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肾上腺切除哮喘大鼠针刺血清的抗哮喘作用研究

    作者:杨永清;崔龙苹;马淑兰;陈汉平;王宇;金明明

    在证明针刺对肾上腺切除(ADX)和普通大鼠哮喘模型具有明显抗哮喘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ADX哮喘大鼠经针刺治疗后的血清(针刺血清)对上述两种大鼠哮喘模型的作用.结果表明,ADX哮喘大鼠经针刺治疗后的血清可明显降低ADX和普通哮喘大鼠的气道阻力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针刺血清注射与针刺治疗的作用之间无明显差别,提示针刺血清具有与针刺类似的抗哮喘作用.但针刺血清明显降低两种哮喘大鼠的肺顺应性,而针刺则增加其肺顺应性,这种作用方式上的一些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 嗜酸性肺炎一例

    作者:刘丽丽;刘元涛;张广英

    患者女,38岁.低热、乏力、活动后出汗1个月余,于2002年12月28日入院.既往有支气管哮喘史5年.体检皮肤未见斑疹、丘疹.实验室检查:嗜酸粒细胞计数0.69×109/L[正常值(0.05~0.5)×109/L].CT检查示:左肺下叶基底段见一4 cm×3 cm×2 cm的结节,边缘模糊,分叶状,远端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提示左肺下叶癌的可能性大.行左肺下叶切除送病理检查.临床诊断:左肺下叶癌.

  • 嗜酸细胞性肠炎导致横结肠穿孔一例

    作者:刘志贤;张宁;董志方

    患者男,41岁.因腹部胀痛,伴腹泻2周加重1d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药物食物过敏史.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阵发性绞痛,并伴恶心,每日腹泻3~4次,为黑色稀便,自行服用利复星、黄连素等药物无明显缓解;2周来每日排黑色稀便3~6次,1d来腹痛加重,呈持续性.2周来体重下降约12 kg.查体:T:37.2 ℃、Bp:130/100 mm Hg.患者急性病容,腹部饱满,腹式呼吸减弱,无胃肠及蠕动波,全腹有压痛,伴反跳痛及肌紧张,以中上腹及右上腹明显,右上腹扪及15 cm × 10 cm大小肿物,质韧,压痛明显,肠鸣音减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6.7×109/L、中性粒细胞:70.4%、嗜酸粒细胞计数3.75×109/L(0.02~0.3×109/L);嗜酸粒细胞百分比:14.1%(0.5%~5.0%).CT:上、中腹肠管管壁水肿、周围渗出.拟诊:弥漫性腹膜炎,结肠穿孔:克隆病穿孔?结肠癌伴穿孔?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伴穿孔?行剖腹探查术.

  • 利多卡因过敏致心跳呼吸骤停成功抢救一例

    作者:陈皆兵

    患儿,男,8岁.因“持续发热半个月”入院.入院后拟诊伤寒,心电图检查及肝、肾功能均正常.患儿无过敏史.入院后,准备行骨髓穿刺术,术前查体:T 37.6℃,R 25次/min,P 89次/min,BP 90/60 mm Hg(1 mm Hg =0.133 kPa),神志清楚,精神稍差,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见病理征.骨髓穿刺术时,患儿仰卧位,取髂前上棘为穿刺点,术者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戴无菌干手套,铺孔巾,给予2%盐酸利多卡因1.5ml局部麻醉至骨膜,应用利多卡因2 min后准备开始穿刺时,患儿突然呼吸心跳停止,颜面紫绀,神志不清,双侧瞳孔散大,血压未测出,SPO266%,初步判断为利多卡因过敏致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气管插管,插管后简易呼吸器正压给氧,SpO2升至96%,同时给予肾上腺素1 mg,地塞米松10 mg,速尿20 mg静脉推注,抢救5min后心跳恢复,P 120次/min,10 min后患儿出现惊厥,给予咪唑安定1.5 mg静脉推注,用20%甘露醇125ml静脉快速点滴,防治脑水肿,插入导尿管,并给予冰帽降温.抢救30 min后双侧瞳孔渐正常大小,等大等圆,开始有不规则的自主呼吸,出现肢动,给予5%碳酸氢钠60ml静脉滴注,40 min后患儿神志完全恢复,呼吸正常,诉头痛,P 100次/min,R 20 次/min,BP 95/60 mm Hg,拔除气管插管,生命体征平稳后送返病房,随后抽取患儿静脉血样检测嗜酸粒细胞计数为0.58×109/L,IgE 368IU/ml,均明显升高,住院观察5d出院.

