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治痔不必除根,否则损害控便功能
时下,报纸、电视、广播乃至街头随处可见的小广告,都是众口一词:“根治痔!”孰不知,“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它无时不在维持着人们的粪便自制功能。”“视痔如仇”和“见痔就除”,都是不足取的。
-
结肠成形袋改善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长期随访结果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残余直肠过少,直肠的贮便功能丧失,常常出现便频、便急、排便不尽感及有时大便失禁等,即所谓的"前切除术后综合征".为了缓解前切除术后综合征,采用结肠成形袋术在术后2年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排便功能[1-3].我们对结肠成形袋的长期控便功能做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治疗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 perianal necrotizing fasciitis,PNF)是一种严重、少见、进展迅速、以肛周和会阴三角区筋膜坏死为特征的暴发性感染性疾病.治疗原则是切开引流,彻底清除局部坏死组织及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但彻底清创引流常导致创面过大,愈合延迟,广泛瘢痕形成和控便功能下降.我们利用挂线疗法的引流、标记作用治疗PNF7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05年12月至2010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治7例PNF,其中2例外院诊断为肛周脓肿并切开引流,病情未见好转转入我院.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43 ~ 72岁;病程8~25 d.7例中合并有糖尿病6例,高血压病2例,痛风1例,有精神分裂病史1例.
-
外翻脱出式内括约肌切除的直肠癌根治术
研究证实,选择局限于直肠壁内(或内括约肌内)的超低位直肠癌,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内括约肌切除(ISR)、结肠肛管吻合,既可避免永久造口,又能保留较好的肛门功能和较低的局部复发率[1,2].本研究对超低位直肠癌采用外翻脱出式ISR,手术操作简便实用,获得了较好根治效果及肛门控便功能,现报告如下.
-
超低位直肠癌行括约肌间切除保肛术患者的护理
近年来,低位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已从单纯追求彻底切除癌肿转向了既能根治肿瘤又能保留肛门,且肛门有良好排便和控便功能的保肛手术.既往许多学者主张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是距离肛缘5 cm以下的超低位直肠癌的金标准术式,而当前肿瘤远侧肠管切除的安全距离是2 cm已成为共识[1].
-
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结肠贮袋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结肠贮袋在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加做结肠贮袋吻合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做结肠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5例做结肠贮袋-结肠永久造口(人工肛门)术.结果 全组术后排便功能满意,无吻合口漏或吻合口狭窄或便秘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加做结肠贮袋可明显改善术后排便功能.
-
全大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目的探讨全大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FAP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6至2003年进行的11例FAP全大肠切除术,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1例FAP患者行全大肠切除,9例"J"型储袋肛管,2例永久性回肠造口术;11例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1~7年(中位数3年).6个月内患者排便次数4~17次,4例患者需要服用止泻剂,无储袋炎和排便困难.1年后患者排便次数2~9次;1例患者排便困难需要服用泻剂;1例患者术后发现硬纤维瘤再次手术,4例患者回肠储袋中发现腺瘤性息肉行内镜下息肉电灼术;1例癌变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肝转移死亡,其余患者均长期生存.结论全大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FAP息肉切除彻底、术后控便能力理想,但是对FAP术后患者需要长期随访以发现复发的息肉和其他FAP肠外表现.
-
保留肛门内括约肌的无肛前庭及会阴瘘的手术治疗
肛门直肠畸形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先天性畸形,在我国的发生率是2.81/万,约2/3是合并瘘口的低位无肛[1].治疗以往多采用后切或骶会阴肛门成形术[2],因不能保证位于瘘口近端的肛门内括约肌的完整性和保留位于瘘口近端的齿状线区域分布的高度特化的神经终末组织,因而外观或控便功能不理想[3].自1997年7月~2004年3月,我们采用保留肛门内括约肌的肛门成形术手术治疗无肛前庭及会阴瘘54例,效果满意.现结合文献加以讨论.
-
肛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一种有效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新术式
复杂性肛瘘的外科治疗十分困难,不仅要使肛瘘闭合,而且要保留控便功能.
-
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手术后控便功能分析
背景与目的:虽然保肛手术已在当前的直肠癌根治手术中占主导地位,但多数外科医生由于担心患者术后控便功能下降,都不愿向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推荐低位吻合术.本研究对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控便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高龄低位直肠癌病例80例,分成两个年龄组,≥75岁年龄组39例,60~74岁年龄组41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手段、并发症等.术后18个月内对患者肠道功能、控便情况及满意度等资料进行随访记录,并对两组患者术后控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8个月,79例(98.8%)患者生存,76例可评价肛门控便情况,其中≥75岁年龄组36例,60~74岁年龄组40例.术后3个月肛门功能评价显示≥75岁年龄组较60~74岁年龄组差(P<0.05),但术后半年时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排便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75岁年龄组较60~74岁年龄组虽有所延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75岁年龄组术后13例出现了Ⅰ度失禁的表现,与60~74岁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术后大便失禁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结论: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能保持较好的控便能力,高龄不应成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禁忌证.
