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登革病毒EDⅢ特异性单抗的体内外中和活性观察

    作者:黄艳芬;邓永强;丘立文;刘利东;秦鄂德;车小燕;秦成峰

    目的 鉴定1株能同时识别登革病毒Ⅰ~Ⅳ型(dengue virus serotypesⅠ-Ⅳ,DENV 1~4)的EDⅢ特异性单抗2D73的体内外中和活性.方法 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单抗2D73的特性进行鉴定,并用基于酶联免疫斑点法的微中和实验(ELISPOT-MNT)和乳鼠保护实验观察单抗2D73对DENV 1~4的体内外中和活性.结果 单抗2D73对4型DENV均具有较强的中和活性,其50%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28、0.16、0.18和18.82 μg/ml.乳鼠保护实验显示,该抗体对DENV 1~4同样具有较好的体内保护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发病时间明显延迟,生存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 获得1株同时针对DENV 1~4且具有体内外中和活性的单抗,该单抗可进一步用于DENV致病和免疫机制的研究以及抗病毒药物的研制.

  • 登革2型病毒43株NS1基因的克隆及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胡志君;杨敬;赵卫;杨佩英;秦鄂德;范宝昌;耿丽卿;于曼

    目的:研究含登革2型病毒43株(D2-43)NS1基因的重组质粒DNA在幼地鼠肾细胞BHK-21的表达。方法:将含信号肽的NS1基因片段插入到pcDNA3.1的KpnⅠ位点和EcoRⅠ位点之间,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cDNA-NS1。用电穿孔法将其导入BHK-21细胞,G418选择培养。挑取单细胞克隆,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鉴定NS1基因的稳定表达。结果:在随机挑取的5个单细胞克隆中,有4个克隆的RT-PCR鉴定为阳性,蛋白质印迹结果表明NS1基因获得表达。结论:构建的pcDNA-NS1质粒在BHK-21细胞中有稳定表达,因此含NS1基因的该重组质粒DNA可用作核酸免疫。

  • 登革2型病毒包膜蛋白B区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作者:陈水平;姜涛;秦成峰;赵慧;邓永强;段鸿元;于曼;秦鄂德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对登革2型病毒包膜蛋白B区进行表达,为观察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奠定基础.方法:将通过PCR扩增的登革2型病毒包膜蛋白B区插入高效原核表达载体pBAD/Topo ThioFusion,然后在大肠杆菌中利用阿拉伯糖进行诱导表达.对表达产物以免疫印迹和ELISA法进行检测.结果和结论:登革2型病毒包膜蛋白B区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产物以可溶性形式存在,表达量约占细菌可溶性总蛋白的62%.表达产物可与登革2型病毒的特异多抗反应,但与登革1、3和4型病毒的特异多抗无交叉反应.登革2型病毒包膜蛋白B区可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性形式高效表达.

  • 重要蚊媒黄病毒对IFN-α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作用

    作者:赵慧;邓永强;陈水平;姜涛;韩剑峰;秦成峰;秦鄂德

    目的:比较并探讨日本脑炎病毒Beijing-1株和登革2型病毒43株对宿主细胞内IFN-α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含萤火虫荧光素酶(Luciferase,Luc)报告基因的重组载体pISRE-Luc,通过检测IFN刺激应答元件(IFN-stimulated response element, ISRE)活性对病毒感染细胞内IFN-α介导的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作用进行定量分析.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在IFN-α作用下病毒感染细胞内STAT1分子的分布情况.进一步采用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在这两种病毒感染状态下宿主细胞内STAT1、JAK1和TYK2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感染日本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的细胞在IFN-α作用下,ISRE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而且日本脑炎病毒对宿主细胞内ISRE活性的抑制程度明显强于登革病毒;进一步研究发现,日本脑炎病毒可通过抑制JAK1和TYK2两种激酶的活性,降低STAT1的磷酸化水平,阻碍STAT1的核转运;而登革病毒则只抑制TYK2激酶的活化,降低STAT1的磷酸化及核转运水平.结论:日本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抑制IFN-α介导的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

  • 登革病毒衣壳蛋白与葡萄球菌核酸酶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作者:秦成峰;胡志君;陈水平;范宝昌;于曼;姜涛;邓永强;段鸿元;秦鄂德

    目的:实现登革病毒衣壳蛋白C与葡萄球菌核酸酶SN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通过BamHⅠ连接在一起的CSN基因克隆入表达载体pLEX,转化大肠杆菌GI724并以色氨酸诱导表达,用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鉴定表达的融合蛋白,采用TDA显色法检测融合蛋白中SN的活性.结果与结论: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LEX-CSN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27 000,可被抗登革病毒C蛋白抗体识别,并具有SN的生物活性.为探讨登革病毒衣壳蛋白靶向性抗病毒作用奠定了基础.