  • 脑囊虫病失神发作1例

    作者:刘彦才;杨汝军

    本例报告1例脑囊虫病失神发作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19岁,因意识障碍、两眼凝视、呼之不应4d入院.患者4月前有食生猪腊肉史,生活在囊虫病疫区.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8kPa,神志清楚,反应迟钝,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心肺腹部未见异常,左下肢小腿部有一大约0.6cm的圆形皮下结节,质硬,无压痛,活动度可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血分析:白细胞10.8×109/L,中性粒细胞0.76,淋巴细胞0.24,嗜酸粒细胞计数为22/mm3.

  • 嗜酸性筋膜炎一例

    作者:刘田田;毕方方;杨晓苏;左晓霞;李国良;肖波

    患者女,50岁,因“渐起全身肌肉疼痛半年,伴肌肉僵硬3月余”于2013年3月22日就诊于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于半年前绝经后逐渐出现腰背部疼痛,为持续性隐痛,继而出现双上臂及双膝盖以上肌肉疼痛,逐渐向四肢远端发展。在当地医院就诊,行肌电图及心电图、心肌酶、风湿免疫全套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考虑为“皮肌炎”,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未见明显好转。3个月前逐渐出现腰背部及四肢肌肉僵硬,伴四肢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及双上肢乏力,有腰背紧绷感。症状于天气寒冷时加重。发病以来患者无发热、无肢体麻木及无大小便障碍,体重减轻约4 kg。既往于1993年行“隆胸术”,2008年有左上肢外伤骨折史,遗留左肘关节伸直受限,否认药物过敏史。17岁时在农药厂工作3年。查体:双上肢远端及前臂、腰背部及双大腿皮肤发硬,呈橘皮样改变,边界不清,表明凹凸不平,皮温正常,皮肤划痕症阳性;四肢肌力Ⅴ级,双上肢伸直受限,左上肢肌张力高,四肢腱反射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余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入院后查血常规嗜酸粒细胞计数0.6×109/L,嗜酸粒细胞百分比8.5%,单核细胞百分比11.3%;血糖、电解质、血清肌酶正常;球蛋白29.3 g/L;甘油三酯( TG )1.82 mmol/L;游离甲状腺激素( FT4)11.400 pmol/L,TSH及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均正常,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CCP、ENA谱、抗核抗体及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ANCA )及性激素全套均正常;肌电图示双下肢、右上肢呈类肌源性改变;双肘关节X线正常;肺部CT示双下肺后基底段条索灶;腹部B超检查正常;颈胸交界脊髓MRI示C5/6、C6/7椎间盘向周围膨出, C6、T2椎体可见短T1长T2信号灶,多考虑脂肪沉积所致。入院后诊断考虑“全身疼痛、乏力查因,风湿免疫相关疾病可能”。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请内分泌科会诊考虑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暂无特殊处理,注意复查。请风湿免疫科会诊考虑为嗜酸性筋膜炎,建议病理活检。2013年4月1日行局部皮肤、肌肉及筋膜活检,结果示表皮萎缩,真皮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表皮浅层血管周少量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图1)。进一步结合病理结果,风湿科建议伤口愈合后予以口服泼尼松40 mg/d;秋水仙碱0.8 mg每日两次、双密达莫50 mg 每日三次,环磷酰胺0.4g静脉滴注每周一次,并同时护胃补钾补钙治疗;皮肤科复诊。治疗后患者双上肢皮肤紧绷感逐渐缓解,肢体硬肿明显减轻。半年后随诊患者关节活动受限缓解,疼痛明显减轻,复诊血常规及球蛋白正常。

