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卫星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陆世春;陈亦江;张馥敏

    骨骼肌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SC)是骨骼肌的干细胞,被用于肌萎缩的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冠脉搭桥术(CABG)和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只能解决病变心肌的再血管化,却不能为心肌梗死和心功能衰竭的心脏提供有功能的收缩物质和阻止心室重构的发展.由于心脏移植供体来源困难,手术难度大,费用昂贵,近期临床难以推广.

  • 胚胎胰组织移植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璐;黄亚冰;郭晖;朱珉;王树森;谢林;曾梦华;李荣;陈实

    目的:研究胚胎胰组织在同种异体内再生长发育的可能性,并根据不同胎龄、不同移植部位的移植胚胰生长状况,研究大鼠胚胰移植的适合胎龄和移植部位.方法:将远交系SD大鼠妊娠15.5d(E15.5)、E16.5、E17.5和E18.5的胚胰移植到成年健康SD大鼠的肾包膜下或网膜内.移植后14~21d期间剖腹观察器官生长情况,并取标本行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①E15.5胚胰植入肾包膜21d后,发育良好,腺泡导管分化发育,β细胞增殖并聚集.植入网膜内16d后,有中度排斥反应,发育有限.②E16.5胚胰植入肾包膜下21d后,可见中度排斥,但结构发育较好.③E17.5和E18.5胚胰植入肾包膜下后,16d内就发生重度排斥,生长严重受限,β细胞也未见增殖.④E15.5胚胰移植到小鼠体内,未经任何免疫抑制处理,16d内见到重度排斥表现并导致组织坏死.结论:不使用免疫抑制剂时,一定胎龄的胚胰可在同种远交系成年大鼠体内再血管化,并发育为近似正常胰腺组织.E15.5或更早期的胚胰用来移植比较适合,排斥反应较轻,增殖潜力较大.胚胰移植在肾包膜下相对于移植在网膜内的排斥轻、发育好.

  •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呈弥漫病变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邬美翠;林祖近;林美娥;陈磊;陈婉斐;蔡海鹏;但秋红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同时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多支弥漫病变呈增多趋势.冠状动脉弥漫病变患者不仅在再血管化方面需要更多的医疗经费,而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有些由于血管全程弥漫狭窄,难以完全血管重建甚至无法血管重建,疗效和预后差.为进一步了解引起冠状动脉病变弥漫的可能原因,本文对227例冠状动脉弥漫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与227例非弥漫病变患者(对照)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探讨冠心病冠脉呈弥漫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

  • 冠脉慢性闭塞病变再通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作者:钱志贤;葛均波;钱菊英;樊冰;葛雷;周京敏

    目的:评价冠脉慢性闭塞病变再通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冠脉造影证实的冠脉≥1支慢性闭塞的35例患者,采用冠脉介入治疗(PCI:PTCA加支架植入术)或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使再血管化,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患者的临床心功能状态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变.结果:22例患者行PCI治疗,13例患者行CABG.平均随访4.2个月.治疗后临床心功能状态改善2级以上者27例(77.1%),改善1级者6例(17.1%),无改善者2例(5.8%),总有效率94.2%.LVEF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前51.6%±5.8%,术后62.2%±11.3%,P<0.01).结论:PCI和CABG开通慢性闭塞冠脉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LVEF.

  • 高危2型糖尿病患者的佳治疗策略——评BARI-2D研究

    作者:陆菊明

    2009年6月7日,第69届ADA会议现场,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兼BARI-2D糖尿病管理中心主任的Trevor Orchard教授报告了众盼已久的"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搭桥血运重建研究"(Bypass Angioplasty Revascularization Investigation in Type 2 Diabetics,BARI-2D)结果,即对稳定性心脏病患者再血管化并不优于积极的药物治疗,即使是高危糖尿病人群也同样如此.该研究结果同步在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再血管化的影响因素

    作者:陈聪;马愔花;张波;谭小义;耿彬;姜金;吴萌;夏亚一

    严重的前交叉韧带损伤通常需要重建来修复,重建的韧带在体内需经过不同时期的转归与重塑才能形成有功能的韧带,其中早期再血管化是重塑过程的关键.本文从韧带的来源、重建的方法、细胞因子对再血管化的影响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自体来源较异体来源的韧带发生再血管化早;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和髌下脂肪垫能加速重建韧带再血管化的进程;VEGF、bFGF、PDGF等众多细胞因子也可促进重建韧带的再血管化并具有协同作用.