  • 登革病毒DNA疫苗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琪;安静;陈辉

    目前登革病毒( dengue virus )感染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亟待有效的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与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等传统疫苗相比,DNA疫苗具有制备简便、价格低廉、无感染风险、便于储运以及长效性好等特点,成为近年来登革病毒疫苗研究的热点。该文综述了登革病毒DNA疫苗构建策略、接种方式、免疫策略、免疫佐剂、免疫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新型登革减毒疫苗研究进展

    作者:朱武洋;秦鄂德

    登革热是近30年来危害严重的蚊媒病毒性传染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其发病率及病死率急剧上升,但目前仍缺乏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本文回顾了登革传统减毒疫苗的研究概况,着重介绍近年来通过反向遗传技术构建登革新型减毒疫苗的进展情况.

  • 登革病毒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宋克玉;李晓峰;江振友;秦成峰

    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在登革病毒的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存在亚中和浓度抗体的条件下,登革病毒可通过Fc受体或补体受体等途径进入靶细胞,进而导致ADE的发生.ADE的发生受病毒和宿主一系列复杂因素的调节,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进展,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登革出血热发病机制的认识,对登革热疫苗以及治疗性抗体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登革病毒ADE的研究进展.

  • 登革病毒的感染及复制研究进展

    作者:胡志君;杨佩英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具包膜的单股正链RNA虫媒病毒。其包膜蛋白E与细胞受体的结合介导病毒进入细胞,随后在感染细胞浆内复制。随着对非结构蛋白的深入研究,发现NS1、NS2A、NS3、NS4A及NS5蛋白均参与了病毒复制复合体的形成。在成熟病毒颗粒的终形成过程中,需要NS2B/NS3蛋白酶对C蛋白前体的切割及宿主细胞的糖基转移酶对prM、E蛋白糖侧链的正确加工。本文综述了登革病毒受体、病毒的复制及装配过程等方面的新研究进展。

  • 登革热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及美军的对策

    作者:赵卫;秦鄂德;张文炳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虫媒病毒传染性疾病,估计每年有1亿例感染[1].它是由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引起的,以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为其主要传播媒介.

  • 登革病毒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利娜;王升启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病毒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近年来,人们在抗登革病毒的药物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大成果,本文结合目前抗登革病毒研究的新进展,从病毒多聚酶和蛋白酶抑制剂、病毒复制相关宿主因子抑制剂、病毒进入阻断剂,以及抗病毒反义寡核苷酸和小干扰RNA等几个方面做一综述.

  • 阿兹夫定体外抗登革病毒活性研究

    作者:张春涛;罗荣华;陈欢;刘光明;常俊标;杨柳萌;郑永唐

    本文通过检测化合物对登革Ⅱ型重组病毒(DENV-Ⅱ Luc+)表达海肾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进行化合物筛选,发现阿兹夫定 (azvudine, FNC)、盐酸阿兹夫定(hydrochloride salt of azvudine, FNC-HCl)和三磷酸酯阿兹夫定(triphosphate azvudine, FNC-TP)能够抑制DENV-Ⅱ Luc+的复制,并研究其体外抗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活性.首先通过噬斑法检测FNC、FNC-HCl和FNC-TP对DENV的抑制活性;并通过蛋白印迹实验检测3种化合物对DENV-Ⅱ囊膜蛋白E (envelope protein E)表达的影响,后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化合物对DENV-Ⅱ病毒RNA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FNC、FNC-HCl和FNC-TP抑制DENV复制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在0.54~25.42 μmol·L-1之间,阳性药物利巴韦林抑制DENV-Ⅱ的EC50为40.78 ± 1.02 μmol·L-1.蛋白印迹实验及定量结果显示,3种化合物均能抑制DENV-Ⅱ囊膜蛋白E的表达,并且显著地抑制DENV-Ⅱ病毒RNA的复制.通过MTT法检测发现FNC、FNC-HCl和FNC-TP的细胞毒性很小,半数细胞毒性浓度(CC50)均大于3 000.00 μmol·L-1.本研究表明FNC、FNC-HCl和FNC-TP在细胞水平、蛋白水平及RNA水平均能抑制DENV的复制,且抑制作用优于利巴韦林,有望成为抗登革病毒的候选药物.