  •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并发多发性动静脉血栓一例

    作者:李青;隋涛;耿莉;李玉明

    患者,男,57岁.因"双下肢肿痛伴发热10余天"于2011年5月入院.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7.8℃,脉率92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散在少量皮下出血点,未见皮疹及黄染;胸骨无压痛,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全腹无压痛,肝、脾肋缘下未及,双下肢小腿皮肤发红、皮温高、轻度触痛、水肿++,右腿更为明显.血常规:WBC 23.9×109/L,HGB 141 g/L,PLT 11×109/L,嗜酸粒细胞计数15.9×109/L(占0.66);肝肾功能正常;肿瘤标志物阴性;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干燥综合征抗体、抗硬皮病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磷脂抗体及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均阴性;大便常规寄生虫及虫卵阴性;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巨三系均增生,未见原始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占0,180(中幼占0.025、晚幼占0.030、杆状核占0.025、分叶核占0.100);骨髓活检示嗜酸粒细胞散在易见,未见原始细胞增多;bcr-abl融合基因阴性.FIPILI-PDGFRA融合基因阴性;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双下肢动脉硬化伴多发斑块,右侧胭静脉栓寒;腹部B超示脂肪肝,门静脉血栓.

  • 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与常规检测阳性率比较

    作者:陈国军;王亚莉;方凤;杨勇

    血清IgE和嗜酸粒细胞计数是临床常用过敏检测参数.生物共振法为体外非损伤性过敏原检测方法,可同时检测491种过敏原.我院对161例哮喘、变应性皮炎及变应性鼻炎3种过敏性疾病患者同时行生物共振法检测过敏原、血清总IgE和嗜酸粒细胞计数,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 水肿、发热、腹痛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寄生虫病?(下)

    作者:郭维;周倩云

    女,25岁。因双下肢水肿5月余,间断腹痛4个月,发热2个月,外院查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半个月就诊。病程中外院针对患者双下肢水肿、腹痛及发热等症状给予相应治疗,效果不显,后查嗜酸粒细胞升高并出现四肢远端肌力下降,为进一步治疗就诊我院。患者一般情况差,体重下降。查体:颈软,无抵抗,颈部及腋下可触及增大淋巴结,双下肢无水肿,左手、右下肢远端肌力下降。查血白细胞22.26X107L,嗜酸粒细胞计数14.28x 10VL,嗜酸粒细胞比例0.642。

  • 新嗜酸粒细胞稀释液配制及应用

    作者:杨翠英;黄高贵;张宝生;田韶辉;黄正洪;张洁;黄旭映

    嗜酸粒细胞计数在协助临床诊断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血液病以及观察传染病、手术、烧伤的预后、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它是所有医院化验室每天都要做的检验常规工作之一.

  • 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Kimura病报道

    作者:苏克雷;张露;周迎晨;冯松杰;孙伟

    Kimura病又叫木村病,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下淋巴结或(和)软组织包块的慢性炎症性改变,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中度(2 000~6 000×109/L)增高,血清IgE水平显著增高.本病临床诊断需依靠标本做病理检查而确定,组织病理学特征为皮下组织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和纤维化.本院于2008年12月17日收治1例木村病患者,现将其诊断与治疗过程报道如下,以积累科研资料,同时谈谈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临床体会.

  •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2例

    作者:王美玲;毓珊;李慧芳

    例1:患者,女性,40岁.因腹痛、腹泻、恶心、呕吐3个月加重伴腹水1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因饮食不当出现上腹灼痛,反复恶心,呕吐胃内容物,4~5次/d,量不多,自服吗丁啉无效,并出现阵发性脐周绞痛及腹泻,为黏液稀便或稀水样便,5~6次/d,量不多,无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便后腹痛不缓解.在厂医院予氟哌酸等治疗效果不佳.1个月前腹痛加重, 伴腹胀、纳差,B超发现腹水,在某区医院“剖腹探查”发现有中等量腹水及阑尾红肿,腹腔未见占位病变,行阑尾切除术后关腹.术后腹泻加重,每日解稀水便10~15次,量约500 ~800 g,伴里急后重及频繁呕吐,经禁食及抗炎治疗2周无效.病人睡眠差,不能进食水, 体重减轻9 kg.对磺胺、环丙沙星过敏.查体:体温37.4 ℃,脉搏10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5/80 mm Hg,发育正常,营养较差,消瘦,神志清楚,精神不振,贫血貌,皮肤干燥,弹性差.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无异常,腹平坦,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压痛、反跳痛,无腹肌紧张,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6次/min.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2×109/L,嗜酸粒细胞0.13,嗜酸粒细胞计数0.7×109/L.便常规:稀水便,镜检(-),便培养(-),便集卵及找阿米巴(-) .腹水:比重1.035,细胞数4×109/L,白细胞1.8×109/L,嗜酸细胞占有核细胞73% ,李氏反应(+),ADA(-),癌细胞(-),细菌培养(-).胃B超:胃肠壁弥漫性增厚,蠕动慢,少量腹水,肝胆胰脾内生殖器未见异常.胃镜:胃十二指肠弥漫浸润性病变,蠕动慢, 胃腔小,胃液潴留.病理:黏膜慢性炎.十二指肠降部、幽门前区大弯侧、体下部小弯侧有嗜酸粒细胞浸润,多处40~50/HP.结肠镜:结肠黏膜水肿,轻度狭窄.病理:肠腺体正常,间质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小肠造影:小肠黏膜弥漫浸润性病变,肠蠕动减弱.病理 :空肠黏膜慢性炎,固有层中有散在嗜酸粒细胞浸润,多处30~40/HP.诊断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经用泼尼松30 mg/d每日一次,并抗感染、保护胃肠黏膜治疗,10 d后症状明显缓解,将泼尼松逐渐减量,病情好转出院.