  • 大段感染骨煮沸后异位再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扬;罗彦平;周明武;朱杰;张迅;徐立博

    [目的]探讨大段感染骨经煮沸后异位再血管化的可行性.[方法]将120只健康6个月龄中国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60只.实验组:首先制备兔胫骨感染模型,然后截取2.0 cm长感染胫骨,经煮沸灭菌后,异位于对侧大腿股直肌与股内侧肌间隙之隐动脉处,1.0克氏针固定于股骨上.对照组:在同一部位截取相同长度的无菌胫骨段经生理盐水浸泡处理后,余步骤同实验组.两组分别于术后0、4、6、8、10、12周各处死10只兔子,通过大体标本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异位血管化骨CD34阳性血管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量的灰度值,分析判断两组血管化情况.[结果]术后4、6、8周,实验组CD34阳性血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VEGF蛋白表达量也均低于对照组,但仅术后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12周,实验组CD34及VEGF检测结果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CD34阳性血管数及VEGF蛋白表达量分别在术后10、8周达到峰值,之后均成下降趋势.此时,两组异位血管化骨几乎完全被软组织包裹;两者贴附紧密,分离困难.[结论]自体正常骨在术后8周完成再血管化,要快于煮沸骨,而煮沸骨在术后10周也完成再血管化.证实兔大段感染胫骨经煮沸灭菌后异位于肌肉丰富的知名血管处,使其再血管化,转化为血管化骨是可行的.

  • 运用综合策略实现缺血心肌再血管化

    作者:孙俊杰;程兆云;赵子牛;权晓强;张志东;王锋;赵健;刘传振;王海波;冯卫中

    目的:探讨外科综合策略对冠心病再血管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脱泵搭桥450例(转为体外循环下搭桥17例),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搭桥417例,常温体外循环辅助下心脏不停跳搭桥33例.共移植血管2 579支(平均2.9支/例),其中左乳内动脉893支,游离右乳内动脉118支,左桡动脉232支,右桡动脉82支,大隐静脉1 254支;全动脉化130例.863例治愈出院,住院期间死亡37例.结论: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能够完成缺血心肌完全再血管化并取得良好效果.

  • BMP加丹参治疗股骨头坏死实验研究

    作者:吴惠明;王维佳;王喜波;张丽莉;金掌;王庆来;吕存贤

    目的:丹参注射液是否能加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对股骨头坏死的修复,能否促进股骨头再血管化过程,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方法:将28只成年家兔右侧股骨头制成股骨头坏死模型,实验分三组,A组(BMP复合自身松质骨加丹参组),B组(BMP复合自身松质骨组),C组(自然修复组).通过组织病理学、碱性磷酸酶、新生骨钙、磷含量测定等手段检测其成骨性能,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再生情况来检测再血管化程度.结果:治疗12周时A组成骨情况、股骨头再血管化程度明显优于B组、C组,B组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既能加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诱导成骨功能,又能促进股骨头再血管化过程,能有效改善股骨头的血液供应.

  • 胰岛移植与微循环

    作者:杨金奎;袁申元

    胰岛移植会导致全部或部分的原有血管系统的丢失,这意味着移植胰岛的血管系统依赖于移植器官的微血管.动物实验证实胰岛移植能永久治愈糖尿病,而临床的胰岛移植试验却广泛地受挫,只有少数报道移植后患者能保持良好的胰岛功能.近年来,应用Edmonton方案的人体胰岛移植[1],通过增加移植胰岛的数量[13 000胰岛当量(IEQ)/kg体重]、使用新的免疫抑制剂及门脉移植,可以带来更高的成功率,并使几乎所有病人不依赖胰岛素.回顾胰岛移植的历程,提示任何可能达到佳移植的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移植被认为是再血管化、神经移植和血流调控的过程.移植胰岛适应力的不足将意味着移植后内分泌细胞的损伤.研究表明移植胰岛的血管系统与内源性胰岛不同,表现为血管密度、血流和部分氧分压减少,移植胰岛聚集体存在明显的无氧代谢,这种代谢异常会影响胰岛素分泌的正常调控.为了改善移植β细胞的存活状态和达到其功能的理想状态,确认血管功能是否受损是很重要的.本文就因移植所引起的胰岛血管结构的改变和可能继发的功能改变及相应的药物治疗进行综述.

