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辨别真假颈椎病的方法
1、有没有神经和血管压迫征象.颈椎病多有臂丛神经受压的症状,出现手臂外侧麻痹,并可达手小指无名指端.简单检查方法是:将手臂外展水平位,伸直,头向手臂相反方向用力向外伸拉.如果手臂麻痹加剧,并延伸至手指,伴有头昏晕者,证明有压迫,颈椎病可能性大;如果影响不大,症状只集中在颈及肩膀部位,活动时区别不明显,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大.
-
真假颈椎病
说到颈椎病,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尤其是老年人,脖子稍微有些疼痛,就觉得自己得了颈椎病,其实并不是脖子痛就是颈椎病.那么该如何区分呢?☆有无神经和血管压迫征象将手臂外展水平位,伸直,头向手臂相反方向用力向外伸拉.如果手臂麻痹加剧,并延伸至手指,伴有头昏晕者,证明有压迫,颈椎病可能性大;如果影响不大,症状只集中在颈及肩膀部位,活动时区别不明显,则可能是心理作用.
-
五虎镇痉通络胶囊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50例临床观察
面肌抽搐又称面肌痉挛,为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发作性,阵挛性抽搐.所谓原发性面肌抽搐,大多为面神经出脑干段受异常走行的血管压迫,引起神经的脱髓鞘变性,使得神经纤维之间产生“电流短路”,从而造成异常冲动,引起面肌抽搐.本病的发病人群以中老年妇女为多,其临床征候是一侧性面肌为阵发性、不自主、无规则的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疾病.
-
超声诊断异位血管压迫致输尿管梗阻1例
患者,男,13岁.反复左下腹疼痛四天伴恶心、呕吐入院.疼痛呈绞痛并向左下腹、左腹股沟放射,不伴尿频、尿急、尿痛.查体:左肾区叩痛阳性.化验:尿常规正常,血常规WBC12.5×109/L,S:0.84,L:0.16.超声检查:左肾12.5×5.0cm,右肾10.3×3.6cm.右肾结构正常.
-
外周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远期疗效
三叉神经痛(trigminal neuralgia)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无明显病因或三叉神经受血管压迫所致;后者主要由多发性硬化和脑肿瘤所致,借助颅脑CT/MR可初步鉴别二者.本病诊断虽较容易,且治疗方法多种,但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复发率.我们应用加拿大Baylis射频治疗仪,采用标准射频模式行外周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现总结58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分析,以探讨该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规律.
-
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治疗进展
1.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概括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是一种出现于舌咽神经分布区的阵发性剧烈疼痛,疼痛的性质与三叉神经痛相似,多位于咽壁、扁桃体窝、软腭及舌后1/3,可放射到耳部.1910年Weisenberg首次描述本病.本病发病率较低,约为三叉神经痛发病率的1%,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多在40岁以上发病.发病性质同三叉神经痛相似,在耳后、舌根、咽壁及扁桃体窝等处有"扳机点",发病时患者疼痛难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等血管的压迫,局部蛛网膜的增厚粘连等所导致的舌咽神经脱髓鞘有关.1977年Laha曾报道6例舌咽神经痛,其中5例为血管压迫[1].此病神经系统查体多无阳性体征,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不难诊断,为明确诊断,可刺激"扳机点",视能否诱发疼痛,若应用0.5%地卡因进行喷雾咽喉壁,疼痛缓解,则基本可确诊[2].本文对本病的各种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
低组脑神经相关解剖与血管压迫性病变的MRI
低组脑神经包括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副神经(Ⅺ)和舌下神经(Ⅻ),起自延髓、橄榄后沟或前沟的不同平面,椎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纡曲、冗长对上述不同脑神经的压迫能够引起亢进性功能障碍,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手术对这类疾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1].MRI薄层扫描能够同时显示脑干-延髓、部分低组脑神经、血管及其相互关系,对于血管性病变、血管-神经压迫性病变及神经本身的微小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目前枕骨大孔区病变理想的影像学诊断方法[2].
-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现状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痛,具有阵发性、单边性、撕裂样、短暂性疼痛,一般数秒或数分钟后自行缓解的特点,这是由于三叉神经入根区存在血管压迫或三叉神经入根区被增厚的蛛网膜束裹,导致脱髓鞘病变而异常放电,右侧发病率高于左侧。目前针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式有很多,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方法之一,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其原理为解除责任血管和增厚的蛛网膜对三叉神经入根区的压迫,具有治疗效果明显,并发症少的特点。微血管减压术要求操作精细,在不损伤神经的前提下充分神经减压,术中特别注意保护面、前庭神经和延静脉,以减少并发症和避免再次复发。现从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发展、手术要领、并发症等方面进行阐述。
-
家族性面肌痉挛二例
例1,患者女,47岁,因右侧面部不自主抽搐8年于2011-10-25入院,诊断:右面肌痉挛。行MR检查(图1),于2011-10-31在全麻下行右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电生理监测面神经刺激及侧方扩散情况。镜下见:小脑前下动脉在面神经根部形成血管袢(图2),在血管压迫明显处垫Teflon棉,电生理提示侧方扩散消失。术后面部抽搐消失,未见复发。
-
延髓腹外侧神经血管压迫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原发性高血压(EH)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且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有很多假说,但迄今为止,尚未完全阐明.近,有很多学者经动物模型、尸体标本以及EH患者经神经显微外科手术后血压下降、磁共振成像研究证实,EH发病机制可能与延髓腹外侧(VLM)周边搏动血管压迫有关联.本文旨在对EH和正常血压者行磁共振脑成像,探讨VLM血管压迫与正常血压者的发病机制的关系.
