重症登革热暴发的潜在风险.流行于广州市的全球型DENV2可能存在2个不同输入来源,广州市DENV2的变异率与周边地区基本持平.

  •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4年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溯源

    作者:陈敏玫;谭毅;唐振柱;林玫;周开姣;何为涛;阳益萍;王静

    目的 了解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来源.方法 描述疫情时间、人群和地区分布特征,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标本中的登革病毒(DENV)NS1抗原,用RT-PCR方法对NS1抗原阳性标本进行DENV血清分型、E基因序列扩增和测定,分析E基因序列一致性和进化关系.结果 2014年9-12月广西暴发DENV-1和DENV-2引起的本地登革热疫情,报告登革热病例854例(实验室诊断病例712例,临床诊断病例142例),79.63%(680/854)病例集中在2014年9月22日至10月21日;所有病例均为典型登革热病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83.61%(714/854)病例年龄为15~59岁,46.60%(398/854)病例职业为干部和商业服务;疫情主要发生在南宁市和梧州市,E基因进化分析表明,中国南宁市本地病例分离株属DENV-l基因Ⅰ型,与新加坡分离毒株(SG EHI Dl/529Y13)一致性为100.00%;梧州市本地病例分离株与广东省分离毒株(D14005)同源性高,属DENV-2 Cosmopolitan基因型.结论 2014年广西登革热暴发疫情可能由输入性病例或媒介引起,中国南宁市本地暴发疫情病原为DENV-l,可能来源于新加坡;梧州市本地暴发疫情病原为DENV-2,可能从广东省输入.应加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监测和早期检测,做好蚊媒监测,提高疑似登革热病例诊断意识,以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

  • 中国登革热控制概述

    作者:赵治国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一种古老的急性、发热性、病毒性疾病,由蚊子传播.从1779年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和开罗流行时,始被人类从临床表现认识以来,已有两个多世纪.嗣后于1907年证实登革热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引起,医学界人士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登革热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作者:方美玉;赵文忠;刘建伟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其病原体为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为4种血清型(DV 1~4).DV可引起人类一系列疾病:隐性感染、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严重的还可导致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

  • 中国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序列比较

    作者:陈虹;陈汉彬

    目的比较中国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从分子水平探讨不同地理株对登革病毒(DV)易感性的差异. 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从蚊虫基因组DNA扩增出COⅠ基因片段并进行克隆测序;用邻接法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各地理株白纹伊蚊COⅠ基因片段序列长度均为415 bp,所测各株序列均无缺失.云南思茅株的碱基转换率为1.93%,颠换率为0.24%.贵州麻尾株和广西南宁株的转换率为0.48%.各地理株中思茅株与麻尾株关系较近,麻尾株与南宁株关系较近,其余11个地理株均为同型株. 结论蚊虫对DV的易感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及生态学方面(如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等)的因素.在中国大多数白纹伊蚊为同型基因,其对DV的易感性尚无直接对应关系.

492 条记录 2/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