  • 同种大鼠胚胎胰组织移植后在异体内的增殖和分化

    作者:王璐;黄亚冰;郭晖;王树森;谢林;曾梦华;李荣;陈实

    目的 研究同种大鼠胚胎胰组织移植后在异体内重新血管化并再生长发育的可能性.方法 将妊娠14.5 d(E14.5)和妊娠15.5 d(E15.5)的Lewis大鼠胚胎胰移植到成年健康Lewis大鼠的肾包膜下,分别在移植后3周和6周开腹观察移植胰的发育情况,并取标本作病理切片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和定位.结果 (1)E14.5和E15.5的胚胎胰移植入肾包膜下3周后,体积均增大约10~15倍,外分泌部分腺泡导管分化发育,B细胞大量增殖,形成胰岛,组织周围有新生血管,且胰岛素分泌功能正常.(2)胚胎胰植入肾包膜下6周后,E14.5的胚胎胰内分泌部分进一步增殖;E15.5的胚胎胰则未见增殖,外分泌部分均有纤维化表现,内分泌部分与外分泌部分有分离趋势.结论 (1)E14.5与E15.5的胚胎胰移植于同种大鼠肾包膜下均可在异体内再血管化,并发育为近似正常的胰腺组织.(2)E14.5和E15.5胎龄的大鼠胚胎胰都是比较适合移植的.

  • 感染骨段灭菌后异位再血管化的研究

    作者:周明武;张威;初霞;李琛琪;罗彦平;王义生

    目的 探讨感染骨段灭菌后异位再血管化的可行性.方法 60只中国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制备胫骨感染模型,模型建立后,截取1.5 cm感染胫骨,活力碘灭菌处理;胫骨残端扩创,小腿钢板短缩内固定.将灭菌后的骨段置于同侧隐动脉滋养的股内侧肌与股直肌间隙并固定.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截取等长健康兔胫骨,其余步骤同实验组.术后4、6、8周行解剖学观察,墨汁动脉灌注观察骨表面墨染,病理切片观察骨段内血管管腔数量,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术后4周:骨表面形成一薄层结缔组织膜,灌注可见骨表面散在点片状墨染区域,病理切片见血管管腔数量少,正常骨、对照组、实验组血管管腔计数分别为(11.10 ±2.26)、(10.20 ±2.10)、(10.01±1.91)个/视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周:两组骨均可见表面结缔组织膜增厚,骨表面墨染面积增大,分布不均匀,病理切片可见大量血管管腔.管腔数量对照组[(21.70 ±1.77)个/视野]高于实验组[(17.60 ±2.72)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两组骨表面均形成较厚结缔组织膜,墨染范围扩散至全骨.病理切片见血管管腔密集分布,对照组、实验组血管管腔计数分别为(26.40±1.96)、(24.60±2.91)个/视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周及8周时,两组血管管腔计数均多于正常骨(P<0.05).同组内管腔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结论 兔感染骨段经活力碘浸泡处理,能够达到理想的灭菌效果.灭菌后的感染骨段置于有知名血管的血供丰富的组织内,8周可完成再血管化过程,重建骨血液循环,为二期回植修复骨缺损创造条件.

  • 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促进随意型皮瓣存活的血管发生机制

    作者:常强;李科成;鲁峰

    本实验旨在证实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 ASCs)体内外分化为内皮细胞(EC)的能力,从而判断血管发生是否真正参与ASCs改善随意型皮瓣移植后的再血管化机制.一、材料和方法1.ASCs的原代培养及DiI标记:取5周龄BAL-C小鼠,从腹股沟部脂肪垫提取ASCs进行培养.取第3代(P3) ASCs按照产品说明书标记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nine (DiI)(分子探针,Eugene,Ore.)荧光.

  • 转染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对移植颗粒脂肪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作者:王有虎;刘毅;哈小琴;刘婕婷

    脂肪移植要取得进展,就要深入研究移植后的再血管化[1].我们以腺病毒为载体,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导入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然后与颗粒脂肪混合移植,充分发挥MSCs多项分化潜能和HGF强大的血管效应,旨在为颗粒脂肪移植建立新生血管诱导生物组织工程模式.