-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微创外科治疗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reteropelvic Junction,UPJ)梗阻病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UPJ梗阻的病因有管腔先天性发育缺陷所致的狭窄、瓣膜样皱折、输尿管胎生残留结构和肾下极横过血管压迫等.继发性UPJ梗阻的病因有结石、外伤、手术及炎症引起的输尿管狭窄、输尿管周围纤维化、输尿管肿瘤阻塞管腔、输尿管周围其它脏器的肿瘤压迫等.传统的治疗是选择开放手术来解除梗阻病变,并且取得满意的效果,目前开放肾盂成形手术已经被公认为治疗UPJ梗阻的"金标准",手术成功率超过90%.然而近20年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UPJ梗阻的治疗出现了一些新的、创伤小的治疗方法,它包括腹腔镜下肾盂成形术、经皮内镜下肾盂输尿管内切开术和输尿管镜下肾盂输尿管内切开术、气囊导管扩张UPJ梗阻和Acucise腔内肾盂输尿管切开术等方法.在美国,一半以上成人UPJ病人被采用上述微创方法来治疗.尽管治疗手段发生了变化,但治疗UPJ梗阻的适应证和终目的并没有改变,其中手术的适应证为病人出现梗阻症状、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和由梗阻引起的结石、感染和高血压等;治疗的终目的为减轻症状,保护肾功能.在此本文就成人UPJ梗阻的各种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
肠系膜巨大脂肪瘤合并肠系膜血管压迫1例报告
本文报道2016年6月手术切除肠系膜巨大脂肪瘤1例,39岁男性,体检发现腹腔内占位,肿瘤几乎占满腹腔.入院后完善检查,考虑腹腔内巨大脂肪瘤可能性大,不排除高分化脂肪肉瘤.术中见肿瘤来源于肠系膜,包膜完整,瘤体几乎占满整个腹腔,术中将肿瘤完整切除,术后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无复发.肠系膜脂肪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实体肿瘤,通过该病例报道使外科医生加深对这种"沉默的肿瘤"的认识.
-
神经内镜下治疗非血管因素面肌痉挛4例分析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偶可见于两侧.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面部发展.面肌痉挛大多源于桥小脑角处面神经根部受血管压迫所致,非血管所致的面肌痉挛报道较少.我们2008年4月~2013年2月对4例非血管源性面肌痉挛全程使用神经内镜进行减压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肠系膜血管压迫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56岁.主因上腹部胀痛、嗳气13年,烧心、胸背痛、厌食7年,加重伴咳嗽、咳痰和夜间憋醒8个月于2008年6月9日入院.以胃食管反流病,胆汁反流性胃炎收入胃食管反流中心.入院后上消化道造影检杳示:十二指肠降段内侧可见2个腔外囊状充钡影,水平部扩张,逆蠕动频繁,笔杆征阳性.
-
颅神经疾病责任血管的分型与处理
颅神经疾病主要指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多数作者[1-5]认为,引起原发性颅神经疾病的主要原因为血管压迫,这类血管被统称为责任血管.1982年8月至2006年8月我们采用围套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上述疾病1293例[4],取得良好效果.本文根据我们的经验就责任血管的分型与处理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
面肌痉挛患者血管减压术前后血管压迫程度的量化研究
面肌痉挛是面神经支配肌肉的阵发性不自主收缩,多限于一侧面部,病程无自限性,其病因多为血管对面神经根部的压迫所致.我们采用自身手术前后对照,用Hosoya等[1]评分量化血管神经压迫程度,并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
颅内迷走神经血管压迫和减压对血压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近20年来,一些学者提出搏动性的血管压迫左侧迷走神经和延髓的腹外侧能够引起高血压,并在临床、影像学、尸检和动物实验等方面予以部分的证实,从而认为它是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之一[1-6].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附110例报告)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从2003年11月到2007年1月本组施行微血管减压手术的110例三叉神经痛病例.结果 110例患者中,术中发现有血管压迫者107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05例(95.4%),4例明显减轻,部分缓解1例.平均随访35个月,复发1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好,安全可靠,对神经的损伤小,应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
面神经远端血管压迫导致的面肌痉挛三例
例1 女性,51岁.1998年8月因左侧面肌痉挛(HFS)于外院行面神经血管减压术(NVD),但术后症状无改善,于1990年12月在我院接受第2次NVD.术中发现听神经和小脑前下动脉(AICA)之间有一块明胶海绵,小心剥离并取出之,AICA被认为是在桥脑神经根进入区(REZ)压迫面神经的血管,遂以涤纶片行围套式减压.术中还发现AICA的一个分支与面神经中段(REZ与内听道之间)有接触,因为HFS的病因被认为只与REZ血管压迫有关,所以未予重视.NVD术后2个月HFS复发,第3次手术于1992年9月进行,在第2次NVD部位未见血管压迫,只是看到离开REZ的面神经中段有一前已提及的AICA分支压迫了面神经,面神经表面有一明显的血管压迹,这根血管被小心地与面神经分开,并于该处行NVD将其隔开至硬膜缘.术中我们对内听道口特别注意保护,该处是内听动脉进入内听道的入口,术后患者HFS完全消失且无听力丧失等并发症.
-
显微血管减压术致Wallenberg综合征一例
患者 男,66岁.因左侧面部发作性疼痛1年入院.查体:左侧面部的鼻翼及上唇有明显的扳机点.MRI示左侧三叉神经根部有异常血管压迫.入院诊断为左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Ⅱ、Ⅲ支).在局麻下由左耳后横切口行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