-
生物补片在高位肛瘘内口修补术中的应用
目前高位肛瘘尤其是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颇为棘手,准确寻找内口和正确处理内口是肛瘘治愈的关键[1].以往对内口的处理,基本采取直接切开、挂线、直接缝合或黏膜瓣推移内口封闭等方法,但往往会造成肛门缺损、畸形和移位,对控便功能(尤其对气体及稀便的控制)有一定的影响.
-
直肠癌保肛术的研究进展
自1908年英国Miles创立了腹会阴联合切除治疗直肠癌以来,直肠癌切除经历了经会阴、经骶部和腹会阴联合切除等几个阶段.但人工肛门对病人精神、肉体均是一个打击,生活诸多不便.对于直肠癌哪些病例能作保肛术?如何正确选择既能根治癌瘤,又能保留肛门并具有良好的排便和控便功能的术式,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对直肠癌解剖、病理组织认识的提高,直肠癌保留肛门手术的比例明显提高[1].大量报道显示保肛手术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与腹会阴切除术无明显差异[2].近年来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主要有:①前切除术(Dixon);②腹骶直肠癌切除术;③经耻骨入路行直肠癌切除术;④拉出式直肠切除术;⑤经腹肛门直肠切除术(Parks)等.现将近年的手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直肠癌根治术中肛门部分构件再造术
经典的直肠癌根治术(即Mile's术)使患者失去自然的肛门而接受腹壁人工肛门,给其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与烦恼.寻求一种既能彻底根治癌肿,又能完整保留肛门功能的术式一直是众多学者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标.被公认为具有保留肛门良好的排便和控便功能的理想术式直肠经腹腔切除腹膜外吻合术(即Dixon术),仅适用于癌肿下缘距齿状线10 cm以上的上段直肠癌,中下段直肠癌根治术中如何保留肛门功能仍是人们努力探索的热点.笔者结合文献,于1996年3月至1998年3月对7例直肠癌根治术中肛门部分构件被切除的患者行切除肛门构件再造术,完成会阴部肛门原位重建,效果满意.现将有关手术操作、术中注意事项及手术体会介绍如下.
-
改良腹膜外肠造口术45例疗效分析
结肠造口术是腹部外科临床上常见的手术之一.治疗直肠癌的Miles术,因其疗效肯定,至今仍举世公认为一种成功术式.但是,传统的Miles术所做的腹壁人工肛门,由于缺乏感受大便刺激的感受器及没有括约肌的功能,因而给病人带来许多生活上的不便和精神上的痛苦.我们设计了一种具有一定控便功能的结肠造口术.自1990~2002年,共进行此术式45例,与传统结肠造口对比,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生物补片在高位肛瘘内口修补术中的应用
准确寻找内口和正确处理内口是肛瘘治愈的关键[1].以往对内口的处理,基本采取直接切开、挂线、直接缝合或黏膜瓣推移内口封闭等方法,但往往会造成肛门缺损、畸形和移位,对控便功能(尤其对气体及稀便的控制)有一定的影响.
-
低位直肠癌拖出式适形切除术直肠残端对控便功能的影响
为探讨拖出式适形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术后直肠残端对控便功能的影响,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对符合Rullier超低位直肠癌外科学分类标准Ⅰ、Ⅱ型的24例患者施行经肛门拖出式适形切除术治疗(A组);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25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行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及拖出式直肠癌根治术治疗(B组)的资料.结果显示,A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直肠残端长度>2cm者18例(75.0%),直肠残端长度1~2cm者5例(20.8%),直肠残端长度<1cm者1例(4.2%).术后随访1~2年,术后1个月内24例患者大便控便时间短,控便能力明显下降,术后1、3、6、12个月分别有75.0%、79.2%、87.5%和91.7%的患者达到控便功能良好.B组患者(直肠残端长度0~1.5cm)分别有51.9%、60.0%、71.9%和80.0%达到控便功能良好,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在肛管平均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直肠大耐受容量及大便次数方面均优于B组(P<0.05).结果表明,超低位直肠癌经肛门拖出式适形切除术后直肠残端长度与患者控便功能密切相关.
-
保留直肠肌鞘的肛管吻合术后控便功能观察
探讨保留直肠肌鞘的低位肛管结肠/回肠吻合术后控制排便功能的影响.对13例直肠、结肠病变患者行上段直肠切除,距齿状线上1cm剥除下段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保留直肠肌鞘及肛管,行结肠/回肠与肛管吻合.13例患者近期内控制排便功能欠佳,但随着结直肠代偿功能的恢复,远期效果较满意.结果表明,该方法术后效果满意,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较高,易于接受.