  • 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对股骨头坏死修复过程的研究

    作者:靳松;沈靖南;王晋;尹军强;邹昌业;郭乾臣

    股骨头坏死修复后之重建血循环,主要依靠再血管化促进新骨形成和替代.研究表明多种生长因子在骨与软骨损伤的修复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如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另外,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因具有异位诱骨活性而已在修复骨缺损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1].近年来由于生长因子的基因重组产品问世,因而出现了多种生长因子复合应用的趋势[2].我们试图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rhbFGF)或与BMP复合使用(BMP/bFGF)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观察bFGF对股骨头坏死修复的影响及其与BMP协同关系.

  • 64层螺旋CT对冠心病患者再血管化治疗后的疗效评价

    作者:王翔;金朝林;张正威;张树桐;肖建伟;陈燕浩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追踪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2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和114例支架植入术患者进行64 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功能分析;观察吻合口的形态和桥血管/支架再狭窄的发生,计算左心功能指标,用以评价并比较二种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支架植入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每搏输出量明显增高; 1年以后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3年以上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每搏输出量明显高于支架植入术后.结论 64层螺旋CT心脏检查在冠心病患者再血管化治疗后疗效评价和随访中具有重要意义.

  • 原位肝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杨扬;陈规划;陆敏强;蔡常洁;何晓顺;朱晓峰;王国栋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80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的监测、诊断与处理. 结果动脉并发症发生率为5.0%(9/180),其中肝动脉血栓形成(HAT )5例,肝动脉狭窄(HAS)3例,腹腔动脉狭窄1例.8例动脉造影证实,1例尸检证实.彩色多普勒超声(CDI)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95.9%;术中超声(IOUS)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6.0%,66.7%和100%.3例患者接受介入治疗、3例接受再血管化手术、2例分别接受再次肝移植和非手术治疗.3例治愈,6例死亡.结论 CDI是监测动脉并发症的首选方法;IOUS有助于术中的早期诊断.HAS 和HAT治疗应首选再血管化或再次肝移植;介入溶栓的疗效不佳;个别患者可尝试非手术治疗.

  •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龚如

    近年来,成人外周血中鉴定出一类具有前体内皮细胞特性的细胞,称之为内皮祖细胞(EPC).对于这种细胞的研究表明其具有干细胞特性,参与了神经再生和再血管化,在脑血管疾病中发挥正性作用,能够帮助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恢复.目前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手段单一且疗效不确切,内皮祖细胞的修复潜力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讨论了目前关于内皮祖细胞特性的研究进展,以及它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 中空羟基磷灰石复合rhBMP-2修复骨缺损过程的再血管化研究

    作者:罗鹏刚;熊龙;曾建华;熊浩;吴增志;凌华军;夏雄超

    目的 探讨和观察中空羟基磷灰石复合rhBMP-2在骨缺损修复过程的再血管化.方法 将48只成年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制作成桡骨骨缺损模型,随机分3组,各组分别植入以下材料:中空HA/rhBMP-2复合人工骨、单纯中空HA人工骨、单纯rhBMP-2.植入后于4、8、12、16周分别注射99mTc-MDP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并监测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再血管化情况,同时进行大体、X线、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各时间段,中空HA/rhBMP-2复合人工骨组在X线及放射性核素聚集强度明显高于单纯中空HA人工骨组(P<0.05),表现为成骨代谢活跃及早期的再血管化能力.结论 中空HA/rhBMP-2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成骨活性持久,再血管化能力强,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 羊膜上皮细胞胶原海绵复合体促大鼠预构皮瓣成活及其再血管化

    作者:王颖倩;王德伟;许家军;李玲巧;周虹;卫振邦;王天昊

    目的 移植羊膜上皮细胞(AECs)胶原海绵复合体促进预构皮瓣成活. 方法 第3代SD大鼠AECs、软骨细胞株分别植于胶原蛋白海绵支架,并提取AECs组上清液行促血管形成因子VEGF、TGFβ1、bFGF的ELISA检测.SD大鼠分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软骨细胞组和AECs组.一期手术后第7、14d取皮瓣组织行促血管形成因子的ELISA检测.二期手术后第7d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皮瓣存活率,取存活部位组织行HE染色、vW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分析微血管密度.结果 AECs复合体上清液中的促血管形成因子分泌逐渐增多;组织内各因子含量以AECs组高,AECs组皮瓣存活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软骨细胞组.AECs组皮肤微血管面积比、vWF因子阳性区面积比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植入AECs胶原海绵复合体可促进预构皮瓣的存活,与其分泌的一些促血管形成因子促进预构皮瓣再血管化有关.

114 条记录 4/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