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嗜酸细胞激活趋化因子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其mRNA表达及哮喘的关系
背景和目的:嗜酸细胞激活趋化因子(eotaxin,EOT)1在嗜酸细胞相关炎症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了健康人群与哮喘患者中EO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血浆EOT1水平,外周血嗜酸细胞数,PC20值(使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下降20%所需的乙酰甲胆碱的浓度)的关联,以及SNP对EOT1产生过程的影响.方法:测定了22名健康人和21名哮喘患者EOT单核苷酸多态性、血浆EOT1水平、外周血嗜酸细胞数和PC20值.结果:在哮喘患者中,EOT-576C>T 和 EOT-384A>G多态性及单体型(ht1和ht4)与血浆EOT1水平显著相关(P<0.001~0.040).血浆EOT1对数值与血浆总IgE对数值在健康人和哮喘患者中相关(P =0.012 和P =0.004),与PC20对数值在哮喘患者中相关(P=0.014).DNA-蛋白复合物仅形成于EOT-384A>G,而在其他启动子SNP不形成.其相互作用在低频等位基因型中强于常见等位基因型,并受TNF-α下调.以TNF-α刺激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具有纯合低频等位基因型者表达EOT1 mRNA水平较携带常见等位基因型者为低.结论:EOT-384A>G SNP通过形成抑制因子结合位点参与EOT表达调节,通过EOT-384A>G 可能预测哮喘发病.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营养状况分析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常因摄入不足,胃肠道功能紊乱,慢性病长期消耗及合并感染时分解代谢增加而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本文就COPD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机体免疫功能和肺通气功能的影响问题进行讨论。1 对象和方法 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因COPD合并急性呼吸道感染收治入院的患者。COPD的诊断符合1997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规范(草案)[1],并排除肿瘤、结核病活动、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及肝、肾功能衰竭等疾患。总计56例,男性40例,女性16例,年龄65.7±10.4岁;吸烟史25.7±15.3年;身高162.1±8.3cm;体重58.6±14.5kg、占理想体重的84.1±7.9%。根据COPD分级标准[1],I~II级30例,III级26例。分别测量实际体重占理想体重的百分比(%IBW)、血浆白蛋白(ALB)、外周血总淋巴细胞计数(TLC)、PPD阳性率(%)、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1s率(FEVl%)、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
-
乙酰半胱氨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作用:Meta分析
目的 评价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症状及肺功能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的作用.方法 检索中文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关于研究中国人患AECOPD接受NAC治疗的相关文献,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运用Revman5.0,对4篇入选文献分别进行症状改善率和FEV1分析.结果 NAC显著增加症状改善率[RR 1.24,95%CI(1.12,1.37)]和肺功能FEV1水平[MD 0.28,95%CI(0.05,0.50)].结论 用药2周时,NAC可显著提高AECOPD患者症状改善率和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FEV1水平,AECOPD患者可从运用NAC获益.
-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目前发病机制不明,患者气流阻塞呈慢性进行性发展,肺功能检查对其诊断以及估计其严重程度、疾病进展和预后有重要意义,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流阻塞情况.现有的治疗主要是控制急性发作期患者的症状,不能逆转疾病的发展,对患者肺功能的进行性减低几乎束手无策.近研究证实[1],COPD疾病的进展与氧化应激有关[2].为此,选择了收治的60例COPD患者在常规基础上加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
融合灶总体积对叁期尘肺病患者肺功能评估的意义
[目的]分析融合灶(progressive massive fibrosis,PMF)总体积(VPMF)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探讨VPMF对叁期尘肺患者肺功能评价的意义,为临床评估叁期尘肺病患者的肺功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9月收治的叁期尘肺病并发PMF患者52例,测量患者VPMF,收集其肺功能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52例叁期尘肺病合并PMF患者肺功能主要损害特点是混合性肺通气功能障碍.患者VPMF范围为5.63~258.8 cm3;与其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比值(FEV1/Pre)、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比值(FVC/Pre)、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比值(DLCO/Pre)均呈负相关(rs=-0.74、-0.65、-0.72,P<0.05);以VPMF为自变量,FEV1/Pre 、FVC/Pre 、DLCO/Pre分别为应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所得方程分别为:FEV1/Pre=0.87-0.003×VPMF(R2=0.58、F=68.6,P< 0.01);FVC/Pre=0.91-0.002×VPMF(R2=0.45、F=41.6,P<0.01);DLCO/Pre =0.94-0.002×VPMF(R2=0.53 、F=56.8,P<0.01).[结论]可通过测量融合灶总体积大致预计FEV1/Pre、FV C/Pre及DLCO/Pre值.