  • 登革病毒和登革热

    作者:崔晓云;吴艳花;安静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引起的一种虫媒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全世界将近一半的人口有罹患 DF 的风险。 DF 在临床上分为 DF 和重症登革( severe Dengue),后者包括登革出血热(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每年重症登革病例达500000例,其中大多数患者为儿童。2014年 DF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出现历史上严重的疫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为此,本文对 DV 和DF 的概况作一综述,供广大同行参考。

  • 贵阳口岸及周边地区人群登革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作者:田虹;韩勇;戴爱萍;傅德庆;周元江;周年潮;高睿

    为了解贵阳口岸及周边地区人群登革病毒感染状况,采用ELISA法对755份血清样本进行登革病毒抗体检测.从中检出登革病毒抗体阳性55例,阳性率为7.28%.贵阳机场工作人员、兴义机场工作人员、册亨县居民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5%、4.5%和7.2%.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组人群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P>0.05).由于存在登革病毒感染,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应加强对口岸地区人群和蚊媒的监测力度,强化登革热的防控措施,密切关注登革热的疫情动态.

  • IL-17与登革病毒感染致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媛菲;刘凤辉;陈伟峰;巫慧文;张韵秦;周冰璇;郑碧英

    登革病毒由伊蚊传播,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其致病机制尚未明了.早期研究发现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细胞因子过度分泌,从而形成细胞因子风暴.不同的细胞因子在登革病毒感染中作用不同,加剧或抑制病变的进展,影响疾病的转归.白细胞介素-17(IL-17)作为一种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由Th17细胞分泌,能诱导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和增殖,从而有效地介导了组织的炎性反应,与多种病毒感染致病有关.本文综述了登革病毒感染与细胞因子风暴,IL-17的免疫机制,以及IL-17与登革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

  • 登革热疫苗研究进展

    作者:郑晓燕;王然

    近年来,登革热已超过疟疾成为全球传播为广泛的蚊媒疾病,全世界约2/5人口生活在登革病毒传播的高危区域,每年约有多达3.9亿人被传染,近1亿人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目前,针对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热,特别是症状严重的患者,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感染者的症状一般较轻,但亦可出现致命的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尽管媒介控制可有效遏制部分登革病毒传播,但研发一款安全、有效、保护性均衡的四价登革热疫苗仍然被认为是惟一可切实减少该病发生的佳方法。本篇综述将对现有已进入各期临床试验的候选登革热疫苗进行简要概述。

  • 登革病毒NS1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登革热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陈龙;何思杰;顾大勇;冯杰娥;何建安;曾庆洋

    目的:旨在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登革热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登革病毒早诊早筛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2-2016年间于本院就诊的疑似登革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清学标本共362例,通过过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以及NS1-ELISA试验对登革热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阳性及阴性似然比和约登指数等统计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三种检测方法中,金标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率(64.64%),然而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差(分别为87.80%和65.61%);NS1-ELISA试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91.22%)、阴性预测值(87.50%)及约登指数(0.71)和较低的阴性似然比(10.94%);qPCR法则具有较高的特异性(85.99%)、阳性预测值(88.72%)和阳性似然比(598.51%).三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金标法和qPCR法的特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登革病毒NS1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检测效能较优,在登革热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够为登革热的早诊早筛提供帮助.

  • 登革热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秀君;肖寒;刘尹正泽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引起的,由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该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的特点,是蚊媒传染为严重的疾病。随着经济和旅游行业的发展,以及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该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文就登革热的病原学、实验室检查、诊疗方案和预防控制措施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登革热更好的防治提供借鉴。

  • 2014~2016年登革热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特点分析

    作者:曾令恒;赵艳华;何思杰;潘开拓;陈文科;曾庆洋;何锋荣;黄翠芳

    目的 研究分析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为登革热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2016年收治的499例登革热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登革热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常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原学检查结果以及预后,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499例登革热患者平均年龄为(44.0±18.0)岁,其中22~61岁356例(占71.34%),男性243例(占49%),女性256例(占51%),登革热每年发病高峰期为9~10月.登革热患者主要的临床特征:发热(99.4%)、畏寒/寒战(80.96%)、乏力(96.39%)、头痛(96.99%)、骨骼/肌肉疼痛(96.39%);部分患者出现颜面/胸部潮红(30.86%)、皮疹(24.25%)、结膜充血(5.41%)和眶后痛(5.41%)表现.登革热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主要特点:白细胞计数减少(78.2%)、血小板减少(65.5%)、白蛋白降低(5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33.9%)、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64.3%)、乳酸脱氢酶升高(38.7%)、肌酸激酶升高(46.3%)、C反应蛋白升高(44.1%)、血清钾降低(49.7%),但血细胞压积增高比较少见(3.00%).基础疾病:64例(占12.83%)合并基础疾病,常见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预后情况:登革热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5.9±2.2)d,平均病程为(9.5±3.0)d.474例(占94.99%)登革热患者经住院治疗后均可痊愈出院.结论 登革热每年发病高峰期为9~10月,发病年龄以22~61岁为主,男女比例接近,以发热、畏寒/寒战、乏力、头痛、骨骼/肌肉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清钾降低,经过有效治疗后预后良好.

  •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

    作者: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 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其中2型重症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其他型。

492 条记录 8/25 页 « 12...567891011...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