  • 自拟方剂联合小剂量西药预防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琼;王艳;荣潇;焦树平;王淑华;张戬

    目的:观察自拟方剂与小剂量西药联用预防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40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按照患儿家长自愿原则,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70例,口服哮喘清合剂加用小剂量西药;对照组70例,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或)孟鲁斯特钠咀嚼片,观察3个月为1个疗程.同时在发作期、缓解期及1个疗程结束后分别做嗜酸粒细胞计数、FENO、肺功能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43% (64/7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 (49/7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肺功能、嗜酸粒细胞计数、FENO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其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同时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诱导痰查嗜酸粒细胞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调整治疗的指导意义

    作者:齐力;姜丹

    目的 探讨诱导痰查嗜酸粒细胞(eosnophils,EOS)可否作为哮喘患者停药的一个独立指标.方法 选择达到良好控制一年以上的哮喘患者6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诱导痰EOS≥2.5%)与对照组(诱导痰EOS <2.5%)停药后9个月的良好控制、部分控制、未控制情况,肺功能、ACT评分、气道炎症即血和痰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状况.结果 对照组良好控制、部分控制、未控制情况明显好于观察组,两组分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肺功能、ACT评分、血和痰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状况明显好于观察组,两组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诱导痰查嗜酸性粒细胞<2.5%者,停药后不易复发,喘息症状控治良好,可作为哮喘患者停药的一个指标进行检测.

  • 过敏性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浸润1例

    作者:吴晓梅;韩守信;陈复辉

    患者,男,44岁.因乏力、食欲不振、巩膜黄染30日,胸闷、气短、咳嗽13日入院.入院前28日曾在某医院,经肝功、肝炎系列等辅助检查确诊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给以肝复肽80mg/d,头孢拉定5.Og/d,静脉滴注15日,巩膜黄染消退,肝功好转.但患者随之出现胸闷、憋气、干咳,呈进行性加重.听诊双下肺散在水泡音,曾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改头孢拉定为头孢三嗪2.0g,每日两次静点3日,病情仍不见好转,肺内水泡音增多.白细胞计数9.98×109/L,嗜酸粒细胞计数0.61×10;9/L,肺CT示双肺双泛高度渗出性阴影,呈融合状态,右侧胸腔积液.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诊断肺部疾病和肝吸虫病的意义

    作者:赵淑娟;黄耀光

    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多对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肝炎等患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对肝吸虫病的初检及筛检亦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北方地区吃生鱼的饮食习惯,肝吸虫病感染率越来越高,对随诊及住院患者的嗜酸粒细胞计数很必要.