-
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和大肺活量的比值与肺组织病理破坏程度的关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老年患者常见疾病之一,尽管目前对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其病理变化过程中有正常肺组织结构的破坏,本研究探讨以定量的方法评判肺组织结构损伤的程度.现报道如下.
-
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与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second,FEV1)与肺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关系.方法 以行肺癌手术治疗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24例)和无感染组(100例),分析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并以FEV1为变量,构建术后肺部感染模型,计算其灵敏度.结果 两组在既往合并糖尿病痛史、吸烟指数、FEV1方面,术后肺部感染组与无感染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在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以及既往呼吸系统病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FEV1为变量构建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的预测效能,结果显示AUC为0.652(95%CI:0.540~0.752),灵敏度83%,特异度52%.结论 FEV1与肺癌患者外科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关系密切,FEV1为肺癌术后肺部感染的有效预测因子.
-
胸部手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分析及处理
胸部手术后因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呼吸衰竭(acuterespiratory failure,ARF)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处理上较棘手,应引起高度重视。1991年1月至1997年12月连续施行各类手术3 669例,术后并发ARF需呼吸支持97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97例中男75例,女22例。年龄13~78岁。男性病例抽烟指数>300年支(一天20支,连续15年以上)占一半。25例术前有不同程度心血管病史,5例曾有心肌梗死史。原发疾病肺癌53例,重症肌无力17例,气管狭窄梗阻7例,严重肺大泡肺气肿致慢阻肺2例,其他肺部疾病18例。手术方式肺叶切除40例,全肺切除15例,肺楔形切除或修补术7例,胸腺(或加胸腺瘤)切除17例,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气道内安置术7例,纵隔肿瘤切除2例,食管癌根治术2例,肺减容术(Lung volume reduction surgery LVRS)2例,剖胸探查5例。70例术前肺功能检查,其中肺活量<预计值60%25例,大分钟通气量<预计值60%15例。第一秒用力呼气量<1 000 ml 3例。ARF与术前因素有关占21例(21.6%),与术后因素有关占78.4%。历年发生呼衰原因见表1。38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非心源性肺水肿6例,低氧血症致急性呼吸窘迫征4例,吻合口瘘及支气管残端瘘3例,消化道出血3例,脓胸2例,其他20例。
-
肺功能不全患者肺癌切除术的术前评估
肺癌切除术给早期肺癌患者提供了佳的治愈机会,但是对于肺功能不全的肺癌患者行手术切除,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甚至死亡,所以术前的评估很重要.应从年龄,一般情况,肺功能和运动能力这4个方面进行评估,以决定肺癌患者是否能耐受肺癌切除术.
-
单次雾化吸入利多卡因对支气管哮喘患者FEV1和PEF的影响
目的观察单次吸入一定剂量利多卡因对哮喘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峰值呼气流速(PEF)的影响.方法 20例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保持目前治疗方案,分两次随机、双盲雾化吸入生理盐水(NS)5 ml和2%利多卡因5 ml,测定吸入前(基础值)和吸入后5、10、20、30、45、60分钟时的FEV1和PEF.结果雾化吸入NS和利多卡因后10分钟内平均FEV1和PEF均较基础值轻度下降,平均改变率(%基础值)在不同处理因素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吸入利多卡因后45~60分钟FEV1和PEF有较大幅度升高,高改变率为6.2%±6.2%和5.8%±3.8%,而吸入NS后仅略有升高.不同处理因素下20~60分钟各时间点FEV1和PEF平均改变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哮喘患者在原有治疗基础上雾化吸入利多卡因5ml(100 mg)后短时间内FEV1和PEF可能出现下降,但雾化吸入后20~60分钟FEV1和PEF均比对照组有较明显升高.
-
COPD合并心衰患者应用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的比较
目的:观察COPD合并心衰患者应用比索洛尔与卡维地洛的差异。方法两组患者分别给予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并逐渐加量达大耐受量或目标剂量。测量其肺功能及心电图和BNP。观察两组间差异。结果共纳入63例患者,达目标剂量是31例,19例在随访期间出现不良反应(19%在比索洛尔组,42%在卡维地洛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在比索洛尔组明显增加(1561±414 ml 至1698±519 ml, P =0.046),但在卡维地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药物均明显降低了心率(比索洛尔:75±14 vs 68±10,P=0.007;卡维地洛:78±14 vs 72±12,P=0.016),但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对BNP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49%的患者可以耐受目标剂量。比索洛尔可改善肺功能,而不良反应较少。
-
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与异丙托溴铵对COPD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单剂量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与异丙托溴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静态肺功能的不同影响.方法 26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和异丙托溴铵后,进行静态肺功能测定.结果 14例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呼气流速指标均有显著改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肺活量比值(FEV1/FVC)无明显的改变;深吸气量(IC)增加;12例吸入异丙托溴铵的患者,FEV1,FVC,FEV1/FVC无显著改变,呼气流速指标亦无显著改变但IC增加.结论 单剂量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能够显著改善COPD患者肺通气功能.
-
扎鲁司特治疗哮喘的疗效和气道炎症相关性研究
目的 本研究观察扎鲁司特是否影响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方法 23例成人哮喘患者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扎鲁司特(商品名:安可来)20 mg,1 d 2次,连续治疗13 wk.试验中记录患者的哮喘症状评分、夜间憋醒次数、β受体兴备剂使用量、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总肺活量百分比(FEV2FVC)及呼气峰流速(PEF).试验前后分别行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记录气道炎症细胞数量及比例,对治疗前后BALF嗜酸粒细胞计数差值和FEV1治疗前后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的夜间憋醒次数、β2受体激动剂使用次数均显著减少,PEF明显改善,治疗前后BALF嗜酸粒细胞计数差值和FEV1治疗前后差值相关.结论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轻、中度哮喘患者具有减轻症状、改善肺功能、抗炎作用,能减少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
-
扎鲁司特治疗青少年哮喘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全国青少年扎鲁司特研究协作组.中华儿科杂志,2000,38(10):628-629.扎鲁司特是白三烯受体拮抗药.全国11家医院为了了解扎鲁司特对中国青少年哮喘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以下研究.103例临床未控制症状的哮喘患者,男63例,女40例,年龄12岁至18岁,无其它肺部疾病或严重心、肝、肾疾病;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i)为预计值的60%或以上;初次就诊前4周内未使用除β2受体激动药、茶碱类、低剂量吸入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于或小于400μg/d)及抗组胺药物以外的抗哮喘药物.筛选合格的患者服用扎鲁司特20mg,1日2次.治疗4周后复查实验室指标,同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
弥漫性特发性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伴微小瘤形成一例
患者 女,38岁.因反复咯血3年,再发1周入院.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咯血,量不多,多为痰中带血,偶有轻咳,无咳黄色脓痰、发热、心悸、气促、消瘦和乏力.曾于外院多次住院,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给予抗感染、化痰和止血等处理,效果不佳.3年来咯血反复发作,近l周来咯血加重,每天约2次,每天总量约200 ml,色鲜红.入院查体:呼吸运动双侧对称,呼吸节律正常,双肺叩诊呈清音,左下肺可闻及细小湿啰音.心电图示:大致正常;胸部CT示:左肺下叶内前基底段支气管扩张伴感染,右肺中叶有少许纤维;肺功能检查示: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肺弥散功能轻度下降,小气道功能轻度损害(肺泡通气量3.68 L,功能残气量1.94L,残气量/肺总量46.5%,功能残气量/肺总量52.7%,第一秒用力呼气量1.89L,一秒率89.4%).
-
血清尿酸与肌酐比值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的关系
目的 了解尿酸与肌酐比值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158例病情稳定无并发症的COPD患者的肺功能进行分组,同时以计算的尿酸与肌酐比值中位数值6.7为界限,即尿酸与肌酐比值>6.7和≤6.7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两种分组情况下血清尿酸与肌酐比值、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差异,分析血清尿酸与肌酐比值与FVC和FEV1的相关性.结果 尿酸与肌酐比值>6.7和≤6.7患者的FVC%分别为(66±18)%和(75±16)%;尿酸与肌酐比值>6.7和≤6.7患者的FEVl%分别为(46±19)%和(56±17)%.两组同FVC%和FEV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患者分级越高,FVC%及FEVl%值越低,尿酸与肌酐比值越高.血清尿酸与肌酐比值与FVC%(R=-0.27,P=0.03)及FEVl%(R=-0.31,P=0.01)呈负相关.结论 血清尿酸与肌酐比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OPD患者肺功能受损情况.
-
限期手术患者大通气量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和用力肺活量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限期手术患者大通气量(MVV)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6例限期手术患者的MVV、FEV1和FVC值,并按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80、79~50和<50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156例患者总体的FEV1、FVC与MVV均呈显著正相关,以FEV1与MVV的相关性更好.分组分析显示,随着FEV1%pred下降,FEV1与MVV间非常显著的相关性无明显改变,同归系数呈逐渐增大趋势;而FVC与MVV的相关性却逐渐变差,回归系数呈逐渐减小趋势.结论 MVV与FEV1的相关性较FVC更好,即使肺功能损害程度较重,亦可采用MVV与FEV1相应的直线回归方程来估算限期手术患者的MVV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