  • 以大量腹水为主要表现的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一例

    作者:卢书明;马亮亮;方美云;刘丽娜;李岩

    患者女,26岁,因“间断腹胀、腹痛半年,加重1周”于2011年8月7日入院。入院前半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痛,外院就诊查血常规示 WBC 计数与嗜酸粒细胞比例和计数均略增高,腹部超声发现少量腹水,予抗感染、对症处理等治疗后病情好转。此后症状反复,多次复查血常规,WBC 计数为(10.12~13.19)×109/L,嗜酸粒细胞占0.176~0.514,嗜酸粒细胞计数为(2.32~5.36)×109/L,未行系统诊疗。入院前1周再发腹胀、脐周钝痛,渐加重,伴腹泻,每日排便3~7次,为黄色稀便,乏力,无呕吐、发热,食欲减退。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哮喘、皮肤病病史,否认疫区、疫水接触史和宠物接触史,否认进食特殊食物,否认有特殊用药史,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精神萎靡,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饱满,腹软,脐周轻压痛,无反跳痛和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血常规:WBC 计数为10.06×109/L,嗜酸粒细胞占0.318,Hb 为131 g/L, PLT 计数为414×109/L。尿常规、粪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甲状腺功能均正常。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HIV 阴性。血清 CEA、AFP、CA19-9、CA125正常。 ESR、CRP、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 G (immunoglobulin G,IgG)、IgA、IgM、补体 C3、补体 C4、抗核抗体、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抗双链 DNA 抗体均无异常。肺CT 示右下肺少许炎性反应,未见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全腹 CT 示大量腹水、盆腔积液,肝胆胰脾及肾脏未见异常。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未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结肠镜检查示直肠炎,病理示直肠黏膜慢性炎性反应,少量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腹水呈淡黄色微浊,蛋白(+),比重为1.034,总细胞数为2.05×109/L,WBC 计数为1.37×109/L,嗜酸粒细胞占0.62,中性粒细胞占0.10,淋巴细胞占0.20,间皮细胞占0.08;腹水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 ADA)为2 U/L,LDH 为2.1μmol·s-1·L-1,蛋白定量为48.1 g/L;腹水结核分枝杆菌 PCR 阴性;腹水 CEA、CA19-9、AFP 正常,CA125略高,为348.2 U/mL;腹水脱落细胞未见肿瘤细胞。骨髓象显示增生活跃,粒系占0.760,其中嗜酸粒细胞占0.410,以成熟嗜酸粒细胞为主,红系增生减低,占0.105,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形态大致正常,全片中见193个巨核细胞。融合基因 FIPIL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 )α和bcr/abl P210阴性。终诊断为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给予患者甲泼尼龙40 mg/d 静脉滴注,同时予抑酸、补钙、对症等治疗,第2天症状即有减轻,3 d 后改为醋酸泼尼松片45 mg/d口服,1周后减为40 mg/d,治疗后10 d 腹胀、腹痛明显缓解,排便正常,食欲改善。复查血常规:WBC 计数为10.61×109/L,嗜酸粒细胞占0.041,腹部超声示腹水阴性,病情好转出院。此后门诊随访,监测血常规正常,糖皮质激素规律减量至停药。随访3年,患者情况良好,无复发。

  • 药源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作者:徐蜀远;季晓丽;马艳秀

    血中嗜酸粒细胞计数一般为350/mm3,日内有波动,夜晚较高,早晨低谷.周围血嗜酸粒细胞计数>350/mm3即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它是许多药物的常见过敏反应,常于停药后消失.受累器官有心、肺、皮肤、关节、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长期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可引起组织损伤,其机理不明.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变应性和特异反应性疾病为常见.本文主要汇总已报道的产生严重反应的药物.

  • 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白介素5水平测定

    作者:刘宝军;王青;刘超;赵凯;张士发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者血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皮损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和激活为主要特征.多种细胞因子参与AD的发生、发展,其中自介素(IL)-5尤为重要[1].为此,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AD患者血清中IL-5水平,探讨其在AD发病中的作用.

  • 扎鲁司特治疗哮喘的疗效和气道炎症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钢;朱凡特;罗志扬;郑利先

    目的 本研究观察扎鲁司特是否影响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方法 23例成人哮喘患者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扎鲁司特(商品名:安可来)20 mg,1 d 2次,连续治疗13 wk.试验中记录患者的哮喘症状评分、夜间憋醒次数、β受体兴备剂使用量、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总肺活量百分比(FEV2FVC)及呼气峰流速(PEF).试验前后分别行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记录气道炎症细胞数量及比例,对治疗前后BALF嗜酸粒细胞计数差值和FEV1治疗前后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的夜间憋醒次数、β2受体激动剂使用次数均显著减少,PEF明显改善,治疗前后BALF嗜酸粒细胞计数差值和FEV1治疗前后差值相关.结论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轻、中度哮喘患者具有减轻症状、改善肺功能、抗炎作用,能减少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